尋常.台北|友善商圈:在台北,恆溫暖心的時光(附別冊)
本書精選介紹 20 家友善店家,範圍涵蓋餐廳、小吃、雜貨、書店、旅館、藝廊等空間!(隨書附贈別冊,彙整台北市各區友善店家指南)手機電量即將耗盡、逛街時突然好想上廁所、帶著毛小孩卻無法走進餐廳、方便媽媽的哺(集)乳空間⋯⋯,你是否曾遇過以上種種緊急狀況。如今,只要看到店家門前貼有「友」善標誌和服務項目貼紙,即是友善店家,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業者皆秉持服務的熱忱,提供友善服務給來店的顧客。友善項目涵蓋15項服務,分別為:英文、日文、韓文外語友善;行動裝置充電服務;寵物友善;提供無障礙友善服務,如:導盲磚、坡道、扶手、電梯、無障礙廁所或專人服務等;打造無性別偏見友善;提供信用卡、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等便利支付友善;供應全素食、蛋奶素餐點之素食友善;免費提供顧客借用廁所的友善服務;販售或使用公平貿易商品;Free WiFi友善服務;提供自行車停置、收納空間的自行車友善;提供哺(集)乳空間的哺(集)乳友善;提供穆斯林友善空間或是餐點等友善服務。這些遍布在台北捷運各站周邊的店家,提供不同的服務與優惠,供旅人舒適自在地體驗台北的好風景。|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 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尋常.台北|貓犬愛寵:毛孩的幸福指南
如果你是貓犬毛孩爸媽、有意認養動物的新手飼主、關心街貓街犬的愛心夥伴……,這本書絕對能提供您豐富且充實的資訊!對飼主而言,寵物是如家人般的溫暖存在。本書彙整台北市相關資源,舉凡貓犬認養、日常照護、動物行為培育,以及動物友善設施如餐廳、交通、旅館、公園等友善空間,以及寵物安養、身後安排等相關資訊,提供飼主參考並善加運用。本書邀請到曼哈頓動物醫院譚大倫獸醫師、寵樂動物醫院王聲文獸醫師、知名寵物行為訓練師王昱智(熊爸)、貓咪行為學專家林子軒獸醫師、貓犬學校訓練師成書雯(Judy)等專家,為讀者解惑究竟如何理解寵物,進而給予牠們最需要的照顧。透過大都會衛星車隊動物友善計程車郭汝陽先生、台北客運 604 路線友善狗狗公車吳武勳先生、彼克蕾友善咖啡館葉又甄老闆、浪浪別哭劉憲宗老闆、台北北投雅樂軒酒店、台北君悅酒店、北歐寵物旅館等店家團體的分享,方便讀者掌握寵物友善空間的服務內容。貓犬不僅是寵物,牠們同時還可以身兼回饋社會的重要角色,例如狗醫生、搜救犬、校園犬等,透過台北市陪伴犬協會、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台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希望青少年多元適性發展協會、台灣飛盤狗協會等機構的現身說法,我們看到更多更美好的可能。最後,義務動保員吳姐、TCCP志工蔡葦澄以及動物之家資深志工王文琪獸醫師與讀者分享心路歷程及難以忘懷的故事,邀請更多關心流浪動物的朋友一同加入,守護這些可愛的寶貝。|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宮廟巧藝:跨越傳統的葉根壯大木作技術
為流傳壯司的大木作技術,透過文字與圖面資料的展現,永傳後世,「大木作技術—葉根壯生命史紀錄計畫」於2015年4月展開,計畫主持人張宇彤為澎湖人,自1990年起即進行壯司史料的相關紀錄,其與共同主持人林世超近年更著力於司傅技藝的解析與工具的研究,並透過培訓課程讓司傅的技藝得以承傳,不僅建構壯司學藝、傳習過程的生命史,對於其技術特色、歷年作品、手繪圖稿、寸白簿、篙尺及木作工具等也得到詳盡分析。
馬祖:戰爭與和平島嶼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附光碟/軟精裝)
來自美國、英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與臺灣等學者集聚南竿島,總共發表了19篇的學術論文,大家集聚於戰爭歷史、戰地生活、追求和平及文化遺產保存的議題,通過歷史的梳理、當代的分析,將馬祖放回東亞的區域視野中加以討論。
藝綻神仙府-木刻造神(附光碟)
林貞鐃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粧佛工藝之保存者。其作品承襲福州派,且保有傳統黃土底、牽粉線技法,具地方流派特色,形態與表情呈現較為誇張,善惡樣貌明顯。本片以製作一對《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為軸線,記錄從選材開釜、雕刻打底、安金畫色至神像完成等過程。而林貞鐃藝師之子林仁傑也跟隨父親腳步投入傳統工藝之作,希冀父子攜手推展臺灣傳統工藝新世代的文化路。
藝綻神仙府-千鑿石藝(附光碟)
董炎山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石雕之保存者。1964年白河大地震,炎山師鄉內的大廟因此倒塌,炎山師也在此因緣際會下跟著製作廟宇石雕的師傅學習,自此正式開啟踏入石雕領域的大門,石雕製作分為「頭手」與「晟手」,而炎山師是少數兼具兩者技藝之人。從本片可見炎山師創作《三英戰呂布》作品之過程,也藉由日常生活和家人相處的樣貌,呈現其多元興趣,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熱情。
藝綻神仙府-傳藝影像詩(附光碟)
為維護傳統文化,落實技藝傳承,藉由影音保存的方式完整記錄本市12位傳統工藝保存者-王明賢、王郭挺芳、王蘭貞、林貞鐃、洪銘宏、高啟舜、郭春福、黃福壽、黃德勝、董炎山、廖慶章、劉坤輝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過程,透過影像紀錄讓民眾開啟對傳統工藝的認識,並保存推廣藝師們精湛的技術工法與深厚的技藝特色。
進與退的生命樂章(DVD)
台江國家公園,臺灣本島的最西端,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見證者。水與土在這裡交會,乾與濕在這裡輪替,在海洋與陸地的交界,隨著潮起潮落,各式各樣獨特的動植物在這裡相遇。在進與退之間,人類與自然萬物交織出規律卻不平凡的生命樂章。
水鳥,雲嘉南 人文旅遊叢書
雲嘉南濱海地區,涵蓋海岸、河口、沙洲、潟湖、鹽田、草澤、埤塘、魚塭、農田、紅樹林、次生林等自然環境。近二、三十年來沿海大面積的廢棄鹽田形成開闊的水域與泥灘地,部分地層下陷的農田形成草澤地,加上原有的濱海溼地環境,造就了雲嘉南豐富多元的溼地生態系統。每年秋冬東北季風吹起,數以萬計飛越千里來此棲息覓食的冬候鳥,加入這片溼地生態系統中。這些冬候鳥,大部分是依靠溼地環境生存的水鳥,再加上原來在此繁衍的水鳥,讓看似荒蕪貧瘠的溼地,充滿生機。
王船,雲嘉南 人文旅遊叢書
本書對王船的介紹的範圍,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為主,北起雲林縣舊虎尾溪,南至臺南市鹽水溪,東以省道臺17線為界,西臨太平洋的沿海鄉鎮。雲嘉南濱海地區是台灣開發相當早的地方,斯時先民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闢草萊。先祖遠從福建、廣東兩地,冒險渡過黑水溝,辛苦的來台灣開墾,找尋有水的土地種植作物,在當地落地生根。隨著先祖的開發,其親戚、後代子孫便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宗親團體或聚落。先民渡海來台時身上往往會帶著家鄉的神明,以保平安,在聚落形成之後,眾人也會將帶來的神祇,興建廟來奉祀,作為精神上的依託,因為由廟所發展的一些原鄉祭祀活動,便會在新的地方重新延續。 雲嘉南濱海鄉鎮移民以泉州為主,所以當地流傳著許多泉州原鄉的習俗,但經過三百多年來環境的變遷,也演變出許多「在地化」的民間信仰習俗,原鄉與在地兩種不同的風俗融合在一起,不但具有原鄉習俗的共同性,更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特殊性,這一些都是他們所獨有的「共同記憶」。
點心,雲嘉南 人文旅遊叢書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轄區為雲嘉南的濱海地區,庶民以漁業捕撈為主,農業耕種為副,展現在點心的面向,也以海產為主,米、麵食為副。 本書將點心分為海產類、米食類、麵食類、羹湯類及其他等五大類,每大類下再分數小類,每小類下則為攤販、店家介紹。除了少數攤販、店家販售單一餐食極易歸類外,大多數的攤販、店家都販售兩樣以上的餐食,則以其主打餐食為歸類依據,在介紹其主要餐食後,另附筆簡介其他較具特色餐食一兩樣。至於無法歸類在前四類的,則以「其他」歸類之。
民俗,雲嘉南 人文旅遊叢書
「雲嘉南」一直是我民俗研究的範圍,尤其是西濱沿海地帶,因為遮是臺灣王爺信仰、王船祭典上蓋豐富、多元、複雜的所在,嘛會使講是上蓋精彩的一?區域;這本《民俗,雲嘉南》所寫的,攏是「雲嘉南」範圍內誠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看會著、鼻會著,嘛摸會著。 「雲嘉南」的觀光資源,毋爾是佇曠闊、美麗的自然景觀而已,閣較是佇鬧熱、純樸的人文景觀,這是人民佮這塊土地長期互動而產生的生活哲學,用按呢安身立命,用按呢「奮鬥人生中」,這才是「雲嘉南」深沉的內涵。有幾若擺的機會,我攏共前處長鄭榮?先生建議,人文景觀是「雲嘉南」的血液、骨髓,適當開發、宣傳,對觀光的發展,絕對有加分的作用,這才促成了包括《民俗,雲嘉南》這套冊的誕生。「有人興燒酒,嘛有人興豆腐」,有人愛看美麗的鹽鄉,嘛有人愛看鬧熱的民俗,鹽鄉大地、民俗廟會攏是「雲嘉南」這塊土地上?的風景。 這本冊,我共定位佇觀光旅遊手冊,所以,我放棄無啥滋味的歷史論述,只用上蓋簡單的句讀(ku-t?u),表達每一項民俗活動的內容、內涵佮伊的?,有興趣的朋友,會使參考內文、基本資料佮小叮嚀,「按圖索驥」進入民俗現場,無仝款的民俗廟會,無仝款的舉行季節,絕對有無仝款的趣味,無仝款的體驗。 「雲嘉南」的?,毋爾是大海、鹽埕、海鳥仔、紅樹林……,刈香、請水、蜈蚣陣、牽水車藏……,閣較會動人心脈;遮爾?的人文風景,應該愛予伊粉墨登場,愛予伊拋頭露面囉。
地景,雲嘉南 人文旅遊叢書
本書的編寫,以各類地景的「地景觀察好所在」為核心,串連周遭相關地景, 來作各區域的觀察。希望由點而線到面,介紹雲嘉南風景區較罕為人知的地景。 所以讀者也可由目錄二到四章中的「地景觀察好所在」,選擇自己熟悉或感興趣 者為進入本書的閱讀起點。 因限於篇幅,即使「地景觀察好所在」裡的景點,也只能選擇一些較少被報 導者來重點著墨。而一些耳熟能詳,已被廣為報導的地景,就不再贅言。
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一)
2012年起,地方文史工作者趙川明老師徵得白冷會的同意,與歐斯定修士合作,將白冷會從瑞士寄回來的臺東總鐸區大事紀、錫質平神父的傳教日記,以及趙老師在田野調查時所蒐集的彭海曼與吳若石神父在長濱、姚秉彝神父在成功的傳教紀錄等文獻,由歐修士口譯,趙川明老師整理,再請資深的教友姜國彰老師協助審定完成「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一)」。
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二)
2012年起,地方文史工作者趙川明老師徵得白冷會的同意,與歐斯定修士合作,將白冷會從瑞士寄回來的臺東總鐸區大事紀、錫質平神父的傳教日記,以及趙老師在田野調查時所蒐集的彭海曼與吳若石神父在長濱、姚秉彝神父在成功的傳教紀錄等文獻,由歐修士口譯,趙川明老師整理,再請資深的教友姜國彰老師協助審定完成「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二)」。
2018施情畫義千動愛心 美術特展暨愛心活動作品集
透過《2018「施情畫義‧千動愛心」美術特展暨愛心活動》專輯的出版,主要讓本縣轄區內弱勢族群感受到政府、企業及民間的誠摯關懷,並以提昇地方藝術文化、藝術推廣、藝術教育及祥和社會為活動目標。
花現芳蹤-陽明山賞花手冊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臺北盆地以北,不僅雨量豐沛,加上季風與地形的效應,使得生態環境豐富多元。而且它是位於都會區的國家公園,面積雖然不大,但遊客數卻非常高。在春天裡,有不少是為每年的花季而來。目前陽明山花季的主角,大多是指陽明公園為觀賞目的而栽植的園藝植物。其實在國家公園還有許多的原生花卉可欣賞。 陽明山國家公園不但有屬於自己的花季,甚至它的四季都有相當美麗的原生花卉在開放著。這些花卉來自於原本就存在陽明山地區的豐富植物資源,當中有不少是因為北降現象而出現的溫、寒帶的物種,它們往往深具觀賞價值而足以為陽明山地區天然花季的代表。期望本手冊的出版,將提供民眾認識這些花卉的管道,並成為自學的資源,藉由認識美麗的原生植物,而讓保育的核心理念能夠更加普及。
歡迎來作部落客-海天藍.東海岸
介紹東海岸各部落風情、文化體驗,以地圖、遊程推薦、在地達人帶路、相關旅遊資訊,一本深入淺出的旅遊專書,帶領遊客巡訪各個部落,以輕裝、輕便、輕鬆的旅遊方式,感受台灣原民部落的美好。
金門國家公園簡冊
1980年代以來,台灣相繼成立墾丁等九座國家公園,其象徵意義是對於重建土地倫理意識的提昇;也保留住台灣許多自然與人文最精華的地方;而接續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可以說是呈現了對於人文資產的重視,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也讓台灣國家公園的格局與領域更臻完整。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依循《國家公園法》,以保育自然及人文資產、提供國民育樂和研究使用為宗旨,於84年10日18日正式成立;民國86年2月1日,金門國家公園警察隊也相繼成立。 藉由本書的導引,讓每個人在悠遊金門國家公園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進而讓在地人與遊客,都能與這裡的空間產生新的對話,並有美好的體驗。我們相信:只要來過金門,就會牽繫著難忘的回憶與情感!而這些與歷史過程緊密相連的史蹟、豐富鮮活的自然生態,也因此得到尊重與疼惜。Since 1980, nine national parks have been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which as a whole serves significant efforts of Taiwan Government in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land ethics. While these parks have preserved much of the essence of Taiwan’s natural and cultural val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Kinmen National Park, a milestone that stands for an advanced effort, further placed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t expands Taiwan’s national park system into a grander dimension. We wish this book guides you well during your visit to Kinmen National Park, and, by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fers you an extensive experience and facilit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ark. With this guide book, we hope both residents and visitors would be able to carry on an intimate conversation with this island. We believe you will have fond memories and great impressions of Kinmen, and therefore Kinmen’s historic heritage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ssets could show their inestimable values and be well cherished.
怒潮學校與戰後金門的復甦
胡璉將軍在江西南城成立了怒潮學校,並從此而瑞金、會昌、上杭、梅縣、庵埠、新埔,一路招收流亡青年學生,並施以「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的訓練。從而於出長金門之後,將他們分發到金門各部隊,從而到各村里、學校、機關,參與了金門的軍事,以及民政、社會、教育、經濟、交通……等建設,成就了戰後金門的復甦和現代化的契機。
工不可沒.藝不可失:2017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研討會主要以工藝創作或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及論述、學術等探討,對於相關領域的持續與開拓有著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工藝與創意產業之間的互動,更是雙方面更新發展的企機,基於揉合創作與設計之間的矛盾,強調跨域互動的新概念。今年已邁入第六屆「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學術研討會」,藉由全國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的成果發表及互動討論,推動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的持續發展與革新。
南方四島海洋生物簡冊-藻類 無脊椎動物
位於臺灣海峽南段的澎湖南方四島是臺灣當前最年輕的國家公園。由於地處偏遠,人煙稀少,所以是最不受人為干擾且開發最少的自然環境。相較於其他國家公園,南方四島是海、陸域面積比率最高的海洋型國家公園。因此海洋生態環境豐富度與多樣性的調查、保育與經營管理則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國家公園於2014年成立之後,我們有幸得以造訪這美麗的小島群,漫步潮間帶潮池間與悠遊於水下的珊瑚群聚,觀察並記錄這些令人眼花撩亂又令人驚艷的海洋底棲生物-大型藻類與無脊椎動物。本書僅就最常見的底棲生物種類,擇要地介紹各個物種的辨識特徵、生態習性與在各島間之分佈。此外,本書特別針對民眾比較陌生的海綿動物與色彩鮮豔、令人著迷的海蛞蝓呈現較多內容的描述與介紹。期望民眾經由本書能更瞭解南四島底棲生物的多樣性,進而欣賞海洋生態之美與落實海洋保育的作為。
澎湖地區觀光遊憩承載量推估及遊客服務模式之建立
隨著遊客量逐年增加,各據點之遊憩壓力驟增,尤以旅遊旺季時之大量遊客湧入,不僅引發擁擠,減損旅遊品質,亦影響在地居民之使用與觀感,如新興據點奎壁山摩西分海近期發生「擠爆」情形,以及遠近馳名之雙心石滬吸引大量遊客到訪七美,使得南滬漁港遊樂船舶與車輛絡繹不絕,影響漁船及居民進出,引發反彈等,皆是遊憩衝擊之後果。 為避免環境資源與遊憩品質遭受不可回復之破壞,本研究將透過整體觀光旅遊環境檢視分析、遊憩承載量理論與承載管制案例評析、兼顧供給及需求意見之問卷調查與訪談,針對主要遊憩據點進行遊憩承載量推估、遊憩衝擊評估、遊客服務模式之建立,確保環境資源、居民生活、觀光遊憩得以永續發展。
東沙八放珊瑚生態圖鑑(軟精裝)
東沙環礁位在南中國海的北部,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為了維護這裡豐富的海洋生態與資源,東沙環礁於民國96年經內政公告成為我國第7座國家公園,也是第1座海洋型國家公園,肩負起保育及復育東沙環礁多樣生物及生態環境的任務。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至今已屆滿10年,在本處的經營管理之下,進行了許多生物相關的調查與研究,包括珊瑚、海草、魚類、甲殼類、螺貝類等,深入地瞭解我們所擁有的豐沛資源,也期許我們能夠完整記錄與保護這些生物。然而,在這麼多年的研究與調查之中,我們始終沒有針對美麗的軟珊瑚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並探討這些與石珊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軟珊瑚的多樣面貌。但這也是因為全世界研究軟珊瑚所屬的八放珊瑚亞綱的專家屈指可數,相關的知識與技術較不普遍,參考資料闕如,使得要執行這類生物的調查研究及資料分析工作更加困難,更遑論出版專門的科學圖鑑書籍。 我們非常榮幸能夠與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共同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戴教授是全球在這個領域中的少數專家之一,透過他數十年來在珊瑚礁生物與生態系的調查研究經驗,耗費2年的時間,在廣大的東沙環礁海域搜尋各種八放珊瑚的蹤跡,發現了上百種的種類,並完成全球第一本針對熱帶海域八放珊瑚詳細分類的圖鑑,不但讓我們更加瞭解了東沙環礁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未來相關的研究奠定了重要與深厚的基礎。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本圖鑑,能讓更多的人認識這種風姿綽約的海洋生物,進而愛護我們的海洋,關心我們的海洋。
烈嶼昆蟲生物資源[附贈三張明信片/精裝]
作者利用2年的時間來對烈嶼地區進行精確調查,同時還登上大膽島十餘次,記錄了560餘種的大小昆蟲,其中多達246種還是首次在金門發現的,更有56種是台灣看不到,而且尚未被登載的全國新紀錄種昆蟲,是了解小金門昆蟲重要書籍,讓讀者可以深入認識烈嶼昆蟲的有趣生態行為。
農戶達人2 好食在臺東:20名小農與土地的交流時光
二0一四年,我們出版「農戶達人慢享臺東」第一集,書中集結了二十位臺東小農腳踩土地的故事,訴說他們在臺東這片好山好水的土地上如何用心地孕育美味且健康的食材。經過了三年,在臺東這片純淨的土地上,依舊有辛勤的小農們努力著,在不同的時令季節提供健康豐富的農產,豐盛我們的餐桌,滿足我們的味蕾。二0一七年,我們再度集結了二十位臺東小農,以臺東特有的農產,分為米、果、飲品、蔬食等四類,包含歲時之穀-米、紅藜;歲時之果-釋迦、枇杷、檸檬、黃金果、梅子、柿子;歲時之飲-茶、咖啡,以及歲時之蔬-蕃茄、蔬菜。聽聽栽種不同作物的他們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農園,如何用心地栽種作物,以及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臺東出品的良質米是家喻戶曉的品質保證,今年源天然池上米的羅永昌以黑秈米奪得號稱食品界米其林大獎的「比利時國際風味品質評鑑所(iTQi)」風味標章,同樣栽種稻米的魏其南,堅持有機種植,他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讓臺東米形象更加升級。此外,還有栽種有機梅園的何介臣、張忠權、種植黃金果的廖俊盛、枇杷的康崇熙、種植釋迦的謝謹鴻、莊政雄。而同樣獲得食品界米其林大獎的,還有種植有機茶的吳秋伶,此外,玫瑰花茶的張文通以及咖啡的潘明順,都是以有機方式栽種。而在蔬果方面,有牛蕃茄的溫昌寶,曾在二0一五年獲得全國十大產銷班佳譽,他們的努力,讓臺東的農產豐盛且健康。 更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的努力下,二代青農返鄉的人數也持續上升中。包括擔任臺灣106年的農業大使的王婉璇,栽種臺東紅寶石「紅藜」的吳正忠,打響金剛米名號的林張凱耀,種植有機蔬菜的林俊維,哈嘎米的吳聲昌,種植甜柿的余典、紅烏龍金牌得主郭敬緯等,這些二代青農的投入,腳踩著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用心耕種,將專業所學運用於農務工作,不斷精進,為臺東農業帶進創新的思維與進步。 三年前,我力推「臺東健康農業」的品牌,藉此凝聚全縣農業資源與物流系統,並建置「臺東網路農場」平台讓消費者與生產者快速媒合,有效提升小農及周邊產業收益。在推動臺東成為智慧城市的同時,我們也將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務,讓農夫們辛勤耕種的農產,不只透過網路平台擴大市場,也能讓各地的朋友享用最新鮮的農產,落實從產地到餐桌。
2017 臺灣優良工藝品專輯
2017年報名參加評鑑的243組件產品中,共32組件通過決審者,其品質、機能、美感、創意等都是卓越的上乘之作,足堪膺任「C-Mark」的殊榮。其中並選出「美質獎」、「時尚獎」、「機能獎」及「造形獎」,作為最佳聲望標竿,予以特別獎勵。 「臺灣優良工藝品」認證讓民眾放心擁有國家級的評鑑保證,品質及設計毫不遜色於國外名家。
人文與美學的對話-陽明山建築風華(DVD)
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及許多獨特的人文歷史建築,如閩式、日式與中國宮殿式建築、地下碉堡及溫泉、礦場跡地等,值得大眾前來探索,進而認識不同時代變遷中人文發展的軌跡,共同為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育與文化傳承貢獻心力。
眷念(眷村文化資產系列18)
繪本是幼童認識自我、人際互動、探索世界的最佳媒介之一,透過鮮活生動的圖象、言簡意賅的淺語,呈現萬物的潛在美質,不僅提供閱讀樂趣及藝術美感,更是開啟孩子對世界的啟發想像與創造力。我們期待透過這本繪本,藉由創作者的視角,重新喚起讀者認識雲林的歷史故事、雲林的多元文化,讓即將被遺忘的過往再次重現,讓虎尾眷村故事開枝散葉,用畫筆說故事,在每位讀者心中種下對土地的歸屬、家鄉的認同。
海角之鄉: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精裝)
「海角之鄉-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的出版,主要是紀錄這幾塊島嶼中,長者見證的風華絕代及起落興衰,透過與鄉人的訪談,去裝填這段時間軸的空白。期望透過長者的口述記憶轉化為故事,搭配著現在及過去的圖像穿插,彷彿可經由本書匯集的故事窺視過去繁榮卻又單純的光景。帶著讀者走入「澎湖南方四島」的時光旅程,在了解「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之餘,更能感性的看待這些土地的人文歷史,並更深刻的看見「澎湖南方四島」除了景觀與生態之外的另一層人文之美。
我的黎明是你的黃昏﹝精裝﹞
這是一本關於拉拉山原鄉的兒童繪本,住在拉拉山千年檜木森林裡的希希與小飛一起帶著讀者遨遊拉拉山特有的地質景觀「三龜戲水」、原鄉生活景觀「爺亨梯田」、認識泰雅族文化、保育類昆蟲大紫蛺蝶翩翩飛舞,和甲蟲朋友一起觀賞滿天星斗,還有品嘗知名的拉拉山水蜜桃。
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
臺南府城是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重要地區,擁有龐大而多樣的文化遺產,但「古物」做為臺南文化資產的一環,始終缺乏較為嚴謹的研究與鑑定。本書針對臺南市已登錄的十三件傳世古物,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釐清各件古物的藝術風格、形式特徵、所屬年代、工藝技法、具體價值與重要性。這些成果不僅是完整的學術論證,清楚揭示了十三件臺南古物所蘊含的歷史精華與文化記憶,同時也為後續的推廣教育、展示與管理,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依據。
合歡越嶺-合歡山生態之旅[DVD]
這是一部介紹台灣高山生態的影片,拍攝場景是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合歡山區,海拔高度在1,800-3,600公尺之間。 中橫公路是台灣唯一穿越台灣高山生態系的公路,公路最高點武嶺海拔高度3,275公尺,站在這個制高點上,往北可以看到中央尖山以及南湖大山,隔著濁水溪源頭,奇萊連峰聳立連綿;向南眺望,中央山脈層巒疊翠、視野遼闊;若是晴朗的好天氣,玉山群峰就羅列在遠處天際。合歡群峰的海拔平均都在3,600公尺上下,這裡不但是親山近水的好去處,更是探索臺灣高山生態最佳的場域。 影片以中橫公路為軸線,從霧林帶循序往高山介紹。 霧林帶不但擁有茂密高大的樹冠層,同時滿佈著各種苔蘚以及附生植物,能夠攔截大量的雨水和霧氣。這種濕潤、多層次的棲息環境不只動植物種類繁複、多樣,特有種比率也非常的高。 從大禹嶺往小風口的途中,左側可以看見一列壁立連綿的山峰,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奇萊連峰,包含奇萊主峰、奇萊北峰等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峰,是中央山脈最神秘奇險的一段。 整個合歡山區是立霧溪、大甲溪以及濁水溪的活水源頭,除了可以見識向源侵蝕以及河川襲奪的地質現象,更是喜歡爬山的朋友攀登百岳最理想的地點。 十二月中旬之後,高山植物的種子多數都已經散盡了,秋高氣爽的日子漸遠,氣溫一天天下降,如果有北方的強烈冷氣團南下,高山就有機會出現降雪。生活在高山的動植物透過長期的適應演化,早已獲得抵禦嚴寒環境的能力,雪既是季節的旨意,也是大地的禮物。 「在短距離或小區域內,擁有多樣的生態變化」是臺灣自然環境的一大特色。 海洋圍繞的島嶼環境,加上高山縱谷 微地形、氣候形成的屏障,不但阻隔了族群間的基因交流,也加速了種化的進行,合歡山區眾多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現象正是「隔離演化」最佳的展示場所。This is a documentary introducing Taiwan's high mountain ecology. It is filmed at the Hehuan Mountain area within the vicinity of Taroko National Park, between the altitudes of 1800 to 3600 meters. The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is the only highway in Taiwan that runs through alpine ecosystems.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highway is at Wuling, at an altitude of 3,275 meters. Look northward, and you can see the Zhongyangjian Mountain and Nanhu Mountain. Cross over the Zhuoshui River, and you meet the rolling peaks of Qilai Mountains. To the south,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comes into sight over the broad horizon. On a sunny day, the Yushan Peaks can be seen clearly in the backdrop. The Hehuan Mountain Peaks have an average altitude of 3,600 meters. Not only is this area perfect for enjoying nature, it is also the best place to explore the ecosystems of the high mountains. The film follows the trail of the highway, advancing from the misty forests to the alpine terrains. A cloud forest usually features a dense and high-reaching canopy. Mosses and epiphytes grow in abundance here, helping to retain huge amounts of rainfall and moisture. The layered habitat, with its high moisture content, gives rise to a higher diversity of flora and fauna species; the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 can be high as well. Rows of mountain peaks appear on your left as you travel from Dayuling to Xiaofengkou. These are the prominent Qilai Mountain Peaks, which include the Main and North Peaks, both more than 3000 meters tall. The trails here are the most treacherous part of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The Hehuan Mountain area is home to the Liwu River, Dajia River and the Zhuoshui River. Geologists find excellent examples of river capture and headward erosion here, while mountain hikers consider this place the perfect area for challenging peaks. By mid December, the high mountain plants would have dispersed most of their seeds. The cool and clear autumn slowly recedes, as the temperature plunges daily. Once the strong cold front from the north arrives, snow may occur in the high mountains. Of course the high mountain plant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and have adapted to the harsh conditions of winter. Snow is not just inevitable; it is a gift of nature. Having a high degree of richness and diversity within a small area or a short distance is a special feature of Taiwan's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Hehuan mountain area is the perfect showroom for allopatric speciation. Towering mountains, plunging valleys, the micro-topography and the climate all serve as barriers to genetic exchange, and promote speciation a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