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1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1》集結二十八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探索他們成長學習的過程,如何轉化為教學熱忱,並運用各式的教學方法,培植學生的專業知識,以及給予生命的關懷。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
本書以南宋哲學家朱熹的窮理工夫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溯源式的檢討、理論本身的檢討、展望式的檢討等三個向度,探究此一學說的理論效力。書中首先勾勒朱熹工夫論的輪廓,剖析「工夫」與「工夫論」之要義,探討窮理工夫論的出現,其立基是否穩固;即朱熹自「中和舊說」轉向「中和新說」的窮理工夫論,本身是否有充分的理據?其次,作為修養工夫樞紐的「窮理」,本身既屬於「知」的活動,則它如何保證道德實踐之「行」?最後,立足於現代,朱熹的窮理之學要如何解答我們所面臨的難題?對我們的未來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期望透過盡可能準確且周延的詮釋,以及在三種向度下嚴格而深入的理論探討,讀者能較為全面地理解朱熹的窮理工夫論,以推進對朱熹哲學的研究,並為其進一步參與普遍哲學議題的討論,打下新的基礎。
漫‧話三傑
揭開塵封的六?年代漫畫記憶一窺臺灣漫畫的第一個燦爛時光陳定國 以精緻典雅的畫風改編傳統女性故事,傳遞忠孝節義的理念。葉宏甲 四、五年級的共同回憶:諸葛四郎為何從天下無敵到自廢武功?劉興欽 「大嬸婆」展現濃郁客家風味、「機器人」傳遞科學知識。漫畫,作為人們閱讀娛樂的對象,總是帶來歡愉;輕鬆、活潑、誇張、極致想像的表達方式,讓社會普羅大眾容易親近,是休憩時的最佳伴侶,也是眾多人們童年時的重要回憶。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形式之一,漫畫與電影、電視劇集等戲劇表達類似。創作的主題與方向,不只是透過繪畫表達的張力與故事結構的營運,強化與凸顯漫畫創作者的思考與觀點;漫畫作品本身,亦是社會文化與時代脈絡的縮影。臺灣本土漫畫,曾經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年之間,創造出一個豐富而多元的漫畫世界。這段臺灣本土漫畫的燦爛時光,是由臺灣漫畫三傑,也就是陳定國、葉宏甲、劉興欽三位漫畫家,所共同創作出來。陳定國擅長改編傳統女性故事,包括:《呂四娘》、《孟麗君》、《花木蘭》等,畫風精緻典雅,傳遞忠孝節義等理念。葉宏甲,代表作品是盛極一時的「諸葛四郎」系列,打造出臺灣早期在地的武俠世界,畫風簡潔,故事緊張刺激,引人入勝。劉興欽,以「大嬸婆」與「機器人」系列故事聞名,作品除了有濃郁的客家人物風情之外,將科學知識融入漫畫素材,亦是重要創舉。三位漫畫家在同樣動盪的臺灣社會環境下成長,卻各自樹立獨特的畫風,描繪與建構出不同的世界。在漫畫三傑的共同滋養下,揮灑出臺灣漫畫界的第一個燦爛時光。三、四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再次湧現,時光彷彿回到了臺灣本土漫畫那段燦爛時光。──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複雜的故事情節、人性的刻畫,可以視為一種社會研究。──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張維安臺灣跨族群、跨世代的共同記憶。──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陶振超副教授
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
鑑於學術史論及清中葉《易》學為了強調時代特色,皆以漢《易》派為代表,本書採取不同研究視角,強調彰顯《易》學發展的多元性,故針對清初及清中葉的《易》學,分別就圖書《易》學、漢《易》派、宋《易》派,及歸本《易》經傳、強調致用與建立體系的《易》家進行類型學研究,探討黃宗羲、李塨、惠士奇、張惠言、王又樸、汪紱、程廷祚、晏斯盛、莊存與、焦循等十家《易》學,以呈現清初及清中葉《易》學的豐富面貌。清代《易》家在圖書《易》及對漢《易》、宋《易》承繼與開展有重要貢獻,且多強調回歸《易》經、傳,亦重視經世致用及建立體系,義理方面有重氣及正視人的氣質、欲望,這些都是清代《易》學值得稱道的重要成就。
游離其間:走向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
不同藝術間某種互相認同的關聯的質素,彷彿那一瞬間,一張畫、一件雕塑正欲發聲為話語。──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作為城市漫遊的攝影者,葉灼走訪各地,以其靈視的眼光,瞬間凝住喧鬧世界於一格,使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實又奇幻的」影像/映象再現;而行遍天下,以比較文學理論馳名國際的葉維廉,生命中的觸動,總湧為詩文。父子二人雖異,卻又同——在尋索生命歸屬的過程中,在工業化絞動文化的陣痛中,雖熟識/陌生交錯,傳統/現代錯位——卻均「在緊張壓迫的變化中兀然獨立,在某種天平上游離其間」。而,這樣的游離,對讀者,並不陌生。From 80+ evocative photographs, pregnant high visions, come poetic echoes of measured pulses and impulses. Two artists, father and son, engaging in a cross-cultural, multi-generational dialogue with rhythmic, vital energy, tracing for the reader an odyssey of cultural and living complexes, explore the push-and-pull interactions between poetry's linguistic signs (seething images in the heart/mind) and photography's visual signs. We experience in this gap what American poet Ezra Pound called the “inter-recognition” between arts, “where paintings or sculptures seem"", as it were, “just coming over to speech.”
我的學思歷程10
我第一次聽說「人道主義」,覺得很了不起,從此我發現自己的氣質就是關懷他人,這時我開始寫詩。──鄭愁予人生很漫長,轉換跑道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不喜歡看到一個人用悲哀的態度面對人生變調這件事,變調是一件好事啊!──朱敬一本書選錄七位在文學、出版、醫學、工商經濟各領域為臺灣努力奉獻的傑出人士,看他們如何以無比的勇氣與毅力,活出自己的價值。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先生從小立志「不走文學路」,最後卻成為臺灣出版界的傳奇;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先生以新詩表現人類天生的情感與關懷,寫下人間最美麗的詩篇;點將家投資公司董事長陳景松先生積極樂觀地行動追求夢想,以與時間賽跑的態度,全心全力實踐心中的目標;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以「成為良醫,不作名醫」為終身目標,獨挑改變社會、打造健康社區之大梁;國際知名作家司馬中原先生天生自帶神祕色彩,用一百多本著作記錄下對生命的感動和敬畏;台灣之友會總會長黃崑虎先生追求公平正義、崇尚民主,不怕再多的困難和挫折,只求有勇氣和毅力渡過難關再站起;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常任代表朱敬一院士,在文中透過清晰的數字與圖表,解讀臺灣經濟活動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
光射塵方.圓照萬象 : 杜國清的詩情世界
詩的創作所表現的,只是一顆心的七情六慾及其喜怒哀樂而已。詩人的心,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光射塵方 • 圓照萬象」所呈現的美感境界,也就是詩人生涯一甲子,杜國清所創造的詩情世界的光影形象吧。本詩集收錄的作品共301首,呈現出詩人學者在詩藝的追求上,理論和實踐互相印證、詩論和創作彼此照應的特色,內容分成「詩論篇」、「體物篇」、「緣情篇」、「詩藝篇」四大綱目。杜國清的詩學理論,隨物宛延,唯心迴轉,基本上是即物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結合,也是「即物」與「即情」這兩個互相交織的創作手法的體現。杜國清的創作,愛情詩佔大多數,但也有不少反映台灣社會現實的「譏諷詩」、「政治詩」、「事件詩」、「紀事詩」等表現知性批判的作品。這本詩集,見證詩之為詩的古典價值,在本質上必然超越時空,才能為不同時代、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讀者所共賞。
鎖開 : 近世日本「」「外」
「鎖國」體制是日本近世在「内」、「外」夾縫中所選擇的對外政策。本書是圍繞「鎖國」、「開國」問題,在台灣聚集日本、韓國、荷蘭專家於一堂,相互討論而彙整的論文集,也就是現代研究者之「內」與「外」交叉議論的成果。超越以往僅以日本近世史研究之一環的討論,本書不限於東亞,更擴及歐洲、環太平洋等,在全球化的世界史動向中,對日本近世選擇的「鎖國」體制及其變化過程,提出宏觀及多樣的論點。要問「鎖國」究竟討論些什麼?在本書第一部中,首先整理了與各時期課題相關的「鎖國」研究史,明確提示出此問題的意義。第二部「鎖國的內與外」,則由外部世界投射出「鎖國」的意義。第三部由各種不同視角,討論圍繞「鎖國」、「開國」在思想上的爭論和內外文化的衝突、交涉等問題。透過上述研究可清楚看出,有關「鎖國」、「開國」的討論,也是足以列入東亞近代史射程內開展的重要議題之一。「鎖国」体制は、日本近世の「内」と「外」のはざまで選択された対外政策である。本書は、「鎖国」「開国」をめぐって、台湾の地で、日本、韓国、オランダの専門家たちをまじえて交わした議論をまとめた論文集である。つまり現代の研究者たちの「内」と「外」が交差した議論の成果である。これまでの日本近世史研究の一環としての議論を越えて、東アジアはもとより、ヨーロッパ、太平洋など地球世界の世界史的動向のなかで、日本近世が選択した「鎖国」体制とその変容過程を、全体としてとらえる視点と論点が、多様に提示されている。〈「鎖国」を問うことは何を問うことか〉、その時々の課題と連関した「鎖国」研究史はその「問い」の意味を浮き彫りにする(第一部)。第二部「鎖国の内と外」は、外部世界から「鎖国」の意味が照射され、第三部で「鎖国」「開国」をめぐる思想的議論と内外の文化の葛藤や交渉の多様な諸相が俎上にのる。それを通して、「鎖国」「開国」をめぐる議論が、東アジア近代史も射程に入れた議論に展開していく必然性が明らか見えてくる。本書は、日本近世史研究が、もはや一国史にも日本近世史にも回収できないことを、明確に提起した書であ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球關係史料集成(第四卷)
本書為臺大圖書館根據與琉球相關的史料所編製的全文翻刻暨現代日文語譯及解題的刊行本。 臺大圖書館典藏一批臺北帝大時期透過抄寫所蒐集之沖繩(琉球)史料。該批史料包含「冠船日記」、「親見世日記」、「異國日記」、「冠船ニ付評價方日記」、「冠船之時唐大和御使者入目總帳 全」等,俱實記載了1719-1866年(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的中琉外交關係。臺大圖書館透過合作計畫,由琉球大學的學者群與沖繩公文書館沖繩縣教育廳文化財課史料編集班的專家,將該批史料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以及名詞解釋與校勘、中文翻譯等,並撰寫解題,出版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本史料集成將分年出版為五卷(冊)套書,2013年已出版第一卷(冊),2014年已出版第二卷(冊),2016年已出版第三卷(冊),本書為此套書的第四卷(冊),所翻刻的臺大圖書館典藏琉球史料包括以下三冊:(1)冠船付評價方日記 上(道光十八年)、(2)冠船付評價方日記 下(道光十八年)、(3)冠船之時唐大和御使者入目總帳(道光十八年)。
從逆寇到民族英雄:清代張煌言形象的轉變
張煌言,曾與鄭成功合作反清,一起北征、攻打南京。兵敗後,鄭成功遠走臺灣;張煌言則選擇以死明志,被清廷處決於杭州。張煌言從容就義的氣節及其抗清事蹟,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在民間傳頌不絕,後世學者形容他是「南明抗清的最後一人」、「一代完人」。然而,細究清代的兩個半世紀,張煌言的歷史形象並不一致,有著多次轉變的過程:從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進而成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驅」,最終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續至今。本書在論述此過程的同時,也探究「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分析形象轉變的社會變遷、群體認同等內在因素。特別是清中葉以降的急劇社會變遷,是如何左右人們的歷史記憶;張煌言的抗清事蹟、歷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構和書寫。
氣候變遷全球行政法的演變、形貌與影響
氣候變遷議題已經迫使全球各地的法律學者不得不積極尋找有效的制度因應。然而,在傳統內國行政法和國際法二元架構底下,內國行政法無法有效處理跨界大尺度的氣候變遷問題,國際法也因為嚴重的政治對立而遲遲未能發展出有效、完整的管制規範,以至於氣候變遷的法律討論經常難以聚焦。本書以全球行政法途徑分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兩個國際條約,及其衍生發展的決定和規範,嘗試整理耙梳現行氣候變遷規範的形貌與規範定位,提供國內氣候變遷法律討論的量能基礎,期待促成台灣積極因應氣候變遷。
教英文、跨文化: 大學英文課程裡的多元文化教學
本書為政治大學外文中心執行教育部104-105學年度「多元文化語境之英文學習革新課程計畫」之部分成果,以大學英文課裡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為主題,由十位校內外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教學理念與方法。第一章導論介紹計畫執行理念與本書緣起,其後共十一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跨文化觀念的發展、教學運用須知及跨國教學合作的實務,第二部分呈現政大教師群的多元教學面貌,共收錄了104學年度執行本計畫的七份英文課跨文化教案,由各授課教師說明教案、闡述設計理念,檢討執行情形。第三部分探討多元文化教學異中求同的方式,提出跨文化能力評量工具,並呈現政大教師群共同製作跨文化主題之線上課程的過程與使用結果。本書試圖結合學術理論與大學英語教育現場實務,探討文化議題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方法,藉由實際個案的呈現,希望能提供英語教師實際有用的參考。
2017音樂藝術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7音樂藝術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依所訂定主題向國內外專家學者邀稿,本年之主題仍兼顧音樂演奏詮釋與教學實踐,邀請捷克赫拉德克‧克拉羅夫大學(UHK)音樂學院院長František Vaníček和教育學者Katerina Juklová伉儷以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駐校藝術家Isaac Allen和Angela Choong兩位教授蒞臨演講並主持大師班,與本系同仁伍鴻沂、林君瑤、林子珊、吳亞欣、蕭永陞,國內學者黃均人、李子聲、姜宜君、楊閔貴,從音樂教育、演奏詮釋、數位典藏與音樂創作等面向提供研究心得與經驗分享,帶領與會師生深入理解音樂藝術與教學之多元視角與嶄新知識。
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
中日輪船航運業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競爭與勢力消長,關係錯綜複雜。本書分析1914-1945年間兩國航運業在中國沿海與內河水域的發展,為20世紀前半中日政治性衝突提出經濟性的解釋。日本在華航運經營,曾因國家補助及一次大戰景氣有長足發展,但中國輪船航運業在北伐結束後急起直追,則讓日本航運勢力一度面臨挑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佔領區資源對維繫日本戰時經濟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逐步強化航運業統制,並以政治、軍事力量驅逐中國及在華經營的英、美等第三國航運勢力。惟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盟軍對中國沿海及內河水域實施空中轟炸,斷絕煤鐵等資源船運回日管道,成為日本戰時經濟崩潰要因之一,30年的中日航運競爭也因此以兩敗俱傷作收。
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本書從學術史及文獻分析這兩大角度探討易學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的傳播與影響。除了嘗試勾劃這些中國近鄰的易學發展史外,它還針對日本、朝鮮及越南的重要易學著作作專題性的文獻分析,並提出「易學文化圈」的構想。這是首本研究東亞易學的專書,其開拓性的研究對了解易學、域外儒學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都有極大幫助。
和比戰難?八年抗戰的暗流
古今中外,凡遇戰爭,和談應運而生,抗日八年戰爭也不例外。日本以和談為謀略,輔成侵略目的。中華民國本於大義,視和談為畏途,對於言和者依法究辦。其實開戰以來,上自達官顯要,下至升斗小民,想望和談者大有人在。惟在抗戰浪頭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誰敢公開倡議?縱使如此,仍有操慮國家前途人士,暗地與敵方代表試探和談,包括黨、政、軍、特要員及民間意見領袖。最顯目的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走國境之外,公然倡和,終走向和平建國的不歸路。從公開檔案中,還可知蔣中正、孔祥熙、何應欽、張羣、陳布雷、戴笠、張季鸞等要人,也都直間接涉及祕密和談活動。在反侵略爭戰中,抗戰乃是一道洪潮,和談則為一股潛伏的暗流。然而不分順逆,都構成抗戰史的一環。本書根據中日珍貴文獻,首見較完整地揭開這一幕和談祕史的真相。
數位學習者之眼:應用眼動技術於數位學習研究
認識新世代,就從年輕人如何閱讀瀏覽媒體開始!身處恆在世代(always-on generation),「恆常在線」是年輕人的生活型態;使用者不再只是媒體內容的「消費者」,而且是各種媒體內容的「生產者」。要認識新世代,可從他們如何閱讀瀏覽媒體開始。而適當地使用眼動技術,絕對有助於理解年輕人如何「讀」,觀看其「真正」的數位學習歷程,才有機會落實「深度學習、數位公民」的資訊教育理想。只要讀完本書,即可準備好儀器、數位教材內容(如PPT),帶著眼動儀找間安靜的教室,打開機器和電腦,幫學生別上髮夾(任何一絲頭髮都不可以遮住眼睛),進行9點校正後,進入數位學習的眼動世界!
華語真好玩:華語節慶小書(共八冊/附光碟)
本書為「華語真好玩」教科書之延伸節慶教材,提供幼兒華語教師設計教學活動之參考。八冊華語節慶小書包含:過新年、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萬聖節、聖誕節、開齋節及種族和諧日。
輔仁大學校史室收藏南京教區契約文書選輯
本書自輔仁大學校史室收藏「南京教區契約文書」中選用252件藏品,編排方式係依照類別、時間及空間排序。每件契約文書採用圖檔和釋文對應,並輔以基本資料,期許能完整呈現其內容,便於讀者閱讀。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
本書對韓國朝鮮朝(1392-1910)的儒學作系統性研究,以問題的論爭為主,討論多位著名儒者的思想。包括朝鮮朝前期的鄭三峰、李退溪、李栗谷,及朝鮮陽明學唯一大家鄭霞谷;對後期的蘆沙學派、寒洲學派、華西學派也以田艮齋的評論為線索,對各學派的觀點作概括性的討論,凸顯出各學派的特徵及朝鮮朝主理與主氣兩派的不同。書中主要採用當代新儒學對宋明儒學義理分析及分系的詮釋觀點,又融入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的重要觀點。並藉由對韓國朝鮮朝儒學的主理、主氣兩派的觀點的分析,提出作者對朱子思想的特別看法,希望提出對朱子思想較為順當的詮釋。
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
烏托邦(英語:utopia),原意指理想而完美的社會。這個語彙源自於英國的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1535年)的著作《烏托邦》。該書問世於1516年,2016年適逢成書500週年紀念。自成書以來,引起許多學者的各種討論。這500年來,人類歷史經歷過無數重大事件,也因此累積各種智慧,在實踐理想與追求普世價值的工作上,做了各種努力,也付出了各種代價。本書題為《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集結港、臺學者,透過不同的視角與面向,回顧500年來人類在烏托邦議題上的反思與辯證,並分別從西方歷史文明、古代中國思想、近代臺灣宗教與社會文化等面向,探討人類追求烏托邦理想的經驗與相關論述,或者各種有關「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反思,經由本書之論述,庶幾可以掌握有關烏托邦議題之相關論述,從而對500年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軌跡,可以有更清晰的掌握。
2017資訊科技與教育科技研討會論文集(附光碟)
本論文集邀請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先進共襄盛舉,共同探討資訊科技與教育科技之發展趨勢、應用方向以及影響層面,此外,亦邀請與主辦單位合作之中國大陸學者參與投稿以及來臺與會,藉由多元的交流與激盪,促進相關研究與發展之成果,進而將其有效應用在教育及生活層面,培植新一代資訊人才。
禮記之先秦儒家思想:〈經解〉連續八篇結合相關傳世與出土文獻之研究
本書以〈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為核心,整合相關傳世文獻與戰國簡文之內容,論述子夏與子張學派如何闡發儒學,再以相同方法,以〈坊記〉、〈中庸〉、〈表記〉、〈緇衣〉為核心,論述子思如何闡發孔子之思想,填補孔子到孟子之間儒學發展史上之空白。此外,再以《荀子》之禮治思想為主軸,通貫《禮記》〈經解〉起連續八篇之內容,論述子夏、子張、子思及荀子,都依循從勸學習禮→出仕為政→實踐禮義之系列過程,繼承轉化孔子思想之儒學系統,以豐富先秦儒學,乃至先秦學術發展史之內容。
福島事故後台日政策換原子力協力
福島事故後,台灣為何與日本相反、走向「非核家園」的道路?311福島核事故、迫使台日兩國的能源政策面臨重新檢討。事故後,日本政府將「核能定位為重要的基載電源」、並推動核電再運轉。但在台灣、因福島核事故激勵了民間的反核運動、遂使2016年5月就任的民進党蔡英文総統、宣佈決定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政策。本叢書收錄福島事故前後、台日兩國能源政策轉變過程有關的論文和台日核能交流的實績以及論述兩國今後核能合作方向的文章共16篇。其中主要論文為2014年本中心在台北舉辦「第31回中日工程技術研討会」的「能源政策人文産業組」中発表的論文,及2015年日本《Energy Review誌「台日核能安全合作」專集》中刊載的文章。日本與台灣同為缺乏能資源的國家,地緣政治上兩國亦屬生命共同體。但是福島事故後,台灣與日本相反、走向「非核家園」。究其原因為(1)国民對核能安全的疑慮高漲和(2)迎合大眾的民粹政治上、有兩國文化的差異性而引起。但今後(1)核廃料処置(2)核電廠除役及(3)民眾共識的建立等是兩國共通的問題、在此領域兩國應相互深入理解、並互相合作。本叢書的出版寄望有助於今後台日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311福島原発事故は、日台両国のエネルギー政策の抜本的な見直しを迫られた。事故後、日本政府は「原発を重要なベースロード電源」と位置付け、原発再稼働を進めた。台湾では、福島事故により、原子力反対の世論が高まり、2016年5月総統に就任した民進党の蔡英文氏は、2025年までには「ゼロ原発」の方針を決定した。本書は福島事故前後、日台両国のエネルギー状況とエネルギー政策を巡る変遷経緯に関する論文および日台原子力交流の実績、更に今後両国の原子力協力のあり方について論述した文章を16編収めたものである。その主な論文は2014年、台北で開催された「第31回中日工程技術研討会」の「エネルギー政策人文産業組」で発表されたものと2015年、『エネルギーレビュー誌「日台の原子力安全協力」特集』に掲載されたものである。日本と台湾は同じくエネルギー資源に乏しく、地政学的にも両国は一蓮托生の関係にある、しかしながら福島事故後、台湾は日本とは逆に「脱原発」に走る。その背景には(1)原子力発電に対する国民の不安の高まりと(2)ポピュリズム政治等に両国文化の差異性に起因する。但し、今後(1)放射性廃棄物処分(2)原発廃炉措置(3)国民のコンセンサスなどについては両国共通の問題であり、この分野において相互理解を深め、お互いに協力すべきである。本書が今後エネルギー分野の日台協力に役立てれば幸いである。
若莊子說法語
當代法語漢學拓寬了別開生面的《莊子》研究視野,使《莊子》研究在當代漢語與歐洲哲學的碰撞、交錯、溝通間,孕育了跨文化莊子研究。尤其與法語漢學的深入交流,使討論範圍觸及身體、主體性、氣論、批判和政治等問題。《莊子》讓當代漢語哲學轉入獨特的跨文化漩渦裡。於此似乎可見潛力無窮、深不可測的思想和文化創新。當代漢語哲學在臺灣所累積的跨文化潛力,正在尋獲通古今東西之變的哲學表達,其中充滿了掙扎,也充滿了自由。或許,世界哲學的某種另類可能將從中浮現,藉由中國古典文本的跨文化探索,來反思和批判混雜現代化所引發的諸種弔詭經驗。為什麼是《莊子》?莊子的思想不僅在古代已經很當代,在當代也依然很當代。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海德格哲學彷彿是一道光芒,照亮我們心中的家園,讓流浪於外的我們回到久別重逢的家鄉。海德格是上承胡塞爾(Edmund Husserl)現象學,下開歐陸後現代思潮的重要哲學家,要領會歐陸當代哲學主要思潮,就要深入瞭解海德格的哲學理論。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由閱讀其著作,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存有與時間》開始。然而,對當代中文讀者而言,無論在言語或是思考方式上,這部經典都是艱深難懂,往往令人望之卻步。為了讓讀者較容易把握海德格哲學,作者在本書中運用簡易流暢的文字,輔以實例,以十五章的導讀與分析,逐節分點闡釋海德格的理論思維,完整而連貫地勾勒出《存有與時間》的整體架構與脈絡。期許讀者能在明白海德格哲學後,對其理論困難,有自己的反省與體悟。也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海德格和歐陸當代哲學的殿堂,打開新的視域,以不同的觀點來認識人生和宇宙之美。
福音演義:晚清漢語基督教小說的書寫
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本書研究晚清時期具代表性的漢語基督教小說,上編「翻譯編」分析首部漢譯德文基督教小說《金屋型儀》、以儒家經典評點基督教寓言的《勝旅景程》、想像天國樂園的兒童小說《安樂家》;下編「創作編」考察把英國建構成「無上之國」的《是非畧論》、演義聖經的史傳體小說《約瑟紀畧》,以及兩部藉基督教思想為中國社會革故鼎新的「時新小說」──《無名小說》及《驅魔傳》。每一章從作品的敘事結構及特徵出發,於宗教思想及文學形式之間穿梭往來,多角度探析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的書寫策略,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0):白先勇專輯
白先勇,可以說是當代華文作家中,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東南亞、在其他各地的華人世界中,最負盛名、最受肯定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創作成就和作家地位,與台灣文學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也是本叢刊這一專輯譯介他的作品的主要原因和探討的主題。這一專輯,由白先勇提供尚未翻譯成英文的小說,共五篇。其中收錄在《紐約客》中的有四篇:〈謫仙怨〉、〈骨灰〉、〈Danny Boy〉、〈Tea for Two〉。加上1971年作者與夏志清合譯的〈謫仙記〉,以及1980年作者與尹佩霞合譯的〈夜曲〉,《紐約客》一書中的六篇,以此完結。此外另有一篇近作,〈Silent Night〉,該是屬於《紐約客》系列,最初發表於《聯合報》「當代小說特區」(2015年12月24-25日)。除了五篇小說之外,我們另外選譯了四篇散文,代表四個不同的題材,呈現在評論方面的不同面向:對《現代文學》當初創刊的回顧、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缺乏藝術經營的問題、小說與電影的關係,以及一篇對新詩的評論—白先勇知道台灣詩壇壁壘分明,向來不涉及新詩的評論,這篇〈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也可以看出小說家與詩人對人生愛與哀的情感書寫,自有一份戚戚然的知音共鳴。It could be said that Pai Hsien-yung is the most renowned and broadly recognize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whether in Taiwan, China, Southeast Asia, or any other region of the Chinese worl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as an eminent writer with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literature is a phenomenon worthy of study. Therefore, we dedicate an entire issue to exploring it.
傳承 創新 卓越:永遠的臺大人精神
在擔任臺灣大學校長的四年期間(2014-2017),楊泮池校長以傳承、創新、卓越、奉獻為信念,與全體師生同仁一起努力,期使臺大達成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目標,成為臺灣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並且對全人類做出貢獻。本書為楊泮池校長執掌校務四年的成果紀錄,分為「演講篇」、「理念與績效篇」、「推動國立臺灣大學系統」與「校務建設延續發展要項」四部分。前者收錄作者在校慶、新生入學、畢業典禮等不同場合的講詞;第二篇則是治校的具體績效,加上數據呈現,總結政策及執行結果。其主持成立包括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短短二年內已經在未來領袖人才的培育上創立了臺灣高等教育的新典範,是為大學實質合作之楷模。最後關於校務建設延續發展部份,羅列推動中或規劃中之議題,有賴所有師生同仁結合校友及各界之力繼續推動。近年來,創新創業教育是全球高教必然關注,作者希望臺大在現今劇變的全球化世界,以創新觀點躍進全球視野,才能達到突破性的超越。
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
解纏足、新式教育、高等女學校……從新女性的誕生,追溯台灣社會近代化的變動過程所謂「新女性」,是出現於1920年前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女性們所被賦予的稱謂。她們是脫離纏足的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一群,主要是高等女校畢業生構成的集團。本書乃透過女性角色的變化,企圖重新啟問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社會史意義。同時以「新女性」世代的誕生過程及其社會定位為對象,具體進行分析;並透過1895至1945年日治時期新女性的形成,考察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依此,本書將避免單以台灣女性為對象的通史性敘述,而是以新女性為主體所開展的殖民社會結構變動為直接研究對象。作者並著重殖民地的台灣新女性,如何在帝國政府的統治權力,與台灣社會的家族倫理複雜交錯中生長,且透過文獻資料勾勒出殖民地台灣的社會斷面。
電腦對局導論
研究電腦如何下棋、解謎題和進行對局是資訊科學中研究人工智慧的重要一支。電腦對局的研究課題多元且具挑戰性,又因入門的條件較低、成效評定方式明確,故吸引許多人投入研究。本書有系統地蒐集並整理相關文獻,歸納電腦對局之精華要義,有助於入門者學習參考,奠定基礎。本書綜覽電腦對局研究,並特別注重演算法層次的引導式理解及討論,也描述演算法實作時所需的系統知識和技巧,兼顧理論和實際。研究電腦對局,終極目標不只是希望電腦在對局上能贏人類,而是在達成這目的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及應用。因此,與其說研究者在鑽研如何讓電腦「變聰明」,不如說透過演算法,研究者激發腦力,從而開創新的科學和技術發展,便利人類的生活。本書特色1. 國內外第一本專門介紹電腦對局程式設計理論和實作的專書。2. 囊括古今中外相關軼事、筆記和研究,包羅萬象,蒐集齊全。3. 超過60個演算法,詳細說明單人對局及雙人對局之細節。4. 超過120張說明圖示,舉實例闡述困難的觀念。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莊子的思想不僅在古代已經很當代,在當代也依然很當代。為什麼當今的莊子研究展現出罕見的跨文化潛力?為什麼莊子可以成為當代歐洲哲學與當代漢語哲學之間的一條通道?為什麼跨文化莊子研究深受法語莊子研究的啟發,但卻必須有賴臺灣的特殊文化歷史處境才得以逐漸發揮出乎預料的當代性?為什麼《莊子》與當代民主政治所面臨的問題能產生難以言喻的呼應關係?為什麼《莊子》有助於進入跨文化的互相學習、互相批判、互相轉化的動態過程?究竟,為什麼是《莊子》?這些是此本論文集從不同角度所思考的問題。至於為什麼莊子會在眾多中土哲人中脫穎而出,讀者只要稍加翻閱本書所收文章,即不難發現其中的線索:莊子提供了一種新的主體範式。
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
「地獄」不僅僅用來指一個空間或場域,同時也是一個神判或者冥判的概念,凡是所有來自超越世俗的制裁力量,並且具有約束或者法律上的審判意義者均屬之。「法律」包含「國家法」與「民間法」,從「國家法」進而討論透過國家律法所建構的人間秩序;從「民間法」進而研究其與國家統治的關係。本書藉由「地獄.宗教.國家統治」以及「法律.社會.人間秩序」兩大主題,具體呈現古代中國的國家統治與秩序原理。不論是「地獄」或「法律」,都是用以維護「人間秩序」的重要工具,地獄與宗教可以連結到國家統治;而法律與社會則可以連結到人間秩序。前者涉及到「道德與懲罰」;後者涉及到「國家與社會」。
王默人小說全集(套書不分售)
王默人確有一部份小說敘述跨海逃難來台、在底層社會艱辛生活的省外人士之遭遇,有時局的大背景,有小人物在今昔之間的繫念與煎熬,有如一幅現代流民長卷,照映史實,牽繫萬千在台底層外省人的心靈。從一九四九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台灣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在歷史的框架裡,王默人在現實的基礎上創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他們或來自中國大江南北,或來自台灣的偏鄉社會,王默人的小說正是台灣的抒情。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第一編/十二冊不分售)
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檔案」(一般俗稱「蔣檔」或「大溪檔案」),是蔣中正統軍領政期間之親筆手稿、文件、電令、諭告,也有經過幕僚統整之檔案彙編、事略稿本,並有蔣氏之相關文物照片等,時間涵蓋1924至1975年,為研究蔣中正生平及國民政府、國共內戰、1949至1975年間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歷史的珍貴重要史料。「蔣中正總統檔案」原長期保存於蔣中正總統側近,一般人難窺其堂奧,1995年始分批移轉至國史館庋藏。目前國史館已依檔案管理法令完成解密作業,開放提供閱覽利用,並製作出版《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第一編共十二冊,便利讀者檢索查找該全宗檔案。
生命科學實驗手冊-植物篇
本書是生命科學實驗教材,配合生命科學課程所設計,內容涵蓋生物學中形態分類、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學等學科之基礎實驗內容集結而成,非常適合生物學、醫藥學、農學以及理學等相關科學作為選用教材。
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中華」或是「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不證自明,甚至在中國本身,也是處於流轉變化當中。本書所收錄十篇文章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藉由「拓跋國家」的構想,重新探討漢唐間中國概念的變化。【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國時期所面臨的華夷新辨,由此窺探清帝國展現的「大中華」觀念與「大一統」的定型,回應並批判1990年代以來美國新清史學派所力倡的「滿洲中心論」。【第三部】擴及到近世朝鮮、德川、越南的中華意識,呈現中國周邊中華意識的多元性與歧異性。【第四部】則特別著墨在日本與韓國有關近代中華意識的脈絡性轉換之課題。本書既涵攝歷史學、思想史、語文學、儒學思想等領域,作者群亦包括東亞各國的文史哲領域的專家,各自呈現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見解,故能呈現中華意識更豐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