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總統制跨洲比較:亞洲與歐洲的對話
本書主要探討半總統制國家在亞洲與歐洲的實際運作狀況及問題,由15位學者執筆,分為十二篇專章;內容包含:半總統制的多元歧異性、半總統制概念對法國的適用性、半總統制的歐洲模式:羅馬尼亞的憲政困境及修憲方向、半總統制的蒙古經驗、半總統制分類方法的重新思考及檢視、半總統制的雙元行政經驗:羅馬尼亞及臺灣之比較、半總統制下國會監督情形的跨洲比較、選舉時程安排的影響、任命總理的條件分析、半總統制在俄羅斯與立陶宛的演化等等。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印度的崛起使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與日俱增。許多國家也都重新檢視及強化與印度的關係。我國近年來也積極拓展對印關係,並鼓勵雙邊加強交流,特別是在經貿、文教及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但較為人所忽略的是,在印度於1949年轉而承認北京政權之前,中華民國與印度也曾有過相當緊密的互動。只可惜這段友好歷史,不論是在印度或臺灣,都逐漸為人所遺忘。 為了重新檢視這段被遺忘的歷史,並提升各界更對臺印關係發展的關注,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印度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研究中心)於2013 年1月4-5 日假國立清華大學舉辦「Sino-Indian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20 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國際學術會議。此次會議共邀請10位我國及印度學者發表英文論文,藉此平台,讓臺印學者交換意見與研究成果,強化彼此瞭解,以利臺印學術交流,及進一步提倡我國的南亞研究風氣。會議後由印度協辦單位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研究中心)遴選五篇論文刊登在China Report (中國述評) 學術期刊,有利於國際學術界推展我方學者的觀點。 有鑒於國內相關著作及研究相對匱乏,故將研討會論文擇優集結,並另增補相關議題論文後,出版專書。藉以服務華人社會的讀者群,並擴大本研究的影響範圍。
西沙群島與美國在南海之利益與對策[軟精裝]
南海與西沙附近海域,由於其漁業資源及潛在之能源蘊藏量,對於周邊各國在經濟上極為重要。西沙群島對於全球貿易、能源、安全及其本身利益,必須仰賴美國審慎涉入處理。
統計與生活 增訂版-通識系列02
本書為華人世界第一本統計通識課程之教科書,以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與流病所劉仁沛教授、政治洪永泰教授、公衛系與流病所蕭朱杏教授及數學系與流病所陳宏教授四位授課教師的教學內容為主體,輔以臺灣及華人地區的實際問題與例證,以讓學生輕鬆有效率地學習統計。
伯樂大學堂:開啟嶄新的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伯樂大學堂」新生營,是兩千多人參與的大活動,一場驕傲與感動的盛宴:透過經彩、創新、多元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啟探索大學之旅,也開啟嶄新的自己!
紅樓夢導讀(一)[16DVD+1手冊/家用版]
白先勇教授乃是在1960年代於臺大外文系接受大學教育,時值英美新批評與歐陸存在主義等西方思潮在學院盛行,正是立足在如此訓練的基礎上,白先勇教授對於《紅樓夢》敘述風格的分析,對於曹雪芹哲學思想的詮釋,有了他的一家之言。 在這一系列的《紅樓夢》講課中,白先勇教授對於文本接近默背於心的高度嫻熟,對於人物及氛圍如何構造形塑,情節與場景怎樣鋪陳布置的細緻拆解,以及對於作者曹雪芹行文字斟句酌的反復強調,在在顯示出形式主義和新批評閱讀的精髓。然而除此之外,在講解《紅樓夢》成書的時代背景,曹雪芹寫作的生命情境,以及書中大量使用的古典詩詞時,白先勇教授亦展現了他在中國古代歷史與古典文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在這個意義上,本次課程除了是一次對於經典的新詮釋外,也是一世代知識分子出入於中國與西方、古典和現代兩造,不斷摸索的精神史。
天閒老人-獨立性易全集 (上下冊不分售)
本書為收錄明末清初東行渡日的名醫、畫家、篆刻家、臨濟宗黃檗派禪僧獨立性易禪師之著作文集。第一部分為編著者撰寫之論文,介紹獨立禪師之生平、渡日經過、在日發展,以及思想演進等;第二部分為獨立禪師之詩文集史料匯編;第三部分為獨立禪師之相關官方紀錄與個人記述、年譜、印譜與鈐印解說,以及其作品之一覽全表。
裕瑞《棗窗閒筆》新探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裕瑞的《棗窗閒筆》,此書是紅學史上最早的文論專著,但有學者質疑此鈔本的字體頗拙,不似裕瑞所為,且所鈐「淒香軒」一印乃造偽。筆者近在佘嘉惠為裕瑞繪製的《臨羅兩峰鬼趣圖》上,新發現有「思元主人」、「淒香軒」、「鶯思蝶夢」三印亦見於《棗窗閒筆》鈔本,且在比對裕瑞各詩文集中作者「自錄」之字跡後,可確切證明《棗窗閒筆》乃裕瑞的手稿,並進而討論此書對紅學研究之意義。
余光中人文講座:楊世彭導演駐校系列專輯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於2014年秋冬,邀請到學貫中西的戲劇藝術家楊世彭導演駐校,系列活動包含了戲劇演出以及三場專題講座。 本專輯收錄了楊導演特稿之〈勤奮與機遇:一個華人舞臺導演在美國奮鬥的歷程〉,由楊導演侃侃而談,道盡二十九年在美國攻讀戲劇,從事戲劇教育,還有多年來在美導演生涯的甘苦經歷。除此之外,還收錄了「余光中人文講座」的精采照片集錦:包含《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以及「楊世彭舞臺導演作品展示」講座、「半世紀舞臺導演生涯的回顧」講座、「莎劇《仲夏夜之夢》的鑑賞」講座之精采劇照。 另有《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影音記錄,以及三場講座現場實況影音記錄,共附錄兩張光碟於本專輯,以饗大眾。
The Human and the Humane[精裝]
In times of conflicts and crises, an argument insisting on the humane is commonly heard. In wars, voices demanding a human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 as decreed by the Geneva Convention – will be raised. Opposition to social injustice may be framed in a collected call for a humane society. Even educational systems may insist on having a humane perspective among its leading causes. Words referring to man – humane, but also humanistic, humanitarian, even humanity – thus take on status of ideals for mankind. Man, in common and legal speech, thus becomes the conceptual marker of his own perfec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book is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linguistic feature and in particular its argumentative use, from its starting point till early modern times.
地區主義的政治邏輯--以歐洲為主要考察對象
【內容簡介】在學術界,人們通常從經濟層面來探討地區主義和地區一體化的內涵。本書指出,地區主義就其本質而言完全是一個政治概念,而地區一體化則是這一概念的實現。地區主義得以產生的條件、政治進程對其發展的決定作用以及它所帶來的後果都表明,政治性是它的本質特性。隨後,本書將歐洲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個考察其地區主義政治邏輯的分析框架,著重探討了「制衡邏輯」和一系列政治因素在歐洲聯合「危機-超越」發展模式中的決定性作用。作者還對歐債危機發生以來歐盟的困境及其根源進行了揭示,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邏輯決定的歐洲一體化自身發展規律造成的。儘管如此,歐洲地區主義包含的價值訴求和政治理想,仍然使其具有經久生命力和重大國際政治意義,並對東亞和其他地區合作具有重要的榜樣和示範作用。
Y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 Special Issue on Lee Chiao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 NO.36(10
In this special issue, we have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eight stories, among which “Kusheng” [Sobbing] belongs to the Fantsai Forest series of the early period. For stories that reflect the depression, fear, and pain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we have selected, “Zuori shuizhi” [Yesterday’s Leeches], “Kongnan zheng” [Phallophobia], “Zhizhu” [The Spider], and “Renqiu” [The Human Ball], all of which are more or less tinged with morbid Modernist psychology. Among Lee Chiao’s works concerning political issues, we have “Gaomizhe” [The Informer] and “Nielong” [Evil Dragon]. Of works imbued with Buddhist thought we have “Mouzhong huahui” [A Certain Kind of Flower]. Unfortunately,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we could not include another story, “Xiuluo ji” [Ashura Sacrifices]. Because of space limitations, we could not include works of historical fiction. All ‘the’ hard work of our dedicated translators deserves our greatest appreciation.
唐宋時期的名分秩序
文集包括七篇文章,其涉及的主題是唐宋政治與名分觀念。其中三篇,是有關國內的政治,另外四篇則是牽涉國際關係與外國對於中國名分觀念之處理。 「名分」當然是儒家思想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孔子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就是為了要端正古代封建制度正在轉變時,發生的一些社會變化,以及因此引發的,對於原本階級分野的影響。中國儒家的觀念,國家的政治並不只是「公」的部分,也是人與人之間,「私」的部分,種種不同的關係。公和私之間不是對立,而是人際倫理的不斷延伸。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自己的修養開始,一步步經過「私」的領域,延伸到最大的「公」,也就是天下。
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 [精裝]
本書收錄三篇文章,代表近年作者對華語語系文學的思考。 〈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介紹這一學科興起的來龍去脈,和作者個人的方法學建議。〈根的政治,勢的詩學〉對傳統、殖民研究所強調的「根」 (root) 與「徑」 (route) 的公式,提出質疑; 強調文學以其想象力以及對話能量,讓我們思考以「勢」——內蘊的氣勢,外緣的局勢——未出發的詩學政治。〈華夷風起〉則延伸以上話題,並以馬華文學作為論證的坐標。
樂耕師大‧大師耘集--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
邀請有22位教師發表教學成果,主題含括有新式教學法之課程設計、數位教材之發展與推廣,以及各類教材之編纂與製作等。期望藉由本專書多角度的編撰視野,展現本校各領域教師對豐碩教學經驗的分享及對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推廣,以共構跨領域觀摩的加值效能。
中國詩歌諷諭傳統--兼論唐代新樂府
本書研究主題為唐代新樂府詩的敘事性與諷諭性,及中國詩歌的諷諭傳統。藉由此書,敬盼與中國文學及華語文教學等領域的研究學者、教師、碩博士生及大學生等讀者切磋交流;一般讀者之於古典詩歌有興趣者,亦可經由此書而欣賞唐代新樂府寓褒貶於敘事的內涵,並認識中國詩歌的諷諭特質。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全書約二十萬字,共分為八章,除緒論、結論之外,其中六章針對南朝盛行的幾種文學題材——包括「語文遊戲」、「詠物」、「物色」、「遊寺」、「邊塞」與「艷情」,進行剖析與新論。本書以為此六種題材或多或少都隱含些許的遊戲性,但卻又在遊戲之外,透顯出其他饒富意義的意涵。如前三種語文遊戲、詠物與物色題材,透過語言、修辭、典故的模擬與互文達成了遊戲效果;而後三種遊寺、邊塞與艷情題材,分別想像了寺廟空間、邊塞空間與閨閣空間。但除了遊戲動機以外,這些作品往往又寄寓多元的文化意涵。 過去對南朝文學評價不高,主要即是針對南朝這些模擬、遊戲的作品,認為其只為戲謔,不足為法,遑論文以載道的使命。然而本書以為:這樣遊戲性以及遊戲以外的寓意,恰巧南朝文學題材最重要的意義。藉著遊戲,創作者找到一種逃逸於世界卻同時身處於世界的方法。
澳門基礎教育公平問題—PISA 2006數據分析研究
PISA 2006國際報告顯示,澳門屬於教育公平的地區。然而,研究者從學校資源環境、學校家長選校考慮和學校收生政策三類因素,對澳門基礎教育的教育公平存疑。 研究者採用PISA 2006科學素養調查學生、家長和學校數據,探索澳門基礎教育可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首先應用階層線性模型(HLM)中介變項對以上三類可能影響澳門基礎教育公平的學校階層因素進行中介變項分析,以檢驗這三類因素能否中介學校ESCS對學校科學素養表現的影響;然後,透過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學生階層因素中的家庭及電腦教育資源對學生科學素養表現的影響。 研究發現有三:學校之間的科學素養表現存在差異;學校階層證實有兩項與學校家長選校考慮的完全中介變項;證明家庭及電腦教育資源透過科學和資訊通訊科技(ICT)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科學素養產生影響。研究結果後有政策建議,進一步完善澳門基礎教育的教育公平。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精裝]
臺灣近代醫療公共衛生建設的基礎奠定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本書即為研究此段歷史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蒐集、譯註日治臺灣醫療、衛生的重要史料及文獻,是研究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重要且必備的書。 &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壹部,譯註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參與者、見證者──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撰寫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記述當時醫療、醫學教育、傳染病防治及公共衛生……等重要大事之經緯。第貳部,為丸山芳登《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共衛生業績》之譯註,分序、人口、疾病、設施四大篇,詳細記載了日治臺灣的人口狀況、傳染病現況、醫學教育、醫療行政等的調查、統計成果,完整呈現當時醫療公衛之整體面貌。第參部,編者精心選譯了當時具關鍵意義的醫療、公共衛生的法規與文獻,是深入了解日治臺灣醫療公衛政策理念與想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歐盟法之基礎原則與實務發展 (下) [軟精裝]
本書探討歐盟法律的法源、法理、原則、基本權利、平等權、反歧視、立法程序、法律適用、移民與歐盟法院等議題,具有基礎性、多元性與時效性,為瞭解歐盟立法與政策之重要專書。
上海流行音樂(1927-49): 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
本書討論1927至1949年間以上海為發展中心的中國早期流行音樂,如何以聲音形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辯證角力,帶來文化與聽覺的啟蒙。這個樂種既仰賴聲音機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精裝]
This volum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s and why and how Confucian texts were reinterpreted within the different ambiances and contexts around East Asia. The vitality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stems from the desire of Confucian thinkers to interpre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line with conditions and changes in their own times and location. Although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that were advanced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were specific to their own era, they do still share some themes in common. This book reveals that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forms an intellectual community that is transnational and multi-lingual and has evolv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ucian “universal values”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present in each East Asian country.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
本書探討日本帝國於1941年所施行推動的初等教育「國民學校」制度。此制度不僅於日本內地實施,也於殖民地台灣及朝鮮也同步施行,還帶動了殖民地義務教育的實現。然而,這個由上而下的初等教育統合政策,在不同地域的實施也出現差異。本書著眼於此,透過對於此制度的檢討,進一步探討日本帝國於總力戰時期於殖民地的初等教育與國民統合等問題。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7
本書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臺大教學傑出的教師們充滿熱情,教學與做研究一樣,要能勇敢挑戰未知、忍受挫折和與時俱進。每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曾遇到困難,特別是學習者樣貌日趨多元,大學也不再是獲得專業知識的唯一管道,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且樂於學習?每位獲獎教師皆努力不懈尋找答案。教學傑出的背後,是老師們悉心體察學生需求,不斷優化課程與教學方法的良苦用心,以及因材施教、耐心陪伴學生尋找生涯方向的教育熱忱。
2015年海峽兩岸植物病理學術研討會
本專刊之內容為“2015年海峽兩岸植物病理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涵蓋病原菌之族群、特性及基因分析、致病機制、病原與寄主之交互作用、病害防治策略。
出走吧!一個人的旅行——北歐行腳日誌
在職場上沉浮了幾年後,利用轉職時機,於2007年4月展開一個人一個月的北歐五國之旅。從規劃路線的期待與幻想、開始啟程的興奮與不安、旅程途中的見聞與狀況、行程尾聲的感恩與自信,在本書中如實記載著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作者當下的真實感受與對神作為的無限讚嘆。過程中難免遇有突發情況:行李拉桿斷裂、床位客滿、旅館無預警休息、問路時的雞同鴨講等,發生的當下自然會擔憂害怕,但實際走過一遭後,不僅變得更有自信,遇到問題時亦能沉著應對,是此行最大的收穫。撰寫此書的初衷是想與讀者分享此趟旅程的喜怒哀樂與美麗風景,而最終
自由.平等.植民地性:台植民地教育制度形成
本書的課題是解釋臺灣近代“殖民地性”的教育制度在哪些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本書關注1890年代在日本“內地”教育界討論的教育“自由與平等”、“國家與地域”問題,也檢討1890年代在“內地”日本與“外地”臺灣雙方教育制度的形成過程。在這些考察成果上,試圖具體地解釋臺灣近代教育制度在各式各樣的時代因素下,最終獲得“殖民地性”的過程。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
本書以1937-1949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現代詩群體之一——「九葉」詩人——為討論中心,論述了這一群體的形成原因與基本面貌,其對抒情詩體的變革,對自我與世界之緊張關係的表達,對「時間」與歷史意識的呈現和反思,以及對隱喻語言的創造性運用等五個方面。針對過去對「九葉」以及其他現代詩人的研究過度依賴?「求同」于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弊病,本書?調要把「九葉」重新放回到歷史中考察。全書在探尋這些詩人的詩學策略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歷史動力的同時,也反思了學界對於新詩之「現代性」、「現代主義」問題的迷思,重新釐定了「九葉」詩人創作的文學性、歷史性以及現代性,彰顯了這些詩人在歷史巨變中所體現出的真正的語言敏感和對生存現實的深切體驗。
歐盟法之基礎原則與實務發展 (上) [軟精裝]
本書探討歐盟法律的法源、法理、原則、基本權利、平等權、反歧視、立法程序、法律適用、移民與歐盟法院等議題,具有基礎性、多元性與時效性,為瞭解歐盟立法與政策之重要專書。
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第二版)
如何寫出一篇簡明暢達,具有高度可讀性的學術論文?本書由臺大寫作中心策劃,從論文的整體結構,到字句的細部撰寫,提供論文寫作者最實用、最中肯的建議。學術寫作,許多人著重「學術」的一面,卻忽略「寫作」的訓練,以為多讀多寫,按部就班,即可寫出簡明暢達的論文。但是,看到各大圖書館架上一字排開的英文學術寫作書,我們心中難免升起疑問:學術寫作真的是不經學習就能掌握的嗎?英美學術研究者,用他們熟悉的語言書寫論文,依然需要參考那麼多學術寫作書籍。反觀我們,以本國語撰寫論文,只能參考外語學術寫作書,如此不免捨近求遠、繞路而行。學術寫作結合了思考整合、邏輯分析與寫作等多種能力。無論最終用什麼語言書寫,從本國語為起點,學習論文寫作,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就是本書的成書宗旨,希望由字句到結構,作為一本能有效指引「寫作」的學術論文寫作書。本書分成三篇: 「寫作籌畫篇」、「學術論文寫作結構篇」、「寫作文法篇」,共六章。各章均有正文、練習與討論及寫作練習三個部分,循序使用,可以幫助:一、了解學術文體寫作特性。二、理解並運用學術論文各章節的寫作結構與步驟。三、從字句、段落到篇章架構,加強寫作的連貫與可讀性。
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精裝]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論文。全書分「理念篇」、「現況篇」及「展望篇」三部分,包含附錄,共收錄九篇文章。
臺港兩地人文、社會、經濟發展之比較
臺灣與香港近年來政治與社會方面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臺灣自1990年後期發展民主政治亦即總統、地方首長、議會議員均由人民直選,人民有充分自由發言的權利,辦理以來非常成功,被國際認為是臺灣的政治奇蹟。
第六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2014
第六屆數學獎於2014年7月24、25日舉行決賽,7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會中邀請丘成桐院士、臺灣大學楊泮池校長及多位貴賓蒞臨指導,共頒發金牌一名、銀牌一名、佳作四名、入選獎四名。 本出版品收錄第六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各階段活動內容及得獎學生作品,期盼得獎學生能繼續在數學領域發光發熱,未來能培育出更多優秀青年數學人才。
典範傳承:國立成功大學講座教授的故事第二輯
牛頓的經典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兩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那些樂意蹲下身來,讓我們的年輕學子站上肩頭的巨人們;記得嗎?在我們的人生歷程裡,也曾經有人引導我們看見更遠大的世界,或許是父母、或許是恩師、也或許是朋友或同儕……,而當我們站穩自己的腳步,看到更美好的風景時,是否可以提攜指引我們的後輩往那個最美的方向看,我想這就是教育領域裡最珍貴的資產——典範傳承。
港澳僑生的成就與貢獻
近年來因為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加劇,以及大部分已開發國家都已進入知識經濟,各國都需要大量的高教育程度員工來輔助他們的經濟發展與提升他們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各國都在擴張他們大學的容量與提升他們大學教育的品質。
海洋、地理探索與主體性
「海洋、地理探索與主體性」是多重的議題,這本專書包括理論、歷史與文本的探討和各世代主體的呈現。專書內有兩大部份,一為歷史、地理與文學的解讀,一為理論的應用。
余光中人文講座--金耀基駐校系列專輯 中國現代化與大學之角色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邀請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駐校講座,第一日以「中國現代化與文明轉型」為題暢談鴉片戰爭後一百五十年來中國現代化轉型歷程; 第二日座談以「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為題討論大學在締建中國的現代文明中具有關鍵性角色的同時,也強調大學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重要性。此專輯所收錄的兩篇文章是由金院士本人於2014年三月在高雄中山大學所作〈余光中人講座〉二次講演的文檔增刪補充而成。另附上講座影音紀錄光碟。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所藏南進政策圖書目錄
本輯目錄所有圖書,係本校前身「高等農林學校」於1943年自「臺北帝國大學」分離來臺中獨立設校時所分配的圖書。今就「南進政策」有關圖書,整理目錄一冊,以供研究者參考。
標本.文物.我們的歷史:臺大博物館群與藏品精選(增訂版)
臺大博物館群成立迄今已六年餘,目前共計有十個成員館。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外界能夠一窺臺大博物館群的成立過程、了解各成員館館舍建築的歷史變遷,更重要的是進而認識各館重要且具特色的珍貴藏品,透過不同藏品的敘述路徑,撿拾「博物」的知識片段。
台生育台日際-日本學研究叢書16(精裝日文版)
目前在臺灣各地,以在臺灣學校就學且擁有日本血緣之兒童為對象之日語母語教育活動,皆由兒童家長們自主發起及運行中。本書的前半部分,將以臺北日本語授課校為中心,詳述如上之臺灣各地日語母語教育現況及待思考的課題。而本書的後半部分,則是以在臺北日本語授課校就學之臺日混血兒為對象的案例研究。關於在臺灣出生成長並在臺灣學校就學的孩童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日語、以混血兒的身分經歷了何種人生經驗、對此之感受及意識等等,進行了縱斷式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