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二冊
西田幾多郎(1870-1945)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之父,也是京都學派哲學的開創者。本選輯在編排上以介紹西田哲學的「場所邏輯」為主要考慮,所選擇的五篇譯文包括早、中、後期西田哲學。
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
◎第一本有關全球人文研究現況的綜合性報告書。◎聚焦人文學科的特色,解答人文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係。本書遍訪全球41個國家、89位人文學者,並輔以問卷及討論會成果。是評估全球人文學科境況的首次嘗試,旨在建立評估人文學科世界未來發展的基準。主要聚焦的論題有:人文學科的價值,人文研究的性質,推廣、轉譯人文研究成果的管道,從跨領域、全球化、數位化來看人文研究的特色,人文學科資助模式的變化以及研究基礎設施的問題,人文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人文學科內部及外部的考察,作者建議重新建立人文學科追尋真理、促進知識的信心,也指明人文學科的內在價值正在於提供理解人類經驗多樣性的鎖鑰。這份報告試圖精確掌握具體的和長期的挑戰,例如知識整合的系統性研究。惟有充分應對這些挑戰,人文學科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建立更美好世界的能力才能徹底展現。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本書將東亞儒學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置於中、日、韓各地的文化脈絡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於中國的儒家經典及其核心價值與各地地域特質的互動。
康德哲學在東亞
在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中,康德哲學集西方傳統哲學之大成,也是現代西方哲學之共同源頭,具有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康德哲學於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傳入中國與日本,於二十世紀初開始傳入韓國,迄今已一百多年,對現代東亞文化之形成有難以估計的影響。本書是第一部全面探討東亞學界對康德哲學之接受與吸收的專門論著,除了從接受史的角度闡述康德哲學傳入東亞的過程之外,還從跨文化的視野深入分析在此過程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本書由臺灣學者李明輝、中國大陸學者李秋零、日本學者牧野英二、韓國學者白琮鉉與韓慈卿共同合作,分別以中、日、韓文出版。韓文本已於2014年出版,日文本已於2015年出版,本書的出版標示整個計畫之完成,洵為東亞學術交流史中的一大盛事。
Intellectual Activism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 Hermeneutic Study of the Seven Epitomes
Intellectual Activism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bibliographic tradition written for a wide audience.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lassification applied in the Seven Epitomes《七略》, the first library catalog on record in Chinese history, completed a few years before the Common Era.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is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said to have established the model for the entire Chinese bibliographic tradition, where classifi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and the sole mechanism for organization. While influential, neither the classificatory principles nor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ssification are well understood. In the book, Lee Hur- Li conducts a hermeneutic study of three main aspec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the classification’s epistemology, its overall classificatory mechanics, and its concept of author as an organizing element. Taking a socio-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the study appli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in its proper soci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texts. Lee concludes by summarizing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rticulating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various disciplines.
寧靜致遠的舵手
我不敢說自己仍是一個好學者,卻是規規矩矩的念書人,節制自己,尊重別人,我看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敢瞧不起人。——孫震以《論語》「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與《聖經》「在小事上盡忠心」自惕自勵的孫震教授,於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上均盡心盡力。1984年,孫教授以首位校友身分出任臺大校長,適逢臺灣解嚴前後、民主運動澎湃洶湧,他以包容態度面對學生運動,堅定導引社會與校園朝向民主開放的方向發展。1993年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又以人文思想推動軍事體系改革,有「溫和的改革者」之稱。公務之餘,孫教授更勤於研讀、筆耕不輟。曾經橫跨臺灣「學政軍界」的特殊經歷,未曾在他身上留下一絲驕奢傲氣,所增添的只是他生命的豐富厚度,早期倡議「富而好禮」,近年結合同道,推廣企業倫理教育,期望建立一個崇尚倫理、文化豐盛的社會。
有故事的人—張永山院士回憶錄
張永山是全球知名材料熱力學家,有「相圖之父」的美譽,學界生涯四十餘載,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他是少數同時榮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NAE)、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CAS) 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AS) 三大殊榮的學者,也是美國礦物金屬與材料學會 (TMS) 第一位華人會長。他的成就傲人,但為人卻極為低調,就連相識二十五年的學界戰友也不甚清楚他的成長背景。 事實上,這位學界泰斗成長於中國貧窮地界-河南鞏縣八里庄,在文盲母親的護持下,童年時代經歷過八年抗戰的顛沛流離,飽嚐原生家庭的不完滿,十三歲始接受正規教育,十七歲飄洋過海赴美求學,進而成家立業,開創不凡的事業成就、開枝散葉,寫下精彩的人生故事。 篤信上帝的張永山曾對夫人何碧英說:「人生並不完美。」惟其不完美,但求盡其在我,豐富完滿,無愧於心。何碧英說:「希望透過本書讓世人明白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本書詳實記錄張永山一生的起伏跌宕,以童年、求學、婚姻、家庭及事業為主軸,貫穿張永山七十八年不同階段的人生篇章,近三十萬字的內容,載滿六十餘位親人、故舊與學生對他的懷念與感恩,刻劃眾人口中「偉大的良師益友」張永山自我修煉、自覺覺他的人生經歷,發人深省,誠摯感人。 張永山的人生謝幕,但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曲終,人不散……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球關係史料集成(第三卷)
臺大圖書館典藏一批臺北帝大時期透過抄寫所蒐集之沖繩(琉球)史料。該批史料包含「冠船日記」、「親見世日記」、「異國日記」、「冠船?付評價方日記」、「冠船之時唐大和御使者入目總帳 全」等,俱實記載了1719-1866年(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的中琉外交關係。臺大圖書館透過合作計畫,由琉球大學的學者群與沖繩公文書館沖繩縣教育廳文化財課史料編集班的專家,將該批史料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以及名詞解釋與校勘、中文翻譯等,並撰寫解題,出版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本史料集成分年出版為五卷(冊)套書,2013年出版第一卷(冊),2014年出版第二卷(冊),本書為此套書的第三卷(冊),所翻刻的臺大圖書館典藏琉球史料包括以下四冊:(1)異?日記(咸豊元年)、(2)異?日記(咸豊二年)、(3)異?日記(咸豊四年)、(4)異?日記(咸豊五年)。
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古典新刊)
理解儒家思想的道理粲然,就從學習《四書》開始! 不論是追求學術,或僅為修身養性,本書皆是最佳參考資料。 & 中國儒家經典浩瀚繁多,該如何入門,一直是歷代讀書人關切的課題。對此,南宋大儒朱熹認為:「讀書,且從易曉易解處去讀。如大學中庸語孟四書,道理粲然。」、「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因而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刊為《四書》,並作《章句》與《集注》以闡明大義。成為後世修習儒學的重要典籍。 &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針對市面既刊版本在閱讀、檢索上的不便加以改善,不論是研究經學、理學的專門學者,或僅為修身養性的一般讀者,本書皆是最佳的參考資料。書末收錄〈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一文,亦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蔡明亮與緩慢電影(新人文叢書2)
蔡明亮不僅是臺灣新電影運動以降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也是全球藝術電影的最新風潮──緩慢電影──的代表人物。通過對時間性、物質性與美學各方面的思考,本書以蔡明亮的電影作品為視角,檢視作者論、電影迷以及懷舊等觀念與緩慢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界定電影中的緩慢?緩慢電影與社會文化中更廣泛的慢活運動,其關係如何?本書細緻地分析了電影中的靜止與沈默,從而展現電影文本運用什麼策略來建構緩慢,呼籲讀者重新給予電影影像更專注的凝視,並體驗時間於其間的流動。本書可謂第一本探討緩慢電影概念、並論述當代電影文化中此一現象的著作,不僅從時間性來理解臺灣新電影的美學風格,更希望思考現實生活中對於時間的理解和態度,探索人類於二十一世紀如何生活的可能。
師大七十回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民國35年6月5日創校至今已邁入70週年,為學校留下完整珍貴的記錄,除積極增修完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外,特再依據本校發展歷程編寫專書,並以「師大與臺灣」為核心架構,收錄了本校教育、美術、音樂、國學、體育、華僑教育、風雲人物、校園文化及生態、簡史與紀錄片等多元且豐富的校史發展紀錄,堪稱臺灣進步歷程的縮影,更足見本校對臺灣社會之影響力與貢獻。 《師大與臺灣教育》、《師大與臺灣美術》、《師大與臺灣音樂》(含1片CD)、《師大與臺灣國學》、《師大與臺灣體育》、《師大與華僑教育》、《師大風雲人物》、《看見師大校園》、《師大生態地圖》、《另一種凝視—師大七十》、《師大光影回憶風華永現》。
師大光影回憶:風華永現(DVD)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本校)創立於民國35年為回顧創校至今70年來的校史發展,特別製作本歷史紀錄片,以說明本校如何依據國家與社會需要,肩負師資培育之重任,並逐步發展為臺灣教育與研究重鎮的歷程。 本片首先敘述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級中學與本校的歷史淵源,再鋪陳民國35年創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民國44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及民國56年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各階段的茁壯與轉變,至民國83年以後,政府公佈「師資培育法」與新修「大學法」,造成師資培育制度的極大變革,但本校以豐沛且深厚的師培經驗與文教基礎為底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加速轉型成為目前擁有九個學院的多元化綜合型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六月,承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位處古亭町的校地,初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設有七個系、四年制專修科九科與一年制專修科不分科一班;後為解決臺灣中等教育教師匱乏問題,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民國五十六年配合政府省、市分治原則,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迄今即將已邁入第創校七十週年。七十年的校務發展的歲月中雖然漫長,但本校發展步履堅定穩固,擔任向為引領臺灣師培教育之重任之高教學府。責無旁貸,多年來本校持續擴充師資與軟硬體設備,擴大學校編制與招收學生數量,於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頒布至今後,已漸次轉型為設有九個學院的綜合型大學。
儒家思想的現代使命
當過度逐利與開所發造成的問題已攤在眼前時,我們是否該停下來,重新從根本思考該如何永續發展?多為別人著想,少為自己著想,節制私欲,樂施仁慈,成就人性的完美。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展開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帶領人類走出傳統停滯的世界,進入現代成長的時代。二百多年來,科技的進步解除了自然給人類的限制;經濟的成長解除了物質給人類的限制;政治民主、社會多元解除了制度給人類的限制。但人類過度追逐自利、無限膨脹、不知節制的結果,終將造成各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災害,反過來影響了人類自己。面對這樣的發展結果,21世紀的人們是否有能力扭轉這個局面,並開創出更好的未來呢?前臺大校長、長期關懷社會發展的孫震教授,以其經濟學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人生歷練,從先人的智慧中擷取結晶,提出「倫理必須優先於利益,義務或責任必須優先於權利。倫理和義務源自利他之心,在別人的利益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利益和權利源自利己之心」,人類的未來,應走向利他與成長的均衡,才是永續發展之道。
另一種凝視:師大七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立於民國35年,至今已屆滿70週年,70年間的發展梗概,透過簡要與報導文學方式撰寫,並採中英對照呈現。全書章節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介紹學校創建之緣由與經過;第二至五單元,是以「發展概況」與「校園建設」說明學校各階段的發展概況,輔以各時期之代表大事紀,依照年代順序編寫為「師大紀事」,說明學校各時期重大事件之內容。第六單元則以校友的投稿資料為基礎,以口述歷史紀錄為輔,彙整各時期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內容更加生動且具人情味。
師大與華僑教育
師大在臺灣華僑教育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70年來培養無數僑教菁英,在各僑居地社會與國際僑界產生重大的正面影響力量。透過師大70週年校慶的里程碑,回顧僑生及僑團與本校的學術交流互動,細數師大創校以來,對華僑教育在學生教學、師資培育、課程研發等各領域的具體貢獻。本書撰寫共五大章節:一、「僑教擘始,師大生根」;二、「僑教推展,多元成果」;三、「僑生教育,整合發展」;四、「海外僑團,世界開花」;五、「僑教校友,菁英領航」等。本書針對師大與華僑教育發展的各項規劃、事蹟、成果及未來展望等議題,細述源流,擷取精華,揭櫫事功,並於書末整理「師大與華僑教育大事記」,羅列師大在華僑教育領域的纍纍果實,鐫鑄師大對於華僑教育,不只是誠正勤樸的培育者,更是實踐教化通國際、有教無類進大同的大師身影。
師大與臺灣音樂 (附光碟)
身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音樂學府,70年來,師大音樂系深耕於臺灣各個角落,無論在中等音樂教育的紮根或是專業音樂教育的培育,師大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從師資培育、音樂創作、本土自覺與教育政策等多個面向著眼,細數師大對臺灣樂壇發展的深遠影響。這一段歷史不僅是所有系友共同的回憶,亦是臺灣音樂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章!
師大與臺灣國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創校以來,不僅禮聘博學鴻儒之士,往來杏壇,長期執臺灣教育人才培育之牛耳,校友枝開葉茂,百花爭榮;對於國故學術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為現代文藝所做的具體影響,也已然獲得各界的鼓勵與肯定。國學,是國粹學術的總體,亦是文化生活的根柢。師大自早期的臺灣省立文史專科學校、臺灣省立文學院以來,即是以培養國學人才為教育核心。如今,轉型為同時兼具師資培育大學與綜合大學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仍秉持「誠正勤樸」校訓,持續孕育為師為範的專業人才,精進教學,推動學術提升,並以創造優質的教學與研究環境為目標。在此期間,國學的教育和研究已經內化為臺灣文化的重要單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科學的疆界【3 DVD+1手冊】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透過科學方法反覆實驗,勾勒出宇宙真實的樣貌。李嗣涔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現任教於臺大電機系,於2002年獲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半導體領域有傑出研究成績,亦從事氣功及人體潛能研究。此《科學的疆界》三場演講,就是李教授系統性地講授近三十年來他在此領域的研究歷程與成果。第一講〈氣功的科學觀〉,李教授講述他從事氣功研究的緣起,解釋氣功的現象,將氣功分為共振態及入定態。以「X信息」定義中醫所謂的「氣」,確知此信息與名為「撓場」的物理現象有關。其研究也發現高功能者會出現超常感應能力,可以突破空間障礙,進行意識生物工程;具手指識字功能者,他們腦中的天眼可以看見紙上寫的文字與圖像。第二講〈人體身心靈科學〉則指出在手指識字的實驗中,某些宗教的神聖字彙如「佛」、「耶穌」等會在功能人的大腦屏幕產生異象。研究發現這並非來自功能人的意識或潛意識,而是來自信息場內高智能者的訊息。在功能人與高智能信息者的對話中,我們對宇宙時空、太空旅行、外星文明的結構與特性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第三講〈穿越複數時空〉則探討特異功能、信息場及至信息醫學。闡述真正的物理是一個複數的時空,虛數時空的信息場充滿了意識與信息,超越了實數空間的阻礙。「科學」是對自然現象的探索,人們在不斷的實驗中尋求真理。李嗣涔教授確信現存的知識有其框架限制,欲勾勒出宇宙真實的樣貌,必須擴大現有的疆界,甚至跳出框架,才能解釋過去所不能解的謎團。李嗣涔教授在這三場演講中,以「實驗是檢驗真理之唯一標準」的信念拓展了現有科學的疆界。
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認識日本文化,必須從理解什麼是「武士道」開始!◎武士道不能只看表象,本書將帶領您回到歷史的脈絡中,重新認識多采多姿的武士道樣貌!勇猛、剛毅、禁慾、盡忠、超越生死……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武士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它為何會產生在日本的社會脈絡中?又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的心裡意識?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回到歷史脈絡中,透過武士道轉變過程中的「分流」與「滲透」關係,分析武士道在幕藩體制與近代民族國家中,如何與儒教、佛教、神道,乃至基督教倫理密切結合,發展出「禪武相嵌」、「儒武相嵌」、「神武相嵌」及「基武相嵌」等四大類型的「相嵌倫理」。這些相嵌倫理本身就具有多元衝突、矛盾的關係,但在明治維新到戰前國家體制建立後,逐漸被導向一元性的「融攝倫理」,失去原本多采多姿的主體性。而這樣的融攝倫理,到戰後依然續存,並影響著當代的日本社會。
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
以往的物質研究常從人類學考古的角度出發,考掘古代的器物以瞭解時代的變遷;但未來的物質文化研究,則不僅如此。本書即企圖探討人文現象中「物」之各種課題,希望涵括人文學科中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各範圍,觀照各個時代、各種環境中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而分析其價值觀、審美觀,以至於社會整體的脈動。
曲譜編訂與牌套變遷
本書以「曲譜編訂與牌套變遷」為思考及觀照主軸,上編「曲譜內容與編訂」,關注清代不同時期、性質各異的三部曲譜,包括:清初的南曲曲牌格律譜《南詞定律》、清中葉的崑曲全本工尺譜《吟香堂曲譜》、晚清的崑曲臺本《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及張紫東家藏名家手折,討論向度諸如曲譜的內容、體例、編輯、流傳、意義與價值等。下編「牌、套應用與變遷」,選取有明顯變貌之曲牌及套曲,論其累代流播產生的新型態及曲樂創作,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作品較為多樣化,包括:元代南戲《破?記》【合笙】「喜得功名遂」套曲、晚明南曲曲牌的「又一體」變化、清初蔚然成風的【清江引】南化,及【撲燈蛾】北化用法、清中晚期以降京劇武戲運用的北曲短套。
邊緣化或是整合:泰國的少數族群政治
如果我們根據泰國的族裔性與文化來重新劃定泰國的邊界,泰國的東北地區與寮國、東南地區與柬埔寨、南部地區與馬來西亞,以及北部地區將與部份的南中國和緬甸北部結合在一起。明顯地,無論在地域上或族裔上,甚至文化上,泰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高度同質性的國家。
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中英雙語版)
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使用很多不一樣的門是普遍的經驗。「門」,具有連結的象徵意義,能幫助人們探討時空轉換之連結意義,內外心理衝突之統整與釐清,並具有各種生活多元觀點探究之可能性。本套圖卡共有106張,其中50張為各種不一樣的門,可能通往任何地方;另外50張為打開門之後的空間,可能具有任何象徵意義;6張為中英文使用說明。提供教育、心理、輔導等相關專業人員,在助人工作中協助工作對象探索時空連結、內外統整、以及其他具有轉換意義之主題的探索。 此套圖卡2014年出版,2016年再版增加英文使用說明。
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冊家用版]
《紅樓夢》是一部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秘密,集中國古典文學之大成,是一部最瑰麗的經典;白先勇則是戰後臺灣現代主義文學最傳奇的作家──當《紅樓夢》與白先勇金風玉露一相逢,將薈萃出怎樣的人間勝景?臺灣大學「白先勇人文講座」自2014年春季起,非常榮幸地連續三個學期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部榮退教授白先勇先生,到校講述《紅樓夢》,由才子解讀才子書,由小說家領讀經典小說,這不僅是古典新詮的一門課,更是兩個偉大文學心靈的相遇。今將授課內容分三輯出版,本輯為這一系列課程的第三部分。在開學的第一堂課,白先勇教授感性地說道,自1994年退休以後,原以為今生不會再有執教鞭的精神體力,但是2011年,因緣際會在臺大做了一次崑曲的講座後,內心突然產生了想把一己的所知,傾囊相授給臺大小學弟、小學妹的衝動──於是促成了本次《紅樓夢》課程的開設,將他在美國多次講授的《紅樓夢》帶回臺灣,全程以中文授課。白先勇教授乃是在1960年代於臺大外文系接受大學教育,時值英美新批評與歐陸存在主義等西方思潮在學院盛行,而文藝青年則嗜讀譬如亨利.詹姆斯、吳爾芙及喬伊斯這類帶有鮮明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家作品。正是立足在如此訓練的基礎上,白先勇教授對於《紅樓夢》敘述風格的分析,對於曹雪芹哲學思想的詮釋,有了他的一家之言。在這一系列的《紅樓夢》講課中,白先勇教授對於文本接近默背於心的高度嫻熟,對於人物及氛圍如何構造形塑,情節與場景怎樣鋪陳布置的細緻拆解,以及對於作者曹雪芹行文字斟句酌的反覆強調,在在顯示出形式主義和新批評閱讀的精髓。白先勇教授強調,他的課程是要把《紅樓夢》完全當作小說來讀,著重解析其中的小說藝術,包括: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等等,檢視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臺灣文學論叢(七)
本輯收錄的七篇論文簡要介紹如下:歐人鳳〈日俄戰後的日人遊記:木下新三郎與同時代日本旅人的遊記比較〉、黃鈺萱〈文化中國想像下的「同行者」─論鍾曉陽在臺灣文學場域的活動和發展〉、何欣穎〈流浪遠方:異鄉人「三毛」的自我形象〉、陳玟蓁〈失鄉的反叛者、陳秀玲〈現代神話愛情─《春光關不住》〉、孫慈敏〈從小說到劇本:論海神家族的舞台展演〉、黃一萍〈探測南方e溫度-胡長松〈金色島嶼之歌〉研究〉。以上這七篇論文篇篇精彩,論述嚴謹,觀點創新,都能展現論述者獨特的研究視野,其中陳玟蓁的碩士論文更獲得「國立臺灣文學館」頒發的「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06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這個名詞及其涵義,長期以來在英語知識界常常在西方文明的脈絡中被理解,尤其是在18世紀以降歐洲啟蒙文明的影響下,「人文精神」一詞的內涵充滿了歐洲文明的色彩。這種狀況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傳統並不公平,誠如陳榮捷先生(1901-1994)所說,如果用一個字說明中國思想與文化,那就是「人文精神」。 不同於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建立在「人」與「神」的緊張關係之上,「中國人文精神」常在人倫日用之間彰顯並落實。如《易‧賁‧彖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論語‧憲問》「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兩者之說一脈相承,可見在歷史的長河裡,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之上。 作者深感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跳脫「歐洲中心論」的框架,從更宏觀的視野重訪歐洲以外的偉大文化傳統所蘊蓄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也必須重訪東亞文化最具核心地位的儒家人文精神傳統,溫故而知新,才能參與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 作者將近年來在臺大開授同一名稱的通識課程的講課稿本,經大幅增刪,並加註引用資料後改寫而成本書,為有志於探索「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朋友,提供一個入門的階梯,經由本書進而欣賞東亞儒家人文精神傳統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第七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2015
臺大數學系承蒙台積電曾繁城副董事長慨允贊助,自2009年開始辦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競賽至今共七屆,發掘出許多表現優異的中學生,鼓勵學子進入大學就讀數學相關科系,並提供其大學獎學金。第七屆共有35位同學報名參賽, 25件完成作品,7件進入決賽。決賽於2015年7月9日舉行,而於7月11日舉行頒獎典禮。會中邀請丘成桐院士及多位貴賓蒞臨指導,共頒發銀牌獎二名,得獎人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楊紹弘同學以及彰化縣國立鹿港高級中學莊祐鈞同學,佳作獎二名,得獎人為花蓮縣國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蕭瑤同學以及新竹市國立新竹高級中學張維哲同學,入選獎一名,得獎人為花蓮縣國立花蓮高級中學何翔恩同學。本出版品收錄第七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各階段活動內容及得獎學生作品,期許得獎學生能繼續在數學領域發光發熱,未來能培育出更多優秀青年數學人才。
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
《大易象數?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多元龐富的內容,張揚宋代易學的特有屬性與性格,為此宋《易》的開展,留下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典範。本論著主要的論題包括:考索《大易象數?深圖》與《周易圖》成書之可能年代;輯著中太極生成衍化圖式、《河圖》及《洛書》與相關數列圖式,以及先後天學之有關圖式,理解其體現的陰陽變化之宇宙觀的重要意涵;分析六十四卦象義之圖式內涵,詮解卦爻之象,以及圖式符號立象所闡明的卦爻辭義具體內容,確立圖式建構者的卦爻理解;探討《易傳》詮義圖式結構之重要意義;最後總結輯著之整體特色與主要取向。
Progress of Shrimp and Prawn Aquaculture in the World
這本專書主要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涵蓋養蝦技術以及人文歷史,可讀性較高的內容為宗旨,包括:地區性養蝦研究的全盤介紹有10篇、蝦類營養研究1篇、蝦病研究4篇、蝦類養殖之經營及營收1篇,以及淡水蝦養殖和蝦類養殖之綜合型簡述各1篇,共為18篇,並附上重要蝦種之正、側面圖以及養殖之草蝦和天然草蝦之體色比較,以及背部有一條紅色帶的草蝦,另外,附上會令人唾嚥的蝦料理相片多頁。This is a book containing monographs to introduce the progressive breakthroughs of shrimp and prawn aquaculture technology with look at the pioneering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 events. Included are ten overall chapters of regional introduction to describe prawn farming research, one chapter about nutritional requirement of prawns, four chapters on diseases, one chapter abou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of prawn farming, one chapter about freshwater prawns and finally a chapter to summarize five decades of prawn aquacul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re are appendixes to include photos of dorsal and lateral views of important prawns, appearance of wild and pond-cultured grass prawn. Photos of many gourmet cuisines of prawn dishes are collected to entertain our readers.
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下冊不分售)
本書各篇能言前人所未言,皆因作者長久浸潤、閱歷有得的結果;而成就此一冶煉詩論、詩法、詩史於一爐的現代詩「詩譜」。葉維廉是當代著名詩人兼文學評論家,本書是其現代詩學理論的重要結集。多年來葉氏自跨文化角度創作與評論詩作,以其獨到視界,破解單一文化理論之局限,開啟中西文化參照互省的批評方法。如上述引文所言,他其實是一位最成功的「萬應的中人」。本書收錄的二十餘篇論文,以現代詩在中、港、臺三地的發展歷史為參照座標,兼顧西方文學思潮的當代表現,力圖於中國文學發展脈絡下,研討現代詩與現代性、語言藝術、歷史文化社會的關聯性,並藉由鄭敏、杜運燮、穆旦、魯迅、卞之琳、辛笛、崑南、馬博良、梁秉鈞、洛夫、?弦、商禽、葉珊、張默、辛鬱等詩人作品的分析探究,既宏觀且精緻地勾勒出兩岸三地現代詩的發展圖像,以寫詩、讀詩、評詩,點燃了現代文學晶石的火焰,並以這種堅硬的晶石火焰來保持對活潑潑生命真質的狂喜。在一切事物逐漸趨於專門化的現代世界中,詩評人的出現有時是件頗為危險的事;他們要在藝術家與群眾之間做一個「萬應的中人」,一面要為藝術定路向,一面要立規條,放諸四海而皆準。──葉維廉
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
本書質疑近世僅以具有想像、虛構性質的詩歌、小說、戲劇為「文學」的妥適性,因而自古典的實用文類:「論」、「說」、「序」、「跋」、「書」、「箋」、「表」、「奏」、「弔」、「祭」、「碑」、「銘」、「傳」、「狀」、遊覽「記」、山水「記」、修造「記」與器物「記」,探討其文類規約,在實用目的外,仍然涵具特殊的美感潛能與性情表現,深具生命觀照、反映命運情境等特質。既參酌傳統與現代文類理論的認知,亦舉實際的名作為例,論證其所以引發讀者的文學興味,在發情止禮中,深察人性,諦觀人類的特殊而共同之命運:一方面主張推擴「文學」之界義;一方面藉此亦選樣的析論了古典實用文類之代表名作,指出它們不容忽視的美感、情感及智慧等意涵和價值,以補一般「文學史」之不足。
思想史から東アジアを考える
本書囊括與西洋近代的相關性及其型態、殖民地、翻譯等議題,跳脫單一國家限制,從思想史的方法思考「東亞」地域。本書乃運用思想史的方法來思考「東亞」地域的一本論文集。所謂「東亞」,其範圍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琉球、臺灣。至今為止,思想、歷史等領域之研究,設問時大多不自覺地以單一國家為單位,本書則有意識地避免此情形。即使研究單一國家,也必定透過比較的觀點為途徑,藉此向外部擴展。同時亦囊括與西洋近代的相關性及其型態、殖民地、翻譯等議題。以「外部」的觀點發展多樣性的日本研究(「國際日本學」研究),是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發展目標,而本書為其實踐成果之一。
水彩靜物畫:寧靜的生命
從靜物畫的歷史與發展談起,著重在技法教學、作品解析,提供學畫者依序逐步練習參考,重點提醒易犯錯細節,是學習水彩靜物畫的最佳工具書。本書收錄作者四十年的畫作演變與畫風形塑歷程,並賞析五位風格迥異的水彩名家與英國古典水彩靜物畫作品,希望提供水彩學畫者永續經營的作畫基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勇於挑戰:國民教育輔導團的困境與突破
僅管面臨人力不足之挑戰、偏鄉地域之考驗、資源缺乏之艱難、領域/議題屬性之限制,這群「勇於挑戰」的輔導團隊卻懷抱著使命感全力以赴,在困境中彰顯教學輔導的價值。他們運用創新思維加以應變,團務運作亦符應縣市專業需求與特色,發揮輔導團功能之餘,也發展出諸多活化新亮點。為了使這17個團隊深具意義的挑戰歷程留下歷史紀錄,本書透過大量的資料收集、文本分析與實際對話訪談,完整且生動地呈現來自實際教學場域的經驗與視角。
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
本書以為陶淵明人與詩文,互為體用。以人為體,則詩文為用,體在用中,由用見體;以詩文為體,則人為用,體在用中,由用明體。全書係從舊作中選出十三篇,外加附錄一篇。前三篇以人為體,分別自其儒者襟抱、史學視野以及重會意而不求甚解的讀書要訣,勾勒其人之獨立精神風貌。第四篇以後以詩文為體,分別從宦遊、交遊、詠史、擬古、飲酒、止酒、雜詩等類別詩篇及〈桃花源記并詩〉中,去感發其平實而豐富的心靈世界,以及既能融七彩於一白又能散一白為七彩的詩文藝術風格。附錄一篇為半世紀前少作,絕版已久,偶有人問及,乃附書末,以省尋索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