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縣政府辦理獎勵建築物增設停車空間供公眾使用管理情形
本專案審計報告揭露市縣政府辦理獎勵建築物增設停車空間供公眾使用管理情形,部分市縣未落實執行列管及不定期抽查之措施,肇致部分獎勵增設停車空間未依規定對外開放供公眾使用,且衍生增加建築物樓地板面積所產生之額外銷售利益淪為起造人之龐大不合理利潤,未能發揮應有之效益,以及部分案件標示牌或動態剩餘車位顯示裝置未設置或不符規定;部分於增設停車空間容積獎勵施行期限前申請建造執照及容積獎勵案件,已逾數年仍未取得建造執照,衍生仍得適用已失效力之法規申請容積獎勵情事,經審計機關促請研謀改善,並揭露於 107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嗣經監察院立案調查並依法糾正,市縣政府對於獎勵增設停車空間申請及管理等相關缺失,已督促建築物所有權人申請停車場登記證並開放供公眾使用,持續不定期抽查開放供公眾使用情形,及加速辦理建造執照審查作業。
新北市歷史建築五股守讓堂拆遷重建計畫執行情形
中華民國審計部獨立行使審計職權,監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預算之執行,並就其運用資源之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進行考核,本書揭露新北市政府辦理歷史建築五股守讓堂拆遷重建計畫,未規劃用地取得時程及妥適審定工程發包預算,肇致計畫執行延宕,且拆卸後歷史建材歷經多次搬運,復未妥善維護管理,致嚴重損壞等情事,經審計機關促請研謀改善,新北市政府已於109年7月24日完工並開放使用,另訂定文化資產修復工程造價參考標準等規定,作為日後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或重組工程預算編列參考基準,並加強人員教育訓練,避免類此情事再次發生;此外,針對殘缺無法作為修復使用之歷史建材,於五股守讓堂室內及室外設置展示區,推廣文化資產教育,達成文化資產永續傳承之目標。
感潮河段橋梁梁底檢測工具精進研究[111深藍]
感潮河段水面受漲退潮影響,橋梁時常梁底浸泡於水下,此時若梁底水泥結構產生裂縫,受海水入侵梁體易造成鋼筋鏽蝕及橋體剝落,進而逐漸降低橋梁之承載能力,嚴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本研究延續2019年的「感潮河段橋梁梁底檢測工具研發建置計畫」之成果,利用多節可伸縮之特性,將鏡頭探入狹暗橋梁底部空間,橋檢人員應用梁底檢測機械手臂,即可於橋面上操作,透過回傳影像即時檢查橋梁梁底狀況。本研究精進獨立推車型工具,增長檢測臂桿至8公尺並以碳纖維改良檢測桿材質、結構,提升影像穩定度及清晰度,並新增LED補光照明、雷射虛擬尺功能及定位功能,經實地測試3座公路橋梁,已能穩定伸展並移動至橋梁下方拍攝梁底影像,除可用於檢測感潮河段橋梁底部實際狀況外,亦有助提升橋檢作業之品質、效率及人員作業安全。
港區工程基本資料庫移轉建置研究[111深藍]
由本中心所開發的港灣構造物維護管理系統,其港區港灣設施在進行巡查檢測與日常之調查維護作業時,必需要參考相關設施的詳細資料,常透過港區工程基本資料查詢系統進行資料的查詢。
透地雷達檢測道路孔洞方法之初步探討[111深藍]
臺灣地區公路品質維護不易,會因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道路損壞,間接或直接影響到用路人安全。道路孔洞、間隙、淘空及沉陷等內部缺失,如僅靠人工目視進行檢視修補,仍有其侷限,以非接觸性與快速性的透地雷達技術來探測道路地下環境,其不需開挖,可減少對道路的破壞及減少維護經費。
港灣構造物維護管理資訊系統及新興巡檢技術應用探討[111深藍]
2020年版運輸政策白皮書「運輸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與防災」分冊中揭示,國內商港易受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以及颱風強度增加等極端天氣事件侵擾,故思考健全商港區域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與抗災能力,增進商港環境韌性、降低脆弱度為重要之課題,爰此,該書提出「優化設施管理資料庫及系統」策略,俾利達成掌握轄內各項設施基本資料及狀況、提升安全性及達到全生命週期管理之目的。
110年臺灣沿岸地區金屬材料腐蝕環境調查研究[111深藍]
臺灣地處亞熱帶,屬高溫、高濕、高鹽海島型氣候,金屬構件甚易腐蝕。為此,有必要建置屬於本土腐蝕環境資料庫,以利結構物於防蝕設計與維護管理的依據。本研究主要工作項目包括:1.臺灣大氣腐蝕因子調查,2.現地暴露試驗之腐蝕速率量測,3.建立大氣與水下腐蝕因子資料庫,4.金屬腐蝕與環境因子關聯性分析。
110年港灣環境資訊系統維護與功能提升[111深藍]
本計畫延續「109年港灣環境資訊系統維護--功能提升」計畫之研究成果,以「港灣環境資訊網」為基礎,進行港灣環境資訊網站系統維護及海氣象資料加值與系統功能擴充。本計畫整合多元的應用服務,希望於實質應用上,提供各相關管理單位海氣象資訊的運用,包括在港區範圍、海域範圍的海象觀測與模擬資訊以提升防災資訊服務之目的,做為後續應變與緊急狀況之決策參考。
臺北港鄰近海域歷年地形變遷特性分析[111深藍]
臺北港位於新北市八里鄉訊塘村海濱,濱臨臺灣海峽,港區範圍南起紅水仙溪出海口之北岸,北至八里污水處理廠之南界,自1993年起開工建港,港區用地全以填海造地方式取得,並為滿足港埠運能需求,近20餘年陸續推動各期工程擴建計畫迄今。
推動我國無人機科技產業發展 先期研究規劃[111粉]
發展無人機應用服務已成為國際趨勢,其高機動性、高彈性部署特性,使其在交通領域具有極大應用潛力,能夠有效提升運輸系統之易行性、可及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透過國內外無人機技術研發、產業趨勢與政策相關資料蒐集及訪談,據以研擬我國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發展策略。重點成果包括: 蒐集國內外無人機發展趨勢及應用現況、盤點我國無人機科技產業關鍵技術能力及能量缺口,並依據國際發展趨勢及我國產業現況,修訂「我國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發展策略及路徑圖2.0版」,以及研提兩項我國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2025年里程碑,同時提出籌組我國U-Team之規劃,以循序推動前述策略目標。
船舶監控預警系統之應用(2/2)-交通量及事故熱點分析應用模組開發[111深藍]
國際海事組織(IMO)積極推動的「e-化航行」正是為了建立系統性的國際架構,使科技發展得以協調應用於提升海上安全、保安與海洋環境之保護。臺灣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海上船舶來往航運的交通樞紐,在既有航行海域空間不變,而船舶數量迅速增加的狀況下,導致船舶航行發生事故的案件數逐漸提高。
臺中港靜穩度水工試驗暨波浪數值水槽之初步探討[111深藍]
本研究依據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中港40 年期主計畫」長程外廓堤增建設施規劃,以及蒐集臺中港地形水深資料,研究臺中港長程配置方案完成後,推估2年後之港區變化,並配合數值模式加以評估水工模型試驗之結果與鄰近港區之地形變化特性,結果顯示堤防內側渦流與紊流確實對於結構物周邊產生摩擦剪應力集中之現象,符合水工模型試驗之研究成果。
公路系統規劃階段強化調適能力之探討(1/2)[111土黃]
本計畫參考國外公路系統氣候變遷調適手冊與指引,提出將氣候變遷的因素納入既有規劃流程的構思,供設施權責機關參考。
花東地區在地多元運輸共享服務經營輔導計畫(共2冊)
本計畫以公路客運服務為主幹線、噗噗共乘服務為支線服務最後一哩路,完善偏鄉交通運輸服務,建立偏鄉運輸系統基本配置,並續辦擴大延平鄉、萬榮鄉、卓溪鄉及富里鄉等場域共享運輸服務,以及研擬在地共享運輸服務導入指南,作為未來其他偏鄉部落推動在地共享運輸服務之參考。計畫主要成果包含1.續辦及擴大4處偏鄉在地多元車輛共享運輸服務,截至111年1月底,計畫期間總計服務99624人次、23937車次,並且在試辦期間之平均滿意度達90%以上。2.精進多元車輛共享媒合平台,包含車輛動態、營運成本管理、LINEPAY支付、乘車回報、司機服務回報等功能。3.試辦民眾乘車付費之機制,整合各部會及CSR資源,導入區塊鏈技術,提升偏鄉運輸服務資料透明度及可信賴性。
臺灣西部近岸港口外廓配置對毗鄰海灘沖淤之影響評估[111深藍]
本研究所稱之「近岸港口」,係通指港口之外廓防波堤或航道出口,係座落於低潮期間之碎波帶內,或位於內灘者。主要研究目的在探討並評估臺灣西部近岸港口外廓配置對毗鄰海灘之沖淤影響。
港區船舶能源使用及空氣污染排放偵測技術評估之研究[111深藍]
因應國際海事組織(IMO)制訂的2020年船舶使用低硫燃料油規定,交通部自108年1月1日起推動進入我國國際商港應採用硫含量0.5%以下之低硫燃油措施,航港局檢查低硫燃油作業係由船旗國或港口國管制檢查員依據現有船舶遴選方式選定目標船並登輪執行檢查。本計畫為輔助航港局進行船舶能源使用及空氣污染排放檢查機制,針對國內外空污偵測技術進行探討及評估適用於船舶空氣污染排放偵測之技術成熟度,以提供航港局或港務公司可透過科技輔助進行疑似高污染船舶判別機制,並作為登輪檢查之參據。
公路邊坡場址客製化依時預警系統精進與維護[111深藍]
計畫延續前期對公路邊坡與擋土系統因降雨引致之滑動破壞研究,進行解析法分析,並搭配無線土層與結構反應監測模組,精進適用於土層邊坡之客製化公路土壤邊坡滑動預警架構,適用對象依滑動機制,區分為淺層崩塌及飽和土層滑動,並以體積含水量與地下水壓作為預警,指標於分析架構中具依時特性。
花蓮海岸公路浪襲預警及防災應用技術之研究(2/2)-浪襲預警及因應對策分析[111深藍]
本研究已於前一年度(109年)完成整合臺灣近岸海象預報系統、近岸即時海象觀測資訊以及利用波浪溯上資料庫建立花蓮海岸公路浪襲預警系統。本年度的工作主要利用COBRAS及XBeach等數值模式在台11線人定勝天路段7處斷面的外海設置不同水深位置的離岸潛堤,藉由情境模擬颱風長浪對沿岸的衝擊來分析長浪溯上距離以及長浪作用力的影響範圍。模擬所得的結果可幫助瞭解颱風長浪對公路沿岸造成的影響,並參考花蓮海岸二級防護計劃來研擬此區域的海岸防護因應對策。
無人機影像監測技術應用於臺中港區管理之研究[111深藍]
無人飛行載具在近年來發展成熟,其可搭載高解析攝影機同時具高度的移動性以及遠距遙控功能,能夠取代人力快速且輕易地到達過去不容易接近的區域。再者目前無人飛行載具結合影像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大範圍或特殊環境條件下的資料收集任務中,為在有限人力之下要能持續監測港區設施安全穩定的理想選擇。
船舶特高頻資料交換與航行風險評估之技術發展[111深藍]
臺灣位於東北亞和東南亞交界處,往北連結日本、韓國,往南連接東南亞各國,且為東北亞與東南亞海上來往航運的樞紐,在海運與經濟貿易上更為重要據點。雖然,近20年以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提供了海域內各船隻的即時資訊,然而海上事故卻仍常造成人身安全及船舶財產嚴重損失。為降低海上事故發生的可能,本計畫主要蒐集往昔海上事故歷史資料,分析其類別與時空分布以進一步了解其發生的熱區與風險因子。
國道三號大甲溪橋地工織布保護工法現地沖刷試驗及驗證[111深藍]
本研究針對地工織布應用於橋墩基礎保護工法,以國道三號大甲溪橋為研究對象,於109年完成現地地工織布保護工法之鋪設,本年度(110年)針對試驗橋址進行保護工法的沖刷穩定度觀測,評估織布保護工法之成效,以現地試驗方式來驗證本所過去的研究成果,透過本年度所觀測之資料評估結果顯示,地工織布能有效阻斷向下滲流掏刷而保護鼎型塊穩定之作用
110年港區震災速報系統維護及地層下陷調查分析研究[111深藍]
臺灣西南沿海縣市,包括雲林、嘉義與臺南等港灣地區,其地層大都屬現代沖積層,土層疏鬆軟弱且壓密尚未全部完成,極易因附近地區地下水抽取、大規模海埔新生地回填及結構物荷重或地震力等原因造成地層下陷,影響公共工程及港區各樣設施之安全。
軌道扣件缺失人工智慧辨識現地測試及精進研究[111深藍]
本研究以AI方式進行全自動辨識鐵路軌道構件,得以降低人工巡檢的人力及時間,並將此技術實地測試與應用推廣。首先蒐集國內外鐵路軌道構件檢測案例並分析其設備、方法及國內適用性,接著建立軌道構件樣本的擷取設備,包含影像記錄及照明,再依收集之上視、側視軌道構件樣本,分為上視10種缺失類別、側視4種缺失類別與2種正常類別之影像標記,採用YOLOv4-Tiny模型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再從測試資料驗證構件缺失檢出率。
應用雷達技術於海象觀測作業化之校修與維運[111深藍]
本計畫之目標為建立一套高頻雷達資料處理及瀏覽系統,發展觀測臺灣海峽中部之海氣象資訊技術。本研究執行內容包含精進雷達訊號分析技術及解算最佳海氣象量值、雷達資料品質評估、雙雷達系統整合與驗證、建立海況資料展示系統。
馬祖港域能見度探討之研究(1/2)-環境因子特性分析[111深藍]
馬祖地區於每年3至5月間,受到南風影響,暖濕空氣流經較冷的水面或地面而形成多雲霧的天氣。平流霧厚度可達7百公尺以上,天氣好時的日間太陽幅射最多只能消除雲層頂部一部分,因此,如果平流霧歷久不散,能見度驟降,即可能造成馬祖交通停航的情況產生,一但對外交通中斷,則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與經濟的發展。
應用智慧監測進行海象數值同化研究(1/4)-臺中港監測資料智慧檢核及補遺[111深藍]
本計畫配合交通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之目標:「臺中港母港海氣象特性分析及觀測系統運維」所測量之臺中港現場海象資料,可作為風場模式比對及校驗使用。臺中港區一直以來都是商業船舶往來停靠的重要港口。為了船舶運行以及碼頭作業的安全,進行臺中港區海氣象觀測資料特性分析與港區的風場分析。
110年主要商港波流觀測與特性分析[111深藍]
根據歷年統計資料,基隆港有義波高Hs平均為1.04 m,波浪週期Tp分佈以6~8秒間比率最高,海流平均流速為19.1 cm/s;蘇澳港波高平均為1.3 m,波浪週期Tp分佈以8~10秒間比率最高,秋季波高最大,為1.5 m,海流平均流速為18.2 cm/s;花蓮港波高平均為1.24 m,波浪週期Tp分佈以介於8~10秒間比率最高,海流平均流速為19.6 cm/s
110年主要商港風潮觀測與特性分析[111深藍]
根據本年度(109年9月~110年8月)統計資料,整年基隆港平均風速為 4.0 m/s,主要風向為NNE向,平均潮位、潮差為1.04m 、0.59m;臺北港平均風速為6.7 m/s主要風向為NE向,平均潮位、潮差為1.55m 、2.33m;臺中港平均風速為10.6 m/s,主要風向為NNE向,平均潮位、潮差為2.9m 、3.83m;布袋港平均風速為4.6 m/s,主要風向為N向,平均潮位、潮差為1.41m 、1.44m;安平港平均風速為4.3 m/s,主要風向為N向,平均潮位、潮差為0.84m 、0.58m;高雄港平均風速為2.4 m/s,主要風向為NNE向,平均潮位、潮差為0.86m 、0.52m
水波時尺或時頻分析法之比較與應用(4/4) The Best Wavelet for Water Waves[111深藍]
本研究探討水波分析之最佳仔波,並及於一個新型態的類仔波,其全文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部分,即:鑑取、驗証、應用、創新。在鑑取上,研究所含蓋之離散仔波函基類屬相當廣泛,具有函基屬性上的全面性或完整性含蓋,其所得最佳仔波在離散領域是為半正交之樞點順適仔波,而其在連續領域的對應仔波則是為莫利仔波,此外我們亦將富立葉函基加入該鑑取比較考量。
110年海氣象自動化預報模擬系統作業化校修與維運[111深藍]
本計畫屬於港灣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港研中心)110年科技綱要計畫「海洋及交通運輸防災技術研究(4/4)」下,分項「港灣環境資訊整合及防災應用研究」細部計畫之子計畫。計畫除了持續維運海象模擬作業化系統正常運作外,今年度研究重點為北端海域,主要課題包括小尺度風浪模組、小尺度水動力模組、優化港區靜穩模擬模組及其他相關海象模擬之改善等。研究成果包括優化風場處理系統執行架構及完成臺海風浪模擬作業系統每日四報升級;利用港研中心波浪、潮位及海流觀測資料,校驗臺灣周圍海域風浪、水動力模擬成果,成果將作為風浪、水動力等海象模擬改善之依據;完成110 年度9 海域主要港口模擬與觀測成果評估,並以颱風期間為評估重點;完成北端海域小尺度風浪模組及水動力模組建置,分別納入臺海風浪模擬系統及臺海水動力模擬系統測試與模擬成果校驗;利用花蓮港及蘇澳港港內、外波浪觀測資料,校修花蓮港及蘇澳港港域波浪模組相關參數值,達成優化花蓮港及蘇澳港港內靜穩模擬目的。
港灣風波潮流模擬及長浪預警之研究(4/4)-模擬評估及靜穩預警研究[111深藍]
本計畫均以作業化方式整合大洋、近岸及港灣海域之風浪、潮汐、海流及海嘯模式,並進行長浪預警推動。本年度為強化商港及近岸之海象模擬模組,結合相關計畫內具有經驗與基礎之技術研發團隊,新增東部之商港與海岸公路所需近岸風浪模組及浪襲預警模組,並發展長浪模擬預警及港內靜穩示警模組。
2021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一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本專輯收錄本屆12件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營建業界良好的經驗,以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營建產業積極投入,擴大傳承並扎根,共同力行綠建築發展。
淡海新市鎮智慧交通場域試驗研究計畫
為了因應全球性的5G、自駕車、車聯網及智慧城市的發展洪流,自2019前年交通部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12大產業小組。其中最為核心的「5G智慧交通應用推動」小組推動策略與方向,即是以淡海新市鎮持續完善開放試驗場域精神。藉由建構聯網車環境,調合國外內環境與需求差異,接軌國際發展新趨勢。透過訂定資通訊標準,進行相關創新及試驗示範、構建一致性驗證流程,以提供環境給予產官學研進行測試及驗證,並產制建置指引與實務數據,提供各縣市參考依據。期望可反饋產學研界共同精進技術之發展,最終加速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鏈結,輔助新興產業生態鏈。
電動公車示範計畫執行績效分析與推動策略支援應用(2/2)[110粉]
本計畫目的為蒐集電動大客車之示範與一般型補助計畫於執行期間之營運數據,並建置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台,分析營運及行車數據,以利掌握電動大客車之關鍵指標及檢核營運績效。同時,藉由本計畫執行累積之實際營運數據,訂定車載機資料傳輸機制與電動大客車導入指南,將相關內容納入示範計畫補助要點執行。本計畫成果包括蒐集我國電動大客車實際營運數據資料、檢討修正電動大客車車載機及充電設施之資料蒐集項目及傳輸機制、追蹤示範計畫電動大客車營運績效、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臺功能精進與維運與訂定電動大客車導入指南(草案)。本計畫之具體成果可以提供做為政府、客運業者、車輛製造商後續執行之應用,為後續擴大推動電動大客車帶來正面效益。
智慧運輸發展與車輛安全法規技術諮詢管理計畫(1/4)(共2冊)
交通部「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10-113年)」以政策創新引導產業發展,營造智慧交通生活環境,將智慧運輸推展至更整合、友善、方便、效率的層次。在以創造低碳交通及友善環境的目標下,延續前期執行亮麗成果,持續帶動智慧運輸產業發展及創造未來智慧移動(Smart Mobility)生活。因應科技進步一日千里,過去建立之成果與經驗需繼續向前突破,為此,本計畫針對智慧運輸科技相關議題進行研究,以提供交通部政策方向參考;另為加速臺灣政策環境配合自駕科技發展調適,本計畫亦將自動駕駛等智慧車輛安全法規列入重點研究方向,以建構我國自駕車發展利基。相關重要成果請參閱本研究報告之執行成果摘要。
2020全國綠建築 繪畫徵圖比賽•得獎作品
為提升綠建築扎根教育成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2016年度起,以創新的宣傳方式,舉辦「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並於2019年正式更名為「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同時整合綠建築數位教材教學、綠建築示範基地導覽與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鼓勵並引導學生、教師及家長至綠建築現地觀摩,使學生透過開放且活潑的繪畫比賽,對綠建築有所認識,並在繪畫比賽創作過程中,進而了解綠建築意義。比賽自2016年至2020年已完成辦理5屆,累積得獎作品共計955件,顯示綠建築教育已逐漸向下扎根茁壯,期能持續以活潑多元競賽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讓綠建築觀念深植於心,潛移默化擴大推廣綠建築永續環保的理念。本作品集收錄了2020年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作品共計218件,每件作品都蘊藏豐富的線條、色彩、光影與無限的想像力,展現出小朋友們對綠建築的認識與繪畫的投入,能藉由比賽發掘出許多內容豐富與優異的繪畫作品,謹以此作品集,將各位參賽者辛苦完成的傑出成果,分享給喜愛繪畫、關心綠建築的人士。
政府推動鋼鐵產業再生粒料運用於公共工程執行情形
本專案審計報告揭露政府推動鋼鐵產業再生粒料運用於公共工程執行情形,於「再生粒料運用於公共工程跨部會推動小組」運作成效、再生粒料相關施工綱要規範、使用手冊訂定、流向管理及教育宣導等面向,仍未臻完善,經審計部促請相關機關研謀改善,已強化再生粒料推動小組功能、增訂「轉爐石瀝青混凝土鋪面」施工規範專章、增訂鋼鐵產業再生粒料相關使用手冊及修正鋼鐵產業再生粒料之流向管理系統功能等。
南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系列研究(2/2):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110淺黃]
本所自105年起逐步精既有「城際運輸需求模式」轉型為「區域運輸需求模式」,並以北臺區域為研究範圍,於105~107年度進行整體運輸規劃(旅次特性調查、需求模式建構)與發展策略分析。
商港整體發展規劃(111-115年)[110銘黃]
本計畫針對影響海運發展之外部因素,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變化、社會環境需求與科技技術變更,並從航運產業與港口營運模式角度分析既有營運課題。
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聯外交通改善策略之研究[110淺黃]
本計畫透過蒐整高雄港及周邊現況發展情形,與交通特性資料,針對未來之運輸需求進行分析預測,盤點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六、七貨櫃中心)所面臨之聯外交通課題,研提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等改善措施,及短期及中長期策略及行動方案。
臺灣鐵道容量手冊:輕軌運輸系統篇(A、B型路權)[110淺黃]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推動各項軌道系統相關建設,並計畫將於各都會區規劃推動輕軌運輸系統,為了確保未來系統可在最經濟的條件下提供符合預期品質的運輸服務,需要系統化之軌道容量分析方法與工具。因此,本所自民國108年起進行了相關研究,並將成果彙集成臺灣鐵道容量手冊-輕軌運輸系統篇(A、B型路權)。本篇是手冊的第四個篇章,針對輕軌運輸系統,介紹鐵道容量分析的方法、鐵道容量分析程式的使用,並以數個案例來說明其應用方式。本所將持續致力於鐵道容量相關研究工作,俾使臺灣鐵道容量手冊內容更趨完整,以提供相關單位引用參考。
鐵道部園區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東側圍牆與石板道修復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
記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清代機器局構』東側圍牆及石板道修復再利用工程」工程施工情形,也透過修復工程進行古蹟本體及紅磚小屋、36號建物之調查研究、拆除及解體調查之紀錄補遺,並以完備鐵道部園區整體空間發展與建築歷史之研究。
109年度公路公共運輸年報
本(109)年為本期「公路公共運輸多元推升計畫(106-109年)」的第4年,本年報書寫109年我們的經驗與執行成果,內容依序為壹-演化與開拓、貳-執行與成果、參-亮點範例—引領複製的幸福巴士、肆-亮點專案—公路公運借鏡標竿、伍-回顧與展望、陸-核定補助計畫清摘要附錄等六章。
事故型態導向之路口交通工程設計範例參考手冊[110綠]
本手冊為「事故型態導向之路口交通工程設計範例」研究計畫之附冊,其中整合各項交通安全工程設施的設計與配置,形成針對各肇事型態的可用改善措施提供設計範例,供道路管理單位與道路設計者用於交通工程改善。本手冊係針對各肇事型態為對象彙整交通工程改善設計範例,手冊架構除第一章緒論外,依據國內路口各主要事故型態,分成右轉側撞、左轉側撞、左轉穿越側撞、擦撞、追撞與交岔撞等六個主要部分,分別彙整各相關設計範例,最後一章收錄3個綜合應用案例路口,示範整合應用模式。
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之維運、功能強化及教育訓練(2/2)[110藍]
本所研發「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以下簡稱本系統),以公共運輸整合資訊流通服務平臺為基礎,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人口分布資料、公車營運資料與社經資料等進行加值應用,提供多項評估指標自動運算與分析圖表產製之功能,可協助主管機關客觀衡量公車服務缺口及評估運輸資源配置調整之影響,克服過去因資訊不足或仰賴經驗判斷所導致的管理盲點。截至109年底,本所已授權19個縣市政府及6個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使用本系統進行案例分析,落實研發成果之應用。本報告為「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之維運、功能強化及教育訓練」第二年期計畫,主要以第一年期計畫成果為基礎,持續針對系統進行功能優化,並精進家戶可及性與移動性分析,提升本系統應用價值,俾利民國110年起將系統移轉交通部公路總局負責維運。此外,本期計畫辦理6場次教育訓練,教導使用者操作本系統,以擴大推廣成效。
臺灣環境工程教育發展史[軟精裝]
本篇《臺灣環境工程教育發展史》內容計分四章,第一章環境工程類教育發展概況,簡述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國內環境工程學系之發展與畢業生就業概況;第二章國內環境工程類教學發展情況,就環境工程教育發展上重要旅程碑之系所,說明其發展歷程、師資與課程規劃、教學研究特色與設備;第三章國內環境工程科技發展歷程,介紹國內環境工程與技術發展規劃之沿革、環保施政與環保科技之發展;第四章國內環境保護體系發展歷程,摘述環保行政體制以及環保產業之發展。期盼本篇所彙整及撰述的臺灣環境工程教育及環境工程科技、政府環保施政及環保產業之發展歷程,可以提供相關各界人士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