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與勇氣之豆 樹豆
原民部落傳統作物樹豆,受限於人力採收的效率不足與成本過高,欠缺省工機械栽培技術,以及缺乏早熟品種、成熟植株過高等,目前難以擴大面積進入規模化生產。為此花蓮場研究以延後播種方式,來矮化植株的高度,同時進行做畦及不同株距栽培測試,找出樹豆最適合機械採收的生長條件。在導入機械採收及選別後,成本由可從106 元/公斤降至7 元/ 公斤,節省94%,解決部落日益嚴重的缺工問題及增加農民收益,有助於未來推動樹豆產業規模化發展!有機會發展成地方特色農產業,造福在地的原民部落及農村。
110年植物品種權年鑑(光碟)
110年度植物品種權利申請案件共有144件,公告核准品種權利共62件。其中以花卉類作物50件為大宗,另有果樹作物1件、蔬菜作物9件及特用作物2件。推動植物品權保護為我國農業重要施政項目。植物品種權年鑑的編印,除提供各界一份完整的年度品種權利登記資料外,也彰顯我國對保護植物品種權的努力作為,並為我國植物品種研發歷程留下成果紀錄。
國立中興大學新化林場百年傳承[軟精裝]
國立中興大學的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設有實驗林管理處,轄管四處實驗林場,即新北市的「文山林場」、南投縣的「惠蓀林場」、臺中市的「東勢林場」及臺南市的「新化林場」。這四大實驗林場中的新化林場,即本書籍的主要討論敘說對象。本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從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到國立中興大學」敘述創學歷史沿革。第二章「中興大學四大演習林(實驗林場)概述」敘說創設過程,特別著重新化林場的前身「臺南演習林」設立過程,以了解新化林場在日本時代的創建過程。接著,從第三章至第七章,依序敘說:第三章「臺南演習林創立迄新化林場的造林計畫」、第四章「新化林場為虎頭埤的水源涵養林」 探討新化林場與虎頭埤在水源涵養供給上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第六章「新化林場轄區內的西拉雅族群」介紹林場與鄰近的西拉雅部落關係;第七章「三角測量與空中鳥瞰新林場」以2D和3D 的角度,來解讀新化林場的地形性貌。第八章、新化林場建物設施之修建、大門與虎源橋演進,第九章、「中興大學經營管理暨教學設施」,記錄中興大學學生在林場實習 的生活點滴,為畢業校友最懷念的回憶。第十章「新化林場營運進行式」,新化林場從 2017 迄今,除了教學實習和試驗研究的核心任務外,更強調與時俱進擘劃各項水土保持建設,以加強森林環境教育,作為環境資源保育與林業示範經營場所。林場並跨域合作推廣西拉雅文化、健康休憩活動等多目標發展,使新化林場不只是靜態的森林登山步道,更是動態的森林 教育園區。
阿里山,出杯!:23.5北回歸線咖啡之旅X6個凝視
本書係以介紹嘉義咖啡小旅行之專書,內容包含阿里山咖啡歷史及取得臺灣精品咖啡進軍國際崛起歷程、阿里山咖啡莊園之旅、嘉義風格咖啡館特色、全臺品飲阿里山咖啡已成流行等介紹,提供探索阿里山咖啡黑金產業發展及大嘉義咖啡主題旅遊之資訊。
時空記遊:魚路古道今昔
魚路古道是早年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至八芝蘭(機台北市士林)的重要聯絡通道,他見證了陽明山與金山地區數百年來得歷史與產業發展,可以說是閱讀北台灣發展史不可不知的一條道路。其400多年來曾經作為部落聯絡通道,以及擔運硫磺、藍靛、茶葉、魚貨等產業通道,也曾提供牧牛、軍事用途等,法展程不只一條路線,在不同時期、不同路段有不同的稱謂。本書為便於閱讀,將魚路古道全線分為北段(金包里-大孔尾)、中段(大孔尾-山豬湖)、南段(山豬湖-士林),帶領讀著閱覽魚路古道經過的社區及自然地景。
轉山歸來:阿里山的這些人,那些事
本書冊收錄了15篇「阿里山二三代」觀光產業故事徵文比賽入選的文稿,按作者所在位置,分布在太平、太興、金獅、仁壽、瑞里、奮起湖、樂野,以及「台18線」起點附近的中埔等地,若依其所在位置大致呈順時針方向排序。在太平,您不但可登上太平雲梯,眺覽「梅山太平36彎」及嘉南平原,還可以品茶說茶、品嚐砂鍋魚頭料理;在太興,您不僅可造訪太興飛瀑步道,還可在這個「金萱茶」的故鄉品茗、參加「竹筒烤茶體驗」;在「166縣道」上的金獅、仁壽、瑞里,除了好茶之外,還可體驗民宿、手工黑糖的濃密情感;在奮起湖老街,不只便當名聞遐邇,還有「火車餅」和創新米餅的故事;來到「台18線」阿里山公路,樂野的「咖啡王子」和「福山茗茶」不容錯過,中埔「帶著茶去旅行」放眼世界的行銷視野,也令人同感臺灣阿里山茶的驕傲。
2022種苗業者名錄
為了解我國蔬菜種子及育苗業者之產業現況,110年辦理「臺灣地區蔬菜育苗業者現況調查與分析」,並將所蒐集之業者資料編印成業者名錄。本名錄得收錄40家蔬菜種子業者及78家蔬菜育苗業者之資訊,包括基本資料、經營規模、型態與服務項目等,本名錄業依經營處所的地理分布排序,分為北、中、南、東部四區,以利查找。希望藉此名錄促進種子與育苗業者同業間的交流、互動及相關產業之跨域橫向連結,以創造更多的商機,促使我國種苗產業蓬勃發展。
神行台江:神祇與厭勝物傳說
面對環境的變化,人們懷揣著企盼努力生活,期望風調雨順、平安健康。台江的天神與地祇、千百年來衍生出各式厭勝物與民俗活動,都是這些念想的投射。本書經過文獻考據與扎實的田野調查,將帶領讀者共行台江,順著歲時祭儀,走讀在地信仰文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機關誌(民國85-110年)
本場服務轄區涵蓋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耕地面積、農家人口及農產產值占全臺比例均高,由低中高海拔所構成豐富地理環境,形成產業多元且具特色的中部農業。繼85年本場出版第一本機關誌,迄今又已過26年,為持續記錄本場主要的業務內容、研發成果及重要記事,就85年至110年同仁努力之重點歷程與成果,輯成機關誌,俾為本場留下珍貴史籍並提供各界參考。
農園作物育種研究成果研討會專刊(農業試驗所特刊237號)
本研討會專刊介紹新興作物育種技術及目前農園藝作物運用傳統雜交、回交、分子輔助選育及生物技術等方法之育種成果。作物育種為農業發展進步之一大課題,期望藉由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育種技術與成果的交流,推動台灣農園藝作物產業升級。
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規劃設計篇)[軟精裝]
為推動國內水利工程落實節能減碳的願景,水利署首創提出「工程碳預算管理」方法,採工程生命週期於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等各階段擬定策略,以系統性方式執行減碳工作與管理,並自工程預算編列開始即導入減碳思維,藉由設定每年容許碳排上限量,來逐步達成減碳目標。
111年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暨技術授權說明會專刊
為強化本場研發動能,並將研發品種、專利或技術推廣與產業利用發展,本場規劃辦理「111年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暨技術授權說明會」,邀請各試驗改良場所、農業相關單位、學校等團體或個人參與,並辦理媒合活動,除可增加技術移轉的機會外,亦可獲得業者欠缺之產業關鍵技術,而有進一步產業合作的機會。
111年都會農業技術暨食農教育實務應用研討會
2020年底全球人口已突破79億人,而隨著都市化程度逐年上升,民眾面臨生活、交通、環境的壓力增加,國際間發展都會農業一直是各國首都與地方城市做為緩解壓力的調適策略之一。依都會新農業發展趨勢與推動、多元應用技術研發、技術導入學校場域應用.......等面向,邀請產、官、學研、場域持行者與農/市民朋友們更同參與,期透過經驗交流與分享,促進都市農業用續發展。
2021省工農機研發及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智慧農業計畫,並將主軸定位為「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面向,希望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突破小農單打獨鬥之困境,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並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建構主動式全方位農業消費/服務平臺,滿足所有農業利害關係人需求,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期待能打造優質從農環境,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邁向「效率」、「安全」、「低風險」的新農業時代。
2022年臺丹麥農業淨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III
彙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於111年與丹麥辦事處及循環農業基金會共同舉辦之「2050年農業淨零臺丹國際研討會Ⅲ-提升畜禽生產效率、企業行動策略與消費意識」國際研討會講者、引言人及與談人,共16位講者、17場言講,包含國內外學術界及產業先驅,以畜產生產與減碳並存共榮、消費者意識喚起等面向,進行經驗與所遇困境之分享。本書籍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版,期能以可行的經驗論啟發畜牧生產者與消費者在生產端、銷售端及消費端之淨零減碳意識。
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
本書以史學專業從水文化觀點更深入地爬梳了曾文溪四百年來政府、民眾、工程師等多重視角的水歷史;並藉水利專業與史學研究的跨領域視野,為曾文溪的變遷提出解釋;在本書後半部分,指出曾文溪流域為了與水共生而孕育出的水文化,以及治理工程背後的技術或制度思維,不單是臺灣的寶貴資產,亦能與當今治水、防災、減災等新概念相互呼應。
你眼中的海 FEEL THE WAVE[精裝]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為了讓大家認識海洋的不同面貌,海保署去年首次舉辦海洋保育創意攝影競賽,並廣邀大眾一同參與以影像述說海洋的美麗與哀愁,透過不同視角關注海洋議題,也留下一張張絢麗奪目及發人深省的寶貴相片紀錄。本次海洋保育創意攝影競賽投稿作品超過八百件,在評審們歷經一個多月審查及網路票選後,評選出令人印象深刻、深具啟發與關懷海洋的攝影作品與大眾分享。另外邀請海洋攝影名家提供精采照片,搭配海保署夥伴們的工作影像紀錄,集結出本次海洋保育攝影精彩合集,值得大家一睹為快。本次攝影集分為五項主題,包括芸芸眾生、人與大海、海洋危機、捍衛行動及永續生態, 希望經由照片緩緩道來海洋與人們的互動與歷程,期盼大家藉由攝影達人們眼中的海洋影像,感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聆聽大海的喜怒悲歡之聲。
臺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報告110年
政府為全面蒐集農林漁牧業生產結構及經營狀況等基本資料,自民國四十五年以來,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每隔五年舉辦一次臺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農政部門則自民國七十年起於非普查年逐年以農牧戶為對象辦理抽樣訪問調查,廣泛蒐集農業資源分布、生產結構、勞動力特性、農牧業經營現況,俾瞭解戶內人口組成狀況及其經營現況等農業基本資料,以掌握最新農牧戶經營狀況,提供政府施政與決策的參考。
國有林班地臺灣獼猴與繁殖鳥類監測2020-2021年度報告
為了有效獲得目標物種及生物類群的生存現況和變化趨勢,藉此反映環境狀況和經營管理成效,必須系統性的在廣時空尺度下,以能夠快速重複的方式長期蒐集資料,並加以整合和運用。為擴大監測的範圍,林務局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合作,經過2019年的規劃和試行,在2020年,林務局投注旗下的森林護管員和國家森林志工等人力,在國有林班地範圍內,運用BBS Taiwan的標準化方法,一起蒐集資料,正式展開臺灣獼猴和繁殖鳥類的監測。此外,也希望藉由舉辦調查訓練班和輔導現場人員調查的過程,能夠讓參與的護管員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從培訓課程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術,增進其偵測、辨識臺灣獼猴與鳥類的動機和能力。如此,不僅能讓調查資料符合科學分析需求,也能加強參與者的調查知能和成就感。這是此監測計畫的首份年報,內容主要是報導2020-2021年的執行成果以及數位參與調查之護管員的介紹。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2021年報
這份報告是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第十份年報,內含2021年的調查結果,與2009年至2021年的繁殖鳥類族群變化趨勢。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簡稱BBS Taiwan),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ESRI)、中華民國野鳥學會(CWBF),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IEEB, NTU),以夥伴單位的關係,共同推展的系統性公民科學計畫。透過夥伴關係的建立與志工的參與,BBS Taiwan 推動臺灣常見繁殖鳥類的監測,建立個別鳥種的族群趨勢,成果提供國家作為鳥類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基礎資訊。「全民動起來,共同維護鳥類、棲地和人類的福祉」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常見的鳥,要讓牠常見」則是我們的中心目標。
林業試驗所2023行事曆:行道樹(年曆)
林業試驗所2023行事曆-行道樹(年曆)街道占了城市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面積,除了公園綠地,路街兩旁的行道樹是增加城 市綠覆率的主要區域,選擇適合又符合人們需要的物種,除了減緩熱島效應,也能兼顧 多重效益,包括減少二氧化碳、保護土壤減少蒸發、淨化空氣、增加景觀效益、增進大 眾健康,也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地,提高生物多樣性。
友善環境之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討會專刊
本書介紹7項友善環境之非化學農藥防治作物病蟲害技術,包括1.從昆蟲視覺談蟲害防治上之應用2.倉儲害蟲之非化學農藥防治技術 3.健康種苗應用於作物病害管理 4.中性化亞磷酸及柑桔精油應用於蔬菜病害之防治 5.友善環境之果樹斑星天牛防治技術~高壓空氣灌注法 6.旋轉式避蛾燈應用於果樹吸果夜蛾防治 7.蟲生真菌淡紫斑菌防治害蟲之研究,以及應用於田間作物病蟲害之整合性防治,以逐步達成農藥減量及農業永續之目標。
如果我是海洋生物: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得獎作品集
自2020年起,海生館為鼓勵12年國教學生以「閱讀」探索海洋,每年舉辦以海洋為主題的徵文暨繪圖活動。本屆「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以「如果我是______(海洋生物)」為題,希望同學研究自己喜愛、又或著探索陌生的海洋生物,設身處地地站在海洋生物的立場,去體悟「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本屆總計吸引1236件投稿,是歷屆以來最多,最終評選與票選出88件優秀作品獲獎。本作品集彙整金銀銅獎之得獎作品,邀請大眾透過孩子們的話與畫,一同感受海洋生物的處境,也期許您一起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
臺灣沿近海鬼頭刀漁業及族群特徵(水產試驗所特刊第32號)
臺灣自2014年由臺東縣新港區漁會及產業界之利益相關者開始建立新港鬼頭刀FIP,於2015年正式登錄FisheryProgress.org網站,為臺灣首項執行漁業改進之魚種,其後宜蘭縣蘇澳及屏東縣東港區漁會亦於2017年加入FIP行列。本所自2003年起與海洋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長崎大學及北海道大學共同執行鬼頭刀國際合作型漁業科學研究計畫,已收集大量有關鬼頭刀漁獲組成、漁業動態及生物學等資料,並自2021年起進行人工繁殖試驗。本刊提供鬼頭刀重要漁業科學訊息,建立完整族群特徵基礎資料,作為資源評估、保護及管理策略等參考,持續提供FIP所需科研佐證,達鬼頭刀資源永續利用目標。
臺灣木材大揭密:常見國產木材利用手冊
本書針對目前市場上常見的10種國產木材進行介紹,收錄收錄中興大學楊德新教授團隊針對木材物理、力學性質分析以及相關材面切片顯微攝影等研究成果,且邀集了與國產材相關的專業職人,分享他們使用不同種類木材,從加工、設計、創作、甚至是搭配食材等各層面的故事,此外透過Q&A單元介紹國產木材製品的品質管理、等級區分制度及木材製品受到腐朽、昆蟲及白蟻危害的原因與現象、防止方法等相關資訊,使消費者、建築、木藝產業相關人士貼近國產材,拉近大眾與國產材的距離,了解木材多元的應用方式。
2023自然手冊:我,在路上
本書《我,在路上—2023年自然手冊》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之年曆記事手冊,將特生中心主導參與的公民科學社團之相關內容以手繪風格呈現。「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是由專業科學家主導規劃,並開放大眾參與其中的科學研究活動。這些自願參加的民眾協助各項調查及資料蒐集回報,成為各項科學研究計畫的得力幫手,聚沙成塔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公民科學家們本著對自然生態的熱愛,拿起手機或相機,在前往觀測動植物生態的路上,貢獻他們的熱情並回報珍貴的資料。這些公民科學家不一定要具備科學專業,有些公民社團參與的門檻相當低,甚至適合呼朋引伴全家同行。而四面八方的生態愛好人士透過公民科學計畫的號召集結交流,長久下來,所累積的知識技能與情誼歸屬是會讓人上癮、想一再參與的。透過《我,在路上—2023年自然手冊》,為各位介紹這些公民科學家與他們參與的公民科學計畫。您還等什麼?立刻掃描QR Coed加入感興趣的公民科學社團,跟上已在路上的每位公民科學家腳步,一起追尋野生物的足跡,為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拼湊每一片重要的拼圖!
觀塘‧塘觀:尋訪千塘之鄉的桃花源記
埤塘存在至今近三百年歷史,過去地景密布,然而我們為使生活條件達一定水準,不斷促進在經濟方面的成長、以經濟為優先衡量標準,埤塘數量銳減。而今我們面對開發後的環境現狀,發現其中不乏有諸多考驗,促使我們開始思考:在追求經濟圓滿的同時,該如何更和諧地與環境共處。本書帶領讀者爬梳埤塘近三百年的發展脈絡,了解埤塘源起與市政團隊策動轉型工作的思維和成果。此歷程猶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探查(緣溪行)、思索(窮其林),找出願景(若有光)。
推動農藥減量與農藥風險管理新思維研討會專刊
農委會為推動化學農藥10年減半政策,透過跨領域專家及跨機關合作模式,內容包含農藥減 量與風險管理之創新與成效;推動現況與展望;植物醫師制度;農藥環境流佈;天然植物保;推動現況與展望;植物醫師制度;農藥環境流佈;天然植物保護資材;農藥施用談食品安全與風險溝通及作物土媒病害綜合管理策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改制25週年機關誌[精裝]
本場前身為蠶業改良場,可溯自日據時代,成立於民國前2年,原為臺灣總督府桑苗養成所,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其間為因應社會環境變遷及業務發展之需求,歷經多次機關變革改制、改隸等,仍保有最初的蠶桑研究與推廣,且陸續增加蜂業、生物防治及地區農業等業務,研究推廣領域,也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累積豐沛的研發能量與亮麗的研發成果。本場自民國86年改制至今已25年,期間歷經921地震、加入WTO、氣候變遷、少子化、高齡化、SARS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等,或多或少對農業都帶來不少衝擊與挑戰。基於使命感,實有必要對這段發展歷程加以回顧,審視是否達到當初改制時的組織定位與任務目標,以及面對這些衝擊與挑戰,是否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其意義相當重大且深遠。本次出版之機關誌謹就沿革、組織職掌及職能異動狀況、經費及人力、歷任場長簡歷及事蹟、辦公廳舍興建及整建、主要業務與成果、未來展望及附錄等,共計8篇、25章,詳實記載25年來的發展軌跡,供各界參考。
都歷的海事:里山里海實踐(1/2)[精裝]
都歷部落的山與海阿美•是都歷部落的血緣海岸阿美•為都歷加上了地緣倚著海岸山脈•靠著太平洋海很親、山很近•日復一日而歲月綿長讓都歷從阿美、海岸阿美再往深度下潛;也往高度堆疊山海生活厚積成文化我們先面對海洋採集屬於都歷部落人話語、經驗、記憶…集結成《都歷的海事》接著我們還要回眸山林合譜一曲里山里海實踐的自然旋律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Council of Agriculture,Executive Yuan,Biennial Report 2020-2021
由畜產試驗所出版,蒐集2020-2021二年間,研究成果內容及學術發表文獻等,以英文呈現之年度統整報告。相關領域有:1.Animal Breeding and Genetics(育種學領域)2.Aminal Nutrition (營養學領域)3.Animal Physiology (生理學領域)4.Forage Croop(飼料作物領域)5.Livestock Management(經營學領域)6.Processing of Animal Products(加工領域)
山林黑珍珠:山胡椒(花蓮農改場專刊180)
山胡椒種子的自然萌芽率低,又以野採方式收集種苗,導致森林中山胡椒數量逐漸減少;而人為的搶採、亂採,也可能造成山林的破壞,甚至加速了山胡椒的消失。因此花蓮區農改場積極投入山胡椒的人工育苗,進行人工催芽技術,並建立完整的育苗標準作業程序。除了在人工育苗著力之外,同時也深入山胡椒的機能性研究,在種苗量產復育的同時,也拓展產品多元性與部落經營面向。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生態環境維護及國家農業發展需求,投入科技與研發能量,以達成原鄉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共榮共存的目標。
來自部落的嗆辣滋味:火蔥(花蓮農改場專刊181)
在政府推動原住民族產業創新,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延續部落文化發展的政策下,以農業科技為原鄉產業挑戰提供科學解決方案,一直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重要科技施政目標。因此111 年起責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邀集臺東區、高雄區、桃園區、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茶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及法人研究機構等單位,共同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政府科技發展綱要計畫。本綱要計畫與一般原住民委員會的計畫不同,主要差別在著重以農業科研力量來解決原鄉產業的關鍵困境。火蔥這種原民的代表性作物,色彩鮮明、滋味獨特,是阿美族人餐桌上一定要有的嗆辣滋味,也是原鄉的亮點農產品之一。然而火蔥對栽培環境的要求高,除了需要酸性土壤之外,且容易受到肥傷、藥害,加上火蔥以種球來進行無性繁殖,種球易帶有病毒,以上種種原因都讓栽培管理的技術變高,使得產量遲遲無法提升。因此花蓮區農改場積極投入火蔥栽培技術建立,包括火蔥鱗莖繁殖試驗,通過鱗莖切割方式來提高繁殖倍率;進行火蔥病蟲害整合管理(IPM) 模式研究,以提升火蔥生產品質。除了在栽培技術著力之外,也同時深入火蔥的機能性研究,在產量提升的同時,也拓展產品多元性與部落經營面向。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生態環境維護及國家農業發展需求,投入科技與研發能量,以達成原鄉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共榮共存的目標。
豐盛的饗宴SIRAW(花蓮農改場專刊182)
阿美族傳統醃豬肉(Siraw) 具有特殊風味及文化情感連結,部落不論是在婚、喪、喜、慶的哪種聚會,是歡樂或悲傷的氛圍,都會以Siraw 來共食分享、互相安慰,可以說,餐桌上不管有多少菜,只要出現Siraw,就會變成一場豐盛的饗宴。然而Siraw 的製作有很多注意事項跟禁忌,高達20% 的人是「不對的手」會讓Siraw 腐壞。為了協助部落特色產業發展,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Siraw 基本加工SOP,解決高達20% 的族人製作Siraw 會失敗的問題,並在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辦理「Siraw 基本加工SOP 課程」,教導學員100% 製作成功的方法,協助部落把不對的手變好手,也為遊客及消費者的食安把關,降低原民傳統食材的食安風險。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及農業發展需求,促進在地原民農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軟精裝]
本書介紹了臺灣及離島海岸常見海藻 128 種,海草 9 種,提供野外拍攝之海藻與海草生態照及標本照。本書列出海藻與海草種名及俗名,敘述觀察時之重要外部特徵,並詳細註明分布區域、潮位及生長月份等相關資訊,同時也就相似藻種間的比較提供辨識依據,是認識海藻及海草之科普圖鑑。
茂林國家風景區觀光資源解說手冊(共三冊不分售)
本套書主要分成高雄荖濃系統及屏北兩行政區,以豐富的照片及文字呈現,重點爬梳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轄區內桃源區、六龜區、茂林區、三地門鄉、霧臺鄉及瑪家鄉等六鄉鎮之觀光景點、旅遊地圖資訊及推薦遊程,並製作服務解說手冊,作為志工服務之指引。
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民國110年年報
本場為我國植物種苗專責機構,為落實政策推動、符合產業期待,並與國際接軌,確立以「精準、服務、智能、跨域 打造種苗產業永續共榮」為發展願景,投入種苗檢測檢定、優良種苗供應及產業服務輔導等各項工作,積極推動「種苗高科技核心基地之產業創新加值」中長程社發計畫,並於108年8月獲行政院審核通過,希望藉此落實新農業政策推動、提升本場研發/服務量能並再創發展契機。此外,本場持續投入對種子(苗)品種選育、健康種苗生產繁殖、生物技術開發及種子品質檢測等相關研究與農業推廣及人才培育等工作
作物有機栽培管理技術(技術專刊第203期)
有機農業有別於一般的慣行農業,強調維護農田水土資源、營養物質循環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作物栽培全程不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及基因改造生物與其產品,以生產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因此,有機栽培田區的選擇與規劃、品種選擇、種植、栽培、水分、肥培與病蟲草害管理、收穫與調製等作業,都需逐項進行細緻化調整,以培育健康的作物,並符合有機農業的規範。本技術專刊將有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機栽培園區內種植作物,包括:水稻、薏苡、葉菜類蔬菜、番茄及紅龍果之有機栽培管理技術彙編成冊,冀能提供從事作物有機栽培農友的參考。
墾丁海蛞蝓:生態小百科[精裝]
海洋中有如被畢卡索圖塗鴉過的海蛞蝓,是最具特別的泛後鰓類海洋生物族群。牠們有著各類型態的樣子,而且有些是害羞地隱身在珊瑚、海草、沙地中;有些則是大方地跳起炫耀式的舞蹈;還有更多的身影早已與環境融為一體,除非細心觀察,否則根本無法察覺牠們的存在。然而,當潛水同好發現海蛞蝓的繽紛色彩以及牠們的奇異怪樣時,卻對於牠們是從哪裡來?吃什麼?有毒嗎?…這些疑惑總是充滿很多未知的答案。墾丁國家公園位於臺灣南部且緊鄰黑潮洋流所流經的海域邊緣,其帶來溫暖的海水,也攜帶多樣性的海洋生物,加上特殊地理的內灣海域,直接承載了高奇異度的珊瑚礁生態環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嘉義大學邱郁文副教授執行「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海域後鰓類生物多樣性調查」計畫,以探究園區內泛後鰓類族群之資源與分布。調查人員必需在海裡使出耕田鋤草的蹲點姿勢,不僅展現超乎技術的潛水技能與培養足夠等待的耐性,一一地辛苦紀錄牠們的型態。現場除拍生態照片以及觀察各種行為等作業程序,亦須對每隻海蛞蝓進行分類整理、組織取樣、分子定序等鑑定工作。雖歷經種類鑑定及生態紀錄的繁瑣步驟,本研究成果可發現:部分海蛞蝓外型相類同的物種,卻擁有不同的基因序列;反之,外型或花紋顏色有所差異的海蛞蝓卻可能是相同物種。緣此,海蛞蝓的鑑定工作上,仍須同時紀錄外部型態並配合分子技術,如此在多方佐證的科學紀錄,方可完整建置物種資料庫。本書初步整理了墾丁海域海蛞蝓的分類群、主要特徵、以及介紹海蛞蝓的感官功能、呼吸、移動、身體行為、攝食與食性、交配繁殖、產卵、天敵及防禦等篇幅,並以精彩豐富的照片與淺顯易讀的文字,提供讀者如何認識海蛞蝓的最佳科普教材。感謝邱郁文副教授研究團隊努力建立起海洋科學研究的入門基礎書籍,期許藉由本書豐富精采的內容,可吸引多喜愛海洋探索的潛水夥伴投入各樣的科學調查,也讓社會大眾對於海蛞蝓的生態有進一步的了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10年報
擘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全年施政方針與計畫、展現各業務單位(含各分局)重要業務施政成果、詳實紀錄當年度每月重要事紀及深入報導當年度重大動植物疫災與防疫檢相關事紀,並編製當年度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入檢疫統計表與出版品目錄
山徑‧聚落與人群:雪山山脈周邊人文景觀資源 軟精裝
本書整理雪山山脈及西稜線一帶相關史蹟、遺址的文獻史料、歷史故事並結合執行團隊現地踏查的所見所聞。內容以國家體制前、日治時期、國府時期三個時間軸作為分期,將雪山石屋遺跡與古道調查結果進行不同主題說明,各主題中選擇數個重要地點就相關歷史背景、特色及現況予以描述,並搭配歷史地圖、照片呈現今昔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