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裡的小圓[二版/精裝]
五色鳥小圓住在森林裡的一個樹洞中,這座森林裡常常會有工人來照顧樹木。 某一天,小圓發現熟悉的森林變得不太一樣…...似乎有些樹木不見了! 小圓驚慌的在森林裡四處飛行,不小心飛進了一間木材工廠睡著了,工廠裡的小女孩發現了小圓,細心照顧著牠。 小圓醒來後,驚訝的發現有很多使用木頭做出來的物品,而在跟小女孩玩遊戲時,小圓想起了牠的家,想快點回去看看現況,於是告別了小女孩,往森林飛去。 小圓飛到了森林的另一邊,看到工人們正在栽種小樹。 牠開心的想:原來還有新生的小樹會加入森林呀!這樣的話,森林一直好好的存在著,真是太好了! 作者簡介: 出生和生長於台灣。大學畢業後在偶動畫公司擔任角色與美術設計一年多,離開後才開始畫圖直到現在。擅長使用壓克力顏料、水性蠟筆、複合媒材拼貼進行創作,喜歡畫城市、怪物和植物。創作內容多以當下的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為主題。 曾獲得2014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及2015、2018波隆那兒童插畫獎。更以其繪本《HOME》奪下2021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文學類首獎」(Bologna Ragazzi Award - Fiction)。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獲得此項殊榮。這本風光橫掃國內外圖書大獎的繪本,同時獲得了「台北書展大獎兒少類首獎」及「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廉恩平常是木訥溫和的插畫家,到了晚上和假日也就是小孩在家的時候,就會化身抓狂媽媽。 & &
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精裝]
本書是任職於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的吳明翰,以有溫度的鏡頭,和田野累積的點點滴滴,書寫阿里山林鐵和周遭山林、聚落、生態與社區的對話。翻開書頁,就像踏上一趟漫遊,一站一故事之間,不知不覺隨作者走過長78公里、海拔高差2,421公尺的路線。不僅認識各具風情的21座車站、攀登高山的驚險線形,更感受居民和鐵道相呼應的生活節奏,體會職人守護一條鐵道的用心。無論阿里山是他鄉或故鄉,有一群人在這條鐵道上日夜生活、打拚著。其間故事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礡,有的細緻精巧,有的古樸典雅,卻都承載了世代之間,人與鐵道交織出密不可分的情感。
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
本書是任職於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的吳明翰,以有溫度的鏡頭,和田野累積的點點滴滴,書寫阿里山林鐵和周遭山林、聚落、生態與社區的對話。翻開書頁,就像踏上一趟漫遊,一站一故事之間,不知不覺隨作者走過長78公里、海拔高差2,421公尺的路線。不僅認識各具風情的21座車站、攀登高山的驚險線形,更感受居民和鐵道相呼應的生活節奏,體會職人守護一條鐵道的用心。無論阿里山是他鄉或故鄉,有一群人在這條鐵道上日夜生活、打拚著。其間故事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礡,有的細緻精巧,有的古樸典雅,卻都承載了世代之間,人與鐵道交織出密不可分的情感。
112砂土石產銷調查報告
調查統計全國砂石料源(河川疏濬及野溪清疏、水庫清淤外運、土石採取場、營建土石方再利用、礦區批註土石等砂石產出端)經砂石碎解洗選場碎解、洗選、加工後之砂石成品產銷存數量、價格以及各港口進口砂石成品數量等資訊。
2023年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航次報告
本所自2003年起執行「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計畫」,運用「水試一號」與「水試二號」試驗船及其配備的各項科儀設備,克服一切險阻於周邊海域大範圍蒐集溫鹽、營養鹽、葉綠素甲、基礎生產力及浮游動物等漁場環境資訊,迄今未曾間斷。本專刊記載彙錄同仁們辛苦工作的結晶,衷心希冀藉由本專刊之發行,將調查成果作為學術應用、漁業管理與接軌國際之橋梁,為我國漁業資源永續利用奠定良好之基礎。英文內容大要: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implemented the Taiwan Cooperative Oceanic Fisheries Investigations (TaiCOFI) program to investigate in the hydrography and fisheries resources in the surrounding waters of Taiwan since 2003 and now a consecutive 21 years database of marine environment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Cruise report of TaiCOFI surveys in 2023", we hope this project to be helpful for fishery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and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Finally, we hope this project will contribute more to the society and lead fisheries in Taiwan toward sustainability.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10週年暨2023年度報告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10週年暨2023年度報告是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以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共同籌辦與推動。本年報內容大致分三部分:(一)、主題文章包含勇闖天際線:遷徙水鳥沒說的航行日誌、十年的歷程雜談、臺灣水鳥保育的主要挑戰-地面光電與水鳥棲地的權衡以及浯洲飛羽大點名-只要努力過的都是戰士(二)、執行狀況:包含報導的新年數鳥活動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1月8日,為期23日所執行的鳥類與樣區成果。(三)、心得分享:包含參與的志工及學生挑戰隊的心得文。我們期許藉由冬季水鳥的長期監測,能持續掌握冬候鳥的族群現況與變化趨勢,作為未來保育上重要的基礎資料。
112年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記載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之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策略與成果,其中包括災前整備、災中應變、災後復原及各項防災科技的應用與創新,並詳細記載國內外交流活動及相關重大土砂災情等資訊。此外,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中也彙整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救業務人員教育訓練與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展成果,讓國人瞭解歷年來政府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效。
農藥急毒性試驗於3R符合性之評估指南
本書主題為盤點並介紹最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引中可應用於農藥毒理評估之急毒性試驗技術相關資料,囊括傳統動物試驗及新穎替代試驗,未來可透過此指南銜接國內法規修訂草案,促使主管機關、農藥毒理試驗執行合約實驗室機構了解在農藥的急毒性試驗執行時,具有哪些符合 3R 精神之試驗操作指引可供依循,此專書之出版可強化農業部相關實驗動物保護政策推動。
水產試驗所2023年年報
水產試驗所肩負水產核心研發機構的重責大任,期望透過研究團隊的研究及創新技術落實產業應用,協助產業強化氣候韌性,穩定生產並永續發展,在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與水資源調節等日益嚴峻的考驗時,順利促成產業轉型及升級,強化臺灣水產實力,以科研築底,打造全體漁民福祉。
墾丁國家公園社頂生態旅遊手冊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中心地帶的社頂生態旅遊地,為融和原住民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小型社區,除了擁有多樣化的生物與生態環境外,也呈現出獨特的人文資源。自民國93年起,管理處便應當地居民的提議,並配合國家的生態旅遊發展政策,將社頂地區規劃為國家公園生態旅遊地之一。出版本手冊讓民眾了解此區域珍貴的生態人文資源,並藉此豐富生態旅遊體驗。 &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十四號,土場
土場圖幅範圍(以下簡稱本圖幅或本區)位於臺灣北部,主要屬於雪山山脈區,東南隅屬於中央山脈區,西北隅則屬於西部麓山帶。地質上,雪山山脈區與中央山脈區是以牛鬥斷層為界限,地形上此界限位於蘭陽溪北岸,約略平行該溪流路;西部麓山帶與雪山山脈地質區,則以屈尺斷層為界。雪山山脈區,最早的調查是李崠山圖幅(大江二郎,1931;比例尺五萬分之一),而中央山脈區最早的調查是圖幅外東方大南澳圖幅(小笠原美津雄,1933;比例尺十萬分之一)。顏滄波曾經編繪一張臺灣地質圖(比例尺廿五萬分之一;未出版),其中板岩帶部分(Yen, 1970)是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最早的全區地質圖,之後何春蓀(1974)編繪的臺灣地質圖(比例尺廿五萬分之一),板岩帶部分大致參照該圖資料來編繪。此外,南勢溪至大漢溪之間的地質圖(鍾振東,1974;比例尺五萬分之一)、清水與土場地質圖(吳永助,1976),以及清水地熱區地質圖(曾長生,1978),也都涵蓋圖幅內一部分區域。西部麓山帶,最早有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圖(何春蓀與徐鐵良,1951),以及雪山山脈內夾中新世地層地質圖(Yen and Chiang, 1964; Tu et al., 1987)。本區生物地層研究方面,包括有烏來統有孔蟲化石研究(Chang, 1974),以及北部橫貫公路沿線貝類與有孔蟲化石研究(Chung and Kanno, 1975;Kanno and Chung, 1975)。地層方面,有雪山山脈始新世砂岩研究(Yen, 1973)、烏來統的層位問題研究(鍾振東,1973),以及眉溪砂岩的研究(黃鑑水與李錦發,1992)。地質構造方面,包括有雪山山脈區域地質構造(Tsan, 1976;詹新甫,1976b)、屈尺斷層兩側的地質構造研究(張育仁與林啓文,2015),以及蘭陽溪兩側的地質構造以及繪製該區地質圖(林啓文與林偉雄,1995a;林啓文與楊昭男,1999;Lin et al., 2002:林啓文等,2008)。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易淹水地區上游集水區地質調查與資料庫建置計畫報告(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8),整理了一張土場圖幅區域的地質草圖(比例尺五萬分之一)。近期則有雪山山脈的地層與構造(林啓文等,2018;2019),以及探討中新世補片與相鄰地區的地質構造(林啓文等,2020)。本圖幅除了參考上述的調查資料之外,野外調查主要追蹤各地層界限與地質構造,再編繪而成。由於圖幅內多數林道、運材鐵道已廢棄或失修,許多地區未能進行詳細觀察,例如泰崗溪上游是參考詹新甫(1969)編製的地質圖,東北隅扎孔溪也不容易到達,這些區域有待日後更多資料作為修正與補充。圖幅測製期間,高銘健、林偉雄與張育仁等先生以及周稟珊小姐協助野外地質調查,作者敬致謝忱。
高低差2421mのやまびこ:阿里山林鉄全線紀行(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精裝)
本書是任職於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的吳明翰,以有溫度的鏡頭,和田野累積的點點滴滴,書寫阿里山林鐵和周遭山林、聚落、生態與社區的對話。翻開書頁,就像踏上一趟漫遊,一站一故事之間,不知不覺隨作者走過長78公里、海拔高差2,421公尺的路線。不僅認識各具風情的21座車站、攀登高山的驚險線形,更感受居民和鐵道相呼應的生活節奏,體會職人守護一條鐵道的用心。無論阿里山是他鄉或故鄉,有一群人在這條鐵道上日夜生活、打拚著。其間故事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礡,有的細緻精巧,有的古樸典雅,卻都承載了世代之間,人與鐵道交織出密不可分的情感。
112年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年報
本署在過去水土保持局階段,以水土保持、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防減災及農村再生為工作重點,不僅努力保存臺灣這片土地,也為臺灣的水土保持記錄下每一個重要時刻。本署升格改制後,組織擴大為6 個組,除針對山坡地水土保持、大規模崩塌、不安定土砂等,加強推動防災應變與監測,打造韌性農村與防災科技創新施政新動能以外,另因應農村發展需求,以農村三生發展為規劃主軸,整合農村輔導資源,協助產業發展與發揮休閒產業特色,促進農村活化與再生;同時建構農村典範、深化輔導培植農村產業及人力,逐步實現綠色、韌性、文化與創新的永續發展新農村,更是本署重中之重的業務挑戰。
臺灣禾豆科牧草種原[修訂二版二刷]
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版,針對民國八十一年出版之"台灣禾豆科牧草種原"專輯進行修訂,將具有爭議性及不常見的牧草種原資料刪除,新增實用性高及常見的牧草種原資料,包括禾本科43種及豆科40種,共計原色圖片275張,並附植株型態說明及營養成分含量,以提供各界人士對臺灣牧草種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菁選‧創意綠療育活動方案 II 社會組
透過,精選5件獲獎之創意綠療育活動方案作品,提供社會大眾於綠色照顧站、老人福利機構、社區、學校,甚至醫療單位等相關場域,進行應用與推廣。本專刊完整收錄5件獲獎的社會組創意綠療育活動方案,提供園藝療育工作者參考,以擴散綠療育對社會大眾與長期照顧的影響力。
臺灣牧草種原[二版二刷]
內容針對民國九十七年修訂之"臺灣牧草種原"專輯進行第二次修訂,包括禾本科23屬39種及豆科25屬40種,共計原色圖片179張,並附簡略植株型態說明,以提供各界人士對臺灣牧草有進一步的認識,進而促進國產牧草的發展,並提供優質芻料。
提升豬隻育成率輔導案例手冊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為提升臺灣養豬業經營效益,依據總統施政藍圖,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推動「提升畜禽產業競爭力重點政策與執行策略」,於106年成立提升豬隻育成率輔導團,由畜牧及獸醫專家提供養豬場經營管理概念輔導,手冊內容包括提升豬隻育成率輔導簡介、提升豬隻育成率的重要策略、13家輔導案例及輔導團連絡方式,期能以可行的經驗啟發更多養豬業者願意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永續競爭力。
我家的農田有石虎[二版]
此書內容由石虎、淺山常見動物的介紹至友善石虎農作及田間經營管理,期望透過此書的出版,能讓農友提升石虎相關生態知識及農友農作物品質,亦可讓有興趣了解石虎的民眾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更多資訊,讓石虎保育推展得更全面和正向。
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四冊合售]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步道工法設計手冊與教育訓練計畫」重整編輯為主冊及三本分冊的工具書,參考步道設計工法新知,及本土步道工程經驗,以步道課題為導向,探討工法與環境因子交互關係檢索系統,以篩選適切工法,提供委辦及規劃設計單位參考。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年報
本書係臺南區農業改良場112年度各項農業科技研發及農民服務推廣成果,主要單元包括農業氣象與作務生產、新品種育成及生產技術改進、安全農業推動、農業經營輔導、農業施政宣導、農民暨消費者服務、智財權績效及行政部門(人事室、主計室、秘書室)。
黑小米的故事Story of the black millet(英文版)
本書介紹高雄市茂林區多納族傳說中黑小米這個農作物的由來,以繪本形式呈現,並以多納族語/英文對照進行解說。
黑小米的故事Story of the black millet[英文版]
本書介紹高雄市茂林區多納族傳說中黑小米這個農作物的由來,以繪本形式呈現,並以多納族語/英文對照進行解說。
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成果發表研討會專刊
本研討會專刊介紹近年來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在熱帶果樹生理、蔬菜抗病品系篩選、病蟲害管理、鳳梨發酵等相關研究成果及產業應用成效。期望藉由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技術與成果的交流,推動台灣園藝作物產業升級。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簡介
臺灣的自然環境及生存其間的繽紛生命,與島嶼上居住的所有人們,交織成一張綿密的生命網絡,形成環環相扣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廣泛謹慎地保護其完整性。在環境、生物與人的相互影響下,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已非單純的科學問題,需要的是全面的思考與整合性的作為。本所身為政府專責機構,必當責無旁貸地肩負使命、全力以赴,以最大的熱情、創新的作為與堅定的意志,在這個關鍵的時代,成就關鍵的改變。
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100種[軟精裝]
歷年對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調查方面,主要僅限於零星的 採集和報告,缺乏系統性和深入的研究。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缺,本署委託國內知名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專家,由國立中興大學施習德教授領導 的團隊,結合國立嘉義大學邱郁文老師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老 師,進行蘭嶼和小蘭嶼海岸周邊的廣泛調查。目前已經獲得了豐碩的研 究成果,且有不少是蘭嶼首次紀錄的物種。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蘭嶼陸域 和海域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由團隊成員將這些寶貴的圖文資料轉化為一 本全新的科普解說手冊,提供給大眾參考
臺灣環保運動訪談錄[軟精裝]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臺灣將邁向2050淨零排放,環境議題在當前或未來益形重要。本館基於為歷史留下紀錄的職責,也希望過去的經驗,能為將來提供更多思考,因此展開臺灣環保運動口述歷史的計畫。本書收錄10位長期從事環保運動和關心環境議題人士的訪問紀錄,包括施信民先生、高成炎先生、黃提源先生、陳曼麗女士、陳椒華女士、田秋堇女士、陳玉峯先生、林聖崇先生、文海珍女士、賴惠三先生,從他們的經歷不僅可以看出1980年代迄今臺灣環保運動的發展過程,也可以明瞭該運動與臺灣民主的互動與交織。
臍帶之地:豐濱地方文化材料圖誌vol.2[精裝]
《臍帶之地2》以「與山生活」為主題,透過季節架構,呈現部落對應不同時 節的活動、於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呈現豐濱地區海邊、溪邊環境獨特的生活樣態與 山林資源應用方式,讓讀者在翻閱書籍時,像跟著老人家的腳步學習。扎實的內容來自訪談豐濱鄉磯崎、新社、復興、貓公、港口與靜浦6個部落,共 43位老人家,67種材料的傳統運用智慧,場域多元豐富,從人與自然環境間共生的依存關係,紀錄族群累積的記憶與發展經驗,並特別以漫畫的繪製動感表現原住民族透過身體活動,在傳統文化中實踐原住民族的知識,再以文字描述族群的文化和技術特性。
開箱酪梨學:台灣酪梨從種到吃的完全入門[精裝]
歡迎進入酪梨的世界,《開箱酪梨學》是一本關於酪梨的專書,我們將帶你一同開箱酪梨的起源、植物學、營養學、酪梨病蟲害等各種酪梨相關知識,同時與你分享如何栽培酪梨,以及品嚐美味酪梨的方式。無論你是初嘗試種植酪梨的新手、或經驗豐富的栽培者,抑或是純粹喜好吃酪梨的朋友,相信這本書都能為你帶來有用的資訊與指引,讓你重新認識酪梨,並享受「幸福果」酪梨所帶來的喜悅與幸福。
桃園市立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年報 2022
年報呈現整個博物館區域生動展示了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古城的多樣生活面貌。以關注地方需求和眾多核心議題為出發點,提供信息、知識、工藝技巧以及大溪的生活體驗。此外,我們期望木博館將持續充當中心,串聯中央和地方的各種資源,幫助保存地方的共同記憶和木藝特色文化,發掘大溪多樣的風貌和豐富的生活美學基礎,並發展獨具特色的「大溪學」,展現獨特的大溪魅力。木博館與當地夥伴一起,不斷挖掘豐富的地方文化資產,進行轉化和增值。
臺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報告111年
政府為全面蒐集農林漁牧業生產結構及經營狀況等基本資料,自民國四十五年以來,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每隔五年舉辦一次臺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農政部門則自民國七十年起於非普查年逐年以農牧戶為對象辦理抽樣訪問調查,廣泛蒐集農業資源分布、生產結構、勞動力特性、農牧業經營現況,俾瞭解戶內人口組成狀況及其經營現況等農業基本資料,以掌握最新農牧戶經營狀況,提供政府施政與決策的參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遷場20週年專刊
臺南農改場創立於民國前10年,在臺南市林森路歷經101個寒暑後,於92年11月24日遷至臺南市新化區牧場70號現址。112年是遷場屆滿20週年,也是創場滿120週年,適逢112年8月1日農委會改組為農業部,臺南農改場更名為「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爰將遷場20週年以來的施政成果及發展變遷彙集成「遷場20週年專刊」,以記錄本場發展歷史、傳承優良榮譽與成就。
海洋國家的建構:日本的海洋素養推動與借鑑
本論文集主題橫跨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法學等多個領域,相當多元,讀者可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在海洋領域的成功經驗,更能夠為臺灣在海洋事務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啟示和建議。本次學術研討會是一場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盛會,而論文集的出版更為我們打開了解海洋國家建構與海洋素養討論的大門。
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
海派,是台灣討海人性格直率且不拘小節的形象。但在爽朗的笑聲背後,隱藏的卻是向海「搏命」的艱苦心酸。 向海拚搏,是依海之人的宿命,也是天職。在逐浪觀潮的日常裡,漁民追尋魚群和海物所帶來的生機:海上各式漁法的應用,是索求魚群的手段;沿岸一礁一石的地名,是尋覓海物的足跡。 本書以海岸礁石的調研成果作為基礎,講述一個個漁村故事,並藉此引領讀者從龜山島、粉鳥林開始,一路往北漫步九個村落,細細品味看似相仿,實則各具特色的海派漁村。
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
本論文集為《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2023年國家海洋研究院敦請學術顧問張淑英教授組織「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研討會,以「西班牙黃金世紀時期」(十六、十七世紀)為主軸,探討西班牙時代的「美麗島」(艾爾摩莎),除了是臺灣史研究較為罕見的「西班牙文史料與視野」議題探討之外,也是因為近期臺灣學界在基隆和平島關於西班牙時代的遺址有了「嶄新的發現和深耕的研究」。
ta ta ta tiraw i wali no wa:li 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精裝]
繪本以港口部落田間驅蟲儀式為主題,描述部落早期種稻的故事,在過去發現蟲害時,農人會使用竹製蟲梳刷掉蟲子,如果依然無效,就會透過占卜選出三個女性階級,一起到田裡做驅蟲儀式。儀式進行時,女孩們一邊揮著香蕉葉,一邊唸著:「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不要再過來!」
papina``on tarakarihaw小心!淺水灘[精裝]
繪本《小心!淺水灘》以靜浦部落利用秀姑巒溪運送部落建築材料的過程。部落的婦女一早就準備好一天的餐食,讓上山採集材料的男性吃飽早餐帶著午餐出發,而山上材料如何運送下山到部落,則需憑著勇氣和智慧,利用溪流運輸,避開激流漩渦,記得出門時阿公的叮嚀,一起出門要一起平安回家,為一件事動員整個部落,意味著互相照護與互相幫忙的集體力量。
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
「Gaya」到底是什麼?在哪裡?祂若是古老的規訓,為何今日的族人依然遵從著祂?祂若是祖輩的遺痕,又怎麼面對今天千變萬化的世界?我們以書寫先行,試圖記錄、梳理這一個龐大的命題,並為未來的計畫奠定研究基礎。希望透過不同聲音、知識、生命經驗與價值體系的交流,我們真的穿越了時間與空間,慢慢搭起一條條可能通往Gaya的甬道。
建構生醫產業動物替代體系及開發關鍵技術成果手冊
本書將匯集農業部第一期「建構生醫產業動物替代體系及開發關鍵技術」專案的投入與成果,展現跨部會與跨機關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以接軌國際動物替代技術、減少實驗動物使用量為基礎,積極將相關法典與規範納入制度中,推動產業界應用,逐步邁向動物福祉與生醫產業國際化的目標。
食農X原力暨年度試驗研究推廣成果研討會專刊
臺東地區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特殊,豐富的原民及多元族群文化,早已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農產業。本場以「原生特色、早熟豐產、有機樂活」等區域有利條件為核心價值,持續推動轄區各項農業科技研發工作,據以協助臺東農產業發展。為促進部落農耕文化升級與傳承,並結合在地飲食生活,本場特舉辦本次研討會,邀請農政機關、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各試驗改良場所、轄區內農業單位、農會、合作社及農友等共同參與,分享研發成果,俾奠定產官學三方合作基礎。
農業試驗所:細說臺灣農業領航者
農業試驗所創立於1895年,以試種日本稻開啟臺灣農業科研體系,並落腳於臺北市的蟾蜍山下。臺灣光復後,經數次改組異動後,轄2分所,復因都市發展需求及城市化產生的影響,在行政院的支持下於1977年搬遷至現址,接續農業科學研究,提供政府推動政策之重要科學依據與支持。2023年8月1日農業部成立,本所同步改組,亦新成立花卉試驗分所。將透過創新及加值、加強與產學研界的跨域合作,持續以農業科技支持臺灣農業。
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本報告為臺灣第2次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建議類別與標準對所有原生鳥種進行國家鳥類紅皮書名錄評估。本次評估共涵蓋686種鳥類,其中368種被評定為不適用(Not Applicable)於區域評估篩選門檻,318種進入了詳細的評估流程。在臺灣國家受脅(Nationally Threatened)鳥種或亞種中,有 6種或亞種被列為國家極危(Nationally Critical),12種或亞種被列為國家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29種或亞種被列為國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另有41種或亞種歸類為國家接近受脅(Nationally Near-threatened)。還有1種鳥類因資料缺乏(Data Deficient),尚未能確定其受脅程度。國家受脅及接近受脅鳥種數分別占評估鳥種數的14.7%及12.8%,以及總鳥種數的6.8%及5.9%。此外,在臺灣出現的全球受脅鳥種共有46種,其中14種屬於國家受脅,2種屬於國家接近受脅,1種為國家暫無危機,其餘29種則被列為不適用。與2016年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相比,此次正式評估鳥種名單增加2種,但有4種發生變動,其中2種因分類變動而新納入,1種因更新的分布資訊而被包括在內,另外1種則因遷留屬性的認定調整而被列為不適用,從而從正式評估名單中移除。自2016年以來,有26種或亞種的受脅類別提高,而30種或亞種的受脅類別降低,但仍需審慎評估類別變動屬於資料更新或真實保育狀態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