盹龜寮的幸福味道(精裝)
兒童家鄉繪本《盹龜寮的幸福味道》,呈現記憶中東山區家鄉的風光地景、自然生態、龍眼產業,其中穿插華碩集團執行長沈振來先生童年的生命故事,希望能激勵學弟妹勤奮向學的鬥志。繪本中也有學童與龍眼產業緊密相連的生活經驗,出刊最大的意義,除了能讓大眾深入了解引以為傲的傳統家鄉產業外,並能藉此繪本當成傳承臺南東山區龍眼產業的最佳教材。
詩,花或其他 林煥彰小詩集
本書是宜蘭本土作家林煥彰所寫,收錄60首以書寫花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作者對花的直接印象或感覺。期望在其邁入80大壽之際,為自己出生的原籍地再出一本詩集,作為個人對家鄉的懸念!
臺中市107年度優良公寓大廈精選-轉角遇見,花獻幸福(附光碟/精裝)
臺中市政府舉辦優良公寓大廈評選活動已行之有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居住的要求從早期「有的住」到現今「住得好」,體現出對居住環境品質的提升愈發重視,促使社區們透過良性競爭,互相學習樹立優質住宅典範,藉由管理維護、社區綠化、社區營造及友善設施的提供,全面地增加「宜居生活」的深度,並重新定義生活品質的質地。 臺中市政府邀請您一同走入本年度獲獎社區,一齊品味風景富麗的美學,感受人文薈萃的感動,迎接和樂融融的幸福。
2018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
本冊為新竹市政府辦理之「2018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結集成冊,並加入評審委員之簡短文評,內容分為現代詩、青春散文、短篇小說三類;另童詩類中英對照、獨立成冊
臺南市故事集(二十一)
主要以臺南市安定區蘇厝長興宮的傳說為主,主要圍繞著王醮這一主題。長興宮的瘟王祭年代久遠,為當地重要的信仰文化活動,保留完整的祭祀科儀,於2010年被登錄為台南市定無形文化資產。瘟王祭遵循古禮,過程中充滿神秘感,藉由這些故事的紀錄,也將瘟王祭神秘的面紗揭開,讓讀者可以一窺其中的奧秘。
工不可沒.藝不可失:2018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預期成果含6篇論文,針對「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的相關議題進行研究成果發表與討論。 二、以論文集形式集結出版,成為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集刊。 三、建立國內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的學術交流平台,奠定宏觀之視野以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及發展。
悠悠嵐山:太魯閣林業影像集(精裝)
太魯閣林場為花蓮三大林場之一,於1960年設立了嵐山工作站,其所經營的就是木瓜溪北岸廣袤豐美的森林。本書以歷史圖片重構嵐山的面貌,使今人得以透過圖像遙想昔日嵐山煙雲以及嵐山人的日常,同時也認識臺灣林政於1980年代後期從伐木、造林的傳統經營型態,過渡到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歷程。《悠悠嵐山——太魯閣林業影像集》是記憶之書,每一幅圖像都是珍貴的文獻,都有故事也都說了故事,像一部精彩的默片為昔日的森林與人留下令人感動的紀錄。
憶森:林田山林業影像集(精裝)
林田山歷史悠久,繼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臺灣三大林場之後,號稱臺灣第四大林場,以高級檜木聞名於世。身為東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林業事業地,林田山林場留下許多老照片,如今,一幅幅珍貴的圖像彙編成《憶森坂——林田山林業影像集》,見證林田山林業發展的生動紀錄,祈願讀者從中看見林田山的過往榮光以及林業人的足跡。
增修臺東縣史交通事業篇
增修臺東縣史交通事業篇-臺東縣因地理因素,具有發展陸、海、空交通之條件,在台東縣交通歷史發展上,可見三者交通方式之相輔相成,本篇將依照公路、鐵路、航運、航空、郵政及電信,來探討臺東縣交通展與演變。
增修臺東縣史大事紀篇
增修臺東縣史大事紀篇:歷史是一道指南,一記索引,深具鑑古推今、承先啟後的價值,要完成這項任重道遠的使命,真實記載,呈現所觀所知,無疑乃重中之重,有感《臺東縣史》自民國90年以降,已經有17年未篡?增補,未避免因年久佚失,另方面也納入晚近以來臺東縣的大事紀,因此特別責成文化處進行全面審校,增修的工作,希冀留給後代一個詳實完整的紀錄。
增修臺東縣史觀光產業篇
臺東縣擁有「山」、「海」及「多元文化」資源,造就臺東縣獨特迷人風貌,原本就深具觀光發展之潛力。進入21世紀後,臺東現在公私部門的協助下,利用自身資源,掌握觀光旅遊發展趨勢,在過去觀光建設基礎上,行塑臺東成為臺灣具特色旅遊魅力的觀光美地,觀光發展成為本縣地方治理重要成果之一。
南部展: 五○年代高雄的南天一柱
「南部展」對於50年代大高雄地區美術人才的培育與美術風氣的推廣極具貢獻,其自1953年開始籌備和展出,迄今已六十五個年頭。本書作者-國立屏東大學黃冬富教授透過深厚的藝術史學研究基礎,在豐富的史料中,將早期「南部展」到後期「臺灣南部美術研究協會」的演變歷程與時空軌跡進行一次完整地梳理。
臺灣攝影家:許淵富
出身臺南的許淵富,攝影題材橫跨紀實與黑白光影之間的造型構圖,以及研究新技法所創作的商業攝影作品。將技法公開給後生攝影家參考借鑑,更致力於推展地方攝影藝術與教育,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表彰。題材與類型不限於某一範圍,擅長捕捉市井生活中瞬間的深切情感,或用鏡頭解構物體的造型,利用光影創造虛實抽象的畫面,更常以顛覆常理的視角觀察一般人未曾注意到的角落,創新的實驗精神十足。作品曾獲得國內外無數獎項,參與成立「鳳凰寫真俱樂部」、「無名攝影俱樂部」、「點點攝影俱樂部」等團體組織;開辦攝影教育班。還曾策劃並參與《攝影家眼中的府城古蹟》、《1860-2006聚焦府城—臺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等書。
憨人買火車:135巡道車修復紀實
這本書紀錄了福井鐵道文物館館長陳朝強收藏糖業鐵道文物與修復過程,展現了一位鐵道文化收藏家的癡迷與氣度,同時也應顯出鐵道文物資產的重要性。本書主角係為一輛台灣糖業全盛時期的小型巡道車,隨著這輛巡道車的生平足跡,帶我們通過時光的廊道,走進陪伴臺灣人近百年唐業歷史之顯影印記中。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本書為2016年中研院文哲所研究群「荻生徂徠論語徵研讀」計劃及執行2017年小額經費申請案「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的成果展現。主要聚焦在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論語學,而旁及與此相關之議題。本書之出版,將有助於想要了解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者,便於深入研究。
文化領導力的80個關鍵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6年首次舉辦「文化領導力論壇」,邀請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托比.史坦教授(Tobie S. Stein)進行專題演講,分享諸多國際藝文組織實例,並與國內外文化組織的領導者精彩對談;2017年以「續航你的導航力」為題,聚焦於「空間、品牌、溝通、環境」,進行跨領域的交流與激盪。今年,本論壇邀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國的文化領導人,從政府文化政策、民間文化組織、文化社會議題、品牌建立、城市行銷等面向切入,主題為「描繪你的戰略藍圖」,著重於宏觀的理念規畫,希冀透過跨領域的經驗交疊,進而描繪出全觀全面的領導策略。為了延續文化領導力論壇的效果,讓論壇中提出的觀念再發酵,2017年本局委託前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撰寫《文化領導力40關鍵字》,今年更提出了新的40個關鍵字,總共80個關鍵字,經過特別編排,使之相互參照,發揮最大成效。希望透過本書關鍵字的能量再加乘,找到突破框架的文化領導戰略藍圖。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文學家作品集 香茅
小說散文詩歌的合輯,各篇作品藉物抒懷,內容蘊含對苗栗自然生態、文化及特有產業的關懷,文筆風格恬靜雋永,能感動人心。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文學家作品集 走詩貓裏
地誌詩的創作,作者針對地誌詩的創作抒發自己的觀點,更有畫龍點睛之妙。詩作讀來有身歷其境的趣味,亦能感受到作者對地域場所的經驗和情感。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母語文學創作集 母語園地不荒
體裁多元,是結合語詞解釋、用字、七字詩、詩文、四句聯、演講稿、散文等的台語作品合集,用閩南語敘寫文化並加註釋 ,適合教學者使用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母語文學創作集 用詩之名-行讀苗栗﹝附DVD﹞
以詩體書寫苗栗的人文地景和物產,分成五輯,浪漫客家莊.花果飄香.歡樂童年.深情客家.四季交響等,詩句結構規律、節奏明快,主題掌握明確。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母語文學創作集 大地泥肉芬芳
採用採客、華語對照創作呈現,文字風格溫情脈脈,反映出作者對客家生活、物品、食物等主題的觀察及深情、牽動人心,讓客家文化花開葉散。
107年苗栗縣文學集-母語文學創作集 碧水清流
採客.華語對照創作呈現,內容主要反映作者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分成四輯,有剪不斷的親情、鄉懷、心情故事等,文章風格正向清新,情感真摯。
大城小庄:在地美.學生活第一輯﹝附光碟﹞
本書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在地美。學生活」計畫之執行成果,收錄105-106年度補助社團法人臺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新竹市北區康樂社區發展會、曉劇場、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文化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等4個單位之執行過程及小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對在地美學輕鬆上手,也能推廣與發現自己在地的美。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
由此而言,底層史或邊緣史的嘗試,無疑是最為符合臺灣史精神的課題之一。本書討論的漢生病患、娼妓、身心障礙者、毒品濫用或成癮者、貧窮人、來自國外的勞工、孤兒、無業遊民、不良少年等,在以往的歷史書寫中常被遺忘,至今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無聲者。透過本書作者的研究,嘗試從臺灣及朝鮮的殖民經驗中尋找他們的聲音,進而摸索連接兩地殖民地民眾的立場,做為思考東亞近代史的新觀點。
傅秉常日記 民國四十七:五十年
傅秉常於1949年離開莫斯科駐蘇聯大使任所,其後八年留居法國巴黎,曾經營餐館,以維持全家生活。1957年4月傅氏來到臺灣,擔任國策顧問,翌年6月出任司法院副院長。本冊日記起自1958年9月下旬,至1961年年底,亦即傅秉常任職副院長前三年半期間。日記內容除了家庭成員相關事務與司法院行政業務,亦涉及這一時期國內外政局發展。如「八二三」炮戰後期中華民國與美國之協防問題交涉、美國甘迺迪參議員投入總統選舉經過、蔣中正連任第三任總統之各方意見、陳誠副總統之可能動向,以及雷震案之發生。本書呈現之史料,可供研究1960年前後之臺灣內外情況,更可觀察1949年變局後的中華民國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