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
本書是「週末Let's g o ! 分享大師視野」演講系列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運行將屆十一載的新步伐。本書以每一演講為單元,每單元含有四部分:(1) 「演講提要」:報導演講內容;(2) 「演講」:透過QR碼回顧演講;(3) 「腦波躁動時間」:即席發問與答覆;(4) 「我•靜思」:即編撰者本人的觀後,但最後的曾院士演講因他有一篇與講題同名的文章,特予轉載以饗讀者。從活動記載的角度來看,本書共九單元各有四部分,可謂已完善運用計畫活動過程中所留下的寶貴資料。
璀璨八五:國家圖書館八十五周年館慶專輯
為展現本館85年來在傳承文化、促進知識傳播、創新讀者服務、形塑書香社會、領航專業發展、提升國際形象、推廣漢學研究、建立學術品牌等各方面的努力成果,特編印本專輯作為85周年館慶隆重獻禮。本書圖文並茂,由兩大部分構成基本框架:其一,主體,分別為:飛躍八五,榮耀國圖;領航專業發展,推廣閱讀風氣;保存國家文獻,創新知識服務;拓展全球服務,強化國際交流;推動漢學研究,促進學術交流;展望未來,開創新局六部分;其二為,「國家圖書館85年大事記」。專輯資料起迄時間以民國92年至106年為原則,以接續本館於92年編印之《國家圖書館七十年記事》。
五百棵檸檬樹 Five Hundred Lemon Trees
2013年《五百棵檸檬樹》一方面將展覽轉換為募資平台,利用藝術世界的資源發展農業品牌,成功募集五百位認購者,認購預先販賣的綠色酒標,黃博志以此為資金活化新竹、桃園地區三塊廢耕地,並且種下五百棵檸檬樹進而釀造檸檬酒;另一方面他連結家族成員、當地農夫、消費者進入作品敘事之中,產生新的社群關係,成為作品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行動實踐展開對於生命的調查,讓他著眼於參與計畫中的平凡個體,並建構出一個「種植-研究-寫作-釀酒-調酒」具相互嵌合、反饋、共生的系統——是品牌,是藝術,是酒,更是個彈性的、隨著生活變動的有機體。個展從故事、計畫書、攝影、紀錄、殘留物、對談、基地拜訪等不同語境的形式交雜而成,去重新理解《五百棵檸檬樹》計劃之初至今的發展和實踐。
集什麼? Collecting and so on
「集什麼?」(Collecting and so on) 教育計畫的展場空間以一個大型抽屜拉展開來,裝進當代藝術家的奇思異想;藝術家收集物件,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或媒介,藉由藝術觀點詮釋,賦予物件不同的意義,接連過去與現在、情感與記憶,也建構對未來的想像與期待。透過藝術家的觀看、詮釋與創作,可以連結觀眾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開啟隱藏在物件收集背後的意涵與層次,重新思考「物」與「集」的各種延伸意義。 「集什麼?」是一個歡迎溝通交流的命題。收藏是人類的衝動,也是兒童對於世界展開認知的路徑;而「你有收集嗎?你收集什麼呢?」這是一個可以對任何人發出的提問,因為「收集」幾可說是人類的本能行為與需求,會因自己刻意(或非刻意)憑藉物質或物件的記憶,構築出自我意識,它是一段經驗的累積過程,也是一種獨特的自我表達。
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附光碟)
透過石晉華的大型回顧展「線」,我們將看到當代一位行者對於藝術與宗教精神的一次完美結合,彰顯出「當代宗教藝術」最佳的範例。
2017臺北美術獎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首善之區,凝聚了百年的歷史與人文風情,呈現多元的文化面貌。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深藏於文化之中,百歲城市需要注入文化能量的新活水,營造更豐厚的底蘊。 「臺北美術獎」是臺灣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本次「2017臺北美術獎」移師至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我們看到藝術家跳脫空間的侷限,巧妙運用現有的古蹟特性。取材上除了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外,亦關懷臺灣島嶼發生的人事物。他們不僅仔細觀察臺灣的歷史,轉化文學作品中的浪漫情懷,還從平淡日常的微小事物中提煉美妙的題材。 看到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兩館在這次「2017臺北美術獎」的籌辦上,齊心協力讓這次展覽順利圓滿完成,需感謝兩館工作人員的辛勞。另外特別感謝評審委員以專業的角度評選出13位具有發展潛力的藝術新秀與作品,期許「臺北美術獎」持續發掘臺灣優秀的藝術創作者,未來能夠站在世界藝壇上延續現在的創作動能。 「臺北美術獎」歷年優勝作品多元並陳的藝術表現,其文化內涵滋養了這個美好的城市。我們臺北市不僅有進步的建設,也有燦美的文化生產,這是我們得以持續邁向下一個時代源源不絕的動力來源。
社交場 ARENA
《社交場》串聯了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文本,探討一個來自於「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更為重要的,一個藝術展覽如何混雜表演,不論是相互逼近,或是彼此交集,都可以視為一種創造性的「共生」。本書為展覽記錄。Arena brings together dance, the human body, theater, music, sound, image and text, exploring a synergetic relationship arising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 Crucially, the way an art exhibition is mixed with performance, whether it be bringing the two in close proximity or intermingling them, can be seen as a form of creative “symbiosis.” The publication is devoted to the exhibition as a whole.
芬芳寶島:憶象1950年代的台灣-林智信彩繪展[精裝]
林智信為創作《芬芳寶島》,自1989年開始資料蒐集及構思籌畫歷經18年,期間曾赴日學習油畫技巧及創作的必要技術,2008年開始創作7年,合計長達25年的時間才完成全世界最大油畫作品,總計繪製102幅4尺乘8尺的連作油畫,內容北從基隆嶼一路綿延至南端的鵝鑾鼻海角,將400多公里的臺灣西海風情,濃縮在248公尺的作品中,創作涵蓋人文、地理、生態、習俗、生活等意象,可說五花八門、錯綜複雜,刻畫1950年代臺灣民眾的生活景象和風土民情。
等待>祕鏡:2014-2017科學攝影事件簿選集(精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比賽於2016年上半年將第一屆和第二屆的精彩作品集合成一書,出了「驚艷‧新視野:科學攝影事件簿」。而時間來到2017年底的現在,三屆合集的「等待>祕鏡-科學攝影事件簿選集」得獎作品的精華集也即將出版!
焊藝詩情:高燦興回顧展(精裝)
「焊藝詩情高燦興回顧展」,既展現高燦興個人探索創作歷程,也是全方位研究其藝術思想與作品。本展結構分為 : 雕塑作品、公共藝術、焊鐵柔情告白(紀錄片)、雕塑工具風華。高燦興執著自由澎湃的雕塑熱情,自七○年代發展至今,從台灣發展至國際藝壇,也曾受邀至德國卡茲考 (Katzow)雕塑營創作並參與國內外重要展覽。The exhibition Welding Poetry: Kao Tsan-Hsing presents the abundant variety of the artist's oeuvre developed through his periods of drawings and sculpture Abstraction ,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 and while living in Taiwan. For the exhibition, nearly one-hundred sculpture and fifty drawings have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from hundreds of works held by museums, galleries and private collectors.
孫中山民權思想的省思:兼論臺灣的民主發展
本書主要是「孫中山民權思想與臺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學者所提之論文,共收錄劉阿榮、林國章、廖達琪、龐建國、徐振雄、洪泉湖、周陽山、黃城、李偉敬、鄭博元、吳建忠、李酉潭、李炳南、陳丹丹及謝易達等學者專家的12篇論文,主要針對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為主的論述,並以《孫中山民權思想的省思:兼論臺灣的民主》為書名刊行。
綠島海域最佳潛點深入介紹﹝二版﹞﹝軟精裝﹞
綠島得天獨厚,位於珊瑚大三角的北緣,海水濁度低且清澈,浮游生物豐富,各式魚群聚集,島的四周海岸被美麗多變化的珊瑚礁圍繞著,處處美不勝收,有著潛水者天堂的美譽。本書中介紹20處綠島著名的潛水地點,藉由詳實的立體海底地形圖,描繪綠島世界及的美麗海洋世界。新改版的「綠島海域潛點深入介紹」詳盡描述本館所收錄,超過550種海洋生物及20處綠島潛點之外,並更新部份內容且完整收錄綠島潛點最新現況,使讀者在閱讀此書時,除能倘佯在迷人的海底世界外,更清晰認識自己身處的海域生態環境並一同守護海洋。
脈動-臺灣生態攝影 Pulsation-Biodiversity of Taiwan Photography
“Pulsation Biodiversity of Taiwan Photography” where vivid and moving works captured through the lens of ecological photographers are presented the diversity of lifeforms on this rich island.
Transparent Fish(精裝)
A cleared-and-stained fish specimen is prepared for research on the bone structure, phylogeny, evolution, and morphology of fish. Just like astronomers who wish to share the magnificent nebulae and starbursts with the world, biologists are interested in sharing the unbelievable world under the microscope. Similarly, the authors here are willing to publish their year-long research achievement for the public so that not only fascinating knowledge of fish can be passed down, but also the unique and beautiful creations of Mother Nature can widen humans’ horizons and enrich the cultivation of art.
2017中山青年藝術獎專輯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山青年藝術獎」,徵件類別為水墨類、書法類及油畫類, 獎項分別為中山獎各1名、優選獎各2名及入選數名。每年3月至7月徵件,8至9月評審, 11月展出成果,並於11月12日舉行頒獎典禮。
現存臺日畫報復刻﹝一套6冊﹞﹝精裝﹞
本套書為將1930年至1937年間出版的《臺日畫報》(日文原名《臺日???》)的現存部分復刻出版,原始出版有81期,此次共計復刻現存雜誌期數為65期。該雜誌為《臺灣日日新報》的附錄,為當時大眾娛樂雜誌,可提供當時臺灣社會文化生活面貌的重要珍貴史料。每期約有40頁篇幅,分為圖片頁與文字報導頁各一半篇幅。內容包含當時名人照片報導、娛樂界新聞、特殊新聞事件報導(如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灣第一次地方選舉)、文藝作品、漫畫、兩性婚姻議題等探討。
2017臺灣科技融藝創新計畫:視覺藝術年鑑
收錄國美館106年度「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科技融藝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聲音藝術與聆聽經驗-臺灣澳洲藝術交流論壇暨現場演出」四項計畫相關成果。
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
本書主要討論1919-1927年之間中國革命道路起源和形成過程,以蔣中正為個案探討對象。蔣氏革命道路主要來源有二:一自共產國際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策略,二自戴季陶對中國革命的詮釋。戴季陶與中共各自擷取、運用不同部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不同革命道路的理論來源,並以此互相攻擊。蔣與中共兩條革命道路的分歧,在共產國際推行的「國共合作」政策下加深,最終相互衝突、對抗。蔣氏革命道路成其改造中國的獨特方式,也逐漸發展成對抗中共的政治力量。從歷史發展論,要界定蔣中正革命道路為革命抑或革命的兩全與兩難,反應「中國革命論」的悲劇性之際,一併呈現中國與現代世界的複雜互動關係。
十七世紀北臺灣的西班牙帳簿 第一冊(1626-1633)精裝
本書匯集17世紀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馬尼拉當地財政人員所記錄的帳簿,主譯者從數萬頁的馬尼拉帳簿中,發現有高達一千多份關於西班牙當時殖民統治北臺灣的珍貴文件,本書翻譯這些文件並加上註解,編排則採中西對照方式。
美國國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1942-1960)﹝軟精裝﹞
本書選譯美國國家檔案所藏臺灣資料,共計9篇,並附16頁彩圖,選錄收錄文件之圖片,時間起迄為1942-1960年,主題分為3大類,首先為二戰時期臺灣資料,收錄美軍空襲臺灣任務報告1篇,2篇則為戰情分析報告。其次,收錄接收前後相關資料,美國探討占領及接收臺灣政策規劃報告及計畫共3篇,1篇則為戰後美國戰略情報單位訪談臺灣政治人物撰寫而成報告。最後選錄美援時期資料。1篇為1952年懷特工程顧問公司撰寫之臺灣工業發展,一篇則為美國新聞處委託進行之臺灣民眾對於美援態度的調查。
臺鐵新烏日站設施使用情形
行為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及分配辦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為配合臺灣高速鐵路通車轉運旅客,服務臺中地區與旅運轉乘需求,辦理「臺鐵新烏日站興建工程計畫」,經行政院於民國92年7月11日核定,計畫主要內容包括辦理站體建築、旅運服務設施區、地下停車場及站前廣場等設施,臺鐵新烏日站規劃為地上5層及地下2層建築物,各樓層用途分別為地上1至2層為大廳、站房、月台及旅運服務設施區(店鋪);地上3至5層為旅運服務設施區(店鋪);地下1至2層為停車場,惟據媒體民國104年10月披露,臺鐵新烏日站民國101年1月1日啟用後,地上3至5層空間設施有閒置情形,且地下停車場使用率不佳。審計部交通建設審計處為瞭解臺鐵新烏日站設施使用情形,爰規劃辦理調查,業經調查竣事,揭露臺鐵新烏日站地上3至5層旅運服務設施空間完工驗收已逾7年仍未招商使用,及地下2層停車場設施閒置等原委,並經交通部及所屬臺灣鐵路管理局檢討改善,截至民國106年6月底止,已完成臺鐵新烏日站閒置商業空間委外經營招商簽約,及協洽廠商提前租用該站地下2層停車場,以有效利用現有設施,提升經營效能。法規定,機車每2年換發行車執照時,一次徵收2年汽車燃料使用費(下稱汽燃費),近年來機車數量持續增加,公路主管機關業務量負擔沈重,因業務宣導不足,致機車已不堪使用而未辦理車籍報廢者仍多,且因車籍管理鬆散,致行車執照換照率偏低,國庫收入短收。鑑於公路監理機關辦理機車之監理業務,其相關制度規章、管理作業完善與否,均攸關民眾權益,審計部交通建設審計處為瞭解公路監理機關辦理機車監理業務情形,爰規劃辦理調查,業經調查竣事,並揭露公路監理機關因辦理機車汽燃費徵收結合換照作業,執行成效欠佳,致公法債權之欠費案件罹於時效,損及國庫權益等缺失,業已促請交通部及公路監理機關檢討改善。
愛的萬物論-探索物聯網 特展展示專輯
電腦的發明,能快速且大量地處理資訊,而隨著電子傳播媒介的發展,讓資訊能不受限制地傳播到世界各地,變成一個地球村。但人類並不滿足於這樣的傳輸,無線通訊科技超越了有線的框架,加上行動裝置的日新月異,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具連網能力的設備來使用網際網路,因此透過網路來連接萬物的概念應運而生。「物聯網」已成為下一個資通訊發展的重點,也宣告人類的溝通方式將進入另一個新的境界。本專輯將資通訊產業新的科技發展及新知介紹給民眾,讓民眾認識物聯網對生活及對城市的影響。
人生漆時:黃麗淑漆藝創作展
麗遊漆藝世界 師法自然曼波回首勤耕漆時 淑世技藝精神 初心傳承映象歸去樂游漆園 孔子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黃麗淑老師以「漆時」曖曖內含「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人生七十才開始,因為可以順其自然,順從自己的想法自由創作,隨遇而安。她早期任職南投縣竹山高工擔任老師,不久轉任職前副總統謝東閔創立的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從事工藝設計組工作,內容以產業輔導及研究開發為主,老師與漆藝結緣起因於無心插柳,當時為了提升竹編作品美感力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尋找漆料塗裝以保護竹藝品,因此機緣認識了臺灣漆器產業的先驅陳火慶先生,從此開啟精采的漆藝人生。 可貴的是,老師能以基層公僕角色,以公職身分從事工藝產業輔導廠商產品開發、改良職責,孜孜矻矻在技術磨練、藝術創作、產品開發、文獻研究及傳習教學等一連串工作中發展創作風格,榮獲第44屆全省美展美術設計組永久免審資格殊榮。自1980年代師承陳火慶至2017年近40年間,透過強烈探究精神,不斷地思索、設計、學習、研究下,體現「常用技法與個人特色技法」,產生勇於突破精進的現代主義創新風格。面對日常一道道枯燥的工序,養成耐煩的修行功夫,待人上仍存有熱情、溫暖、不藏私的生命力,反差的是作品卻有無敵的渾樸光澤、熠熠光彩與動人光芒之力道。黃老師以女性藝術家,展現在三方面。 一方面,在承先啟後縱深上,從人類漆藝文化史,橫跨中國到日本發展,師承陳火慶漆藝,也跟隨黃塗山老師學習竹編工夫、至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同中里壽克學習蒔繪、在琉球工藝指導所糸數政次老師學習堆錦、到福建學習中國傳統漆器技法、同原住民學藤材單螺旋纏繞法、向基層師傅學習籐編、向傳統匠師學漆線與貼金箔,在林林總總實務工作積累經驗下,吸納了各方精華,吐露出漆藝的思想理論,強化創作廣度與教學深度。 二方面,在台灣漆器工藝史之田野調查上,深感亞洲東方漆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民國85年起展開田野調查,就台灣漆器工藝史之梳理,聯袂夫婿翁徐得教授一起完成「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有計畫性圓滿完成漆器工藝長期人才培育任務,開啟漆藝傳承與推展契機。同時,也完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委託的漆器類典藏品整理分析研究、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辦的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之日治時期總督府日用漆器之調查等學術研究。 最後,在終身學習及美術館經營上,強化生活美學近用設計美學,黃老師退休後,以民間藝人的身份致力於漆藝的教學,協助社區工藝教學、前往台南藝大、雲科大等大學兼任漆藝課程,在2009年獲得南投縣政府依據文資法登錄為傳統藝術-漆工藝的保存者的榮銜,受邀到日本、大陸、美國等地展覽、專題演講,辦理漆藝傳習課程、個展、師生聯展等文化交流活動,更在六十歲設立游漆園做為漆藝的推廣窗口,成為名師高徒計畫之發想地。 本次以「人生漆時」為展出主題,展覽內容是述說黃老師與漆藝結緣之喜,以游漆園內之老樟樹群,花開花落、蛙鳴鳥叫、午後蟬鳴、爭食鳥群、飛翔白鷺鷥與靜夜鷺姿之自然為表現主軸,以「漆」記錄美好的光景,從傳統突破到現代主義及走向國際品牌前進,「人生漆時」,其實是一種「人生回藝」,將漆藝沉重文明轉化為日常活潑自由美學之輕快,不斷研磨迴轉,作為誌念七十的生命故事與永恆的蓬萊敘事,邀請大家細細體察亞洲漆藝文化之美。 黃麗淑大師漆器創作長達二十年的時光,必須兼顧研究、推廣與教育等工作,加上隨每一位老師學習新技法時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因此她的創作量並不算多,至今仍保存的作品約有135件,其中立體作品88件,平面漆畫47件.1999年她從台灣工藝研究所退休後,於2000至2009年間應聘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雲林科技大學任教,2010年以後專心投入創作與教學,同時實現多年的夢想,於南投草屯經營漆藝美術館「游漆園」.黃麗淑的作品在不同時期出現過不一樣的裝飾元素,如佛教的、中國式、日式、台灣原住民宗教圖騰等,但基本上所有作品都保持著一致的基調,這個基調來自於黃麗淑個人在意象營造上的專長,以及主觀意念的表達,講求的是一種畫面比例的均衡性、色彩的協調性與整體的穩定度,雖然這並非很顯眼的個人式風格表現,但是卻能將漆器幽微的隱性美適當而優雅地展現出來,可稱之為「黃氏基調」.正是這種創作基調,將她的作品無聲地帶離傳統藝術的範疇,朝現代主義趨近。
孫中山與毛澤東宣傳思想之比較
孫中山與毛澤東均為世界公認的重要歷史人物,兩人既是革命家,也是宣傳家,且一生都從事革命宣傳工作,藉由各種宣傳方式及不同的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傳播己身所信奉的理念,並號召群眾,支持及加入革命行列,經歷多次失敗,不屈不撓,終而成就其豐功偉業。
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
將第七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發表論述彙整編輯出版,共收錄20篇精彩的學術論文。
破身影(兩冊不分售)
就美術館的發展史來看,傳統型態的美術館著重歷史的研究,強調鑒往知來的功能;不過,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美術館的社會角色遭遇了論述與參與兩波的轉向,越來越強調提出新的議題、並創造不同的參與體驗。臺北市立美術館除了面對國際這波美術館角色變遷的浪潮之外,還必須積極回應在地藝術界的期待,為健全本地藝術生態的完整,善盡人才培育的責任。 從台灣整體藝術生態的角度出發,上個世紀九?年代以降迄今有個明顯的趨勢,也就是策展人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在展示方式的變革、新的議題脈絡的提出,甚至是對於組織與制度的思考,都提出了許多有趣且獨特的觀點。為了面對這個藝術生態結構的轉型,在人才培育上提供制度性的支持,創造具有持續性的遠景,北美館在原有的「申請展」之外,成立了策展專案,將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培育分流,希望以具有彈性且完善的思考,回應在地藝術生態的改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破身影》雀屏中選,成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專案的第一檔展覽。策展人游崴持續關注台灣九?年代以降的藝術發展,特別是身體與文化彼此間的互涉關係,並提出許多重要而發人深省的論點。他與同樣長期關注本土藝術與文化生態、持續記錄歷史發展並收集相關文獻的「在地實驗」藝術團隊合作,以「探討台灣90年代以身體官能反文化實踐的原始文本,進行再版、改編以及致敬」為主軸,希望透過《破身影》這個展覽,與參展的藝術家蘇匯宇、余政達及許哲瑜共同思考這些歷史檔案之於當代人的意義。檔案因而不是只在庫房中漫長等待它們的未來,而是真正地參與當下社會與文化的建構。就此而言,策展人、藝術家、藝術行政團隊、甚至是過往的檔案都不是孤立的行動者,而是網絡化的文化能動者(cultural agency),他們共同組成了當代藝術生態的全貌。對北美館來說,策展專案一方面是形塑這個微型生態得以成形的力量,卻也是這個生態的重要環節,我們積極地與藝術界其他重要的行動者一起建立共同的未來。 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有本屆「策展徵件計畫」的評審委員:羊文漪、余思穎、胡朝聖、秦雅君、鄭慧華與蘇珀琪。因為評審們的努力,讓我們有幸透過《破身影》這個展覽,從不同角度觀看90年代的檔案、歷史文本。
一起讀。獅子鄉:排灣族內文社傳說故事集-族語有聲繪本(附DVD/精裝)
在這本豐富的原住民神話傳說總輯中,收錄了17則採集自當時排灣族內文部落的傳說故事,而且每則故事內容都以「原語」記音的方式記錄下來,可謂今日能夠看到年代最早、最完整、且最忠於原始口語敘述方式的內文社傳說故事。
回眸凝望‧開新頁-臺灣文學史料集刊 第七輯
本書收錄《海南雜著》、〈女誡扇綺譚〉等文學文本的重探與新觀;探討台灣文學研究的整合與拓展、台灣作家參與日人文學社團「南溟樂園社」之歷史爬梳等,共17篇文章。
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精裝)
頭足類是臺灣主要的食用海產類群,大家經常在市場、餐廳、夜市可購買到的花枝、魷魚、鎖管、透抽、軟絲及章魚,都是耳熟能詳的美味海鮮,但是要如區別牠們?又都包含了哪些種類?除了「好吃」及「鮮美」的形容之外,科學館的我們應該多學一點科學描述吧!
逐夢﹐畫夢:焦士太88回顧展[精裝]
本畫冊為藝術家焦士太先生八十八歲的作品回顧,完整呈現畫家一生在抽象藝術領域探索、實踐的成果,畢其一生始終潛心追逐「繪畫」之夢。
TAIPEI BIENNIAL 2016
The Taipei Biennial 2016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presents 5-month-long exhibitions, performances, screenings, symposiums,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This exhibition explores new notions of gesture, translation, appropriation, genealogy, and the pleasurable to foster the invention of an unpredictable common, at a time of universal privatization of the human and nonhuman Earth, and deprivation of the world's "commons." In ancient Greece, the "archive" was the place where those who held political power decided which public documents were to be filed. They thus held a power of legitimating decision-making as to what would be kept or destroyed. Evoking anthropologist David Graeber's book,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 the biennial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critique of institutional bureaucracy and its structural violence so that radical thought does not lose its vital center and its ability to disarm configurations of power, thereby unlocking human imagination out of dead zones to explore heterogeneous narratives and allow common memory to disseminate and settle. QR code of exhibition guidebook, including artworks, performances, screenings, and conferences, is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on P5.
市民畫廊 幽微.沉吟—蔡良滿油畫創作展
《幽微.沉吟-蔡良滿油畫創作展》展覽,藝術家蔡良滿透過畫筆,向觀者轉述內心的風景。繪畫不單只是實景描述,透過內化,給予眼前世界更多自性自覺的呈現,生活體驗對繪畫者尤其重要,從生活經驗轉化為繪畫語言,再用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色彩,這個嫁接過程,經歷了一種從寫實到抽象的轉向,轉化為詮釋現實世界的造型元素。繪畫即是一種無聲的音樂,或低吟淺唱或引吭高歌,藉由色階不斷在畫布中遊走,形成詩般的耐人尋味。 媒材類型:油畫
數字告訴你真象(精裝)
大象屬於哺乳綱長鼻目,是現今體型最壯碩的陸生哺乳動物,擁有傲視群倫的長鼻與威武的大門牙。透過數字,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大象的形態特徵、連結大象的生理功能、體會大象的行為模式。讓我們更加瞭解大象,而保護大象更是刻不容緩。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典藏實驗展,企圖重新梳理脈絡與建立新的關係網絡,在典藏物件的邀約和檔案重新開啟的過程,如一個開封解碼過程,新的編碼陳述著獨特的個人印記、召喚自身與觀者的記憶,或只是助成歷史物件重返社會的媒介。「再作者」擺弄著邀約舞姿,進行對「原作」或「原作者」的召喚,展開一個重想、再述的旅程。展覽整體制定的遊戲規則是透過館長的導演,期許藝術專業生產和中介者將典藏品自身或其符號擺盪於館牆內外,藉著導入不可預期的社會因子,形成殊異的閱讀迴圈,可以懸置或鬆動慣常的意義生產結構。展覽策劃分別由具有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師三種不同的身分實踐,透過館內資深研究者的協商,形成三種差異的觀看角度,產生三組相異的解碼方式,折射出多種舞弄藏品符號和收藏體制的多樣形態,創造出邀請觀眾參與、觀看、遐想、敘述、思辨、質問的空間。
第七屆臺北學 跨域美學對話錄:從理性思辨開展的臺北城市公民美學行動
「臺北學」為文獻館每2年舉辦一次的系列活動,藉由舉辦「臺北學研究」各種議題之探討,不斷發掘臺北深厚的內涵與蘊積。第七屆臺北學主題為呼應2016年臺北為世界設計之都,以「臺北城市美學」為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講座及活動,探討形塑臺北的城市風格與未來趨勢,思考城市美學創新思維,展現多元面貌與價值,本書為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彙編而成論文集。
2017臺灣陶藝獎(附光碟/陶藝成就獎+陶藝創作獎新銳獎合售)
「2017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陶藝成就獎」、「陶藝創作獎」與「陶藝新銳獎」三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時‧光‧機—從古典到當代攝影藝術教育展
本展覽以建構觀眾攝影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探討影像美學的詮釋與思維,從三大主題進行規劃,以光影變化的魔術概念帶領學生理解古典到當代的攝影藝術,探討攝影成像原理的「暗箱繪畫術」、攝影藝術本質的「時空召喚術」,以及透過多元感官藝術形式演變而成的「影像變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