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爭鋒:陳天陽刀劍創作紀念展
刀、劍是一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鑄劍名師陳天陽(1940-2011),臺中沙鹿人,師承少林嶺南派鑄劍宗師了圓大師,研習武術與鑄劍技藝。其鑄造刀劍講究人劍合一,重視習武修身,著重歷史考證。曾依古傳劍譜手工鑄劍,以「伏魔七星劍」、「戚家刀」榮獲行政院民族工藝獎;其後創作續獲文建會傳統工藝獎鑄劍金工類獎項等,作品深富藝術與歷史價值,為臺灣刀劍藝術先輩,嶺南鑄劍派重要傳人。 本館為發揚刀劍傳統工藝與藝術人文精神,特別策劃本展,展出陳天陽鑄造刀劍40組件,並出版本展覽圖錄,期望帶領觀眾藉由精湛的傳統工藝之美,體會先人的劍爐歲月,傳承內外雙修、源遠流長的刀劍精神。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導覽手冊 [日文版] (土地民‧台物語」立台
このガイドブックでは、本館の常設展示の内容や博物館の敷地、建築、劇場や関連施設などを、見学順序に沿った説明に写真や図案を加えて、台湾の歴史物語として紹介いたします。展示をご覧になりながら説明をお読みいただき、理解を深める参考にしていただいたり、家にお持ち帰りいただき、改めてじっくりと見学したものの解説をご覧いただくのもいいかもしれません。台湾を舞台に繰り広げられた台湾人を主人公とした歴史の物語の理解に役立てば幸いです。
毛毛的洞洞國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展覽故事繪本 [精裝]
「毛毛」到處冒險,發現「洞洞國」,並從「阿農」的介紹,了解到有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喚起「毛毛」要愛護土壤與環境的繪本故事。本書為搭配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毛毛的洞洞國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主題展覽之故事繪本。
將學術還原社會:阮昌銳教授的臺灣民俗與原住民研究[軟精裝]
本書為民俗學家及人類學家阮昌銳之口述訪談紀錄,阮教授以在臺灣民俗與臺灣原住民研究上雄厚的學術基礎,實地進行文化推廣、社會教育工作,以一己之力,對學術界、教育界、政府機構、社會大眾、文化觀光產業產生影響力。
晚清臺灣番俗圖 [精裝]
臺灣歷史上原住民的圖像與文字描繪在中外文獻上並不少見,文字部分不論,圖像方面,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出現的「番社采風圖」最具代表性。杜正勝院士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一九九八年)一書,殆為迄今有關該系列圖冊最為人們熟知之解說性著作。此一圖像版本出現於清朝統治臺灣前期,所描繪的臺灣原住民不少是現今通稱的平埔族。清末另有一套三十六幅臺灣番俗圖,久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知之者極少,完整呈現其全部圖像,或深入加以題注解說之圖冊與專論,則尚未得見。兩年前因偶然機緣,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一圖冊的完整風貌,經初步瞭解,判定應係完成於清末同治、光緒之交的作品,圖中所繪原住民,多屬當時所謂的「生番」,代表清代晚期時人對臺灣「番俗」認知的圖像化,應有進一步研究之價值。
咖啡世界特展專輯[精裝]
臺灣在日治時期引進咖啡栽種,並在1911年成立了全臺灣第一家咖啡館,臺灣人已喝了一百年咖啡,對於咖啡從陌生、曲解到認識,已成為許多人飲食生活的一部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推出「咖啡世界特展」,展出主題近年來頗受大眾關注,展出內容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出版本專輯,一方面陳述本展的籌辦理念、咖啡點滴、台灣近代咖啡生活史的演變,以及咖啡所隱含的政治社會意涵,並藉由特展圖錄出版,填補展場中無法一一呈現的內容。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
本書稿為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的研究成果。我們自參與的學者的論文中,擇其優者,擬出版翻譯研究專書。目前翻譯研究在台灣開始受到重視,但仍未有系統性研究。本書的出版,對引領國內翻譯研究的發展,有指標性的意義。
面對挑戰:台灣與香港之比較 (平裝)
本書共收錄11篇論文,楊文山教授、尹寶珊教授主編,由台灣和香港學者分別就台港兩地的「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家庭」、「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以及兩地目前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等等的新興研究課題,提出了重要的見地與研究結果。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台灣、香港兩地的跨時空比較,特別是在經濟與社會方面,深入討論兩地的社會差異,以及中國效應對兩地的影響。本書資料來源取自台灣與香港兩地歷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意向調查」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等資料庫,並透過原始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獲得相當寶貴的研究結果。本書的出版不僅具有重要學術貢獻,對於了解台港兩地在千禧年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變遷與適應,亦提供政策建議價值。
面對挑戰:台灣與香港之比較 (精裝)
本書共收錄11篇論文,楊文山教授、尹寶珊教授主編,由台灣和香港學者分別就台港兩地的「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家庭」、「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以及兩地目前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等等的新興研究課題,提出了重要的見地與研究結果。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台灣、香港兩地的跨時空比較,特別是在經濟與社會方面,深入討論兩地的社會差異,以及中國效應對兩地的影響。本書資料來源取自台灣與香港兩地歷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意向調查」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等資料庫,並透過原始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獲得相當寶貴的研究結果。本書的出版不僅具有重要學術貢獻,對於了解台港兩地在千禧年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變遷與適應,亦提供政策建議價值。
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軟精裝)
本書是本館同仁對李志夫教授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李教授從小離家,入青年軍,後隨軍來臺。退伍後,進入文化學院哲學系就讀,期間曾親近過曉雲、印順、白聖、道安、東初、聖嚴、星雲、慧嶽等法師及李世傑、張曼濤等佛教學者。李教授曾留學印度,對印度文化有極深刻之了解。在治學上,李教授很重視邏輯學,對天台與唯識有精湛之研究,曾主持進行有關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與唯識三大部(《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的校釋工作,並已取得相當成果。又,李教授對於法鼓山具有創建之功,在臺灣佛教教育與佛學研究上,法鼓山的成果有目共睹,而這正是李教授對法鼓山、對臺灣佛教貢獻之所在。
局開新境:臺灣史研究所二十年 [軟精裝]
&臺灣島因為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16 世紀以後成為西方航海國家、中國東南海上勢力、日本等來往東北亞與東南亞利益追逐過程中的重要據點,因此臺灣島史一揭幕就近入世界史的舞台,它既是中國海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海權史不可或缺的要角,更因此造就了臺灣歷史文化的複雜多元與獨特的本土特性。研究臺灣史,不能避免的必需與明清以來的中國史、日本帝國史、西方海上霸權史研究整體參照觀看。 因此,臺灣史研究的國際學術性格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無論在國際漢學界、日本的東洋史研究,乃至中國大陸的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的專業性與學術能見度,在在都還有不少值得本所同仁共同努力拓展的空間。我們現階段的人力仍感不足,經費也有限制,然自我提升與向外開拓、合作交流仍是未來研究與工作的重心。茲值臺灣史研究所成立二十週年。
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之動向(軟精裝)
本論文探討二次大結束前後至10月25日臺灣光復,國民政府尚未來臺接收期間,日本戰敗對臺灣臺灣帶來的涵義及此71天「真空時期」,臺灣人對未來有何期待?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臺灣究竟屬於何種狀態?本書將以二次大戰結束前後至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前為觀察範圍,探索當時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之動向。
小學之道-從漢簡看漢代識字教育
本圖錄挑選居延出土,以隸書、草書、篆書練習書寫的《蒼頡》、《急就》、六甲干支和九九簡、牘和觚為主,另精選若干書跡優美的簡牘,以饗書法愛好者。
大滅絕與大演化:從龍到獸特展專書
一萬年前的古早世界總是令人充滿遐想,而恐龍更是這想像空間裡最神秘的動物。牠,始終是各個自然史博物館裡最熱門的主角,歷久而不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當然也不例外。自千禧年「與龍共舞」展開龍的序曲起,到2003年「飛天恐龍」,延續至2009年「水中蛟龍」,中生代的爬行動物上天下海,各種各類的龍充滿躍動的能量,隨著時序的演進,穿梭於本館展場。今年2013年的「從龍到獸-大滅絕與大演化」更是向前跨了一大步,它既標榜龍也彰顯獸,中生代的龍與新生代的獸在黃土高原上演出的這齣務群更迭好戲,著實令人讚歎地球的生生不息!
黃旺成先生日記(11)一九二四年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2013新北市全國金屬工藝大賽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辦理「2013新北市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是兩年一度的重要金工賽事。目標延續博物館推展黃金及金屬藝術、建立創意產業的核心宗旨外,也希望加強參賽金屬工藝作品與水金九在地文化特色的連結,開展金工創作的無限可能;因應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2013年不僅從地方性比賽提升至新北市的規格,博物館更邀請國際金工專業人士,與國內金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共計14位一同擔任評審,期待透過比賽規格與獎金的提升,以及國際評審的加入,鼓勵更廣大的金工創作者參與,讓本賽事不僅成為臺灣金工界的盛事,也可成為與國際金工界相互交流的平台場域。
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
清代航行於東亞的船隻,船尾多書有「順風相送」四字,以祈求航行的順利。東亞的季風,通常是夏至後的七、八、九月的西南季風和十月、十一月的東北季風。在季風吹拂下,船隻仰賴風帆,到各地進行貿易。唐宋以後,東亞的貿易活動日漸暢旺活絡;季風既是船舶的動力,也是經濟的動力,更是文明的動力。海路開通之後,海防逐漸成為統治者不可忽略的問題。從明代開始,為了鞏固中國的國際政治聲望,結合政治與經濟雙重目的的朝貢制度,大大的促進了沿海貿易的進步。同時,在開放部分門戶之餘,為了防禦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中國沿海的防禦體系逐漸成形;國人積極認識海洋,探索海洋,並經營海洋。海外貿易的高度發展,促進了造船和導航等航海科技的進步。隨著朝貢體系的建立,和貿易往來的頻繁,國人對於域外的認識日益增加,不但能夠開眼看世界,也加速了沿海社會的變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大量的海洋史料,其內容包括了各種清代沿海海圖、帝王的詔令、各地督撫的奏報和帝王的硃批、記載海防相關制度的官書與各種傳聞或親歷域外的檔案、沿海社會生活,以及百年前部分西方媒體對於中國沿海的報導。這些文獻和輿圖充分反映出清代海洋與政治、社會的密切關聯,以及清代海洋事務的多元性。
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本書為2008年「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會議論文集,本書為華語學界第一次以懺悔為主題,審視佛、道、儒與古典文學中的罪疚感與文化生產 之間的關係。會議舉辦後引起廣大回響,經過詳密與嚴格的審查程序與校對工程之後,即將正式出版,預計將引起學界廣泛的討論。
蕭德揚心雕石創作展
藝術家蕭德揚先生潛心於石雕創作長達二十餘年,擅長運用隨身可及的素材,賦予豐富的想像力而創造全新的造型。蕭氏石雕創作多取材自新店溪河床,其中石心石是他運用最多的石材,此石以鵝卵石風化而成,質地以二至三種以上之沉積岩混合而成,由於各沉積岩密度不同,風化程度亦不同,因此造成多樣性的變化,整理出來的石心石原創藝術,保持石頭風化的原始風貌,具有其地區性、獨特性與稀有性。歷經了多年的石雕創作,蕭氏體悟到「創作者要用心順著石頭心,一刀一琢去把它完成。石雕心的創作過程,可以把心浮氣躁的人磨成圓融。」所以他的雕刻既雕石心,亦雕自心,他將心與石視為一體,作了藝術化的呈現,因此將此石雕名為「心雕石」。本書自蕭德揚居士600餘件石雕創作中,遴選65組件,期將此獨特的石雕藝術風格與充滿地區風貌的石質之美介紹給大眾。
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本書透過蔣介石一生的軍政經歷,呈現他對日本的敵我意識變化。首先,論述蔣人格形成過程中日本所扮演角色。對蔣而言,早年的東瀛留學之旅,不僅是其接受現代科技文明洗禮的起點,更是結識孫中山及加入革命陣營的關鍵。其次,探討北伐期間日本政府的三次出兵山東,對蔣所造成之衝擊。面對日本之不願中國統一,雙方已無合作空間。但耐人尋味的是,滿洲國成立後,蔣介石以「安內攘外」政策應對之。其目的有三:一為消滅反側,二為消滅地方勢力,三為迴避對日作戰。尤值注意者,蔣利用日本的恐共心理,爭取日本政府對剿共政策的支持,則是塘沽協定後,華北得以暫無戰事的緣由所在。及至蘆溝橋事變爆發,蔣介石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爭取大量軍事援助,並掌握日本防蘇心理,預測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調度戰力,奠定中國的長期抗戰基礎。最後,蔣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制訂「以德報怨」政策,對保存日本領土完整及維繫天皇制度,有最直接的貢獻。這一舉動,除為戰後日本復興奠下良基以外,也影響了1950年代東亞國際政治的發展
平埔蕃調查書 [軟精裝]
本書為翻譯1909-1910年間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後為蕃務本署執行)行文各地方廳對於平埔族之調查成果,本書日文原檔疑似未存,此次翻譯時係參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名為《明治四十三年熟蕃戶口及沿革調查綴》)抄本,並輔以國立臺灣圖書館(名為《平埔蕃調查書》)抄本,兩者大同小異,民族學所版有完整公文案號,本書內容以當時二十廳為單位,除基隆廳及臺東廳花蓮港支廳並未回報外,其餘皆有或多或少之回報,有些平埔族分布較多地區相關沿革調查內容較豐富,本書對於理解當時平埔族戶口及沿革有相當幫助。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
本書乃「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主題研究計畫下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係總結三年的研究成果。內容探討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東亞宗教傳統內部的重要問題、京都哲學與當代新儒學的對話三方面問題。諸如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宗教之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宗教多元論的問題、跨文化視野下的宗教對話、儒釋道三教經典中的形神、身心關係和修養、修煉工夫問題等。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個案探討篇
本書乃「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主題研究計畫下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二),係總結三年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東亞宗教傳統內部的重要問題、京都哲學與當代新儒學的對話三方面問題。諸如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宗教之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宗教多元論的問題、跨文化視野下的宗教對話、儒釋道三教經典中的形神、身心關係和修養、修煉工夫等有關個案探討的問題。
行過臺灣三寶的年代:臺灣產業博物館展示資源調查報告書
本書為呈現臺灣三寶-茶、糖、樟腦及稻作、專賣等農林產業相關資料之蒐錄,以呈現臺灣歷史發展與產業興衰之調查研究成果。臺灣產業在日本統治期間,「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殖民政策,更是影響頗巨。「開物成務,立我丕基」,開物二字,以促進臺灣產業加以詮釋,更有實意,臺灣人在島嶼有天賜資源,但努力打拼,流汗、流淚、流血的生命史,提高生產力,創造產業值,正是鞏固丕基主因,使既是品牌、又是品牌的「臺灣生產」、「臺灣製造」,揚名世界。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交通史料彙編(明治28年至大正13年)34
日據時期明治28年至大正13年間「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與海運有關之史料,依時間年序及內容相近進行整理編纂,全書計分:海盜事件、船難事件及調查報告、覆命書三篇,呈現日據時期臺灣海運發展之過程,深具史料參考價值。歷史乃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也。古往今來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參考借鑿和自我評價的圭範,以及激發民族意識的泉源。
鐵定有意思:十三行人的煉鐵工藝 [精裝]
嗨!小朋友,你是否有時會對學校的作業感到傷透腦筋呢? 故事的主人翁小亞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非常不喜歡做作業,但還好他對於未知的知識充滿興趣,並且樂於發問,再加上有個願意幫助他的姊姊小優,以及總是啟發他探索知識的小勝,讓小亞在求知的過程就像一場尋寶遊戲,充滿趣味! 由地質學家林朝棨先生命名的十三行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鐵渣遺留,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還原了十三行人的煉鐵內涵,就讓我們一起加入小亞、小優及小勝的隊伍,展開史前鐵器文化的尋寶之旅吧!
2012地方文化館人才專業成長培訓工作坊成果專輯
藉由相關從業人員、學者和社福人員的角度,以經驗分享、親身體驗的方式,提供學員對營造無障礙博物館的再思考。博物館向來被視為非正規教育的一環,然而在典藏、研究、展示的功能之下,亦屬於教育的公共場所,並肩負教育大眾之責,因此提供遊憩、休閒、娛樂及教育等複合功能勢必作為全球趨勢。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續篇
本書係2009年出版《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的續篇,計收錄日本方面三篇、美國方面十二篇、歐洲方面一篇。海外台獨運動的構成可以分成「理論」、「行動」、「組織工作」三個部份,除了史明、黃昭堂是全方位的,戴天昭、陳隆志、張旭成、范良信比較是第一類,陳榮成、王幸男、郭清江、賴文雄、鄭欣比較是第二類,蔡同榮、羅福全、陳希寬、張信堂比較是第三類。舉例言之,王幸男獨自進行「郵包炸彈案」、郭清江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前後以南加州人權協會會長的身分發動抗議甚至搗毀洛杉磯領事館、賴文雄參加刺蔣案的籌備,都顯然是「行動型」人物;蔡同榮、羅福全在組織裡的代表性毋庸辭費。本書的受訪者大都在一九三0、四0年代出生,五0、六0年代出國,現在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這一群人的晚年雖然看到民進黨執政,但是從民族主義運動的角度而言他們顯然不會滿意。他們創造的價值和榮光使他們自然而然形成特殊的「族群」,讓其他渾噩過日的世代或族群感到汗顏。
大耳朵/下聲音 [附光碟/精裝]
喜歡玩聲音,是家傳。爸爸是個到處跑的環境生態錄音師;媽媽創造聲音,她是聲音藝術家。他們對聲音常感到飢餓。他們最愛說,眼睛看風景,耳朵聽「音景」。什麼意思呢?聆聽,捕捉環境中的聲音,在腦中拼貼畫面,將和眼前景色不同。嗯!有道理。就像看不見禪,她們嘶嘶叫的鳴聲卻塞滿整個夏天。平常,我會將重點寫下來,書包裡放著錄音筆,錄下上學途中、班上聽到的點點滴滴,有幾次還不小心遲到了。這本筆記,就是這樣來的。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 (平裝)
丁仁傑先生翻譯美國籍桑高仁教授(S.Steven Sangren)這本《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對台灣人類學的漢人研究貢獻很大,主要原因有幾方面:第一,這是本艱澀難讀的書,桑高仁的論述,並非立基於傳統民族誌個案之上,即非根據第一手田野材料所衍生出來的理論討論,而是對台灣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理論發展的 一個整體評估。 其次,為了讓讀者深入瞭解桑高仁的多重複雜論點,丁仁傑先生不畏艱難,投入更多心力,不但深入淺出地翻譯原文,更細讀原書中所涉及的各派論 點,詳細比較其與桑高仁觀點的異同,以「譯按」的方式,附加在譯文中,協助讀者理解文本的意義。
嘉義縣阿里山鄉考古遺址調查與試掘 [附光碟]
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考古遺址,分布在曾文溪流域及其支流的平坦的河階地、稜線前緣平台或山麓緩坡等。阿里山鄉地區的史前文化可以分為以繩紋紅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Yingiana下層文化」和以素面粗砂紅褐陶為代表的「Yingiana上層文化」﹝距今約2000年-1000年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廣泛分布在阿里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 本書對阿里山鄉43個考古遺址的位置、遺址環境及考古遺物均有詳盡的描述及記錄;並試掘了其中6個遺址,記錄了發掘的過程與遺跡現象。研究目標:一、描述各類石器的取材、器形、特色與出現頻率,與地縁關係;二、描述各類陶器的材質與器形,以釐清文化層的關係;三、分別探討遺物與上下層文化期的關係;四、探討阿里山鄉考古文化與臨近平地文化期的關聯性。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 (精裝)
丁仁傑先生翻譯美國籍桑高仁教授(S.Steven Sangren)這本《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對台灣人類學的漢人研究貢獻很大,主要原因有幾方面:第一,這是本艱澀難讀的書,桑高仁的論述,並非立基於傳統民族誌個案之上,即非根據第一手田野材料所衍生出來的理論討論,而是對台灣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理論發展的一個整體評估。其次,為了讓讀者深入瞭解桑高仁的多重複雜論點,丁仁傑先生不畏艱難,投入更多心力,不但深入淺出地翻譯原文,更細讀原書中所涉及的各派論點,詳細比較其與桑高仁觀點的異同,以「譯按」的方式,附加在譯文中,協助讀者理解文本的意義。
故宮法書新編十六:宋徽宗、高宗墨蹟
法書翰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重要文物之一,如同其他院藏文物,主要源自歷代宮廷收藏外,亦含近數十年之捐贈與購藏。其中如唐摹晉帖,宋代文士自書詩帖,歷朝名賢翰札,帝王御筆題贊及明清書法大家長卷巨軸等,皆有重要名蹟。 民國五十年至六十五年間,本院編纂委員會選擇院藏重要書蹟,以個別書家依朝代序,編印出版《故宮法書》一套,計二十二輯,三十五冊。全書圖版悉以原寸採精紙黑白影印,並仿古籍穿線裝幀,外加紙質函套。內文附書家傳記、著錄資料及編者說明。此套書既便於觀賞研究,也助於學書者臨池摹寫。 此套《故宮法書》經多次再版複印,圖版已漸失真;再者,學術研究推陳出新,原書內容說明需另增補。緣於此,本院重新編輯出版,以原書選件及分輯為基礎,全書圖版改為彩色精印。內容方面則新增近人研究論述。輯錄歷代書家名作包括晉王義之、唐代孫過庭、懷素、顏真卿、玄宗; 宋代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四家,及徽宗、朱熹、吳說等;元代趙孟頫、鮮于樞等;明代文徵明、董其昌及明清之際名賢等,逐年編印出版。本院所藏書法墨蹟之精華,大抵盡萃於此,為書法藝術喜好者提供鑑賞範本。
殷墟發掘照片選輯 1928-1937
本照片集主要收錄1928-1937十次殷墟田野工作成果的重要現象、發掘者及工作人員等田野照片,以及說明當時攝影技術所使用的攝影設備及器材。
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 [軟精裝]
本館與河南省文物局、姊妹館河南省博物院與開封博物館共同辦理「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展出河南博物院及開封市博物館所典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共52件,本書為本展展覽圖錄,冀望透過年畫作品的藝術性展陳與文化性詮釋,讓觀展民眾在欣賞畫作外顯之藝術美感的同時,也能解讀其內隱的常民文化表徵。
深耕南瀛:南瀛獎研究暨得獎作品專輯(1987-2010)
鑒於南瀛獎已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美麗而輝煌的身影,惟尚缺乏系統性的紀錄與分析,適逢二十及冠,文化局在蕭瓊瑞教授建議下,著手邀請在國內相關領域皆為一時之選的專家、學者,以分類研究方式深入分析探討,希望能為南瀛美展進行學術性的價值評析與客觀的歷史定位。
陳克文日記(1937:1952) 軟精裝 (上下二冊不分售)
陳克文(1898-1986),廣西岑溪人,1923年廣東高等師範畢業,1925年加入國民黨,先後任職《國民新聞》日報、農民部、農民運動講習所、僑務委員會等機構,1935年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嗣短暫出任立法院秘書長,以迄1949年辭職赴香港定居。本書以克文先生所遺留十二冊日記所載,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間紀事為主,其中有關八年抗戰及三年國共內戰之個人經歷、見聞、觀察、感想至為詳細;此外尚包括出使印尼經歷,以及有關二三十年代國共兩黨人物、事蹟之回憶文章,其整體史料價值,固毋容置疑也。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
傅秉常(1896-1965),廣東佛山人,香港聖士提反男子中學(St. Stephen’s Boys’ School)畢業,香港大學工學士、榮譽法學博士。曾任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長、上海滬杭鐵路局職員、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秘書、瓊海關監督、廣東特派交涉員暨粵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部秘書、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長兼外交部顧問。北伐完成後,任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暨外交委員會委員,兼民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1932年1月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任第二屆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稿委員。1941年7月再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42年1月任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1949年4月卸任後取道香港,旅居法國。1956年5月蔣中正總統聘為國策顧問,旋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本冊日記為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第一年所記,內容除一般外交記事與在俄所見所聞,有關新疆問題之處理、莫斯科「四國宣言」之簽署,為本冊值得注意的重點。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38年至大正6年)32
日治時期與宗教有關之史料。內容包括:社寺設立、社寺祭儀、碑文銅像、寺廟臺帳、布教狀況、人事任免、台灣神社。本館研究員將深奧晦澀日文檔案,轉譯為潛顯易懂得出版品,研究者可節省辨識古式日文的時間;將龐雜散亂之檔案史料依照研究專題有系統整理成冊並加以介紹,提供尋本溯源的線索。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39年至昭和3年)33
日治時期與宗教有關之史料。內容包括:社寺設立、社寺祭儀、碑文銅像、寺廟臺帳、布教狀況、人事任免、台灣神社。本館研究員將深奧晦澀日文檔案,轉譯為潛顯易懂得出版品,研究者可節省辨識古式日文的時間;將龐雜散亂之檔案史料依照研究專題有系統整理成冊並加以介紹,提供尋本溯源的線索。
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平裝)
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分別為台灣和美國學術界的領袖,他們於1960-1970年代提倡中國近代史研究,推動研究計劃。郭廷以欲提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術水平,費正清、韋慕庭欲得近代史研究所的環境做為美國學者來台從事研究的學術基地。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互助互利,近史所的學術水平提高了,成為今日國際知名的學府。美國學術界得台灣所藏資料之便,研究成績豐碩,然而由於戰後意識型態的衝突及長期冷戰的影響,三位學術界領袖亦不免捲入其本國的政治糾紛。本書敘述學術發展之餘,並討論白色恐怖,政治歧見所產生的不安,可見學術受政治影響之無處不在。惟三位學界領袖有寬廣的胸懷,一心推動學術無國界的觀念,值得讚揚。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31
本書包括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及縮編後學務課的事務稱雞報告共有14件,時間自民治29年(1896)11月起至31年(1898)12月止;及以工業學校為主的各實業學校相關規則,從大正元年(1912)所設之工業講習所至高等商業學校、農林專門學校、高等農林學校等,讓後人對日據初期由清末學塾轉變為近代日式公學校教育體制、及實業學校教育內容一清楚脈絡可尋。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一九四九年,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帶領五千多名中學生躲避共黨赤禍,從山東輾轉撤到澎湖,七月十三日,澎防部集合流亡學生強行編兵。張敏之爭取學生就學權利,反遭炮製「匪諜」冤案。校長張敏之、鄒鑑及五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遭槍斃,另有王子彝、尹廣居兩位學生死於獄中。此外,尚有百多名學生被捕,移送感訓,是為山東煙台聯中冤案。
家,遮是博物館-宜蘭博物館家族導覽手冊
在1999年宜蘭博物館家族成立之初,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就是成員之一,本館始終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為何要以家族之名結盟?是期許大家有志一同,互相扶持,共同學習成長,眾志成城,更勝一家人。也因此,『家』的意象對宜蘭博物館界的成員來說,別具意義。 目前宜蘭的博物館家族加上地方文化館成員,數量已超過半百,因數量眾多,希望藉出版計畫做各館內涵的深度介紹時,考量時間、人力、物力等因素,勢必要有先後順序上的取捨,因此此次先挑選了12個館舍,而他們入選的原因,都跟『家』有關。 這12個館舍裡,有些就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而書名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是要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21世紀的博物館潮流,不再獨尊大英博物館、故宮這種傳統典型的大博物館,只要是能傳達主題特色的場域,不管是產業的、藝術的、社區的、生態的、教育的等等領域,都可能成為博物館;不用懷疑,這裡就是博物館! 期許此書的出版有助於推廣宜蘭的博物館事業,推展本縣之文化旅遊,讓蘭陽博物館與大家一起播種傳薪,成就根深葉茂的博物館之林。
二十件非看不可的故宮金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數千件,其精萃 名品業已長期陳列於正館「吉金耀采—中國歷代銅器展」中,唯因陳設空間所限,許多器內的精彩銘文無法有效呈現予觀眾,致使此漢字演變史中縱跨一千八百年(從商代前期至漢代,約西元前1600 年至西元220 年)、極為重要的文字結體與遞嬗之訊息,無法展露其「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文化內蘊與書寫藝術,毋寧是古漢字推廣課題的一件憾事。為期彌缺補憾,以彰顯古漢字的多元形貌,引領觀者進入銘文的書法藝術之美,2011 年九月,因應「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我們特別製作了「非看不可的金文互動桌」,精選院藏20 件商、周迄漢的銅器與銘文,利用最新科技的高倍擴放技術,使長寬不到兩公分的金文字形放大到數十公分、於是字形的偏旁結構、筆道的使轉向背、範鑄的修飾誤失、鏽斑的層層堆疊、線條的規整與遒逸,都鉅細靡遺、纖毫畢現,普獲古文字界與書法界的高度讚賞。茲編所錄,即此20 件極品銘文的清晰圖像,又增附以簡要的文字說明,讓觀眾在親臨操作金文互動桌,欣喜贊歎之餘,更可以擁有此書,返家展讀,作更多次、更長時間的觀覽與臥遊。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修護報告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研究調查與保存修護報告。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為國內少見的巨幅旗幟,旗身彩繪一隻昂首闊步的老虎,除因百年歲月造成織品自然老化外,又經歷如長期展示、收藏條件不佳或前人不當修復等人為因素,皆加速其劣化情形,故有進行修護處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