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地區綠竹產業發展研討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農糧署北區分署於109年11月25日合辦「北部地區綠竹產業發展研討會」,研討會分為「綠竹筍產銷輔導」、「綠竹栽培管理」、「綠竹筍行銷管理」及「綠竹副產物加值應用」等四個主軸,共14篇論文,本書將研討會內容編輯成冊,提供關心綠竹產業發展人士參考應用。
109年度動物用藥品產業人員教育訓練班講義-實驗動物SPF豬隻及中藥檢驗規格簡介
實驗動物SPF豬隻飼養、生物安全及動物福祉,另外以人用中草藥管理制度簡介做為未來動物中草藥管理之參考。
109年度動物用藥品產業人員教育訓練班講義-動物用製造廠水系統查核、系統設計及微生物確效試驗規劃
針對動物用藥品製造場水系統規範、建置實務及微生物確效規畫進行簡介。
上壽山下(精裝)
本書以攝影集藝術創作集來傳達壽山的生命力,挑起觀者內心對土地的關切之情及追求美好的渴望。澆灌每個人內心保育行動的種子,達到保育環境與遊憩宣傳的目的。英文內容大要: Throughout almost a decad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has upheld its original inten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epitomized the flourishing co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time, the National Nature Park Headquarters has specially invited renowned photographer Chao-Pang Hsu, who is nicknamed “the magician of light and shadow” and has photographed every national park in Taiwan, to capture all the fantastic moments in Shoushan. Despite the physical challenge, Hsu has repeatedly gone “up” Shoushan to document its life in the hope to awaken the spirit of conservation in the mind of the people “down” the mountai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both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the recreational potential of the park.
漫步生態秘徑: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奧妙
臺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雨量充沛,又多崇山峻嶺,構成多樣的氣候條件,加上環繞臺灣全島的海洋環境,孕育出多樣而豐富的生態和物種。然而,近兩個世紀以來,全球環境面臨人為過度開發、自然棲地破壞、資源過度利用,導致生態系劣化及物種多樣性下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危機。尤其是溫室效應所引發的氣候變遷,使得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顯得格外嚴峻。生態保育必須建構於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同仁體認從事生態學研究,不但必須追求創新發現,也義不容辭肩負普及推廣科學的任務。遂於學術研究之餘,集思廣益,分別針對專精的研究題材,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科普文章。期能有助於社會大眾一窺生物界的的多樣性奧秘,並提升生態議題的認知和熱情,共同關懷、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也期望能匯集具體的研究成果,提供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考,制訂適切的生態保育政策。本書內容涵蓋海陸域生態、微生物遺傳多樣性、演化基因體等領域。除了論述生物物種在生態系的功能與角色,也納入物種棲地保育、外來種入侵、生物地理親緣演化、微生物資源開發等議題,題材豐富多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108年年報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國家農業政策及科技發展政策指導下,以發展多樣特色、安全友善、創新優質的現代化農業為核心目標。本(108)年本場農業科技研究計畫涵蓋:農業科技管理及產業化、食品科技研發、國際農業合作、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發展、農糧與農環科技研發、防疫檢疫科技研發共6個領域,以及農業生產環境安全管理研發、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智慧科技農業、農業生物經濟、因應食安五環建構校園午餐之農安監控及供應體系、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動物保健產業及安全防護科技創新開發、綠色農糧供應體系關鍵技術之研發與產業應用、農業環境感測融合暨人工智慧(AI)整合支援系統技術發展及農業綠能多元發展之整合性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動共10項特別額度計畫。
樹上的魚《Lokot 鳥巢蕨》(中文)
故事來自阿美族的口述相傳,有美麗山林、大海及豐富的潮間帶,他們說樹上住著一條魚,又說海岸邊,有守護土地的魚群們,大自然的故事和人的情誼緊扣在族群的口述文化裡。 這個「住在樹上的魚」故事,不但精準點出林投在海岸的生態角色,也在三言兩語間準確描繪了山蘇、九芎、山棕、茄苳等植物的形態特徵;故事中的主配角們相互扶持、鼓勵的溫暖,充分體現阿美族的互助精神。這個簡短的神話故事,蘊含了深刻的自然觀察,與期待人們善良互助的寓意,讓人不由得讚嘆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 Introduction In ancient times, the Pangcah Tribe passed on their culture orally by telling stories about the beautiful coastal forest, the ocean, and the intertidal zone, a place that teems with life. An intertidal zone is the area between high and low tide. As a result of the tide, the coastline is not fixed like a line on a map, but moves in and out, every day. Looking out across this intertidal zone into the sea, the Pangcah people told stories of a fish that came to live in a tree and of a tribe of fish that lives near the coast and takes care of the land. These are stories of friendship between natural creatures. Nature and friendship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oral culture of the Pangcah people. This story of the fish in the tree from Miya not only points out the ecological role of the screw pine on seashores, but also describes species like the bird’s nest fern, crape myrtle, sugar palm, and bishop wood accurately in just a few words. The warmth of the characters, who help and encourage one another, attests to the spirit of helping each other in the Pangcah (Amis). Reading a story that contains such keenly observed natural detail combined with a moral vision that could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symbiosis, we can’t help but feel awed by traditional indigenous wisdom.
樹上的魚《Lokot 鳥巢蕨》(英文)
故事來自阿美族的口述相傳,有美麗山林、大海及豐富的潮間帶,他們說樹上住著一條魚,又說海岸邊,有守護土地的魚群們,大自然的故事和人的情誼緊扣在族群的口述文化裡。這個「住在樹上的魚」故事,不但精準點出林投在海岸的生態角色,也在三言兩語間準確描繪了山蘇、九芎、山棕、茄苳等植物的形態特徵;故事中的主配角們相互扶持、鼓勵的溫暖,充分體現阿美族的互助精神。這個簡短的神話故事,蘊含了深刻的自然觀察,與期待人們善良互助的寓意,讓人不由得讚嘆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IntroductionIn ancient times, the Pangcah Tribe passed on their culture orally by telling stories about the beautiful coastal forest, the ocean, and the intertidal zone, a place that teems with life. An intertidal zone is the area between high and low tide. As a result of the tide, the coastline is not fixed like a line on a map, but moves in and out, every day. Looking out across this intertidal zone into the sea, the Pangcah people told stories of a fish that came to live in a tree and of a tribe of fish that lives near the coast and takes care of the land. These are stories of friendship between natural creatures. Nature and friendship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oral culture of the Pangcah people.This story of the fish in the tree from Miya not only points out the ecological role of the screw pine on seashores, but also describes species like the bird’s nest fern, crape myrtle, sugar palm, and bishop wood accurately in just a few words. The warmth of the characters, who help and encourage one another, attests to the spirit of helping each other in the Pangcah (Amis). Reading a story that contains such keenly observed natural detail combined with a moral vision that could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symbiosis, we can’t help but feel awed by traditional indigenous wisdom.
學‧森林 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專冊
林務局8處自然教育中心與所在地的原住民族部落相互連結,逐步將原住民傳統山林智識導入課程方案,期待能建立亞熱帶島嶼的自然環境史觀,呈現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及環境倫理價值。因此,在2017年自然教育中心10週年出版《『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之後,於今年度加入以「原民傳統山林智識」為主題的專冊,專冊以原住民用火、狩獵、建築的生態智慧作為三大主軸,發展3套課程模組,供各界學習與使用。
密林中的精靈:八色鳥
介紹稀世珍禽八色鳥外型特色、生態、習性及可能出沒地點。還有野生動物醫院的環境與工作內容、生態保育的宣導與實施方法及中、高海拔試驗站簡介等等。八色鳥是台灣的夏候鳥,屬於燕雀目八色鳥科的小型鳥類。本片介紹八色鳥的生態與生長。八色鳥的巢,是具有圓頂類似的球形,側面有一個圓形的出口,巢體大都包埋於,樹頭或土洞等掩蔽物內,巢中墊以苔蘚類等較柔軟材料。八色鳥頭頂為褐色,中央有一條深褐色縱線。八色鳥主要分布在婆羅洲,大陸南方與中南半島等地,夏季會往北遷移進行繁殖。繁殖地包括台灣、日本、南韓及中國東南等地。
生態廊道蜜粉源植物圖鑑
蜜粉源植物圖鑑 [草花] 天使花、通泉草、石竹、鵝兒腸、臺灣油點草、含羞草、馬利筋、金魚草、萱草、梭魚草、水丁香、細葉水丁香、四季秋海棠、尖舌草、光果龍葵、苦蘵、一串紅、九層塔、左手香、白花草、粉萼鼠尾草、彩葉草、紫蘇、綠薄荷、大花馬齒莧、馬齒牡丹、馬齒莧、美女櫻、假海馬齒、琉璃苣、小百日草、孔雀草、王爺葵、大薊、兔仔菜、長柄菊、扁桃斑鳩菊、咸豐草、紫花藿香薊、山菊、木茼蒿、翼莖闊苞菊、鯽魚膽、紫花酢醬草、黃花酢醬草、日本萍蓬草、睡蓮、火炭母草、早苗蓼、寬翼豆、平伏莖白花菜、金午時花、野路葵、蜀葵、瓊麻、尖尾鳳、赤道櫻草、月桃 [林木] 九芎、指甲花、細葉雪茄花、紫薇、日日櫻、白桕、血桐、烏桕、麒麟花、大葉山欖、裡白楤木、鵝掌柴、南美假櫻桃、小實女貞、光臘樹、烏心石、倒卵葉冬青、黃時鐘花、海檬果、黑板樹、杜英、小葉欖仁、欖李、黃皮、月橘、水筆仔、瓊崖海棠、煙火樹、蔓荊、黃荊、赬桐、大葉桉、白千層、串錢柳、紅千層、黃金串錢柳、嘉寶果、蒲桃、澳洲茶樹、矮仙丹、臺灣玉葉金花、檄樹、大頭茶、米碎柃木、紅淡比、金露花、長穗木、馬櫻丹、水黃皮、野牡丹、羅比親王海棗、無患子、臺灣欒樹、白水木、恆春厚殼樹、小葉厚殼樹、金風鈴木、洋紅風鈴木、黃鐘花、大頭艾納香、水柳、楊梅、苦楝、巴西乳香、羅氏鹽膚木、辣木、山胡椒、紅楠、陰香、非洲芙蓉、木芙蓉、山櫻花、石斑木、厚葉石斑木、石楠、臺灣枇杷、虎婆刺、艷紫荊 [作物] 甘藍、蘿蔔、火龍果、水稻、玉米、薏苡、百香果、柚、橙、檸檬、柿、番茄、胡麻、仙草、番石榴、蓮霧、白桑、小果咖啡、油茶、茶、甘藷、蕹菜、荔枝、龍眼、茼蒿、楊桃、餘甘子、南瓜、苦瓜、絲瓜、紅棗、酪梨、蓮、蕎麥、草花、樹豆、洛神葵、李、枇杷、草莓、梅、梨、芫荽 [綠肥] 油菜、大波斯菊、向日葵、百日草、太陽麻、白花三葉草、苕子、埃及三葉草、紫雲英、黃花羽扇豆 [藤蔓] 毛西番蓮、橡膠紫茉莉、紅萼龍吐珠、雞屎藤、錫葉藤、卵葉菜欒藤、紅花野牽牛、姬牽牛、槭葉牽牛、倒地鈴、炮仗花、虎葛、珊瑚藤、葛藤。
蠶桑生產飼育技術
人類養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之中國浙江一帶之何姆渡文化,臺灣近代養蠶史則可從清光緒11年,首任巡撫劉銘傳鼓勵臺北富豪林維源氏在臺北附近栽桑、養蠶及繅絲起源。由於臺灣氣候溫暖適宜,桑葉終年常綠,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大力推廣蠶桑產業,以臺灣為桑苗繁殖基地,並於大加蚋堡頂內埔(現今臺北市公館)成立「桑苗養成所」,後經多年戰爭及政府更替,隨著改制成「蠶業改良場」、「蠶蜂業改良場」及現今之「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不論時空演替,皆肩負著臺灣蠶桑相關技術輔導與產業發展研究工作。 臺灣蠶桑產業技術於光復過後為發展極盛時期,1970年代國際生絲市場看好,政府投入許多資源發展蠶桑產業,包含蠶桑品種的改良、飼養設施的改善、成立蠶業生產專區、推行稚蠶共育、壯蠶條桑飼育及上簇方式的改良,大幅提升蠶農生產效率,栽桑養蠶技術於當時相當先進,更有農校設置蠶絲科或有大專院校設置紡織纖維系等積極培育蠶桑產業人才。臺灣蠶業生產技術在政府農業單位重視下,演變發展於1980年代逐漸成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後因蠶繭出口量下滑,這種勞力成本高之產業逐漸被其他工業產品取代,在2000年後年輕世代對栽桑養蠶之技術漸漸感到陌生。 蠶桑產業歷經外銷受阻,使發展受到箝制,然在21世紀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下,養蠶不再是繅絲製衣的傳統產業,轉變成藉由家蠶作為生物反應器製造外源蛋白,可生產動物疫苗、抗體或干擾素等,又可利用蠶蛹生產北冬蟲夏草或機能性動物飼料。蠶絲更可透過生物科技提取蠶絲蛋白,製成美妝保養品或健康食品,現更積極採用蠶絲親膚不易使人體過敏的特性研發智能性生醫敷料。高端生物技術的研發,提升了蠶桑產業發展的競爭力,為使產業基礎技術與時俱進,本場積極投入家蠶飼育技術的改善,以提高家蠶生技產品原料生產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包含投入家蠶病原檢測技術研究、開發家蠶全齡飼育人工飼料、生產動物疫苗專用家蠶品系之選育、專用品種家蠶蠶卵保存、孵化、催青等技術研究,有別於過去栽桑養蠶的傳統產業,採科學化目標生產養蠶模式,精進國內蠶桑原料生產技術,並以生物科技技術提高產品價值,使蠶桑產業發展成臺灣另一個高科技特色產業。 為使蠶桑生技產業能精準掌握過去栽桑養蠶及現代科學化養蠶技術,本場將貫穿古今,以本實用技術手冊,保留過去栽桑養蠶智慧,並加入現代科學化飼養技術,藉以讓讀者透過本手冊精要的說明,洞悉現代化養蠶之技術與要訣,求能提升蠶桑產業原料生產之品質,作為振興臺灣蠶桑產業及發展蠶桑新科技之基礎。
2019-2020台灣一瞥德文
介紹中華民國台灣的概況,全書共分12篇,包括台灣的自然環境、人口、歷史、政府、外交關係、兩岸關係、經濟、高科技、教育、文化、大眾傳播及觀光等配以圖片及統計圖表,攜帶方便,可快速了解台灣國情資訊。
107年度水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7年度台灣地區水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水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水果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107年度蔬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7年度台灣地區蔬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蔬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蔬菜部份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除草劑概論
台灣國內在過去近半世紀以來,有關作物生產技術之研究發展已經奠定深厚基礎,於早期之作物生產管理上較為偏重化學農藥之使用,以節省人力成本並有效管理病害、蟲害、與草害,但隨著環保意識與食安觀念興起,農藥之施用必須更加謹慎與節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作物生產過程仍需要仰賴化學除草劑。就全球作物生產而言,尤其已開發國家在大面積生產作物方面,大型農企業配合採用除草劑抗性基因轉殖作物(gene transformed crops)時,持續使用除草劑成為不可避免之宿命。本書《除草劑概論》之主要內容先介紹除草劑之定義與分類、除草劑之登記、及施用。之後進一步介紹生物性與化學性除草劑、化學性除草劑之劑型及開發、毒性評估、檢測分析、環境中化學性除草劑之流向等。此外,亦從除草劑生理角度,探究化學性除草劑作用模式與作用機制。本書作者自1998年之後陸續開設除草劑相關課程之外,亦積極從事除草劑相關研究,因此本書中亦加入除草劑相關研究內容與成果,供讀者參考指正。
2018年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航次報告
長期海洋環境觀測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也是一連串的挑戰。本所自2003年起執行「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計畫」,運用「水試一號」與「水試二號」試驗船及其配備的各項科儀設備,克服一切險阻於周邊海域大範圍蒐集海域溫鹽、營養鹽、葉綠素甲、基礎生產力及浮游動物等漁場環境資訊,迄今未曾間斷。本專刊記載彙錄同仁們辛苦工作的結晶,衷心希冀藉由本專刊之發行,將調查成果作為學術應用、漁業管理與接軌國際之橋梁,為我國漁業資源永續利用奠定良好之基礎。
大雪山有熊森林DVD
「台灣黑熊」是臺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積極辦理台灣黑熊相關族群調查、保育宣導工作,期望透過本影片,紀錄更多台灣黑熊生態影像資料,呼籲全民共同守護森林,尊重野生動物棲地及生活方式,作為日後野生動物保育及森林經營管理之重要參考資料,並達增進觀眾的野生動物保育知識,學習尊重生命、永續自然,達到寓教於樂以及環境教育的目的。
百步蛇阿瀨的紋畫天空
泰武鄉排灣傳統紋畫藝術家秦榮輝(阿瀨)將自己多年創作成果集結出版第一本畫冊,除了圖紋藝術,還有一路走來面對傳統文化漸漸流失所寫下的情感與感觸。 阿瀨用現代書寫小品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創作出的作品,也藉此分享內心對作品的情感。
地景保育與永續發展- 地景保育論文集(2013-2018)
本書集結近5年發表於地景保育通訊的精華文章,希望讓這些資料引領國人瞭解國內外地景保育思潮與運動,與進一步思索臺灣地景保育發展的下一步,這本書絕對能讓讀者更全面、完整瞭解地景保育與地質公園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也會持續努力推動臺灣的地景保育。
霞喀羅古道 楓火與綠金的故事(國家步道歷史叢書04)
「霞喀(ㄎㄚ)羅國家步道」,是林務局劃定的第一條國家步道,從北端的新竹縣秀巒溫泉起至南端的清泉溫泉,跨越大漢溪上游與頭前溪上游生態豐富的中海拔地區,以竹林、楓香、杉林、百年櫻花樹林聞名,極受大眾歡迎。 本書內容詳細介紹霞喀羅古道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讀者透過本書,行走在霞喀羅國家步道時,能懷想當時可歌可泣的原住民抗日史,並且透過殘存的土牆、碉堡、砲台、紀念碑,重新發現沿線十幾個駐在所遺址;加上傳奇人物張學良及知名作家三毛的在地故事,一定能深深感受歷史的脈動與震撼。
霧林蛾書 觀霧蛾類解說手冊
本書的作者曾於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役,由本身專業的學術背景出發,於服役期間細膩的觀察觀霧地區的蛾類生態,並將自身觀察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輔以故事性的生動文筆,穿插繽紛驚豔的插圖與照片,導覽蛾類生活習性及與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地區植物之交互關係,一窺蛾類多樣性的豐富與精彩,並體認環境棲地與生物生存密不可分之聯繫。
足跡 鏈結 尋寶少年
本書以尋寶方式,引領讀者走入花蓮東海岸、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四個部落及兩個農場,挖掘在地具有特色的寶藏,帶領著大家體驗里山日常生活累積的文化智慧,認識各種農作物來源,感受生產時辛勞付出及收成時甜蜜喜悅,還有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發生的驚險故事。本書設定對象以青少年為主,也相當適合一般民眾閱讀,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前進里山尋寶去吧!
106年度水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6年度台灣地區水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水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水果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106年度蔬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本書主題為106年度台灣地區蔬菜農藥殘留檢驗結果統計,分為一般蔬菜及外銷優質供果園等兩大主題,一般蔬菜部份依照各大類、各縣市,外銷部份則以外銷作物,分析比較檢出率、合格率、不合格率、檢出藥劑檢出情況及不合格率藥劑。
濁水溪:引水成電 川流不息(台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01)
追溯濁水溪流域百年水力發電開發史,這本書有工程、故事、口述與社區記憶,待過水力電廠的台電員工,不乏逐漸愛上這份山居歲月,將工作、生活合一的故事。
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台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02)
大甲溪為臺灣中部地區最重要、水資源最豐沛的河川,因得天獨厚的坡度落差,擁有絕佳水力發電條件。台灣總督府於1941年提出十年電源發展計畫,因戰事停頓直至國民政府後逐步修復電力。1996年8月大甲溪主流沿線七座電廠及機組合併成大甲溪發電廠。整併後成為目前台灣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占全臺灣水力裝置容量24.51%。 本書作者從大甲溪河口一路溯溪而上,透過感性地觀察,以人文的視角爬梳歷史長河下大甲溪水力發電系統的歷史更迭與豐富人文故事,透過自然踏查、歷史考據、人物訪談等,以多元視角見證了大甲溪流域文化進程的真實面貌。
古道電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台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04)
描述臺灣第一條連接東西部電力系統的輸電線─舊東西線,該輸電線路沿線經過盧山、天池、檜林、奇萊、磐石、龍澗等地,與能高古道交織而生。由於地處偏遠又途經多處峭壁危崖,電塔與架線工程全仰賴人力一步一腳印搬運與裝建,而高山保線員工作環境不僅與風雪為伍,更需長期忍受與家人隔離之艱苦。但台電同仁仍抱持群策群力、使命必達之決心,終能成就這條早期臺灣經濟的保命線路。
與神木同行-溪頭神木的故事
本書為一本科普加上人文藝術介紹溪頭神木的書,以神木故事為主軸,兼具森林散步及導覽手冊三大功能,用淺顯易懂、幽默、有趣等簡單方式,介紹溪頭神木二千多年的故事,讓親近森林的人能瞭解神木之所以身在森林的基本概念。共分為四大單元,包括探索-認識神木的前世今生、搶救-啟動神木重生計畫、永續-神木故事館誕生了及故事-神木和他們之間。
森林的形成 How forest grows
本書由介紹樹木及森林著手,說明林木生長的要素、世界及臺灣的森林、森林生態相關概 念、影響樹木生長的因子、演替、森林經營、如何幫助林木生長及林木的繁殖等,涵蓋相當廣的 森林生態、經營、育林等知識,能讓讀者更了解森林及其相關知識。
安全農業守護健康手扎
安全農業守護健康手扎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為與消費端進行農產品蔬果安全之農藥殘留正確知識的溝通,增進民眾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瞭解農產品生產過程需對抗病蟲害過程,進行健檢管理、合理用藥、選購具農產品標章蔬果,並經由正確清洗蔬果後,即可得到守護健康之安全蔬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機關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機關誌記錄自1971年7月起本所前身「臺灣植物保護中心」之成立,止於104年12月31日,共44年6個月期間之創設沿革、組織職掌及施政計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