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與應用報告書. 第三期(107年-112年)
臺灣自1992年即展開自然生態系之長期生態研究(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農業生態系研究則於2006年開始由本所與臺南區、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和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等單位,陸續在臺灣中部成立6處研究站。長期生態研究係藉長期跨領域之多時間與空間資料收集,了解生態系結構、組成、交互作用等。計畫總目標在於藉長期觀測,了解環境變遷對生態系服務功能之影響,並探討符合生態觀念之農耕操作,能否減少亞熱帶主要作物系統化學物質的投入。為能展現計畫成果,每六年設定一個短期目標,第一期(2006-2011)探討不同農法對不同耕作制度生態系生產力維持、生物多樣性影響及其對環境之衝擊,並探求較佳的農業管理模式;第二期(2012-2017)目標為長期觀測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生產、害蟲與天敵族群生態、罹病度及雜草變遷之影響,並研擬可能的調適策略。第三期(2018-2023)目標為從供給、支持、調節與文化等市場與非市場方面盤點和評估農業生態系多功能價值,以供研擬農業環境給付措施參考。為能實現資料再利用、延續資料生命與提升資料價值,本研究所獲得之研究數據均以Morpho軟體建置EML(Ecological Metadata Language)文件,並存入MetaCat生態資料庫,以利資訊交流,並藉此參與多項國際合作計畫,提升研究能量與品質,亦與國際接軌,增加臺灣能見度。自2020年起本所、水試所與各區改良場在全臺擴增10處監測站,包括2處漁業站和8處農業站,分別進行養殖水質與農村產區生態監測,觀察不同農法與氣候變遷對其生態之影響,以進行蟲害與肥培之精準管理,並嘗試藉農漁村社群參與式研究,加強生產者對生態與環境之重視與實踐,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系服務功能之衝擊。目前臺灣農業LTER仍偏重在自然科學研究,將逐漸加入社會科學研究,進行長期生態與社會研究(Long-Term Ecolog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LTSER),探討自然生態環境與社群之交互作用。
2024臺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
系統性地定期評估物種滅絕風險對於制定保育行動至關重要,尤其是分類學、威脅過 程和研究的持續進展更凸顯了定期重新評估的必要性。本報告為臺灣第2 次依據國際自然 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建議類別與標準對所有臺 灣兩棲類動物進行國家兩棲類紅皮書名錄評估。本次報告中納入評估候選的兩棲類共有43 種,其中6 種被評定為不適用(Not Applicable) 於區域評估,計有37 種兩棲類進入後續評 估流程。在臺灣國家受脅(Nationally Threatened) 兩棲類中,2 種屬於國家極危(Nationally Critical) 類別,6種屬於國家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 類別,3種屬於國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類別,以上11 種受脅物種占本次所有評估兩棲類種數的29.7%。其餘26 種兩 棲類中,6 種屬於國家接近受脅(Nationally Near-threatened) 類別,20 種屬於國家暫無危機 (Nationally Least Concern) 類別。本報告相較於2017 年的臺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新增了周氏 樹蛙與太田樹蛙,另有4 種原屬於資料不足類別,已重新評定於其他紅皮書類別中。此外, 有2 種因滅絕風險提高而提升其紅皮書類別,另1 種則因滅絕風險減輕而降低其類別。未來 仍需持續多方評估,以闡明這些紅皮書類別的變動是來自該物種在不同時期所蒐集到生態背 景資訊的落差,或是真實威脅狀態有所改變的結果。
2024 臺灣陸域爬行類紅皮書名錄
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想要減緩甚至扭轉生物受到的生存威脅,在人力資源和經費 有限下,制定保育行動的優先性有其必需性。為此定期依分類學、受脅情況和族群研究評估各類 物種滅絕風險就至關重要。本報告為臺灣第2 次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建議類別與標準對所有臺灣陸域爬行類動物進行國家陸域爬行類紅 皮書名錄評估。本次報告中納入評估候選的陸域爬行類共有104 種,其中11 種外來入侵種被評定 為不適用(Not Applicable) 於區域評估,2 種未做評估(Not Evaluated) 並刪除1 種無效種,總計 共有90 種陸域爬行類進入評估流程。在臺灣國家受脅(Nationally Threatened) 爬行類中,有4 種 屬於國家極危(Nationally Critical) 類別,3 種為國家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 類別,以及1 種 國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類別,以上共8 種受脅物種,占本次所有進入評估爬行類種數的 8.9%。其餘82 種爬行類中,9 種屬於國家接近受脅(Nationally Near-threatened) 類別,67 種屬 於國家暫無危機(Nationally Least Concern) 類別,6 種資料缺乏(Data Deficient)。本報告相較於 2017 年的臺灣陸域爬行類紅皮書名錄新增了中國小頭蛇、龜山壁虎與梅氏壁虎,但在此次評估皆 歸類於資料缺乏。23 種原屬於資料不足類別,本次已重新評定於其他紅皮書類別中。因獲得新文 獻和資料重新詮釋,有4 種滅絕風險提高而提升其紅皮書類別,金龜則因臺灣本島近百年來的族群 與記錄確定非原生種,屬於外來引入和再消失,因而降低其滅絕風險為國家瀕危。未來仍需定期檢 視最新研究報告與各方資料,以了解紅皮書類別的變動,是因不同時期所蒐集到生態背景資訊不同 所致,或是物種真實受脅狀態改變的結果。
2024 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
定期檢視及更新國家或地區分類群的族群現況及滅絕風險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藉此 能達到實際檢視保育作為及政策推行的效益。本報告為臺灣第二次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建議類別與標準,對臺灣野生陸域哺 乳類動物進行國家紅皮書名錄評估。本次列入評估候選的陸域哺乳類野生動物共86 種,其中 7 種不適用(Not Applicable) 區域評估篩選,最終計有79 種進入評估流程。評估結果臺灣國 家受脅(Nationally Threatened) 陸域哺乳類動物共有11 種,其中臺灣狐蝠及歐亞水獺2 種屬 於國家極危(Nationally Critically Endangered, NCR) 受脅類別;石虎、臺灣黑熊及霜毛蝠等3 種屬於國家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 NEN) 受脅類別;黃喉貂、臺灣小黃鼠狼、臺灣無尾 葉鼻蝠、金黃鼠耳蝠、水鼩及穿山甲等6 種屬於國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NVU) 受脅 類別;另有9 種包括臺灣水鹿、麝香貓、毛翼管鼻蝠、大足鼠耳蝠、紅棕鼠耳蝠、臺灣長耳蝠、 細尾長尾鼩、黑腹絨鼠及高山田鼠評估為國家接近受脅(Nationally Near-threatened, NNT) 類 別。國家受脅種數及接近受脅種數分別占臺灣陸域哺乳類評估種數的13.9%及11.4%。另臺 灣的全球受脅陸域哺乳類共6 種,其中1 種( 雲豹) 為區域滅絕(Regionally Extinct, RE),3 種 ( 臺灣黑熊、臺灣狐蝠及穿山甲) 屬於國家受脅類別,2 種( 大足鼠耳蝠及臺灣水鹿) 屬於國家 接近受脅類別。本報告相較於「2017 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評估物種新增1 種臺灣 新紀錄種大足鼠耳蝠。此外,共有7 種進行類別調整,其中1 種( 臺灣長耳蝠) 滅絕風險上升, 3 種( 臺灣野山羊、食蟹獴及麝香貓) 滅絕風險下降,另有3 種( 毛翼管鼻蝠、紅棕鼠耳蝠及 細尾長尾鼩) 原屬於資料不足類別(Data Deficient, DD),已重新評定於其他紅皮書類別中。
2024 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名錄
本報告為臺灣第二次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的紅皮書受脅與評估系統(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的建議類別與標 準對所有原生淡水魚類進行國家淡水魚類紅皮書名錄評估。納入評估候選種類共401 種,其 中259 種不適用(Not Applicable) 區域評估篩選門檻及4 種因分類因素排除,129 種進入評估 流程。結果臺灣有4 種淡水魚類已經滅絕,其中1 種屬於滅絕(Extinct),3 種屬於地區性滅絕 (Regionally Extinct)。32 種或亞種國家受脅(Nationally Threatened) 淡水魚類,其中屬國家極 危(Nationally Critical) 類別有2 種,屬國家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 類別有19 種,屬國 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類別有11 種,另有19 種歸於國家接近受脅(Nationally Nearthreatened) 。國家受脅及接近受脅淡水魚類種數分別占評估淡水魚種數的24.8% 及14.7%, 以及總淡水及河口魚種數的7.7% 及4.7%。55 種列為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19 種列為資 料缺乏(Data Deficient)。出現於臺灣的全球受脅及接近威脅淡水魚類共有9 種,其中5 種屬 國家受脅,3 種屬國家接近威脅,1 種為資料缺乏。
雞球蟲疫苗免疫策略現場實務
球蟲疫苗免疫策略 一、雞球蟲概述 二、雞球蟲危害影響 三、球蟲基本免疫原理 四、目前商品化疫苗種類 五、免疫技術注意事項 六、疫苗效力及安全性評估 七、不能忽略的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 八、結語
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年報[附光碟]
本書記錄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在2023年推動環境保護改善的政策方針及治理成果,以AI科技治理環境為核心,展現創新治理的環保理念。年報分為六大主題:守護空氣品質的「清新臺中」、高效率河川保育的「親水臺中」、轉廢為能的「綠能臺中」、邁向宜居幸福城的「永續臺中」、環境教育推廣的「幸福臺中」,以及榮獲多項國際獎項的「榮耀臺中」,描繪出未來城市願景。全書以豐富的圖片與詳實的敘述,展現政策成效與未來規劃,為推動城市永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臺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報告112年
政府為全面蒐集農林漁牧業生產結構及經營狀況等基本資料,自民國四十五年以來,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每隔五年舉辦一次臺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農政部門則自民國七十年起於非普查年逐年以農牧戶為對象辦理抽樣訪問調查,廣泛蒐集農業資源分布、生產結構、勞動力特性、農牧業經營現況,俾瞭解戶內人口組成狀況及其經營現況等農業基本資料,以掌握最新農牧戶經營狀況,提供政府施政與決策的參考。
國家海洋污染防治白皮書
打造具體行動方案:國家海洋污染防治藍圖我們的腳步沒有停下,《國家海洋污染防治白皮書》繼續了《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核心精神的指導,從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減少海洋廢棄物,到確保潔淨的海洋環境,要為海洋污染防治劃出清澈的藍圖。我們以七大具體防治措施,整合成四大行動計畫: 1. 完善海域監測與調查、2. 強化海洋廢棄物治理、3. 提升污染預防及應處量能、4. 強化教育與國際合作。以前瞻思維打造具體行動方案。我們要向未來世代承諾:政府會以務實行動守護海洋,讓這片海洋能夠繼續支撐我們的子孫。
魚大十八變:魚卵及仔稚魚多樣性圖鑑1.2冊合售(軟精裝)
本套書收錄臺灣海域超過500種魚卵及仔稚魚,為全球第一套經過DNA 驗證的魚類早期生活史圖鑑,分成2冊出版。提供基本介紹專文5篇,從概論、採樣方法到辨識方法等,引領讀者了解魚卵及仔稚魚研究的工作歷程。透過此書的編撰出版,期望可推廣海洋科普生態知識予一般大眾,以及提供研究學者及教育單位於科學研究參考的魚卵和仔稚魚圖鑑,並可作為未來海洋生態保育及漁業永續管理之重要參考。
113年 盆花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本特刊針對盆花發展趨勢、花卉品種權應用及國際佈局、花卉栽培發展現況、產業行銷輔導與多元應用等面向,邀請產、官、學研領域的專家,還有農民朋友們共同參與,期透過不同觀點的交流,激盪出創新的想法,以促進臺灣盆花產業的持續進步。
113年度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科研成果技術擴散專刊
為促進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加速拓展研發綜效、強化研發成果推廣至產業界,依113年度桃園場「科研成果技術擴散」目標規劃研發技術主軸並聚焦技術亮點,協助與產業對接,提升科研技術擴散以達成產學共榮目標。
友善環境之果樹天牛防治手冊
本技術專刊以斑星天牛為例,首先從其生活史及各生命階段的生態習性與為害樣態做為防治基礎進行說明,接續盤點與詳述各種防治方式,分別有降低成蟲數量、避免雌蟲至枝幹產卵及除滅枝幹內幼蟲等3個面向,共7種方法;之後考量友善環境、操作效率、防治效果及投入成本與器資材應用持久性等各項因素,總結建議,以避免雌蟲至枝幹產卵之「隔離法」及除滅枝幹內幼蟲之「高壓空氣灌注法」雙管齊下,做為友善環境之果樹天牛防治技術主軸。
2024電動農機研發及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本論文集針對近年各學校及試驗改良場所研發電動農機,包含應用於整地、移植、除草、管理、收穫、搬運及電池管理等電動農機的研發與技術應用,並進行電動農機研發方向規劃及討論,特於113年4月26日(星期五)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辦理「2024電動農機研發及技術應用研討會」
瀕危守護:2025年自然手冊[軟精裝]
物種或分類群面臨滅絕的風險是保育經營管理的重要課 題,盤點物種族群現況、參考過往文獻、分析面臨威脅後所列出的物種受威脅程度清單即是紅皮書名錄。紅皮書名錄是復育計畫、研究、監測與保育措施排列優先順序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是爭取社會支持棲地保護及輔助資源分配決策的重要工具。 被列入紅皮書名錄中的受威脅物種,包含被評估為極危(CR)、瀕危 (EN) 及易危 (VU) 等級的物種,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育作為,未來族群命運堪憂。在各方協力下,針對瀕危物種的行動計畫紛紛展開,透過聯合行動,期待能改變物種瀕危的命運。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年報2023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在地百年木藝文化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為本,結合深厚的社區營造基礎,及修復再利用歷史建築群,發展為展演大溪特色的歷史文化廊道。本館同步推動大溪文化推廣補助計畫,期結合博物館策略帶動地方發展。
有歌一起唱:林班與林班歌[附光碟]
本書《有歌一起唱—林班與林班歌》,係將走訪早期林班工作者口述訪談資料及採集之林班歌謠紀錄保存,本書讓讀者透過簡單插畫及扼要文字瞭解林班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並將田野調查訪談內容以故事方式呈現,將臺灣過去林業發展過程、林班工作者的勞動記憶加以蒐集保存。
旅讀農村III: 漫步20個農村新風景
此為預購商品,將於3/5到貨後依訂單順序安排出貨。 《旅讀農村》系列手冊精選全臺農村環境營造成果,分類活力好生活、生態共欣榮、文化新風采、悠遊農村趣等特色主題。並透過「旅人走讀」視角,帶領讀者按圖索驥、走進臺灣農漁村,細看在地社區、設計團隊等單位如何攜手合作創造感動,以生活、生產及生態等面向為核心,結合綠色照顧、食農教育等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永續新農村。
去吧!無味獸:火蔥的嗆辣冒險記[精裝]
火蔥為月眉部落的重要產業,更是族人們共同的飲食記憶。花蓮農改場近年致力火蔥栽培技術建立,以農業科研力量來解決原鄉亮點產業的關鍵問題。本書以文化的角度切入,透過原創故事繪本,帶出屬於月眉嗆辣滋味,讓讀者更深刻認識傳統作物,以及在部落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本書也以漢語及阿美族語相對照,讓學童能更了解這種獨特的作物,期望能讓這個特別作物的傳統文化與記憶得以延續。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軟精裝)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系列圖鑑的第五集,以海螺與海蛞蝓為主題,牠們同屬海洋腹足類,種類繁多,廣泛分布於臺灣各類海岸環境中。海螺的螺殼形態多樣、色彩美麗且變化多端,為貝殼愛好者所收藏,而海蛞蝓物種更是擁有鮮豔亮麗的色彩、形態優雅美麗,成為潛水攝影愛好者爭相拍攝的對象。書中的海洋腹足類有的華麗吸睛,有的低調隱秘,有的藻食性,有些是肉食,有的撿拾底質上有機碎屑維生,有的以腐肉為食,甚至有的海蛞蝓以藻類為食物來源,盜取葉綠體來進行光合作用。由潮間帶至深海,不同的海洋環境居住著不同類型的海螺與海蛞蝓。牠們在複雜的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不同而重要的角色,是海洋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生物。
日本新安保法制與海洋政策研析
本書以日本新安保法制與海洋政策為主軸,探討日本海洋安保政策的常與變、中國海上勢力擴張的應對分析,以及日本的海上防衛與印太經略等關鍵議題。在印太海域局勢瞬息萬變的今日,本書所提及的地緣理論、海洋安全保障、日本新安保法制、中國灰色地帶策略、日美安保體制、日本印太戰略等內容,不僅具有歷史縱深,亦兼顧現代局勢發展趨勢。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政策研析,均具高度參考價值。而台灣與日本同屬印太海域的海洋國家,讀者亦可透過本書的觀點,反思台灣的海洋安全議題,進一步落實國民的海洋安全意識。
蛋雞場轉型經營管理及生物安全宣導手冊
為協助蛋雞業者建立完整飼養管理觀念與正確疫病防治及雞糞處理等,爰邀集學者專家共同編纂蛋雞場轉型經營管理及生物安全宣導手冊,主題包括:水簾蛋雞舍的設計概念與管理、產蛋雞之飼養與管理、蛋雞友善飼養管理策略、蛋雞營養需求、蛋雞場的生物安全與重要疾病防治及剩餘資材處理及利用。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民國112年年報
本場為我國植物種苗專責機構,為落實政策推動、符合產業期待,並與國際接軌,確立以「智能、精準、跨域、服務打造永續共榮種苗產業」為發展願景,投入種苗檢測檢定、優良種苗供應及產業服務輔導等各項工作,積極推動「種苗高科技核心基地之產業創新加值」中長程社發計畫。希望藉此落實新農業政策推動、提升本場研發/服務量能並再創發展契機。
113年度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本次研討會集結各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如何在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推動永續農業的實踐,落實穩定的長期監測。期盼透過此次會議,能引發更多深度的討論與交流,激發新的思維與策略,進一步推動農業生態系研究的發展。我們期望各位能將研討會中的收穫,化為具體行動,為農業的永續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海洋事務專書3:臺灣Sea Grant (TSGP)的起點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海洋產業創新與發展」、「海洋生態保育與永續」及「海洋公民參與與影響」。這些主題不僅涵蓋了海洋事務的核心領域,也反映了當前臺灣各大專院校在海洋研究、教育及服務上的多樣性與深度。我們特別邀請全台11所大專院校的教師,分享各校在海洋領域中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這些分享不僅展示了各校的專業能量,也提供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白皮書指標相對應的策略,期望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海洋議題,如氣候變遷、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等挑戰。
漁海共生:東北角到北海岸的漁村地名與日常
海,是生計所在,是希望的寄託。 礁岩上,漁人們總依著四季變換,尋覓海物蹤跡。當海螺聲響起時,是給沙岸漁村牽罟人家的動員訊號。或在黑夜,形單影隻的漁人,總佇立在冷冽海水中,欲一搏鰻金。有時天色未明,一艘舢舨船、一套網具,緩緩出港,航向的是未知,也是對富饒海洋的期望。他們依海、懂海,與海共生,因而也形塑出「漁海共生」的日常生活。 本書是以海岸礁石地名與漁法調研成果為基底,以溫暖的筆觸,書寫出從石門老梅至南方澳的漁村故事,同時也呈現漁人日常與海洋文化。
細說臺灣農業領航者II
農業試驗所創立迄今129年,對於臺灣的農業技術和品種改良貢獻良多,以科普方式並透過口述歷史的角度,紀錄在雜糧、果樹、蔬菜及花卉產業的科技演進。第1章:雜糧先驅;第2章:結實纍纍;第3章:花團錦蔬;第4章:百年飄香;第5章:技高一籌。
水產動物生產醫學教育訓練專輯(二十七)鱸魚養殖與生產醫學
國內鱸魚主要產區以嘉義、高雄與屏東為 主,近年常有金目鱸虹彩病毒及神經壞死性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使農民損失慘重,因此本所特 以養殖鱸魚為主題,邀集水產動物領域專家,將最新且有條理的資料彙整成此專輯,以強化養 殖業者、獸醫師及學校在校學生之水生動物生產醫學管理能力與充實獸醫服務網絡。
穿山甲飼育及疾病 Breeding and Diseases of Pangolin[軟精裝]
本書旨在為那些對穿山甲的飼養及保育提供全面的指導,幫助他們瞭解如何正確飼養穿山甲並處理可能出現的生存威脅及疾病健康問題。在本書中,學有專精且經驗豐富的作者們深入探討穿山甲的解剖、組織、生理、棲息及人工飼養環境、日常護理、飲食需求以及常見的健康問題,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技巧,希望幫助穿山甲有一個安全、舒適的家,滿足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田的上空,有鳥飛過:有機的初心[精裝]
一隻小鳥的到訪,喚醒了農夫對自然的尊重。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有機農業,讓這片土地遠離了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侵害。透過有機耕作,他將田野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五彩繽紛的花朵吸引了各種昆蟲,鳥兒在枝頭歌唱,這片土地重新找回了昔日的生機。農夫的夢想,不僅是豐收,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一起煮飯吧[精裝/二版]
《一起煮飯吧》繪本,故事內容簡潔,圖畫線條俐落,不僅色彩豐富,並深富食安教育意涵。內容旨在推廣性別平等、家人共同分擔家務、強化女性公共參與等;故事脈絡循著父親帶領孩子共同煮食,除介紹在地食材、簡單的烹飪技巧外,亦推廣各項農產品標章。
鄒的植物書= Plants book of Cou[精裝/3版]
鄒族為阿里山地區原始社群,據考古學推算泛鄒族文化已超過四千年,但歷史文獻僅追溯明朝起算,鄒族人用口述傳承、舉辦傳統祭儀、圖騰編織或動植物應用等記錄著大阿里山的脈絡,然與外族混居通婚、聯婚漢化或族人高齡化等,代代相傳的傳統智慧面臨流失危機,鄒族的原民文化中,植物也與生活及信仰息息相關,
靚水之光:蘭陽平野自然發現史[精裝]
本書以蘭陽平原及龜山島做為場景,爬梳清代至日治時期(1812-1945)西方及日本的自然採集旅行家所留下的文獻史料撰寫而成,述說旅人在蘭陽地區的發現故事,是繼《桃色之夢》、《霧林之歌》、《貂山之越》之後所完成的第四部作品。至此,宜蘭縣全境及新北市淡蘭古道山區的早期自然發現史全部出版完成。
滿身的靈氣 小米
小米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品種也多達百種以上,在原住民的飲食文化中具有多變的用途,有釀酒專用的小米、婦女坐月子專用的小米等,除食用外,其莖、稈、穀亦可作為養家畜的飼料。在原住民眼中,小米是神聖的作物,在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農耕祭儀都與小米有關,小米酒更是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祭品。有感本土小米種植面積的逐漸萎縮,部落族人近年來興起一股找回傳統小米文化的意識。然而想復育部落的本土小米,卻遭遇重重困難,最麻煩的就是太久沒有種植小米,種原急遽流失且品種混雜退化,加上種子保存不良及病蟲鳥害等問題,都讓部落重新復育小米面臨挑戰。本書以小米復育為例,說明農業部推動「找回原力」綱要計畫,如何以農業科技解決原鄉產業面臨的挑戰,期待更多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能夠被保存與利用,讓這些作物在原鄉的土地上繼續生長,維護我們的糧食多樣性及多元的傳統飲食文化。
都會方舟:探索生生不息的美好[USB]
臺中都會公園位於臺中市大肚臺地,有著廣大空間提供民眾休閒遊憩,隨著四季變化動、植物給予賦予園區多元樣貌,展現無窮的生命力。本影片介紹園區環境與日常遊憩活動、紀錄四季生態變化,並傳遞原生植物復育與生態保護理念。
遇見富山保育區:臺東縣富山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海濱生物教育手冊(精裝)
對臺東富山保育區近20年來海洋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成果,讓當地的漁業資源漸漸復甦,生物多樣性豐富,並成為臺灣典範的海洋保護區。 為了宣導並推動海洋保護區劃設及海洋保育教育工作,出版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富山保育區,能夠更親近與愛護這個保育區。 書籍內容豐富精彩,涵蓋潮間帶與保育區地形知識、海洋生物介紹、海濱生物圖鑑、保育區相關規定以及海洋生態保育行動等。也期望透過本教育手冊,能夠讓更多人認識並珍惜我們的海洋資源,攜手保護這片美麗的海域。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臺東的未來,為我們的後代,留下這片永續利用的豐饒海洋。 序 對臺東富山保育區近20年來海洋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成果,讓當地的漁業資源漸漸復甦,生物多樣性豐富,並成為臺灣典範的海洋保護區。 為了宣導並推動海洋保護區劃設及海洋保育教育工作,出版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富山保育區,能夠更親近與愛護這個保育區。
永續的里山自然資本經營:SDGs與ESG時代的生物多樣性全球趨勢
過去森林、河川、以及依附著森川里海生存的生態系,往往因產業發展而受到衝擊。然而在近10年來,ESG資訊揭露、CDP水資源揭露、森林揭露、FSC森林認證、雨林聯盟認證等等自然資本評估、驗證指標的出現,顯示為了把生態環境成本外部化的作法已經不再可行,開發者、生產者必須把生態保育當作企業經營的一環,並且將製程中對於生態的影響納入生產成本來思考。本書從自然資本趨勢從何而起,並親自訪問日本大型企業以及跨國集團的應對策略,提供保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永續經營重要的新視野。自然資本在現今的社會中已經變成是評價國家誠信與富足的指標。台灣的企業經營者與投資者想要在這股浪潮中持續生存,必須將森川里海的資源與生態視為重要的資本。
發現我的海洋DNA:傳承給下個世代的永續密碼
從海洋的文化生活、永續用海智慧、海洋生態保育等面向,凝聚讀者對海洋的想法與共識,並植基於生活、生產、生態的永續,梳理出海洋與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常民文化、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自然生態資源保育的親密關係。本書適合高中(職)以下學生的海洋永續讀本,期望能扭轉把海洋視為生活的邊界、無主的境地這樣的思考,並賦予「海洋文化」更清楚而豐富的內涵,建構富有時代性的人海關係。
農業部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第二冊 [盒裝]
本系列教材主要提供各級學校、社區及團體,作為推展食農教育的教學及活動設計參考,以稻米及雜糧、漁畜產、果品、蔬菜、特用作物等五大類、48個品項的作物。由農業部規劃,農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畜產試驗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全臺各區的農業改良場、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及種苗改良繁殖場等13個單位的研究團隊編撰,並經相關學者專家審閱。每個單元的教材對應食農教育內涵的三大面向—「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完整呈現各個作物的學名、主要特徵、重要品種、生產概況、種植過程,以及營養成分、選購原則、保存方法、烹調方法。
美好生活的實踐:食農教育教案手冊(國小篇)[二版]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學校推展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聚焦國小學習階段,提供多元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
美好生活的實踐: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二版]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學校推展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聚焦國小學習階段,提供多元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
臍橙友善農法栽培管理手冊
本技術專刊從臍橙的生物特性與生育習性、友善農法的栽培管理基本理念到栽培管理實務之整地、定植、地被植物管理、整枝修剪與新梢管理、病蟲害控制與管理、果實保護措施、地力(土壤及肥培)與植株營養管理等各面向,除文字外,更輔以許多圖說及田間影像,以口語化方式說明,讓讀者能輕鬆閱讀、理解與運用。期望本專刊之出版,有助於友善農法知識的傳播與推展,並祈各界不吝賜教。
作物施肥手冊[增修七版]
作物的種類很多,本手冊編著作物包括穀類作物、薯類作物、豆類及油類作物、特用作物、果樹、蔬菜、花卉、綠肥及牧草等,各有其習性差異。合理化施肥及測定土壤再配肥是作物栽培的重要觀念,本文為每一作物提供栽培要點、土壤適應性、施肥要點等供參考。因為不同地方的土壤肥力及環境有差異,施肥量也會有差異,應用之量需斟酌調整,若土壤肥力高就要少施,若土壤肥力低就可多施。若有歷年施肥經驗或土壤/植體分析資料時,即可適當的調整肥料用量。在本手冊中,經由臺灣農業專家及農政單位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與試驗成果,提供不同作物的栽培技巧,包括種植季節的選擇、土壤的適應性、良好的灌溉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同時,本手冊亦相當關注施肥的各個環節,從肥料的選擇與配製、施肥的時機和方式,到如何調整施肥方案以應對特定的作物與土壤條件和氣候變化,以確保植物獲得充足的營養並實現最佳生長,給讀者們全方位且容易遵循且實用的技術手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112年年報
本書介紹國際海洋保育概況,海洋保育署112年施政目標、策略及執行成果等。本署112年年報介紹國際海洋保育概況,施政目標、策略及本署各項執行成果等,第一部分「海洋環境治理趨勢」介紹國際海洋環保倡議,包括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愛知目標等,以及國內海洋環境與政策;第二部分「臺灣海域生態動態」著重於本署在海域環境品質、物種多樣性、海洋生態系領域成果;第三部分「保育計畫與行動」具體從海洋污染防治、海洋廢棄物治理、保護海洋生態系、促進生物多樣性、資訊公開與應用、保育教育推廣、國際合作與里海在地守護等八大工作面向成果。
出發吧! 野虎[精裝]
本繪本描述小石虎-野虎離開石虎媽媽、離開熟悉的筏子溪高鐵段的原棲地,離開原本熟悉的領域空間,開始沿著筏子溪,探尋溪流廊道與生態棲地的過程。製作故事性、生動的繪本,作為環境教育之素材,後續將再搭配繪本導讀等保育推廣活動環境教育,透過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從筏子溪石虎角度去認識石虎保育、都市綠網的議題。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112年報
擘劃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全年施政方針與計畫、展現各業務單位(含各分署)重要業務施政成果、詳實紀錄當年度每月重要事紀及深入報導當年度重大動植物疫災與防疫檢相關事紀,並編製當年度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入檢疫統計表與出版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