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十二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十三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十四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串:政治大學行動學術的實踐
大學一方面掌握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得以站在科技發展的核心地位,掌握著改善人類生活機會;另一方面也因為掌握了社會與人文知識,得以回應科技進步對社會的衝擊,提出策略與制度,參與社會演化的進程。政治大學抱持實踐的理想,承擔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透過行動學術積極解決社會問題,不但是已經隱然成形的風潮,也是值得積極追求的目標。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第八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第六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第五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主體、工夫與行動 : 朱熹哲學的新探索(精裝)
本論文集的關注點是朱熹思維中的心性論與工夫論,期望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新觀點,並探討某些尚未完全被釐清的議題。近幾年來,台灣的朱子學研究在中文、歷史與哲學三個學術領域裡皆有不少成果,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因此我們號召了一群青年學者,在兩次工作坊上發表各自對朱熹哲學的提問與解答,盡量達成學術共識,以便使各自的反思激盪出共鳴似的迴響,另闢蹊徑地提出解析朱熹思維的新視角。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洋環境教育方案(一般大眾/親子)
本手冊是專為來到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一般大眾及親子所設計的環境體驗課程,從乘著船舶認識南方四島海域和島嶼的「航遊四島」、接著安排有步入潮間帶的「海洋停看聽」,透過五感來認識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洋生態,最後漫步於東吉嶼,感受充滿時代變遷的文人景觀之「時光膠囊1960」,一系列由海到陸的課程設計方案,希望讓大家能用不同的角度與視野,深刻認識澎湖南方四島,進而更愛護海洋並愛上海洋。
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精裝]
為了探究文化移轉時可能發生的諸多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本書以「異國事物的轉譯」為題進行探討,且另闢蹊徑將考察重心由文化的複製與移植,移至其間「看似相同、實則有異」的曖昧轉變,希望藉由近代中國的案例,探索文化與文化互動時的若干原則。全書主要以當時日正當中的大英帝國與力圖振作的中國為載體,以中西往來頻繁的上海為地理空間,藉檢視具有豐富文化意涵的跑馬、跑狗、回力球等三項西式運動,來分析文化移轉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本書特色在於將過去「次殖民地」的說法去政治化,正面檢視上海殖民社會的特性。藉著將大英帝國具體化,書中深入論述運動與殖民之間的複雜關係;而讀者也會發現,跑馬、跑狗、回力球賽這些賭博性質濃厚的「異國事物」進入中國後,不僅出現顧此失彼、甚至暗渡陳倉的情況,其原有的運動意義也無可避免地被重新解釋。
光影羅曼史:台港電影的藝術與歷史
這是一本有關台港電影的羅曼史,講述著台灣、香港從196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故事。它聚焦了台灣的台語片、國語文藝片、瓊瑤片,同時審視了後續的新電影及侯孝賢作品。本書也探視了香港的敘事片,探索香港電影對1989年及香港九七所做過的省思。透過台港劇情片研究,本論文集也呈現了情愛、性別、身分在半世紀膠片電影裡的風貌。這本光影的羅曼史包容了台港影人的浪漫情懷。本書企圖描繪這些導演們的訴說:過往的林摶秋、李翰祥、宋存壽,現今的楊凡、王家衛、許鞍華,他們所傳達的華人二戰後追尋安身立命終極價值的渴望及努力。
原謬種之弊:清初四家《易》圖論辨研究
晚明清初由理學轉移至經學之學風變化,是中國近代知識轉型的重要問題。本書綜合學術史、思想史與經學史的解釋模式,提出《易》圖論辨之發展脈絡,是學術轉變的一大關鍵。《易》圖涉及《易》卦起源、儒道之辨和理氣關係等思想爭議,朱熹應用其建構理氣論,成為朱子學的指標性學說。探究黃宗羲、黃宗炎、胡渭、毛奇齡論辨《易》圖之歷程、特色與成果,清初學者透過天文曆算、思想辨別、歷史溯源、文獻考察等方法,廓清圖說與經典不合,其批評程度不盡一致,但皆反對《易》圖代表之形而上學,優位於《周易》經傳的初始涵義。清儒應用曆學、文獻學、古文字等考證手段,駁斥朱熹應用《易》圖建構之超越性思惟,展現多方面的學術活力。
TPP--日台加盟の影響と展望
本書是2016年10月22日由國立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與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假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論壇-台日加盟的影響與展望」,發表者在論壇結束後,依據發言內容改寫成文章,作為會議紀錄,並經外審編輯而成。TPP縮小版的CPTPP大致維持原先TPP高品質、高標準、涵蓋範圍廣泛的大型自由貿易協定的精神。雖然CPTPP改由日本所主導,即使美國退出,但是CPTPP作為捍衛自由貿易精神、防制貿易保護主義擴散、避免低標準自由貿易協定興起的防波堤,在重建自由貿易主義新秩序方面,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全球FTA大型化的趨勢已經形成,而目前也有多國表明加盟第二輪CPTPP的意願,美國也不排除重新加盟的可能性,CPTPP的後續發展值得關注。2016年10月召開論壇時正值TPP達成協議,本書因此是根據TPP即將成立的前提來撰寫。雖然之後局勢改變,美國獨自退出,但是CPTPP在一年多之後的2017年11月,由美國除外的11個成員國於越南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就核心議題達成共識。本書依據評審意見,部分強化CPTPP論述。CPTPP的影響力雖然不及TPP,但是它高標準的FTA精神並沒有改變。閱讀本書也可以達成「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目的。尤其是本書作者們均是研究此一領域的一時之選,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本書は2016年10月22日に国立台湾大学日本研究センターと財団法人中華経済研究院日本センターが台湾大学応用力学館国際会議庁を借りて「環太平洋パートナーシップ協定(TPP)フォーラム-日台加盟の影響と展望」を開催し、発表者がフォーラム終了後、発言内容に基づいて文章を執筆し、フォーラムの記録とするとともに、外部審査を経て編集したものである。2016年10月のフォーラム開催当時はちょうどTPP交渉が合意に達した時期で、そのため本書はTPPが近く成立することを前提に執筆された。その後情勢が変化し、米国が単独離脱したが、一年余り後の2017年11月にCPTPPが米国を除く11のメンバー国でベトナムにおいて共同声明を発表し、中心議題でコンセンサスが得られたことを宣言した。本書は審査の意見を基に、CPTPPの論述を一部強化した。CPTPPの影響力はTPPには及ばないが、高いレベルのFTAの精神は決して変わっていない。本書を読め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山の石、以って玉を攻むべし)」という目的が達成できるだろう。特に本書の執筆者は皆この分野の研究における最高の人選であり、これが本書の最大の価値である。
再現、傳承與超越:五四運動一百年
五四運動係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至今不衰。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2019年「海峽兩岸暨香港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以「再現、傳承與超越」為訴求,邀請相關領域 之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相互交流。本書為論壇論文結集,收吳玉山教授主題演講及汪榮祖、周陽山與黃玫瑄、梁元生、黃崇修、陳俊啟等五篇論文,所觸及的議題涵蓋百年來五四精神的傳衍與實踐、五四人物的再評述等等,帶領與會者重返五 四現場,再探歷史真實。
黃靈芝的文學軌跡:一位戰後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作家
黃靈芝從戰後開始以日語創作許多優秀作品,範疇涵蓋俳句、短歌、詩、小說、隨筆、評論等不同領域,而且具有後人無與倫比的文藝性,由以上看來,他無疑是戰後台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本書嘗試從戰後台灣社會及文化的角度探討這位特異的作家,試圖找尋他在台灣文藝中的定位,同時重新詮釋戰後以來的台灣文藝,並重新定義台灣作家。
民族光影百衲被:政大民族所50話當年
《民族光影百衲被:政大民族所50話當年》一書囊括了師長、系友以及行政人員的訪談與自撰文稿,精彩內容橫跨邊政學系—邊政研究所—民族社會學系—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系。透過師生們的多元視角,展現出民族系所一路走來,多元發展的「百衲被」精神。 本書共分為教師篇、系友篇、行政篇及附錄。教師篇收錄9位老師文稿,暢談在民族系所任教時的點點滴滴;系友篇收錄66位從邊政到民族各個階段校友的訪談稿與自撰文稿,每篇都蘊含著對民族系所的回憶與思念;行政篇收錄4篇文章,訴說行政團隊處理庶務時的甘苦;附錄則收錄了歷屆碩博士論文一覽,讓師長與系友們能重溫過往求學時光。藉著師生共譜的民族光影,讀者能從中回味民族系所的獨特發展,回顧過去50年(1969-2019)的點滴與成長,一起當個跨越世代的見證者。
批判之源
我的出發點可以視為是一個康德式的問題,即:「超越」如何可能?社會批判在最近幾年已然如火如荼。西雅圖和熱那亞的反全球化抗議以及伊拉克的偉大反戰征程,將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相關爭論,放回到政治與智識議程之中。但是在一個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深受後現代思潮影響的時代,社會批判如何在哲學上定位自己呢?在《批判之源》中,作者尋求系統性地處理這個問題。在第一部分,他考察了當代幾位極具影響力的批判理論家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如巴迪烏、比岱、博爾坦斯基、布迪厄、夏佩羅、哈伯瑪斯、內格里和紀傑克等人。這些理論家視角中的局限,促使作者在本書第二部分勾勒出一個替代進路,批判實在論的本體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理論和平等主義的正義觀,是這個替代進路的主要元素。作者論證的主要推動力是要展示:對於任何試圖挑戰現存世界秩序的人而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仍然是無法忽視的。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只有在跟其他批判視角保持一種開放而有力度的對話時,才能具有當代價值。《批判之源》就是致力於這種對話的一次努力。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二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四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一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第三冊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田中文庫植物圖譜[精裝](二版)
田中文庫原為田中長三郎教授之私人收藏。田中教授為著名的果樹園藝專家,曾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熱帶農學第二講座」教授及附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田中文庫中大部分書籍為田中教授購自義大利之德國植物學家暨藏書家Otto Penzig之私人藏書(內含植物學家E. F. Nolte之藏書),多數為十五至二十世紀初義大利文、拉丁文、英文等十餘種歐洲語文之植物學、園藝學著作,其中許多書籍含精美的手繪圖片。本圖譜即自田中文庫的書籍中挑選具代表性的植物圖片,植種包括許多世界著名的觀賞、食用、藥用、有毒及香料植物,分佈地區廣被熱帶至寒帶、歐洲至新大陸,也包括一些臺灣本地自生或栽培的品種。每一幅手繪植物,不僅線條細膩,而且色彩豔麗真實,足可帶領讀者走進歷史的迴廊,體驗早年的植物學者在熱帶叢林、北極凍原、沙漠荒地等地區探險採集之艱辛。本圖譜於2019年10月再版,不僅重現原書的精美圖版,更增添許多精彩的內容:書中所有的圖版說明皆經翻新擴寫,此外也新增四張田中教授親繪的櫻花素描,以及二篇介紹田中教授的文章。在此誠摯地邀請各方讀者一齊來欣賞這本學術與觀賞價值兼具的書籍。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機器業與江南農村:近代中國的農工業轉換(1920-1950)
本書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經濟史,關注的是現代中國如何型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出這段時期是西方新事物進入中國,各領域快速展開現代化的重要時機;在經濟領方面,新式企業、新生產方式以及新生產組織,不僅改變傳統的社經地位劃分,更是構成現代國家社會的重要基礎。過去現代化研究多半指出經濟活動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對立,然而對於現代部門如何影響廣大的農村及農民,仍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書所探討的江南地區,各種現代化設施已於十九世紀末陸續在城鎮中出現,至二十世紀出開始擴散到周圍農村地區,通過對此時農業史的研究,可以發現許多新事物快速成長,不僅改變農業的生產樣貌,更回過頭來影響了都市工業部門的經營型態,從而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增添新觀點。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全民守護大地(桌遊)
水土保持守護大地轟隆隆大魔王來搗蛋了!它帶著黑暗石兵準備來襲擊山水王國。水保小勇士英勇的帶著他的夥伴,在旅途中尋找能夠打敗轟隆隆大魔王的方法。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平裝二版)
◎首開將「西南」帶入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西南」作為方法,意義不僅在於史地實證研究,更能捕捉書寫者面對西南複雜的經驗和反應。在明清文學中,「西南」正是文化、政治、戰爭、美學、地理、民族、性別等諸多問題的輻輳交點。從外地到此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自然與人文景觀所帶來的陌生感,他們的作品深切結合文化的衝擊與交流,表現出複雜的美學、情感與思想特色,亦關乎近代中國的地理學熱度、思想的發展與新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文學審美、情感深度、歷史意識、文化體認乃至對世界的認知等等方面,明清文人的西南敘事提供了一個因其邊緣性而益顯鋒利的切入點。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情感與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現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觀。第二編〈戰爭與統治〉聚焦明清官員的戍守西南的紀實,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紀實》和清初田雯《黔書》等。第三編《性別、歷史與文化多音》則偏向傳統說部逸史,思考西南敍事——不論是人物列傳或是野史傳奇——衍生的過程。作者胡曉真帶領讀者從志╱治書中,窺見文人的情感張力和教化美俗的淑世理想;對少數民族的描述在「獵奇」中,也同時領略出明清時人的「好奇」之心:既是對「蠻荒闢土」的探索,也是一種「神秘仙境」的想像;既是自我開放,也是面向外在的世界觀。本書以「文學感知」揭櫫,精彩呈現「西南」在明清敘事中的政治性(戰亂、治理)、文化性(教化)、社會性(禮儀、性別),乃至人文性(情感、詩意和美感),堪稱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4)杜國清專輯
這一專輯,譯介本叢刊的創辦者和主要編者杜國清一生的業績。在推展台灣文學上的重要角色之外,杜國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研究對象,也是台灣六○年代開始推動現代詩運動的重要詩人之一。然而,關於他的作品,英語讀者知道的很少,可惜這是由於歷史和審美趣味的原因。因此這一專輯,我們的用意在於提供杜國清作品的代表作以及一些研究論文的英文翻譯。如此,我們希望華文以外的讀者能夠有機會欣賞他的創作成就,以及瞭解他對華文現代詩發展的貢獻。This very special issue of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is dedicated to the life work of the journal's founder and main editor, Tu Kuo-ch'ing. Apart from his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Professor Tu is a celebrated and much-studied poet who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oets in the Modernist poetry movement in Taiwan since the 1960s. However, very little of his work is available to English language readers. This is unfortunate for both historic and aesthetic reasons. Therefore, it is our intention with this special issue to provide a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 of Tu's poetic oeuvre, as well as a number of studies of his vers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ur hope is that in this way readers outside of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will be afforded the opportunity both to enjoy Tu's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as a poet and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vers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
2018年10月30日,第十屆「余紀忠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葉永烜院士,以「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為題,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李羅權院士擔任引言人,與葉永烜院士進行對談,從天文、太空、跨越古今的人文、歷史等角度,既深且廣的談論五十年後的今天,並給予現時的年輕人未來努力的啟示。 葉院士從50光年的恆星談起,貫穿古今、旁徵博引的前後五十年間,世界霸權的興起、蓬勃的太空時代競爭、人類從登入月球到太空旅遊業的構想、人類人口結構變化的生命如何永續到AI的發展與應用,讓不斷被時代推進的人們如何運用深蘊的人文關懷思維去順應AI世代的來臨,去尋求我們宇宙中、生命中最寶貴的伊甸園、適居帶。 因應變化迅速的世界局勢與科技,葉院士期許我們: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才能改變把世界改變、把環境改變、把歷史改變;要「有同情心」,尤其身為領導者能「作民父母」,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要「有意志力、有恆心」,做任何事皆能有始有終,縱使未來為AI充斥的世代亦不足為懼。
生命科學實驗手冊-動物篇
動物組織型態學為生物醫學的基石,然組織切片的製備、染色與判讀則為開啟動物組織型態學的金鑰。本書共分為14章節,藉由豐富的精美圖片描述組織切片製作與染色的方法,同時介紹時下最新組織切片數位影像的形成方式,最後以深入淺出觀點對大鼠重要組織臟器之形態構造進行描述。此書適合用於高中與大學生命科學相關課程之教學參考。
失序的腦:腦功能受損所引起的病症
大腦故障時,會發生什麼事?大腦能做的事相當驚人,它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感覺和行為。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我們之所以能體驗人生,就是因為有大腦這個核心。那麼,當大腦迴路受損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對我們的行為和人格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從帕金森氏症到妥瑞氏症、從憂鬱症到精神病,本書介紹了生活中的生物心理學,探討大腦功能受損所產生的病症,一併揭示大腦功能的奧祕。作者以神經外科的奇聞軼事和真實病例為輔,帶您認識大腦損壞時會有什麼驚人,甚至奇特的後果。
日本帝國主義與鴉片:臺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增補版)
對於鴉片,總督府做了什麼?同時沒做了什麼? 何以一邊揭舉「漸禁」,吸食者卻又無法根絕?1895年日本正式領有臺灣。隨著十九世紀末文明與野蠻二元對立的列強思維,日本統治者也意識到鴉片問題乃是攸關「文明」能否克服「野蠻」,及統治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帝國政府於是在臺灣推展一系列漸禁、專賣、藥用、特許及戒除的鴉片政策,並自詡其為「人道」做法。本書蒐羅臺灣總督府及專賣局的相關文書,呈現當時鴉片政策的「帝國性格」,並分析隨後如何以臺灣為中心向外推展鴉片販售以獲取利益;又如何在國際聯盟訪臺的壓力下轉變政策;及從帝國內的鴉片相關協力合作狀態、列國和國際聯盟帶來的國際及外交上的影響等內、外兩方面進行探討。
Taipei Biennial 2018, Post-Nature - A Museum as an Ecosystem
本屆雙年展探究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演變的特質,及此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以凸顯各系統賴以維生的依存關係。展覽呈現藝術、理論、社會和政治的環環相扣,將有助於理解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以及透過各種協作與適應變化而再生。Taipei Biennial 2018:Post-Nature—A Museum as an Ecosystem approaches the ever-changing nature of an ecosystem and how this is reflected in artistic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underlining the reciprocal dependency which every system relies upon to survive. In this biennial, all artistic, theoret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ll contribute to an overarching view of how an ecosystem is generated, and how it regenerat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among parts and adaptation to change.
和比戰難?八年抗戰的暗流(增訂版)
古今中外,凡遇戰爭,和談應運而生,抗日八年戰爭也不例外。日本以和談為謀略,輔成侵略目的。中華民國本於大義,視和談為畏途,對於言和者依法究辦。其實開戰以來,上自達官顯要,下至升斗小民,想望和談者大有人在。惟在抗戰浪頭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誰敢公開倡議?縱使如此,仍有操慮國家前途人士,暗地與敵方代表試探和談,包括黨、政、軍、特要員及民間意見領袖。最顯目的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走國境之外,公然倡和,終走向和平建國的不歸路。從公開檔案中,還可知蔣中正、孔祥熙、何應欽、張羣、陳布雷、戴笠、張季鸞等要人,也都直間接涉及祕密和談活動。在反侵略爭戰中,抗戰乃是一道洪潮,和談則為一股潛伏的暗流。然而不分順逆,都構成抗戰史的一環。本書根據中日珍貴文獻,首見較完整地揭開這一幕和談祕史的真相。
為士之道 : 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增訂版)
身處困境的唐代士人,習從選士制內部道德環節的失落,理解當代士風變化。他們認為士風惡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書循著唐人觀點,以「政治體系下的行動者」為主軸,將唐代士人的認識、選擇與行動置於宏觀的政治體系下,進行制度與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體的動向。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從中西造形思考探討文字墨畫:以設計創意春聯為例
文字墨畫之創意春聯教材,原是為讓銀髮長者能夠獲得學習樂趣與成就感而開始設計,隨著操控毛筆能力的增加,進而能夠現場揮毫的需求,筆者企圖將研發二十餘年的手寫造形之創作所累積的設計能量做個統整,從東西方造形美學理論之相關文獻分析出完形法則與視覺美感因素的掌握要點及對應關係,發現這些西方現代的造形原理亦可適用於東方書法與文字墨畫的造形分析,進而連結東方古典書法美學的應用並一一印證在筆者過去的創作之中,將來若能清晰而自覺地將這些造形方法應用在創作、設計與教學上,必定能事半功倍得心應手。
丁作韶與維雅特:二十世紀變局中的知識分子友誼
本書聚焦於兩位知識分子的傳奇友誼,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瑞士,他們雖然遙隔兩地,卻共同經歷了劇烈震盪的20世紀。1930年代初,在加拿大魁北克教授法國文學的天主教知識分子奧古斯特‧維雅特(Auguste Viatte),與在法國求學的法律學者丁作韶相遇。丁作韶於1931年返回中國,首先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投入軍旅,之後則以孤軍之姿退入中緬邊境對抗共軍。透過兩位主角的通信及檔案,本書得以藉由他們的交流,勾勒出冷戰及去殖民化期間的亞洲歷史事件全貌,同時反思1950-1980年代的臺灣史。此外,20世紀中國及歐洲法語圈之間的文化傳遞軌跡,亦在本書中如實還原。
生命科學實驗手冊-動物暨分子生物學篇
近年來國內對於生態環境以及生命科學教育相當重視,而生命科學實驗除了包含基礎生物學裏形態解剖構造的認識,及動植物生理相關實驗,更涵蓋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實驗課程,以做中學的方式建構出一般大學生對於生物科學的知識理論,藉以增強學生有關科學實驗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解決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力。本實驗教材以動物和分子生物學為主要材料介紹十八個實驗主題,包含以顯微鏡觀察動物細胞組織器官,及觀察動物的不同分類群如: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動物形態構造,還包含動物生理實驗、動物行為、生態調查等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則包括大腸桿菌勝任細胞的製備與質體DNA的轉形作用、蛋白質的西方墨點法、蛋白質的定量分析等實驗內容,以漸進式的設計規劃,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以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不只是三隻小豬(精裝)
繪本改編自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三隻小豬》,以故事中大野狼破壞房子的橋段做延伸,傳達臺灣歷史建築受到人為破壞的意涵。透過繪本故事的呈現,用淺顯易懂的故事內容,進而帶出文化資產保存和永續經營的箇中含意,讓小朋友們可以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建立文化資產保存及永續的基礎觀念。
另類時空圖書館: 假設性思考的難題及其解決方案
假設性思考是針對「在某個設定的情況下,其結果為何」進行的思考,它滲入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讓人類成為獨具理性的生物,也提供人類使用工具的基礎,構作了我們人生中喜、怒、哀、樂的源由,以及做與不做的抉擇。然而,假設性思考設定的情況,常與現實世界相違背,或是將現實世界設定成不確定的未來,所以我們不得不追問:「正確的假設性思考如何可能?」在本書中,作者以生物醫學以及社會科學近三十年來快速發展的因果模型理論(又稱為結構方程模型理論)為工具,建構了一個關於假設性思考的理論。這個理論不僅解決了許多令哲學家難以成眠的假設性思考難題,清楚說明了人們利用假設性思考來理解世界、進行決策時所面臨的窘境,也指出了人們何以對自身的假設性思考擁有過度的自信。作者的筆觸細膩,論證清晰,又不時穿插諷刺性箴言與幽默的見解,使得本書不只是一本探索人類思想的哲學著作,也是引領相關領域科學家們進一步深究科學方法內涵的指南。讀者藉由本書的鍛鍊,當可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