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
臺北市的古蹟見證了清代、日本統治時期及戰後的歷史,也傳承了在地傳統工藝、建築技術的發展過程,而修復完成後的活化再利用,使古蹟具有再現文化的生命力。本書透過訪談記錄典藏珍貴口述史料,以保存臺北古蹟修復專業工作者發展的歷程。
臺波蘭動物產業視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21年
由Grażyna Polak等28位學者於2021年臺波蘭動物產業視訊國際研討會發表之研究報告匯集而成,由畜產試驗所技術服務組編彙出版
喜事竹夢(附光碟)[精裝]
在喜樹老街裡,有著這麼一位人稱「竹伯」的竹藝師,七十幾歲的陳榮五先生原本即是製作竹藝家具的師傅,工廠退休後的他,因老街再造而重拾童心,利用竹子打造童年玩的竹陀螺、叫賣器、竹蜻蜓等,更打造迷你版搖籃、竹椅等竹藝家具擺飾,透過竹伯的好手藝,帶大家重返那個年代的老時光。我們藉著竹伯製作竹工藝品的同時,讓學生回味過去兒時情境,對照如今在塑膠製品充斥的年代。竹椅或許得來費時,但卻是人與人間溫度和感情的傳遞,我們希望學生透過閱讀故事,讓學生找到對喜樹的情感認同,讓世代之間再度連結。
聽見影像‧看見史擷詠:史擷詠逝世十週年紀念特展
2021年適逢配樂家史擷詠逝世十週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特於2021年3月19日至8月31日舉辦《聽見影像.看見史擷詠》史擷詠逝世十週年紀念特展,以「聽見影像」背後的音樂及故事,「看見史擷詠」在廣電影視、表演藝術、遊戲動畫、商業廣告及教育傳承等多個領域的軌跡為主軸,期望呈現史擷詠勇於跨界融合,用音符為畫面增色,用樂聲替影像說話,讓歌聲器樂擁有獨立生命的人生信仰。
鐵道技手前彥太郎的攝影記錄:「建主改從」時期的臺灣鐵道[精裝]
本書以臺灣日本時期宜蘭線及海岸線鐵道施工時所拍攝之160餘張工程照片為素材,拍攝者為原鐵道部技手前畑彥太郎,由多位學者撰文詮釋,除說明施工過程,另以專文討論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小山三郎技師及相關之營繕單位,並以現代化及殖民觀點探討相關議題為結語。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江南案史料彙編(一)(二)(三)[全三冊][精裝]
本書所蒐檔案係國安等情治單位對劉宜良的監視與互動、政府高層對江南案的反應與應處、外交情治高層對美方的態度的掌握與反應、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與國防部軍法局的偵查、國防部情報局與竹聯幫的互動、美方來臺調查談話紀錄、司法審判文書,以及江南案後續等重要公文書。
獅響起(附光碟)[精裝]
本書的創作歷程已讓安平的家鄉容貌深刻地烙印在孩子們的心中,透過雙語繪本的發行,期望引起更多國內外人士對臺灣歷史的源頭~擁有四百年風華的安平,產生更多的疼惜與認同。
食之承繼 : 飲食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
2019年11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飲食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專家發表十餘篇具代表性的論述成果。鑒於國內近年雖有大量飲食議題書籍問世,然從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推廣角度出發的出版品不多見;此次集合國內外飲食文化研究者所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其發表的飲食文化與無形文資議題的論文成果,將可作為樹立台灣飲食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重要里程碑,除了專業人士,亦有推廣給一般讀者閱讀之價值。
暖陽景尾 白色恐怖受難者許貴標回憶錄
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動人權教育,由許貴標前輩親自執筆梳理其於景美成長歷程、白色恐怖受難經歷、獲釋後的人生遭遇,以及參加人權活動的心路歷程等等,可提供日治時期至臺灣戰後歷史研究者的研究見證。
2020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
本書集結《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8卷(109年)各期所刊載之時評文章,並細分為兩岸關係、國際關係、政治、法律與法制、財經、社會文化、軍事等7大類。
歐布澤宇宙
「我們的時代或許可以稱為諸物的疫情時代」(特里斯坦.加西亞,2011) 今日,各種物與技術物於我們的星球內部再度編織出一道道密佈的星體軌道,由全球資本體系所驅動之商品物、數位物與災難物如同日復一日、反覆出現之天體,一再地循環在生存世界中與我們激撞。從奈米微觀世界到星體巨觀宇宙的觀看,「歐布澤宇宙」嘗試去描繪此資本-媒介世界一種物與物共存的宇宙學。展名「歐布澤」一詞來自「Object」(物體)之音譯,原脈絡在指稱超現實主義藝術中,那些透過無意識、自動性、擬態、神祕主義等路徑現身與從現實常態中歧出的特殊物體,這裡我們則是將之放置在當代思辨性的論述語境中——環扣於從物自身到技術物的工具-存在論、非相關性(non-correlation)與關連性網絡的辯證、虛構物世界與認識論的界限等相關議題討論,提供我們對如此臨近卻又不可企及之對象物的思索,同時也是讓這些物躍出它們所屬之「域」被認知與行動的想像性探索。 「歐布澤宇宙」同時具有兩種思辨性方向:一是事物本身或其內部自身的存在狀態,一是物被連於「全球」這個今日巨大技術物的尺度。從人類中心的意識轉向理解之外的事物,注視這個生存環境——「全球物」地球本身與那些休戚相關之萬物,關於生物、非人、媒介物、數碼物之間的溝通;透過物,想像重構我們既在其內部同時又在外部的關係。 作為一則對象導向的探索,「歐布澤宇宙」比較像是一場事物的詩性聚會而不是展示。在這裡晶圓、礦物、克隆體、貓頭鷹、波多黎各鸚鵡、南洋松、攝像機、餐桌靜物、電子郵件、艾菲爾鐵塔、望遠鏡、阿雷西博天文台、星叢、巨神碑與近未來城市,這些看似未關聯之物形成一個「平」的世界;透過這些影像物與技術物連結入「歐布澤」的推測宇宙內部,被邀約進入時即成為此物叢林中的一員,彼此共振、捕誘、排拒、撤退、融合、增生。 本展透過調閱高雄市立美術館不同時期之典藏,以及邀展議題相關之作品形成新的對話聚合。在不同的脈絡演繹下,關注這個由擬像、技術與人類世界間的相互塑造且分歧的環境,我們生存世界背後的物質軌跡與媒介網絡,重新去意識與思考人與非人、生物與非生物、實在物與虛擬物之間的連結關係。
2020台中樂居金獎(全3冊)
「台中樂居金獎」是優良公寓大廈評選轉型的第一步,旨在強調人與人的互動,透過住戶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維護工作,落實社區自治,以及建立美好快樂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期能延續以人為本的共好理念,讓社區成為友善居住環境的起點,向外推廣鄰里關懷、互助之目標,形成由點、線、面組成的人本網絡,重新定義生活品質的質地。第一冊:2020樂居評選手冊第二冊:2020樂居領獎典禮第三冊:2020十周年特別版
黑盒:湯尼.奧斯勒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為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作品結合獨特且創新的錄像雕塑、雕塑與展演,將影像自二維空間中解放,實驗影像虛實交錯的介面,創造獨特且變動的影像空間。《黑盒-幻魅於形》(Black Box) 一展開啟顯影空間內部的神秘未知及源起,透過光線與科學喻象所展開之無限可能。在光影,影像科技,聲音與詩文交錯之間,模擬人類和情感特徵,創造宛如附有生命的雕塑個體,並以幽默又譏諷的語彙,引領觀者穿梭於影像空間,探索個體心靈、精神及大眾文化及現代科技之虛實。此次亞洲首次大型個展展出之經典錄像裝置作品,實驗短片及電影作品,呈現奥斯勒自早期生涯至今其影像創作軌跡。
走揣灣裡啥物味?[精裝]
由省躬國小師生共同創作的家鄉故事繪本,希望將這個美好的故事說出。灣裡青草茶的故事還在持續,希望這份純樸的情誼,能跨越宗教與地區,滋潤您我的心!
老街上的咚咚聲[精裝]
以老街上開店超過一百年的日興棉被為故事藍圖,以「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堅持一直做下去,把它做到最好」為故事的核心價值,敘述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堅持不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故事以老棉被店四周的店面不段更替來凸顯老棉被店不變的稀有。
留下(附光碟)[精裝]
《留下》敘述臺大畢業的阿坤,考慮經營果園的年邁父母需要照顧,並且思慕家鄉的樸質與單純,所以與太太攜手返鄉務農,但這樣的舉動卻讓父親覺得不值與不捨。當阿坤看到芒果盛產滯銷時得整箱倒掉,果賤傷農的殘酷現實,讓他決定投入芒果乾市場,經過一再嘗試,終於製作出宛如樹上現摘新鮮美味的芒果乾。本書描述父子親情及夫妻相互扶持的歷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品嘗幸福好滋味的芒果乾吧!
西川滿日記(精裝兩冊)[中譯本、復刻本]
收錄西川滿日記中文翻譯注釋,與1947年3月30日起至1948年3月30日止,為期一整年份之日記,它同時也是西川滿現存唯一可公開的日記。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8):屏東縣政府檔案(精裝)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屏東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事件動態、善後處理、案犯處理、自新、綏靖與清鄉、任免與獎懲、查報傷亡損失、撫卹救濟等,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屏東縣政府動態的原始材料。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9):花蓮縣政府檔案(精裝)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花蓮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事件動態、張七郎案、自新、任免與獎懲等,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花蓮縣政府動態的原始材料。
2020設計‧文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設計工作營成果專集
此書紀錄臺藝大視傳系2020設計‧文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設計工作營成果專集。內容收錄本次活動國際專家學者講座、研究生論文發表及活動相關紀錄。藉由此次國內外學者的交流與分享,透過當代視覺設計與文化設計的結合與激盪,提出多元與創新的設計思維。讓參與的學生學習不同的設計思維及設計實作經驗與模式,了解國際間不同的設計創作趨勢。
金門的女兒: 陳素民八十回顧(軟精裝)
許多年前,我的好同學蔡美月在成功村「陳景蘭洋樓」擔任導覽員,她與幾位從中國大陸嫁來的同村同事感情相當要好,我經常可聽聞美月談起她們為家庭竭盡心力的付出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作為一個傾聽者,我總是為她們面對生命的態度感到動容與敬佩。記得有一回,美月找我去參加她們的午餐聚會。那時我們群聚在阿麗家,來自廣西的阿芳、阿麗與來自越南的阿鶯,正忙著將各自做好的家鄉菜匯集在一張大桌子上。坐定位後,她們開始用帶有腔調的中文邊聊邊吃了起來。席間,除了藉由飲食撫慰彼此的鄉愁外,時不時還會傳出開懷的笑聲。不知道這是她們第幾次在村裡聚會了,但之於我卻是第一次,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美月,我漸漸熟識了她身邊這幾位朋友,此後,心裡頭老浮現有朝一日我要為這群在島上認真生活的外籍配偶們做點什麼事的念想。為她們寫本書、辦場講座或拍部記錄片,這樣的想法默默盤踞內心多年,卻一直沒有付諸行動。正巧,去年看到文化局招標關於新住民議題的書寫專案,幾經思考,終於下定決心著手進行書寫企畫,並有幸獲得文化局及評審委員傾力支持。《我們從遠方來》一書受訪對象,多以因婚姻而移居金門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的女子為主;另外,為彰顯外國人士對金門人文風貌及地理環境的喜愛,特意加入四位分別來自英國、法國、美國及義大利的新住民,加上原定採訪對象印尼、越南各四位、中國大陸八位,總計二十位受訪者。二○一九年八月起,我開始尋找合適的受訪對象。透過在地友人、新住民關懷協會及社會處等單位推介,總計約找到近四十位外籍配偶。逐一聯絡後,或許因金門鄰里關係密切及民風保守之故,對於公開自己的生活細節,她們大都有所顧慮,以致不願受訪,加上受訪條件受限,花了不少時間,最終才找齊了書中這十六位受訪者。目前金門新住民人口約有二千多人,多半是透過婚姻關係移居於此,她們隨著不同機緣境遇,帶著新的身分來到陌生國度,必須改變過去的生活模式,揮別各種熟悉的人際關係,進入一個包括飲食、文字、語言等風土民情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生活,除了養兒育女,侍奉公婆,照顧家庭,極盡所能分擔家計,還要面對異樣的眼光和阻力,對任何一個外籍配偶而言,都是極為艱辛的考驗。每一次訪談,都像陪著她們重走了一遍她們的人生。過程中,我看著她們哭,也看著她們笑,心中百感交集。感謝這群新住民朋友對我的信任,願意打開心房,細數自己一路走過的歷程。為了不辜負她們勇於傳達自己的聲音,在書寫過程中,我試圖彰顯報導精神,以散文筆觸結合採訪的寫作形式,在不失真實的根基下,一一將每位受訪者的口述完整呈現出來。書寫過程中,遇有疑惑之處,便以電話再三確認,絕不允許憑空虛構。文中包括章節命題皆採淺白的文字語言作表達,再利用布局結構,使之成為一篇易於引人閱讀的報導。我相信,這二十位受訪者僅僅只是金門新住民的縮影,近兩個多小時的訪談、幾千字的敘述,也難以詳盡道出她們走過的數十載人生。但無論如何,至少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輪廓,足以使我們看到其生命旅途中的風霜雪雨。此書的完成,無非是希望透過新住民在地的生活樣貌及心路歷程,讓更多人認識金門多元文化的形成,讓更多讀者消弭成見,對各種族群及異地文化多一點理解與包容。他們從遠方來,在此落地生根,有緣成為金門的一份子,理應沒有國籍、膚色、語言之分,任何人都該平等被看待、被尊重,這或許才是我書寫此書最大的動力吧!
林務局2021「生命之森 - 種間關係」手札
一花一天堂 可我從不是朵孤高的花 浩瀚的森林裡,故事如海 杜鵑托卵,苔蘚附生 秋末的青剛櫟是一場盛宴 桑寄生巧思設計了啄花鳥 樹梢傳來角蟬甜蜜的清唱: 沒有誰能夠獨活 寄生,偏食,牽制,利用 樹冠下有相互依存,也有爾虞我詐 絲線般拉起 織就一張巨大而綿密的網 微渺而如是壯偉 生命在其間繁茂,循環往復 無始也無終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
除晚近發展出來的少數學科外,臺灣大學史也幾乎就是臺灣各學科的發展史。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除了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累積了無形的資產,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本書收錄13篇論文,內容為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之研究,分述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政學科及圖書館之建置過程、歷史遞嬗及學術傳承。
踏過煙花,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軟精裝)
這本《踏過煙花,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書寫,是在《野臺高歌:臺灣戲曲活動的參與》的基礎上增補,體例與風格基本上保留參與年代的氛圍與筆法,但新增新的內容,是在《野臺高歌:臺灣戲曲活動的參與》1980年初出版後的四十年,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以半年時間(2019.10-2020.4)書寫的,撫昔思今,以今視昔,難免會加上若干當下的觀點,但仍希望能夠保存整本書的一致風格,也讓當年的參與者、今日的年輕讀者看到文化學生「大學生靈安社行動」的初衷。這是一段彌足珍貴,值得懷念的民間戲曲活動史,由一群平實的文化國劇組學生用身體的動作與聲音,沾著汗水與淚水書寫下來的。
千石齋詩稿
千石齋詩稿》是聲韻學家丁邦新教授的生活詩集,按年代排列,以古典詩體記錄一甲子來的心情與足跡,讀來雅致亦充滿韻味。詩集分成兩部分,前半一共136首,記載的是一時的感慨,親臨的風景;或者是酬寄師友,贈與親人。後半是題畫詩扎,一共112首,搭配夫人陳琪女士的水墨畫,是繼《詩中有畫畫中詩》畫冊之後,丁邦新與陳琪再度攜手出版。丁邦新與陳琪的書齋叫「千石齋」,兩個人都愛石,其中一塊最好的石硯,是來自好友的禮物。硯石的邊款寫著:「乾隆己丑孟冬月,鳳喈學兄自福建典試歸,以金冬心寫經研赠余。澄泥本仿石,此石乃仿澄泥,亦殊別致耶!錢大昕記,時年四十有二。」原來是聲韻學大家錢大昕中年所得金農的寫經硯。另一邊的邊款說:「供得一尊降龍佛,福田無量壽無涯。甲辰秋九月佛弟子金農。」金農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丁邦新說:「我研究聲韻學,內子習畫,這就跟我們兩人牽連起遙遠的因緣。千石有誇張之嫌,千石齋有附庸風雅的毛病。但是在這個時代出版一本古典詩集,不是附庸風雅又是什麼呢?」
孔廟文物與政治:東亞視野中的臺灣府學文物
臺南孔廟存有與清帝密切相關且重要而醒目之文物,即高懸於大成殿的十五座御匾,為世界孔廟所獨見。它們不只保留來自大清帝國的八代皇帝的御匾原件,更及於臺灣至今的七位總統,成為孔廟視覺圖像的文物堡壘。 本書以少數僅存的臺南孔廟傳世之紀年文物為中心,重建其時空情境,試圖從最早的「萬世師表」御匾探索,及於到臺官員推動的神聖化政務,從他們記錄番民圍觀迎接御匾的盛況,不只具體闡述皇帝本身如何充當文物創作者,文物背後所隱藏的權力,及合法性視覺符號的強行輸入,更明示臺灣如何被鎖入儒家教化的帝國統治網絡。 同時,孔廟文物與政治關係的多元風格現象亦見於日本的德川幕府之湯島聖堂,及朝鮮王朝之韓儒太廟。這些釋奠儀物皆以祭孔尊孔為名,卻各有不同的社會基礎政治考量及時空情境,構成東亞十七、十八世紀的儒教美術表象。
相遇X融合 MEET X MERGE 赤堀郁彥台日師生交流展
「相遇X融合 MEET X MERGE 赤堀郁彥台日師生交流展」從講師赤堀郁彥早期的作品開始追溯,試圖呈現一位漆工藝家的風格發展進程,並讓觀者看到當代漆工藝的特徵。尤其將當代工業媒材的不鏽鋼與鈦金屬等材質巧妙地融合於漆藝的表現手法,可說以漆的物件表徵了當代如何全球化。「相遇與融合」不只是台日師生個別作品的漆與各種素材的相遇與融合,它同時也是台灣與日本漆工藝表現的交流。
我的體育生活(全2冊)
出身臺灣臺中的田徑運動員張星賢(1910-1989),求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期間,曾經出賽東京奧運,為最早參與奧運賽事的臺灣人;張星賢先生的家屬將他個人物件等史料捐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並曾舉行特展;這次出版結合張星賢先生的個人日記、回憶錄的書寫,以及當年他寫給中部仕紳楊肇嘉的書信,希望世人可以更多瞭解臺灣體育先行者的腳蹤與故事。
胡琴──作品精選(USB)
近年來樂團樂譜出版皆以經典樂曲總、分譜為主,少有器樂獨奏之作品。考量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個人組指定曲、自選曲使用量頗大,又機關肩負教育推廣、培育國樂人才之義務,因此今年度將以拉弦(胡琴)、吹管(笛、簫)等兩大項器樂獨奏譜(含鋼琴伴奏)為出版方向,並羅列臺灣作曲家創作或改編之作品為主。本年度以胡琴樂器_鋼琴伴奏型式及獨奏譜為出版方向,羅列臺灣19位作、編曲家,共計25首創作或改編作品。一方面讓更多國樂學子,從中獲得更廣的學習資源,同時也讓臺灣本土作曲家,有更專業的發聲平台,達到推廣民族音樂之目的。本出版樂譜格式為電子版(pdf檔),並置入於USB儲存碟(16G容量)
笛與簫作品精選(USB)
近年來樂團樂譜出版皆以經典樂曲總、分譜為主,少有器樂獨奏之作品。考量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個人組指定曲、自選曲使用量頗大,又機關肩負教育推廣、培育國樂人才之義務,因此今年度將以拉弦(胡琴)、吹管(笛、簫)等兩大項器樂獨奏譜(含鋼琴伴奏)為出版方向,並羅列臺灣作曲家創作或改編之作品為主。本年度以笛、簫二項樂器獨奏譜及鋼琴伴奏型式為出版方向,羅列臺灣19位作、編曲家,共計有笛21首、簫7首等創作或改編作品。一方面讓更多國樂學子,從中獲得更廣的學習資源,同時也讓臺灣本土作曲家,有更專業的發聲平台,達到推廣民族音樂之目的。本出版樂譜格式為電子版(pdf檔),並置入於USB儲存碟(16G容量)
田庄人的故事(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輯(精裝)
《田庄人的故事(二)》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採集的臺灣農村人物口述歷史,共收錄17篇口述訪談,總字數約26萬字。本書源起於201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等接受農委會補助,共同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由臺灣史研究所負責農村生活、文化及其歷史變遷調查。本書收錄的訪問紀錄即為調查成果之一,口述者包括臺灣各地不同類型農村中各色田庄人物,除了從事農、漁、牧業的農民與農村婦女外,也有村里幹事、、教師、水利工人、文化保存工作者等,口述內容除了個人的生命故事外,也包括當代臺灣農作與農村生活型態的轉變,以及農村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的希望等,展現時代變遷中臺灣農村的多元面容。本書為《田庄人的故事》系列第二冊,隨著調查計畫的推進,日後將持續蒐集、出版整理各種農村的故事。
博物臺灣(中日文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在地工藝X國際設計: 新層次國際合創工藝展
本展覽活動以新層次3.0國際設計合創計畫邀集9位設計師與台灣工藝師一起合作研創漆器「穿戴工藝」,同時進行跨國 跨域合作精神或方法的內化或在地化,除了不同領域的 國際設計、藝術專才。目前因全球武 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新層次3.0的成果先進行整理 出版,並以「在地工藝X國際設計」為主軸,在國內辦 理「漆器上身-新層次3國際合創工藝展」及「層次對話 -合創工作營」媒合5位西部工藝設計師及5位花東在地工藝師倆倆共創,希轉移國際合創要義到國內,成為在地化發展的養分,並配合文化政策文創基地發展,首站選擇花蓮文創園區做推廣執行。
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共3本)[盒裝]
《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系統性地介紹傳統音樂在北港地區整體發展的過程及現況,第一部「北港傳統音樂歷史現場」為傳統音樂在地歷史書寫,可暸解北港地區傳統音樂的現象與脈絡;第二部「北港傳統音樂口述歷史」進而可窺見地方耆老精彩的藝術人生,也串起北港地區人文、信仰、生活與傳統音樂相互連結之關係;最後第三部「北港開路鼓樂、南北管音樂曲譜(選輯)」則可看到這些聲音的歷史見證與抄寫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