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上)
台中榮民總醫院自1982年創院以來,迄今已三十載,在台灣中部地區是最大的醫療中心,不論醫學制度的創立、醫療技術的研發創新、教學研究、人才培育、醫務管理、災難醫療救援、援外醫療等方面,都有傲人的成績,而且發展也是多元的、全面的。本書透過十三位歷任院長、副院長的口述回顧,完整的呈現醫院創建的蓽路藍縷、發展過程的突破、在中部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他們也敘述個人的求學經驗、專業領域的研發、個人的醫事生涯,從中不僅可了解台中榮民總醫院、榮民醫療體系的歷史,也可藉由多元的聲音,一窺台灣或中國部分地區的醫療史,是一部具有史料與可讀性的口述歷史。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軟精裝]
博物館是個說故事的場所:透過文物,說真實故事,吸引觀眾前來欣賞,完成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誘發感興趣者繼續研究這些文物的藝術、歷史與文化。 殷墟的故事讓人流連。從混入中藥店有文字的「龍骨」開啟商代書契文字的研究,引發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殷墟進行長期的考古,直到抗戰軍興。十年之內,王陵、宮殿的考古成果揭露商王朝的存在事實,尤其是書庫般大批貯藏的甲骨,記錄殷商王室,說明武丁時期大小事件的卜問;成熟的字體結構,與今日漢字一脈相承的源頭,都令人驚嘆。1950 年以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繼續發掘殷墟,深入發現殷商王室貴族與居民的生活內涵,包括座落在宮殿區完整的婦好墓;墓主「婦好」是重複出現在甲骨文字上的名字,一般相信她是商王武丁諸后之一。 殷墟遺址至今仍在考古學家的勤懇耕耘下,逐漸擴展對商朝的認知,這是考古學家們接力考古的佳話,他們共同營造考古與歷史最初也最有力的接續,補強歷史所未載的深度與厚度,也在疑古風潮中挽救了史學的可信度。 武丁和婦好,是另一個讓人感興趣的故事,一個是商代「德高可尊」在位五十九年的王,他的王陵應當是中央研究院發掘的大墓之一,墓已遭嚴重盜擾,遺物現存於台北南港。一個是甲骨文中記載能主持祭祀又率大軍出征的女性,武丁經常卜問她分娩、病痛之事,關切之情可見。她的墓葬完整的為三千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女性考古學家鄭振香所發掘,一千四百餘件文物隨葬,充分證實她的重要身分。武丁與婦好這對夫妻,遂成為歷史未載卻考古證據斑斑可稽的另段佳話。
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軟精裝]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銅器是理解古史及西周文化的重器,在青銅器學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各地紛紛出土帶銘青銅器,增益豐富的史料,是探究西周文化的重要器物。本圖錄經編撰者群長期的研究與規劃,乃得以問世。就圖錄資料而言,本圖錄藉由西周器物將西周文化呈現予世人,提供學界更充分精確的信息,當有利於古典社會與文化的研究。
堅持與你站逗陣-走過金融海嘯.八八風災展望未來附光碟(軟精裝)
金融海嘯巨浪來襲,眾人凝聚智慧與力量,在寒氣逼人的局面中力挽狂瀾,找出一帖帖對症下藥的良方。讓民眾回顧金融海嘯及八八風災時之辛苦過程,在各方努力不懈協助下,重建信心展今望未來,並檢視政府對災害的應變措施及效能。以昨鑑今。黎明之前雖然黑暗而辛苦,但走過考驗,往後的步伐我們將更堅定而有力量。
水墨書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盒裝附光碟]
《國立歷史博物館:水墨書畫》,重點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藝術家的水墨書畫作品,本書收錄畫家以1920年之前出生的畫家30多位畫家135件作品。這些作品是本館典藏非常珍貴的一部份,它們的積累過程,與本館在戰後台灣藝文界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所謂的國畫類包括水墨畫、膠彩畫等,其中不乏近代時期中西融合,畫家採用西方水彩媒材作畫在傳統卷軸上的作品。戰後的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作品合計達400餘件,成為本館典藏重點。渡海三家、七友、八朋畫會以及本土水墨畫家等的參與,讓本館書畫收藏逐年累積。可觀的量讓書畫類,讓本館成為海內外收藏中國近代書畫之重要文化機構。
展望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論文以2009年莫拉克颱風引發大量降雨,造成臺灣南部許多鄉鎮嚴重受損,尤以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半數聚落湮滅,造成數百村名罹難災情最為慘烈等災 難主題為議論範圍,論述重建平埔族群聚落及其生活、經濟、組織、文化等,應如何展望及表現平埔族群的特色及要素,提供出多元解決方案與建議,作為災區重建後如何發展的參考與佐證。
來去臺灣-館藏文物特展專刊
「來去臺灣—館藏文物特展」講述著臺灣交通變革與現代化的歷程。所謂的「來去臺灣」,除了探討早期西班牙、荷蘭人、漢人如何「來去臺灣島」的島外交通狀況;另一方面,也關注島內的人如何往來當時最大的城市「臺灣府」、行走各地,提醒著在「外人」來到之前,原住民村社間早已存在的南北大道。在文物的背後更隱含著各族群在臺灣「狹路」相逢時的故事,我們看見了族群互動所促成的多元文化間的消長與融合。除了展示本身,我們將透過專刊和觀眾分享展覽主題下更深遠的歷史內涵與文獻故事。
鏤月裁雲:陳春明竹木雕刻藝術展
竹木雕刻藝術的歷史相當悠久,除雕塑宗教面相之外,也呈現出常民文化生活。藝術家陳春明老師採用了最單純的方式進行自我實踐的工作。他由竹與木的纖維、紋理等特徵發展出獨特的雕琢技法;他經常取材於周遭生活的體驗,發酵於對環境的情懷,搭配其鬼斧神工的刻畫,呈現出心靈合一的理念。此次將其60餘年創作精華集結展出,本館希望藉由展覽提供參觀民眾增加藝術創作新視野,也盼望在欣賞創作的同時,從中體會竹木文化之於人類生活的緊密以及創作者的理念與精神。
什麼人物為何重要-臺灣史上重要人物系列三
本書係集結第三年9場演講內容彙編而成之專輯(江文瑜教授因故未能提供文稿),主要論述施乾、吳三連、楊雲萍、高一生、蔣經國、許世賢、江文也、陸森寶及呂泉生9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灣史上不同領域的重要人物,對臺灣史的特殊意義與不凡貢獻,期以全貌觀(holistic point of view)的歷史視野,提供社會大眾一種以人為基點且跨越文化與族群的臺灣史觀。
研古生新-柳炎辰書法篆刻輯
柳炎辰先生為中部地區知名藝術家。興趣廣泛,其多元思維不僅表現在藝術型式的多方呈現,更直接且強烈的反射在作品之中。欣賞其作,感受漢字在畫面中的處理表現,與出其不意安排,而其不拘形式、變化無窮的創意,賦予了作品豐沛的生命力,在專業領域獨樹一格。
文明之路(3卷一套不分售)
本書共分為三卷,主要描述布農族社會這一路走來的各個歷史階段。這可清楚見於每一卷的卷名:第一卷「文明化」下布農文化傳統的形塑(1895-1945)第二卷「現代化」下文化傳統的再創造(1945-1999)第三卷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地方社會(1999迄今)
內閣大庫檔案臺灣史料彙編-目錄/索引-兩冊不分售附光碟軟精裝
本套書以《明清史料》、《明清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有關臺灣檔案目錄》為基礎,重新整理並加進一千九百多件新近完成提要的臺灣相關檔案,總計收錄5275件。套書中包含三部份,即目錄、索引、DVD光碟片。目錄以及特別編製的主題分類索引,以紙本方式出版,方便讀者查檢利用;DVD光碟片則燒錄了檔案影像與檢索系統,便於電腦上檢索、瀏覽、列印。
如切如磋斯土斯懷-陳培澤雕塑藝術 [軟精裝]
本次展覽是陳培澤先生累積多年雕塑經驗的藝術創作展,作品涵括早期創作與近來的新作約30餘件。此次作品雖多數以玉、瑪瑙、砂岩、花崗岩、大理石等天然石材為主要媒材,但亦可見結合現代科技元素的創新之作。 本館期盼此次「如切如磋.斯土斯懷-陳培澤雕塑藝術展」,除了提供參觀民眾另一種面向的石雕創作視野之外,也能於欣賞展品的同時,從中領會石雕藝術之美與創作者的文化理念和創作精神。 &
祕境圖騰印象-瓜地馬拉藝術創作展
當全世界文化漸漸形成地球一家,學習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特色是我們所需學習的課題,位於南半球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雖與地處亞洲的臺灣雖相距遙遠,但兩國深厚的友誼可追溯至半世紀前。本次將展出瓜地馬拉三位現代藝術家─凱薩.福爾杜尼(Cesar Fortuny)、奇列摩.阿里歐拉(Guillermo Arriola)李果斐多.確斯.歐所誼(Rigoberto Chex Otzoy)─作品共計40餘件,引介瓜國當代藝術創作形式與精神,藉由藝術的共通語言,促進瓜地馬拉與臺灣文化藝術之交流。
2012中小企業白皮書附光碟]
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演變,一向受到國內外人士矚目,本部自1992年起每年均發布《中小企業白皮書》,將當年台灣中小企業概況,面臨重大課題和因應之道,以及政府對中小企業之政策與措施,作完整的整理、報導分析,供各界參考。 由歷年的資料可以得知,台灣中小企業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更是就業吸收和平均所得分配的要角;在經濟不景氣時,中小企業能發揮靈活彈性的經營特質,具有穩定經濟波動及防止失業惡化的功能。 2011年台灣中小企業的營運轉趨活絡,未來面臨區域經濟進一步整合的大趨勢,如何審時度勢妥當因應是重大課題,本年白皮書第貳篇乃以「區域經濟整合下之中小企業群聚轉型與升級」和「區域經濟整合下之中小企業綠色產業商機」作為兩大專題,探究在區域經濟整合下,中小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持續蓬勃發展。 本年的白皮書承繼往年,依〈中小企業發展條例〉規定編撰,全書仍分三大篇。第壹篇為中小企業營運動向,共有5章,分別是2011年總體經營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發展動向、財務與資金融通、人力資源,以及經濟情勢變化及因應;第貳篇則有中小企業群聚轉型與升級和綠色產業商機兩大專章。第參篇則為當年政府之中小企業政策與措施,分成5章。此外,書後附有中小企業之主要相關法令、中小企業統計表等9項資料,供各界參考應用。
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
本書為「蘭陽博物館元年2010年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分別收錄研討會二篇專題演講文章,以及十六篇發表論文,內容涵括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治理、地方博物館角色與文化再現、地方知識的博物館體現、地方與社群的博物館想像、物件、場所與博物館學習等五大主題,希望透過論文集的出版,提供作為縣級(區域/地方) 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參考。
繁華盛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傢俱復舊展
本展覽以原件復舊的生活實境空間設計,規劃臥房、餐廳作為主題空間,透過經典傢俱、傢飾擺設,實景重現英國19世紀的生活空間。並藉由實景復舊空間擺設,介紹當時英國的用餐禮儀及生活文化。同時,也針對當時的設計風格、藝術建築特徵,以及代表性藝術家及建築師,介紹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美學風格。The exhibition plans to use the bedroom and dining room as the theme and, through classic furniture and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actual decoration, takes everyone to walk through the tunnel of time to learn the table manner and life culture of the Great Britain at the time. Meanwhile, the exhibition specifically uses the design styles and architectural arts to introduce the art and aesthetic styles and representative artists.
奇幻野獸國遊戲書(精裝)
怪獸自古至今一直存在於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想像,從中國的龍、麒麟、魌頭到西洋的獨角獸、人馬怪獸、噴火龍,甚至許多人獸合體的怪獸,牠們出現在各式建築、廟宇、陵墓或器物上;而藝術家對於怪獸也有不同的想像與詮釋,他們透過想像創造出屬於內心的、虛構的、變種的超現實的各種奇魔幻獸。然而,隨著卡通、漫畫及電影、動畫等媒體的普遍,怪獸已不再是可怕的代表,孩子們所熟悉的口袋怪獸皮卡丘、怪獸電力公司裡的毛怪、迪士尼卡通裡的小美人魚、史瑞克等都成了小朋友喜愛的可愛怪獸。 本書共分為「探訪-祕境古老的神獸」、「呼喚-守護保衛的聖獸」、「結交-奇幻森林的魔獸」,以及「釋放-內心最真的野獸」等單元來探討怪獸的形象,為此,我們希望在兒童美術館規劃以「怪獸」為主軸的展覽,透過文學、常民文化圖像與當代藝術創作,藉由藝術創造的各種變形、誇張、擬人與組合等手法,啟發孩子更豐富的想像與創造能力。
看見晝夜Night and Day-親子導覽手冊 [精裝]
今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邀請兒童與親子觀眾一起進入晝與夜的世界,探索晝夜的色彩變化、生活場景與心情轉換。本展精選了七件典藏作品,並同時展出一件當代藝術家作品,將晝與夜分為「晝夜的色彩」、「白晝到黑夜」、「人間晝夜」、「晝夜劇場」四個主題來探討。
印象深海-精裝
神秘與未知是人類對深邃海洋的共同印象,因為無法想像在這冰冷、必須承受極大壓力之下黑暗國度裡,是否仍然存有生命的跡象?隨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深海探索,終於漸漸掀開了這神秘的面紗,得以一窺究竟,卻增加了許多「驚奇」的記憶元素。海平面向下數百至數千公尺之處,一場又一場光與影之間的生存遊戲,持續不斷地在深海劇場上演著。面對這些不易採集與觀察、各種外形奇異的深海怪客,總要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與研究精神,為眼前的驚奇組合做合理的解釋。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利用研究方法來支持或反對可能的假說。但在這裡,你僅需要將目光停留於圖像前,欣賞這些來自深海的異形生物,藉此激發一下想像空間。
台灣淡水貝類[精裝]
所謂的「淡水貝類」,就是指生活在淡水域環境的貝類。「淡水貝類」是包含腹足綱和雙殼綱的淡水性貝類,若以「淡水螺」稱之時,則是單指腹足綱的淡水性貝類。台灣的淡水貝類可以分為二大自然族群,其一為棲息在內陸淡水域;其二是棲息在接近河口環境,這類的淡水貝類能活在純淡水的環境,但在大潮海水漫上時,也能忍受輕度的鹽分變化。相較於海貝和陸貝,台灣的淡水貝在種類上明顯少了很多,不過,這情況世界各地都一樣。國內「貝類」出版之圖鑑多以海貝與淡水貝類混合介紹為多,較少以單一生活在淡水的貝類來介紹台灣的淡水貝類,希望藉由出版此「台灣淡水貝類」一書,能重新拾大家對台灣淡水貝類的認識,而不是只認得「摸蜆仔兼洗褲」的「台灣蜆」,或外來種入侵台灣已歷史久遠的「福壽螺」而已。也希望大家在注意到台灣淡水貝類的生存環境時,進而關心台灣的淡水域生態環境。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泰雅族後篇[精裝]
本書係為泰雅族加拉歹蕃、舍加路蕃、巴思誇蘭蕃、鹿場蕃、汶水蕃、大湖蕃、屈尺蕃、奇拿餌蕃的民族誌。內容著重族群分布、社會組織、歲時祭儀、物質文化、生活習慣、傳說故事等。全套書的基本架構,包括:(1)總說;(2)社會狀態;(3)歲時祭儀;(4)宗教;(5)出草;(6)居住;(7)生活狀況;(8)人事;(9)身體裝飾;(10)歌謠、舞蹈及樂器;(11)遊戲與玩具;(12)教育、圖案、計數及色彩觀念;(13)傳說,以及附錄「語言集」。
曲銘訪談錄-國際漁業合作的推手
曲銘先生生於1923年,1947年來臺,自1965年開始經營近海及遠洋漁船漁業,至今已四十餘載。除了經營遠洋漁船漁業之外,曲銘先生先後擔任臺灣區鮪魚公會常務理事、理事長以及中國水產協會理事長等職,對於促進我國漁業之發展不遺餘力;為我國漁業對外貿易爭取商機,推動國際漁業合作貢獻卓著,晚近更對兩岸之漁業交流著力甚深,堪稱我國國際遠洋漁業之推手。
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第二版)
戰後台灣重大的政治、文化變遷,始於1970年代。眾多年輕知識分子由於七○年代初台灣外交挫敗而覺醒,揚棄流亡漂泊的心態,形成回歸現實世代,激發政治與文化的轉變。其中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文化界人士、鄉土文學作家與提倡者、發揚日據時期台灣人政治社會運動史的黨外等三群成員,重新認識台灣的過去,以理解現在而規劃未來。回歸現實世代要求政治革新,重視現實與鄉土,挖掘台灣過去的歷史,這些普遍籲求是八○年代之後政治與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長遠濫觴,而上述其中三群成員是更具體的泉源。 本書結合世代研究與敘事認同理論,分析七○年代台灣的政治、文化變遷,試圖掌握歷史與傳記、結構與能動、自我與社會之關聯,因此探討回歸現實世代與上述三群重要成員的浮現形成,分析焦點在於他們的(1)世代認同、(2)國族歷史敘事與認同,以及(3)挑戰既有政治體制、重構文化趨向的社會行動三者之密切關係。
不褪的光澤-臺灣原住民服飾圖錄(精)
本書本著服務大眾,協助民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為出發點,讓大眾除了透過既有的網站系統,搜尋到本館建置的原住民文化知識庫,也可對照出版品的資料,更細膩的觀賞到物件的紋飾與圖樣,提升本館藏品的運用價值。此外對於每件蒐藏品,除提供基本的文化脈絡,也整理出原住民各族群從服飾中表達的族群分類意涵,以及各自的服飾特色。藉由此書作為本館原住民文化展示的補充,使本館成為呈現多元文化之現代博物館。
複合式網點之印刷特性
本書旨在利用複合式過網技術,探討三種不同過網技術在不同版式及不同被印材料上之印刷品質特性,並進一步建構不同過網技術之印刷品質規格,希望本書能提供日後學術單位進行相關性及後續研究之參考,以及提供業者作為色彩複製管理之參考依據。
2009年工藝設計研討會:包浩斯90年的回顧與展望 論文集
(一)回顧現代設計及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並檢視台灣設計之現況,作為探討未來發展方向的有利依據。(二)檢視現代設計的環境與趨勢,並透過學者專家針對工藝創意設計的討論與互動,找出明確且具體可行的努力方向,開拓出當代設計發展的新視野。(三)透過設計相關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擔任演講或發表論文、創作論述,並針對主題充分討論,改進國內設計教育,有助於文化創意產業中設計實務的提升與推展。(四)藉由工藝設計學者與專家的心得分享,獲得互相觀摩與學習的機會。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1953-2009)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1953-2009)》以戰後迄今的口述歷史書目為收集標的,內容則為中文書寫的已出版臺灣口述歷史專書與單篇文章,並兼及部份未出版但不應遺漏的書目。為反映臺灣口述歷史工作成果,我們將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五大類,其下再依內容性質分為若干次分類,以利讀者查閱使用。
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一書依主題分成「海洋與臺灣聚落」、「河流與臺灣聚落」、「比較性案例」三類,收錄國內外學者共九篇論文。 & 臺灣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指標是聚落數目的增加與規模的擴大,大致由早期原住民之零星部落,蛻變為漢人之眾多而廣大的街庄,進而出現現代化大都會。為瞭解海洋、河流與臺灣聚落變遷的關係,本書論文主要探討海洋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河流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以及臺灣聚落變遷的特色等問題,同時為增進世界 性視野,並為未來臺灣史之比較研究做好鋪路工作,論文題目兼及中國、美國的案例。本書期望能透過有機的、整合性的介紹,從比較觀點分析海、河與臺灣聚落變 遷的關係,為臺灣社會經濟變遷的比較研究開啟新視野。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精)上下不分售
匯集自1984年以來臺灣的原住民族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史料集成,編輯者包括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等人,他們過去曾是原運的倡導及參與者,現在則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二十年所奮鬥的歷史。全書含「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原運一貫的目標:「正名與自治」、「土地就是生命--還我土地」、「迎接自治的基礎--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等四篇,以過去原住民族運動所爭取的主軸—正名權、自治權及土地權,再加上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這個一貫努力的目標,呈現出過去帶動原運興起的原動力。
金瓜石蕨類圖誌(精)附導覽手冊
金瓜石地區具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蘊含著不同棲息環境的蕨類植物,藉由金瓜石蕨類圖誌的出版,讓大眾認識在金瓜石紀錄到的19科86種蕨類植物。
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黃金博物園區》
黃金博物園區主辦「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得獎作品畫冊,分為器物組及首飾類兩組競賽,共52件入圍得獎,堪稱新一代金屬工藝創作者的新舞台。
認識臺灣古書契(精裝)
國家圖書館現有珍藏臺灣古書契約二千四百餘件,自清雍正10年(1732)的六館業戶公立給墾字稿,到光復初期的私人契字。為增進民眾對臺灣早期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瞭解,藉著臺灣先民遺留下來的官方及民間文書,分門別類介紹館藏臺灣古書契,共計82件。官方文書是由政府機構所發給的,包括札諭、示諭、丈單、契尾等文書;民間契書則包含買賣、給墾、借貸、典當、鬮分、找洗和人身過繼買賣等項目之各種契約文書。
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 高俊宏
高俊宏是台灣少數透過「行為」呈現其創作理念的藝術家之一,他自1995年起便在台灣各地投入行動藝術的嘗試,以身體探索自我的位置,並藉此討論藝術的可能性。高俊宏的「行為藝術」顛覆了傳統美學的價值觀,廣泛地運用「表演」的概念,來傳達自我的理念以及其對美學的挑戰。因此,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展覽,這次於本館呈現的「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高俊宏個展」,即是一個行動過程的紀錄、觀念的展示,透過展覽的機制,高俊宏為這項計畫搭建了一個最終的舞台,傳達藝術家對「家」的全新詮釋,提供我們觀看藝術的另一種方式。 在〈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中,高俊宏不囿限於自我身體的表演,而是將這項演出計畫擴大至社會層面,成為一種觀者與藝術家共同發想與完成的藝術實踐。本計畫共分為三個階段,並陸續於2005-2006年間實行。計畫中,高俊宏藉由公開的報名方式,介入三組一般的家庭的生活,並通過訪談以及對話,邀請他們共同想像、建造一個具有「家」的屬性的空間。概括而言,高俊宏的〈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比較接近某種藝術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聯繫了陌生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與家庭成員彼此溝通、合作、發現與創作,讓藝術活動與社會發生直接的關係。而在本計畫最後階段,高俊宏將這一連串藝術實踐完整呈現於本館展場中,進一步使事件本身成為觀者與計畫成員共同分享的回憶,在此,藝術家邀請群眾成為事件的主角,擴大對話的契機,拋出一系列何謂「家」、何謂「藝術」的思考。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修訂一版/精裝)
本書收錄臺灣歷史人物之傳記資料,上起明代,經清領與日據時期,迄臺灣光復為止。凡已故臺灣歷史文化上之人物,包括各行各業之人士,除本土出生者當然入傳外,清代內地文武官員曾任職斯土,其生平事蹟足資考述,言行可為楷式,或有撰述著作流傳於世者,皆各為立小傳,並附列參考資料若干,藉供一般讀者檢查之助。
TAIPEI Epiphanies(共3本不分售)台北博
《博物館樂翻天》帶動博物館休閒風 逛博物館早就不是件嚴肅的事,在臺北,走訪博物館的同時,也能體會文化臺北、悠閒自在的風雅樂趣。 《博物館樂翻天》全書以英文寫作,並以導覽博物館為主軸,重點介紹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臺北探索館、凱達格蘭文物館等17 個臺北市主要的博物館。精心繪製的導覽地圖、全新視野的全彩圖片,讓外籍人士藉由文字與圖片的介紹,瞭解臺北市大小博物館的梗概。英文介紹文字簡捷優雅,並為讀者收集博物館周邊交通、休閒的豐富資訊,讓逛博物館再也不是件嚴肅深奧的 苦差事,是一本送給外籍友人、快速瞭解臺北市文化的最佳選擇。本書美編設計風格精緻新穎,精裝手冊型,一套三冊,每本附透明輕便書盒,適合收藏。
生命的金河《珍藏老金飾特展》
在台灣傳統生命禮俗中,黃金與每個人生是親密而貼近的,藉由金飾的形式為每個人生命中的關鍵時刻做見證,然而這些金飾的贈與往往蘊含了最美麗誠摯的祈願,不管在形制上或樣式上都凝聚了贈與者的祝福與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