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歌吧!當台語老歌遇上黑膠唱片展覽專刊
音樂是藝術的一環,也是文化的一部份。其中,歌謠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更記載了城市的發展脈絡,台灣歌謠源自西方樂曲並深受日治時期音樂影響,戰後初期台灣脫離日治時期殖民的壓迫,音樂的創作環境及條件也更為開放,加上許多海外學人回國的參與,更添增詞曲創作上的學養與內涵,逐漸發展出台灣獨有的音樂形式並傳唱至今。 & 在台灣近百年的流行音樂史上,過去經常被討論的通常是華語音樂,鮮少出現以台灣歌謠為專題的展覽或研究。此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策辦的「來聽歌吧!當台語老歌遇上黑膠唱片」特展,即是突破以往的策展方向,首次策辦以1950~60年代台語黑膠唱片為主題的展覽,展示近千張珍貴台語老歌黑膠唱片,帶領民眾回顧戰後初期的常民生活百態。 & 為豐富展覽內容及完整呈現,配合展覽策劃此專刊,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就展覽主題之相關面向撰寫專文,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本專刊的出版,象徵台灣歌謠歷史保存力量的再次匯聚,透過此次兼具音樂、文化、歷史等面向題材的呈現,提供民眾對台灣歌謠歷史有更多的認識與關注。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精裝]
卑南大溪是臺東縣境最長的溪流,河床寬廣與活躍的地質變動,使其河道更加多變。生活在此的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在卑南大溪河水的孕育下,族人得以在此安居立命,也因長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卑南大溪流域有著族人們長久累積的空間記憶與文化,包括傳統地名、神話傳說與祭儀活動等,與族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神話傳說代表了一群人在土地上的共同記憶,有歷史發展與祖先的經驗。過去原住民沒有文字,只能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遞族群的文化。在普悠瑪部落族人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流傳著卑南大溪是由祖先 ( 都古比斯 ) 為了部落族人的生活,英勇引水而來,並且經過了三次的引水後成為現今的樣貌。這故事呈現出族人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反映出祖先對自然事物的看法。因此透過出版這本卑南大溪傳說故事 (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 ) 繪本,期待讀者能認識到過去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環境觀,以及如何透過口傳讓後代子孫了解到卑南大溪河道的多變。
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2(共七冊不分售)
為推廣臺灣生活美學,本叢書彙整日常生活相關之生活美學課題,由週遭器物、環境切入。圖文搭配解說,為推廣之學習教材。在此列出六個題目的美感判斷原則,以增加大家對美感的理解。(一)建築:1.比例與構圖是否優美、2.質地與色彩是否協調、3.結構系統是否合理。(二)城市環境:1.天際線構圖是否優美、2.組成量體是否協調(包括形式要素)、3.生活功能是否適當、4.空間與實體是否相容。(三)戶外景觀:1.樹木與草坪組合是否優美、2.各種植物之質感與色彩是否和諧、3.戶外活動功能是否適當配合、4.與週遭建物之關係是否恰當。(四)室內:1.空間是否合乎功能、2.空間構成要素是否協調、3.質地與色彩是否協調(包括繪畫)、4.重要器物造型是否相配。(五)家具:1.是否合乎使用功能、2.比例與造形是否優美、3.線與面之組合是否和諧、4.色彩與質感是否協調。(六)器物:1.器形是否合用、2.輪廓與比例是否優美、3.各部組成是否和諧、4.裝飾與器物是否相配。
中正紀念堂展覽年鑑-101
101年度的展覽年鑑,秉持著忠實記錄每年度於本處所展出的展覽歷程與成果,堂堂邁入第9個年頭,作為一種記錄形式與任務,年鑑提供了一個照映本處展覽活動豐富樣態的進程,同時具體呈現出當前藝文的趨勢與微變。本書即如同一面鏡子,恰與本處推動展覽、交流、推廣的成果,結實累累,相映成趣。於此期許,續於102年度能有更多精湛的展覽與國際藝文交流,豐富全民的生活經驗、傳遞創新的美感體驗。
豫莎劇二部曲:量‧度
南平王因故離城,請安其樂暫代攝政,權世可協理政務。安其樂執法嚴峻,下令逮捕讓未婚妻懷孕的慕容白,並在遊街示眾後處死,目的是殺雞儆猴。慕容白遊街途中遇到朋友盧逑,託他趕往修真觀,請見其姊──慕容青,去向安其樂求情。慕容青往見安其樂,二人在「法、理、情」間有了一場精采的激辯。而慕容青的美貌與機智,也驀然喚醒安其樂潛藏的情慾。安其樂乃要求慕容青以自己的貞操來換取弟弟的性命……
艱難奮鬥的歲月:許新枝回憶錄
本書前半部由許新枝本人撰寫,後半部則因眼疾之故,改為本人口述,吳秀鶯文字整理。本書見證台灣社會由貧窮落後,一步步邁向亞洲四小龍的繁榮情景。政治上也逐步由開明民主到目前的自由寶島。主人翁更以參選桃園縣議員、桃園鎮長、桃園縣長、台灣省議員之親身經歷,詳述其中之經過。堪稱是見證台灣近八十年來政經發展、社會繁榮、民主進步過程的實錄。
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成就獎[附DVD]
第1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成就獎)圖錄。專文介紹得主蔡榮祐及其相關作品。蔡榮佑起初拜畫家侯壽峰先生習畫,接著進入陶然陶舍與陶林陶坊勤研陶藝。他與其他學生不同之處,在於他課後待在(甚至睡在)陶藝教室,參與研磨釉粉、裝窯、燒窯等吃重的工作。理論與實際併行,於是短期內習得陶藝的精髓,由於這種專注,學完2其半(7個半月)後果決築窯,幾乎立竿見影,燒出一系列頗具自我風格的無光釉作品,在臺中、臺北展出,造成轟動。
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創新獎
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 (陶藝創新獎)競賽圖錄。本屆共收到182件參賽作品,陶藝創新獎分為「創作組」及「實用組」兩種競賽類別,其中包含110件創作組作品及72件實用組作品。經過10位評審嚴謹的討論及篩選後,供選出得獎作品11件入選作品45件。創作組得獎作品6件,入選作品36件。實用組得獎作品5件,入選作品9件。
雕刻時光:2013林文海創作集
林文海教授是一位資深的畫家與雕塑家,其作品不但綜合學術上嚴謹的解剖學與創新材質的使用,同時也是其多年來研究,與對當代藝術所投注的新觀點。創作力旺盛的他,不斷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想法呈現於新的創作中,除了在技巧上求成熟之外,在內容所表現的理念也相對地越顯銳利,近兩年來的新作亦有相當程度的轉變,把木、石、鐵等偶然取得的材質,組合成新的造型,並賦予特定的意義,也帶出了另一個深具探討性的創作方向。 在雕塑本質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思考、技術)介入,去觀看、感知對象物的存有型態與無限可能,林文海用接觸、察覺、形塑來建構形式,發現雕塑新境界。 此次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展覽,配合展覽出版專輯。
中正紀念堂101年報
101年對本處而言,可謂變革創新的一年,自101年5月20日正式移撥文化部後,肩負的使命和政策與時俱進,不僅延續社會教育功能,更致力推動文化藝術工作,除了持續深耕蔣公學術思想研究、典藏蔣公史蹟文物及維護古蹟外,並提升民眾生活美學素養,建立藝文交流平台,以期打造中正紀念堂成為蘊含文化資產、文創品牌及藝文展演之觀光勝地。
河邊春夢:周添旺1930年代絕版流行歌專輯(精裝/附光碟)
本書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之「周添旺先生紀念特展暨音樂會」系列活動之特展專刊,為彰顯周添旺先生自日據時代以來即努力為臺灣歌謠創作以及帶動本土流行音樂風潮的貢獻,故以渠為特展主題,本書並收錄他在1930年代創作之10首歌謠作成CD書。雋永的流行歌謠,除了作曲者譜出優美的音樂旋律外,能將音符賦與為時人所共鳴的意義,實繫於作詞者的文學造詣與詮釋能力。生長於日據時代的周添旺先生,一生經歷台灣史上重要的時代變遷,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因其曾接受良好的教育與親歷多元文化之洗禮,故其作品的文學內涵亦更為豐富。
阿速:布農族兒童創作繪本(精裝)
”阿速”就是小狗的布農族語。每週畫畫課時刻就是原民小孩最歡樂的時間,有的孩子從連水彩是什麼都不知道開始學起,看著孩子聽我說故事的專注眼神,孩子提筆開始畫的那一份自信,讓我有種莫明的感動,是支持我每週來回三小時奔波上山的動力,這次繪本的創作都是這些孩子生活中的經驗與生命結晶,我希望能透過孩子的角度去描繪動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故事討論時孩子們分享了許多和動物間的相處經驗,這是布農族兒童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樣的經驗轉化成文字和圖像,有著當地布農族的特色和孩子本身的純真。”阿速”就是小狗的布農族語。
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標本圖錄
相較於玉、石等器物,陶器的「物質價值」並不高。然而,卻因其物質特性,陶器成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最受廣泛研究的考古遺物。陶器中,又以陶容器為史前時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史前時代遺址上,最普遍的出土遺物之一,甚至說整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是以陶容器為核心開展而來亦不為過。然而,陶容器雖為臺灣史前時代最常見的器物,從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標本遺物,卻常只殘餘破片而少能修復成完整器型。因此,修復完整的史前文化陶容器,在臺灣不只珍貴少見,對於後人詮釋與理解史前文化,更具關鍵的作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籌備處時期開始,即以國內唯一國家級考古博物館,策劃、主持許多大小規模不等的考古發掘計畫,所累積、收藏的史前陶容器標本數量極為豐富。史前館除研究人員進行調查研究及典藏人員進行文物整飭之外,更聘有專職技術人員進行陶容器修復,將破碎陶片修拼完整,成為珍貴之研究材料。史前館所收藏修復完整之陶容器,主要出土於臺灣東部及西南平原。史前館籌畫此次特展及出版特展圖錄,即想引領觀眾的目光正視這一項看似「土土的」,卻在考古學研究上絕對重要的器物──陶容器。 這次「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從主標題可以窺知研究人員強調紋理、器型,此兩者是考古學上對陶容器最基礎的分類法則。但我們更期待這個特展除了讓觀眾以最純粹的感受來欣賞「土土的」史前陶容器,還能引領觀眾認識陶容器如何和先住民的各個生活面向融合在-飲食的、祭祀的、審美的、甚至把玩的。史前館希望所展出的文物,不止是「物件」,而是有生命有歷史故事的「文物」,展出的角度要更貼近觀眾的生活經驗,更豐富觀眾對先住民的生活想像。而這個特展只是開始。
白線的張力-兩岸三地現代水墨展
(一)擺脫傳統水墨畫束縛 數千年來,中國的水墨畫主要以黑線作為描繪萬物的表現手法,「墨即是色」「墨分五彩」向來為水墨美學之主流。但隨著歲月的承載,其藝術思想、繪畫形式與表現技巧漸流於因襲仿效,缺乏創意。20世紀以來,即有一些畫家勇於嘗試,挑戰傳統水墨慣性認知,而劉國松則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二)倡導白線美學新主張 劉國松為「現代水墨畫」的重要推手,他以革命性的技法、新概念開擴水墨的新視野。他從傳統水墨出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獨創「抽筋剝皮皴」技法,發揮紙的媒材特性,將墨韻中的紙筋剝離、產生「去黑留白」的肌理效果,白線取代黑線成為造型工具,再創水墨畫的新境界。其倡導的「白線的張力」美學新主張,在1980年代吸引了大批中青輩藝術家追隨參與,逐漸形成以白線表述的新水墨力量,成為畫壇的一個重要現象。 (三)匯集兩岸三地水墨畫家 本次展覽以劉國松求新求變的精神為始,跳脫傳統的框架,擺脫傳統水墨畫的束縛。匯集兩岸三地共27位水墨畫家,用「白線」闡釋線條的新貌與新意,在留白的玩味中得到美學的啟發,以創新的技法為傳統水墨挹注新的生命力。
黑白藝術幻境:世界傑出攝影家李松茂40回顧大展作品集[精裝]
客籍藝術家李松茂老師在拍攝現場依觀察萬物真實的自然景象,再將觀感思維寄情畫面內所融入的藝術素養,注入攝影的「技術」與「美術」二者的共同構成中,針對採光方位的光影效果、色調層次的控制以及畫幅結構的取捨等技藝手法,將樸實的鄉野、靈山秀水的大自然景觀相為呼應結合,讓創作作品的情境宛如中國潑墨山水畫。歷經四十年的堅持與執著,創作內涵之意境,在黑白藝術攝影的領域之中已衍生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格。
海外蔣中正典藏資料研析
整理有關研究蔣中正史料在台灣以外地區之情形。蔣中正長時期作為中國的領袖,在平定內亂、抵禦外海、爭取國家統一、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固守台灣等方面,有重要的貢獻,確係不容忽視。正因為他長期擔任國家與政黨領導人的關係,蔣中正與國外政治、學術等領域的領袖人物與新聞媒體有非常密切的來往,因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相關的史料。
國內蔣中正典藏資料研析
整理研究蔣中正再臺灣之史料。臺灣自八0年代以後,政治束縛逐漸解除、教條框架漸被拋棄,尤其隨著政治民主化的腳步,反共、一元化的國民革命史觀,不在成為唯一的歷史解釋,政治人物的評價亦趨於多元,民國史學者具有更寬廣的研究空間。其次,有關蔣中正的檔案亦相繼解禁開放,其對蔣中正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與貢獻。
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
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建設。在經歷1949年中國大變局後的1950年代,臺海兩岸走向政治敵對的情勢,全球同時也壟罩在美蘇兩大強國,以核武堆疊出的冷戰架構下。這樣肅殺的氛圍,對任何一個國家統治者而言,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恢復總統職,直到1975年過世為止,前後擔任國家元首時間長達25年。而1950年代,則是其立基臺灣、穩固臺灣、與建設台灣最重要的起跑年代。
柯錫杰奇幻之旅攝影展[精裝]
柯錫杰是六○年代少數在美國商業廣告攝影界展露鋒芒的亞裔攝影家之一,1979年毅然放棄既有的成就,隻身遠赴南歐、北非等地,開創風格獨特的「心象風景」。他在八O年代使用「轉染法」的攝影作品,大幅提升彩色攝影的藝術層次,引起國際攝影專業領域巨大的迴響;也為台灣現代攝影界帶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以超脫的視野拍攝出宇宙萬物凝練之美,讓作品突破一般人對於「攝影」創作的有限想像。柯錫杰攝影創作逾六十年歲月,期間拍攝的主題、地點以及跨越的年代範圍都甚廣泛,傑作更是不計其數,本次展覽作品含括經典及近作約150件,主軸規畫為五個分項主題,包括:心景、人體、他鄉/故鄉、經典系列以及人物肖像系列,以期能準確傳達這位攝影大師在作品中所傳遞的美學意念與哲學思路。
Heartbeat Taiwan-2012臺灣文創精品專輯
2012年文創精品專輯除持續收錄本年度臺灣文博會文創精品獎各獲獎單位與作品,亦匯集文化部今年以來,帶領業者赴海外參展、育成輔導、產業補助與文創聚落等相關計畫推動成果,展現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充沛能量,今年度更首度製作成電子書,擴大宣傳效益,將在地優秀文化創意工作者的獨特創意介紹給全世界。
杏壇志者:張慶龍校長回憶錄
「口述歷史採訪計畫」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長期推展之重要業務,此次出版之《杏壇志者-張慶龍校長回憶錄》一書,希望藉由張慶龍先生之口述,讓民眾得以瞭解臺灣近代教育、南投鄉土及志願服務等社會概況。本館為將張慶龍校長40年之教育經歷及15年志願奉獻心得與社會大眾分享。
美學是什麼?美在眾聲喧嘩-美學是什麼成果專輯
收錄101年「美學是什麼」活動成果:花東地區美學是什麼徵件比賽優選作品、全國藝文人士邀請作品、網路優選作品及活動花絮。當美學飛入尋常百姓家,長期默默埋首深耕泥土上的文化、藝術、美學的種子,終於有了如雷的回響。一如我們一路走來的方向與腳印:泥土化(生命美學)=觀念美學→生活美學→行動美學。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平裝)
港都高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如何經驗資本主義?他們如何回應資本主義,從而讓資本主義在台灣以特殊的樣態出現?「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運作原則,港都勞動者提出的挑戰是:資本主義萃取剩餘價值,真的需要掩飾嗎?掩飾得了嗎?本書作者參與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的籌劃,得以運用勞工口述歷史與工廠檔案等資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行業傳統的師傅、唐榮鐵工廠以及美麗島工廠的勞資雙方,都不迴避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甚至一起擁抱,爭議起於剩餘價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圖掩飾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也因為霸權經營本身就有內在的弱點、並存的多樣薪資制度、十分透明的績效獎金運作,以及勞動者各種有創意的行動,而功虧一簣。港都勞動者既擁抱卻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權」的兩可性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現,而商品拜物教涉及了結構力量與行動的關係。本書重新概念化了「行動」,一是確立「行動」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動中介結構力量有不同的樣態,三是這些不同的樣態本身即具有另一層次的中介效應。本書也提出新論點: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現身或者不現身、以何種方式現身、現身後是否會變身等)可以強化或者掩飾結構力量,從而是結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本書確立「存在感」這個新的基本議題,如工作的慣行不僅體現了薪資勞動及普羅化,更讓勞動者切身體會到「薪資勞動是生存唯一的軸心」,從而讓資本主義存在化、唯一化與隱身,但失業也激起了勞動者質疑薪資勞動的意義。藉此,我們可以重新定位志願性順服,偵測到將結構力量「去物化」的可能,並且體現「西方個案化、在地普遍化」。
多愛藝點:2012臺灣工藝節活動成果專輯
「多愛藝點-2012臺灣工藝節」活動於101年11月3日起至11日共計九天舉行,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年度重要活動之一,活動共分為三大主軸,分別為主題活動、動態活動及延伸活動,精神主軸以愛為出發點,呼籲大眾用愛關心身邊事物,無論愛環保、愛地球,更能投入以愛創造的工藝精神,獲得全新的心靈收穫與感動,回歸內心最純真樸實的淨土,共同營造一個屬於全民生活美學的極致空間,親近彼此之間的感情,讓社會更美好更安詳。
下港畫家:張金發創作研究展(軟精裝) ]
油畫,張金發先生1934年生於高雄苓雅寮港口, 1956年10月和張啟華先生交情頗深的畫友--劉啟祥先生於高雄市新興區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I」,張金發先生即進入研究所,正式成為劉啟祥先生的學生。他的首次個展於1969年在高雄市新聞報文化中心舉行。 本展展出張金發先生作品71件,專輯圖錄則收錄其各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他的人物刻畫蘊涵深刻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原住民題材作品。1998年病後初癒的張金發先生,開始從對社會的關懷,轉為自身與自然靈妙及宇宙大地關係的探索。
霧峰林家文書集-墾務.腦務.林務 [精裝]
本書收錄霧峰林家在臺灣清治末期「開山撫番」時期之文書。主要為林朝棟部屬間的往來書函、帳單、清冊等,是為研究中部山區開發、撫墾隘務、番漢關係、樟腦事業經營、木料採伐、官紳往來與林家族內事務的一手材料。霧峰林家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臺灣家族的發展與際遇,可說是十八至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五) [軟精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為強化支援臺灣學教學與學術研究效益,也為服務更多的讀者,援例出版100年度「臺灣學系列講座」演講論文10篇,包括:謝國興教授〈臺灣南部的廟會陣頭〉、顏綠芬教授〈臺語藝術歌曲的詼諧與典雅〉、呂理政教授〈蒐藏臺灣歷史〉、鍾淑敏教授〈南方進行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南進政策〉、陳鴻圖教授〈嘉南大圳影響另一章:聚落及農民意識〉、廖振富教授〈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映的師友情誼與臺灣精神〉、鄭自隆教授〈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清領與日治時期〉、張良澤教授〈西川滿詩歌中的臺灣情調〉、浦忠成教授〈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初探〉、林惠娟教授〈臺灣地圖繪製發展演進歷程與數位典藏之研究〉。
古典時尚織繡風華:典藏專輯-漢人織品服飾篇2 (精裝)
一、本書為本館館藏分類目錄系列專輯,目的在使民眾能認識本館的相關館藏,並了解典藏文物的歷史背景及意義。 二、本館於93年曾出版漢人織品服飾篇典藏專輯,將館藏原有之420件織品略為介紹,近年來本館持續蒐藏織品文物,並於去年(民國100年)委請鄭惠美及黃崇信老師將新購置之145項漢人織品服飾進行研究分析後,予以整理編輯出版。 三、本書將去年之研究精選124項,內容分為服裝、配飾、童裝、家飾及其他等五類。 四、本書內頁藏品資料包含:藏品圖片、名稱、登錄號、尺寸、藏品簡述及文物索引。 五、本書專文「傳統服飾文物與織繡之美」 附有英文翻譯及參考資料。
虎躍鷹揚-陳納德與中國抗戰 [DVD]
抗戰期間來華助戰的陳納德與飛虎隊,是民國軍事史與對外關係史上傳奇的一頁。本片以陳納德自述回憶錄為經,以其他口述訪談與史料為緯,並實地走訪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歷史場景與相關人士,交織出那段中美並肩抗敵的烽火歲月。
傳統漢式大木作落篙:許漢珍疊斗式落篙技藝
透過許漢珍司阜無私的公開傳述,以的疊斗式落篙技藝為題,紀錄許司阜口中的「丈篙」,同時也是漢式傳統建築核心技藝,承載其設計思維、用料習慣、營建知識等個人化知識。用意在將傳統漢式大木設計至營造概念與實務經驗,藉由口述記載及落篙實務演練一步一腳印詳實紀錄許漢珍司阜的大木作知識,使此項無形文化資產得以保存。
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特展專刊
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各地區青年學生參與甚多,許多學生協助維護治安,部分地區甚至有武裝行動,日後隨清鄉工作的展開,中學以上校園受到監視與整頓,校園與青年學生也深受二二八事件之影響。事件後,在監察委員楊亮功、何漢文的事件調查報告中,認為事件最主要原因是「臺灣人民對祖國觀念錯誤」與「日人奴化教育遣毒」,整頓臺灣中學以上校園成為執政當局重要的教育政策,臺北的延平學院及臺中的建國工藝學校因二二八事件而遭停辦的命運。
珍藏藝品.大器淬鍊-工藝禮讚系列型錄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推動臺灣工藝產業的永續發展,以分層行銷方式規劃編印工藝型錄,希望藉此與其他產業結合並提高工藝產業的經濟效益,期能從市場觀點出發,以產品形質的創新多樣化及國家級的專業推介,協助工藝從業者重啟續航動力。 目前現代工藝須兼顧全球化與多元性的發展,唯有不斷以創新的設計塑造風格,方能創造產品的文化價值,突顯出臺灣工藝品的獨特氣質,散發優質工藝品的光輝,進而鼎立於全球化浪潮之中,建立堅實的競爭優勢。
工藝新趣-2011年輕人才投入工藝研發設計專輯
「工藝新趣-新工藝人才入籍活動」,希藉由工藝之家藝師精湛技藝及豐富創作經驗吸收工藝生力軍,鼓勵國內相關學院學生投入工藝設計領域,運用工藝之家作品特色、元素或技藝,以聚焦「台灣工藝、趣味生活」地方文化特色題材,匯集年輕新生代的訓練、新點子、創意,重新檢視國人生活面向的需求,探討生活工藝的趣味新貌,結合創意與實用融入國人的生活層面,進而實踐「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本計畫實質設計產出44組作品,經擇要出版本成果專輯。
彩虹的邊線-徐瑞憲個展
本專輯為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彩虹的邊線—徐瑞憲個展」之展覽紀錄,展期為101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止。專輯內容包括黃海鳴館長的序文、王嘉驥先生的專文、藝術家導覽紀錄與個人簡歷,與四件展出作品圖版。《記憶的邊線》由上而下投影到地面,前後搖晃的長方形陰影是消失的鞦韆坐板,明滅再現孩童擺動鞦韆時的歡呼聲與飛揚身影。收藏母親《記憶旅程》的老舊抽屜,緩慢從牆面伸出,伴隨抽屜開闔的規律聲響,投在天花板的影像時而浮現時而消失。《夢想盒》以四塊巨大的模型組版構成,當機車組件接收感應訊號而轉動,藝術家騎乘第一輛機車實現第一次環島夢想的美好回憶被興奮述說。《午後狂想曲》由小學課桌椅演出,像是被施魔法般的旋轉與舞動,充滿小學生下課後無窮的活力與想像力。藝術家極為用心讓擁有獨立生命個體的作品完整現形,再讓作品反覆循環低語述說其生命中的故事與回憶。
寰宇工趣-社區工藝發展的他山之石 大洋洲.南非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還有非洲南部的「彩虹之國」南非,這三個位在南半球的國家,對國人而言都是十分遙遠的國度,這不止是因為地理上的距離,也因為心理認知上的隔閡。但是如同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說「世界是平的」,這些千里之外的國家和我們實際上並不遙遠,即使在社區工藝的領域,也有著和我們相近的課題,那就是原住民族工藝傳統的復興和沒落社區的扶植再起。
琉光溢彩:臺灣玻璃工藝文化
玻璃本身不僅具有可塑性,同時又有晶瑩透光、炫目亮彩的多重特性,若做為器物藝術的應用材質,則兼具了「形」、「光」、「色」的工藝之美。然而在民間生活玻璃器物尚未普及以前,由於玻璃材料來源不易、工藝加工技術困難,所以玻璃在古代社會的地位相當尊貴,也成為帝王貴族身分尊榮的象徵,或是豪族生活奢華的代稱。回顧古代玻璃工藝的發展,從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之中,證實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啟,當時除了鑲嵌在器物上的五彩琉璃珠之外,還在玻璃中加入鉛和鋇,使其外觀上有如玉石般的色澤溫潤,由於古代人嗜玉成風,因此也將玻璃視為玉的形式之一。為使民眾更加認識玻璃工藝文化產業,進而了解臺灣玻璃工藝之美,遂依據《臺灣工藝文化叢書》的宗旨撰述本文,期許能對臺灣玻璃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盡綿薄之力。本文在架構上共分為「環顧」、「輕賞」、「悠遊」、「培育」和「展望」等五大單元,並按文化歷史的回顧、玻璃工藝的輕賞、文化展場的悠遊、新生代人才的培育和未來前瞻的展望等,循序展開本文各章節的論述,俾使讀者能在前述脈絡中,能對認識玻璃工藝有所助益。
愛線.玩藝-Love工藝展
本書為愛線.玩藝-Love工藝展展覽專刊,內容介紹本次策展理念及展出之工藝作品,讓民眾能更加認識瞭解苗栗工藝。工藝品可以欣賞,可以使用,更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因工藝,使兩人產生的「互動」過程中,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情感「溫度」。邀請您一起體驗分享的樂趣,經由「工藝的互動交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心的距離更接近,讓我們一起找回早期臺灣處處充滿溫暖問候與微笑的情景。
綠建築綠改善:打開綠建築的18把鑰匙
本書從綠建築的四個主軸「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出發,所延伸出來的這種綠建築手法,不只適用於新建築的建構,也能應用在大部分既有建築之修繕改良上;只要透過適當的概念設計與設備運用,家家戶戶都有能力、也有機會在有限的成本下,盡可能達到高效率之綠建築改善成果,而無需全盤拆除重建,因此既有建築之綠改善,可以說是更符合綠建築核心概念的作法。
1 5 8打擊樂重奏:為四位演出者-錢南章
近年來,國人作品在音樂會的曲目上,有逐漸增加的趨向,但與外國作品相較,所佔比例仍是極為少數。大多數的音樂會上,無論演奏獨奏曲、室內樂、協奏曲或交響曲等,仍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為了促進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倡導國人作品,國家文化單位在鼓勵創作方面,透過補助、比賽、獎勵等方式,積極地推動作曲家創作新曲,不遺餘力,多年來,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