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講述三姊妹和哥哥在父母相繼去世後,仍然生活在一起,大家相安無事。某日,家中的角落出現了一隻蟋蟀,從此四人的生活起了變化,時而水火不容,時而水乳交融,相生相剋,激發出一幕幕人間奇景,折射出世紀之交的香港。※粵語、國語對照。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在《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中,狹迫城市的建築物的天台,連結成一片荒原。荒原上,集結著四個居無定所的遊民。他們仰觀天象,鳥瞰人間,以最低標準的物質條件,追求最高定位的人生目標──由一個天台飛越另一個天台,由此岸跨越彼岸。他們竭盡所能,把人世的慾望還給人世,留給自己的,只是一隻蜘蛛,在天台冥想。※粵語、國語對照。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螞蟻上樹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螞蟻上樹》中有三個主角,一個是隨時會抽筋的茶客,一個為販賣鐵達尼的推銷員,另一個是唱歌劇的女跑堂。他們像困獸鬥般糾纏在一間茶樓內,在求生與謀生的壓迫下各展渾身解數,在喜劇與悲劇的處境中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在尋常的生活中發掘不尋常的深層意義。※粵語、國語對照。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螳螂捕蟬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螳螂捕蟬》講述「組織」派出兩個殺手執行任務。兩人潛入一間九流旅館的房間,等待「目標」出現,兩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引爆出一連串的猜忌,誤會,矛盾,衝突,懸疑……所有不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但目標仍未出現。在過程中,二人各自闡述自己對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看法,並建立濃厚的兄弟情誼。※粵語、國語對照。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雞春咁大隻兩頭岳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盡現城市草根的原生態實錄。夾縫中的一群,誓要衝上雲霄,暴走繁華!當全城慶祝回歸後首個國慶的日子,在鬧市中幾乎被遺忘的一角裡,一群普通市民仍生活得像昆蟲般低微。他們擁有曱甴般的生命力,在一個將被淘汰的舊式茶檔中,殺出血路,掙扎求存。※粵語、國語對照。
臺東農業六級化暨年度試驗研究成果研討會專刊
本年度研討會以臺東農業六級化推動為主軸,邀請臺東大學、池上鄉公所、成功鎮農會及慈心基金會等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內容包括傳統農園六級產業化的發展歷程與加值、池上米的六級產業經驗分享、木虌果產業六級化應用及實務建構花東六級化產業鏈。另有本場發表之6篇年度研究論文,包括胭脂樹作為臺東地區可食地景之研究、人工授粉對百香果果實品質的影響、臺東地區薑重要地下部病害之診斷鑑定與防治探討、稻草分解菌及沼渣沼液對水稻生長之影響、樹豆及鳳梨釋迦之初級加工應用及農民學院結訓學員從農風險評估之研究,都是針對轄區相關產業重要研發成果。
循環農業技術與示範場域專輯
彙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各試驗單位與大專院校,於106至109 年間所共同執行之「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計畫技術成果,歸納出農、林、水、畜及生物炭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共79項技術,並介紹導入上述技術應用於19處示範場域之循環模式。本書籍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版,期能挖掘農業剩餘物質循環利用之潛力,更進一步使其串接產業鏈並開創商業價值。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套書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盡現城市草根的原生態實錄。夾縫中的一群,誓要衝上雲霄,暴走繁華!當全城慶祝回歸後首個國慶的日子,在鬧市中幾乎被遺忘的一角裡,一群普通市民仍生活得像昆蟲般低微。他們擁有曱甴般的生命力,在一個將被淘汰的舊式茶檔中,殺出血路,掙扎求存。《螞蟻上樹》中有三個主角,一個是隨時會抽筋的茶客,一個為販賣鐵達尼的推銷員,另一個是唱歌劇的女跑堂。他們像困獸鬥般糾纏在一間茶樓內,在求生與謀生的壓迫下各展渾身解數,在喜劇與悲劇的處境中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在尋常的生活中發掘不尋常的深層意義。《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講述三姊妹和哥哥在父母相繼去世後,仍然生活在一起,大家相安無事。某日,家中的角落出現了一隻蟋蟀,從此四人的生活起了變化,時而水火不容,時而水乳交融,相生相剋,激發出一幕幕人間奇景,折射出世紀之交的香港。《螳螂捕蟬》講述「組織」派出兩個殺手執行任務。兩人潛入一間九流旅館的房間,等待「目標」出現,兩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引爆出一連串的猜忌,誤會,矛盾,衝突,懸疑……所有不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但目標仍未出現。在過程中,二人各自闡述自己對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看法,並建立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中,狹迫城市的建築物的天台,連結成一片荒原。荒原上,集結著四個居無定所的遊民。他們仰觀天象,鳥瞰人間,以最低標準的物質條件,追求最高定位的人生目標──由一個天台飛越另一個天台,由此岸跨越彼岸。他們竭盡所能,把人世的慾望還給人世,留給自己的,只是一隻蜘蛛,在天台冥想。※粵語、國語對照。
Fishes of Southern Taiwan 台灣南部魚類圖鑑[精裝](二輯不分售) 二版
中文內容大要: 本書提供233科1,405種魚類物種,共計採用4,030張彩色圖片。其中至少有60種為本書籌備過程所發表的新種。有更多則可能為尚未發表的物種,因此暫以相近種(cf.)或未鑑定種(sp.)呈現。另外,至少有116種為台灣首次紀錄之物種,連同中文名亦一併提供。英文內容大要: This book provide in total 4,030 color images of 1,405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233 families. At least 60 species in this book were described as new species during collection and investigation process, and more unidentified species expressed as “sp.” or “cf.” are undescribed species that need further study. In addition, at least
築夢南極:不可能的任務(精裝)
生態藝術家楊恩生教授在一趟南極洲之旅後,用他的畫筆將他從冰天雪地所得到的信息與感動傳遞给我們,包括動物的困境與未來。這本《築夢南極——不可能的任務》畫冊仔細說明畫家如何將南極的地景搬到畫紙上。海科館表示,國內知名生態藝術家楊恩生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無畏冒險犯難探險者,在疫情期間,特別率領團隊遠赴南極海蒐集題材,經歷了被多國拒絕靠岸與數周的海上漂流後,終於達成使命,並在海科館駐館期間完成了這50餘幅南極生態畫作。這些畫作並於展覽中展出,集結理想、勇氣、品德於一身的故事,希望帶給觀眾感動與追求夢想的力量,也期待觀眾藉此瞭解南極對全球氣候的重要性。
暗夜精靈‧神奇蝙蝠(光碟x2)
臺灣多樣化的自然環境,提供各類野生動物棲息與繁衍的空間,孕育了80多種陸域哺乳動物,其中,「蝙蝠」就幾乎占了45%。牠們晝伏夜出,利用雙翼飛行活動,用超音波偵測環境與獵物,再加上特殊的形態構造、奧妙的生殖延遲,以及休眠、冬眠等生理適應,使得牠們在哺乳動物界一枝獨秀!
雜糧作物試驗研究年報.民國一O六-一O七年
本年度以豐產、大莢、抗莢果黑斑病及高油酸等目標進行品系選育,育成高油酸性狀之品種(系)有助於增加落花生產品櫥架壽命。本年度共完成高油酸落花生雜(回)交共8個組合並針對抗莢果黑斑病、高油酸等性狀進行40個品系評估。
海事處置專書Ocean Affairs:14 practical articles in maritime
12位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及院內2位同仁合力編著《海事處置專書》,文中14篇分享各類海洋事務處理的經驗談、危機應變處理智識與涉外談判技巧,藉由自身實務經驗並輔以個別案例研析,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書中各文從籌辦海洋界之國際會議(研討會)到代表國家出席國際會議為我國發聲;從海上執行勤務的治安防護到人船遇危難之第一線處置行為;從跨國追緝海上油汙事件到海上非法駁油查緝取締;從海上船舶碰撞因應處理到認知船舶保險的重要性等,篇篇論著見解精闢豐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桃園區農業技術專輯. 第13號 ,有機及友善環境栽培種子與種苗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承接計畫由場內跨課室及委託台灣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香蕉研究所等研究單位進行有機種子及種苗生產研究計畫,團隊成果豐碩,特將研發之相關技術彙整成冊,提供有機與友善耕作農友及種苗生產業者參考。
野有蔓草:澎湖南方四島植物圖鑑(軟精裝)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植物圖鑑澎湖南方四島擁有壯麗的地質景觀與豐富的海洋生態,亦保有具特色的傳統建築風貌,近年吸引了許多遊客尋幽探訪。在這些造訪之中,想必遊客們都會在蹊徑小路或通往東吉燈塔的步道旁,遇見當地美麗且特殊的植物,未必都能留待細看。根據我們近年來的研究,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中,共記錄64科178屬268種植物,其中包刮162種原生種。儘管是環境嚴峻的蕞爾小島,但許多物種仍然生生不息,只要我們肯放慢腳步,仔細觀察海濱沙地、方山岩等不同環境下的植物,就能領略其生存的本領及智慧。
關於那些山坡上的事
透過60週年重要事件盤整及小故事,展現水土保持記憶與傳承。臺灣山多平地少,國土保育一直視國家的施政重點之一,自民國40年代起,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即開始著手水土保持工作,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促使省政府於民國50年4月11日成立「農林廳山地農牧局」;接續於民國78年,因水土保持及治山防災工作日顯重要,而改制為「農林廳水土保持局」,民國88年因精省而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抱持局」到民國96年水土保持局組織法公布。隨著環境變化及社會需求,歷經三次改制,執掌業務從農地水土抱持、農牧經營輔導,至今以整體性治山防災、土石流防災。山坡地監督管理及農村發展等為業務主軸、均見證了水土保持工作於臺灣坡地管理上的重要性,並陸續建立相關制度與典範。
誰在森林L O N G S T A Y ?仔細聆聽、用心觀察,看生態學家如何解讀森林密碼
森林動態樣區提供森林植物組成與空間分布,不同林木隨時間消長的動態變化,使我們得以更深入了解森林生態系的奧祕。臺灣1989 年即有學者在南仁山設立了第一個森林動態樣區,開始森林生態的長期研究。讓我們真正了解臺灣的森林是如何地有韌性、持續提供森林生態的各種服務(如提供清淨水質與保持土壤,緩和氣候暖化,維繫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資源等)。期望本書能喚起讀者用心觀察自然,響應守護森林,共同珍惜臺灣珍貴的生態環境。
108年度水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8年度台灣地區蔬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蔬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蔬菜部份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108年度蔬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8年度台灣地區蔬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蔬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蔬菜部份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 成果專刊
本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編印之「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 成果專刊」,內容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屬機關單位之創新研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