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精裝]
本書為日本當代重要唯識學者上田義文學術論文的選譯,就其所選之論文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這些論文選集的譯出對於台灣乃至以所有中文為母語的佛學學者,在研究唯識學上都是一大福音,可以看到唯識學的另一個深刻的哲學樣貌與思考觀點。譯者陳榮灼先生在唯識學與哲學各領域,都有傑出的造詣,在此論文選集的翻譯上,亦能精確的譯出作者的原意,並詞語通順易讀。上田義文對於唯識思想的解讀,可說獨樹一格,亦相當有爭論性,其對於唯識重要思想概念的解釋,即便對於已熟悉唯識思想的學者而言,仍是相當艱難的,陳教授將其論文譯為中文,得減除日語上的一重障礙,大有助於對其思想的理解......能使唯識思想的研究再臻一層。
明清家政書與家庭經濟論的新發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家政學」是西方傳入的學科,且形成一定的性別刻板印象,實有別於傳統歷史脈絡中「家政」的知識內容與實踐。關於治家議題的研究,過去歷史學者多聚焦在倫理訓誡、家訓體裁、家族史或宗族史研究,針對「家政」作論者甚少。本書嘗試新猷,從「家政」作為“home economics”入手,探討明清家政書強調產業經營增殖的重要性。「家政」是家事、家務;從「家」的生存實態來看,產業的消亡足以導致家的衰落而難以維持其運作,故經濟生產為家務勞動的核心,由此彰顯出家父長的權威與支配。因應此一「家」與「經濟」交涉的新課題,在研究方法上結合經濟史與治家議題,來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而又不同於經濟史學者以計量法來研究經營效益問題(與西方相對照)。
新編土漢辭典[軟精裝]
關於土漢字典/ 辭典《土漢字典》(1976)原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並曾再版發行;至1992 年擴編改名《土漢辭典》在國立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印行。其後陸續有修訂試用版(1998、2006、2010、2012)供學者使用,但都早已完全用罄,只能拜託政大土耳其語文學系影印辭典應急。在需求者建議催促之下,於是決定予以重編出版,並將以公開發行方式,以方便取得。事隔將近十年,新增的科技醫療等相關詞彙,當然需要補充。在此,也要感謝政大土語系老師們,熱心地指出辭典所可能疏漏的語詞。《新編土漢辭典》,持續以土國的電子報測試、修改和補充,或許不足和失誤情況仍難免,但所收納的三萬語彙,應大致可以涵蓋絕大多數日常生活用語和一般書報媒體的用詞。土耳其語擁有其他語言所罕見的諧音系統,以及配合諧音的字尾變化規範,這些對初學者似乎較難理解。為方便使用者,本辭典將就土耳其語言及其語音、諧音和字尾等方面作概略性介紹。本版最新修訂日期:2022 年6 月17 日
夢想的起點:來自國境之南的新想像
國立屏東大學合校八年以來,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以成為區域指標大學為目標,無論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社會參與等,各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大學社會責任(USR)以及地方創生的投入,均在全國名列前茅,辦學績效亮眼。藉由採訪相關的師生同仁、校友等,敘說屏東大學邁向大學4.0,深耕在地、立足臺灣、接軌國際的各種努力歷程,突顯辦學主軸與特色亮點。
參與式劇場美學: 21世紀的觀眾漫遊
本書旨在描繪並探索藝術創作的當代形式,特別是那些將創作者、觀眾、地方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的劇場作品。藉由歐美劇場的實例,連結劇場人類學、表演方法、人文地理及行動科技等理論,探悉21世紀藝術家們為何不斷嘗試讓觀眾們漫步在公寓或車站,觀眾們又是如何改變作品被觀看的方式,還有彼此累積及建構的美學。
智慧穿戴式物聯網之無線生醫晶片系統開發模組原理與實作(附光碟)
試穿戴(TriAnswer)是一個智慧穿戴式物聯網之無線生醫晶片系統開發模組,具低功耗、微小化及物聯網化的設計,且能提供包括心電、腦電、肌電、血氧等多種人體的生理訊號。開發者透過此模組,可以快速地開發出應用於生醫領域之穿戴式產品,縮短產品的開發時間並降低開發成本。除此之外,開發者可以依據自身之開發需求,自由地組裝不同訊號模組,如同組裝一「智慧積木」。本開發模組期望幫助開發者能更輕易地實現其設計構想,開發出產品雛形,蓬勃生醫穿戴式產品之領域發展。本書將帶領開發者了解硬體設計、韌體開發與軟體服務。書籍內容淺顯易懂,從基本介紹到實驗操作一一詳細說明,帶領讀者進入電資與醫學領域的學習。
工程圖學:AutoCAD篇(增訂版)
一本應用AutoCAD軟體作為繪製建築圖工具的專業技能教科書電腦輔助繪圖技能除了基礎的識圖與製圖能力,也需靈活結合應用程式的指令等功能。本書先以簡單圖例介紹AutoCAD基本指令,同時說明如何運用多項功能指令,正確快速地繪圖,建立學習者的基本電腦輔助繪圖技能,再透過建築平、立面圖的繪製範例,詳細說明繪製步驟及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完整學習符合產業需求的專業繪圖實務及技能。本書精簡扼要介紹AutoCAD基本指令應用技巧及繪製建築平、立面圖相關專業知識,亦搭配線上示範圖例繪製教學影片,適合作為初學者或跨領域學習者入門教材。
工程圖學:基礎篇(增訂版)
一本以工程圖學、建築製圖為基礎的工程圖技能入門教科書電腦輔助繪圖技能的基礎在於建立識圖與製圖能力。本書先建立學習者基本圖學能力,再針對建築圖中的平、立面設計圖案例講授建築製圖相關知識技能,詳細說明每個繪製步驟及應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建立正確的繪圖習慣及實務應用的邏輯。本書除了精簡扼要的講授圖學及建築製圖相關知識外,更能搭配線上教學影片繪製示範圖例,適合提供作為初學者或跨領域學習者的入門教材。
卓越TA帶你飛:助教培訓手冊
本書為臺大寫作教學中心之助教培訓用書,歷經三年實際試驗,從二十餘位傑出教學助理與教師的訪談,歸納出教學成功要訣,加上教學法與教學工具介紹,編纂而成。從助教內在自我特質探索,到外在教學技巧的加強,循序漸進。手冊內容分為三階段:第一是自我探索,了解助教角色定位及人格特質,有助於適才適所,充分發揮。第二則是教學反思,由傑出教學助理及教師分享在教學過程實際遭遇的難題,省思問題癥結,尋求因應之道。第三則是關於教學法及網路教學工具的介紹,盼助新手TA一臂之力。此外,全英語授課是未來高等教育的一大趨勢,助教的角色將更為吃重,本書特別增加EMI TA一章,介紹課堂實用語言公式及教學策略等,協助TA快速就定位,善盡輔助之功。
身論集壹:尋‧找‧亞‧洲‧身‧體
這本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出版的《身•論•集》刊物,我們期待它有學術的高度,同時也能關注舞蹈社群的創作、展演、文化與個人及生命經驗等面向,內容涵蓋學術論文、藝術評論、藝術家創作手稿、人物專訪與對談、舞蹈界動態。 我們邀請您以身體的實踐和研究論述為方向,書寫以行為或身體為題的各種想像與研究成果,期待您的參與,一起來灌溉屬於舞蹈人的身體花園。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9):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
For this special issue on “New Generation Women's Fiction from Taiwan,” we have specially invited Professor Lee Kuei Yun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Literature at Taiwan's Tsing Hua University to be guest editor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elections. Because of space limitations it has been possible only to select twelve short stories by eleven woman writers. These writers were all born in the 1970s or later and their works were published in the year 2000 or later. Thus, they represent a period of social chang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aiwan and the spirit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 introduction that we asked Professor Lee to provide is entitled “Trauma, esire, Contemporary Women's Voices.” Aside from giving a brief account of the eleven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Professor Lee sketches “a number of writerly qualities that become perceptible… [that] represent the internal trauma, female consciousness, physical lust, cat-uman metaphors, and everyday life, etc.” In her introduction, what she particularly stresses is that the sexual desire depicted in these works exposes the internal wounds derived from private individual experience hidden away in the deepest levels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at are exposed for direct observation, and “… [from this] we can tease out a clear semblance of a feminine texture that reverberates with the unique sound of contemporary women's voices.” This th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aiwanese women's fic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 trauma and writing about desire are two major themes of Taiwanese women's literature. 《台灣新世代女性小説》這一專輯,我們特地請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李癸雲教授擔任客座編輯,負責選稿。因受篇幅的限制,只選11位女性小説家的短篇小説12篇,作者都是1970年以後出生、其作品發表於2000年以後,反映出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的變動現象和新世代的精神樣貌。同時我們請李教授撰寫一篇導輪,題爲〈創傷.情慾.時代女聲〉,除了簡述11位作家及其作品之外,還勾勒出其中「隱隱浮現某些書寫特徵,關於內在創傷、女性意識、身體情慾、人與貓的互喻、日常生活等」。本輯導論〈創傷.情慾.時代女聲〉中所特別强調的是,這些作品所書寫的情慾、流露出女性意識底層所隱含的個人私密經驗的内在創傷,而正視創傷,「藉此梳理出形貌清晰的女性肌理,迴盪出『時代女聲』的特殊音色」,成爲新世代台灣女性小説的一大特徵。
現代身體的再現: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的運動文化
在現代性的脈絡中,運動文化充滿著性別、階級、國族的隱喻。過去學界鮮少以運動的題旨切入,探討現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及身體圖像的特徵涵義。本書聚焦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運動文化的豐碩圖像和表現手法,分析現代身體的形塑和涵意。此時正值藝術與運動蛻變的關鍵期,兩者皆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專業化和商業化的領域。視覺藝術具體反映了現代人對於身心健康的觀念嬗變,傳達運動中的自我認同及性別、階級、國族隱喻。全書分為五章,著重於五項劃時代的作品系列或類型。主要內容包括杜米埃(Honore Daumier)的泳浴諷刺漫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狩獵畫、竇加(Edgar Degas)的賽馬圖、卡意伯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船艇水景、女性騎自行車的廣告海報。並參考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對於運動和習態(habitus)的洞察,立論現代身體的再現乃為喜劇、暴力、失落、秀異、動能的存在,蘊含多重的文化和美學意義。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增訂版)
二十一世紀以來,如何從中國歷史自身的脈絡探討中國歷史上的諸現象,成為新的中國史研究的使命。本書立基於此構想,希望能有新立場與視野,以經典詮釋(hermeneutics)為方法,從禮儀的角度,探究中國古代(約十世紀以前)皇帝制度與皇權的方方面面。對郊祀禮、喪服禮、「國家」制度、君臣關係等史學課題的探討,允為尖端研究。本書收錄十四篇論文,分作三大主題:一是禮制的演變與儒教國家成立;二是「國家」與君臣制度;三是東亞世界中的皇帝制度。第十四篇論文為附錄,討論「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此外,作者另撰導讀一篇,題為「再論儒教國家」。本書的研究角度與方法,不但可去除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政治的若干刻板印象,亦可帶領讀者探索過去政治史研究較忽略的一面。
學界藥品開發實用指南:SPARK方法論
《學界藥品開發實用指南:SPARK方法論》並非是一本教讀者「如何製藥」的操作手冊,而是集結「史丹佛大學SPARK計畫」十餘年來的轉譯研究產學實務,試圖闢出一條「扭轉學界思維、活用業界實務」的藥品研發之路。「SPARK計畫」的特色在於匯集化學、生物學、藥理學、毒理學、醫學、法規科學、統計學、創投、商業等各領域專家擔任業師群,讓學界研究人員與業界專家得以在研發過程持續交流學習,進而提高轉譯成功率。關於SPARK Taiwan計畫臺灣自2012年導入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SPARK計畫」,並由科技部生命科學發展司與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共同成立「SPARK Taiwan 計畫」並推動「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此計畫希望借鏡史丹佛大學的成功經驗,協助臺灣學術研究機構建立校內輔導轉譯商品化機制、同時培育生醫產業人才,以期縮短學術研發成果與業界商品開發之間的落差,並彌補生醫產業人才的缺口。SPARK Taiwan計畫至今已培訓超過300個學術研究團隊、直接/間接輔導新創公司成立約50件、技術移轉30件、近80件進入臨床實驗、50多件獲選大型計畫補助,以及超過百件參加國內外創新展/賽獲獎(如國家新創獎及FITI創業傑出獎等)。SPARK Taiwan期待,透過這套教材的翻譯與發行,能對臺灣生技人才培育及生技產業生態圈發展有更大的助益。
打造防疫共同體:解析COVID-19醫藥、人權、大數據與前瞻政策
集結20篇醫學、法律、公衛界研究者專論全面檢視新冠病毒對臺灣、全球帶來的影響及因應之道COVID-19疫情衝擊各國社會體制,也暴露出國內在防疫作為與人權法治、新科技的快速引進的配套法規、群聚爆發的動員經驗,皆需逐一檢視與提出未來因應之道。本書特別集結醫學、法律及大數據研究等研究及重要見解,為讀者全面解析COVID-19各個面向,期望本書可為凝聚民眾對社會法治、人權及防疫如何精進的共識作出貢獻,亦可作為政策擬定之參考。第一卷為「解讀真實世界訊息」,內容將從新冠病毒的傳播、檢驗方法,逐一列出感染COVID-19後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第二卷「人權、法治與防疫」則從臺灣的防疫經驗出發,討論校園民主防疫、科技防疫及防疫物資的法制整備等問題,當中亦探討國際人權、疫苗分配正義及防疫知識信任等重要議題。第三卷將帶領讀者探究「大數據下的真實世界」,以大數據為研究基礎,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措施的成效及政府效能,同時針對疫情以來的網路輿情分析有深入討論。本卷亦有專篇介紹「雲端隱形低血氧監測平台」,有助於掌握隱形缺氧救援時間。最後一卷主題為「打造防疫共同體的前瞻政策」,本單元不僅談醫藥創新與防疫、美國醫療對應措施立法、美國與歐盟的疫苗產品比較分析,納入國外觀點與觀察,更以專文解析《藥事法》第48-2條的緊急使用授權、COVID-19與全民健保,以及亞太醫療與防疫特區布建規劃。
詩教體系的萌芽與定型:歷史發展視野下的先秦兩漢《詩》教觀
您可曾想過——《詩》三百篇前後跨越500多年,其整編語周代的興衰史有何密切關係?〈孔子詩論〉以及孟荀的《詩》教觀,又是如何承上啟下以接續漢代《詩》教觀?客觀參照歷史發展,《毛詩序》真的可能輯成於漢初毛亨嗎?《後漢書》以衛宏「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於世」,又該如何說?單本傳世的《毛詩序》,可能在何時由何人改置成今本的模式?鄭玄作《毛詩傳笈》何以促成《毛詩》盛行,且使《毛詩序》成為《詩》教核心 ?鄭玄如何彰顯二雅語頌體詩《毛詩序》中的《詩》教思想?閱讀本書——將可以一覽《詩》教從周初的萌芽以至於東漢定形化的歷史發展過程!
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
全球知名教育學者Michael Fullan及其團隊出版了《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及《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二書。《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為教師、學校、學區和系統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路線圖,用以設計深度學習、衡量進度和評估所需條件,以激發和維持創新。《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則是立基於《深度學習》的實用工具指南,提供深度學習的綜合方法、架構、工具和操作指引。本書也透過激勵人心的短文和真實案例,描繪學校轉向「深度學習」的新實踐作為,為學校、教師、學區及學習系統提供新的指引。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4
國立臺灣大學優秀與傑出教師眾多,他們的學術領域迥異,但均無私地投身於各領域、長期默默地耕耘與付出。本書收錄了2017至2020年獲得「校內服務獎」與「社會服務獎」的教師事蹟,讀之令人敬佩,並同感喜悅與榮耀。他們樂於為社會、人群付出寶貴的時間與心力,貢獻專業智慧與技術。有時上山下海,到最僻遠的地方去幫助他人;有時備嘗冷暖,克服諸多挫折方能獲致成果。也正是一貫秉持這樣的熱心,在服務上有重大貢獻的教師,在教學與研究上往往也有很好的表現。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逆寫視角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佳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
奧運設計:臺灣設計口典藏品特展I
本次奧運專書紀錄「美與力/歷屆奧運設計展」以及台灣設計口所收藏的奧運設計文物,海報可見「官方海報」、「運動海報」、「文化海報」、「申辦奧運海報」、「贊助商海報」等主,立體展件和檔案則有官方報告書、入場門票、導覽手冊、周邊紀念品等,使歷屆奧運設計的形象更為立體。
南北朝期室町幕府をめぐる諸問題[精裝]
本書旨在探討南北朝時期的室町幕府的諸問題。首先著眼於幕府的具體政策,解明初代將軍足利尊氏與其弟直義的體制、直義所發之下文、仁政方的權限、奉行人依田時朝的事蹟等。第二,嘗試重新探討南北朝的歷史觀。考察中國思想帶給『太平記』歷史觀的影響,以及其歷史觀在近世、近代南北朝認識上的作用。舉例,本書將會點出,雖說有近世以後尊氏以及幕府執事高師直一直被定位成惡人的通論,然而給予他們高度評價的史觀依然根深蒂固等事情。本書は、南北朝期の室町幕府をめぐる諸問題を検討する。第一に、幕府の具体的な政策に注目し、初代将軍足利尊氏と弟直義の体制、直義が発給した下文、仁政方の権限、奉行人依田時朝の事蹟などを解明する。第二に、南北朝期の歴史観について再検討を試みる。中国の思想が『太平記』の歴史観に与えた影響、およびその歴史観が近世・近代の南北朝認識に及ぼした作用を考察する。たとえば、近世以降尊氏や幕府執事高師直が悪人とされたとするのが通説であるが、彼らを高く評価する史観も依然として根強かったことなどを指摘する。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本書首先探究近現代學者們的各種研究方法,析論各種方法的研究目的、對象、歷程、成效與操作方式;其中也包括古代哲學所不易言說之「悟」的直覺方法;從各種不同類型之方法,對比它們在意義解讀、理論重構的方式與規則,並釐清各種方法之異同,發展出「思想單位」研究方法,此方法可對應古代文獻作者及經典詮釋者動態的思想內容,也可以用靜態的架構予以分析,其兼具靜態的形式與動態的內容,各層次向其他層次開放與滲透,透過「思想單位」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的交互作用、思路統整,各思想單位相互聯繫所建構的系統,有助於呈現中國哲學本身的理論性,且可使中國哲學朝跨領域研究之方向開展,建立現代之中國哲學。作者匯總自己三十多年來研究中國哲學方法論之作,在原典詮釋以及跨領域應用方面都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可以為學界提供方法論上新的視角、新的啟發,並有效推動這個議題的活躍與深入。
大觀紅樓(正金釵卷)(校訂版)[上下不分售]
眾金釵作為《紅樓夢》最重要的部分,處處散發著女兒們的芳香。尤其是太虛幻境中的正冊女子:林黛玉、薛寶釵、賈探春、賈迎春、賈惜春、史湘雲、王熙鳳、李紈、妙玉、秦可卿,以波瀾壯闊的複調曲式共同交織了《紅樓夢》種種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煥發出不同的心靈光影、人格風景。歐麗娟教授藉由豐富的西方文學批評、中國文化大傳統以及清代典章制度等,試圖更客觀、也更基於文本的脈絡,重新詮釋每一位金釵的人物內涵;同時透過尋繹作者創作理念、筆法,以及文本中的種種暗示、明示,輪廓出金釵們的完整風貌。正是這些金釵穿梭於《紅樓夢》世界中,引領我們一起歡笑、傷心、哀嘆、悲絕,隨著她們走過有情世界,體會、品味種種人生光影,進而回眸自身的悲欣交集。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一】
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陽明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和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聯合製作演出《原諒.遺忘》和《無/非紀念碑》兩劇,由50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呈現以六燃二戰歷史為主題的跨領域創作,成為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的一大重點。本書正是將演出影像記錄、研究論文、兩劇的劇本等集結成冊,不只是收藏整個計畫的內容,更是再次對展演的反覆沉思。
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
從十六至十七世紀明中晚期思想史取徑, 以及陽明心學的發展及變動出發,捲動文學復古運動與明末制藝風潮 本書共分九個篇章,時段及地域以明中晚期的江西為主。明中晚期是各種思潮及學風多元競逐、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心學運動、文學復古運動、三教合一、制藝八股文風潮,對後世的思想及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會把焦點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們如何引領主導某個運動或風潮。 張藝曦則把眼光轉移到小讀書人身上,這些小讀書人往往同時受到數個風潮所影響,在各種學術思潮間擺盪徘徊與彷徨,甚至陷入抉擇的困境,又或者試圖為不同風潮找到同時並行的可能。這些小讀書人或許不是歷史舞臺的主角,但這些人其實更貼近當時大多數人的處境,讓我們可藉此具體了解明代中晚期一般士人的生活與世界觀。 ・本書特色 1. 以江西為主場景,爬梳陽明心學到制藝風潮變動的脈絡,將思想的流傳演變落實到地方社會上加以討論,令思想的流變與社會意義更為清楚具體。 2. 提出明代「小讀書人」概念,具體探討明中晚期一般人的世界觀,並擴大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視角。 3. 深入挖掘時代大論述、大趨勢夾縫中的個人及細節,令思想史研究觸及更底層與更現實的主體。
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三】
唯有真實回應歷史、人民的生活與當代的意義,六燃才能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其說六燃文件展是為了研究六燃本身,不如說是為了理解其意義如何在時間中消失與重新被建構,是關於我們要如何記得六燃,治理六燃,建構六燃。」——賴雯淑「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移動的六燃」給出了「移動的博物館」之想像,也是 2022 年六燃文件展的命題。與其說移動是打破定點,不如說是移置自我,超越框架。是認知、思想、典範的移轉,是歷史、行動、言說的挺進。六燃文件展將透過保溫的六燃、屹立的六燃、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四個特色分項,逐一探討永續生活、在地紋理、文資詮釋、治理策略、歷史書寫、博物館典範的六種移動,思考六燃去中心、分散式博物館的可能性。以藝術跨域實踐、永續生活設計、智慧科技保育、田野走讀漫遊、六燃地方學講座、博物館焦點團體訪談等行動,逐步建構六燃地方學的知識系統與六燃生博物館架構,明晰六燃文史的脈絡,揭示六燃二戰工業遺構的當代價值與定位,連結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與臺灣高科技的臍帶關係,將全球語境下的六燃生活、生命與生產之新意義帶至光亮處,給出六燃活隱喻・活博物館的文化路徑與動態系統。
遇/預見六燃: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二】
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方式展開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裡之上「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賴雯淑副教授,自2018年起執行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至今已超過三年,她指出新竹是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2021年在大煙囪下所舉行的《遇/預見六燃: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就是這個行動的具體展現。《遇/預見六燃》,是一趟生命重新匯聚之旅,沿著蜿蜒如臍帶的小徑來到煙囪下,與母親相連,是意圖透過藝術行動來開啟六燃活隱喻、活歷史的建構,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的方式逐步展開,是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理上,展開交纏互滲的多重部署,互文延展出個人生命中的六燃板塊。展出的七件作品,是個體遭逢歷史與記憶時,所碰撞推擠出的生命皺褶,但與其說是個人的,還不如說是與眾人交會時所折射出的歷史記憶晶體,是給大煙囪的一份獻禮。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明清易代是中國歷史中的鉅變。這一轉折除了成為清初文人念茲在茲的寫作主題,同時也持續為後世文人著述的焦點。《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集中討論女性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如何通過自身著述與他人書寫開闢議論、想像與創作的空間。範圍涵蓋女性文學、男性借用女子的身分和聲音寄託幽懷之作、及以女性為文化符號,藉以撫今追昔,反思明亡的罪責和前因後果的作品。本書深入探討國難之際人們的思維與情感,以及後人如何回顧並挪用這段歷史,旨在說明歷史與文學如何交織互動,並闡釋性別的概念如何成為經驗與表述世變亂離的方式與途徑。為何性別界限、女子的貞淫美惡、她們的自主、無奈與困境會變成國難經歷與記憶的寓言寄意契機?人們如何藉這些敘述思考國族的命運?透過回答這些問題,李惠儀揭示了各文體中女子的種種形相,並藉此探究明清易代及後世國難重演時人們的感懷和精神面貌。★ 本書榮獲美國亞洲學會頒發「列文森書籍獎」。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每一篇,都是真實故事刻劃疫情當下的日常與無常本書收錄29篇護理師在醫護現場的所見所聞,每篇故事背後所支撐著的,是在護理視角下透視出的病人生命故事、是一個家庭面對生死別離的悲歌、是一種對於護理的執著與信念、是在疫情下重拾原已殘破凋零的護理初衷、是醫護團隊在疫情中層層疊疊架構起來的信任及團結、也是社會大眾視角對於護理在疫情期間的偏見排擠或是憐惜關懷。「在這場全人類都參與的戰役中,我們蹣跚前行,疫情終結之時未到,我們還不能倒下……」•接連著經歷了公公重症、婆婆離世的創傷,她哭著告訴護理師:「病毒滅我全家……」•如果在疫情之前,我們會在整理完遺體後,請家屬來跟病人說幾句話、做最後的道別,但在疫情嚴峻的現今,我們連最基本的讓家屬道別都做不到!•我最害怕的不是病人,而是自己會不會感染而傳染到家人,因此我不只兩個月沒回家,甚至在一早發布疫情擴散時,就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回家。•一開始因為護理職業,找房子被質疑退租,被刁難,後來我找房子第一句話是問:「我是護理師,我可以租嗎?」•護理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在太陽底下協助採檢,身上流的汗水,臉上因戴N95 口罩後留下的壓痕,我想這種辛苦是沒人可以體會的。•大家看著對方,每個人的衣服都是濕的,還可以擰出水來,頭髮也像剛洗好一樣,臉上都是被N95 口罩緊壓的痕跡,但大家都不喊苦,因為有夥伴們共同努力。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第三卷)[精裝]
臺大圖書館根據所藏《琉歌大觀》抄本所編製的全文翻刻暨現代日文語譯及解題的刊行本出版《琉歌大觀》全四卷。原稿為沖繩學學者真境名安興編纂,歌謠取材涵蓋時間自1461年迄於1917年,長達456年,為琉球文學的重要寶典。臺大圖書館透過合作計畫,與琉球大學學者群將該批史料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校注及索引,及撰寫解題。《琉歌大觀》分年出版為四卷(冊)套書,2022年出版第三卷(冊),翻刻館藏:(1)《琉歌大觀 卷三》〈第十三輯〉及(2)《琉歌大觀 卷四》〈第十四輯〉至〈第十七輯〉。各輯歌謠以三段式編排,上段為翻刻原文,中段為日文語譯,下段為注。卷末附上日文語句索引,以方便學界了解與利用。
曹雪芹的家族印記[軟精裝]
此書應算是《曹雪芹大傳》的前傳,訴求對象是每一位認真的紅迷。內容乃以曹家抄沒後歸旗北京做為分際,希望能重新定義紅學中有關曹氏家族史的研究基準,並提供一本最接近歷史真實的傳記。書中仔細梳理曹家的人脈網絡,及其家族間過繼、兼祧與歸宗的複雜關係,並期盼能通過大歷史、家史與小說間的對話,耙梳出《紅樓夢》中帶有作者特殊生命經驗的DNA浮水印,從而確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人。是書還首度揭開封王者當中「二女皆為妃」的世紀之謎,成功自141位封王者當中,篩出曹寅次婿的最佳人選即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進而發現一個從大觀園跨越到蒙古大草原的精彩故事,曹家及其親友們竟然曾如此深刻地介入中國西疆奠定以及康熙諸子奪嫡的歷史舞台!
The Tao of S:America``s Chinee & the Chinese Century in Literature and Film[精裝]
THE TAO OF S is an engaging study of American raci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Asians, Asian American writing,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ion, stretching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heng-mei Ma examines the work of nineteenth-century “Sinophobic” American writers, such as Bret Harte, Jack London, and Frank Norris, and twentieth-century “Sinophiliac” authors, such as John Steinbeck and Philip K. Dick, as well as the movies Crazy Rich Asians and Disney’s Mulan and a hos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uthors, to illuminate how cultural stereotypes have swung from fearmongering to an overcompensating exultation of everything Asian. Within this framework Ma employs the Taoist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 to illuminate how roles of the once-dominant American hegemony—the yang—and the once-declining Asian civilization—the yin—are now,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urned upside down as China rises to write its side of the stor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soft power of television and media streamed worldwide.------------------“Sheng-mei Ma guides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to the West’s East through a provocative reading of the unending cycle of desire, fear, and loathing that constitute America’s Orientalist fantasies. Ma’s deft deployment of yin–yang dialectics is incisive and insightful and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moment.”--- Robert G. Lee, author of Orientals: Asian Americans in Popular Culture“The Tao of S is a poignantly crafted and eloquently argued monograph on the sources and evolutio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Anglo-America’s China discourse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Chinese/Asians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Shedding light o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ongoing discourse in the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 this thought-provoking book represents a unique, constructive, and timely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s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sian studies, transcultural and transnational studie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Xao-huang Yin, author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Employing wordpla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other grammatical devices, Sheng-mei Ma cleverly fashions the Tao of S as a philosophy, based largely on the nineteenth letter of the alphabet, emphasizing Sinophobia, Sinophilia, and the disemboweled ‘s’ in Chinese (Chinee). The Tao of S provides an abundance of carefully researched, critically analyzed, and interestingly written material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e’ during 150 year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film. Superb.”--- John A. Lent, professor emeritus, Temple University
興大人物史料彙編(一)
本書為興大歷史人物的史料彙編,性質近於傳記,且穿插百餘張照片,可供一般大眾閱讀,而作為史料,又可供專業的歷史學家利用。主要收錄興大早期教職員的傳記(生平事略、行狀、行誼等),另附有一些故舊門生的懷念文字,讀者既可緬懷先賢先師的人格風範,亦可增進對興大校史的瞭解。
Mullet and Its Aquaculture[精裝]
本書為I Chiu Liao及E.M. Leaño編輯的第五本水產養殖叢書,邀請來自美國、印度、菲律賓、泰國及台灣等地在烏魚水產養殖上之生物學(包括人工繁殖、精子保存等)、產業以及經濟、人文(休閒農業)等方面之世界頂尖之專家學者執筆,共11章。另外,Appendix附上Mullet Cuisines,可讀性相信蠻高,希望水產養殖研究者們都能喜愛並參考。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現在,我們在那裡遇見神?現代社會中的宗教樣貌一直是令人好奇的問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一定可以感覺到當代宗教的樣貌似乎愈來愈複雜多變,不易以傳統的理論說明。雖然虔信的教徒仍不少,但是那種仰賴清楚制度、具體儀式以及清晰符號界定的「宗教」似乎與我們愈來愈有距離;相反的,那些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明確切割出來的宗教/靈性經驗似乎更接近當代的心靈。要怎麼理解這樣的改變及其中的意涵呢?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引入「氛圍宗教」的概念來分析當代宗教中那種難以捉摸的特質。氛圍宗教是一種飄散在感官與意識空間的宗教性。它透過媒介的物質與情感的作用,創造出氛圍與我們的感官對話,在稍縱即逝的靈光中召喚我們的情感與宗教想像。本書中的五篇文章以台灣與中國為例,探討氛圍宗教如何隱藏在宗教與非宗教的邊界,透過與我們的共感共鳴,連結到更廣泛的文化/自然經驗。如此的過程不但使宗教能突破政治的控制,帶入更多的參與者,也交織出比傳統更多層次的宗教與靈性體驗。
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平裝版】
本書在自然與身體感受性的脈絡下,思考禮儀中的象徵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關鍵地位。本書溯源到文化源頭的先秦、兩漢時期,說明自然節氣如何影響身體經驗,在對天道的體察中,從而形構物的象徵與身體隱喻。本書透過秦漢禮儀中象徵的細部分析,說明象徵符號與自我的形構、身心轉化,人我關係定義以及倫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象徵」既反映著自然風土與物之質性,同時也反映著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體經驗。修身與教化的理想在體察自然節氣和風土、透過象徵以調節人情中亦得到實踐。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key role of symbolism in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ure and bodily senses.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etiquette of Qin and Han China, this book illustrates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ism and self-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of body and mind, the definition of human-self relationship, and the order of ethics. “Symbol” not only reflects the landscapes and things,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experience formed by different local knowledge.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ity is also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regulating human sentiments through symbols.
危言盛世: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2000-2015)
本書的構思是受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的現象與「中國夢」、「盛世」相關論述所觸動。這一「中國夢」延續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富強救國的理想與現代性╱現代化的追求,可直接追溯至晚清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全書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討論文學如何以自身的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以「小說中國」的方式,為新世紀的「盛世中國」提供危言╱微言大義。所關注的重點是:小說如何想像歷史,藉此與現實對話,乃至於思考未來?如何為「盛世中國」與「中國夢」提供獨特的詮釋與辯證空間?其與國家「大說」之宏大敘事又有何張力與對話關係?在研究方法上,則借鑑後現代學說與新歷史主義對宏大敘事和歷史敘事的反思、烏托邦概念及其文學的寓言性。所論作家作品以中國主流純文學為主,香港文學與中國科幻文學作為參照,依序由不同主題與面向展開討論。
白頭殼仔-洪元煌(1883-1958)的人生組曲:殖民統治與草屯洪家
洪元煌1883年出生於清末的北投堡(今草屯),為北投堡總理洪玉麟的五男。日治初期畢業於草鞋墩公學校(今草屯國小),1919年與林獻堂等人加入東京新民會,歷經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東亞共榮會等,1924年更創設草屯炎峰青年會,成為日治時期最具戰鬥力的自發性地方青年團體。洪元煌的摯友兼盟友葉榮鐘,戰後曾經想寫洪元煌,可惜終未完稿。綜觀洪元煌的一生,其權宜變通的務實性格與無役不與的政治實踐,彷如介於林獻堂、蔣渭水和賴和三者之間。他有著林獻堂的派頭,卻又不如林獻堂優雅;他有著蔣渭水的社會實踐精神,卻又不如蔣渭水激進;他有著賴和的尖銳筆鋒,卻又不如賴和新潮。二次戰後,加入櫟社,二二八事件期間遭難獲救,歷任草屯鎮長和國民大會代表,1958年病逝。本書透過921震後出土「日治時期草屯洪氏家族文書」,探究白頭殼仔洪元煌傳奇的一生,實見證了攸關臺灣命運的兩個戰後史。
勞動待遇與代價: 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
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一個工作場所。如同其他在工廠、辦公室或商店的勞工階級,醫師與護理人員的勞動狀態及待遇受到制度、組織和工作特徵的影響。本書採取性別觀點,強調從女性處境看待勞動的成果,連結再生產與生產勞動,藉由量化分析方式探討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的勞動結果,以及其中的職業與性別差異。透過對於三間醫院超過四千位護理人員與醫師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書中呈現女性醫護人員高度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和不良的健康狀態;護理人員勞動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工作特質對實質報酬幾乎沒有效益;男醫師可以專注於市場勞動,因為再生產勞動對他們來說是助力而非阻力,但對女性醫護人員而言,卻是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疫苗是如何誕生的?漁電共生行不行?視力表能否成為判斷盲人的標準?公民是否能「真正」參與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從科技哲學、科學史以來,「物」始終是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關注焦點,本書除了延續前三集聚焦臺灣在地實作案例,更以「物」為線索,追究其交織出的各種世界觀、概念、體制脈絡,藉此瞭解社會如何形塑技術物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在地化臺灣在本土意識及國家認同的逐步累積下,臺灣仍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面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出在地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歷史因緣際會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作為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表、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這些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也在本書中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帶我們一起追溯二十世紀的臺灣身世。全球漫遊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合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症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面板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更定位了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本書重點1. 集結26位STS學者近年研究所得,共同呈現臺灣首本專注探討「臺灣科技物」的科學素養讀本。2. 以人、物、知識、制度等面向,探索19個科技物/觀點,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3.各篇文章皆附「教學工具箱」,提供與該篇主題相關及延伸的教學資源,以利大學及高中教師參考運用。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蘇東坡和晚明小品有什麼關聯?明季文人生活的樣態如何?李卓吾和陳眉公在晚明小品作家群中具有何種典型意義?托名袁中郎的贗書——《狂言》——為何於晚明大為流行?張岱的散文如何集小品之大成?針對以上的問題,作者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參考了相當豐富的原始文獻,突破前人的成見,完成這一部兼具宏觀和微觀的晚明小品研究論集,是研治中國文學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台灣蘭科植物圖譜:探索野生蘭的演化、歷史與種類鑑定[精裝]
台灣野生蘭的數目已邁入新的高峰,累積四大亞科97屬超過470種。本書正是一本最新、最完整的台灣蘭科植物誌,帶你深入台灣野生蘭170餘年來國際與本土學者努力之下的採集研究歷史、最新的演化觀念,同時教導你學習分辨野生蘭的不同種類。本書依照蘭花五大亞科的系統編排,作者娓娓道來台灣野生蘭的發現過程,描述花器構造,繪製蘭花線描圖,拍攝原花解析照片,並提供花期、分布與生育環境資訊,裡裡外外透徹呈現蘭花分類的關鍵特徵。更重要的是,本書幫助你了解並建立110百萬年來蘭科的演化觀念。無論你是專業分類學者、有志學習蘭科植物分類學的入門學子,或者是業餘野生蘭花愛好者,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本書特色◆ 五大亞科下各類群依屬名與學名之A至Z排列,易於查閱。◆ 500張手繪圖,近550張稀有物種與原花解析彩色照片,清晰呈現台灣野生蘭的內外特徵。◆ 「蘭亞科、族與亞族演化關係卡通圖」彩色拉頁,讓你按圖索驥,透過相似外型,查詢到野生蘭的屬與種。◆ 各級檢索表協助你鑑定任何一種野生蘭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