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旺成先生日記(19)一九三三年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黃旺成先生日記(19)一九三三年﹝精裝﹞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神秘的口簧琴聲:阿美族口傳故事(光碟+點字卡)
繪本是老少咸宜的讀物,此次研發點字數位有聲書是以通用設計的概念,結合故事繪本與有聲書,加上點字輸出,希望以此為無障礙全人服務先聲。
原住民族文獻第七輯(第36期~第37期)[軟精裝]
本刊規劃「專題」、「文獻評介」、「文物掌故」、「新書視窗」、「時事快遞」及「老照片講古」等六大專欄,以電子期刊發行的形式,每年12月彙整各期內容,集結出版紙本。
布農 BUNUN[DVD]
本片「布農」藉由一對布農祖孫之間的對話,帶領觀眾認識台灣的高山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歲時祭儀文化,包含小米與狩獵文化、小米播種祭、打耳祭、報戰功、嬰兒祭等多項祭儀與生活文化的儀式進行方式、相關禁忌,以及生活中世代傳遞對大自然的崇敬等。
mapatas 107年第9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107年第9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的合集,內容包括小說、散文、新詩、報導文學得獎作品,及各類組的評審會議記錄、評審意見,可說是關照原住民族書寫版圖的年度重要文本。
卡義卜勇的天空3高熊Matabalay部落文物器皿記述(精裝)
完整呈現泰雅族高熊?Matabalay部落的生活文物器皿,涵蓋族人的生命禮俗、美術天藝、狩獵生產、生活記事...等等。
花蓮人的廚房
農業與人類的飲食生活息息相關,也間接型塑了族群的文化特色,本場繼去年出版「族人的廚房」一書後,與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又再合辦廚房深度文化體驗活動,帶領遊客探索不同族群的特色農遊之餘,也繼續記錄與探討花蓮的撒奇萊雅族、七腳川社、客家及大陳等族群的飲食文化與遷徙的歷史背景,進而集結成為本書。 撒奇萊雅族與海洋及河流關係密切,以捕魚為生,發展出獨特的捕魚方式,善用海水為食物增添風味,而且每年都會舉辦捕魚祭。七腳川社是一支特別剽悍的阿美族群,日治時期發生七腳川事件,造成族人四處逃散,躲到山區,採集山林植物的嫩心部位為食。客家族群傳承祖先在偏遠地區遷徙與生活的刻苦耐勞,利用鹽醃、紅糟、製粄等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產醃漬加工物。大陳是中國浙江省沿海的小島,居民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也將島上的海產食用習慣帶過來,如魚麵、鰻魚旗等。 臺灣東部蘊含了前述這些豐富多樣的人文特色,加上好山好水及少汙染的生產環境,因此本場致力於推動結合轄區的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休閒旅遊,兼顧生產與生態,朝向六級化發展,期建立東部特色的農產業,透過本書出版,邀請大家一起來深入認識這塊美麗的土地!
cenvulj ta vuvu祖靈的召喚(光碟)
嘉魯芙岸頭目家的雙面祖先像石雕柱1930年在頭目鳩波浪的同意下,從荒廢的阿盧夫岸社(望嘉舊社aluvuan) 移至台北帝國大學博物館保存,部落族人對其記憶也隨之流失。直至2014年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帶著紀錄留下的三個名字,回到部落尋找它的家人。望嘉部落從此開啟了一連串的部落尋根、頭目家團與臺大結拜、石柱複製與部落立柱,以及人神盟約祭(五年祭)復振刺球儀式等活動。在祖靈的召喚下,博物館藏品與源鄉部落動態連結,記憶的活化增強部落文化傳承的動能,並且在有形的遺產和無形的遺產之間交互激盪著…
106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全文彙編[光碟]
計畫委託研究是政府機關與學術研究機構進行技術交流合作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機制,可結合學術創新研究與配合機關應用需求。除激勵參與研究團隊發表成果外,也提供產官學研各界互動觀摩的機會,增進相關研發領域研究者之交流與展現委託研究計畫之價值。106年委託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係由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主辦,原能會所屬 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範圍涵蓋核能安全、輻射應用、環境能源、放射性物料管理及輻射防護等研究領域,執行委託計畫單位則包括國內諸多大學與研究單位。本次委託研究計畫成果發表共彙集71篇論文,包括原能會15篇、核研所56篇;若以研究領域統計,則核能安全科技領域15篇、輻射應用科技領域7篇、環境能源領域38篇、放射性物料管理領域7篇及輻射防護領域4篇,成果發表共分8個場次同步進行。 本次成果發表會除了分享研究成果之外,亦將持續精進委託研究之規劃,使計畫內容更能與施政計畫緊密連結,突顯整體成果與效益,期盼未來仍有合作機會,擴大研發能量,增進社會褔祉。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精裝)
全國原住民族共計核定746個部落,將前述訪查之部落概況資料加以體系性的分析與整理,彙集並製作「原住民族部落事典」之工具書,俾利各界瞭解原住民族地區各部落的狀況。
原住民族編織業勞工健康危害評估研究ILOSH106-A308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編織仍活絡於部落,具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特色之獨特手工藝品仍獲珍惜,市場之肯定也強化了傳統編織業者之工作量,本研究目為探討編織業者就業與工作現況,並確認其潛在工作環境危害與職業危害情形。 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臺灣原住民族16族別與13個傳統編織國家的編織文化與職業傷害等進行統整;現有管道資料蒐集掌握國內從事編織作業就業人口等現況;辦理3場次工作坊負責人之織布機教學與座談會,增進對符合人因工程織布機臺及潛在職業危害之認知;使用結構性問卷進行織布機臺使用與需求情況、使用新設計的織布機的意願及潛在的職業危害等調查。 研究結果台灣原住民族編織勞動市場乃基於16族別之文化傳承需要,多數原住民族編織業勞工堅持著自我族群編織文化之認同,在操作編織機器也存在著各族群之差異性,亦受外來市場與現代化的思維之影響。透過現有管道蒐集資料推估國內約計662人從事編織業。310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就業情況為平均年資7.5年、每週編織天數3.3天、每天編織時數4小時;大多數90.6%均屬兼職性質。工作環境危害以姿勢不自然(40.3%)及光線不好(32.8%)最多、重複性動作68.5%及長時間坐著工作67.5%居多,主要肌肉骨骼痠痛部位及傷害嚴重程度前三部位為右肩、下背及頸部,43.9%覺得視力不佳,70.4%的受試者有意願使用新型編布機。 建議原民會可提高傳統編織文化與體驗市場之結合,有助促進編織產業發展,並推動學校編織教育或推廣編織文化業務時宜將人因工程及職業傷病預防納入課程推廣,以提高對職業傷害預防之認識。 關鍵字:原住民族、編織、健康危害。
原住民族營造業勞工健康體適能與工作能力促進研究ILOSH106-A302
原住民族勞工從事營造業比例高於全國勞工,且多為無一定雇主或打零工工作,在原住民族所有從事行業中亦以營造業的職業災害千人率最高。本研究以職災率與勞動體力較高的營造業原住民勞工為研究對象,辦理207位原住民營造業勞工參與之健康促進與職業災害預防教育訓練,並進行背景資料、健康與工作狀況、健康體能檢測與工作能力評估,探討營造業原住民勞工健康體能與工作能力相關性與影響因子。 研究結果顯示,24.6%表示從未接受過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雖較100年結合原民會就業狀況調查結果,37.9%營造業原住民族勞工未曾接受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為低,惟仍有持續改善空間。工作傷病經驗的有無,大致上隨著年齡增加有增加的情形;約有四成無實施體格檢查及定期健康檢查;個人相關疲勞中等以上者較工作相關疲勞為多,分別有46.4%及27.1%,且大致上年齡較大者較感覺疲勞;部分年齡層於各體適能指標表現上有「略差」或「很差」之情況,其中身體質量指數、立姿體前彎(柔軟度)、單腳站立(平衡感)、握力(肌力)、背肌耐力、與心肺耐力等體適能指標表現較差於全國營造業體適能常模;以工作能力指數切分15百分位數、中位數以及85百分位數之分數來看,整體工作能力分數範圍較低於全國營造業工作能力範圍。經由全國營造業之工作能力常模比對,男性營造業原住民族勞工15~24歲、25~34歲、35~44歲為「普通」等級,45~54歲與55歲以上則為「弱」等級,女性營造業原住民族勞工則皆於「弱」工作能力等級。另外,男性工作能力指數較女性高,且兩者間具顯著性差異。 就與工作能力具有顯著相關性之變項來看,男性、年齡越小、教育程度越高、每天固定性工作、每星期工作天數5-6天、收入感到足夠、工作年資較低、疲勞程度較輕微者等,均呈現較佳之工作能力。另由本研究結果顯示,單腳站立(平衡感)、握力(肌力)、背肌耐力、腹肌耐力、握棒(反應力)等健康適能變項與工作能力指數達顯著相關;「腹肌耐力-仰臥起坐」、「平衡感-單腳站立」與「柔軟度-立姿體前彎」顯示為工作能力指數正向的預測因子;此結果代表,仰臥起坐、單腳站立與立姿體前彎的秒數、次數與伸展長度愈長(佳)工作能力指數表現愈高(佳)。 經由本研究針對健康體適能與工作能力分析結果顯示,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或聚落健康體適能檢測可以優先考量或簡化「腹肌耐力-仰臥起坐」、「平衡感-單腳站立」與「柔軟度-立姿體前彎」等工作能力預測因子。建議未來推動健康體適能與工作能力計畫於原住民族勞工時,可於部落或聚落指導如何進行簡化之健康體適能測量,使原住民族勞工可自主定期監測自身的生理指標,並配合有效的運動強化技巧,降低職業災害與工作能力提昇。
106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透過調查統計,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就業、失業、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自民國98年9月起,將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改為每季調查一次(3月、6月、9月、12月),定期公布失業數據及相關調查結果,以建立長期觀察之完整時間數列資料,提供完整的趨勢分析,並整合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資料,比較分析原住民族與全體民眾就失業情形,瞭解失業率之波動係導因於社會結構因素、個人因素亦或是全球性的經濟因素;透過歷年的比較,可瞭解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趨勢變化。
我的原住民身分--Madad‧Faol的認同與行動敘說
族群認同是現代原住民青年成長歷程會碰上的課題,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每個不同的環境會影響每個人有不同的發展,當每個人無法選擇成長環境時,如何在自己成長的過程裡,透過學習、參與、調適及實踐,找到更符合自己的一套族群認同之路呢?基於此,本研究從「我」的角色出發,藉由行動及敘說的過程,探討自己在尋覓族群認同的生命歷程中,經過部落、教育、團體、工作及活動等的洗禮,勾勒出不同角色下悟出的原住民身分。
2017Makapah美術獎得獎作品專輯﹝兩冊不分售﹞
「Makapaha」一詞代表「美、帥、漂亮、讚嘆」之意,以其做為美術獎之名,藉由攝影形式記錄原鄉真實生活型態,廣徵原民相關攝影作品,由專業評審委員選出得獎作品,並將得獎作品匯集成專輯,供民眾欣賞。
守住泰雅的聲音:司馬庫斯的媒介化故事
司馬庫斯(Smangus)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後山,屬於泰雅族的馬里闊丸群,地理位置遙遠,直到1980年始通電,不僅是台灣最晚有電的地方,也是唯一實施社會主義式合作共生制度的部落。族人堅持回歸泰雅族共享傳統,猶如面對資本主義與原住民邊緣化處境的拉鋸與對抗:一面是部落口語文化傳承與認同;另一面是無所不在之現代媒介的影響與滲透。 & & & 本書從作者2009年投入拍攝紀錄片之跨文化的「遭遇」(encounter)為起點,以民族誌研究者深入田野之第一人稱的內觀經驗,構連外觀的理論與分析,書寫部落歷經口語、書寫、電子文化之媒介化口述歷史,並描繪族人如何「守住泰雅的聲音」之行動者身影。 & & & 這不只是司馬庫斯的媒介化故事,也包含讓你、我思考的線索。
藝響30sena senai 三十週年紀念專輯(光碟)
樂舞展演一直是本中心極為重要的工作,欣逢2017為本中心成立30週年,特別將過去至今曾製作而廣為熟知歌曲中遴選29首歌曲,集結專輯CD,作為日後相關專家學者與學生欣賞之工具書。Promoting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performance has been the important task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TIPCDC) for 30 years ( 1987-2017). To celebrate the 30th birthday, TIPCDC has selected 29 popular songs for one memorial album, share precious indigenous music with our friends who enjoy and appreciate indigenous culture.
104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附光碟)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87年起開始進行「原住民族教育統計調查工作」,就該學年度各類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就學狀況、升學表現,以及各級學校原住民族籍教師比率分佈、原住民地區學校的現況與需求等狀況進行調查。期能逐年瞭解原住民族各級教育推展和變化的情形,作為我國推展原住民族教育的成效指標;進而瞭解「原住民族教育法」公佈施行後對原住民族教育提升的實質助益情形。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二)太魯閣事件
修正改寫自原民會92年至93年辦理的「太魯閣事件研究」報告,期望推廣原住民文獻史料之運用。作者彙整齊全資料,加上田野調查,剖析太魯閣族的族群生態及社會文化,並探討日治時期太魯閣事件發生之始末,對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及其造成的影響有深入研究,希望民眾能藉由本書更加了解太魯閣族與太魯閣事件發生之原因。
原住民族文獻 第四輯〈第19期~第24期〉[軟精裝]
《原住民族文獻》以電子期刊及雙月發行的形式,刊載原住民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器物,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及譯述等,每年12月彙整六期內容,集結出版實體書籍。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一)加禮宛事件
本書籍除介紹花蓮平原地理空間上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二族遷移原因、社會運作及周邊各族和戰關係外,亦充分敘述各族群部落同盟之成形、清國後山經略措施等,以及深度闡述加禮宛事件之起因、過程、結果與影響。在整個晚清的原住民反抗事件中,加禮宛事件的重要性是無可代替的,本書將引領讀者瞭解事件後的族群與文化變遷。
Vaay 104年第6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忠實呈現「104年第6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散文、新詩、報導文學四組的評審會議記錄、評審意見、得獎者感言以及21篇的得獎作品,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留下見證,累積作品,豐富原住民文學的質量,鼓勵後進,持續為原住民文學發聲。
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政策調查研究—非原住民使用總登記為原住民保留地問題研析期末報告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處理自日治時期迄今非原住民已在山地鄉居住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之事實,維護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雙方之權益,並達到政府、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間三贏局面,希望在不影響原住民保留地完整性的原則及不傷及族群和諧狀態下,透過委託學術研究與實地訪查等方式,與各界進行溝通並取得社會共識,同時提供政策制定及日後法規訂定、修正之重要參據,是為本計畫之動機。
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 ‧103年
透過調查統計,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掌握原住民族勞動就業概況,提供政府擬訂就業相關政策之決策參據,藉以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101年原住民族人口及健康統計年報
本年報內容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綜合摘要」包括原住民族人口統計、死因統計及全民健保醫療統計等之統計分析結果說明;第二部分為「提要分析」包括針對平均餘命、主要死因概況分析、嬰兒及孕產婦死因分析、健保醫療統計概況等進行分項敘述;第三部分為「惡性腫瘤死因統計專章」,相關統計資料可做為未來規劃政策的參考。
CHRONICLE OF SIGNIFICANT EVENTS FOR TAIWAN INDIGENOUS LITERTURE 1951-2014(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大事
簡述原住民文學在歷史上之進程,以及文化傳承及展望。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Short Stories Part I(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小說上
原住民小說選集之翻譯,介紹不同原住民作家之獨特書寫風格與文化背景。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Short Stories PartII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小說下
原住民小說選集之翻譯,介紹不同原住民作家之獨特書寫風格與文化背景。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Poetry and Prose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詩、散文
原住民詩歌及散文選集之翻譯,介紹不同原住民作家之獨特書寫風格與文化背景,以及原住民語言之獨特韻律。
2014 MAKAPAH美術獎得獎作品專輯:繪畫類[全兩冊/精裝]
本專輯收錄2014Makapah美術獎繪畫類前三名、優勝及佳作作品。2014 MAKAPAH美術獎,從全國各地1,800餘件參賽作品中,不乏看見原住民族日常生活裡的豐富情感、祭儀中對祖靈的信仰與尊崇、節慶中的莊嚴雨隆重,以及豐收時節的熱鬧非凡,均為上上之作。特別聘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進行專業而嚴謹的評審,選出富含生命力,並帶有文化傳承、淵遠流傳的作品。
103年第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為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之「103年第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收錄小說、散文、新詩、報導文學四組文類的評審會議記錄、評審意見、得獎感言與得獎作品,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留下見證與記錄,豐富並厚實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文學資產。
臺灣土俗誌[軟精裝]
◆臺灣蕃族概要 & ◆霧社番與其社會制度 & ◆泰雅族的習慣 & ◆泰雅族的信仰和禁忌 & ◆食物、治療、奴隸、紋面 & ◆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與政治組織 & ◆阿美族的歲時祭儀 & ◆土地自共有轉為私有 & ◆阿美族的男女對立 & ◆么子繼承 & ◆出草判決 & ◆關於霧社蕃的gaza研究 & ◆阿美族年齡別階級的研究 & ◆蕃人統治問題 & ◆蕃人的生活及統治
蕃鄉風物記(軟精裝)
◆東部與蕃人 & ◆奇密社紀聞 & ◆蕃鄉風物 & ◆敬畏utux的蕃人 & ◆蕃人的習俗與地方風俗 & ◆山上的蕃人 & ◆蕃人的犯罪觀 & ◆蕃人的戀愛與結婚 & ◆蕃女的故事 & ◆臺灣的夏之旅 & ◆臺灣的蛇類 & ◆臺灣的道路 & ◆蕃界日記之一 & ◆蕃界日記之二
老七佳‧流浪的石板屋
文化園區站在協助民族歷史文化復振的角色與功能上,感謝實踐大學對排灣族石板屋的重現,讓具人類文化資產價值的石板屋能在台北市獨樹一格、屹立不搖的完整留存,另外彙編記載5棟流浪在外石板屋的搬遷歷史記憶及田調資料以專書編輯出版,讓國人及部落族人能更瞭解排灣族石板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VIBRANT VISION原原當代-第五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成果專輯(附光碟)
本專輯中記錄了藝術、文創及表演等三類別人才創作經歷及作品,延續紀錄與傳承的精神,藉由專業論述、作品內容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深植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精神,多角度豐富原住民藝術領域,同時讓主流社會接納、認同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