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
本書處理的是自1935年至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的關鍵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人蔣中正,如何籌維和運用日、蘇、英、美等太平洋列強間的矛盾與連環關係,來因應預期中的中日大戰,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運用,成功地令中日戰爭「國際化」,並使之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合流。全書分為7章,分別探討1935年中日華北危機深化後,國府對日談判的努力與挫折;同一時間,蔣中正也展開「和共聯蘇」的嘗試,試圖收編中共,來達到爭取俄援的目的。為求在日、蘇、英、美間,維持等距外交,1937年又派孔祥熙出訪,倡導《太平洋公約》及中英同盟。「七七」事變後,國府曾陸續申訴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會議,也曾接受英、德等國的斡旋,然皆無所成果。最終同意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與兩次易貨協定,始而走上「聯蘇制日」的道路。
校史人物系列:黃煌煇校長
《校史人物系列》涵蓋18位校長(含三位代理),本系列時代依據學校發展歷程依序分為「 日治時期」、「臺灣省立工學院」與「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三大部分。《校史人物系列》以口訪和文獻蒐集等方式,記錄成大歷任校長任職期間的各種建設與決策,其深刻影響學校的成就與未來發展。本書專輯人物為「黃煌煇校長」。
校史人物系列:夏漢民校長
《校史人物系列》涵蓋18位校長(含三位代理),本系列時代依據學校發展歷程依序分為「 日治時期」、「臺灣省立工學院」與「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三大部分。《校史人物系列》以口訪和文獻蒐集等方式,記錄成大歷任校長任職期間的各種建設與決策,其深刻影響學校的成就與未來發展。本書專輯人物為「夏漢民校長」。
宜蘭縣行健有機村之現況調查(農業推廣手冊21)
台灣在1987年開始引進有機農法之觀念,宜蘭地區則是在1993年起成立「宜蘭縣有機農業協會」推行有機農業的理念。觀察近年來宜蘭地區的農業不僅結合休閒活動發展出了休閒農業,與南投地區同列為國內重要的休閒農業發展重鎮。宜蘭地區在有機農業方面責極發展,於2009年在三星鄉行健村建置宜蘭縣第一個有機村「行健有機村」開啟有機農業新契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邁向卓越--國民教育輔導團的策略與展望
本書彙整十一組國民教育輔導團領域(議題)輔導小組運作績優之卓越團隊相關文件,並訪談參與之實務工作者,收集輔導與支持學校教學之策略、團務運作,以及計畫管理的經驗。透過深入探究思維、爬梳有效策略,裨益標竿與典範之建立、卓越教學與輔導機制之共享,期能轉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推動與落實。
柯氏性別關係量表(少年版)之建構與信效度之檢驗
這是台灣第一本以「少年」為對象的「性別關係量表」。在這本書裡,作者將以「成年」為對象之量表進行修訂,並應用至「少年」,作者前後花了超過五年的時間,像偵探一般克服了層層關卡,為使用者們提供最佳的工具書。 本書為需要針對少年性侵害行為人評估之實務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有用的資訊與解決方案,透過量表(KSRS-YV-II)評估「少年性侵害行為人」是否需要對其實施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以及處遇後之成效評估。
柯氏性別關係量表(少年版)指導手冊
這是一種評估少年性別關係的量表。本量表的前身乃針對成年性侵害加害人而設計,在實務運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量表亦可應用在少年身上,因此有此少年版的修訂。在建構的過程,我們不僅針對少年性侵害行為人進行常模的建立,我們也建立一般青少年(包括男、女性)之常模,我們發現在校之一般青少年更能真實呈現本量表之建構,因此本量表亦適用於一般青少年。只要您根據本指導手冊所提供的方法與步驟,相信您亦能很迅速地蒐集到關於少年相關的性心理狀態!
從「請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來「自中心化」之行動過程
本書以「據實性假說」為切入點,考察日本中世以來圍繞「崇神尚武」和「崇利尚力」原則而次第推進的對華「請封」和對己「自封」過程。日本天皇即位禮「大嘗祭」中的「真床覆衾」儀典及相關風俗源出於商朝等學術考證,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重新認識包括《皇室典範》和《帝國憲法》在內的日本觀念結構、制度設計和行動軌跡,提供了某種基因式觀察維度。日本史上的祭政二元、萬世一系、崇神輕德、拒斥革命以及自我皈依等文化底色和立國性格,曾通過弱勢時對華請封和強梁時自我冊封等利害周旋和軍事行動,一時間達成過其「去中心化」指向下的「自中心化」夙願。但是,對「神國」錯覺的虛幻依賴、精神膨脹和武力擴張,亦無法不使國力有限的日本,反復自陷於勝負無常和速興速滅的境地。白村江敗績、文永弘安險勝、壬辰丁酉再敗、日清戰爭完勝和侵華戰爭完敗等中日系列兵燹,既記錄下兩種價值體系的不同世界對待方式,也向東亞內爭的實際意義提出了質疑。
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
我宅,故我在。《JoJo的奇妙冒險》的人體圖像揭露了命運的意義與啟示?細田守《狼的孩子雨和雪》的「母性」與「母職」有何衝突?透過《少女革命》與《玻璃假面》讀作品的性別意識?漫畫《航海王》中藏著多少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本書收錄交通大學舉辦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的獲獎文章,以「過動」、「漫(慢)活」作為速度與生活形態的對比,象徵動態與靜態的互補,試圖說明動漫族群並不完全是大眾刻板印象中不擅社交的阿宅,也有為其所愛展現瘋狂的一面。而透過上、下兩冊共收錄的17 篇文章,更展現出數位娛樂與視覺表現等ACGN作品,正在各種角度介入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接下來,請翻開本書,一塊享受「過動‧漫生活」吧!
過動: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上)
阿宅,活出色。《Pokémon》裡虛構的寶可夢是否符合動物倫理學範圍?日本聲優的偶像化如何引領2.5次元風潮?聖地巡禮的魅力居然重新讓沒落神社成為觀光熱點?御宅族為何對乳搖有瘋狂偏執?本書收錄交通大學舉辦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的獲獎文章,以「過動」、「漫(慢)活」作為速度與生活形態的對比,象徵動態與靜態的互補,試圖說明動漫族群並不完全是大眾刻板印象中不擅社交的阿宅,也有為其所愛展現瘋狂的一面。而透過上、下兩冊共收錄的17 篇文章,更展現出數位娛樂與視覺表現等ACGN作品,正在各種角度介入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接下來,請翻開本書,一塊享受「過動‧漫生活」吧!
雨霧中歸來
一簾簾的水霧閃過,滴青滴白晶凝的林木,婉轉淡滅入迷茫,一柱柱的雨腳,奔踏山頭,飛越斷崖削石,響徹凌霄絕谷,水霧濃濃一片白裡,有山水緩緩躍出,有花樹筆筆顯現,爍爍然,三十年多少山水的重疊在眼前演出……闊別十年之後,以詩名享譽文壇的葉維廉推出第九本散文集《雨霧中歸來》。葉維廉散文風格獨具一格,在跨媒體(音樂、繪畫)、文化(中西文學)的視野與思維下,展現亦詩亦文的文字特色,追求「瞬間」高濃度的「情感」與「經驗」的表現,同時滿足讀者多重感官的享受,觸動心中無法言喻的弦動。「雨霧中歸來」是作者生命經驗追尋的象徵,尋覓自我、尋覓鄉情、尋覓文化,以及在多重文化跨度中,重新發掘與省思的過程。這樣的省思不只限於個人,同時橫向輻射至不同的藝術創作個體,以及多重的自然山水與文化國度,最後也希望透過縱向的連結,將生命追尋的感悟以及尋覓鄉情的歸根,傳遞於子孫,接手生命與文化的火炬。詩人的葉維廉,可以追求在詩中傳遞美感經驗享受的極致;而散文的葉維廉,則同時呈現知性與美的交響,正如王文興所評價的,「文學與問學」是葉維廉始終追尋的主題,也是詩文並呈的美感依據。
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
氣候變遷對臺灣的環境會造成怎樣的衝擊?臺灣的國土發展政策,該如何確保永續發展與在地居民的生計?本書邀集國內23位頂尖學者專家,從國土規劃、氣候變遷衝擊、水資源及能源、國土利用與監測等議題,全方位探討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臺灣,在國土規劃政策及環境永續經營上,該如何尋找出最佳的因應之道。
東亞儒家仁學史論
東亞儒學的核心理念在於「仁」學,是兩千多年來東亞知識分子魂繫夢牽、不可逃避的精神與實踐課題。本書從東亞視野,論述儒家「仁」學的涵義,以及中、日、韓三國對於儒家「仁」學的解釋與發展。全書共計十一章,分作四部,第一部「理論基礎」,主要闡釋東亞儒學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儒者在「去脈絡化」和「再脈絡化」辯證互動中,對「仁」學的新詮釋;第二部「儒家『仁』學的起點與內涵」,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出發,探討東亞儒家「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第三部「仁政理論及其實踐問題」,是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將「仁政」、「王道」、「革命」等問題置於中國、日本、朝鮮的儒學思想進行詳細考察;最後「結論」,是以東亞儒學四個人文精神:身心一如、自他圓融、天人合一、古今交融,總結前三部之論述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2014年藝文年鑑
本書為國立臺灣大學於2014年舉辦的藝文活動全記錄,除了依月份時間順序呈現臺大校園中舉辦的各式藝文活動外,更以專題方式介紹第20屆臺大藝術季、第17屆文學獎、臺大電影節及藝文中心系列活動。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限量精裝版】
◎首開將「西南」帶入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西南」作為方法,意義不僅在於史地實證研究,更能捕捉書寫者面對西南複雜的經驗和反應。在明清文學中,「西南」正是文化、政治、戰爭、美學、地理、民族、性別等諸多問題的輻輳交點。從外地到此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自然與人文景觀所帶來的陌生感,他們的作品深切結合文化的衝擊與交流,表現出複雜的美學、情感與思想特色,亦關乎近代中國的地理學熱度、思想的發展與新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文學審美、情感深度、歷史意識、文化體認乃至對世界的認知等等方面,明清文人的西南敘事提供了一個因其邊緣性而益顯鋒利的切入點。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情感與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現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觀。第二編〈戰爭與統治〉聚焦明清官員的戍守西南的紀實,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紀實》和清初田雯《黔書》等。第三編《性別、歷史與文化多音》則偏向傳統說部逸史,思考西南敍事——不論是人物列傳或是野史傳奇——衍生的過程。作者胡曉真帶領讀者從志╱治書中,窺見文人的情感張力和教化美俗的淑世理想;對少數民族的描述在「獵奇」中,也同時領略出明清時人的「好奇」之心:既是對「蠻荒闢土」的探索,也是一種「神秘仙境」的想像;既是自我開放,也是面向外在的世界觀。本書以「文學感知」揭櫫,精彩呈現「西南」在明清敘事中的政治性(戰亂、治理)、文化性(教化)、社會性(禮儀、性別),乃至人文性(情感、詩意和美感),堪稱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9)王文興專輯
本輯選譯臺灣文學現代派作家王文興的兩篇小說、六篇散文,以及七篇論文。除了兩篇新近「出土」和發表的小說外,特別介紹作家過去鮮為人注意,有關作家成長過程、思想理念、宗教信仰的散文,和其多種文藝評論,呈現他對中國古典文學、電影、書法、英文小說的研究和寫作觀點,有助於英文讀者對王文興全面的認識。Wang Wen-hsing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modernist writer who has long been regarded by Taiwan writers as a bellwether of literary aesthetics. His reputation rests on his devotion to an innovative literary language and writing style, demonstrated primarily in his novels. His persistent pursuit of an ideal style has challenged standard aesthetic views of Chinese literary language and conventional reading strategies. He views writing much as he does painting, music, or any other art form: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nt, he foregrounds the form. His fictional works, therefore, are not only pieces of creative writing but also creative artworks; each word and sign should be appreciated like a musical note in a song or a brush stroke in a painting. This ideal pushes him constantly to search out a more precise method to describe a specific subject, and each new method he develops is added to the reservoir of Chinese rhetoric. Due to his peculiar approach, he writes extremely slowl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e has been able to write only thirty-some characters a day. To date, he has published twenty-three short stories, one novella, three novels (the second novel is in two volumes), one one-act play, three volumes of essays, and numerous poems, prose works, translations, and pieces of criticism.王文興是台灣文學現代派的代表作家。王文興以獨特的語言風格,聞名於文學界,他對文學藝術的忠誠,數十年不改其志,廣受國內外學界和文壇的崇敬。由於其千錘百鍊的創作手法,王文興的寫作速度極其緩慢,近三十多年來維持一天三十個字的紀錄。直至目前他的著作包含了二十三個短篇小說,一個中篇,三部長篇(第二部有上下兩冊),一篇獨幕劇,三本散文集,和諸多未集結成冊的散文、詩歌、翻譯以及評論文章。王絕非多產作家,但作品篇篇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耐人品味。其高度實驗性的寫作手法,挑戰讀者的閱讀,但又回報以無以倫比的美感享受。在華文文學的世界,獨樹一格,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不只是日本帝國史,更是東亞殖民地史! 以整體性視野,掌握各地域的相互關連, 重現戰前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與占領區的統治樣貌。 研究臺灣史,自不可不將其置入東亞殖民地史的脈絡中相互檢視。本書分析1895至1945年「殖民地帝國日本」的異民族統治情形,並以東亞世界做為整體地域,探討「本國」的統治體制,和殖民地臺灣及朝鮮,與滿洲國及華北占領地之間的相互影響,提出深入剖析。 作者重新解析「同化政策」的內涵,並以「國家統合」與「文化統合」這兩個座標來整理,證明「同化」並非可以拿來說明什麼的分析概念,事實上其本身就是需要被說明的概念。本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殖民地教育史研究,廣義上則可放在殖民地統治的政治史研究系譜,甚至通泛地與臺灣史、朝鮮史、中國史等地區研究相互交錯。
王塘南思想研究-明代中晚期良知學的辯證發展
良知學自陽明處脫胎後,逐漸發展變化,在後學處發酵出各具特色的理論,也掀起多次王門內部辯議。對此現象,迄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當中江右學者王塘南卻較少為人注意,並且往往受到質疑。塘南為陽明再傳弟子,面對王門爭論,試圖提出一套創新的良知學詮釋,調和分歧。本書旨在重新疏解塘南文獻,幫助其建構哲學體系,期能彰顯塘南良知學詮釋的特徵與意義,並對其在中晚明良知學發展脈絡中的定位與價值,提出評議。書中將分析塘南如何在其系列主張中,縝密地轉化陽明良知學內涵,提出新解,從而在當時「見成」、「歸寂」兩大詮釋立場下,開啟新的學術路向,引領蕺山學的興起。同時,亦將通過方法論的反思,嘗試回應當代研究者給予塘南的詰難,為當代經典詮釋活動提出一些不同思考。
微積分先修
"Precalculus"除了可翻譯為「微積分先修」外,也可譯作「微積分之先」。本書有兩大特色:第一,本書非常扼要地由高中數學中截出「必不可少」與「足夠應付大學數學課程」的內容,給予讀者複習。第二,作者由自身任教臺大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有些數學題材——高中老師認為「你學微積分時,大學教授就會講解的」;大學教授認為「你在高中時,老師應該教過的、你應該學過的」——常被放置在二不管地帶,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填補這些缺漏。全書共分九章,涵蓋:(多項式及)有理函數、指數與對數、三角函數、坐標(平面與立體)幾何、記述統計,以及極限的考慮。對於某些高中的題材,本書可視為一種「另類的解說」,對於高中畢業的讀者而言,亦適合自行翻查閱讀、欣賞數學「語文」的美麗。
Catholic Faith and Evolution
The cosmic story presented by modern science reveals an evolutionary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origin of life forms including humans.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repeatedly expressed that theory of evolution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faith, but how to respond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0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若沒有眾多傑出的教師們殷勤、耐心地耕耘,就難以有成長茁壯的可能。本書集結臺大二十七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聆聽他們如何成長學習,轉化為教學熱忱,並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供學生專業的知識以及給予全人的關懷。
Climate Change Liability and Beyond
Climate change and its adverse impacts o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are clearly felt. Who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Should anyone be held liable for grave losses and damag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In what way and to what extent can these issues be addressed in legal mechanisms both globally and locally? Will an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regime an ultimate solution? Are courts ready for and capable of resolving these disputes that find intricacy of law, policy and science?To shed light on these issues, this book is structured with four main themes on the discussions of climate change liabil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s. They are: 1) state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2) 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3) climate change liability and alternatives, and 4) dispute resolution and remedies. Reflections on the concepts of liability/responsibly/accountability have provided for nuanced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functional dynamics in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urts have become a vital player in attribution or distribution of climate change liability. In addition to formalistic rights discourse and rigid liability regime, a few alternatives such as carbon market, insurance, mediation or soft law are also finding their ways to ensuring sustainability of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
「歷史敘事」是中國敘事學最重要的主軸,因為中國歷史敘事的方法及概念,除了保留於史籍,或作為小說「倚傍史傳」的創作養分之外,其實與子部作品、集部散文、詩歌等都有密切關係,因此要突顯中國敘事學的特點,歷史、散文、詩歌、小說都必須納入觀察的範圍,而這一特點,在與抒情美學、西方文學及歷史敘事學的對勘、觀照之下,尤其能被具體的描述。過去中文學界的研究,比較集中在小說,因此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特地於2015年12月19至20日,舉辦「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即是該次會議的主要成果。
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
伴隨民主憲政運動在整個40年代——從抗戰到「內戰」時期——的高漲和起伏,在全國範圍內逐漸形成了轟轟烈烈的民主文藝運動和民主文藝思潮,然而這樣一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藝現象卻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簡要梳理了民主文藝運動的發生、發展和最終走向並探討民主文藝(思潮)和抗戰文藝、「左翼」的革命文藝以及自由主義文藝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把研究重心集中於詩歌領域,從既有「詩與民主」和「批評與民主」的文學史現象出發,回到詩與民主政治耦合的多重的歷史時空,選取艾青、胡風和「七月派」詩人、聞一多、袁可嘉、穆旦等分屬於不同陣營的詩人、學者和理論家作為重點研究物件,試圖獲得對1940年代詩歌與民主關係的綜合認知。
磁性科技與應用
「磁」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舉凡物理、化學、材料科學、電機工程、冶金甚至於生醫應用,皆看得到磁學與磁性材料;對傳統工業或高科技尖端產業而言,磁性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磁性現象的發現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磁針的指北特性運用餘航海中的定向;中世紀時玄妙的「磁」現象,藉由看不見、摸不著的磁交互作用,磁石間的吸引與排斥始終披著神秘面紗;直到19世紀電磁現象關聯性的建立,以及20世紀量子力學中對磁現象的解釋,科學家對於的「磁」越來越能掌握。然而大多數的人對於「磁」的瞭解,限於中學或是大學教科書中磁針指向以及磁粉排列的觀測,以及對於自由空間中磁場、磁通……等的描述;對於深具產業應用的磁性材料,以及根基於自旋交換耦合而產生的萬千有趣的量子現象,作系統化的引導,則很是缺乏;對於各種新穎磁性材料應用,具有介紹性質的中文書籍,更是付諸闕如。本書除著重於一般科技趨勢的應用與發展,舉凡多鐵材料、鐵基超導磁性、生醫檢測,皆是嶄新的研究題材;這是一本是用於大學(含)以上的學生作為學習上的參考書籍,更為一般從事磁性材料或元件結構等專業人員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
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
「數位人文」將如何改變人們理解過去的方式,又將如何引領新的未來?數位人文藉由數位資料、人文研究之學術關懷和資訊分析技術的連結而整合,其目標是要幫助研究者在面對鉅量資料或多元資料時,能夠以更寬廣的視角進行觀察,挖掘出前數位時代無從發現的多重脈絡與意義關聯,進而開展出新的研究議題和研究取徑,甚至更進一步地孕育出新型態的人文研究和數位研究(digital scholarship)。本書所收錄之文章,正呈現出數位人文在各人文研究領域和資訊技術開發中的逐步發展,希望也能引領讀者一同開創數位人文的未來。
荀子的美學
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後飽受誤解,地位一落千丈。本書希望讓荀子思想的精華重見天日。全書共分三部分,包括「類的自覺」、「類的本質」、「類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類」的概念貫串各章,分別探討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問題、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說、公共理性與公共感性的相關問題,以及禮、樂、法作為「類的生活」如何實現荀子的王制理想。並運用黑格爾──馬克思學派的美學、維柯與赫德的民族詩學的思想資源,從中西匯通的美學語境彰顯荀子思想的精華。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上編)
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挖掘歌仔戲過去未被認可的成就,瞭解歌仔戲如何憑藉「做活戲」出奇制勝,從鄉野躋身內臺戲院。歌仔戲圈內稱「幕表制的即興演出」為「做活戲」。本書總結作者近二十年深耕臺灣民間歌仔戲田野調查的研究心得,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深入並完整的探索歌仔戲劇種藝術,透過學理分析,試圖為歌仔戲建立體系化的戲劇理論。藉此為臺灣民間歌仔戲獨到的創造方法發聲,豐富學界對於戲劇創作和表演的認知,並試圖為它建構理論。歌仔戲在1920年代以極短的時間自我改造,憑藉「做活戲」出奇制勝,大量吸收其他大戲,如京劇、北管戲、高甲戲等劇種的劇目及表演藝術,躋身內臺戲院,並不斷地迎合時俗之所趨,翻新劇碼和演出內容,在日本殖民時期的1920至1930年代,以及戰後1950至1960年代開創了兩個黃金巔峰。本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從歷史與發展、研究與運用、劇場條件與運作機制等層面,以講戲人、演員、樂師為主軸,剖析歌仔戲即興戲劇的創作和呈現,特別著重相互間的影響和合作,兼論人才養成。這部書豐富了戲劇創作和表演的認知,進而豐富當今編劇、導演及表演的研究和實用面向及內涵,為歌仔戲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且對世界戲劇之即興創作示範了極佳的選例。
言者身之文 : 郭店寫本關鍵字與身心思想
本書正視出土簡帛文獻研究方法的困境,從經典研究中語言文字與思想義理互動的視角,發展出一套結合漢語漢字體系以探討經典思想詮釋的研究方法。指出以漢語漢字書寫的經典文本載錄歷代建構的思想義理,具有多層詮釋的性格,進而能開展出不同時代的經典文化。內容以郭店楚墓竹簡作為研究的對象,共收入六個章節。第一章節為導論,總述全書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第二至第六章節為五個具體的個案研究。各章節的研究進路皆是先揭示其中極其重要卻極度受到忽視的關鍵字,從關鍵字的字形書寫、語音通假、語詞用例、語義範圍等各方面進行考察,再推衍出一系列與身心思想相關的議題。
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 (下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
本書輯錄歌仔戲重要資料、名家講戲範例、表演工作者筆記與傳記等,不僅為「做活戲」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藝術家壓箱寶的首次公開。歌仔戲圈內稱「幕表制的即興演出」為「做活戲」。本書總結作者近二十年深耕臺灣民間歌仔戲田野調查的研究心得,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深入並完整的探索歌仔戲劇種藝術,透過學理分析,試圖為歌仔戲建立體系化的戲劇理論。藉此為臺灣民間歌仔戲獨到的創造方法發聲,豐富學界對於戲劇創作和表演的認知,並試圖為它建構理論。本書分為上、下二編。下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與運用》輯錄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相關重要資料,包括:臺灣民間歌仔戲知見劇目;「做活戲」劇目田野記錄;各類型「臺數」舉隅;名家名劇講戲範例;演員筆記舉隅;重要講戲人、演員及樂師傳記資料等,並針對田野工作冠以「導論」一文,提出田野研究操作的方法和心得。內容看似資料彙編或選萃,實則都是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重要文獻,許多更是歌仔戲藝術家壓箱寶的首次公開。
民主發展與地方治理變革:都會治理與跨域管理
面對六直轄市新局,我們更該從地方與城市發展、都會與區域治理等角度,思考如何改革都市政府體制的結構與運作。本書聚焦於都會治理與跨域管理層面,充分依據理論與實務討論,分析臺灣及歐美各國的都會區面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潮流時,在政治、行政、民主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困境及轉型。臺灣在後六都時期,應反思都市發展的不對稱與民主赤字問題,建構多元中心的都會治理;同時借鏡歐美都會區發展與轉型的經驗,規劃臺灣都會治理的藍圖。
來自遠方的天使:羅麥瑞修女的臺灣情緣
本書以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羅麥瑞修女的口述歷史為基礎進行編著。自羅修女於1937年誕生於德國Lohe村開始講述,其後求學、入聖神婢女傳教修女會,至菲律賓念家政系,畢業後來到輔仁大學服務至今。1970年羅修女創立全國大學第一個織品系,1991年創立織品研究所,期間至美國與在國內深造,獲三個碩士學位。2006年8月自專任教師退休,仍繼續兼課至今,為國人培育無數織品服飾設計人才。1975年起羅修女開始蒐藏台灣原住民、漢族、苗族傳統服飾文物,1993年成立「中華服飾文化」,隸屬織品所,中心常舉辦展覽與學術研討
第29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紀念大師梁實秋在散文與翻譯方面的貢獻。2008年至2012年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2013年第26屆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下這個重任。梁實秋文學獎是是少數獎勵翻譯(譯文、譯詩)文學的比賽,每年聘請名家評審、專論得獎作品得失,為國內優質文學獎之最好示範與指引,深受各界重視。本書乃是將第29屆梁實秋文學獎的徵件辦法、評審紀錄以及得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
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
2015年,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的「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正式邁入五年。1月30日舉行年會,以「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為學術研討會主軸,本書即這次研討會精華所在。本書作者均為外交史領域專家,透過對晚清以來、民國乃至當代議題的關懷,開展對於海關、邊防、戰爭、國際談判等面向的研究。不僅關注外交的大範圍性質,又囊括結構面向發乎至微的歷史事件。不僅關注外交的大範圍性質,又囊括結構面向發乎至微的歷史事件。由於不完全鎖定於外交史習用的上層結構論、精英式史觀進行研究與書寫,故本書用大寫H(History)和小寫h(histories)的概念,命名為:《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
美軍「軍事決策程序」與國軍「指參作業程序」準則發展之研究
國軍指參作業程序與美軍軍事決策程序都是產製軍事計畫或命令的工具,名稱雖有不同,實際內容卻大同小異。因為國軍現行的指參程序就是譯自2004年美軍準則FM5-0「陸軍計畫作為與命令頒布」的內容再略加修改的成品。 對國軍軍事教育有一定瞭解的人士都知道,2004年是國軍大規模且正式引入美軍軍事決策程序的一年。代表從1972年即使用的「舊」指參程序正被以美軍軍事決策程序為主幹的「新」指參程序逐漸取代。這引起了舊派與新派之間的一些爭執,主因不僅在於舊指參程序的使用由來已久,基層部隊甚而高司均已對其作法瞭然於胸;更因為新指參程序的繁複費時而使人卻步不前,要改變並非如此簡單。
國際藝術展攻略-愛丁堡藝穗節
本書是以一個國際知名的藝術節慶作為主題,一來主要是因為愛丁堡藝穗節享譽國際,受到世界各國許多的表演藝術團體所推崇,二來是我們想探討深受喜愛的愛丁堡藝穗節受到肯定的成功之道,以作為未來辦理與表演藝術相關之展出的借鏡與參考。
文創搞什麼?史上最容易消化的文化創意產業超圖解
時常聽到文創兩字,卻不瞭解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嗎?擁有一些技能,卻無法產出創意的成果嗎?想要著手實行,卻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嗎?想瞭解自己,究竟適不適合文創產業嗎?知名新銳導演白羊讀後大驚:「原來拍電影也是搞文創!」創造力發展研究所教師閱後直呼:「太誇張!太過分了!」國小美術教師對作者評論:「你好歪!你好敢!」一本使用詼諧口吻、繽紛圖文,解讀文創產業、分享創作流程、融入創意思考技法與理論,超.貪.心的文化創意產業超圖解書籍。只容你翻開,不許你錯過。
包馬歇三部曲
包馬歇(1732-1799)生於巴黎,他與寡婦德‧包馬歇夫人結婚,而冠上貴族姓氏,然而其妻次年即過世。1767年,包馬歇完成了《尤金妮》(Eugenie)。1770年他又寫了一部描寫商人生活的劇本《兩個朋友》(Les Deux Amis)。1775年上演《賽維爾的理髮師》(Le Barbier de Seville),當時並不叫好,但經修改,將五幕劇改為內容較緊湊的四幕劇,結果大受歡迎,奠定了他劇作家的地位。1777年他還創辦了劇作家協會。1784年本來遭禁演的《費加洛的婚禮》(Le Mariage de Figaro)獲准上演,造成轟動,連續演了68場,且場場爆滿。1792年,以費加洛為主角的第三部曲《犯錯的母親》(La Mere Coupable)完成,但盛況已不如前。1799年在巴黎黯然逝世。
中共軍事改革與習近平鞏固軍權
本書主要在聚焦於近年來習近平接任中共領導人後,共軍在推動改革工作上與習鞏固軍權的相關作為進行研析,內容區分共軍軍隊指揮結構改革工作、高階將領貪腐事件、軍隊保密工作、共軍巡視反腐制度和政工將領甄補的趨向等5篇,進而探究習近平如何強化對軍權的掌控,並試圖重振中共「黨指揮槍」的原則和確保中共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不受改變。
學校、法律、地方社會 : 宋元的學產糾紛與爭訟
律:諸盗耕種公私田者,壹畝以下,笞三十。伍畝加壹等,過杖壹伯。拾畝加壹等,罪止徒壹年半。荒田减壹等,強者各加壹等。苗子歸官主。學田租米、房廊賃金在宋代成為州縣學與官私書院主要經費來源,是支持地方教育重要基礎。學校雖獲士庶支持,但在土地私有、田產爭訟頻繁大環境下,仍不時發生學產紛爭。本書分析學產紛爭起因、對象,探究解決紛爭方式與相關司法制度,深入瞭解學產經營實況、學校與地方社會的複雜互動,以及官員審案的態度差異。蒙元替宋,學產制及經營管理方式大體相襲,但朝廷關注程度、法制實際運作、官員處理心態、地方社會諸面向,皆有所轉變,學校面臨更多挑戰。本書著重討論法制面,亦是理解近世教育發展、地方社會變遷的觀察點。
臺大學生哲學桂冠得獎作品集 第三輯
寫作和思考是不可分的,書寫並不只是傳達思想的動作,哲學寫作就是哲學思考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前者,後者是不完整的。 ——陳弱水本書收錄「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第五屆及第六屆共三十五篇精華作品。依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四個組別分訂不同題目。議題皆具有重要性或話題性。如:第五屆分為人文組「三人愛情行不行?」,社會組「論『欺騙』與食安問題」,自然組「科學數據與理論下的『真理』是真理嗎?」,生命教育組「面對伊波拉,個人有沒有義務為群體犧牲?」。第六屆分為人文組「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何者有『用』?」,社會組「論反恐與寬容」,自然組「機器人是否有助於人類福祉?」,生命教育組「同性婚姻應該合法化嗎?」等。學生依各議題進行深度思考與論辯,激發出篇篇充滿自省、關懷、理性論證的精彩文章。八個題目中,有六個直接與近年來國際、國內出現的事件和現象密切相關。哲學基本問題與現實社會的介面一方面是哲學思考生命力的重要來源,一方面也是哲學思考能對社會文化有實際貢獻的所在。
日本國家機密保護法制之研究
國家機密保護法制係?及國家安全與資訊公開乃至人民知的自由等基本人權保障問題,究竟以國家安全考量為由,對人民限制其知的權利,兩者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的爭議問題,一直以來皆是國人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易言之,政府實施國家機密保全的目的與欲達成其目的所採取的手段、方法,應合於「必要且最小」限制的比例均衡原理,乃為國家機密保全法制立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惟基於衡量何者為「必要」,又何者為「最小」限制,此種抽象的概念,又如何具體實踐與落實於國家機密保護法制上,以及前項「必要且最小」的?容與範疇,是否隨時代的進?與變遷,而有所調整或改變,諸如此類問題,皆為?得研究討論的課題。 本研究係以探討日本於第二世界大戰戰爭前、戰爭中以及戰爭後的國家秘密保護相關法律、命令之整備與立法?容為中心,最早溯自1899年(明治32年)的「軍機保護法」起迄至日本於2014年12月10日正式施行的「特定秘密保護法」止,?經1個世紀,累積達115餘年的?史經驗與現代法律社會變遷甚至法律的推移與演進的事實,作為研究的主題,藉以探究國家機密保護法制的現代立法意義。同時本項研究是以「國別比較法」(Country Comparison)為重心,運用「比較立法學」(Comparative Legislative Studies)之原理,兼顧傳統的固有法與現代的繼受法之要素,最終研究目標置於跨越國界實施分析與歸納現代國家機密保護法律的本質及實務上具體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