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彰化縣志 卷八 藝術志-表演藝術篇[軟精裝]
本篇為《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一)》2篇之其中一篇,表演藝術篇從音樂、舞蹈、戲劇這三大領域來呈現彰化地區的表演藝術。第一章音樂方面,彰化是臺灣南北管音樂的重鎮,而南北管音樂是臺灣自清代中葉到光復期間最流行的樂種,隨著移民傳到臺灣,因特殊的空間場域,思鄉的能量轉換,積澱出具有臺灣風味的音樂文化。第二章舞蹈方面,舞蹈是以肢體語言搭配音樂、服裝、燈光等元素呈現的一門藝術。必須說明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舞蹈」概念,很大程度是受西方舞蹈的觀念影響,傳統漢族的「肢體律動」,多保留在陣頭當中。第三章戲劇方面,主要以戲曲為大宗,「曲」是其中最重要的藝術元素,因此清中葉後最早在臺灣流行的樂種「南管」,以其音樂為主的七子戲,便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劇種,少數南管館閣也會粉墨登場演出子弟戲。
新修彰化縣志 卷八 藝術志二 美術與書法篇[軟精裝]
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二)》〈美術與書法篇〉,分為上、下兩篇,分論美術與書法。上篇「美術篇」中,從鋪陳彰化歷史沿革與藝術推展為開端,內容含括了大歷史、時代風格、美術的教育與推廣等,並以「平面繪畫」(水墨畫、膠彩畫、油畫與壓克力畫、水彩畫、版畫)和「立體複媒與影像藝術」(立體雕塑、攝影、裝置藝術與複合媒體、錄像與數位科技藝術)作為美術基本型態上的章節劃分,分項羅列彰化各美術類科之藝術家。下篇為「書法與篆刻篇」,以彰化書法與篆刻為主要書寫對象,分屬第四、第五兩個章節,分別針對書法在彰化大時代下的歷史沿革與推展,和各個時代的個別書篆家,以及書法結社作羅列排序與淺釋。
2023臺灣美術新貌獎
每年盛夏,正是臺灣美術新貌獎藝文盛事揭曉大獎得時刻,各種創作能量匯聚在中臺灣港區藝術中心,這也是全國最大單一展場,邀請您親臨現場感受新生代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新定義,也期望您的觀展,提供參展者最熱烈的喝采與關注。希望臺灣美術新貌獎所代表的藝術新思潮,可以持續激勵更多藝術家追求突破與革新,同時發掘具有潛力的藝術界新星,也讓這群人在藝術的星空中,吸引注目的眼光,跳躍閃亮。
理直氣和:吳國毅書藝創作展/ 藝術薪火相傳 第13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從小到大的學習之路,吳國毅秉持對書法的熱愛,廣泛臨帖,並從多年的教學與比賽中奠定紮實的基礎。近十年來積極學習茶道、花藝、陶瓷等領域增加了對美感的體悟。他的作品中印證了「書之功夫,更在書外」,此次個展將結合多樣貌的書法作品、豐富的裱褙形式加上巧妙的空間佈置,來傳達書法、生活、美學。
2023臺中市女性藝術家邀請展專輯
「臺中市女性藝術家邀請展」是專屬於臺中市籍女性藝術家的年度大型聯展。每年邀請本市女性藝術家創作展出,除了讓民眾體會女性創作者的內在情感,透過作品彰顯女性藝術家們用創作來實踐對社會、人文和自然的關懷,進一步展現女性藝術家對生命的熱情和價值,藝術家們以多樣的媒材進行創作,包括油畫、水彩、膠彩、墨彩、書法、篆刻、攝影、雕塑、美術工藝、版畫及其他(壓克力、複合媒材)等,主題內容豐富多元。無論是具象或抽象的藝術表現,都讓觀者所見所思,不只充滿藝術家個人獨到的魅力,也呈現女性特有的思維情感、溫柔和堅毅。
2023藝術新聲:藝術學系優秀畢業生推薦展
在臺中這座人文薈萃、兼容並包的文化城中,每個世代都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展現旺盛的活力!為鼓勵青年學子的藝術創作與開拓多元發展,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陳一凡教授統籌策劃,透過串連臺灣北、中、南藝術相關校系的「藝術新聲」大展,今年邁入第十個年頭,是全國最具指標性及跨地域性的當代新銳藝術盛宴,即將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盛大開展!「藝術新聲」今年共有13所校系參與,計122位參展者,他們都是由各大藝術系所推薦出來的藝術新秀,各個才華洋溢,每位展出者除表現獨樹一幟的藝術語彙外,牽起當代藝術與民眾對話的更多可能,進一步激盪出精采絕倫的藝術浪花。
2023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精裝]
2023「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受邀參展藝術家高達350位,作品集粹自從千禧年出生的20多歲至80歲以上的創作者們,參與年齡橫跨一甲子的藝術家,一同在這個舞台上攜手為臺中市的當代藝術發展畫下重要的一筆。然而,持續產出藝術創作絕非易事,難能可貴的是,從開展至今,連續25年參展的藝術家共有33位,本屆則加入17位首度展出者,足以看見臺中市的藝術創作充沛豐盈的動能,藝術新星也逐漸嶄露頭角。2023年8月12日至8月30日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隆重開展。歡迎各方的藝文愛好者,開始為這個夏天規劃一趟精彩的臺中藝文走讀之旅。
2023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得獎作品集
2023年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括當年度臺灣文學獎創作獎之劇本創作獎、臺語文學獎、客語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獎之評審觀察、得獎作品及及創作者簡介、得獎感言等內容,彰顯年度臺灣文學獎執行成果。
2023重建臺灣音樂史:百年臺灣新音樂史綱
臺灣早期的音樂生活主要還是以傳統音樂為主,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觸了西方文明後,開始有創作的概念和音樂作品產生。本論文集的「新音樂」是廣義的概念,指的是臺灣人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理論、技法、觀念、樂器後,產生的當代作品,涵蓋了基督教聖詩、流行歌、器樂曲、藝術歌曲等。所收錄的論文有早年臺灣長老教會在臺傳教、有關聖詩傳唱和編輯風格、有日治時期的音樂教育論述,亦有1930年代臺灣流行歌的風華;接著有戰後音樂民族主義的創作、管弦樂作品的發展、「國樂」研究的論述分析、藝術歌曲發展等的研究,最後探討世紀交替音樂家從大中國夢想到釘根臺灣的轉折。
你正在工作嗎?Are You Working Now?
本書為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年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之展覽專輯,內容含括13為/組國際與臺灣藝術家之展出作品,邀請藝術家一同思考「何謂工作?」,或者「工作為何?」,探討人們生活中的時間資本、勞動、休閒、娛樂、經濟體系等關係。
「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共教育的五場教學實驗
白海豚、塑化劑、核廢料也能為自己「伸冤」?協商劇場,是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聚合來自各領域與意見相左的利害關係人,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辯證;其可以廣泛地與各式各樣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相結合,和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成為一種探討與培育我們如何認識與面對科技爭議的新途徑,從中學習如何探索爭議的內涵及找到可接受的暫時安置方法,而一齣未完待續的劇場,能開啟我們共同政治願景的想像與可能性。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展演成果。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與五所大學師生們合作,將該展覽軸心拉回我們自身島嶼的經緯,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公眾展演。當人類角色與非人角色,以及其他參與者走進(捲入)盤據美術館地下展場的亮橘色漩渦狀長椅,就很難再有離場的機會,而此公眾設施在美術館「劇場」內,便成為「協商」的敘事舞台。可貴之處是,這個協商過程並非為了尋求特定答案,而是尋找如何解決的方式。●專文推薦面對這些處境,與其感到無能為力,我們用「協商劇場」結合藝術、戲劇、表演,還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實驗性地探討接下來的進路。——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獨立策展人,與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共同擔任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協商劇場」不只是個空間或議事場,它是以美術館/視覺藝術為脈絡、攪動價值體系和社會結構的漩渦,在進入這個渦流系統之前與之後,……驚覺我們對世界知識的狹隘,反省和重新尋找我們在世界該有或可有的位置。——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暨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如果你在翻閱過程中,對於某些議題持著不同的立場與論點,或是覺得你更適合作為代表,那就令人放心了!協商劇場的「開放式結局」不會因為這本書而進入完結篇,真實中的各類爭議仍需要不斷的討論與修正。——林怡華/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適用於各教學現場的「協商劇場」之前看過2020台北雙年展中協商劇場的宣傳影片及相關介紹,便嘗試將這個新式教學法用於課程中,學生透過展演練習,不僅習得表演藝術的技能,也理解一個社會議題背後存在的不同角色觀點,欣見本書的出版,為我們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國、高中教師帶來更多教學啟發。——葉念祖/馬公國中教師 想突破網路時代的同溫層,溝通相當重要也更顯困難。透過本書介紹,我看到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成為不同議題情境的模擬參與者,在事件脈絡中嘗試溝通協商,也從中學習換位思考。期望未來有不同領域教師透過課程設計上的整合協作,將這樣有趣的教學實踐推展到各級學校中。——黃大展/新竹高中教師暨圖書館主任協商劇場納入非人行動者、打散權力階序、重啟協商的一系列議事過程,讓艱深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ANT)化為實際操作上的問題,並且在籌備和演出的過程中展現出行動者間多樣化關聯的可能性。——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當學生參與劇場,就已經預備要被轉變,並期待因自己的轉變,也造成社會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歷史空隙裡未曾發生的對話,未能辦到的協商,在劇場裡發生,打破塵埃落定事實的侷限。學術和藝術相遇的作品有了社會意義。——區曣中/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回饋「我們必須視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具有對等的主權。」——方以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能夠幫助找到鬆動現實的施力點進行改變嗎?」——賴韋蓁/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有時候錢的給予不過是單一價值霸權式的羞辱。」——林承漢/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這場演出不只是展演,也是一種政治行動……」——王安琪/參與時為台大社會所博士生,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給我上了一堂震撼教育。」——吳彥明/高雄科技大學造船與海洋工程系「我學到的遠比坐在教室裡多更多。」——陳佑迪/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碩士生●本書特色1.收錄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五場「協商劇場」的教學實驗歷程與展演記錄,可參考及推展至STS、科技、人文社會、傳播、表演領域教學,亦適用於國、高中課堂實作,作為跨領域教學與實踐的參考,以培養學生關注當今與科學、科技交纏之社會重要議題的能力。2.收錄參與演出學生的心得與反思,從而獲知其學習所得與教學成果,作為未來教學精進的依據。3.特別收錄多篇學者與研究者之觀展評論,從旁觀者角度記錄、分析於北美館實踐的「協商劇場」如何/是否能結合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給予讀者更豐富的思考面向。
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軟精裝]
本專輯收錄「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展出雕塑作品、文獻及展場紀錄外,亦收錄有部長序、館長序及策展專文、廖仁義教授、李欽賢教授二篇專文,及黃土水後援網絡、年表等,採中、英、日三語對照編印。
天罡藝象:36官將的府城藝匠神采
本書以傳統「36官將」為主題,展現陳三火、廖慶章、蔡德太這三位當代傑出匠師,在三種不同傳統工藝面向,對於同一題材的詮釋與表現。首篇由蕭瓊瑞教授比較今昔府城匠師中的「36官將」作品,再分別由陳志昌先生、蕭瓊瑞教授以及戴文鋒教授和楊家祈先生,介紹陳三火、廖慶章、蔡德太這三位傳統工藝保存者的生平背景、習藝過程以及工作及獲獎經歷,並概述三位藝師所屬工藝門類之發展源流以及師承譜系和流派特色。此外第二篇則收錄了三位藝師近年完成的三十六官將作品,清楚呈現作品之整體外形或重要細節,留下珍貴的作品紀錄。
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兩冊不分售/精裝】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一生宛如臺灣近代史之縮影,在其將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有不少建樹,特別是在總統任內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啟動修憲,推動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結束了威權體制、邁向民主轉型,開創今日民主政治的基礎格局,因此被國際媒體譽為「民主先生」。國史館自2021年10月開始進行「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計畫」,訪談對象為長期追隨李前總統的核心僚屬、侍衛、秘書與故舊等24人,分就不同角色的近身觀察,回顧李前總統的民主理念、決策方式,以及其領導特質與行事作風。其次,本館特別訪談兩位家屬,李安妮與李坤儀女士,藉以呈現李前總統家庭生活的點滴。
有任務的旅行【精裝】
有任務的旅行這是一本透過實際走讀故事現場(雲林/臺灣/世界),將所記錄所見所聞及採集到的故事,由插畫藝術工作者以獨具特色的插畫風格,以及用多元豐富的色彩來詮釋故事,藉由古老的紙戲人說書風格,分享所記錄與累積的在地觀點。
故事,這條看不見的線【精裝】
每一個社區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一段故事總有許多動人的情感,帶著雲林原創的社區繪本,走讀台灣的不同角落,在旅程中我們遇見故事,也發現故事。
故事獵遊Story Safari【精裝】
透過走讀故事現場(雲林/臺灣/世界),將所記錄所見所聞及採集到的故事,由插畫藝術工作者以獨具特色的插畫風格,以及用多元豐富的色彩來詮釋故事。
鰻 有意思的!【精裝】
臺灣百分之七十的鰻魚都來自於雲林,尤其口湖鄉的放養量更是佔全臺一半以上,也是臺灣外銷日本重要的養殖商品。鰻魚卵被孵化後,從海游到溪的生長過程,是一段既艱辛又鮮為人知的旅程,透過作者圖文並茂的圖畫故事,深入淺出地帶領大家認識鰻魚的成長環境。
我們的故事 2021【精裝】
這是一本一頁故事合輯,邀約社區繪本作者到社區許多學校說故事,並鼓勵參與的社區居民,進行故事延伸創作,創作一頁屬於自己的故事。
我家的火戰士【精裝】
在二崙的一家小吃店,除了美食料理外,店內還掛了一套消防衣裝備。本作由10歲小女孩的視角出發,講述擁有義消身分的父親日常,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火戰士」的職責,以及面臨火災現場和自身生活時的應對,同時也道出三代皆為火戰士的自豪與驕傲。
我們的故事2022【精裝】
雲林故事人協會延續2021年,辦理「110 年度雲林縣社區繪本創作培訓、推廣及出版計畫」,規劃「說書人行動計畫」,邀請社區素人繪本作家或故事志工到學校、社區分享在地創作的故事,在聽完故事後,由帶領人引導討論,將自己所感受到及聯想到的經驗及想像,紀錄整理並進行延伸創作,透過簡單的圖文創作,轉化成一則則可以跟別人分享的圖畫故事。這本書的出版,是為了開發聽故事的人從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的過程中,提升融會貫通的閱讀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定神: 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
台灣第一代留日雕塑巨擘蒲添生,一生專注於人像雕塑,其中,容貌傳神的政經名人之人像塑造,在質量及數量上,更是蒲添生創作的一大經典。蒲添生曾言:「萬物之中存在許多美好的聲音,我一生選擇人作為雕塑的語言,乃尊重人體之美;人類的軀體,是大自然的縮影,在人體中可以找大自然的每個部分。」 本展以「定神」為名,呈現蒲添生在人像塑造上的美學展現。蒲添生人像塑造的藝術成就,不僅僅形似,還能定神於形,凝聚對象的精神與氣質於一瞬。善於捕捉人像隱微的性格氣質與動態細節,因而頭像作品,總能精準顯露對象的神韻,整體而言,現代寫實的時代風格,蘊藉著蒲添生的個人特質,因此在比例、肌理乃至於線條轉折等作品細節上,揉合成另一種溫暖而敦實的個人風範。蒲添生為台灣政商頭人造像的數量驚人,但較少被單獨提出作為展覽主體研究,蒲添生以藝術的實踐,寫下了屬於台灣頭人像的巨帙鴻篇;藝術史家蕭瓊瑞認為,他的人像塑造系列,等同於以藝術書寫了「台灣歷史的一個重要面向」。因此,本展以「蒲添生台灣頭人巨帙」為副標,呈現蒲添生史詩級巨簡的台灣頭人群像,之於自身藝術創作生涯的重要性及代表性。 為能讓觀眾更立體且深入地瞭解蒲添生的雕塑,本展共分三個展區:「來自米街走入雕塑」、「寫神入形」、「生活風景裡的蒲添生」,以養成學習、藝術與台灣歷史與日常生活共三種面向,勾勒並呈現台灣雕塑巨擘蒲添生的藝術生命。
城市共筆:第十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城市為有機體,變化為其本質。而年代、國籍、身分猶如不同的濾鏡,在或遠或近的鏡頭下,「城市」的感知也隨之相異。2022年第十屆的臺北學,以「城市共筆」為主題,期透過不同時代,從原住民、殖民時期的仕紳與建築師、戰後的軍民、當代的知青、外籍移工、新住民等不同領域、不同生活經驗的人們,共筆寫下的城市發展歷程中,照見當代臺北的多變與內涵。
橫山獎:2022 橫山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
桃園市立美術館於2020年首度創立「橫山獎」,為研究/評論、創作/展覽雙軌並進的獎項,並於同年首先舉辦「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希望能以「橫山研究獎」與「橫山評論獎」促進書藝研究與評論的發展。獎項旨在培植和發掘書藝研究與評論人才,針對當代書藝之在地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等面向進行研究與評論,促進書法史論研究與書法藝術評論的發展。
展高雄系列專刊:岡好的刻度-岡山特展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透過展高雄系列,對本市各區策劃多面性的導覽介紹,本書為2022年「岡好的刻度─岡山特展」延伸展覽專刊。岡山的人、文、地、產、景印象鮮明,面向廣泛,本展以「刻度」為題,以有趣的數字串聯岡山的文史、族群及工商業等發展脈絡。談到岡山,我們往往先想到遠近馳名的羊肉美食、豆瓣醬和大崗山蜂蜜,或者地方盛事籃籗會。至於岡山為何是著名的「空軍之鄉」?全球最密集的「螺絲窟」聚落又如何在此崛起?藉由本次特展,引導民眾認識更完整的岡山面貌。
公共圖書館可及性指引
長久以來,圖書館遵循基本原則提供各項服務,以滿足行動不便或有部分障礙讀者的需求。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動,圖書館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因應服務群體的多元,以及各式線上服務資源的興起,使得圖書館在面對行動不便族群、視障聽障讀者、閱讀障礙讀者、多元性別等群體,甚至是網路資源提供方面上,皆須考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與特性,以完善規劃各項服務,讓圖書館服務的提供具平等性與可及性。
我的口袋美術館.點[精裝]
插畫藝術家以繪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在生活即是藝術的世代裡,透過插畫藝術家自身參觀美術館路徑的經驗,以「點」為基本單位結合事件為出發概念,歸納出美術館禮儀、藝術知識與本館藏品等,轉譯成圖文並茂的雙語出版品「我的口袋美術館–點」,讓大眾可以對美術館有更多的了解。
在山的後面,是家:馬遠布農族丹社群的遷徙[軟精裝]
布農族丹社群(Takivatan)原居於今南投縣信義鄉濁水溪上游的丹大溪流域,經自主遷徙及殖民政府集團移住政策,目前分布於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卓溪鄉等村落,戰後部分族人經移動後到達東部海岸平原,包含長濱鄉南溪、瑞穗鄉奇美等地,其中以馬遠部落為丹社群主要聚居地。進行本縣丹社群之遷移歷程史料彙整以及紀錄花蓮縣境內丹社群舊社空間現況。透過文獻與田野調查,記錄布農族丹社群從南投祖居地遷徙至花蓮馬遠的歷程:與統治政權的衝突經過、移居異鄉的艱苦辛酸、當代族人的追尋展望。
初看臺灣總督府檔案就上手
基於全民共享史料的理念,本館長期致力如何讓臺灣總督府檔案變得淺顯而易於閱讀。從檔案翻譯、史料彙編、主題選編,不斷翻譯介紹日治時期檔案的內容,也出版《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2006)、《臺灣總督府檔案事典》(2015)、《臺灣總督府檔案學習入門》(2017)等工具書,以案例解說的方式,介紹檔案案件的組成,公文格式、簽辦流程及內容等,並且有詞條說明參考,引起學術界廣大迴響。《初看臺灣總督府檔案就上手》一書,除延續讓檔案淺顯易懂的概念外,並試著以增加更多圖解方式,讓讀者能快速瞭解總督府檔案的格式、體例、內容及用語,並提供讀者在排除日文解讀上的障礙後,在閱讀檔案時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進而加以運用,讓全民都能藉由檔案認識這塊土地的歷史。
三峽陳炳勳家藏古文書
古文書保留先民墾拓臺灣的種種歷程,有助於經濟史、社會史、區域史的歷史重建與還原,為臺灣史研究非常重要的原始史料。本書收錄三峽陳炳勳家族珍藏之乾隆43年(1778)至明治42年(1909)間的古文書,並輔以館藏臺灣總督府檔案之陳嘉猷、陳炳俊及陳家相關文獻,探究家族發展、十三添屯地的開發與流失、十三添地區水主「陳渭川」等,見證清代三角湧的開發史及陳氏家族發展的歷史軌跡,希冀藉以提供地方學之研究素材與參考。
在天亮前寫下:2023第25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為第二十五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含序文〈在日出前典藏文學的夢〉、臺北文學獎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等五類競賽類得獎作品和年金類入圍計畫;並收錄各組決審會議紀錄及各篇評審意見。
日治.日誌:臺灣總督府歲時紀[1.2冊合售]
日治・日誌:臺灣總督府歲時紀(Ⅰ、Ⅱ)》一書係以日期為主軸,就總督府檔案中,查找相關的人、事、物等各類議題,擇取每日重要紀事譯介,以瞭解總督府日常行事,反映日治時期臺灣的樣貌。為增加內容多樣性,還從中發掘爬梳較少人關注的議題,促進相關延伸研究,以及創意發想題材。呈現日治時期臺灣每一天的風貌,認識歷史、認識臺灣。
國家圖書館年報 2021
本年報係匯集2021年度國家圖書館的施政成果,全書內容採中英文對照,概分「匯聚知識,傳播文化」、「善用新法,知識領航」、「攜手合作,引領專業」、「推動閱讀,臺灣幸福」、「全球布局,漢動天下」及「卓越國圖,創新藍圖」六大架構;書末另附「年度統計」與「大事記」,為本館年度發展留下完整記錄。
神工巧匠: 糊紙藝師辜照雄
辜照雄師傅於2017年榮獲新北市政府登錄為糊紙工藝的「傳統工藝保存者」手藝承襲自父親辜遠藤及父親的師傅陳財其眼光獨到,記憶力佳,擅長從他人的糊紙作品上學習優點基於細心觀察、經驗累積、以及求新求變的企圖心確立了辜照雄自己獨特的風格。
Pearls of the Sea : Selected Works of the NCL Special Collections寶藏(英文版)(精裝)
國家圖書館於2023年為慶祝館慶90 週年,特邀請張圍東教授精選本館90部善本典藏,依中國印刷史之發展進程與版刻特色,撰成此書。全書以英文版出版,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文字介紹從寫本、刻本、套印本、繪本等主題,引領使用者瞭解國故,並啟迪新知。
石語的軌跡:張吉龍石雕創作展/藝術薪火相傳第13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石雕是減法的藝術,需要時間的累積與不懈的堅持,創作過程中家庭、社會、工作等變化都會影響心境,相互激盪帶來成長,形成密不可分的歷程,展現出獨特的表達方式。張吉龍常以擬人、擬自然為題材,此次展出主題有親情生活、自然環境與生命變化,作品描繪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展現生命的成熟與啟發。
202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軟精裝/附光碟]
本書為2022年10月在金門縣舉辦之「解嚴三十:戰地與後戰地的金門研究」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書討論主題包含總論、戰地社會文化、戰地文化景觀、文化創新與數位技術、東亞冷戰社會比較、文化的跨境傳播、後戰地的金門社群等,共計收錄20篇論文。
三代織女: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Seta Bakan)作品展專輯
張鳳英(Seta Bakan) 老師是賽德克族人,是該族首位人間國寶。她於2021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本次展覽名稱為「三代織女」,第一代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是中原部落耆老,更是族人爭相請益的織布高手。第二代媽媽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投入市場,晚年決定扎根傳統推廣織布技藝。第三代張鳳英(Seta Bakan)的名字即是來自外婆及媽媽的組合,傳承的不僅是名字,還有織布的技藝及回憶。
善事吉照 高僧書畫集[精裝]
蒙藏文化中欣慰呼應臺灣的多元文化發展與民主自由,本次以章嘉大師書法為基礎,於蒙藏文化館舉辦《善事吉照-高僧書畫展》,特別和收藏書法聞名國際的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合作,並向國立歷史博物館、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私人收藏家等單位借展,共展出約80件書畫及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