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0924_三采成書全書系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港灣構造物巡查檢測作業精進(2/4)-新興科技應用於碼頭設施巡查檢測作業[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港灣構造物長時間暴露於惡劣的海洋環境中,其材料可能因此劣化而降低性能,構件也可能因損壞而影響其使用年限。因此,對於這些港灣設施,及時進行巡查檢測和維護管理等作業是甚為重要的。目前港務單位巡檢工作多以人工目視為主,透過巡檢人員日常巡查作業與配合儀器定期檢測,囿於有限人力及預算,許多設施發生問題無法及時發現與處理。本研究主要為探討新興科技應用於碼頭設施之巡查檢測工作,與研析目前的碼頭設施巡查檢測問題探討及碼頭設施維護管理制度與構件劣化標準檢討,精進港灣構造物之巡查與檢測作業,以更有效率且資訊化方式,協助維護管理人員落實維護管理制度與提升維護管理效率。研究成果效益:1.提供港務單位運用新興科技在碼頭巡檢的應用,並精進巡查檢測作業之案例與建議,藉以提升港灣構造物維護管理成效。 2.港灣設施現地巡查行動應用程式APP提供港務公司進行碼頭的現地巡檢作業,有效的提高巡查工作的效率。提供應用情形:本研究成果除可提供港務管理單位辦理碼頭港灣設施維護管理之應用參考外,研究過程採用或建議之相關檢測方法與成果,亦可提供國內港務單位、工程顧問公司等參用,另可做為本所後續相關研究之重要參據。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智慧航安與海氣象資訊應用探討(2/4)-智慧港口之海氣象觀測應用分析[113藍]

為有效提升船舶於海上航行的安全,本計畫利用航港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之船舶航行資料進行加值應用分析,並聚焦於智慧航安和海氣象資訊在現代海運管理中的應用,特別強調特高頻資料交換系統(VDES)的發展、臺灣周圍海域船舶資料蒐集與交通流分析,以及港口海氣象特性與海事事故的探討,以強化我國港口服務及船舶監控預警之技術發展,期能達成運輸科技深入智慧化航運的目標。特高頻資料交換系統 (VDES)作為近年來航海領域的先進通信技術,被視為提升船舶通信、航行安全和航運效率的關鍵,本文針對發展現況、國際標準制定情況以及在船舶通信、海事通信、航行安全等方面的應用進行探討,本計畫亦於芳苑燈塔設置「船舶特高頻資料交換(VDES)」測試站,有助於促進我國海域航行安全並提升搜救效能,有助於航港局推動智慧航安相關計畫。臺灣周圍海域的船舶資料蒐集與交通流分析。透過船舶種類統計模組,分析船舶在臺灣主要商港的進出港情況,另探討港口海氣象特性,港口作為貨物進出的關鍵據點,其所處海域的氣象條件直接關係到船舶進出港口的安全性,於海氣象資料庫自動匯出事故發生時,最近港口之海氣象觀測及預報值,並將相關成果提供航港局、港務公司做為海上交通管理及港區營運管理應用之參據。本計畫成果效益及後續應用如下:1.蒐集國內外特高頻資料交換系統(VDES)之相關研究與技術文件,研析評估對於國內船舶安全與管理上之助益,提供後續港灣規劃與航行管理之應用參考。 2.蒐集臺灣周圍海域及各主要港口等船舶資料,以利運用資訊整合等研究方法進行蒐集船舶動態資料,分析與統計臺灣海域的船舶交通流量與航線軌跡。3.完成整合船舶動態與海氣象資訊即時模組,提供權責單位做為海上交通管理之應用。

95 特價17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商港波浪觀測及統計分析[113藍]

本計畫112年度主要工作為本所臺北港、基隆港、蘇澳港、花蓮港、高雄港、安平港、布袋港及臺中港等8個港區波流觀測站維護保養與歷年觀測資料統計分析,以及水下無線通訊技術應用於底碇式波流觀測系統可行性評估、高雄港港內靜穩度分析等加值應用。各港歷年波浪觀測統計資料顯示,全觀測期波高平均布袋港0.51 m最小,週期以6~8 s為主、W∼N象限波向佔56%,臺中港1.5 m為各港最大,64.5%位於N∼E象限、週期近5成落於6~8 s。春季期間高雄港、安平港及布袋港波高平均皆小於1 m,布袋港0.37 m為8港中最小,整季波向60.4%落於W∼N象限,臺中港1.2 m最大,N∼E象限佔74.5%;夏季時,臺灣受西南季風及颱風影響,高雄及安平港波高平均較春季增加約0.3∼0.4 m,基隆港波高平均0.42 m為8港最低,週期8 s以下佔74.8%,蘇澳港波高平均1.08 m為此季節最大,週期38.8%於6~8 s間。進入秋季,東北季風增強並趨於穩定,布袋港0.56 m為各港中最小,主要波向78.5%於W∼N象限,臺中港因受東北季風影響,波高平均1.8 m為各港最大,波向81.5%位於N∼E象限;冬季臺中港區受強烈東北季風影響,波高平均上升至2.1 m,為本計畫最大,N∼E象限佔86.7%、波浪週期57.9%位於6~8 s,相較於夏季,波高增加約1.3 m。 水下無線通訊技術應用於底碇式波流觀測系統可行性評估,無線式底碇波流觀測系統於喚醒階段所需時間,很大程度影響數據機傳輸效率,數據機耗電測試中,數據機傳輸平均功率最高為53.29 W,符合原廠所提供55 W耗電規格,大型斷面水槽水中通訊測試顯示,數據機於最佳狀況下傳輸速率,應可滿足目前每半小時1筆觀測數據需求,伴隨著通訊距離拉長,訊號反射影響傳輸效率問題,仍需至實際觀測海域進一步微調系統確認。高雄港港內靜穩度分析結果顯示,112年6月1日0時至112年6月2日12時,因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港內外波高偏大,而在112年6月2日13時至112年6月10日23時,港外波高約在0.6~1.2 m,各港內靜穩度測站波高均小於0.2 m,造成此現象可能原因係112年6月1日0時至112年6月2日12時,外海主要風(波)向為北北西,高雄港二港口外海離岸防波堤無法有效遮蔽,茲造成港內波高偏大,導致發生不靜穩現象。卡努颱風期間,港外最大波高達3.93m,港內靜穩度測站波高小於0.5 m,研判係因卡努颱風外圍環流所形成主要風(波)向為西北,外海離岸防波堤能有效阻絕波浪入射,因此港內仍處於相對靜穩狀態。 本年度各商港長期性海象觀測資料及加值應用成果,可提供交通部航港局及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做為船舶航行、港灣規劃及港埠建設應用參考,提升港埠營運效率與品質,亦可提供政府機關、顧問公司及學術單位等產官學研界做為規劃、設計與研究參考。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商港海流觀測及特性分析[113藍]

本研究計畫針對臺灣主要商港臺北港、基隆港、蘇澳港、花蓮港、高雄港、安平港、布袋港及臺中港等8個港區,建置即時海象觀測系統,持續長期蒐集海象資料,並進行海流統計分析工作,期獲得臺灣四周各劃分代表性區域的海象整體特性。根據歷年海流觀測資料統計,臺北港平均流速為41.7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339.3cm/s(E),主要海流流向為WSW方向;基隆港平均流速為17.6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73.5cm/s(SW),主要海流流向為SW方向;蘇澳港平均流速為17.9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224.9cm/s(S),主要海流流向為N方向;花蓮港平均流速為19.4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311.7cm/s(SSE),主要海流流向為SW方向;高雄港平均流速值29.0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125.6cm/s(NNW),主要海流流向為S方向;安平港平均流速為23.7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181.0cm/s(NW),主要海流流向為SSE方向;布袋港平均流速為28.0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338.1cm/s(W)。主要海流流向為NNE方向;臺中港流速平均值為38.6cm/s,最大流流速(流向)為259.7cm/s(SW),主要海流流向為N方向。依據本計畫完成之工作成果,歷年來觀測數據已提供給政府機關及學術單位參考應用,而本所建立之各港口長期性海氣象觀測系統及海氣象資料庫,可提供港務及航港等相關單位做為船舶航行、港灣規劃及港埠建設應用參考,提升港埠營運效率與品質,亦可提供政府機關、顧問公司及學術單位等產官學研界做為規劃、設計與研究參考。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長週期波斷面模型試驗(1/3)-長週期波水工模型試驗探討[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本研究以三年期研究針對長週期波各相關議題進行探討。第一年主要蒐集並回顧國內外長週期波動特性相關研究及其所可造成的災害與成因,其次綜整長週期波所造成之破壞機制與對策。在權衡港灣工程實務與施作時程後,本子計畫擬定先以部分碼頭長度為標的,以增改建為消能式結構物的方式,做為後續兩年之工作目標。為了能以花蓮港所遭遇的長週期振盪問題作為個案研究主軸,並研擬可能消減長週期波浪作用的結構或設施之雛形。本年度進行三項相關性研究以為輔助:其一分析花蓮港2005年龍王颱風的波浪觀測,主要取其在颱風登陸前一週就有觀測資料可觀察港內波動的消長,結果發現全觀測期均有長週期波動成分;其次是建立港灣靜穩度評估模式以期能藉由數值模擬來鑑識哪些岸壁為主要波浪反射區,以便後續能針對該碼頭岸壁特性研選適當的消能設施;第三是檢討過去有關消能結構物的效果與優缺點,並確認現有消能結構物最佳消能效果大約反射率在0.5~0.6之間,而增加其排水功能來減少水體下刷製造反射波的量體才有機會作進一步改善。本計畫第二年將執行更新之斷面水槽的造波測試、研選斷面水槽消能設施,以及進行港灣型消能結構物典型斷面之水工試驗包括長週期波部分,相關研究成果亦將提供平面水工模型試驗參考,第三年則進行與工程實務應用相關的研究與改善。成果效益:第一年度初步整合出長週期波浪造成的破壞機制與對策,可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提供政府單位應用情形:提供交通部航港局、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經濟部水利署及各地方政府提升港灣靜穩度及推動海岸防護政策之參據,以及本所海岸及港灣工程相關研究後續探討運用。

95 特價14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商港潮位觀測與統計分析[113藍]

本研究說明臺北、基隆、蘇澳、花蓮、高雄、安平、布袋及臺中等國內商港,潮位觀測作業與針對潮位觀測資料(110年12月至111年11月),進行品管後的資料配合築港高程,探討潮汐特性。基隆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0.57 公尺,最大潮差為 1.48 公尺,為混合潮。臺北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2.31 公尺,最大潮差為 3.74 公尺,主要為半日潮。臺中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3.81 公尺,最大潮差為 5.55 公尺,主要為半日潮。布袋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1.42 公尺,最大潮差為 2.51 公尺,主要為半日潮。安平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0.59 公尺,最大潮差為 1.52 公尺,為混合潮。高雄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0.52 公尺,最大潮差為 1.30 公尺,為混合潮。花蓮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0.95 公尺,最大潮差為 1.94 公尺,主要為半日潮。蘇澳港之平均潮差約為 0.91 公尺,最大潮差為 2.06公尺,為混合潮。本研究已完成臺灣主要商港之潮汐分析,時間序列歷線圖可看出每個月之數值變化,重要量值統計表可看出相關統計量值,相關成果可提供航港局、港公司或其他港區相關單位作為港區作業安全、堤防設計、防災預警、船舶進出港等之參考。

95 特價1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應用倒傳遞類神經網路建置花蓮港碼頭波高預測模式[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花蓮港東臨遼闊的太平洋,因其港型及港口開口方向關係,港內常受長浪(湧浪)影響振盪致使船舶出港避湧,為了解港內波浪情形,本所於花蓮港9號碼頭及17、25號碼頭設置波潮即時監測站,開始蒐集花蓮港內波浪觀測資料並將即時展示於「花蓮港區靜穩展示頁面」,供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花蓮港務分公司使用。花蓮港務分公司在船舶進出港管制作業上,已改成觀察內港區、外港區波浪情形,執行內港區、外港區之分區管制方式辦理。本研究以花蓮港為研究範圍,應用倒傳遞類神經網路,經由學習訓練、驗證及測試階段,建置花蓮港9、17及25號碼頭波高預測模式。期望未來能提供3個碼頭處未來波浪變化情形,協助於花蓮港務分公司執行船舶進出港管制及港區防災應變工作;同時維護「花蓮港區靜穩展示頁面」,其整合花蓮港海象觀測、模擬預測及港內靜穩觀測等資訊,研擬預警指標,以簡單、易懂及客製化網頁設計,提供花蓮港務分公司防災應變、船舶進出管理決策支援。計畫成果效益與應用情形:維運「花蓮港區靜穩展示頁面」提供花蓮港務分公司做船舶進出港分區管制之決策依據;以維護船舶出港操航安全、提昇船席機動調配及港埠運作效率。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花蓮海域風浪模組模擬參數調校探討[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本研究利用本所發展之TaiCOMS系統,採用WAM及SWAN進行遠域、近域、及花蓮海域之近海風浪模擬,以SWAN模式中第三代風浪模式不同理論之風浪成長項及白帽消散項參數(Janssen、Komen、Westhuysen),針對111及112年對花蓮較有影響之4場颱風期間(燦樹、圓規、軒蘭諾、及梅花颱風),比較其模擬結果差異,並進一步就Komen理論之各項參數中,選取白帽消散速率、PM頻譜平均波浪尖銳度、波浪尖銳度之冪次等3種參數,比較模擬結果差異及探討參數敏感度,根據敏感度比較結果,於Komen理論參數中設置兩種參數組合,以軒蘭諾及梅花颱風期間驗證模擬結果並與原TaiCOMS模擬值比較,評估改善結果,可供後續於港區風浪模擬持續精進研究提供參考。成果效益與應用情形:研究成果可供掌握花蓮港區風浪模擬與觀測資料評估成果,以了解各項參數對模擬結果影響程度,提供後續TaiCOMS模擬預測改善應用之研究依據,提供航港局、港務公司及國內外船舶業者等相關單位及人員,確實地掌握港區經營管理及防災等海象資訊。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花蓮港湧浪遮蔽試驗(1/3)-試驗規劃及建置[113藍]

花蓮港自建港以來一直扮演串連東部運輸及經濟發展的關鍵腳色,然而,其特殊的港型,使得颱風於太平洋所產生之湧浪,容易傳遞至花蓮港內。港內湧浪不易宣洩之能量,使其經常發生港池振盪不靜穩現象,嚴重影響船隻穩定及人員安全。近年來,花蓮港面臨國際海運趨勢及競爭,將並行發展運輸及觀光遊憩。故在未來氣候變遷及轉型的挑戰下,如何在現有港型基礎,提升港池靜穩度或減少湧浪影響,維持港區安全,為當前首要課題。為此,本計畫透過彙整花蓮港相關研究,應用本所長期觀測之波浪統計資料,規劃水工模型相關試驗及進行消能方案研擬,以期許後續試驗結果,能提供花蓮港務分公司及相關單位參考應用,有助於花蓮港未來建設之發展。 本計畫初步彙整2023現場波浪觀測資料,發現港內港內25號碼頭靜穩觀測站示性波高大於1m事件共有9次,期間共受到7場颱風直接或間接影響;另本文亦藉由本所長期波浪觀測資料及111年花蓮港水深地形圖,規劃水工模型試驗。本試驗預計採用1/100模型比尺,水深40公分;造波條件規劃梅姬颱風、海神颱風、山竹颱風及丹娜絲颱風四種颱風波浪條件;另參照DAVIS造波系統之造波曲線,設計5組規則波試驗條件;而花蓮港全年波浪,則以JONSWAP不規則波進行,選定ESE、SE、SSE、S做為主要造波方向。改善方案部分共研擬(1)參考日本苫小牧港,於防波堤旁以塊石及消波塊設置消能設施(2)港區出口設置底床消能工(3)#7及#12碼頭局部改為消能型式碼頭(4)本所2009年所提數值改善方案等4種方案,可於後續試驗進行改善效果評估。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鼎型塊織布橋基保護工法之現地試驗與成效評估(2/4)-橋基沖刷數值模型建置與分析[113藍]

本計畫針對地工織布應用於橋墩基礎保護工法,以國道3號大甲溪橋為研究對象,於109年完成現地地工織布保護工法之鋪設,驗證地工織布保護工法之施工可行性,並於110-111年進行觀測,本年度(112年)除延續觀測試驗橋址鼎型塊的穩定性及成效評估外,另透過室內水工模型試驗結果檢定數值模擬所需參數,以FLOW-3D建置三維數值水槽模型,藉以探討鼎型塊+織布之條件設置及模擬程度,做為後續計畫於現地保護工數值模擬使用及分析之依據,以合理模擬分析及評估現地保護工之成效。本計畫透過室內水工模型試驗、現地鋪設試驗及數值水理分析模式進行探討,以建立多元分析驗證及成效評估方法,做為橋管單位鋪設橋墩基礎保護工法之應用,相關成果可提供大甲溪下游之橋梁管理單位如公路局、高速公路局、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縣市政府等單位未來施政之應用。研究成果效益:1. 藉由現地試驗,驗證地工織布結合鼎型塊保護工法之成效,提供橋梁管理單位未來設置相關保護工決策之參考。2. 延續前期室內水工模型試驗成果基礎下,建置鼎型塊+織布三維數值水理分析模型,可做為未來建立多元分析驗證方式之基礎。提供應用情形:1.本計畫研提之地工織布結合鼎型塊保護工法,已鋪設於國道3號大甲溪橋P22L、P23L及P24L橋墩基礎保護工作及提供橋管政策上之積極創新管理作為。2.本計畫所進行的室內水工模型試驗方案、現地橋址保護工鋪設案例及數值模擬案例,可提供本所及相關單位後續研究之參採。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氣象預測模擬系統之維運與精進(2/4)-建置高雄海域模組[113藍]

本計畫屬於運技中心112年科技綱要計畫「陸運及港灣設施防災技術研究(2/4)」之分項計畫「港灣環境災防創新應用研究」下執行之子計畫。計畫除了持續維運海象模擬作業化系統正常運作外,今年度研究主要課題包括高雄海域基本資料蒐集分析、風浪模組及水動力模組建置及其他相關海象模擬之改善等。本年度成果包括完成風場處理系統及臺海風浪模擬系統作業化程式校修,澎湖海域風浪、水動力模組模擬結果校驗,臺灣周圍海域風浪(含颱風波浪)、水位(含暴潮)等模擬結果之校驗,112 年度9 海域主要港口模擬與觀測成果比對及月報提供運技中心內參,高雄海域111年潮汐、海流、波浪等海象資料基本統計及分析,新建高雄海域風浪、水動力模組及相關模擬參數率定等。成果效益及應用情形:本計畫相關研究成果及數值模擬經驗將能夠應用至其他離島海域,達到完善臺灣周圍海域「海氣象模擬預測系統」之目標。於平時提供港區、海岸公路等相關海象模擬資訊,另於颱風侵襲期間,相關結果可作為防災預警之評估依據,以輔助船舶進出及海岸公路行車安全等重要資訊。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港灣環境資訊系統維護與精進(2/4)-優化決策輔助資訊模組[113藍]

本計畫延續111年「港灣環境資訊系統維護與精進(1/4)-海氣象資訊擴充整合建置」計畫之研究成果,以「港灣環境資訊平臺」為基礎,進行港灣環境資訊網站系統維護及海氣象資料加值與系統功能擴充。112年度主要工作成效具體說明如下:(1)維護觀測資訊、模擬資訊、臺灣腐蝕資訊、網站科普、公開資料及港灣環境資訊圖臺6大系統功能。(2)維護海氣象觀測、數值模擬、海嘯、地震及腐蝕等資料匯整至港灣環境資料庫。(3)維護與更新港灣環境資訊平臺。(4)維護與更新商港海氣象資訊網網頁。(5) 持續維護全國海象資訊系統,整合其他單位的海象觀測資訊,提升加值應用之功能。(6)維護與優化港灣環境資訊網之LINE BOT API加值應用,實現海氣象示警、海象模擬、海嘯或資料品管等即時資訊互動通知。(7)維護與更新臺灣腐蝕環境分類資訊。(8)配合機房虛擬化建置作業,進行港灣環境資訊系統程式修正、更新、維運工作。(9)針對實務作業之關鍵使用者進行需求訪談。(10)精進儀器維護保養功能頁面,提供通知服務。(11)新增颱風儀表板,蒐集近2年內有發佈警報之颱風的資訊並顯示。(12)更新港灣環境資訊網之颱風頁面資訊。(13)介接能見度站觀測資訊,新增呈現各商港之能見度資訊。(14)提供觀測站資訊(如測站名稱、經緯度、高程等),呈現於系統畫面中。(15)增進海氣象科普與應用常識。(16)優化精進海氣象與腐蝕資訊API介接服務。(17)建立即時監控檔案系統機制,避免網頁遭置換、竄改、異動。(18)更新港灣環境資訊網資訊及版面。(19)優化臺灣腐蝕環境分類資訊查詢功能。(20)辦理使用者說明會活動及滿意度調查。透過多元的應用服務,希望於實質應用上,提供各相關管理單位海氣象資訊的運用,包括在港區範圍、海域範圍的海象觀測與模擬資訊以提升防災資訊服務之目的,做為後續應變與緊急狀況之決策參考。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商港風力觀測及統計分析[113藍]

港口和航運對全球經濟運作至關重要,促進了全球近80%以上的貿易活動,而我國為海洋國家,港口更是臺灣對外重要的航運樞紐。然而受到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強風等氣象因素造成的事故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的負面衝擊並造成經濟損失,同時船舶大型化亦導致船舶所受風力增大,使船舶操作及航行更加複雜。 為提供臺灣主要商港臺北港、基隆港、蘇澳港、花蓮港、高雄港、安平港、布袋港、澎湖港、臺中港及馬祖港域船舶停靠、船舶進出、碼頭作業、港區結構物設計與防災預警等所需相關資料,本計畫具體成果如下: 1.完成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及連江縣政府委託本所代管風力觀測站之定期維護保養及搶修作業,使其能正常運作並自動回傳資料至本所資料庫,提供即時展示使用。同時,完成 10個測站汰舊換新作業,大幅提升系統穩定度及資料可信度,並提供交通部航港局、連江縣政府、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做為船舶停靠、船舶進出、碼頭作業與防災預警等應用參據。 2.因應風力測站管理及資料分析需要,本計畫完成各港風力觀測資料庫整合及更新作業,以提升風力觀測資料庫之效能及安全性。同時,藉由自動化品管機制導入,將原始資料(未經品管)及品管後資料分類彙整,提供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可依需求選用所需之資料庫。3.完成2022年度風力觀測資料年報,提供各港風速、風向之歷線圖、風玫瑰圖、風速風向聯合機率分析表等圖表等資訊,並針對特定港口進行強陣風特性分析及近2年颱風影響分析,提供交通部航港局、港務管理單位、工程顧問公司做為港灣工程規劃設計、港埠建設、航行安全及營運維護參考依據。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港區地震液化風險評估模式精進(2/5)-臺北港模式精進[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考量災害防救法第2條明定土壤液化屬天然災害範圍,本計畫延續運研中心前期「港灣地區地工資料建檔及液化自動分析模組之建立」及「港灣地區地震監測與土壤液化潛勢評估之研究」成果,針對港務公司管轄商港,就現行耐震設計規範建議之評估方式,進行全面性液化潛勢評估,更新地工資料庫。 111年度已完成臺中港相關液化分析,112年度主要針對臺北港進行評估,並於原有液化評估法中,加入國內建築技術規則所列液化評估法及國際間採用之定值與機率液化潛勢評估法,包括以SPT-N 為指標之NCEER法、國震中心HBF法及Cetin機率法,對更新之地工資料庫進行不同地表加速度值下液化土層發生深度與範圍進行分析,並以Ishihara and Yoshimine (1992)所建議之程序,推估自由場液化後沉陷量,結合更新之現地港區地震監測站,提供顯著地震後快速液化災損評估,提供液化範圍、深度與港區沉陷值,並及時通知相關管理人員,進行相關巡查與檢視。 研究成果效益與應用:1.完成增加地工資料庫於臺北港之可用鑽探資料至148孔。2.完成符合國內耐震設計規範之液化評估法,進行臺北港港區全面性液化潛勢評估。3.完成推估臺北港港區針對不同等級地震發生之液化風險。提供政府單位應用情形:1.提供臺北港港區地震安全評估相關資訊,做為臺灣港務公司及基隆港務分公司工程維管人員,震後相關巡查、檢測及防救災決策之應用參考。2.提供本所後續相關研究及臺灣港務公司及各分公司在港灣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之應用。 3.研究成果提供產官學研各界應用參考。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離岸堤出水高度對堤後淤沙效能之影響評估[113藍]

莊文傑  著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波浪的衝擊,是海岸輸沙與海灘地形變遷之主要原動力。本研究結合網際網路資源,應用Google Earth歷史圖像,蒐集、綜整臺灣西南部海岸現實離岸堤群布建之類型與狀態,再透過現場考察以及向規劃、設計與建管部門之諮詢,掌握堤體初始設計之斷面尺寸與高程配置,進而以「離岸堤效應」為基礎,再引介高雄旗津海岸施行人工潛堤灣澳保護工程之成效作對比案例,並以該實務案例所布建出水離岸堤及系列離岸潛堤後的對應海灘變遷形態作為辨識模式,針對離岸堤初始與現況出水高度變化之控制因素,透過實務案例之對照比較,據以檢視、分析並評估離岸堤出水高度對堤後形塑沙舌或繫岸沙洲之淤沙效能與造成地?變遷之影響,並確認離岸堤的出水高度與不透水性高低,是控制堤後淤沙效能的關鍵機制,而離岸堤後之繞射波強弱與碎波所引致流速u?√(gH_b ) (H_b為碎波波高;g為重力加速度)之強勁碎波沖刷流(swashing currents)與沖刷環流(swashing circulations),則是影響海灘重塑之重要因素。主要研究結論及增進堤後淤沙效能之調適、因應對策,列述如后。近岸波浪碎波之衝擊及碎波衍生的強勁沖刷作用,是造成離岸堤後海灘沖淤變遷的主要動力。透過波浪與近岸地形、水深及離岸堤群設施之交互作用,實際或潛隱之「離岸堤效應」或「岬頭效應」,通常會伴隨碎波沖刷環流並衍生優勢輸沙作用,而「離岸堤效應」或「岬頭效應」之發揮,關鍵取決在於離岸堤後或岬頭後繞射波造灣作用之強弱。 在沙質海灘,離岸堤出水高度與不透水性之高、低,主控「離岸堤效應」或「繞射波造灣效應」之強、弱,並具體影響堤後淤沙效能之差異。海岸屬礫石或長久受侵蝕之海灘,若建置離岸堤,僅管出水高度與不透水性夠高、繞射效應夠強,但在無沙源供給、補注下,堤後仍難以形成沙舌或繫岸沙洲。「離岸堤效應」具有3-D空間+時間變動特性,特別是出水高度及繞射波高愈大,堤後淤沙高程與沙舌或繫岸沙洲形態之海灘重塑現象越明顯。面對惡劣的海氣象環境,一般之出水式離岸堤,受較大波浪與暴潮作用以及堤體沉陷、坍塌之共同影響,必將因出水高度或堤頂高不足而轉化為潛堤,以致原受堤體屏蔽而在堤後生成的繞射波,將完全轉變為透射波,進而直接沖刷堤後原生的沙舌或繫岸沙洲,甚至造成海灘的侵蝕!在同一局部海岸區段,毗鄰離岸堤因堤體沉陷、崩塌、整建變動而使出水高度不足,將伴隨造成堤寬窄縮、堤體透水性增大,進而迫使堤後繞射波之造灣效應減弱、透射波之沖刷作用增強,終致因堤後波浪沖刷特性之轉變而使淤沙效能及海灘沖淤變遷形態呈現差異。為增進離岸堤後之淤沙效能,促進堤後沙舌或繫岸沙洲的灘線重塑,相關之調適、因應對策,在布建、整建及改善工程規劃、設計上,應著重從加大堤體?度、提昇堤體高度、強化堤體不透水性及輔以人工沙源補注或施行養灘等層面著手,藉以充分降低堤後之透射波強度,增進繞射波與伴生沖刷環流之造灣效應,達成離岸堤後淤沙與海岸防護效能之堤昇目標。研究成果之效益:本研究針對臺灣西南部海岸,檢選密集布建在高雄與屏東海岸的離岸堤群,分析、檢討毗鄰離岸堤群海灘之沖淤現象與變遷形態,再引介高雄旗津海岸施行人工灣澳保護工程所布建出水離岸堤及系列離岸潛堤後的對應海灘變遷形態作為辨識模式,透過該實務案例之對照比較,據以評估離岸堤出水高度對堤後淤沙效能之影響,並確認控制堤後淤沙效能的關鍵機制,進而研提調適、因應對策。主要研究效益,綜整條列如下:學術成就(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發表國內研討會論文2篇,出版研究報告1冊。結合海岸專業知識,溫故知新,學以致用。針對臺灣西南部之高雄與屏東海岸,分析檢討毗鄰離岸堤群海灘之沖淤現象與變遷形態,應用「離岸堤效應」,確認離岸堤近傍的波浪碎波所引致流速u?√(gH_b ) (H_b為碎波波高;g為重力加速度)之強勁碎波沖刷流(swashing currents)與沖刷環流(swashing circulations),是影響海灘重塑之重要因素,而離岸堤的出水高度、不透水性與繞射波強弱,則是控制堤後淤沙效能的關鍵機制;技術創新(科技整合創新)方面:結合網際網路資源,應用Google Earth之歷史圖像,提昇探討「離岸堤效應」之高度、廣度與深度;因應氣候變遷,擴展分析觀點,研提增進離岸堤後淤沙效能,促進繫岸沙洲灘線重塑之調適、因應對策,精進海岸經理評估策略,降低生態環境衝擊,推動「海岸防護」與「海岸保護」措施,促成國家海岸資源之永續利用;在經濟效益(經濟產業促進)方面:保育生態棲地,降低生態環境衝擊,配合政府推展「海岸管理法」之永續發展目標,維護自然海岸環境,防治海岸災害,降低海灘重塑與海岸防沖減淤成本,樽節海岸環境營造之維運費用; 在社會影響(社會福祉提升、環保安全)方面:配合「整體海岸管理計畫」,綜整海岸管理之課題與對策、導引海岸地區之有效維護措施,推展海岸利用方向,健全海岸永續管理策略,確保海岸環境營造效能;在其它效益(政策管理及其它)方面:維繫自然平衡之海灘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因應氣候變遷,防治海岸災害與環境破壞,保護與復育海岸資源。可供本所或其他政府機關後續應用情形:本研究結合網際網路資源,應用Google Earth歷史圖像,透過現場考察,並諮詢規劃、設計與建管單位,蒐集、綜整臺灣西南部海岸離岸堤群布建之類型與狀態,掌握堤體初始設計之斷面尺寸與高程配置,進而以「離岸堤效應」為基礎,再引介高雄旗津海岸施行人工灣澳保護工程所布建出水離岸堤及系列離岸潛堤後的對應海灘變遷形態作為辨識模式,針對離岸堤初始與現況出水高度變化之控制因素,透過實務案例之對照比較,據以檢視、分析並評估離岸堤出水高度對堤後形塑沙舌或繫岸沙洲之淤沙效能與造成地?變遷之影響,並確認離岸堤的出水高度、不透水性與繞射波強弱,是控制堤後淤沙效能的關鍵機制,碎波所引致流速u?√(gH_b ) (H_b為碎波波高;g為重力加速度)之強勁碎波沖刷流(swashing currents)與沖刷環流sashingcirculations),則是影響海灘重塑之重要因素。此外,為改善離岸堤出水高度不足所導致堤後淤沙效能不彰之現象,對於可促進離岸堤後重塑繫岸沙洲灘線之調適、因應對策,建議在布建、整建及改善工程規劃、設計上,應著重從加大堤體?度、提昇堤頂高度、強化堤體不透水性及輔以養灘或施行人工沙源補注等層面著手,藉以充分消減堤後之透射波強度,增進繞射波之造灣效應,達成離岸堤後淤沙與海岸防護效能。本研究掌握科研課題之廣度與深度,擴展分析觀點,具體推動行政院之「向海致敬」政策,並落實總體性之海岸保育與防災策略,維護自然海岸環境,防治海岸災害,降低海灘重塑與海岸防沖減淤成本,樽節海岸環境營造之維運費用。相關成果可提供本所執行「港灣環境資訊整合及防災應用」政策之後續運用;更可做為港務公司、內政部、水利署、漁業署、工程顧問公司等相關產、官、學、研單位從事海岸環境營造、海岸防護設施規劃、設計、整建及維護的應用參據。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港區影像智慧辨識技術之研究(1/3)-空間基礎資料建構及影像檢監測應用技術發展[113藍]

本計畫的主要目標是針對臺北港的設施物件進行辨識,同時建立一個完善的港區UAV影像管理與分析平台,旨在提高港區構造物管理的效率和即時性。為了延續臺中港的成功成果並持續改進,今年的首要步驟是建立高度精細的港區空間基礎資料。此外,團隊也利用港區氣象資料進行環境分析,為後續的分析提供關鍵的資料支持。另一方面,不同於前一年,本年度也擴展評估範疇,不僅針對空中無人載具,還將評估不同種類的無人載具硬體系統和感測器,並進行實地實驗,尤其在地面無人載具方面,將測試其自主導航能力,並嘗試搭載熱感相機和氣體偵測器。同樣,空中無人載具將定期進行巡檢影像拍攝,不僅繼續辨識臺中港已辨識的岸邊設施物件,還新增堤面胸牆歪斜檢測、變電箱溫度偵測和碼頭伸縮縫走向等三個新的辨識物件。最後,以臺中港平台功能為基礎,將二維平台升級至三維平台,提供使用者一個快速掌握港區情況的實用工具。未來的發展包括載具功能整合和新增辨識物件,這將進一步提升營運管理效能,為港區管理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應用影像智慧化技術判釋海岸公路及防波堤越波研究(2/4)-夜間越波判釋[113藍]

為減少海岸公路及港區因越波(浪襲)所造成的災害,本研究計畫需透過網路攝影監視系統資料,配合影像判釋技術分析易越波區域受波浪襲擊情況,並發展影像判釋越波警示技術。本研究計畫區域為「台11線人定勝天路段」與「花蓮港區防波堤」兩區域,需透過已架設之攝影系統,蒐集影像資料及分析溯升與越波情況,並回傳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下簡稱運研所),以作為越波警示之依據。本研究為4年期計畫,本年度(民國112年)為第2年期,於第1年期「建置影像判釋溯升/越波技術(日間)」(簡稱前期計畫)之基礎上,本年度主要需完成夜間越波影像判釋技術。此外,本年度亦需針對人定勝天路段,透過機器學習方式發展溯升/越波模型,導入臺灣近岸海象預測系統 (TaiCOMS2.0)資料,推估公路溯升情況,並與既有海岸公路浪襲預警系統結果進行比對以評估其成效。於前期計畫基礎下,本年度已於人定勝天路段建置日/夜間影像判釋溯升系統。透過光學/熱成像兩種攝影設備佈放,已成功蒐錄本年度瑪娃、杜蘇芮、卡努、蘇拉及海葵等颱風事件期間日/夜間影像資料。其中,熱成像能補足光學影像夜間無法順利蒐錄影像之缺點,且因其為拍攝熱感溫度變化機制,使其於雨天前期溫差仍處較大條件下仍可有效拍攝溯升影像。然而,就影像判釋分析結果而言,發現熱成像雖可於夜間蒐錄影像並進行水線判釋,惟因其需有顯著溫差條件下才能有效合理判釋,並非所有時段均能達到警戒效果。本計畫為使影像判釋溯升技術能應用於海岸公路浪襲警戒,已於本年度建立自動化影像判釋溯升系統,並依據兩年度影像分析成果,訂定影像水線判釋門檻值,藉以自動化判釋時能夠獲得可靠的水線分析成果。此外,亦將此自動化結合影像警戒線判斷,發布越波警戒燈號,以利實務上公路浪襲警戒所用。此外,依據前期計畫針對既有浪襲預警系統精進規劃成果,進行本年度預警系統之強化作業。引入機器學習(高斯過程)方法,建立外海海象與近岸溯升關係(納入波向考量),已建立人定勝天路段溯升機器學習模型。透過TaiCOMS2.0海象預報資料的輸入,已可以順利進行溯升預報產製。進一步將其預報結果和影像判釋與感測器結果進行比對,整體來說,影像分析與溯升預報相對於感測器觀測資料而言仍有部分誤差存在,但大多仍可在誤差區間內,應可作為未來精進預報模型與影像分析之參考。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橋梁梁底狹小空間檢測工具加值應用及技術轉移[113藍]

我國公路橋梁近2萬3千多座,主要由高速公路局、公路局及各縣市政府負責管養,依據公路法相關規定,橋梁養護首重檢測,因此各橋梁管理機關平時除了應針對所轄橋梁辦理檢測作業,並應適時針對損壞部分進行維修,以維持橋梁安全。依據公路法及相關規定,橋梁檢測以目視為主,儀器為輔,一般進行檢測作業時,多以徒步及攀爬方式儘可能接近橋梁結構物後,再以目視判定橋梁狀況,如遇梁底淨高狹小之跨水橋或感潮河段橋梁,由於其梁底經常與水及空氣反覆接觸,且人員、機具不易進入檢測,故安全風險較高,爰此,本所透過前期相關計畫以組裝操作簡便、便攜、經濟且可施作空間為設計架構,完成以推車操做為主體的「推車型橋梁檢測工具」(以下簡稱「橋檢工具」),並進行相關檢測機件精進,該雛型橋檢工具已能穩定伸展並移動至橋梁下方拍攝梁底影像,除可用於檢測感潮河段橋梁底部實際狀況外,亦有助提升橋檢作業之品質、效率及人員作業安全。本所於111年度進行橋檢設備改良及功能精進,提升檢測影像及設備操作之穩定度,基本檢測功能趨近成熟穩定,爰於此開發基礎上進行加值應用及技術移轉工作,俾持續提升我國公路橋梁檢測之品質及效率。成果效益與應用情形:本計畫研究成果及檢測案例,可提供中央(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路局等)、地方(縣市政府等)橋梁維護管理機關橋梁維護管理應用及參考。

95 特價14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透地雷達應用於省道養護巡查及AI智慧化辨識可行性之初步探討[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省道一般道路柔性鋪面的養護巡查,不論是在日常經常巡查或是特別巡查,目前還是以目力檢視為主,目力檢視僅能巡查到道路表面的鋪面狀況並對有損壞鋪面進行表面的修補,然而道路鋪面的損壞有時是來自道路下的問題(路床、路基材料不良或因故被掏空、地下水影響等)所造成的,因此常發生已修補過的鋪面又重複性的損壞,而「特別檢查」一般常採用破壞性的現場開挖方式探查經常性或重複性損壞的路段,但因現場開挖受限於僅有單點及淺層開挖,往往探查不出鋪面損壞的成因,爰此,建議「特別檢查」應用透地雷達進行檢測,其能以面(大面積地毯式)的方式並針對不同深度進行非破壞檢測,相較現場開挖,較為迅速、安全、低風險、節能減碳及低汙染,且更確實、有效的檢測出經常性或重複性路段鋪面損壞的成因。應用人工智慧(AI)辨識透地雷達訊號圖像是具可行性,訪談研究對象公路局及學者專家均對發展AI辨識系統持正面的看法,惟發展AI辨識前需要建立相關的數據資料庫,尤其是本土化的數據資料,如何收集到足夠且正確的數據資料是關鍵課題。研究成果效益:1. 完成透地雷達應用於省道養護巡查的可行性評估。2. 完成AI智慧化辨識透地雷達訊號圖像的可行性評估。提供應用情形:1. 提供公路局、高速公路局及各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機關道路養護巡查之參考。2. 提供本所後續辦理透地雷達、人工智慧辨識等相關研究之應用。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12年臺灣地區金屬材料腐蝕環境調查與碳鋼金屬關聯性研究[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臺灣地處亞熱帶,屬高溫、高濕、高鹽的海島型氣候,金屬構件甚易腐蝕。為此,有必要建置本土之腐蝕環境資料及腐蝕因子資料庫,以利做為結構物防蝕設計與維護管理應用依據。本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包括:1.臺灣大氣腐蝕因子調查與金屬材料現地暴露試驗;2.港區水下腐蝕暴露試驗與海水水質調查;3.精進及擴充腐蝕資料庫;4.碳鋼金屬與腐蝕因子關聯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氯鹽沉積速率在秋、冬2季北部至西部沿海地區的試驗點較高,垂直海岸試驗線的平均氯鹽沉積速率以台塑六輕試驗線較高;二氧化硫沉積速率除靠近硫磺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外,較高的二氧化硫沉積速率大多發生在西部的火力電廠及工業區,且以秋、冬2季較高,特定試驗點以彰濱工業區、觀音工業區及官田工業區數值較高。金屬腐蝕速率各垂直海岸試驗線之比較,碳鋼金屬以西部至北部的基隆、桃園、臺中港、台塑六輕等4條試驗線試驗線的腐蝕速率較高,且以秋、冬2季較高;鋅金屬在基隆、桃園、臺中港、台塑六輕及花蓮港等5條試驗線的腐蝕速率均是秋、冬2季高且季節性差異大;銅金屬的腐蝕速率以臺塑六輕、臺中港2條試驗線較為嚴重;鋁金屬以西部的桃園、臺中港、台塑六輕等3條試驗線的腐蝕速率較高,且以秋、冬2季較高。碳鋼金屬與腐蝕因子關聯性分析,運用迴歸分析法建立腐蝕因子與碳鋼腐蝕速率間的迴歸模式,結果顯示,碳鋼腐蝕速率主要受到濕潤時間百分比、氯鹽沉積速率、二氧化硫沉積速率、風速、風向等5項腐蝕因子的影響,兩者間是對數線性關係。 研究成果效益及應用:提供工務單位瞭解構造物所處之腐蝕環境趨勢,以及臺灣港務公司、中華民國防蝕工程學會、經濟部工業局、臺塑企業、中國鋼鐵公司、工程顧問公司等產官學界參考應用。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Movement of Flowings - Provincial Highway 3: lts Romantic Past and Present[精裝]

公路總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在臺灣眾多公路中,僅有台3線被冠上「浪漫」,之名,現在的台3 線,已經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熱點,這條貫穿臺灣內山地帶的景觀大道,沿線經過三峽、大溪老街,還有龍運、關西、竹東、北埔、大湖、卓蘭、東勢等經典的客家聚落,每到假日人潮絡繹不絕。其實在浪漫背後,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等待發掘,這本畫的誕生,就是希望從公路的視角,讓更多人看見浪漫台3線不一樣的風景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流.轉:浪漫台3線的前世今生[精裝]

公路總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在臺灣眾多公路中,僅有台3線被冠上「浪漫」,之名,現在的台3 線,已經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熱點,這條貫穿臺灣內山地帶的景觀大道,沿線經過三峽、大溪老街,還有龍運、關西、竹東、北埔、大湖、卓蘭、東勢等經典的客家聚落,每到假日人潮絡繹不絕。其實在浪漫背後,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等待發掘,這本畫的誕生,就是希望從公路的視角,讓更多人看見浪漫台3線不一樣的風景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技中心業務決策支援系統需求分析與架構規劃[113藍]

本研究專注於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內運輸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運技中心)所進行業務決策支援系統(DSS)需求分析與架構規劃研究。運技中心之權責工作包括運輸工程、港灣工程、防災與預警技術、以及海氣象資料庫和資訊系統開發與整合技術研究,以解決相關運輸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本研究核心目標在於協助運技中心提升研究業務效率,通過系統需求分析與架構規劃來提供業務決策支援。為達成上述目標,首先,我們進行了廣泛文獻研究,以深入了解決策支援系統的發展歷程、功能架構與需求收集相關方法,這有助於理解使用者實際決策支援需求。並探討了DSS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例如六都直轄市的城市爭競力比拼,高雄市政府透過DSS可動態查詢幸福、綠能、宜居及統計等300多項指標分析,快速了解市民對市政執行成果的滿意度情形等,這突顯了DSS在多個領域的應用成果。也收集運技中心組織職掌與對各科業務部門進行業務需求盤點及需求訪談,接著,透過需求分析結果得到關鍵決策者的需求。最終,我們對這些決策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以獲得決策支援系統架構規劃建議。研究成效益及應用:1、提出決策支援系統架構規劃,供後續建置決策系統參考應用。2、本研究產出之業務需求盤點結果資訊、知識庫架構與決策支援系統架構可提供港埠單位參考應用。

95 特價14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多期多尺度影像結合深度學習於邊坡地貌變異判識之初探(2/2)-影像處理方法及公路邊坡影像類型適用性探討[113藍]

運輸研究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交通部112年度施政計畫重點項目之一為「強化智慧應用,提升運輸效率」,提出應加強結合5G、AI等新興科技應用,實現智慧交通數位轉型;2020年版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出「應用AI、UAV及遙測技術於鐵公路巡檢或監測」為重點之行動方案。本計畫為2年期計畫之第2年期,主要研究成果計有:(1)蒐集相關文獻並探討深度學習應用於邊坡地貌變異判識之方法與可行性;(2)分析多尺度之衛星、航測、UAV…等遙測載具及空拍影像處理方法;(3)訪談實務應用單位瞭解公路邊坡維管制度及需求性;(4)說明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模型對於邊坡地貌判識任務之適用性。成果效益:本計畫探討應用AI技術結合多時期、多尺度(衛星、航測、UAV…等)之邊坡監測影像進行邊坡地貌變異判識之可行性,並希冀藉由新興科技及技術之探討,於未來能達成地貌判識、裸露塌地範圍自動圈選及土方量體判定等效用,以利公路邊坡管理單位之日常巡查作業及災後復原工作更加便捷快速。提供政府單位應用情形:研究成果提供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於公路邊坡管理及災防之應用,以及本所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相關研究後續探討與應用。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10年度公路公共運輸年報

張舜清  著
公路總局 出版
2024/02/01 出版

本(110)年為本期「公路公共運輸服務升級計畫(110-113年)」的第1年,本年報書寫110年我們的經驗與執行成果,內容依序為壹:策略與目標、貳:執行成果與亮點、參:績效與未來展望、肆:附綠核定計畫表等四章。

95 特價2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2年港灣海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報(8港域觀測風力資料)[112藍]

本港灣海氣象觀測風力資料統計年報,包括基隆、臺北、臺中、布袋、安平、高雄、花蓮、蘇澳等8個港域,2022年(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與歷年觀測風力資料觀測記錄表及相關資料統計圖表。港灣環境資訊網、2022年、8港域、觀測風力資料、年報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2年港灣海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報(8港域觀測潮汐資料)[112藍]

本港灣海氣象觀測潮汐資料統計年報,包括基隆、臺北、臺中、布袋、安平、高雄、花蓮、蘇澳等8個港域,2022年(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與歷年觀測潮汐資料觀測記錄表及相關資料統計圖表。港灣環境資訊網、2022年、8港域、觀測潮汐資料、年報

95 特價1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2年港灣海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報(8港域觀測海流資料)[112藍]

本港灣觀測海氣象資料統計年報,包括臺北、基隆、蘇澳、花蓮、高雄、安平、布袋及臺中等8個港域,2022年(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與歷年觀測海流資料之觀測記錄表及各項統計表及統計圖。港灣觀測海流資料、2022年、8港域、統計年報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2年港灣海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報(8港域觀測波浪資料)[112藍]

本港灣觀測海氣象資料統計年報,包括臺北、基隆、蘇澳、花蓮、高雄、安平、布袋及臺中等8個港域,2022年(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與歷年觀測波浪資料之觀測記錄表及各項統計表及統計圖。港灣觀測波浪資料、2022年、8港域、統計年報

95 特價3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11年度公路公共運輸年報

張舜清  著
公路總局 出版
2024/02/01 出版

本(111)年為本期「公路公共運輸服務升級計畫(110-113年)」的第2年,本年報書寫111年我們的經驗與執行成果,內容依序為壹:策略與規劃、貳:執行成果與亮點、參:績效與未來展望、肆:附綠核定計畫表等四章。

95 特價2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3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得獎作品

建築研究所 出版
2024/01/05 出版

本書收錄第8屆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比賽作品共計164件,每件作品都蘊藏豐富的線條、色彩、光影與無限的想像力,展現出小朋友們對綠建築的認識與繪畫的投入,顯示綠建築教育已逐漸向下扎根茁壯,期能持續以活潑多元競賽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讓綠建築觀念深植於心,潛移默化擴大推廣綠建築永續環保的理念。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

本書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辦理「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展平台推廣計畫」研訂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教材,內容為有效推廣建築能效評估制度,並針對本計畫之建築及機電設計專業技術人員、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和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等研訂概論之課程教材,以利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和階段性達成「淨零建築(免稅et Zero Buildi免稅g)」目標。

95 特價17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鼓勵善用資通訊主動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本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內政部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智慧建築評估手冊」為評定基準。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自105年7月起實施至今,為因應日新月異的智慧建築科技進步,帶動建築產業提升技術水準,本所辦理智慧建築評估手冊定期檢討,將蒐集各界意見納入修正參考。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內容主要可分為二大部份,第一篇智慧建築評估架構,介紹智慧建築標章制度及評估系統之架構,第二篇 智慧建築評估內容,逐一介紹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共六大評估指標之詳細內容。

95 特價28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

本書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辦理「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展平台推廣計畫」研訂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教材,內容為有效推廣建築能效評估制度,並針對本計畫之建築及機電設計專業技術人員、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和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等研訂概論之課程教材,以利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和階段性達成「淨零建築(免稅et Zero Buildi免稅g)」目標。

95 特價1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

本書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辦理「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展平台推廣計畫」研訂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教材,內容為有效推廣建築能效評估制度,並針對本計畫之建築及機電設計專業技術人員、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和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等研訂概論之課程教材,以利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和階段性達成「淨零建築(免稅et Zero Buildi免稅g)」目標。

95 特價133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臺北捷運公司年報2022[USB電子書/盒裝]

臺北捷運局 出版
2023/12/21 出版

臺北捷運公司年報2022[USB電子書]

95 特價49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推動通用計程車特約制度(1/2):系統擴充及跨部會合作策略規劃與執行-112灰藍

我國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所衍生的點對點無障礙運輸服務需求,本所108年辦理「預約式通用小客車運輸服務之試辦與推廣應用」計畫,通盤檢討國內通用(無障礙)計程車運輸經營環境,並建立「愛接送」服務品牌,與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4個直轄市政府合作,推動通用計程車特約制度。各項服務已經穩定有序地推展,普受身障人士歡迎及肯定,為持續擴大本案推動成效,仍有賴相關資源挹注,以利更多縣市政府投入及參與。本年度研究計畫,除進行跨部會合作策略規劃與執行外,並將特約制度導入臺南市、高雄市進行試營運,與教育部、衛福部、地方政府、計程車隊等密切合作,協助解決身心障礙及行動不便者日常生活交通需求問題。讓通用計程車特約制度成為常態,以實現109年運輸政策白皮書中,都市運輸政策四、策略十七「關懷計程車駕駛人並鼓勵投入通用計程車」之行動方案「導入通用計程車特約制度」。

95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事故碰撞型態導向之路口設計範例推廣示範計畫(2/3)-非直轄市推廣應用(I)-112綠

混合車流為我國道路主要之車流型態,為提升混合車流環境之道路安全,前期研究已針對各交通事故碰撞型態的交通工程改善完成設計範例參考手冊。本計畫著重於設計範例後續的推廣與應用,帶動整體交通工程環境更趨於安全與友善。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11年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台維運與移轉-112粉紅

交通部於2019年啟動建置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台,透過平台蒐集電動大客車車載機與充電設施運作之動靜態資料,藉此掌握營運關鍵指標及關鍵課題,並配合電動大客車營運補助規範,作為公部門營運績效指標檢核及補助制度檢討、政策推動參考。本計畫配合電動大客車補助申請計畫推動時程,持續辦理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資料蒐集與檢核,累積補助計畫導入車輛之營運績效數據,同時辦理監控管理平台維運與功能調整,並追蹤電動大客車推動與執行方向,更新電動大客車導入指南內容,供客運業者與相關單位引進與營運規劃之參考;另於計畫執行期間完成監控管理平台移轉,以利公路總局接續後續相關作業。本計畫之具體成果乃透過長期性持續累積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資料,未來可擴大提供至產官學研進一步加值應用,提供車廠提升產品性能、業者經營管理及滾動檢討電動大客車推動政策依據,提升電動大客車整體營運品質及安全性。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系列研究(3/3)-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112淺黃

中臺區域包含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等5個縣市,本研究工作重點為建立建置中臺區域運輸需求預測模式,並進行未來年供需預測分析,深入瞭解中臺區域供需問題,針對中臺區域各運輸系統進行功能定位與檢討,並研擬中臺區域整體運輸發展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如下:1.未來年中臺區域受少子化及高齡社會影響,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增加,由110年占總人口比例由16.4%提升至140年38.0%,增加約86萬人。110年總旅次量1,120.5萬人次,140 年為 906.0 萬人次,下降近214.5萬人次,約19.1%,旅次率從1.96次/人/日下降至140年1.92次/人/日。2.未來年中臺區域跨生活圈以省道台1線壅塞情況較為嚴重,需供比較高的路段集中於臺中彰化間,需供比介於 0.97 至 1.09,顯示未來年台1線仍為最重要的城際路廊;國道需供比較高的路段集中於臺中彰化間,分別是國道1號和國道3號,需供比分別為 0.59-0.61、0.62-0.75。3.未來年中臺區域各生活圈以臺中生活圈內之台 10 線、台 10 乙線、台 13 線、環中路、中清路、向上路等道路需供比高於 1;其次為彰化生活圈內之台 19 線、縣道 141 線、縣道 146 線等道路需供比高於 1;而苗栗、南投、雲林相對而言壅塞情況不顯著。4.未來中臺區域陸路運輸發展策略建議可朝(1)國際海空港持續強化港埠與幹道之連結性,提升客貨運輸效能;(2)城際運輸系統,公路系統強化智慧交控管理,提升運輸廊帶效率,公共運輸系統強化轉乘接駁服務,提升公共運輸系統使用率;(3)配合產業園區發展,強化通勤旅次接駁服務。(4)高齡化社會運輸環境發展,掌握高齡旅客行為,持續優化高齡人口運輸服務;(5)因應2050淨零碳排運輸發展,推動公路運具電氣化,反映私人運具使用成本,強化私人運具管理;(6)重要觀光景點聯外運輸發展,運用運輸需求管理策略,提升公共運輸服務。

95 特價9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檢討規劃及應用軟體建置計畫(2/2)-112灰藍

交通部為協助汽車客運業者瞭解各條營運虧損補貼路線之成本結構與提高管理績效,於89年實施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本所亦開發其應用軟體供業者及主管機關使用,因公共運輸經營環境改變,包括智慧化、電動化以及服務方式日益多元,客運業者經營型態及管理方式亦有調整,原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已逐漸無法涵蓋需求。本計畫檢討修訂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提出建議修訂方式並配合建置軟體,以因應公共運輸經營管理數位轉型及決策支援之需求。本期為2年期計畫之第2年,完成「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修正版」應用軟體建置、測試、實作回饋及教育訓練等工作項目,並提供交通部、公路局、地方政府等主管機關成本計算制度改善及配套措施建議,有助於費率制定或虧損補貼等決策支援應用,亦可提供客運業者內部成本經營管理分析應用工具,以提高業者經營效能及公共運輸服務水準。

95 特價3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機車聯網協作安全與服務擴散試驗研究計畫

為使交通安全、效率與人本觀念再進化,本計畫接軌智慧道路發展趨勢,以機車為核心,擴散機車聯網安全應用服務範圍至市區道路之號誌化與非號誌化路口,深化與機車業者合作導入車端警示機制,驗證聯網二輪車安全警示資料格式標準(TWM)概念,並強化機車騎乘行為分析,從多元面向帶動機車安全聯網智慧化發展,健全機車產業轉型聯網協作之發展基礎。計畫成果包含:(1)於桃園中壢及新北淡水建立服務驗證及標準概念驗證場域,完成25處智慧路口建置。(2)與機車業者合作於場域投入700輛智慧聯網機車。(3)完成中壢場域安全改善分析,驗證服務成效。(4)持續推動TWM標準發展,於淡水場域驗證與不同標準(TCROS)的互通調和。(5)完成機車騎乘行為分析評鑑,發掘場域潛在危險路段。

95 特價8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建構運輸部門2050深度減碳評估模型及推動溫室氣體減量(1/2)—模型建構與減碳工作推動-112灰

本計畫進行2050年運輸部門淨零排放之減碳路徑探討及運輸部門2050深度減碳評估模型架構之建構,協助研擬「第二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溫管法法定工作),進行運輸部門各運具溫室氣體排放量相關數據之更新與推估。

95 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應用模擬模式建立國際機場空側容量評析方法之研究(2/2)-桃園機場空側容量評估與分析-112銘黃

本計畫創新研發我國可自主掌握之單跑道機場空側容量評析核心技術,釐清可表達容量評析情境之參數項,並完成臺北松山機場在既有條件及分析情境下之空側容量評估,可提供民航局、桃園機場公司強化規劃評估與營運調度,使機場空側設施管制作為朝數據化及模式化發展,進而提升我國際門戶機場營運效能。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鐵路系統供需診斷模式軟體之維護與擴充及策略分析(2/2):完成軟體維護與擴充及策略分析[112銘黃]

本計畫透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之應用,進行鐵路供需診斷與策略分析,成功建立多項抽象數學模式並據以開發鐵路系統供需診斷核心技術,接續整合搭載各演算模組以及多種數據,建置完整且具實用能力之「智慧鐵路平臺」。本計畫之目的在維護鐵路系統供需診斷模式軟體、擴充列車資料與分析功能,並進行策略分析,以期協助交通部及相關單位進行政策研擬與方案分析。

95 特價16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構建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2/2):系統雛型開發與驗證實作[112粉紅]

因應5G資通訊技術全球發展趨勢,並基於數位轉型及數位雙生等數位治理觀念,本所於民國110年提出「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之研究計畫構想,並完成「構建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1/2)-功能架構探討與系統規劃」(以下簡稱前期計畫),並依前期計畫研究成果為基礎,辦理本(111)年度「構建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2/2)–系統雛型開發與驗證實作」(以下本計畫),初步完成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雛型系統開發,納入交通預測模式庫及公共運輸管理相關知識庫等概念性驗證實作,並結合實作場域之交通即時資訊蒐集,以數位雙生技術提供3D視覺化呈現,進而發展城市智慧移動核心技術與創新應用服務。本計畫亦就原通訊協定中之現場設備共用訊息、號誌控制器訊息、車輛偵測器訊息、資訊可變標誌訊息、自動車輛辨識訊息等,廣泛蒐集各方意見,進行通訊協定3.0 版修改與新增;同時納入都會區輕軌與緊急車輛運行、車聯網環境下之交通管理中心管理與控制、現場設備間之設備對設備(D2D)、資訊安全等新增需求,以期都市交通控制通訊協定能與時俱進。此外面臨5G通訊環境與多元智慧運輸應用需求挑戰時,亦針對緊急救援車輛智慧號控系統進行驗證實作,在前期計畫完成之緊急救援車輛智慧號控系統規劃與概念性驗測成果基礎下,於本計畫實作示範場域進行包含車輛定位精度、通訊技術與協定、緊急救援車輛即時位置發布等課題之技術驗證實作,並歸納實作經驗提出緊急救援車輛智慧號控系統建置參考手冊。

95 特價61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推動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事項及深化減碳路徑評估[112灰]

為提升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效益,配合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範之法定工作研究,確保運輸部門減量目標之達成,亦因應國際淨零排碳趨勢,評估我國運輸部門達成深度減碳之可行路徑,透過蒐集國際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策略、節能趨勢及淨零排放路徑之相關文獻,以提出第二期運輸部門行動方案之精進可行策略及「2050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評估報告」初稿,推動方向與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永續運輸策略三大主軸-需求減量、運具轉移與技術改善一致。另建議未來可朝向強化運輸需求管理並增進交通管理執行力道,以及擴大推廣遠距生活,以減少運輸需求;或可參照國際上已提出或立法促進燃油車退場之作法,並完備電動車使用環境,以加速運具電動化。同時,檢討109年及第一期全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成果,以完成執行排放管制成果報告編寫,前4年(105-108年)在各機關積極作為下,減量表現多符合預期目標;若以全期(105-109年)排放量加總,預估運輸部門已達成第一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然而, 109年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之不可抗力因素影響,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未能達到年度管制目標。本計畫並掌握環保署溫管法修法進度,研析修法內容對交通部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提供建議。本計畫亦延續歷年計畫所建置之運輸部門各運具溫室氣體排放量相關參數資料之基礎,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相關數據之更新與推估。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應用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探勘高風險路段(2/4):車內異常事件影像辨識技術開發[112綠]

過去由於鮮少蒐集駕駛過程的資料,在肇因判斷上多以事故發生當下的近因為主,然近因並不一定為肇事主因,僅預防近因也未必能有效預防肇事。本計畫之目標在將目前以事故資料為基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程序,提升為以事故資料、異常事件及駕駛行為等為基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程序。本計畫為4年期計畫之第2年計畫,以第1期計畫為基礎,加入車內影像辨識技術,討論現有車載設備與數位行車記錄器限制時,同時考量車內外異常事件分析之需求,建立異常事件影像辨識技術訓練,整合資料集合找出車內外異常事件型態與空間特性等關聯,最後提供業者駕駛人管理及主管機關易肇事地點管理。本期計畫訪談五家國道客運業者,以車內設備裝設現況、常見車內異常行為、駕駛安全管理、從駕駛安全管理角度對ADAS警示系統之期望之四個面向探討,觀察出業者皆將使用手機視為分心事件,而業界尚無統一界定疲勞標準,透過文獻回顧將分心行為分為三類:認知分心、眼部分心、手部分心,而車內異常行為定義為在分析手部分心行為與事件異常程度之關聯後,判定與事件異常程度相關之行為,並將車內駕駛行為綜整成三大項:頭部方向、偏離程度;手是否在方向盤上、手部位置;動作項目。本期計畫接著發展車內影像辨識分析架構,透過OpenPose辨識駕駛18 個關節點資料集,以進行深度學習影像辨識,推論駕駛手和方向盤、頭部動作、手部動作,及其身體動作,結果受環境光影變化與成像效果影響,因此在光影辨化大的傍晚和夜間時段,以及在成像不佳的鏡頭畫面在辨識率上表現較差。透過人工真值與影像辨識比較結果,顯示雖各項手部分心動作在人工辨識及影像辨識兩種模式的顯著性不盡相同,但參數的符號大多一致,影像辨識技術確能有效辨識駕駛車內行為,並協助偵測異常事件,建議業者在考量技術、規格、功能與成本等四層面下,能進行車內駕駛行為影像辨識之技術開發與建置,以達到車隊管理與交通安全之成效。本期計畫沿用前期計畫之2,558事件,分別進行車內行為與行車動態、車內行為與異常事件之分析,再接續分析車內行為、車行動態及異常事件的整體關聯性。研究發現駕駛員於開車中所有行為除操作車內設備外,皆與駕駛員分心有顯著正相關。在事件動作序列分析中,不同行車動態的條件下,駕駛若出現特定動作或是動作組合,則容易發生異常事件。在前車變換車道的情境下,駕駛只要高速接近前車(FCWH),就容易發生異常事件;在本車變換車道的情境下,本車離前車太近(SDW0.4)且駕駛有操作非撥桿的車內設備動作,容易發生異常事件;在本車車道偏移的情境下,當駕駛有身體前傾、雙手離開方向盤、拿東西等無法即時適當控制車輛的動作,容易發生異常事件。異常事件的時空分析結果指出,分心行為不論從巨觀至微觀的角度,都對警示事件、異常事件造成顯著正向之影響。意即,時空環境有部分條件使分心事件較為好發,而分心事件又會顯著使警示與異常事件發生。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3/19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