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劉致宏個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為鼓勵多元藝術創作,提供藝術家展演發表之平台。劉致宏為本館101年度對外徵選之申請展遴選出的優秀藝術創作者之一。劉致宏畢業於臺北藝 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其擅於觀察生活間微小的人事物,將存在於腦海中片段的經驗影像,經過沉澱與轉化的歷程,透過大量的低彩度壓克力顏料堆疊及筆刷留下 的層次感,營造「時間」凝結的畫面。 劉致宏從2010年起,進行為期四年的「片刻:速寫計畫」,將生活中感知與情緒透過速寫式的繪畫記錄下來。期間歷經藝術家入伍服役,軍中生活不如日常自 由,僅能利用放假空檔,描繪出記憶中的許多軍旅生活與特有風景。本展作為藝術家階段性作品的梳理,似短篇小說一篇章的小結。 《短篇小說-劉致宏個展》共分為四區塊:星辰博物館、珍珠項鍊、南方、嘆息的樣本,每區皆緊扣著藝術家的生命記憶。「星辰博物館」主要是記錄情感與事 件;「珍珠項鍊」則是以藝術家母親的珍珠項鍊作為引用,串連其生命經驗;「嘆息的樣本」展示因不同原因已不在藝術家身邊的作品;「南方」則是對創作計畫的 待續與未完。本展包含壓克力平面作品及物件共計約200餘件,企圖帶領觀眾以閱讀小說的心情,細讀章節的方式欣賞每一件作品,讓觀者進入藝術家的生命故事 中。
紀念孫中山:華人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
中山思想博大精深,源起於廿世紀變動的中國,對海峽兩岸甚至華人社會都有其深遠的影響。廿ㄧ世紀屬於全球化及社會變遷激烈的時代,中山思想如何與當代社會發展有所關連,而當代社會之構成與發展,又如何對華人文化的實踐造成影響,不僅是學術研究值得探討的主題,更是海峽兩岸乃至於全球華人社會所深切關懷的議題。本書內容係取材於本館102年11月12日所舉辦「紀念孫中山:華人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提之論文,再依審查意見修訂編輯而成,全書合計收錄25篇論文,對有興趣研究孫中山思想與當代華人社會之發展與影響者而言,極富參考價值。
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年報
2013適逢臺北市美術館建館30週年,走過30格春夏秋冬,遍佈1690萬觀眾,這裡流動著源源不絕的藝術饗宴,演繹著當代藝術的經典風采,至今不曾歇息並與實具進。為慶祝建館30週年,隆重策劃了整年度的精彩展覽、推廣及出版等各項活動。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簡國賢案史料彙編(一)(二) [全兩冊精裝]
1950年代所有政治案件的87%,幾乎每年都有百名以上的政治犯遭到處決,簡國賢、廖成福即是其中之一。簡國賢為了達成改造社會之理想,遂加入共產黨,從事各項抗爭行動,因而成為政府追緝、整肅的目標;情治機關則策反運用自首、自新分子作為線民,積極布置各項偵防事宜,最後於1953年12月先後緝獲簡國賢、廖成福、石聰金、莊金明、陳克誠、林炳煌等共黨殘餘分子,其中簡、廖2人各判處死刑,餘皆無罪或不交付軍法審判。簡案9人之中,竟有2人遭判死刑,比率之高,實令人咋舌。顯示在恐共、仇共的心理下,政府傾向以高壓手段對付異己,只要被列為判亂犯,且無利用價值者,下場類皆如此,幾乎少有例外。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藍明谷案史料彙編[精裝]
藍明谷案雖然是鍾浩東案或是基中案的成員之一,但因鍾浩東等人早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伏刑死亡。為使本彙編主軸清楚,所以本彙編主要針對藍明谷等第二波被抓的成員為主,所蒐集之資料而成。內容簡介如下。壹、佈線捉拿,敘述藍明谷、鍾國輝等人如何被抓之經過;貳、調查與偵訊,在被捕監禁期間,軍、警、特人員對藍明谷等人進行數次的偵訊,也留下了他們的訊問筆錄,這些都成為日後判罪的依據。從數量龐大的偵訊筆錄,我們可以發現藍明谷等人並不像政府指控的,有何組織或是叛亂情形,更沒有參加叛亂組織的情事,在偵訊人員的誘導下,問及是否與匪黨分子接觸,儘管被偵訊的涉案者說認識,是某某關係,但並不知他的身分,未加入組織,也未接受其命令從事組織宣傳活動,更與暴力沒有關係,根本扯不上叛亂,但對統治者而言,與匪黨分子見面、接觸已犯了不可饒恕的重罪,成為政府坐實指控的叛亂證據,縱使只是隨意寫個自傳什麼的,就被軍警偵訊人員認定是參加不法組織;與人碰面聊天,則是在宣傳共黨思想、吸收成員;就在這種「參加組織」、「知匪不報」、「窩藏匪諜」等羅織罪名下,我們看到很多人只是和藍明谷、鍾國輝等人是基中的同事、逮捕前說過話或是接觸過的人,就被政府軍警情治人員認為有參加叛亂組織或外圍組織,所以都以參加叛亂組織來治罪。
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音樂暨影音專輯[兩系列一套]
以高美館典藏美術品為素材,融合多元的新詩與音樂創作,讓參與創作及展出之詩人、音樂家、藝術家進行深度交流與心靈對話,並製作詩人朗詩及音樂家樂曲創作心得影音,展現跨領域結合之藝文能量,讓觀眾同時享受視覺、聽覺與心靈的藝術饗宴,擴展典藏品多元教育推廣效益。
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精裝]
以高美館典藏美術品為素材,融合多元的新詩與音樂創作,讓參與創作之詩人、音樂家、藝術家進行深度交流與心靈對話,並製作詩人朗詩及音樂家樂曲創作心得影音,同時加入名攝影家詮釋出藝術家獨特性格的肖像,展現跨領域結合之藝文能量,讓觀眾同時享受視覺、聽覺與心靈的藝術饗宴,擴展典藏品多元教育推廣效益。
凝視與對話:中正紀念堂的跨時代藍圖
980年落成的中正紀念堂,在海內外各界集資、集力之下完成。從一座元首紀念館,歷經時代變遷,見證了中華民國民主化發展;而它特有的結構工法、雄偉的建築設計外觀,更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文化資產,現在,邀請您從一張39年前的競圖開始,一起構築跨時代的藍圖。
在路上-張宏圖的藝術旅程[精裝]
此展以《在路上-張宏圖的藝術旅程》為題,藉階段式的規劃,以「再啟程」、「尋他山」、「除障」、「跨界行」四個分區,為藝術家自旅美後至今的三十年創作的總回顧,包含其最具代表性的毛系列及山水系列。此展之規劃除由藝術家自美提供大部分的個人創作外,要特別感謝各單位及私人藏家慨然在作品上借件或經費上的協助,讓展覽得以確實完整呈現藝術家的藝術旅程。
大江大海故里情:素人老兵畫家郝向晴的生命紀實
郝向晴先生,1930年出生於江蘇曹甸鎮,18歲違母命從軍,擔任軍醫勤務、衛生行政等工作。郝先生認為人生舞台是沒有「退休」二字,故65歲自公職退休後開始學畫,由於歷經戰亂動盪與親人離散,郝氏的畫作中透露出他對故鄉、親人的無限思念及豐富的人生閱歷,繪畫題材多為其生平「所經」、「所聞」、「所感」,他的作品深刻地描寫社會歷史、生命經驗和個人生命歷程,帶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本館在深知畫家的藝術創作過程與主題內涵頗具時代意義與特色,特邀郝先生舉辦個展。展覽作品係從其十多年來的創作中擇精展出,透過「天倫系列」、「家國系列」、「人間系列」的系列規劃,展示作者的生命歷程、創作觀以及他多年努力的成果。
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
本書的10位受訪者中,有6位已經90多歲,有1位85歲,其餘都是第二代、第三代,亦即目前要找到去滿洲的第一代已相當困難。在滿洲的時間以謝秋涫、謝秋濤、謝久子在滿洲共二、三十年最久,而李水清、吳昌禮有七、八年,謝秋臨、黃文生兩年,涂南山和林恩魁最短。他們的滿洲經驗有益於研究建國大學;謝家人、黃家及其姻親的滿洲經驗,可進一步研究他們到滿洲的背景,及其對家族發展的影響。
萬國郵政公約(含函件施行細則)
萬國郵政公約(含函件施行細則)。萬國郵政公約、萬國郵政公約最後議定書、萬國郵政公約函件施行細則、萬國公約函件施行細則最後議定書。
萬國郵政聯盟憲章暨通則[2012.10 多哈]
萬國郵政聯盟憲章暨通則。各締約國政府之全權代表,為期藉郵政之有效經營,以發展人類間相互溝通,並在文化、社會及經濟各方面達到各國合作之崇高目的,有所貢獻起見,經議定憲章,仍依各締約國政府之批准。
萬國郵政公約包裹施行細則
萬國郵政公約包裹施行細則。郵政經營理事會參照1964年7月10日在維也納簽訂之萬國郵政聯盟憲章第22.5條規定,訂定下列各項措施已確保郵政包裹業務各項條款之施行。 第一章通則、第二章收寄及交寄之條件.資費.資費之免除.投遞流程、第三章特別業務、第四章包裹禁寄危險物質.禁寄物品例外規定.誤經 收寄之包裹改寄.退回寄件人.撤回.查詢、第五章海關事務、第六章會員國或指定業者之承擔責任、第七章有關包裹發運、路線及接手之手續 、第八章包裹服務品質目標、第九章費率及空運費、第十章帳目之編製與結算、第十一章其他規定、第十二章過渡及最後條款。
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淡水中正路老街末段,舊稱「烽火段」,早年因河水深度足以停泊大型船隻,且靠近東側漢人街市,產業運輸補給較為便利,成為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後非常重要的港埠區域。紀念性建物「得忌利士洋行」即坐落此區,依當時空間使用功能,前棟定名為「第一檢查場」,後棟定名為「輸入品倉庫」。與其他洋行不同,得忌利士洋行除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航運更是其主要業務,曾經寡占台灣航路數十年,是淡水開港後洋行貿易蓬勃發展的見證。淡水古蹟博物館於2013年3月完成建物復舊修復,並藉由本特展呈現該洋行的發展及淡水開港的時空背景,特展專刊共分為「華洋交會下的淡水」、「洋行發展史與建築」、「文化資產與再利用」等3大主題,12個系列子題來加以呈現。
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平裝)
弱勢者有行動能力嗎?既有研究視野因為理論預設、切割個案,以及無視於現實的多變,往往將病患視為缺乏行動能力的弱勢者。本書以實作取徑剖析台灣透析病患行動案例,詰問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和各種實務取徑,為何無力看見弱勢者行動者的能力構成與轉變,並提出漂移實作本體論、體制分析方法及位移行動理論作為回應。
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精裝)
弱勢者有行動能力嗎?既有研究視野因為理論預設、切割個案,以及無視於現實的多變,往往將病患視為缺乏行動能力的弱勢者。本書以實作取徑剖析台灣透析病患行動案例,詰問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和各種實務取徑,為何無力看見弱勢者行動者的能力構成與轉變,並提出漂移實作本體論、體制分析方法及位移行動理論作為回應。
我的世代.我的設計:游明龍設計藝術展
本書收錄國內著名設計師游明龍教授多年來在其專業領域之創作集,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海報視覺藝術設計、商業品牌美術設計、文化創意商品開發。 完整呈現藝術家創意之發想到實踐的脈絡與成果。
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 (上冊)
本論文集收錄十五篇論文:包括清代檔案整理的歷程、滿文檔案的甄定與比對、行政文書的匯編與應用、以及從文書撰寫格式與措辭的分析,探討中外關係的認知與變化。亦有針對特定的研究議題入手,進行切片式的探討:諸如地方政府與基層社會、邊疆貿易與民族互動、稅契協定與財政管理、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
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 (下冊)
本論文集收錄十五篇論文:包括清代檔案整理的歷程、滿文檔案的甄定與比對、行政文書的匯編與應用、以及從文書撰寫格式與措辭的分析,探討中外關係的認知與變化。亦有針對特定的研究議題入手,進行切片式的探討:諸如地方政府與基層社會、邊疆貿易與民族互動、稅契協定與財政管理、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
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
「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屬中央警官學校特科,計分四個班:講習班、學員班、學生班、初幹班,由於成立目的為接收臺灣地區的警政,招收對象以能操閩南語、客家話者為主。本書主題包括受訪者參與該班的個人動機、來臺接收警政的歷史背景、戰後臺灣的警政運作,尤其是戶政制度的施行要點,乃至對「二二八事件」的敘述,都為那個時代的觀點留下歷史紀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本書收錄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51件,時代跨度達七百餘年,包含漢、藏、回鶻等各類文獻,以及木捺佛像、經袟等。本書全彩精印,可反映史語所收藏敦煌遺書之全貌,並有詳細〈敘錄〉,以供參考。
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修訂再版)
中國古代傳統文人一向習於從人文關懷探究身心安頓的問題,本書特別選擇了關鍵的中古時期,揭舉兩個關鍵詞:「遊」和「觀」,收錄論文既涉及個己對自我內在的體認,並對外在的生存處境有所的因應;也關注如何透過身體技藝的精進,表現其對空間、時間變化的感知,以此認識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討論對象涉及傳統的經學、子書,特別是興盛一時的佛、道二教,以及當時諸般藝文,使文學的審美經驗藉由遊、觀,而密切呼應這一時期的宗教、思想脈絡。
A Complete Guide to Archaeology(完全考古秘笈)[精裝]
「完全考古秘笈」是一本介紹基礎考古學的圖書立體書。考古學研究史前文化,而這門學問向來是很冷門的。為了增進閱讀興趣,,我們特地以立體書的呈現方式取代平面的圖文表現方式。從這本立體書,讀者可以透過八里哥和淡水姐輕鬆、詼諧的對話,對於考古學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口述歷史(13)慶祝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週年
本期收錄十二篇訪問稿。張開龍先生一生之回顧,以來台遭遇二二八事件,對行政長官、歷任省主席的看法為主。簡文純先生敘述其兄長簡文宣就讀台大因四六事件被捕判死刑、及父親簡澄洋遭遇二二八事件的經過。廖運潘先生暢談親戚、同學在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遭難的見聞。宗像隆幸是唯一長期參加台獨運動的日本人,以對談方式,暢談參與台獨運動、論辜寬敏密會蔣經國談建立台灣國被除名、秘密協助彭明敏逃出台灣、及台獨聯盟救援美麗島事件受難者的秘辛。張一夫先生回憶參加抗戰、剿共被俘,編入解放軍、參加韓戰遭俘,遣送回台後,秘密被派往出征滇緬邊區的經過。周至柔先生以回憶軍旅生涯,主持航空學校,隨從參加開羅會議,抗戰期間空軍之發展,及出掌台灣省政為主。伍法岳先生主是知名之國際統計物理學家,主要以回憶早期海軍生活及出國進修經歷為主。吳維健先生一生之回顧,以參與台灣農業機械化、援外農技工作為主。徐芳女士暢談北大、西南聯大校園點滴,學術界知名人士吳大猷、傅斯年、周培源、蔣夢麟、胡適、葉公超、何炳棣、毛子水、余上沅軼聞,及來台後與夫婿徐培根與白崇禧、張其昀等的互動。許留芬女士一生之回顧,以參加學生運動被捕,戰時參與稅務工作經歷,來台的教育工作體會為主。吳君瑩女士一生之回憶,以夫婿林忠勝的補教生活、創辦慧燈中學、及投入口述歷史工作為主。黃馥蕙女士生命史之回顧,以潮汕地區婦女的生活史為主。 此外,來函兩篇,一篇是張維嘉先生對於史明與鄭自才訪問紀錄的若干辨正。另一篇是王明理女士對《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歷史》續篇中,〈史明先生訪問紀錄〉批評其父親王育德的辨正。 & &
中醫藥典籍探討-春、夏養生藥膳食譜
本書針對春、夏兩季有關中醫藥典籍中養身、身體調養之養生藥膳資料,以照顧全家庭成員之角度歸納彙整成實用食譜,提供家庭的養護參考。
視域交會中的儒學:近代的發展[軟精裝]
本書以「視域交會中的儒學──近代的發展」為題,探索儒學在近代中外思想交流中的不同面貌及其意義。書中含八篇論文,分別由程艾藍、Gregor Paul、陶德民、陳來、楊貞德、吳汝鈞、羅哲海(Heiner Roetz)與何信全等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撰成。這些論文所討論與省思的主題包含:十六、七世紀以降的法國漢學;十七、八世紀日本思想史上對於孟子「天爵」說的詮釋;十九、二十世紀梁啟超的私德說、張君勱的憲政思維,內藤湖南晚年的回歸東洋,牟宗三以康德哲學為參照所重構的知識論和倫理學;以及目前安樂哲(Roger Ames)將儒家與美國實用主義相連結的作法。全書不僅觸及儒學的宗教性、普世性和開放性等等重要議題,而且顯現出儒學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發掘出前此未見或忽視的潛力和問題性。
金玉交輝: 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論文集
本論文集涵蓋多個面向,探觸商、周時期政治、文化、藝術、諸侯國彼此以及與北方草原地帶關係等各個不同的面向。有與三代銅器製作、以及其使用與其社會功能有關;有與商文明早期遺存與政治及都邑的研究相關;有對殷墟周邊地區商式墓葬出土資料分析;有與西周諸侯國研究相關;有討論華北部份地區跨時限的政治地景變化;有將研究背景跨向歐亞草原的;有與玉器或其他裝飾品研究相關。
亮相-羅森豪~大天目 [軟精裝]
土塵與火焰是宇宙間最原始的生命力。本展以「亮相」為主題;藝術家試著運用台灣本土的草木灰燼與土礫粉塵,調配而成的「含鐵釉漿」經一千三百多度燒煉所產生的特殊美感,從中表現心靈與物質最原初明亮的相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羅森豪教授,以其三十多年的燒陶經驗,試圖解釋天目釉彩的奧秘,藉由創作過程,體悟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連結關係與回歸本質原點的感動。 大型天目作品不僅挑戰技術極限,炫麗迷人的紋樣釉彩更形塑著當代藝術視覺符號,將其應用在布料印花與大型磁磚的呈現,有別於於古代「建盏」或日本「茶道」的傳統印象,本展覽把天目創作帶到新的境界。
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精裝/中英對照]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發展歷史久遠,鑲嵌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螺鈿工藝的發展,不僅在中國成熟與在周代已經流行,唐代時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及奈良時代的日本,影響東亞漆器工藝發展時間久遠。14世紀前後,隨著海上貿易往來,螺鈿漆器的技藝也傳至琉球以及東南亞各地。 幾千年演變下來,至明、清兩代螺鈿漆器在唐宋的過去技術基礎上,達到我國螺鈿漆器工藝發展之高峰。此時髹飾工藝創新並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常兼柔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同的文飾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換,開創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本次展覽希望借由豐富多樣的展品呈現螺鈿漆器之工藝、材料、藝術之美,透過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介紹傳統至今都深受宮廷與民間喜愛的光華美麗的工藝與迷人的文化意涵。
神壺奇技-鴻遠閣珍藏.索振海內繪鼻煙壺精選展[精裝]
為傳揚中國工藝之美,本館特別展出當代著名內繪鼻煙壺藝術家索振海其畢生絶妙之作150餘件,引領觀眾進入壺中舞墨的方寸世界。內繪鼻煙壺是由細桿勾筆穿過小孔反向繪在壺內表面的微型書畫,索振海超越一般匠氣範式的描紅塗彩,將內繪帶進不同凡響的文人畫意境,無論山水、花鳥、走獸、人物、尚像或仿古,皆氣韻生動,令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
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
本書採取巨觀視角,俯瞰台灣報導文學在歷史脈絡中呈現的流變,提供可以尋波探源,也可以緣徑識途的地圖,藉以了解台灣報導文學的總體面貌,並清楚其起伏興衰,從而勾勒了二十世紀台灣報導文學的發展歷程。
對等:遼宋金時期外交的問題
本書重點有三:一,探究十至十二世紀,宋朝受到遼、金、夏的競爭和壓迫,不得不面對現實,採取理性和務實的外交政策來因應,先後與遼金建立大致對等的關係。二,除簡短討論宋朝的外交機構和重要外交文書外,重點在分析兩朝間地方層次的交涉和所用的文書。三,討論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本書由第四屆漢學會議發表於近代史研究所的六篇明清時期研究的論文組成,作者為Cynthia Brokaw、Joseph P. McDermott、楊儒賓、彭國翔、許齊雄、呂妙芬。其中四篇為儒學思想與文化的研究,內容包括儒學的人觀、身體觀、生死觀、家庭人倫觀、禮儀觀,以及儒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實踐、修養工夫與身體健康之關係等,四文均涉及儒學與其他宗教的密切互動。另外兩篇論文屬於書籍史,是關於近世中國的書籍出版與流通網絡之變化,以及清代蘇州善本書收藏與利用的研究。雖然乍看之下六篇論文的議題交集不多,但透過家庭、宗教與物質網絡的視野,則可看見一些精采的呼應,為廣義明清學術文化史增添新的研究成果。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
火車載阮向前行-臺鐵百年文物特展專輯
本書主要是以臺灣鐵路發展時序為主軸,並配合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建國100年臺北車站大廳舉辦之「火車載阮向前行─臺鐵百年文物特展」活動,所產出有關臺灣鐵路歷史文物、影像及其未來發展願景之內容,藉以闡述臺灣鐵路與臺灣近百年來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生活型態及交通形式等演進軌跡與交錯影響現象的專輯。 本書共分為12章及附錄4小節,概以鐵路興築歷程及營運流程概念,排比各章節之順序,合則可覽臺灣鐵路百餘年間的各項進步與歷史跡證,分則每章可獨立理解臺灣鐵路運作的各個關鍵模組及其歷史演進的意涵;因此,本書雖名為「展覽專輯」,郤可視之為臺灣鐵路文史資料與展覽歷程之紀錄。
東亞考古的新發現
人類的起源與遷徙、農畜的產生與主要生活工具的變化、資源控制與儀式性器物的製作,以及複雜社會的出現與相關現象,都是考古學研究的核心課題。東部亞洲地區近年來因幾處重要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提供了農業起源、新舊石器時代轉接期的文化變遷以及人群互動遷徙的重要資料.也因為新問題意識的提出、新的分析概念導入,對於一些考古學關注的威望器物與國家與權力等舊問題也提供了新角度的詮釋.本書匯集了九篇論文,分別呈現臺灣與華南舊石器時代研究的新發現與研究,從新的考古資料探討史前南島語族遷徙,並對玉器的紋飾母題與象徵意義、資源控制與流通,以及商代政治制度提出新的看法,代表學者對於上述議題最新探索的成果。
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近代中國的歷史變遷,錯綜複雜,政治與外交領域更是倏忽轉易,風雲詭譎。然而,不論是內政經略抑或是外交折衝,往往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矛盾,也難免是力量和利益的競逐交換。得失成敗,一時之間,驟難論斷;身處其境的參與者,在歷史長河裡曾經激起的浪花波濤,卻總可發人深思。本書集結第四屆漢學會議的相關論文而成,各篇作者江夏由樹、吳翎君、松浦正孝、許文堂、陳紅民、陳慈玉、黃自進、潘光哲(依姓名筆劃序),俱為當前學界的中堅學者。他們就其專精擅長,從廣泛的脈絡著眼,以具體的個案入手,研析探討之所得,既描摹了近代中國政治與外交的多重歷史圖景,更充分展示了漢學研究目前的進境。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西學東漸的嚴峻衝擊,促使近代中國重組知識版圖,新的概念被引介;舊有的思想也以新的方式重加詮釋。在這個複雜且巨大的變動過程中,翻譯同時反映了譯者對新知的理解與看待舊學的態度,並成為各個領域思想家論辯現代性的必爭戰場。其次,教科書的編纂、考試制度的配套、以及新式辭書的問世,落實了新知識的傳播、並重新定位新舊知識之間的相對關係。而吸收了這些知識的個人,則自行在家居時操演、從而逐漸熟習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本卷所收的八篇論文,不但觀照到上述跨越引介、思辨、規制、乃至於內化等各個層面,並且範圍廣涉哲學、語言、政治、社會、經濟、教育、醫藥與化學等多種主要學科,堪稱當今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研究最具開創性之成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經部
本書為傅斯年圖書館典藏463部經部善本書志,除圖籍描述外,尤著重版本比對,於刊刻責任人、時間、地點的判定或書名、作者疑議等方面,亦做補充與修訂。並附上各書首頁及足資年代判定之書影,裨供讀者版本判定依據。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一冊:領袖的淬鍊
本書是東亞地區「蔣介石研究」領域第一線學者的心得成果。想要超越國界,突破意識型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開展「蔣介石研究」,本書提供了絕佳的典範。執此一帙,讀者可以掌握「蔣介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能深入理解蔣介石錯綜複雜的生命世界與人脈網絡。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二冊:變局與肆應
本書是東亞地區「蔣介石研究」領域第一線學者的心得成果。想要超越國界,突破意識型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開展「蔣介石研究」,本書提供了絕佳的典範。執此一帙,讀者可以掌握「蔣介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能深入理解蔣介石錯綜複雜的生命世界與人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