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新文學史 (中編):戰禍與分流 西潮的中斷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首部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第二十章到第三十章)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家、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台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台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上編):西潮東漸 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 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 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 首部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 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分編依據「兩度西潮論」為基礎,自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峰,後因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台灣,1977年以後,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第一章到第十九章)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詳盡探討西方文學的譯介,從古文到白話的轉換歷程,以及晚清到民國各類文體的遞嬗,如傳統小說至新小說,詩歌至新詩,文明戲至話劇和散文、雜文、小品文等的發展。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 (三冊一套):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 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 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 首部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 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的理念,而係歷史的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潮,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西潮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台灣;二十八年後,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這都是歷史的真實軌跡,不容置疑,本書中論之甚詳。以此作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發展的框架,絕對更能彰顯此一階段中國、台港及海外華文新文學之所以發生、壯大,以及海峽兩岸文學的繼承、影響、分合關係等種種複雜的問題。 章節編排以歷史進度為序,緒論外共分三編: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 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家、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台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台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 下編 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 探討國民政府遷台後五○年代台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別於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為主流)、台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起的現象及作家、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接續分析七○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後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後的新生代作家、海外的華文作家的成就,最後以二十一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家的網路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作結。
兒童戲劇研究論集
本書集結作者近期教學與研究心得,針對兒童戲劇、戲劇教育與兒童文學三類主題,在二○○○年之後,所衍生之新趨勢的研究觀察。在兒童戲劇的部分,包含兒童劇本分析、兒童作家作品概述、臺灣兒童戲劇史的跨文化特色及兒童美學研究;戲劇教育的部分包括戲劇教育的實施現況、戲劇遊戲的象徵美學與戲劇教育應用於聽障兒童的實踐歷程;兒童文學的部分著重在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分析,以及臺灣兒童文學早期的重要推手「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所產生之影響。另收錄兒童劇評一篇,以文化研究領域中性別主義理論為評析之依據。 作者嘗試將視點立足於兒童,從多元的戲劇藝術與文學再現,反映當代的兒童學思想風尚,並透過各種範例進行分析與評述。無論是對於兒童研究,或是戲劇、文學、藝術研究,本書具有豐富且實用的閱讀價值,並可為相關領域的教學、理論研究及演出實務提供有益參考和指導。
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
這本書是以作者父親宋淇為中心的,從祖父宋春舫說起,內容大都關於父親和他的朋友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 書中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回憶,包括父親和親戚告訴他的家庭往事。就像很多口述史一樣,作者說覆述的故事,少不免會真假夾雜。第二個資料來源是已經刊行的文獻,例如父親在〈毛姆與我的父親〉中寫作者祖父宋春舫,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及他和張愛玲的友誼等。這類資料的問題是,儘管在個別事件或人物上提供了很多具體細節,但涵蓋的範圍太狹太片面,難以串連成為一篇完整的傳記。第三種資料則來自未刊的手稿和書信。作者父親跟好幾位名作家如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等都是好友,通信數以百計。這批手稿不但反映了彼此的友誼,也展露了各人的思想性情。以張愛玲為例,她的信便有大量珍貴資料,可以令我們對她的文學作品有嶄新理解。
古代「雜文」的演變 :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
「雜文」是古代總集處理文學體類區分時,針對數量相對不多、特徵亦相對不明的作品,匯聚於一處時所使用的類名。其「雜文」名稱首見於劉勰《文心雕龍》,後來歷代總集或文論之中,「雜文」的範圍與其中對象,並不盡同。本文以《文心雕龍》及《文苑英華》為兩端,探討自六朝至於宋代「雜文」的演變;概要言之,凡歸類於「雜文」者,多是文學史上新出現,且實際應用功能較為薄弱的文學體類。然則,「雜文」範圍與內涵具動態特徵,其演變實又牽涉文體發展、文體批評、文藝理論等等諸多層次,當是探討中國文學批評之時,值得學者重視的議題。
自然哲思三部曲
廢核百萬人接力行腳、318學運血淚隱藏版曝光! 願這本蟬蛻式的散文,聊充一聲蟬鳴,贈與有緣人。 &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人生四大樂事中之一,責成玉峯老師最溫暖的負擔:摯友蘇先生的女公子即將結婚,受邀與蘇先生共同的友人們合寫一冊《女兒書》,贈與新人新婚誌慶。於是有了本書的〈輯一:生命教育〉,在這一輯中的16篇小品,有深有淺,老少咸宜,可啟發若干人生境界,成為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有益及有意義的精神糧食。 & 2014年3月18日的學子衝進立法院抗議黑箱服貿,年輕世代的熱情鼓舞玉峯老師前往議會觀察、關切,他沉思後寫下本書的〈輯二:時勢的春天〉共9篇文章,為勇敢的青年們留下感人的紀錄。玉峯老師並批注:學生們讀書究理、究義所為何來?在適時、適地的關鍵時刻,選擇大公大義、愉悅地完全付出啊! & 玉峯老師說:「我不在乎個人一切的投入有何結果,只知道我不做會內疚。」〈輯三:廢四核,清核廢〉即收錄2013年11月12日至12月底,玉峯老師和志同道合者投入反核的7篇短文,留予日後回顧與反思的參考。可喜者,在2014年春夏的社運中,開始出現為後代子孫永續發展的「世代正義」的呼聲。 & 這本書的三個議題,是感恩台灣自然土地生界的玉峯老師對台灣未來的希望與祝福。願這本蟬蛻式的散文,能聊充一聲蟬鳴,獻給天下有緣人。
澳門文學書目初編 ( 1600-2014 )
編者經歷多年的整理與查證,選出六千多條有關澳門文學的書目,並通過分析與澳門有關的文學作品之內容、語種、出版單位等方面的特色與趨勢,藉此說明澳門文學在華文、葡文及英文文學界發展現況,為澳門文學的發展歷史提供寶貴的參考文獻。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種深情叫友情
這本書是在講述唐代文人間的友情。 這些文人他們才情似海,他們之間的情愫卻很微妙。講的是友誼,卻更勝過人世間的父母、兄弟、夫妻間的情感。 這些在文壇上出類拔萃的文人們,在精神上常常離不開彼此。他們有了距離會互相惦念,一方遭逢戰禍,另一方卻會牽腸掛肚。所謂士為知己而死,也不過如此。 本書特色 他們之間談的不是愛情,是友誼。 他們不是斷背山,但就是這份友誼, 卻勝過人間萬千可赴湯蹈火的情愛。
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摩羅詩人遠矣,社會主義的人造人銷聲匿跡,作為文化資本的「諾貝爾」方興未艾。如何作為「惟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這大約是我們這個時代重新思考文學與公民社會的又一個開端了。──王德威 新經典.新讀法 26堂現代人必修的文學課 本書作者來自全球各地華文研究社群,是最具指標性的重量級學者。全書收錄的文章,紛呈在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幾個核心概念與關鍵詞構成,綜合提出兼具導讀性質的文章,將帶領讀者觸及並思辨相關議題。 第一單元「新舊文化、語言實驗、公民論述」著眼於近代變革的時空氛圍,因應產生的身分、價值、語言的各種變異與討論。 第二單元「知識轉型、文化生產、歷史記憶」則以近代知識體系為思考的重點,對知識、觀念的形構與轉型,文學形塑的歷史記憶與效果,展開不同面向的反思與回應。 第三單元「地理疆界、文化跨界、東亞想像」聚焦文體與疆界的思辨,以及在跨學科文學文化的意義上,細讀文本的感知象徵系統,展示東亞的文化想像力。
新文學的教育之路:論現代文學與晚清民國語文教育的互動關係
晚晴民國時期,以白話文為代表的現代文學從發生到發展,面對幾千年來發展完備、傳統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在短短數十年內就取得「勝利」,不只是因為古典文學的衰落和現代文學作品的優秀,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現代文學得到了新的教育制度的支持,其中語文教育助力尤大。一方面,現代文學作品為新型語文教材提供了選文,逐步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文學觀念;另一方面,語文教育為新文學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學生閱讀、教師講解、考試和作文等現代教學技術下,現代文學作品被「經典化」,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本書鉤沉了現代文學和語文教育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摒棄了文學史中熟知而未必準確的普遍觀點,在「吃透」原始材料的基礎上,追尋歷史背後的真實細節,辨析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的、非本質的因素,以恢復歷史場景的筆法敘寫,追求學術著作的活潑文風,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交叉中使本書論述有力、行文豐滿。
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為二○○五年八月「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六年八月初版於香港,十年後於臺灣隆重再版,讓更多人可以重讀這些擲地有聲的精彩論文,同時也可以再次緬懷婁子匡先生(1905-2005)對東亞民俗學的卓越貢獻。婁子匡先生一九四九年將中國民俗學會移到臺灣,創立東方文化書局,他是一位窮經皓首的民俗學者,也是一位資深的民俗刊物主編、民俗叢書出版家,懇請讀者諸君:莫忘「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婁子匡先生!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
學術研究的題目不必是最時新的,卻應該是最根本的議題。「時空—身體—譬喻」是我這十幾年來陸續展開的研究主題,其中「相互定義」的視野正是打開二元僵局的關鍵;人身在宇宙四時流轉中,體驗順逆、離反的處境,並且透過不斷對話與創化的譬喻,更新與時推移的身心姿態。───鄭毓瑜 & 本書完整呈現鄭毓瑜教授近年來針對中國人文傳統「空間」觀的系列研究。從城市意象、園林寓意到國族視域、自然的氣氛,鄭教授融會各種歷史、思想與文學材料於一爐,同時又能妥切化用現象學、人文地理學等西方觀點;藉助這些閱讀與思考的成果,不但為古典文學開創出諸如「自然」、「身體」等新穎的研究議題,更顯現了文學與哲學、地理學,甚至是古典體氣醫療等相關領域的深刻關連。在強調跨領域整合的當代,這本書對於鄭教授個人的研究或整個中國人文傳統的研究,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 本書為全新增訂版,除了內容重新修訂外,也新增了〈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展現了作者對「文本風景」歷久彌新且更豐富的主題詮釋。 & 本書特色 & 華人世界「中國人文抒情傳統」論述的重要著作!本書提供了該領域更開闊的視野與研究觀點。
皖遊札記:解析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若干事件和人物的真實細節
這是一部頗具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的醒世之作,有促人反思的啟蒙意義。全書佈局大氣,結構巧妙,熱情洋溢,見識不凡。三十篇文章,圍繞安徽近現代的人事展開,既相互聯繫,又獨立成章,既是生動的遊記散文,又是嚴謹的學術隨筆。筆底寒潮撼星斗,思想和文字的衝擊力極強。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時間將證明,這部《皖遊札記》不會被歷史的塵土所湮沒。《皖遊札記》以安徽這個視窗,將近現代歷史風雲盡收眼底,對一八四○年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乃至學術發展,進行了別具一格的敘述和評論,使若干事件真實的歷史細節,若干人物真正的精神風貌,得以生動有趣的再現。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以至誠之心,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那就是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否則中國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兩岸的統一不可能實現。作者堅信民主適用於中國,但在社會轉型中,鑒於革命代價太大、成本太高、後遺症太多,主張在體制內進行漸進的理性改革,在此基礎上實行共產黨與國民黨主導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哈哈哈哈,四聲,倪匡的招牌大笑。 這笑聲是一種風度,是一種腔調,是一種人生態度。 江迅寫出倪匡的神髓,一本倪匡真正的傳奇。 & 許多熟悉的倪匡,源於他所創作的人物衛斯理、原振俠等都活在眾多讀者心裡,從而代入倪匡身上,分不開。 一般人大笑,只是「哈哈」,兩聲,最多「哈哈哈」,三聲。倪匡的招牌大笑,卻是「哈哈哈哈」,四聲,就是比別人多了一兩個「哈」。這似乎更顯得他人生的豁達,開朗,寬容,樂觀,大度,豪爽。 哈哈哈哈,用六個正能量詞描述。 & 哈哈哈哈,是一種風度,是一種腔調。哈哈哈哈,是一種人生態度。哈哈哈哈,是一種品格美德。哈哈哈哈,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中國是一個含蓄的民族,那種沒心沒肺、無憂無慮、肆無忌憚的笑開懷,很是難得,成了生活中一種「奢侈品」。 & 「哈哈哈哈」,是倪匡笑對人生。他這一生,就是在「哈哈哈哈」聲中走過來的。沒有絲毫悲情,也沒有絲毫痛苦。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七十九歲的倪匡,還像少年般:哈哈哈哈…… 倪匡的靈魂,是沒有皺紋的。當倪匡往事邊緣泛黃,最終成為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輕易翻開它的封皮,生怕它包裹著一個剪輯錯了的故事。除了「哈哈哈哈」的自我調侃,他內心潛藏著對香港和自己人生轉折點的眷戀。
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本書是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教授繼《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麥田,二○○一)和《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允晨,二○○九)之後的另一本訪談力作。 以深度人文訪談知名於華文世界的主訪人,從台灣學者暨雙語知識分子的發言位置與人文關懷出發,針對具有帶表性的我國、香港與亞美詩人、小說家、學者、翻譯家進行深入訪談,對象包括王文興、余光中、李歐梵、周英雄、林永得、哈金、齊邦媛、劉紹銘等重量級人物。訪談雙方認識經年,在堅穩的互信基礎上,主訪人事先詳閱資料,準備問題,現場臨機應變,殷殷扣問;受訪人開誠佈公,侃侃而談,熱心無私地分享個人經驗、學思歷程、專業洞見。全書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了文學理念、創作歷程、翻譯經驗、學術心得、批評見解,並涉及文學與宗教、戰爭與文學、創傷與創作、歷史與正義等重要議題,以及對於台灣的人文生態與外文學門建制的體驗與觀察。透過這些深入淺出的對話與交流,不僅為受訪人留下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提供華文世界讀者一窺受訪人的內心世界、分享其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專業見解的難得機會。
只讀好冊:李偉文的60本激賞書單
一書一世界,在浩瀚書海中,哪些書對豐富知識、掌握未來、啟迪人心真正有益? 一年讀書超過百冊、家中藏書數萬本的李偉文,每每讀到好書拍案叫絕之餘,總會萌生與讀者分享所思所聞的想法。本書收錄由他親自挑選出最精采的60本書,帶領讀者細細品味書中精妙的內涵,並透過內容傳遞的訊息,賦予生活嶄新的領會與感動。 李偉文的一對雙胞胎女兒A寶、B寶,在成長路上受父母親言教及身教的影響,自然而然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這本書是由他們父女三人合力完成的著作,中年爸爸、兩位大學生女兒,以書香跨越世代觀念的溝壑,建立親密的親子相處關係。 ●幸好有書,透過閱讀建構對世界與另一種生活的想像,那種憧憬是超越環境限制的唯一力量。 ●閱讀與心理諮商師的面談輔導不一樣。書可以反覆再看,可以依自己的情緒而看,可以依自己的理解速度來看,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得安慰與平靜。 ●我發現書裡的人,他們都在實踐自己的夢想,相信這個世界應該被改變,也願意相信社會是能被改變的,這種信心所產生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克服困境,讓我們覺得只要再往前走一點點,就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好一點。 ●我誠摯地盼望年輕人看完這些書後,能找到自己的「天命」,找到可以有所貢獻的人生目標,建構自我價值與意義追尋的脈絡,也希望有機會陪伴孩子的大人與師長,都可以成為給孩子帶來人生啟示的貴人。 ●我們跟著作者不斷面對著挫折、面對人的無能為力,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答案,正如很多疾病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有很多疾病是無葯可醫的,所以我們面對人生必須謙虛。
電影與文學
國內唯一跨越文化與國家界線的世界文學季刊,擁抱不分語言的,文學的世界! & 這是一份廣納視角、沒有藩籬的刊物,大語種小語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分身或天地。編輯委員會以音樂中最接近人聲的樂器——「拉長號」的態度面對這份刊物,希望長號的人性、伸縮彈性,以及拉出高、中、低音的能量,可以跟大多數的讀者產生共鳴,結合一體。《世界文學》內容兼顧學術與通俗,既追求廣度也要求深度,試圖向台灣讀者宣告「文學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到了! & 《世界文學》第七期的主題為「電影與文學」。 & 輪值主編倪安宇提到,討論電影與文學之間關係的傳統制式方法,不外乎電影是否忠實呈現文學原著精神,或成功跳脫原著框架,以畫面和聲音語彙展現電影做為第七藝術的價值。但電影本脫離不了文字或話語,文學亦總能讓畫面躍然紙上。交融多年後,文學創作不免受電影手法影響,而文學則成為電影藝術的養分,相互觀照……時至今日,看此二者關係的方法愈廣,也愈深,自然不再限於彼此之間的對照。此外,文學和電影是現實人生的再現,或也涉及一些道德議題的討論,這些挖掘、省思、自問或許無法立即得到答覆,但留下了紀錄,等待更多的批判論述豐富現在進行中的歷史,或許在未來能夠換來片刻救贖…… 本期收錄許多精彩好文,供讀者仔細品讀! & 主要收入的文章: 〈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 〈日本近代文豪漱石《心鏡》與電影之間〉 〈電影《美夢成真》的神話創意及詮釋〉 〈「對抗遺忘」:記取納粹焚書的教訓〉
蕭紅、徐志摩、朱自清等21位五四文青羅曼史
良緣是一種美麗的守候 相識相知即一世執著 真情是一種永恆的感受 相愛相守即無悔無憂 愛情是什麼?世人曾千百次地問自己。哲學家曾做過帶有思辯色彩的詮釋,詩人則做過富於想像力的比喻。其實不必追根究柢,當戀人雙方在身體和靈魂上達到最大和諧時,愛神,已悄悄降臨了。 本書是由史料專家蔡登山多方蒐羅採訪的史料中,所耙梳整理而成的五四名人的愛情故事,包括吳宓、田漢、徐志摩、邵洵美、蕭乾、顧頡剛、曹禺、艾青等21位知名作家與其戀人生死與共、患難相扶持的動人故事,令人百轉迴腸!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史料專家蔡登山多方蒐羅採訪的史料中,所耙梳整理而成的五四名人的愛情故事,包括吳宓、田漢、徐志摩、邵洵美、蕭乾、顧頡剛、曹禺、艾青等21位知名作家與其戀人生死與共、患難相扶持的動人故事。
舟舫、療疾與救國想像:明清易代文人文化新探
「舟舫」如何成為易代之際文人雅聚的移動空間?「疾病」如何成為身分認同的敘述語彙?「醫療」之傳統譜系,如何成為士子既造神又除魅的論述策略?又如何暗渡陳倉、輾轉嫁接成國族想像之憑藉?本書透過遺民士子徐枋之具體個案,博涉易代遺民醫者與藥籍醫案,編織雜沓詭譎的場域論述,一窺療疾隱喻之究竟。本書係作者近年來研究成果。在遺民、醫療與行旅等諸文化領域中遊走罅隙,略有管窺之見,而待來日擴而展之,成其堂廡。第一章 緒論總說研究緣起,開枝散葉之主軸。第二章以徐枋「不入城」發論,揭示其不斷透過書信向場域宣告身分認同的敘述模式;「舟舫雅聚」則展現了文人情志交流的另種風貌。第三章易代遺民泰半貧病交迫,其疾病體驗與醫藥書寫,開展出「療疾/救國」之豐富隱喻與諸多想像,其中關涉造神/除魅的詭譎論述,尤引人入勝。第四章「療疾/救國」的文化隱喻實有其歷史脈絡,除了建構譜系之外,並勾勒易代場域氛圍,以見其互應共和。第五章「祟病」醫方成為遺民士子的除魅隱喻,實有其醫療實務依據,由醫籍與醫案中得管窺其用。第六章 結論 研究成果之回顧與展望本章就全書各項子題,俯瞰式地宏觀回顧,並嘗試另闢蹊徑,開啟新論之扉。附 論 山光/粉黛共消遙?──晚明文人江南歷遊之文藝再現與敘述策略以「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這類江南歷遊書寫為研究主軸,歸納分析「山水/粉黛」之再現模式與敘述策略。亟欲藉此重叩時代風華的大門,通過文字想像,再次領略晚明江南城市的欲望風景。
蕭紅傳:從異鄉到異鄉
一位具有獨立精神敢於以自己的作品向歷史和社會挑戰的女性作家★本書榮獲首屆「蕭紅文學獎」「從異鄉又奔向異鄉,這願望多麼渺茫,而況送著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著我的是鄉村的風霜。」《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是一部非常客觀的著作。在排除掉主觀臆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迄今的有關資料,通過精心地整理塑造了一個新的蕭紅形象,其觀點極富說服力。本書讓人充分感受到新時代的氣息,孕育著文學研究新的發展的可能性。二十世紀七○年代末期,從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眾多研究學者不斷發掘出各種有關蕭紅的史料,其中也包括她本人的一些作品。迄今,由於熟知蕭紅生前生活的前輩們都相繼不在人世,不可能再發現任何新的史料。於此,整理總結迄今的史料,力求於客觀研究蕭紅的本書,即成了蕭紅傳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喜愛蕭紅的讀者往往會被作品所打動。我愛詩人又怕害了詩人,因為詩人的心,是那麼美麗,水一般地,花一般地,我只是捨不得摧殘它,但又怕別人摧殘。那麼我何妨愛他。——蕭紅《春曲‧二》研究蕭紅人士及其粉絲必定收藏的典藏本,本書更深刻的剖析蕭紅內心的感情世界、她用生命揮灑的精彩人生,最後紅顏早逝於香港。
落花有意徐志摩: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以徐志摩的生平經歷為經,詩文為緯,再現徐志摩一生中最純淨的自由、愛和美。用細膩優美的筆調,觸碰詩人在理想與現實、飛揚與墮落中冒險的靈魂,感受他在火般激情和水般溫柔的交織中顛簸掙扎。
情愛蕭紅
她被譽為「三○年代的文學洛神」與張愛玲齊名的「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生逢亂世,為了愛和自由逃婚離家,開啟屬於所有文藝青年的黃金時代她是備受矚目和冰心、丁玲並稱的傳奇女作家 也是才華洋溢深受文壇大家魯迅、茅盾、胡風賞識的文壇奇女子魯迅在接受採訪時,就曾盛讚蕭紅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並預言她超越丁玲的時間要早於丁玲超越冰心的時間;文學批評家夏志清也承認未在其名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為了愛的緣故──從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到駱基賓蕭紅生命中的幾位男子,或戀人,或友人,亦或貴人,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都鼎鼎大名,他們之間的恩怨,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書的鋪陳是一場情感的去偽存真,情感的真實,不在涉事異性的口舌間,而在綿密生活的細節裡。本書講述的即是蕭紅與幾個男人間的傳奇故事……因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文名滿天下的蕭紅,生逢亂世,為了愛與自由,20歲離家出走,成為家族的叛逆,從此浪跡大半個中國,甚至客居日本東京,紅顏薄命,最終31歲病逝於香港。蕭紅一生漂泊無定,貧病如影隨形,流浪的腳步從東北到南國,然而比肉體的漂泊更讓人同情的是其情路的坎坷,本書通過其留下的文字以及眾當事人的回憶中,從句裡行間去探尋一代才女的心路歷程,也側寫描繪了那個屬於所有文藝青年的民初「黃金年代」。
築夢林徽因: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透過林徽因的詩句,娓娓敘述她的生命與心路歷程,同時以典雅又浪漫的文字,生動地勾勒出她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等當代才子們的邂逅與交往,牽引讀者細細品味這位絕代佳人的文字纏綿,一起經歷繁華瑰麗的人生傳奇。
文學與生命的交響樂章
本書以「生命列車」的時間軸為概念,將生老病死必經歷程,例如家庭、同儕、愛情、養生、臨終關懷共五個單元,各選兩篇立場相異的文本,交織出生命現場直白的對話空間,並設計適合的學習單延伸思考。你可以閱讀到父母、孩子不同的價值觀,友情中的契合與背叛,相愛容易相處難的無奈,身心靈合一的養生觀,優雅從容地向世間告別等精彩的生命對話,適合大一國文選用本教材。
文學紀事
屈原創作《天問》時,為什麼「呵而問之」? 曹植在王族爭權奪利的囹圄中,如何身不由己地「言情」? 從富貴到愁苦,無一字不真的李後主,作千古絕唱之語的心境又如何? 一首詩、一篇散文、小說,不僅僅是寫在卷帙上的文字,作品一旦付梓,屬於作者的今與昔都流露在字裡行間,那麼,文學家寫作的時時刻刻又是如何琢磨他們的心境? 全書藏有十五個作家的故事── 蘇軾謫居黃州,留下赤壁懷古《念奴嬌》詞。 南宋苟且偏安,才氣縱橫的李清照憤而直抒《夏日絕日》。 浪漫詩人拜倫身著戎裝,投入希臘獨立戰爭的英雄身影。 雨果《小拿破崙》抨擊暴政,流亡澤西島時的壯懷…… 作者以小說筆法描寫十五位中西文學家的人生故事、寫作時的心路歷程,驗證文學家如何在創作中深埋他們人生、心靈面貌的線索。閱讀這十五篇故事,你可以旁敲側擊寫作脈絡中窺視那些文學大師寫在作品、揮灑在真實人生中的價值觀。他們將不再只是耳熟能詳的文學名人,而是在你心底讀懂那些詩歌、小說、散文與他們的一生,藉由一遍遍的閱讀,重新在紙頁中詮釋屬於文學的一切。 本書特色 ★十五個東西方跨古至今重要作家的創作傳奇。 ★以小說筆法重現作家心路歷程,驗證文學家如何在創作中深埋他們人生、心靈面貌的線索。
成功源自解決疑難:20篇精英成名史(國際英文版)
Learn from other people’s successes in problem solving? You can really do so by studying the fascinating and inspiring stories of how Fai-Nan Perng overcame growing up in poverty to become the world’s only “10A” top central banker; how Master Sheng Yen, Taiwan’s first monk with a doctorate obtained from abroad, faced his problems; how Jason Chen made coffee wearable; how Youn-Jan Lin, who always wore second-hand clothes in his impoverished youth, earned induc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how Eric Li-luan Chu fell ill due to overseeing an engineering project for long hours but refused to return home; why William Lai Ching-te is referred to as a “benevolent physician” and a “virtue fanatic”; and many more! The articles that David Hanson has written in Success Comes from Solving Problems: 20 Taiwan Elites Tell Their Stories describe the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of famous leaders in a way that is worth reading and instructive for everyone — especially now that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ies have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career success in virtually any area.
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
馬奎斯的短篇寫得比《百年孤寂》更精彩? 瑞蒙‧卡佛是文學界的省話一哥? 史考特‧費茲傑羅已經完完全全地爽過了? 村上春樹的內在核心是寸草不生的沙漠? & 小說家伊格言與十位大師的精彩對話,最可口、免預習的經典文學課! 嚴選書單!讀完《幻事錄》,你會想立刻重讀這些經典。 哈佛大學東亞及比教文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特別推薦 & 了解現代小說,讀這本就對了! 最狠的問題,最狠的答案 伊格言解讀十位大師名作: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大亨小傳》 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異鄉客》 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1Q84》、《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紐約三部曲》 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相愛或是相守》《幸福陰影之舞》 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回憶的餘燼》 駱以軍Luo Yi-Jun《降生十二星座》《遣悲懷》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無愛繁殖》《誰殺了韋勒貝克》 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11種孤獨》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當我們討論愛情》《大教堂》 & 沒有學院派的艱深理論,小說家伊格言細膩解析深愛的小說家及作品,挖掘小說的幽微核心,敏銳覺察散佈於對話、情節、心理描寫、人物行動等文字底下的大小冰山,宛如品味絕佳的文學導遊引領讀者悠游小說世界,機智、幽默、紮實,危險而鋒利,冶抒情、敘事與議論於一爐,是小說愛好者與寫作者必備的經典讀本。 & 一八九六年,寫出《塵世樂園》、《大亨小傳》和《夜未央》的費茲傑羅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二十二歲於阿拉巴馬州服役時認識了賽爾妲,他的摯愛,他的繆斯,他的災禍和天敵;結婚後兩人活躍於社交圈,成為壹週刊式的名人──他們是那種如果生在今天,我們會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無數話題談資的夫妻;很可能他們會樂意上綜藝節目談家務事賺通告費──尊爵、榮耀、不凡,天龍國。然而基於費茲傑羅之作品內容,我有充分理由相信,他自始至終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包括娶賽爾妲為妻在內──娶一個他可以愛但不該娶的女人。如此說來,費茲傑羅之所以無法擺脫他的個人悲劇,正是因為他其實不願離開──或者等到他決心離開時,一切已經太遲。一九四0年冬天他死於洛杉磯情婦家中,得年僅四十四歲;其時遺作《最後的大亨》尚待完成。個人看法,他比瑞蒙‧卡佛稍稍幸運一些──至少在年輕時他早已淋漓盡致地愛過,且爽過了。——〈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費茲傑羅《大亨小傳》〉
傾城張愛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她,張愛玲,傳奇的才女;她,王芸,現代的才女。這兒她上了舞臺,她則是舞臺下的觀眾。王芸從第三者的觀眾角度,將張愛玲的故事抽離再抽離,重新寫到骨子裡去……猶如電影般的倒敘手法──從張愛玲的告別「赫紅與灰藍,玲瓏與平展,陰涼與薄軟,旗袍與毯子,豔極亦靜極。望向房門的臉容,虛無安詳,凝定著她注目這世界的最後一瞥。」接著迅速地用文字讓「張愛玲」投胎重生,再來一次絢麗驚世的成名過往,癡心不悔的愛情,十里洋場的上海灘,華美悲涼的香港情緣,最後離群索居的人生遲暮。 作者王芸用小說化的筆法與場景,再現了她極富傳奇的一生,她筆下的張愛玲是複雜的、內心豐富的、心地善良的,有著正常人的慾求和渴望,但是又是殘缺的、現實的…… 「既是傳奇,哪有結束?」當作看一場人生大戲吧!
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
這是林安梧教授講學老子《道德經》三十餘年的心靈證會,閃耀著哲學智慧的光芒。每章譯文後,附有作者參悟老子《道德經》後,給現代人開出的心靈藥方。「道」為根源,「德」為本性。順其根源,合其本性,這就叫道德。「道德」不是強制,道德是生長,合乎自然本性的生長。「天地有道,人間有德」,不是以人中心,而是「三才者,天地人」;不是「以心控身」,而是「身心一如」;不是心靜自然涼,而是自然涼了心也就靜了。
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真正的說話,是人的靈魂的呼吸。 而我們日常的言說,只是肉體和生命活著的交流和傳遞。 僅是一種聲音而已。 「因言獲罪」的文字獄到底存在不存在? 作家寫作的政治風險到底存在不存在? 以銳利之筆、審判之刀,直書對文學失記的抗爭與言論的自由! 「從今天開始,請讀者不要再說我是中國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了。說我是中國作家就行了。說我是一個有些正直並有些獨立個性的作家就足够了。」 在中國作家中,閻連科屢被稱為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對他而言,他選擇沉默以對。因為作品被爭論和禁止,大多不是作家有意而爲之,而是無意而爲 之。《受活》的寫作,使他被一脚踢出軍隊;《風雅頌》的修改,是他作家人格缺陷的鏡子和軟弱性的實踐圖;《四書》為其在寫作中讓獨立人格更完善的修補與生 成;至於《丁莊夢》則是他經過一番自我審查所表達出的熱情與愛,但也成了他寫作最大的墳墓和滑鐵盧,讓他與「被禁」劃上等號,並成為「文學的脫北者」。 審查不僅是審查,而且是一種權力!在本書中,閻連科以一篇篇鞭闢入裡的文章,從剖析美國「失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學自由風潮談起, 直指中國高度集權與相對寬鬆的雙重標準下對出版的審核;中國政治與中國市場經濟,和中國權力與中國文學的特殊關係;進而對自我作品「被禁」的反省與恐懼, 並期許在集權陰霾中寫作的自己,讓筆尖散發出光亮。 我們沉默久了,似乎已經不會講話,也不願講話,如同總是吃飽就睡得豬狗。我們對命運中的現實視而不見,不言不語,最後不僅不會講話,也不會想念,不會 思考,如同總是吃飽就睡的豬狗。……每一次,不知能說出多少真話來,但一定要自己不說出諂言和假話;說不出人人都默許的真話來,但一定要自己說出自己以為 的真話來。——閻連科
輕鬆讀文學史【套書】
中國文學史+現代文學史重量級搶分合購升學考試輕鬆掌握,國家考試搶分必備本書共分古典篇及現代篇二冊,從每個朝代及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透過作家作品的角度切入,輕鬆地用故事幫助讀者快樂閱讀、增進國文能力。古典篇濃縮中國文學史菁華,搭配漫畫圖表好讀好記,引文翻譯面面俱到!現代篇從新文學運動起頭,下至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深度與趣味兼具!
閱讀陶淵明
隱逸、個性和詩歌 建構了一千五百年的陶淵明 & 田菱(Wendy Swartz)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出發,運用接受美學的方法,在《閱讀陶淵明》一書裡,準確地切入了中國詩人陶淵明作品範式轉變的諸多面向。 & 陶淵明被公認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千百年來,對他生活的描繪,無論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穎脫不群與嗜酒如命,或是聚焦於他典範的道德情操,都將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來對於經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個普遍現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幾世代後,他才取得如我們所知的聲名;且此種「接受」上的改變,往往與他的作品本身較為無關,反而取決於不同時代的文籍編撰者及批評家的動機與需要。陶淵明的「接受」是個特別發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們找出他歷史形象建構過程中的轉捩點及關鍵人物,否則身為一個在其身歿後數百年來不受重視的詩人,陶淵明名氣的後來居上幾乎像是個奇蹟。本書即是對塑造典範詩人及文化偶像過程的一個考察。 & 《閱讀陶淵明》批判性地考察了在一千五百年中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解讀,展示了建構中國最偉大的文化偶像之一的陶淵明,是一個集體性的、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通過數世紀的交流和對話來實現,而居於對話核心的是中國士大夫文化的三個要項:隱逸、個性和詩歌。在這一對話中,對陶淵明生活和作品的眾多解讀,源於變化的審美和道德需求,以及新的詮釋實踐和批評語彙的發展。 & 本書期望提供給對陶淵明其人其作品有興趣的讀者一種歷史的視角,這或許能使他的詩歌更為豐富紛陳。考察陶淵明的建構過程同時也是在繪製一卷傳統中國詮釋實踐及文人文化發展過程的圖軸。在重建陶淵明接受史的過程中,重要的是指出這些詮釋實踐中最重要的部分,將它們還原於歷史背景之下卻不嘗試估量它們的有效性及試圖斡旋其中。
詩文學思想(一套三卷,不分售)
若經學與儒學以人性善道為本,那從詩人所見,亦為人個體生命所致力人性之美。詩是平實的,故較思想更真。中國傳統純然立於「文」此一人性向度,詩就在這樣 向度下為存在及人最懿美之體現。詩人對世界存在美麗的傳述,使人見人(詩人)與存在仍有之懿美可能。這樣的美麗,往往只在生命點滴間浮現,為詩以簡約與單 純直接方式捕捉。生命片刻微漸之美麗、世界本然平凡之真實,構成詩人心懷之感動與懿美,及詩所有最高境界。--譚家哲
永遠的三毛:誰家的女兒,在天涯
三毛用她的文字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本書選擇了三毛人生之旅的切面,捕捉她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那光華,記錄了她與荷西至死不渝的愛戀。寫了一個在流浪中體味生命的自由與蒼涼,靈魂在放歌的精靈般的女子的傳奇。
遠颺的風華:在北美涵泳中華文化的精采人物
這本書裡的每行、每字都是「實話」的記載,因為作者始終秉持文字工作者崇高的呈現原則:真、善、美。本書用美文紀實的有:民國最後才女張充和、帝師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微軟比爾‧蓋茲的母親Mimi蓋茲、羅久芳談父親羅家倫,還有夏志清、白先勇、余光中、司馬中原、鐵凝、施叔青、余秋雨、馬蘭、濮存昕、汪班、叢甦、趙淑俠(敏)姊妹、何大一等等,個個都有飽滿的華夏文化底蘊和濃郁的異域風華。 書中每位主角共同點,都是呈現了「異地保存」的純然人文風華!另外,有些人不僅生前對社會、個人有積極正向影響,去世後依然在人間留下芳澤,更添無盡追懷;諸如「成圓而去」的聖嚴師父、「化作春泥」的馬克任先生、「廟裡掛單的記者」陸鏗大哥,都是值得永遠尊敬、懷念的人。 本書特色 ★深度採訪大眾所熟知且傾慕的名人,包括夏志清、余光中、白先勇、司馬中原、張充和、施叔青、趙淑俠、濮存昕、余秋雨、馬蘭、聖嚴師父、馬克任、趙寧。 ★透過作者親身互動,重新詮釋人物精采生命歷程與生活精粹。
蕭紅書簡
這本《蕭紅書簡》中的第29封信, 就是許鞍華拍攝《黃金時代》的出處:「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於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籐椅的邊沿,而後把手舉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確認定這是自己的手,而後再看到那單細的窗櫺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着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 & 電影《黃金時代》描寫30 年代時期,一生顛沛流離的蕭紅,由哈爾濱、重慶、武漢一路南下來到了香港。蕭紅與蕭軍前往武漢,並一同和幾位東北的流亡作家組成了「東北作家群」。其後,蕭紅在與蕭軍分手後,懷着蕭軍的孩子與端木蕻良結婚。 & 詳細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 本書是一部蕭紅的手稿書簡, 加上當事蕭軍的詳細解釋說明, 另附有蕭紅的朋友聶紺弩駱賓基的回憶。 & 嚴格意義上講,這部手稿本《蕭紅書簡》的整理、出版,是為了已逝的先賢們——魯迅先生、許廣平先生、蕭紅、蕭軍、胡風、聶紺弩、駱賓基……同時,也是為後來者研究、考證「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蕭紅」提供一份珍貴翔實的「第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