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
廖修平,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亦有臺灣版畫師傅美名,除創作歷程多元多彩,亦為臺灣版畫教育做出最完整之貢獻,引領臺灣版畫創作水準向更高層次發展。本書全面涵蓋他從學生時期習藝之作、以及各時期已廣為人之的精彩代表作和近年鮮少人知的立體創作,是一個全面性詮釋廖氏多元藝道的精彩專書。
大河傳承--十青版畫會四十二週年展
1974年,包括鐘有輝等十位受教於「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廖修平的臺灣師大學生,在其指導下,共同創立了「十青版畫會」。今年適逢廖修平教授80大壽,十青版畫會創會亦已42年,本館因此籌劃《大河傳承:十青版畫會42周年展》。十青會員 各自為推動現代版畫貢獻心力。這場聚緣於廖修平的版畫盛宴,正如展出標題「大河傳承」,昭示著臺灣的現代版畫,仍將源源不斷的流動與擴展,持續綻放出璀璨迷人的藝術豐采。
超時空‧魔法:李焜培教授紀念展
已故水彩畫家李焜培老師,曾先後獲頒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水彩獎、中華民國畫學會水彩金爵獎等無數獎項,對臺灣水彩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李教授任教師大美術系長達四十年之久,目前活躍於水彩畫界之傑出畫家如楊恩生、陳東元、黃進龍、洪東標等均為其學生。他的畫作之中可以感受到透明水彩的豔麗、色薄、水色淋漓、飽和及雋永,靈動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
Color/ Culture and Meanings:Education Guide「顏色的基因—色彩與文化」教育學習手冊(英文版)
本教育學習手冊是根據「顏色的基因:色彩與文化特展」展示內容,以國小學童為學習主體而設計的。目的是將色彩文化中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超自然三大展示內容,融入到互動式學習中。讓色彩作為學習多元文化的觸媒,啟發孩子的經驗與感受,藉此涵融文化多樣性的人文精神。This teaching manual is based on the exhibition contents of “Gene Color: Color, and Culture and Meaning Exhibition” by taking children as the learning focus. The purpose is to blend three exhibition contents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supernatural into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approach. This serves to act as a stimulator catalyst to enhance multicultural learning to enlighten the children’s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thereby allowing them to gain the knowledge of humanistic spirits of cultural diversity.
策展維護規範手冊(精裝)
展覽在現代台灣社會中,已成為一項廣受大眾喜愛之休閒活動,也因此在近年來公私立機構所辦理的展覽日趨增加,但展覽多元化,執行單位在策展的過程中,也常因為突發狀況或經驗不足,而導致與消費者或借展單位的糾紛甚至引起國際新聞媒體關注。這種種案例突顯出各策展及展場的防護措施經驗交流之重要性,故辦理此講座以協助公、私立團體單位在展覽執行上可廣納各方的經驗,並期待在講座座談會後統整出策展及展場維護的基本守則,以利日後新進人員或於私人單位在執行上有所依據,以供參考使用。
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明日方舟( 附DVD)
「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明日方舟」為主題,帶領大家展開對於居住環境的再發現,並從變遷中的明日地球為想像,邀請台灣、法國、英國、美國、澳洲五個國家的建築師們,共同為歷經資源耗竭、氣候變遷或不可預期災變的明日地球,設計打造充滿想像及創意的貨櫃空間。 本書收錄的參展作品包括:援用膠囊旅館的創意,將各種基礎的居住需求全數摺疊收攏於一只貨櫃的《蟄居》;可依需求任意變形的貨櫃居所《收容者》;以梯田為發想,兼具耕種功能與系統廚房的《呷飽未》;結合展開收納、空投、通訊與發電等複合功能的《星核》;能收容100個家庭的貨櫃公共住宅《方舟100》;提供人們用電與通聯交流的《通聯櫃》;以綠意打造充滿希望與生機之聖殿的《種子方舟》;如同暴風雨過後的曙光,帶給人們心靈庇護的《夢載體》,以及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意貨櫃空間等待您去發掘。就讓我們搭著前往明日的方舟,一覽建築師們如何翻轉小小的標準化貨櫃,通過它與生俱來的鏈結特質,集結眾多的「單一」而成為「無限」,嵌入生活、連結未來。
陶觀--2016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專刊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自2004年首度舉辦,於2008年起以4年為一個區段,開啟策展競賽及作品競賽交替的舉辦模式,衍伸展覽整體的深度與廣度;作品競賽除了提供各獎項外,亦透過個展策畫及駐村計畫,讓得獎者在臺灣延續藝術能量,讓雙方能有實質參與及合作交流。本屆雙年展採作品競賽方式辦理,以「觀」為徵件精神,選出首獎2名、金獎2名、銀獎2名、銅獎2名、優選5名及評審推薦獎7名,共20位獲獎藝術家脫穎而出。本屆雙年展以「陶觀」(Concept)為展覽核心及架構,將展出的119件作品分為「陶器‧非器」、「觀物‧非物」兩大主題,希望能藉題引當代關注議題及作品的視覺展示再現,引領觀者觀賞作品,浸淫在此多元的陶藝美學世界。
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 臺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
以「銀鹽世代」為策展主題,展出國內橫跨三個世紀的攝影家31位、作品254件作品,期藉由臺灣銀鹽攝影創作之影像脈絡,呈現臺灣社會集體記憶與國人共享。
2016社區藝術巡迴展專輯—畫趣
「插畫藝術是將文字內容、故事或思想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是一種結合藝術創作與文字(非語言和語言)的藝術表現,有著「敘說」內在思維的傳播性。2016年,本館社區藝術巡迴展以「畫趣-插畫美學」為主題,將這個「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全民都喜愛的藝術送入社區,與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分享。一幅插畫就是一個小世界,擁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在裡面,我們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插畫美學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小角落,在那裏,我們放鬆了心情欣賞插畫,讓嘴角不自覺上升微笑。審美的愉悅,不就是這樣嗎?
Treasures around the Corner: NMH Collection 60
適逢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60周年,館員們為向這座博物館表達最崇高與溫馨的祝福,別出心裁,不依舊樣,特別規劃《大寶庫的小角落》一書。 館員們從館藏中選擇專業研究領域裡,自己最喜愛、最有感覺、富有歷史趣味、故事張力強、非厚重意涵的物件。例如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河南運臺古物文物箱、張大千的菜單和披風、常玉油畫盆花、彩塑荷蘭仕女貿易瓷、漢代人形燈、自由中國號模型、八百壯士國旗、寶島長春圖等館藏文物60件,依照入藏時間,鋪陳出史博館的發展脈絡和時空背景;同時以有別於學術論文的散文形式進行書寫,以自觀和他觀的手法,向讀者傳達溫暖、細緻的歷史感,勾勒文物與人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回顧史博館創建過程中的艱辛與成果。 在此,也獻給愛護史博館的朋友,邀請您們翻開此書,和我們一起去探索史博館文物的小故事吧!英文內容大要: On the occas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s sixtieth birthday, the museum’s staff, in order to express to the museum the deepest of blessings, have especially prepared this publication, Treasures around the Corner: NMH Collection 60, selecting from the museum’s collection artifacts that are not heavy with abstruse meaning, but are their favorites, those which inspire most feeling,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or tell the best stories. The authors have written in a prose form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academic article to present history through the origins of an item’s accession to the museum’s collection and to do so us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hemselves and others, conveying to the reader a warm and painstaking sense of history, consolidating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acts and people.
軌跡‧從英國道台灣-林德華玻璃藝術創作展
「軌跡‧從英國到台灣-林德華玻璃藝術創作展」,參展者為來自英國藝術家林德華老師,展出64件作品,其展覽內容為借鏡歐洲傳承玻璃製造工藝的舊作與全新創作,以英式風格為主要特色。目標在於推廣手製玻璃並落實於生活應用中,所有作品突顯實用性與裝飾藝術間的均衡之美。將自身在玻璃工廠學藝的經驗,充分應用於日常生活和藝術玻璃的設計之中,期望結合這兩種元素,運用俐落的線條圖案、球面結構和流動形式,創作出兼具功能性且擁有手工質感的工藝作品。
形‧玻璃金屬混合體-黃國忠個人作品展
本次共展出約30件作品,以琺瑯繪技法創作,其靈感來自香港的多元化社會的發展,並試圖拓展在材質物料本質上的探索,透過玻璃及金屬進行創作,以自然圖案和紋理融入作品中,豐富了大眾對玻璃的認識,在黃國忠老師的玻璃藝術創作中,以自然且不可分割的手法整合傳統與現代。鮮明的色彩、形式和自成一格的圖樣組合,為觀賞者帶來壯麗的視覺衝擊。
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
本次特別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蕭瓊瑞教授研究規劃「石木傳奇–周瑛捐贈作品展」,並以「生之慾」、「石之頌」、「木之讚」三個主題呈現其創作多樣性及風格之轉變。共計展出本館典藏周瑛先生之52件作品。
大地情緣:羅振賢水墨創作集(九)
羅振賢教授循著與同儕們相似的過程,一路從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畢業後,進入臺南成功國中任教,在結束其十年國中教職的生活,羅振賢老師北上進入美術科擔任教職,一路從講師、副教授、教授,而後出任改制學院後的系主任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一職。他本於對自我的期許,常利用教學之餘,全力投入水墨的研究與創作。透過不斷地研習和寫生,以及受傅狷夫老師以筆墨表現臺灣自然山水觀念之影響,他走遍全臺的大城小村、山巔海湄,飽覽自然景觀與風土民情,深入揣摩和實驗,對景寫生,以筆墨暢?自然之情,創作豐碩且著作等身。可見羅教授除個人藝術創作的成就外,在水墨書畫教學所付出的心血,足堪在臺灣美術史上占一席之地!
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
本書係作者胡春惠對其八十歲人生的回顧。雖是出生於太行山南麓小山村的小康之家,但是在連年的戰亂中,歷經許多苦難,甚至被迫背井離鄉,?沛流離,最後遠離親人,孤身落腳臺灣。為了維持基本的生計,他曾充當幼年兵,幼小孱弱的身軀忍受巨大折磨,但始終不忘讀書上進,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自力謀生、努力奮鬥,逐步完成了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的學業,而逐漸苦盡甘來。曾在政大任教,亦擔任過正中書局總編輯,在史學研究上更有輝煌的成就,尤其於香港珠海文學院院長任內,致全力促進兩岸各地史學之交流,成果豐碩,頗受讚譽。
非典型副總統呂秀蓮(三冊不分售)
本套書為呂秀蓮副總統八年回憶錄,分作三部曲: 第一冊:政黨輪替(2000-2004) 第二冊:驚濤四年(2004-2008) 第三冊:非典型外交 「政黨輪替」與「驚濤四年」分別敘述兩個任期經歷的事,第三冊專門敘述外交事務,回憶十一次出訪種種,及推動的重要國際事務。 第一冊以「政黨輪替」為標題,內容除了陳、呂如何搭檔打贏選戰,國、親兩黨如何抗拒政黨輪替、民進黨如何面對兩性共治的挑戰,以及呂秀蓮副總統所關注的國計民生各議題,尤其是陳水扁總統交付的人權和科技兩項業務。此外,呂副總統所提「柔性國力」、「海洋立國」、「四生共榮」以及「敬天惜地愛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六卦文化等等。 第二冊訂題「驚濤四年」,因為2004年3月19日兩顆子彈,正、副總統雙雙中彈,傷而未亡,有驚無險,卻掀起漫天疑雲,撕裂臺灣社會。後來我透過AIT向白宮要求道賀信,才讓藍營結束抗爭,又透過司法訴訟檢驗全國選票,確認陳、呂當選無誤,讓臺灣民主重生,社會逐漸平息。遺憾兩年之後,臺灣社會因第一家庭金權遊戲及總統國務機要費涉貪等弊案而引發紅衫軍倒扁事件,再度陷入政治風暴,撼動憲政體制。 第三冊以呂副總統任內所從事的外交事務為主。三一九槍擊案之後,呂副總統拄著拐杖代表陳總統參加友邦薩爾瓦多總統的就職典禮,途中過境美國舊金山,當地警局出動37輛哈雷機車開道和護衛。北京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那天,正逢休士頓牛仔節開幕,大會安排呂副總統戴牛仔帽乘吉普車,在20萬觀眾面前繞場20分鐘巡禮,洪亮的麥克風不斷廣播:「臺灣的呂副總統向您致意!」 為了弘揚臺灣的柔性國力,響應聯合國「千禧和平年」號召,呂副總統邀請六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臺,主辦「世界和平大會」,並共同呼籲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共同呼籲:「撤飛彈,保臺灣!」2005年成立「民主太平洋聯盟」(Democratic Pacific Union),邀請環太平洋38個民主國家元首、國會議員和學者專家來臺探討如何促進「民主、和平與繁榮」的藍色文明議題,轟動一時,這是臺灣在外交沙漠中開出的奇葩。
倪氏寓言:倪再沁紀念回顧展
為紀念倪再沁生平對臺灣藝術界的貢獻,特於其逝世一週年(冥誕)時,與東海大學共同主辦「倪氏寓言:倪再沁紀念回顧展」,並由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副教授的李思賢先生策展,規劃「批判諷喻的倪式怪談」、「玩古貫今的倪家筆墨」、「遊戲神通的倪氏美學」和「回首來時的倪杯步履」四大主題展出。
巨大與微小 norme et Riquiqui
有一天小男孩到森林裡探險,沿路看到了許多奇怪的腳印,尼可自己的腳印、小鳥、大熊…還有誰?這是誰的腳印?這麼巨大!到底森林裡還有誰呢?這些腳印放在一起讓尼可覺得自己神奇地變大又變小。 透過有趣的開本方式讓兒童從動物腳印及距離遠近,察覺自己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各種變大與變小之間尺寸轉換的趣味。親子共讀時,透過提問:這是誰的腳印?跟著故事與插圖巧妙的安排方式,總會在下一頁產生驚奇的效果,激起兒童的好奇心與觀察力,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書。This is a picture book about small or big.Inviting visitors to view the world from an unusual angle – rulers and perspectives.You’ll reawaken the experiences we all share in common, kids and grown-ups alike.
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事件簿2014-2015
這是一本科學攝影比賽的科學攝影集。這個科學攝影比賽,要求的不只是影像本身,也希望參賽者能提供優美深入的文字,來描述和闡釋自己的作品。文字的運用是很好的機會,讓影像作品能多一個向度的生命!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再生運動」為一數位藝術展,是關於人、科技文明、自然三者平衡與循環關係的探索及反思,以藝術觀點尋找人類新的生存鏈結,為永續共存的未來找出一些可能的線索。
一藝孤行-蕭世瓊書法創作展
蕭世瓊老師精研書法二十餘年,篆`隸`楷`行`草各體兼備,傳統與現代並重。近幾年來,除平面素材的創作之外,亦有竹木與陶瓷素材的書鍥,舉凡生活所及之器物,或書或刻,頗為可觀的多元呈現,希望書法能走入生活之中,傳達一種「生活書法」的概念。
數位典藏與學習資源推廣主題課程影片
為使社會大眾認識國家圖書館,推廣館藏精華。國圖於103-104年度參與教育部「社教機構數位文創與數位教育計畫」,針對不同館藏主題設計課程內容,並邀請專家學者主講,其中103年度製作包含「近代臺灣都會風華」10門課程;104年度製作「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閱讀梁啟超-文學 ‧ 知交 ‧ 歷史」、「歐風遠颺-近代臺灣西洋傳教士的足跡與文化傳播」等3門數位主題課程。希望透過專家學者的講解,結合館藏影音圖像,讓特藏文獻透資訊傳播,跳脫束縛,不只是躍然紙上,還能漫步在雲端。
中正紀念堂104年展覽年鑑
104年度的展覽年鑑,秉持著忠實記錄每年度於本處所展出的展覽歷程與成果,作為一種記錄形式與任務,年鑑提供了一個照映本處展覽活動豐富樣態的進程,同時具體呈現出當前藝文的趨勢與微變。
市民畫廊 程式新韻—蘇崇銘水墨個展
對蘇崇銘而言,水墨傳統是集前人筆墨技法與美學思維之精髓、經時間凝練而流傳下來的經典,可以說是一種利於學習的「程式」;如何承續傳統的智慧遺產,並綻放新的表現與韻致,則是其致力於水墨創作的意旨。本次展覽是蘇崇銘在市民畫廊的第二次展出,睽違近九年再度於高美館發表作品,其更為泰然自若地在文人山水的典雅構圖中,賦以源於自身心得意趣的筆法墨韻,為古典山水圖式開展出另一番更為出世、?緲的空靈樣貌,也為繁雜喧囂的現代社會提供了讓心靈尋幽訪勝的一方淨土。
雲霞雕色: 洪平順彩繪藝術特展
雲霞雕色: 洪平順彩繪藝術特展 深耕廟宇繪畫超過50年,作品遍布台灣的國寶級大師洪平順,首次個展獻給嘉義市。「雲霞雕色──洪平順彩繪藝術特展」
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臺灣製造‧製造臺灣」主要透過北美館所搜藏之日本時代包含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等日籍老師,台灣最重要的雕塑家黃土水,最具代表性的東洋畫家如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呂鐵州,活躍的西洋畫家如倪蔣懷、陳澄波、廖繼春、劉啟祥、洪瑞麟、何德來等人的鎮館珍品,重新梳理1947年之前臺灣藝術及文化發展所呈現的的多層次立體面向。
我國國中圖書館館員專業知能指標研訂芻議
本書內容包括:我國國中圖書館事業之發展、我國國中圖書館之功能與角色、我國國中圖書館的組織與人員、國中圖書館館員知能指標研訂之重要性、我國國中圖書館員知能指標草案。
兒童廳導讀手冊 [精裝]
本書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兒童廳的導讀手冊,介紹兒童廳中模擬的海岸、海底及漁船造景及創意與趣味等遊戲區域及展示理念,讓海洋教育的學習變得更有趣。
熾燃本心:天目的世界與世界的天目 [精裝]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法國、日本、中國、臺灣共8位天目陶藝家至嘉義市立博物館展出作品,並同時出版展覽作品之圖錄,讓喜愛天目民眾得以收藏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Ⅴ(1629-1636)[3][軟精裝]
荷蘭人17世紀在臺約40年的檔案記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於今多庋藏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之中,臺灣文獻館擇取該檔案中的長官書信部分,包含曾於澎湖築堡駐紮之雷爾松司令官迄派駐來臺之十二任長官送交巴達維亞城總督的書信,做一連串的原檔整理及中譯,可說是對臺灣早期歷史最重要而關鍵的入門史料,本書即為其中第4任長官普特曼斯的25-36封書信原檔之整理及中文譯註,後含附錄第37封書信的中譯及譯名對照表、索引。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Ⅳ(1629-1636)[2][軟精裝]
荷蘭人17世紀在臺約40年的檔案記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於今多庋藏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之中,臺灣文獻館擇取該檔案中的長官書信部分,包含曾於澎湖築堡駐紮之雷爾松司令官迄派駐來臺之十二任長官送交巴達維亞城總督的書信,做一連串的原檔整理及中譯,可說是對臺灣早期歷史最重要而關鍵的入門史料,本書即為其中第4任長官普特曼斯的12-24封書信原檔之整理及中文譯註。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Ⅲ(1629-1636)[1][軟精裝]
荷蘭人17世紀在臺約40年的檔案記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於今多庋藏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之中,臺灣文獻館擇取該檔案中的長官書信部分,包含曾於澎湖築堡駐紮之雷爾松司令官迄派駐來臺之十二任長官送交巴達維亞城總督的書信,做一連串的原檔整理及中譯,可說是對臺灣早期歷史最重要而關鍵的入門史料,本書即為其中第4任長官普特曼斯的1-11封書信原檔之整理及中文譯註,譯文前為凡例、導言及圖片。
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
民國64年宜蘭縣有兩個地區,因為軍事接管而被迫集體遷村,一是「龜山島」,另一個就是這本書所記錄的「北方澳」。遷村之前,北方澳曾是宜蘭重要的海岸聚落,在路運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有著緊密的漁村生活與文化,然因遷村之故,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歷史與人文記憶,已逐漸消失難覓。本書特別蒐集許多當時、當地的歷史照片與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為北方澳留下田野文字與圖像,讓我們能稍微地接近這段消失的空間歷史及村落文化。
書海之間 領航幸福的燈塔 教育部104年全國營運績優公共圖書館專輯
本獎項是104公共圖書館評鑑得獎圖書館簡介,教育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本年分績優圖書館獎、年度圖書館獎及特色圖書館獎三項。藉由評鑑了解並改善圖書現況問題、評核各級圖書館之營運及服務績效。
韓國的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
為讓臺韓兩國的天然染色文化圈得以互相理解,促進彼此在產業和藝術兩方面的互助合作,作者特將2012-2013年間對韓國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進行調查後,便已編彙而成的《韓國的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一書再加補充整理,著成本次出版版本。希望本書能為關注韓國天然染色產業發展情形的讀者,盡可能提供完整的資訊。同時,也期盼增進臺韓兩國天然染色相關人士的交流連繫,為兩國在此領域的產業發展出一份力。
2015臺北美術獎
藝術文化是城市的人文資產與創意象徵,而城市的活力與反省力,則顯現於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臺北美術獎為臺北市政府鼓勵創作者所設立的重要獎項,是臺灣當代藝術的最高指標,提供給藝術家一個競賽和創意展現的平臺,讓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激發自身藝術能量,與參賽者一同角逐此份榮耀,同時亦是藝術家在專業生涯晉升的資源與管道。 「2015臺北美術獎」的16位入選者具體展現了當代藝術的開放特質,從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和引人驚訝的作品,藝術家不再只是喃喃自語的創作思維,除了身體力行的藝術表現,更積極地表達對社會現況的體察與關懷。期許藉由這次入圍作品的展現,能挑戰觀眾對現實經驗的認知。 本次「2015臺北美術獎」得以順利圓滿,感謝所有評審委員的辛勞,以專業評選出16位具有發展潛力的藝術新秀與作品。希望臺北美術獎持續作為藝術家相互爭鳴的競技平臺,讓臺灣藝術專業人才在此累積作品的能見度,奠定良好的基石,未來在全球藝壇與其他作品相互競爭、共同創造更具爆發力的藝術能量,同時發揮其改變城市生活型態和觀看視野的潛能。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3-馬水龍
馬水龍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馬水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