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謝宏達創作個展
謝宏達近十年來為臺灣溪流創作了一百多幅油畫作品,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如臍帶般割捨不斷的情感,盼望藉由臺灣溪流之美,感動世界,以寫實繪畫技法,在水與石的動靜、虛實之間或表現濃郁的東方文化韻致,展現一種靜觀的、哲學的、思想的根基,賦予具體的物象形而上的精神,並藉著這份對溪水的美麗感動,提醒世人積極面對水資源保護的議題並化為具體的環保行動。
鄉情.紀宗仁創作展
紀宗仁,出生於臺中市清水區,這次在港區藝術中心的展出是在他離鄉數十年後的返鄉展,這裡充滿了他的童年回憶,牛罵頭的人文風情培育了他在藝術創作上必要的養分,讓他的藝術天份得以在此發芽茁壯。 紀宗仁從早期的臘染畫、水彩畫,到後來應邀參加了第五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的藝術薪火相傳接力展後改畫油畫直到現在,當中也參加了幾次的徵件展皆獲大獎,成積輝煌。舉辦過十七次個展,參加了國內外各項重要聯展無數次,更多次應邀參與各項美術比賽的評審工作,至今努力不懈,年逾七十三,仍然持續揮動他的彩筆,彩繪他多彩的生命。 紀宗仁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他創造了許多他獨特的繪畫符號,他把符號植入畫面,使得每個作品都與眾不同,他認為符號最能彰顯出個人的創作風格與魅力。近來風格大變,從現代轉入了當代,當代作品有幾個特色,一是畫面是敘事性的,不是唯美的,它在述說一個故事,二是作品內容很具社會性,也就是說是很入世,很關懷這個社會環境的,三是,當代的表現是很卡漫插畫風味的,這是一種潮流。紀宗仁近期的作品遛蟲記系列與流浪記系列創作就是以這樣的社會環保意識為出發點,而作了整個系列的創作表現,提醒世人留給蟲蟲一些生存的空間。紀宗仁以一種幽默戲謔的方式來呈現這樣的一種關懷,掌握了社會性與敘事性,而以略帶插畫式的風格來表現,在形式上它是受到東方街頭剪影的影響,作品極具剪影的效果與妙趣。
碑體‧敘事‧記錄簿--2016莊連東專題創作集
莊連東,1964年生於彰化縣溪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從2013年自美國回臺開始的創作,莊連東嘗試以刻鏤摩擦凹痕和堆高增加厚度的手法製造痕跡,紀錄時間和生命流轉的印記,並試圖透過豐富的層次表述圖像存在的見證,進而探索主題背後隱含的故事與意涵。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的不同狀態,傳遞各自相關契合的生命指涉,並陳述小生命不屈不折的力度。而表現技法的嘗試,美感界定的突圍、多元材質的運用與空間概念的反思,造就他這系列水墨作品整體風格的跨域出新,因為跨界,拉出差異,所以有了重構的空間。 「碑痕‧記事─2016莊連東畫展」於105年1月17日至2月3日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一)展出,配合展覽出版專輯以蒐錄創作精華。
天工-當代工藝的百工百貨
以「天工」為名,取《天工開物》中讚譽工藝傑作的喻意,向作品精湛、技藝巧奪天工的臺灣工藝家們致敬。本展共分「天工職人」主題展區與「工藝大觀」物意展區兩大軸心。「天工職人」以「人」為核心,介紹工藝職人的頂真精神與工藝作品。「工藝大觀」物意區共分為六大系列,強調「物」的多元創作,賦予作品新定義與新功能。
金門縣文化局2014年鑑
金門文化年鑑是過去一年來的工作成果,也是文化局同仁深耕文化園地的績效,從紮根播種到開花結果,可以說是一段辛勤的旅程,但含淚播種必有歡悅的果實,從文化年鑑的編撰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酸甜苦澀。 「什麼是文化?」這可以說是大哉問,百科全書定義:文化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成俗潛意識的外在表現。」廣義的文化包括了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可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涵括,文化即生活,但文化並不是指普通的生活,而是透過日積月累形成一種較為精緻的生活美學,這種生活美學是我一直想要在家鄉積極倡導推廣的文化活動。 2014金門文化年鑑,從「奠基-文資保存營造」、「綻放-藝文表演呈現」、「深耕-出版閱讀推廣」到「結果-藝文活動綜覽」,涵蓋了文化局的全部業務範疇,但是我認為還是必須稍加調整,像文化資產的保存我認為腳步還是太慢,以我們目前維修歷史建築的速度,比不上它自然風化敗壞速度,因此必須步伐加大,投注更多的資源。 宋大儒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彩共排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寫得好極了,就是要有「源頭活水」才不會是「一灘死水」,我願意力挺縣長,扮演「源頭活水」的角色,來帶領文化局同仁向前,創造新的願景,落實縣長「文化立縣」的政見。 過去一年,坤和還來不及參與,但未來的一年,坤和願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同舟共濟,為金門的文化事業盡一份最大心力。
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
為掌握民間藝陣動態發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結合各縣市既有民俗藝陣登錄資料,執行「傳統民俗藝陣文化資產調查與建檔計畫」,進行實地踏查、訪談、文字撰述與出版,以呈顯各地陣頭文化與技藝傳承風貌。
成長足跡繪畫創作集 : 林育夙2012-2015 [附光碟]
林育夙為一兒童身心障礙畫家,無雙手,只得用腳趾繪畫,其用毅力完成正常體位無法完成的夢,是一個勵志的典範,擬予出版宣導,端正社會風氣。
【聽見台灣的聲音-新樂星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5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集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5年青年音樂創作競賽】 2015年,國臺交廣徵國內45歲以下青年作曲家以管弦樂團作品參與競技,經初審、複審等階段選定四位作曲家之作品,8月19日以音樂會演出形式首度公開,決賽音樂會由我國旅歐指揮家廖曉玲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亦進行實況錄音,最終結果由評審委員審慎選定黃苓瑄獲第二名、陳以德獲第三名及經票選獲團員票選獎、李豐旭獲佳作、蔣舒雅經票選獲觀眾票選獎,紙上的音符透過樂團的演繹,奏出作曲家內心深沉對於樂曲的想法,雖來自於不同的學習背景,但不變的是對於音樂的執著與信仰,將四首得獎作品出版成輯,留下珍貴的首演紀錄。
蕭泰然紀念音樂會影音光碟
2015年4月5日「蕭泰然紀念音樂會」,為保存這位臺灣前輩音樂家之重要創作,並落實樂團影音資料數位化典藏計畫,製作此專輯,以求保存大師之完整創作理念及成果
紅瓦湧泉五溝水(附DVD+電子書)
五溝客庄聚落人文地理The Wanluan Wugoshuei-settlement” of PingTung County is an important "Hakka community preservation area" in Taiwan. It is famous for it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geomorphology and human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record its cultural, environment, housing data and interviews records of local residents. In this way, we hope to carry out gradually the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ion in it.
小石獅的大發現[精裝]
繪本故事藉由一隻小石獅,認識臺灣漢式建築大木作,以寺廟修整建為核心,莊世瑩老師在故事撰寫上儘量深入淺出,帶入大木作的篙尺與木作修建的歷程、 繪本插畫家徐麗媛老師以樂成宮的考究與田野,精心細膩描繪每一個場景,希望有助於閱讀者的欣賞與認識,附錄的學習單,是由楊惠卿老師設計,透過親子或是親師共同討論與延伸學習。
老照的故事-澎湖生活老照片徵選專輯
「老『照』的故事」,是極為深入了解地方影像的擬人化思維,往來物件背後的實質意義,追尋似曾相識的時代背景。您認識老「照」嗎?老「照」究竟是何方神聖呢?老朋友似的稱呼語,帶點玩味的性質,「老『照』」即是「老照片」,也是親近生活的好朋友。本專輯的出版,主要接續徵集活動,在百餘張入選作品中,一探澎湖昔日地景風貌、在地文化及人文故事,由您來揭開生活中的老步調、老面孔、老記憶。
屏東鄉鎮輕旅行:走讀文化之旅
本書整合104年度地方文化館及社造圈域等資源,分成四條主題路線,將各點與各點之間串連,以此讓讀者可以用旅遊的角度認識屏東地區的文史、藝術及旅遊資源。
2015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桃園市地方文學獎--《2015鍾肇政文學獎》徵件得獎作品集,共有4文類,分別為短篇小說、童話、新詩及報導文學,收錄於《2015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
榫卯乾坤藝—王永川神轎製作技藝專書(附光碟)文資紀錄研究系列02
在臺南多樣繁碩的工藝產業之中,有間以製作神轎而聞名全國的「永川工藝社」,座落於中西區的古樸街區神農街上。創辦人王永川師傅,人稱「永川師」,已有一甲子以上的神轎製作經驗。作工採用榫接方式製作,不用一根釘子,堅固耐用,可說是華麗神轎中的精品。也因為技藝精湛,王永川師傅已被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者,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是這座城市珍惜的文化技術瑰寶。 人的生命、習藝歷程及體悟智慧,成就一頁頁精彩華粹的技術書扉,更是一楨楨支撐文化的棟樑立木。本書及影片即是介紹王永川師傅的巧藝及神轎製作知識,將技藝特色、設計理念、選材施作,以及堅持的職人精神一一介紹。期待大家可更深入欣賞傳統木作技藝的美麗紋理,更可以一窺傳統工藝的精髓之處。
宜山宜海 宜蘭雙重奏
鍾文音多次造訪宜蘭,或講課,或旅居,或尋友,並將其所見、所感、所知寫進這本《宜山宜海 山去海回》;她從宜蘭的山路寫到平原,從火車旅行寫到夜市散步,寫偶遇的畫家和深交的友人,感傷溫柔、充滿許多寫實細節,如一幅圍繞宜蘭展開的鮮豔禪繞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14(附光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是執行與督導文化資產保存的中央行政機關,一直以來,秉持著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戮力於各項相關工作。2014年於政策上採取國際化、專業化、深廣化、法制化、全民化等五項策略,並以?保存、傳承、弘揚」作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施政方針。第三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14》即將出版,延續前一本的編輯架構,以文化資產保存整體發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暨修復技術研發等四大面向,將2014年文資局推動文化資產的具體成果,做整體性的報告;以呈現文化資產在中央推動上之進程與政策落實的情形。透過年報的出版,也將持續為文化資產保存的每個腳步,寫下歷史的一刻。
桃園眷村文創潮間帶:首部曲
延續桃園市及馬祖新村過去推動地方文化館、數位典藏加值運用與文創的基礎及成果,啟動馬祖新村及太武新村為延續歷史文化風貌的文創基地,並以大館帶小館的模式,建構桃園地區替代空間文創產業的支援網路,尋求地方文化空間資源再造機制並提升地方文化內涵,創造傳統與藝術人文的對話場域、豐富地方生活向度及風格特色,激發創新思考與視野並累積眷村空間文化與技藝的能量,再造桃園地區歷史記憶、場所精神、文化資產與產業新生契機。
感.動70 : NTSO音符飛揚的白金歲月
在樂團成立70周年之際,策畫此書,不僅記錄樂團來時路,剖析近十年發展的轉折過程;也呈顯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主軸,展現樂團航向未來的創新和潛力。
歌星 藝術家 名人特寫
《洛杉磯 鳯凰城 達拉斯 台灣 名人特寫》是作者在上述各地居留期間,採訪包括僑社、台商、藝術知名人士、各行各業達人的報導。各界傑出領袖努力不懈的故事,其胼手胝足創業經過,不畏艱苦的精神,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閱讀此書,一定獲益無窮。
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系列 ‧2015
「2015臺灣美術新貌展」,是平面系列的第8屆,港區藝術中心長期的堅持為提供藝術新秀一個相互交流、藝展長才平台之信念:我們尊重藝術原創的精神,因此從創作本體、概念的闡述到現場展示效果的主導權皆交由參賽者本身;實地複審的作用,希望藉此激勵新世代創作者完整呈現心中理想的美學觀,每位創作者皆使出全力企圖用作品尋求共鳴,整個展場宛如是數個精心打造的小型展覽之聚集,穿梭在一個又一個的區塊間,參觀者可以直接感受當下藝術家們想要傳達的意境,並藉此掌握當代藝術的整體趨向;我們願意為每一位創作者階段性的成長留下歷史印記,每年畫冊的出版、宣傳品的印製加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法,是為了號召更多人一同見證展出者創作生涯的進程,同時鼓動有志之士的參與。
104年澎湖縣美術家聯展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美術家聯展,藉以活絡本縣藝術氛圍,及提供藝文人士之交誼平台,凡參予展出作品皆收錄於本專輯內,並收錄本縣新秀獎得獎作品,提供各級學校做為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