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張昊
張昊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張昊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2-陳茂萱
陳茂萱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陳茂萱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4-徐松榮
徐松榮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徐松榮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5-賴德和
賴德和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賴德和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6-溫隆信
?隆信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隆信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7-潘皇龍
潘皇龍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潘皇龍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8-柯芳隆
柯芳隆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柯芳隆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9-錢南章
錢南章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錢南章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0-楊聰賢
楊聰賢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楊聰賢的作品。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3-馬水龍
馬水龍為重要的當代台灣作曲家,本手冊採中英對照,略述其生平、介紹重要作品,並製作年表與作品列表,其目的在於以簡要的方式,向國內外推介馬水龍的作品。
2015臺北美術獎
藝術文化是城市的人文資產與創意象徵,而城市的活力與反省力,則顯現於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臺北美術獎為臺北市政府鼓勵創作者所設立的重要獎項,是臺灣當代藝術的最高指標,提供給藝術家一個競賽和創意展現的平臺,讓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激發自身藝術能量,與參賽者一同角逐此份榮耀,同時亦是藝術家在專業生涯晉升的資源與管道。 「2015臺北美術獎」的16位入選者具體展現了當代藝術的開放特質,從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和引人驚訝的作品,藝術家不再只是喃喃自語的創作思維,除了身體力行的藝術表現,更積極地表達對社會現況的體察與關懷。期許藉由這次入圍作品的展現,能挑戰觀眾對現實經驗的認知。 本次「2015臺北美術獎」得以順利圓滿,感謝所有評審委員的辛勞,以專業評選出16位具有發展潛力的藝術新秀與作品。希望臺北美術獎持續作為藝術家相互爭鳴的競技平臺,讓臺灣藝術專業人才在此累積作品的能見度,奠定良好的基石,未來在全球藝壇與其他作品相互競爭、共同創造更具爆發力的藝術能量,同時發揮其改變城市生活型態和觀看視野的潛能。
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文創行旅
史前館五件館藏史前玉器,已分別在2012年與2014年獲得文化部審查通過並指定為「國寶」,包括「人獸形玉玦」、「玉管」、「喇叭形玉環」、「鈴形玉串飾」及「蛙形玉飾」。出土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是臺灣本土文化的重要資產,亦是史前館一大亮點。為宣揚臺灣史前文物以及國寶玉器之美,與中華郵政公司以館藏五件國寶玉器為題材發行郵票,對於宣導文化資產保存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另一個重要且有趣的方式,則是以文創設計架起史前與當代的橋樑。透過文創品,將史前文化帶入現代生活,同時透過商品發行的管道,讓文物述說自己的故事。
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
民國64年宜蘭縣有兩個地區,因為軍事接管而被迫集體遷村,一是「龜山島」,另一個就是這本書所記錄的「北方澳」。遷村之前,北方澳曾是宜蘭重要的海岸聚落,在路運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有著緊密的漁村生活與文化,然因遷村之故,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歷史與人文記憶,已逐漸消失難覓。本書特別蒐集許多當時、當地的歷史照片與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為北方澳留下田野文字與圖像,讓我們能稍微地接近這段消失的空間歷史及村落文化。
兒童廳導讀手冊 [精裝]
本書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兒童廳的導讀手冊,介紹兒童廳中模擬的海岸、海底及漁船造景及創意與趣味等遊戲區域及展示理念,讓海洋教育的學習變得更有趣。
食物箴言: 思想與食物[精裝]
相較於未來主義的食物革命論,《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將食物納入思想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的論述來傳達食物真正的意義,徹底創造出一種話語的、思想的食物形貌。正是在這樣的思維底下,21組創作者通過食物,從各個層次去呈現食物繁複的意象。更適切地說,這個展覽和某些劇場一樣,賦予食物本身一個角色。在這裡,食物藏身在八個場景中:「信仰」、「欲望」、「文化」、「記憶」、「關係」、「墮落」、「知識」及「消費」,構成了由它們所投射出的後設劇碼,這齣戲碼讓食物自己的思想神奇運作,充滿它們獨特的語言,傳遞、對應、直接或隱喻。
韓國的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
為讓臺韓兩國的天然染色文化圈得以互相理解,促進彼此在產業和藝術兩方面的互助合作,作者特將2012-2013年間對韓國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進行調查後,便已編彙而成的《韓國的天然染色文化與產業》一書再加補充整理,著成本次出版版本。希望本書能為關注韓國天然染色產業發展情形的讀者,盡可能提供完整的資訊。同時,也期盼增進臺韓兩國天然染色相關人士的交流連繫,為兩國在此領域的產業發展出一份力。
大寶庫的小角落 〈贈92年印製中華文物通史親子共學手冊〉
在史博館60歲生日之際,館員們為向這座博物館表達最深的祝福,特別規劃了《大寶庫的小角落》一書,從館藏中選擇自己最喜愛、最有感覺、富有歷史趣味、故事張力強、非厚重意涵的物件,例如河南殷墟出土甲骨文、河南運台古物文物箱、張大千的菜單、常玉油畫花盆彩塑荷蘭仕女貿易瓷、漢代人形燈、皇帝的龍袍、慈禧太后畫像、常玉的盆栽、中影獻贈八百壯士國旗…等等。作者們以有別於學術論文的散文形式進行書寫,藉由它們入藏的由來,以自觀和他觀的手法浮現歷史,向讀者傳達溫暖與細緻的歷史之感,勾連文物與人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期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將宛若走在時空的長廊裡,細細品味著歷史與我們當代的關係。
孫中山與于右任: 革命.書學藝術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在成就革命事業的過程中,有許多革命志士參與,其中不乏詩文書法成就高超之才子名流。這些才子名流的詩文書法中,影響當代最深遠的莫過於于右任先生。
天文年鑑2016
一、本書依據國際主要研究機構發佈預報之年度重要天象事件、太陽系星體升沒時間位置、常用天文常數與星表等資料選輯編印;俾便提供各界參考,以為本館推廣天文之社會教育目標。 二、本書編輯含有曆象表:我國傳統民俗及生活中習用之二十四節氣、月相、農曆日期、地球與月球的軌道位置以及各行星的位置、動態等資訊;唯本館並非曆法或時間發布的權責機關,本資料僅供參考。天象表及每月行星動態概述。太陽表、月球表與行星表:列有各該星體升沒時間及座標方位與亮度等依據。太陽黑子測繪為本館持續超過半世紀的工作,年報資料附列於太陽表後供作參考。日月食表、流星雨表、年度回歸彗星表及掩星表:參考國際主要研究機構發布資訊,彙整預報臺灣地區可見情形。天文常數、主要亮星表、星座表及星雲星團等天氣位置表、小型望遠鏡功能簡介、國內外重要天文機構網站等各類簡要數據資訊;詳細完整資訊請參閱各相關專著。書中紅字敘述表示該天象屬相對重要,或臺灣地區可見的精彩天象。
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軟精裝]
本書以1950年代初期各種反攻作戰計畫為開端,論述反攻作戰計畫文本與反攻計畫何以無法實踐的分析,次從政工制度、軍隊整編,以及軍事教育的改革,觀察國軍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再造。
繽紛海洋: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成果專輯 [附光碟]
本書籍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依文化部公共藝術獎助條例下,針對館內設置5件永久公共藝術作品及系列的公共藝術計畫活動出版的紀錄專刊,並作為永久教育推廣書籍使用。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軟精裝]
本書以戰後臺灣的「農業推廣體系」為考察對象,探討在農業復興與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推廣體系如何建立及推行農業科學化,並進而說明推廣體系所推廣的新技術對農民經濟產生何等影響。臺灣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過程,承接了各時期不同的推廣組織,包括縱向繼承於日 治時期的農會與農事小組、橫向移植中國農會的經費管理、隨美援而引進的四健會,以及自我創造與轉化的農事研究班。這四個方面絕非獨立的因素,而是在互相交互作用下,令臺灣農業推廣體系呈現「多源」而「多元」的樣態。
臺灣新民報(5本一套不分售)-精裝
《臺灣新民報》,作為「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及「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人立場,並揉有與日本殖民統治相抗衡的意味,然而作為新聞媒體發展,在嚴峻的現實環境中,勢必含具難以權衡之苦。藉著重新尋找、整理編輯與復刻這難得的現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的報刊資料,可以明白當時臺灣人辦報能力,知悉於日本帝國主義箝制下,當時媒體經營成為臺灣人樹立自尊的一種方式,我們也進而藉此深入理解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精神艱困的種種景況。英文內容大要:
探春DVD
探春,賈政之女,寶玉手足,卻非王夫人所生,本劇演探春與生母趙姨娘的情感糾葛。王熙鳳病中,王夫人命探春代掌榮國府家務,恰家僕趙國基(探春親舅)病死,探春生母趙姨娘為喪事銀子與探春齟齬,下人們也等著看好戲,探春仍堅持按例而行。賈府入不敷出,探春興利除弊,增加大觀園營收。趙姨娘因性格鄙賤不受重視,遂暗中興風作浪,將拾獲的繡春囊留給傻丫頭拾取,致使王熙鳳抄檢大觀園;是夜秋爽齋高燒紅燭燈火通明,探春一身獨當,老僕王嬤嬤卻輕挑地翻看探春衣角,探春大怒,趙姨娘挺身護女,反如同一場鬧劇。元妃歸天,迎春出嫁,探春藉機外出探視被趕出府的丫鬟司棋,雖有心相救,終究於事無補。大觀園海棠花死而復生逆時而開、通靈寶玉遺失、賈府面臨抄家危機,探春自告奮勇願遠嫁海疆,試圖力挽狂瀾,趙姨娘江邊遠送,徒留遺憾……探春有才有志,但有心無力、一事難成;唯一能做的,是堅守自己勁直清正的人格。
無邊 無界 : 臺法藝術交流展
臺灣和法國的文化與藝術交流一向頻繁熱絡,這次由國立國父紀念館、法國泰勒藝術基金會 ( Fontation Taylor ) 和臺灣巴黎文教基金會等共同主辦「無邊‧無界─臺法藝術交流展」,展覽策劃正是植基於藝術應超越國界局限,對創作理念和深度 無窮無盡的追求,藉此搭一個交流的藝術橋樑與對話平臺。
東雲西漸:江大海回顧展 [軟精裝]
江大海先生,出生於1946年江蘇省南京市;祖父以書法見長,自幼在書香薰陶的氛圍下成長。畢業於北京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生班,並任教於該校。1986年,自費遠赴法國進修,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積極勤學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力求融匯東方美學涵養與西方藝術理念。1991年,入籍法國;他在歐亞兩塊大陸及中西文化間穿梭,嫻熟地交融各種繪畫觀念,不著痕跡地將二種文化根源交疊,又予以創新。本次回顧展將呈現江大海早期赴巴黎研習之初,受到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影響之作品:畫面呈現圓融的筆法與優雅的氣氛。另外,則是一批極富詩意的抽象作品,揭示了藝術家對於傳統美學與哲學的再詮釋;看似虛薄的畫面,卻是利用數以萬計的色點所組構,幽謐深遠,引導觀者自在地優游於天地宇宙中。
執藝‧留情:陳甲上創作研究展 [軟精裝]
本圖錄收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年「執藝˙留情-陳甲上創作研究展」的112件展覽作品,以展覽專文、展出作品之基本資料圖說、藝術家年表及作品編年目錄為主要文字內容編目,圖版以「藝往情深」、「農情覓藝」、「藝遊未盡」、「記藝身處」等四個主題規劃編輯,分別呈現藝術家「抽象超現實狂熱及台東風情系列」、「關懷鄉土系列」、「旅遊創作、生活即景系列」、「素描系列」的水彩畫、壓克力水彩畫及素描作品圖片。
東雲西漸:江大海回顧展:早期風景作品 ‧1[軟精裝]
江大海先生,出生於1946年江蘇省南京市;祖父以書法見長,自幼在書香薰陶的氛圍下成長。畢業於北京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生班,並任教於該校。1986年,自費遠赴法國進修,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積極勤學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力求融匯東方美學涵養與西方藝術理念。1991年,入籍法國;他在歐亞兩塊大陸及中西文化間穿梭,嫻熟地交融各種繪畫觀念,不著痕跡地將二種文化根源交疊,又予以創新。本次回顧展將呈現江大海早期赴巴黎研習之初,受到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影響之作品:畫面呈現圓融的筆法與優雅的氣氛。另外,則是一批極富詩意的抽象作品,揭示了藝術家對於傳統美學與哲學的再詮釋;看似虛薄的畫面,卻是利用數以萬計的色點所組構,幽謐深遠,引導觀者自在地優游於天地宇宙中。
世紀風華:中正紀念堂建築之美[軟精裝]
本書從中正紀念堂的興建背景出發,介紹建築師楊卓成的設計理念、建築風格、營建工法、空間配置、建材紋飾、園林景緻等,引領親臨到訪的旅客或閱覽本書的讀者,品味建築蘊含之美感,並瞭解建築中反映著各種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價值。
玻陶洶湧‧2015:雙新玻璃陶瓷藝術聯展:新竹市玻璃藝術
「2015年新竹市玻璃藝術展」邀請在地玻璃藝術家共同參與,由49位玻璃藝術家聯合展出51件作品,技法多樣如實心雕塑、空心吹製、窯爐吹製、熔合、烤彎、彩繪、霓虹、脫蠟鑄造、窯燒、噴沙雕刻、抿石技法、鑲嵌等,可以同時欣賞到多樣技法,技法臻至純熟,令人讚嘆,作品內容不僅有展現傳統技法與技巧的具象創作,也有許多大膽的純藝術創作嘗試。
玻陶洶湧‧2015:雙新玻璃陶瓷藝術聯展:新北市陶釉藝術
新北市現代陶藝家運用釉藥在高溫的熔融變化,造成流紋、結晶、發泡、蜷縮等效果;有的則利用噴釉的方式使不同釉色間具有渲染、漸層的色層變化;或以潑釉、淋釉的方法,讓不同的釉色交疊熔融,而呈現多重的釉彩表現。此次,共有44位陶藝家的50件作品,分成單一釉色的現代表現、多重釉色的交融表現、釉藥的特殊圖案與質感,以及釉色彩繪的藝術表現等四大類展出,邀請您一同來欣賞。
勾勾纏:探索纖維藝術展覽遊戲書[附光碟/精裝]
禮物帶給人幸福感,但總會經歷一番心情糾纏與心意的交織。「勾勾纏」取其台語諧音,闡述一種糾纏不休的意境,恰如「纖維」帶有細膩、纏繞、糾結等特質。本展以纖維藝術為主軸,邀請多位藝術家以各式自然或人造纖維,以及軟性素材進行空間裝置與創作,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傳達的是一種情感的交織、分享與祝福。想知道「纖維」是什麼嗎? 棉花、構樹、蠶絲、羊毛、牛皮、鋁線…,這些東西你都認識嗎?你知道藝術家們如何用纖維創作出特別的禮物嗎?一起來探索纖維藝術的奧妙,動動手,為自己、家人或朋友,創作一個最不一樣的禮物吧!
與時代共舞—《藝術家》40年×台灣當代美術
美術期刊不僅是訊息的傳播者,更是藝術論述的重要載體,在藝術生態裡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位置;透過藝術雜誌,可以提供閱讀美術史的一個起點。本展策展理念,係以高美館出發的「南方觀點」為經、《藝術家》內容為緯,再現與重構台灣美術40年的發展脈絡。展覽內容以自行策劃為主軸,由高美館、藝術家雜誌、已逝藝評家倪再沁主撰的《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三方共同架構,透過藝術品、年表文字、影音等等,具體而微地呈現40年來的台灣當代美術發展。
2015良品美器:臺灣優良工藝品年度評鑑專輯
2015年報名參加評鑑的216組件產品中,共29組件通過決審者,其品質、機能、美感、創意等都是卓越的上乘之作,足堪膺任「C-Mark」的殊榮。其中並選出「美質獎」、「時尚獎」、「機能獎」及「造型獎」,作為最佳聲望標竿,予以特別獎勵。 「臺灣 優良工藝品」認證讓民眾放心擁有國家級的評鑑保證,品質及設計毫不遜色於國外名家。
陶瓷新品獎‧2015
「2015陶瓷新品獎」以廣邀各方廠商及陶瓷工作者,展示所研發的新產品,並透過專家評選,達到業界觀摩交流及了解市場反應之功效,提升產業整體開發能力與活力。
光譜.交映 國光20-光 譜篇專書
本書開頭以《快雪時晴》借喻京劇在臺灣的落地生根,第一章帶領讀者穿越後台看演員的準備及幕後工作人員的專業與辛勞,並倒敘新編戲大約一年的形成過程;第二章從「祖師爺」說起,呈現國光傳統戲、新編戲、跨界實驗、傳遞基因小劇場、兒童京劇五個面向;第三章講演出場域、對象如歐陸、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台灣花東馬祖等偏鄉離島;第四章講國光創造的品牌價值,從而建立與企業界、校園、戲迷、各界朋友的深厚友誼。結尾展望即將完工的臺灣戲曲中心,國光將與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共同進駐,使戲曲中心成為臺灣第一個擁有常駐劇團的專業戲曲劇場,航向臺灣戲曲界新的里程碑。
maSpalaw(回娘家): 臺博館賽夏族文物返鄉特展圖錄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合作舉辦的「maSpalaw -臺博館賽夏族文物返鄉特展」是第6次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原住民地方文物館合作策畫的「文物返鄉特展」,本書具體呈現出該展所展出的文物與文案內容,留下一個具體可徵的記錄。
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
本次展覽聚焦能源、城市與人類生活知交互關係,以永續性、交通運輸與都市系統三個議題為主軸,展出包括來自臺灣、德國、杜拜等不同國家建築師對於永續城市可能之未來的設計案共16件,以及三件與此議題相關的歷史圖表。
形色的調度:黃朝謨畫展
黃朝謨先生出生於1939年屏東縣東港鎮,1967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1973年,為了一圓親炙西洋名作真蹟的心願,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學習油畫與雕塑,也開啟了更深層的創作視野。他立基中國傳統書畫研究,而於東西方文化融合下做出取捨,展露出融匯東方美學涵養與西方藝術理念的創作。本次展覽透過藝術家筆下之風景畫、靜物畫、水彩、素描等各面向創作,讓觀眾能細細品賞其獨特的藝術風采。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透過觀照、對話、贈與、書寫、飲食串起和世界的連結 [精裝]
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度與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合作辦理「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透過觀照、對話、贈與、書寫、飲食串起和世界的連結」亞洲巡迴展,集結了李明維15個重要計畫,可以綜觀他20年間創作生涯的全貌。1964年生於臺灣的藝術家李明維,以不同的藝術參與計畫,透過簡單的參與模式如贈與、交談、用餐及睡寢等日常生活行為,使陌生的參與者逐漸熟悉彼此,探索信任與親密等議題;展場冥想式的空間體驗,以及帶有儀式性及表演性質的行為演出,也豐富和擴大了觀眾的知覺形態和藝術認知。本次展覽得以成功呈現,除了森美術館館的借展交流,藝術家李明維的合作展出,此展多仰賴參與徵件、甄選以及參與計畫的民眾,以及協助館方執行諸多計畫的館方同仁、義工大隊與導覽義工老師在展期間無私的參與及付出。本展專輯除了日方原文書的作者,也特別邀請陳貺怡教授撰寫專文。透過以上的借展合作與交流,以及展覽籌備期間各方熱忱的付出,才能讓展覽與專輯順利完成。
圓滿的旅程--彭薇個展
彭薇,生於四川成都,自小源於家學,對水墨鍾情、技藝純熟;現居北京,為北京畫院畫家。藝術對她而言,是一種享受,創作本身即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因此,她的畫,每每流露出一股與世無爭的靈性和脫俗超凡的格調。 本次展出作品共計約50餘件,諸如《遺石系列》、《遙遠的信件》、《圓滿的旅程》、《好事成雙》、《繡履記》等等,幾乎囊括畫家近十年重要代表作。彭薇創作膽大心細、求新求變,巧妙利用傳統水墨畫的題材及樣式,從各種平面材質的探索,延伸轉換至立體空間的創發,以優雅溫和的方式突破傳統與當代的界線,不僅賦予水墨更自由無束的思維,亦建立了個人獨特的美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