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
置郵傳命 國之血脈臺灣碩果僅存的郵界耆老,首本口述史問世!明代學者胡纘宗於《願學編》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今之驛傳,猶血脈然,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郵驛遂有「國之血脈」一說。在民國肇建後,中華郵政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播遷來臺。戰時,雖烽火交迭,堅守不退;平時,隨時代更迭,業命更新,郵政始終與民同在,郵史與國史血脈同拍。口述者潘安生於抗戰中期進入郵政服務,見識過外籍郵務長的流風餘緒,身歷槍林彈雨的軍郵生涯,並參與光復後臺灣郵政的接收與重建,以及政府播遷後郵政的展業與興革,其不僅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近代中華郵政歷史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人。本書由郵政博物館文史研究專員余燕玲女士採訪、編著。她以二十五萬字訪談逐字稿為本,並參考數十本郵史郵學專書、數百筆參考資料,撰就十五萬餘言專文。全書共二十五篇以時間為軸講述的郵政、郵史及郵識主題,讀來氣勢磅礡;配以珍貴歷史圖片,娓娓開啟郵驛之路。循著口述者溫暖的敍述,與八歲失怙的潘安生走出溫柔水鄉,投筆從戎,三考及第,走進百餘年來萬千郵人胼手胝足齊心開創的郵政事業。從古代郵驛的源起到現代郵政的創立興革,窺探一以貫之的置郵使命;從「戰時不撤退」到組建軍郵隨軍挺進戰場,看郵人的堅持護守與職業光榮;從「動盪時代槃槃大才」看烽火戰亂下,郵政先輩如何創造歷史,書寫光榮。本書特色1. 國內碩果僅存的郵政耆老潘安生,首度自述與中華郵政緊密交織的生命史。2. 全書收錄上百幅珍貴歷史照片、郵票紀錄,普及清代郵政官局成立到中華郵政逾雙甲子的歷史沿革及中外郵史知識。3. 每篇文末附「潘爺爺講故事」、「郵識點點靈」,介紹郵政歷史掌故、郵史軼事、郵識小品,篇篇清新可喜,餘韻無窮。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本回應疫情而產生的跨界反思之書。匯集了包含歷史、經濟、政治、文學、社會、美術等不同學科的重量級學者,從疫情所激發的省思出發,針對兩個相關並相互交涉的議題──「全球化」及「人類世」──進行審視與探索。文章雖各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但論述互有燭照與呼應,為這兩個議題所凸顯的人類命運之危機,做出了最具當代視角及前瞻意義的反思。
運動百靈果 Bilingual-PE
本書是一本可以幫助教學者快速上⼿的雙語體育教學的⼯具書,全書共分為14章。前三章依據體育教案常⽤的格式來主題化呈現內容。第⼀章為準備活動⽤語,圖⽰常⽤的體育器材設備(包含拍類運動、球類運動、⽥徑類)與⾝體部位、彙整集合、點名、整隊、熱⾝、班級經營、健康狀況等的⽤語。第⼆章為發展活動⽤語,圖⽰移動⽅向的介系詞、⾝體動作的動詞、⾝體移動的動詞、移動物體的動詞、跳的動詞、丟的動詞、接與拿的動詞、⼿動作的動詞、彙整動作⽰範、活動分組、活動講解等的⽤語。第三章為綜合活動⽤語,彙整集合與收⼼、讚美與提醒、評量與討論、總結與展望的⽤語。第四章至第十二章則依據108課綱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內容次項目分類,依序為陣地攻守性球類運動、網/牆性球類運動、體適能、田徑、舞蹈、標的性球類運動、體操、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民俗運動,這些章節的內容都以單元教案的方式呈現,每個章節有2-3個單元教案,教案採取的教學方法為TPR三段式體育教學法,教學者只要依循單元教案的內容,就可完成一堂雙語體育課程。此外,本書還涵蓋第十三章幼兒體育與第十四章對學習落後者之雙語教學策略,供教學現場的老師參考。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那是一個連在偏遠鄉村辛苦墾耕過活的人,都會被捲進來的激烈變動時代。本書的主題是清代臺灣的墾荒與地權。墾荒作為一種制度,首先展現的就是國家的土地政策和稅收管理,凡是無主荒地依法須向基層縣官請准之後,才得以招佃墾殖,且在墾成之後陞科納稅、登載帳冊,成為民可自世其業的民田。研究墾荒制度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調清朝統治臺灣的制度性規範,而是試圖理解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發展。這是因為墾荒制度是在清初地方官員爭奪土地與稅收的環境下擴大發展,而移民社會則是在拓墾定居的過程中形成;清朝統治二百餘年期間無疑是臺灣最重要的移墾階段,特別是適於農墾、人口聚集的西部平原,而這同時表示官府的行政管理成為重建與理解臺灣社會的關鍵。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15版)
本書是專為臺大修習普通化學實驗之一年級學生所編寫的實驗教材。內容涵蓋基礎化學、定性與定量分析化學、動力學、熱力學、電化學、有機化學及新穎的材料化學等,共21個實驗。適合生命科學及材料工程領域學生之學習。實驗編寫理念著重於:印證化學原理、訓練基礎實驗技能、強化實驗安全與環保,並設計合成與性質鑑定兼具之統整型實驗。讓學生由實作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養成探究精神,並經由合成新穎材料,如高溫超導體、導電塑膠、金奈米粒子等實驗,瞭解科學發展動向,從而增進對基礎科學研究之興趣。第15版特別以實作示範照片搭配實驗步驟、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以幫助學生理解並提升學習成效。修訂部分實驗內容,以減少藥品用量及讓實驗流程更順暢;加強原理說明,以連結普化核心內容;同時強調實驗結束後廢棄物之回收與處理以提升環保意識。期以多面向的修訂,使此實驗課本的內容更充實多元且資料完整。
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科學著作。該書探討16世紀至20世紀間,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土著視為懶惰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卡爾・曼海姆和知識社會學的基礎上,阿拉塔斯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經典之作,旨在解構這個「懶惰土著的迷思(神話)」,並替這個形象除魅,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典範。用阿拉塔斯自己的話說,這本書的課題便是:「糾正單方面加諸於亞洲土著及其社會的殖民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歷史研究習題: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象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象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雇主避免聘用馬來人,因為他們認為馬來人懶惰。許多人也認為,馬來人天生不具備經商能力。這一切觀念都是源自於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本書的討論對象涵蓋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尼,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界限和藩籬,思考群島(nusantara)共有的豐富多元文化、思想和傳統,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遭到扭曲。在殖民主義依舊魅影幢幢的現在,本書作為一本「去除殖民心靈」的經典,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歷史地回顧與批判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並檢視殖民統治賴以存在的前因後果。本書特色1. 1970年代吹響批判西方帝國/殖民主義號角的經典之作,為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最重要著作的亞洲首次「無刪改」譯本。2. 特別收錄賽胡先・阿拉塔斯之子賽法立・阿拉塔斯為本書撰寫的中譯版序言。3. 挑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針對馬來世界具有剝削性的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4. 對抗殖民主義論述,重建被殖民者自我形象與民族自信,看見被殖民者的真實面貌。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精裝]
本書所收15篇論文,是兩位編者所合作的三次國際研討會所發表論文的選輯,全書環繞在思想交流史中常見的「脈絡性轉換」現象加以分析。本書第一部6篇論文,都在東亞思想交流史視野中,探討儒學重要概念所經歷的「脈絡性轉換」;第二部9篇論文,從近代日本與西歐思想交流的視野,分析近代日本思想的「脈絡性轉換」之過程及其結果。本書揭開色彩繽紛的東亞思想交流史中,多元文化碰撞、協商與轉化的深度、高度與厚度。
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精裝]
本書考察了臺灣傳統書院,依照開墾南北順序分【臺南篇】、【高屏篇】、【嘉雲篇】、【彰投篇】、【臺中篇】、【新竹苗栗宜蘭篇】、【臺北基隆篇】到【離島篇】等50所,外加【當代書院篇】5所。本書發現傳統書院大皆消失,特別是開發最早的臺南市及最晚的臺北市,書院幾乎不存。保存比較完整的書院多已宮廟化(鸞堂化、文昌廟化、佛寺化或升格孔廟化等),全臺書院保存最密集處在南投與彰化兩地區。本書亦介紹當代臺灣新興書院5所,以展現其對傳統書院精神的繼承及創新的多元風貌。最後綜論臺灣書院的脈絡性轉化特色,以及書院作為大小文化傳統的合流與分流狀況分析與比較,冀望臺灣書院能夠再興並在當代活化,完成現代化的轉型。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5
本書集結三十二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好的教學並沒有標準答案,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獨門訣竅。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教導知識或技術本身可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建構學生的基礎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未來大學的目標理念。
我的學思歷程12
鼓勵大家勇敢追夢,勇敢做夢,反正做夢免費!要達成夢想,有件事情一定要做到,不然這個夢想永遠只是一個夢想,那就是「行動力」,你要去實踐它。──優席夫走一天,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紅海策略;但若能持續走二十五年,就是藍海策略!將紅海做到極致就是藍海,因此我認為年輕人不要因為還沒找到藍海策略就裹足不前。──戴勝益想將工作做好,首先就是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必須學習得夠快,你必須立刻進入狀況,了解是怎麼回事,然後進行決策。能夠影響眾人的事情太多了、變化也非常大,因此要「學思合一」,不只要學習,還要思考、做決定、做正確事情,才可能對社會有貢獻。──簡又新一味學習別人,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就永遠沒辦法成為鑽石;但若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強項,就可以一日千里。──陳郁秀胸襟要大,肚量要大,要謙卑、謙卑、再謙卑。人要謙卑,因為你謙卑,別人才願意教你。──許金川我們對於自己有熱情的東西,就不會在意花很多的時間,所以要找到你有熱情的東西。有些東西你必須捨棄,學習在有限的資源、時間之內,把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排出優先順序。──陳永儀本書將六場精彩的學思歷程講座的內容集結成書,以便分享給更多讀者。〈畫出一條回家的路〉,讓我們看見旅英當代藝術家優席夫,跨越自我放逐的人生低谷,從繪畫裡重建自信,一扇一扇地敲開通往國際舞臺大門的歷程。〈胸懷人文素養的創業家〉,記載了企業家戴勝益擁抱星空的創業勇氣,及其用人性溫度將商業紅海化為藍海的成功哲學。〈秉持正向能量的跨域專家〉,可深深感受到簡又新董事長,不論是擔任公職或創立非政府組織,總是將臺灣永續發展放在第一位的理念與堅持。而〈建立「品牌臺灣」的擘劃〉,描述了音樂家陳郁秀將臺灣特色昇華至藝術,一次次讓寶島之美驚艷世界的旅程。〈視病猶親的保肝仁醫〉,是許金川醫師將畢生熱情投注於肝病防治,帶領志工團隊以診療、研究、宣導三管齊下的方式,消滅臺灣國病的全紀錄。〈懷抱對人生的好奇心〉闡述了心理學家陳永儀跟隨心底的聲音,應對生命裡每一次意外的機遇和選擇。
公民哲學
古典時期,在神話開始退位時,哲學追求一種神性般的智慧,形上學是古典時期的第一哲學。啟蒙運動起,在人人開始要享有人的身分以來,哲學追求拓展人性智慧的種種可能,知識論是這段時期的第一哲學。來到二十一世紀,在大多數人不必爭取就擁有公民身分且價值觀點多元紛爭的時代裡,我們需要打造一種由公民視角出發,在重視在地實踐智慧中追求公民智慧的哲學,即本書倡議的「公民哲學」。本書提出的公民哲學方案,以美中國際關係格局裡的臺灣位置為起點,由自由選擇與因果關係連動展開的觀點,透過批判性的分析、論述與對話,明示我們生活裡「多元價值」與「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想像,如何得以在公民視角的展開與約束中,凝煉成「公民共同體」的理念與論述。
穿梭黑暗大陸:晚清文人對於非洲探險文本的譯介與想像
在世界觀轉變的浪潮中,晚清文藝論者透過虛實交錯的想像,推開世界的窗戶,發現「非洲」。本書系統性與結構性觀察此一仍有待建構的學術議題:十九世紀中國人如何/為何接受、看待與想像非洲異域?「非洲」是在怎樣的知識結構與傳播模式下進入晚清文化界?當文人譯者面向自身不熟悉的新天地時,要如何呈現或傳達異域形象?肩負不同身分背景與任務的人士,必然因自身的屬性與位置,而牽動看待域外的特定視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學術訊息。觀察十九、二十世紀翻譯傳播於中國文化界的非洲文本,大多圍繞著「探勘非洲」與「冒險非洲」的主題,投射「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中國」與「世界」的思辨,隱藏著作為翻譯者與創作者的「主體」與被描寫的「他者」的對應關係,並潛伏了一個群體的命運、遭遇、認同與應變。在「跨文化行旅」的架構下,本書觀察立溫斯敦、施登萊、凡爾納與哈葛德等人探勘/冒險非洲的文本翻譯與傳播到晚清中國的途徑,進而辨析各文人譯者投射的「非洲」形象與想像,替晚清文學與文化研究,開啟更豐富的詮釋面向。
從天書時代到古文運動:北宋前期的政治過程
本書透過梳理北宋前期的政治過程,分析宋代古文運動展開的歷史脈絡。上篇探討1008至1033年的所謂「天書時代」,如何在真宗與徐鉉後學的合作下,融合漢唐經學、讖緯學、道教思想於一體;下篇探討仁宗朝的古文運動如何在批判天書時代的政治文化中誕生。為探討此一政治過程,本書所關注的士大夫群體遠多於范仲淹及其政治支持者,從而深化仁宗朝古文運動的歷史過程。本書認為,天書時代是趙宋君臣將漢唐君主對「太平」的想像與操作,進行總結性的重組與展示,以為統治的正當性張本;天書時代在仁宗朝的破產,意味著此時士大夫反省,甚至放棄漢唐儒學所賦予的政治理念。是故,從天書時代到古文運動,可謂是中國政治史與儒學史典範轉移的關鍵時期。
製造「地方政府」:戰國至漢初郡制新考
本書根據睡虎地秦簡與秦兵器銘文復原戰國秦郡從軍區發展到地方政府的歷程,根據張家山漢簡揭示早期郡制的中央外派性質,根據包山楚簡探索戰國秦郡之外的另一種地方政府,根據里耶與岳麓秦簡解析秦郡既可對外殖民,又可對內監察的中央集權功能,根據漢初諸侯王國璽印封泥探討郡制亦可能走向中央集權的反面。戰國至漢初郡制新考,適足呈現在官僚制的形塑與新疆域的征服中,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複雜角力下,早期中國地方政府如何被「製造」出來。本書指出周秦漢「從封建到郡縣」的整體視野,可進一步分化出從「郡縣城邦」到「共治天下」的地方政府發展脈絡。周代城邦郡縣化後,地方政府與中央皇權如何合作治理整個天下,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和平正跨坐在我們的肩上
《和平正跨坐在我們的肩上》為臺灣第一本中譯緬甸詩集,收錄了緬甸當代詩人潘朵拉(Pandora)的六十首詩作。潘朵拉為「二○一九年緬甸國家文學獎之詩歌獎」的得主,是緬甸當代詩壇極具代表性的後現代詩人,其詩風具對社會、政治、甚至是身分認同的濃烈批判性,詩人對國家、對世界的關懷也在詩作中體現。其中,《和平》所收錄的〈約翰 我隨著甜美的紅酒河漂泊了〉與〈和平正跨坐在你的肩上〉更展現出潘朵拉因應緬甸政治動盪而提出的對當局之譴責與對和平之希冀(抑或是絕望)。作為緬甸文學在臺灣的起步,《和平》也將來自緬甸、卻普世的難題與課題扛在肩上,緩步邁向福爾摩沙。
第38屆中興湖文學獎得獎作品專書
中興湖文學獎舉辦全國大學院校文學競寫,藉以深化校園人文精神,鐫刻成長記憶,提供校園寫手青春發聲的平台,期盼全國文藝青年發揮所長,熱情參加,爭取獎金與榮耀,賽後匯編得獎作品,以為紀念。(共收錄黃俊彰等28人作品)
工程科學研究中心之發展及轉型[軟精裝]
工程科技推展中心在我國工程教育史上的確是一個獨特的故事,它發展過程中的轉折,可說是一首同步結合了臺灣經濟發展和工程科學研究與科技應用推廣的命運交響曲。本書可說是為了周延紀錄臺灣工程教育的每一個面向而寫。本書架構肇始於戰後臺灣公研究機構停擺,長科會際會風雲,成立五個研究中心,而設在成大的工程科學研究中心尤為傳奇,故以成大肇基,工程科學研究啟動為首篇,繼而著眼於工程中心角色轉型為工程科技應用推展,歷經紮根成長,投入全方位產學營運,及至精準行銷科研成果,創造金字品牌。寫作布局上,強調承先以啟後的時代意義,突顯傳統到創新的具體作法與成果,以及其與時俱進、創造活化的產學鏈結能量。節盡可能地做到資料詳實,內容信實,且在筆觸方面力求嚴謹但不失吸引力與可讀性。
「卡夫卡的愛情是套媒介網絡」:媒介理論中的文學
從文學出發的媒介論述,對文學研究與考察自有啟發之處。這本小書引介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與席格爾(Bernhard Siegert)這兩位當代德國學者的三本重要媒介論著,彰顯其中的文學基質。透過作者陳春燕的精采析讀與脈絡化,本書演示了「媒介思維」的「論述網絡」與文學批評方法,兼具開創性與批判力。其中席格爾「重寫」卡夫卡的「由政大戰」,頗有助於從媒介理論面向去理解這位德語「小文學」大家的愛情與文學世界。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語言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創新與突破,又高度跨領域的知識體系。長久以來,台灣需要一本既能敘說本土故事,又能引介語言研究新知的書,而本書就是這個夢想的結晶。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和十九位語言學者的共同策劃與分章執筆,本書取材自台灣南島語、客語、台語、華語、手語,提供語言學各個基礎分支與跨學門應用的介紹,內容兼具學術與科普性質,適合對語言學有求知慾的讀者閱讀。全書探索台灣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與特色、認知概念如何與語言密切關聯以及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載體的作用,期盼為台灣學術界、青年學子,以及對語言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開闢嶄新的道路,藉由欣賞語言的奧祕,從而激盪出更多的知識對話。
戰後台灣經濟的左翼分析:劉進慶思想評傳
劉進慶是戰後台灣經濟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戰後台灣左翼運動和民主化運動的親歷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抵抗」與「學問」是其人生的兩大線索。他的抵抗源自戰中戰後均未能避免的政治壓迫,他的學問則來自東京大學多元傳承的左翼經濟學說。儘管這樣的學問必然在台灣噤啞,他卻以此為基礎,迎戰壓迫、展開抵抗,終於在1970年代完成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經濟分析》。這是第一本分析戰後台灣經濟本質的著作,影響學術界至深。作為思想傳記,本書將介紹劉進慶在台日兩地經歷的抵抗人生、東大經濟學科的學問傳統、《分析》的形成和改寫過程、《分析》因拒絕美化戰後台灣經濟而產生的論點和難題,以及劉進慶為解決難題而在後半生做出的各種理論嘗試。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
西元前256年,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征服。由此,戰國時代最後階段的華夏世界進入三十五年的「後周魯時代」。本書提出:在此時期周天子不在的政治權威空白時期,實為《荀子》和《呂氏春秋》兩書之出現的主要契機。以這樣歷史背景為主要契機誕生的兩書,其政治哲學的目標便應該在於構想能治理全天下人民之國家的建立──《荀子》探求未來以禮義治理天下的君王;《呂氏春秋》則向已成為「de facto天子」的秦王,為提升至名正言順的天子,提供政策綱要和實踐細則。作者根據較為嚴謹的「觀念史/概念史」分析,闡述《荀》、《呂》兩書在思維上、概念上、論述內容上等多層次的思想特質及其歷史角色。期盼本書在戰國秦漢時代的歷史和思想相關議題之探討能夠提供較新的切入點,並擴大研究視野。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黃宗羲曾說晩明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思想領域繽紛離奇,變化極大。王陽明良知學對晩明思想家影響甚廣,不僅思想界,對文學與藝術創造也有作用,而且爭議不斷,其中包括良知的性質,致良知的方法,以及判斷是非,應以歷史的格套或個人自覺為基準等,晩明學術,於此討論甚多。本書收錄相關論文十一篇,著眼於晩明學術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以及思想的傳承演化上,除王學影響之外,也涉及其他學術議題,內容廣泛,議論精闢。
颱風
你知道身處颱風眼之中是什麼感覺?那就像你站在直徑32公里、放大將近兩百倍的羅馬競技場中央,四周的冰牆向上延伸約有4座玉山那麼高,高聳的眼牆有一連串冰晶沿著耀眼的白色表面落下……。這個氣象界的龐然大物,是如此地令人驚嘆與驚心。台灣位於亞熱帶,每年經歷20到30個颱風生成,其中更有4到5個會直接影響台灣,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害。颱風相關的資訊、新聞,幾成為我們的生活日常,但你瞭解颱風嗎?《颱風》一書,作者伊曼紐從科學、歷史、藝術的不同角度,勾勒出這個引人敬畏氣象事件的樣貌:颱風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走向;這些大型暴風雨的磅礡景象,是如何震撼古往今來的藝術家、作家,像是十七世紀的某個颶風,很可能是莎士比亞寫出《暴風雨》一劇的靈感來源。除了颱風的故事,身為颱風研究的權威作者,在書中系統地解釋颱風的科學知識,從其生成、強度、移動方式、以及伴隨引起的波浪、暴潮與暴雨。不但說明熱帶大氣的物理性質;也解釋溫和的熱帶天氣怎麼會產生世上最強大的風暴系統。這是一本文圖並茂、橫跨科學與文化的絕佳科普書。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2021中央大學傑出與優良教師群像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09學年度教學傑出暨優良獎獲獎教師專書。中央大學以「發展深具人文關懷的世界一流大學」為願景,長期致力於以「學生為本、博雅專精」的「全人發展」核心教育目標。為落實「以學生為本」,本校教師持續以多元的創新、跨域教學等方法,著重適性適才培育「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跨域學習、就業競爭、國際移動力」的學生。教務處每年度甄選教學傑出暨優良獎教師,每次皆能發現本校教師在各專業領域中精心設計的獨特教學法,109學年度獲獎教師中,讓我們再次省思「大學教育的目的與對象」,以更為宏觀角度思考做為高等教育規劃與落實者,我們不僅僅持續著重教師的教學法研究與創新,強化本校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從教育目的另一角度而言,教育的主角為學生,眾多的教學方法主要在於增進學生學習效果,並促使學生能從中觸類旁通,以增加未來就業的競爭力。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未來的學生需要面對哪些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教師須思考的。從本次的教學獎教師分享中,有教師認為自學能力是最主要的必備能力,有教師認為必須具備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有教師認為要具備能掌握效率與先機的能力。而綜觀各位教師多年教學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須具備自主學習、獨力思考、洞燭機先、分析判斷與決策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一顆對人事物充滿積極熱誠與好奇心的能力,才足以有動力去培養前述的能力,也要具備永不停止學習態度與精神,讓自己在無限的探索這些未知後,能持續面對可能無盡的難題並能迎刃而解。教育的過程有教師與學生共同攜手成長,但最終是學生面對這些社會與世界推陳出新的挑戰,如同徐佳華老師所說:「我希望將自己對知識與探索的熱情傳達給學生,讓他們的心像孔竅一般,吸取各種天南地北、天地萬物的美好事物,感受浸淫知識及心智成長的愉悅,並由於這個愉悅體驗,讓學生在離開學校後,仍能持續主動地探索更多、更廣、更深的領域。」教育的過程可能是帶領學生認真的走一條艱難的路,但我們引領著學生具備各種能力去迎向更璀燦的未來。這便是我們舉辦教師教學獎以鼓勵本校一同持續在教育的路上努力,並每年編幀成專書出版以廣為與各領域教師分享,並為這些致力於教學的教師們致上我無盡的感謝與敬意。王文俊(國立中央大學教務長)
銘刻與記憶: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
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的碑刻,你可曾動念去了解碑文內容?而行走百花川畔,你注意到「新民之道」刻石的內涵嗎?人文研究中心視其為校園文化資產,普查並考察,策劃編印了《銘刻與記憶》,訴說著一件又一件的中大故事,盼能喚起我們諸多校園空間的記憶
來到漁玩:漁港的日常[精裝]
本書主軸圍繞在漁港所能見到的事務,如漁獲上岸、漁船作業、漁船加油、加冰等,主角為一名孩童─阿弟以及老漁民阿公,兩者在漁港遊憩時碰到的各種景象與活動,帶領讀者瞭解臺灣的漁港設施、漁船作業、休閒漁業及漁業文化等,作品以輕鬆方式呈現且富有教育意義。
從語言診斷到語言搶救計畫:太魯閣語語言轉移和母語能力的心理語言學評估以及語言規劃
雖然臺灣語言振興政策已執行二十多年,但原住民族語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有些族語更面臨滅絕的危機。對許多族人而言,族語並非日常生活用語;族語傳承亦出現斷層。為扭轉語言衰退現象,有效進行族語復振,我們必須先掌握語言使用的現況。因此,本文以太魯閣語為研究對象,從心理語言學的觀點調查研究太魯閣語相對於台灣華語的語言強度、太魯閣語能力的世代差異,並提出太魯閣部落語言保存規劃方案。具體而言,本研究目標為:(一)應用「夏威夷語言強度評估標準」(Hawai’i Assessment of Language Access, HALA)評估太魯閣語的相對強度。(二)評估不同年齡層的語言能力。(三)提供量化數據給部落和政府計畫參考。(四)建立基準資料(baseline data),以做為語言保存的基礎。(五)提出一個微觀層面語言規劃以促進語言維持(language maintenance)。本研究採取兩種方法:HALA 實驗以及引導語句實驗(elicitation tasks)。首先,HALA 實驗(含身體部位命名、自然景觀命名以及語詞建構實驗)測試68 位來自加灣(Qowgan)部落的受試者,並將其分為10-15 歲、16-25 歲、26-40 歲以及41-65 歲四個群組。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受試者對太魯閣語(非主流語言) 的反應時間比臺灣華語(主流語言)長,準確度也較低,此意謂太魯閣語世代間的衰退。再者,引導語句實驗(語音複誦、圖片命名、表演任務以及看圖說故事等四項實驗)乃為了評估不同年齡層受試者對語音和構詞如複數、斜格標記和詞綴等的知識。與26-65 歲的年長受試者相比,本研究發現10-25 歲的年輕受試者的音韻與構詞句法呈現整體變化或能力不足的現象。另外,與被廣泛認為太魯閣語非常流利的86 歲受試者相比,10 到65 歲的所有受試者的構詞句法也呈現能力不足的現象。基於微觀層面語言規劃的概念。
我的單程票:2021中央大學優良導師插圖繪本[精裝]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09學年度推行導師工作優良單位暨優良導師獎獲獎插圖繪本。 故事以一位青少年的奇幻冒險、積極人生及勇敢追夢的歷程為主軸,除了表彰優良導師們,也激勵學生找到值得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方向和目標。
縱橫東南亞:跨域流動與文化鏈結_Crossing Southeast Asia
本專書透過人文和社科學者在「縱」(歷史連貫性)和「橫」(現代社會多種面向)的合作研究和觀察,突顯東南亞的「跨域流動」與「文化鏈結」狀況。其中人文領域的歷史學(19-21世紀)、文學(日本文學、馬華文學)、人類學(博物館學、移民研究),與社科領域的政治學(邊境研究)、經濟學(東協經貿)、國際關係(東南亞的美、中、台關係),顯示了無論是關注台灣自身社會內的東南亞議題,或台灣和東南亞之間關連性,都不只是單一內部或雙方兩者的單線關係,而是關乎東南亞內部各國之間的政治角力,及各國之內各種經濟、歷史、文化等要素的牽引和連動,更涉及外部從殖民到全球化下各種複雜的國際關係的介入。本專書對於這樣的金流、物流、人流的模式,及其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提出深刻反思和重新定義,有助於對東南亞的深度瞭解。
智慧財產授權與評價探討
本書是第一本結合授權條款剖析、智慧財產價值評估、與美國法院判例研討的教學暨研究用書。授權與評價之間為相輔相成的關係,兩者缺一則智慧財產權的運用無法發揮最大效益。本書不僅彙整各類智慧財產授權運用之共通點,亦列舉說明不同類型智慧財產授權之個別殊異之處。本書對於不同類別的智慧財產授權與評價進行比較,並針對授權合約的各項元素逐一檢視探討,進而依智慧財產分類研討美國法院的授權判例。本書連結實務見解與司法學術探討,前者著重在授權合約元素與評價方法的分析,後者著重在美國法院判例探討。從個別授權合約條款的釋例、產業分析原則與評價方法的應用、再進入法學判例研究,希望能幫助本書的使用者達到見樹且見林的效果。
臺灣里海與海洋和諧共榮的社區故事
本書將分為五個章節,首先介紹里海概念;接著以本計畫執行之三個里海場域(新北卯澳、宜蘭東澳、澎湖菜園)分別敘述其里海發展故事及里海環境教育教案,帶領讀者了解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里海行動與實踐案例;最後總結對於里海場域創成的展望,並以里海科普教案作為未來社區帶領一般民眾了解里海概念之教材。
趣學TOCFL流利精通級詞彙
。題材多元,結合時事與熱門話題,可提升華語學習者對各類話題的討論度。。每篇主題包括文章、生詞、例句與練習題等,華語學習者可從不同的主題中,學習詞彙,掌握詞意,藉由生活化的例句,強化詞彙的運用能力。。搭配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習者探討每篇主題文章的核心觀點並培養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幫助華語學習者與時俱進的有效學習,激發學習動機,培養濃厚興趣,讓學習不限於語言本身,也能涵蓋其文化底蘊。—17篇具流利精通級程度之文章,以多元題材引發出閱讀的動機,帶領學習者感受其樂趣,提升對華語的語感。
110年國土防衛與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附光碟)
依國防部發行《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所揭示的國防戰略、軍事戰略與政策目標,同時盱衡中共武統嚴峻威脅,研析中華民國國土安全與防衛具體作為。主要就「區域情勢」、「全民國防」、「島嶼防衛作戰」與「軍人武德」之觀點,重新檢視區域主權爭議、國防事務推展、作戰經驗教訓與對國際世局之影響,據以納入國軍防衛作戰指導與戰訓精進之參考。
從鄉到城 : 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鄒平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縣,1930年代思想家梁漱溟等人在此開啟其鄉村建設實驗,半世紀之後,人類學者任柯安(Andrew B. Kipnis)以此地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展開長達25年的社會轉型研究。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他提出了「重組」的概念,來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在任柯安的觀察和論述中,重組意味著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變是帶著過去的延續,而非邀進的斷裂。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城鄉差距、移民機制、以及城鎮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同時也對現代化理論的檢視與修正,做出了貢獻。※清華大學人類所方怡潔副教授專文導讀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
回返東方的對話六場講座,從生死疾病到祖先療癒,展現道教醫學的生命哲理道醫以道教哲理為指導,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影響的一種特殊理論與醫療實踐。道醫重視醫者的自我修煉,安神定志,治於未病之時。本書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收錄精彩道醫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六場講座,每場次主題皆關照身而為人內在與外在關聯的人性與文化肌理。談論道醫的生死觀、疾病觀、生命觀,以及符籙作為訊息的傳遞,祖先與人心療癒的關聯,並論及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的影響與對話。通過演講與對談,本書呈現傳統道教鮮活的當代實踐,以及道教儀式專家的詮釋觀點,並結合跨領域學術研究者的臨場對話,激盪出前所未有知性與靈性的火花。本書特色1. 道教儀式專家親授,從家傳文獻中探尋道醫的思想源泉。2. 自華人傳統文化經驗出發,展現慎終追遠的護理關懷。3. 開拓更廣闊的人文智識版圖,提煉道教哲學的生死及宇宙觀。
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精裝]
本專輯為臺灣大學中文系精選臺靜農先生書畫、篆刻作品,另收錄先生相關文物、與友朋往來信札,並延請故舊學生十六位撰文紀念,彙集成書,以紀念先生百廿誕辰。
國際小兒骨科大師 : 郭耿南教授回憶錄[精裝]
本書為郭耿南教授口述生命史。其醫學生涯之選擇、學習到學成,終身致力於小兒骨科的教學研究與服務。在國際醫學領域卓有聲譽,奉獻一生貢獻卓著。
大域微分幾何(中):活動標架法(二版)[精裝]
《大域微分幾何》全書共三卷。內容主要對象是彎曲的空間,上卷大體是作者多次在臺大數學研究所授課的講稿,以此為基礎,展開中、下両卷,進入大域幾何研究的專業。這套書三卷分別是「Riemann幾何基礎」、「活動標架法」(moving frames)及「幾何變分學」,涵蓋九大篇,共三十章,並於上卷與下卷加入〈前篇〉及〈衍篇〉各三章,以作為微分幾何「基礎入門」與「延伸進階學習」之用。中卷「活動標架法」先介紹「張量的微積分」,從「平均」的視角出發,導入均曲率、Diverence與Laplacian等相關的幾何概念,刻劃結構方程的意涵。然後藉由微分式(differential form)的運算,發展「活動標架法」,有效處理彎曲空間的大域問題。◎本書特色1. 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藉由直觀,逐步引入艱深的幾何硏究。2. 問題中心論:內容的鋪陳,經常圍繞著自然的提問。3. 採二維計算方式呈現數學式子的推演,使學習者一目瞭然,容易掌握運算過程。4. 適合「微分幾何學」進階研究,及天文物理、生化、土木領域之延伸應用。
大域微分幾何(上):Riemann幾何基礎(二版)[精裝]
《大域微分幾何》全書共三卷。內容主要對象是彎曲的空間,上卷大體是作者多次在臺大數學研究所授課的講稿,以此為基礎,展開中、下両卷,進入大域幾何研究的專業。這套書三卷分別是「Riemann幾何基礎」、「活動標架法」(moving frames)及「幾何變分學」,涵蓋九大篇,共三十章,並於上卷與下卷加入〈前篇〉及〈衍篇〉各三章,以作為微分幾何「基礎入門」與「延伸進階學習」之用。上卷從「前篇」A、B、C三章的「大域曲面論」、「活動標架法」及「可微流形」等基礎背景開始談起,引入黎曼幾何。沿依1850年代Riemann探討高維內在幾何的思路,描述「彎曲空間」。尤其著重幾何直觀,並藉由「測地線變分」初步探究彎曲空間大域的幾何性質。◎本書特色1. 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藉由直觀,逐步引入艱深的幾何硏究。2. 問題中心論:內容的鋪陳,經常圍繞著自然的提問。3. 採二維計算方式呈現數學式子的推演,使學習者一目瞭然,容易掌握運算過程。4. 適合「微分幾何學」進階研究,及天文物理、生化、土木領域之延伸應用。
大域微分幾何(下):幾何變分學(二版)[精裝]
《大域微分幾何》全書共三卷。內容主要對象是彎曲的空間,上卷大體是作者多次在臺大數學研究所授課的講稿,以此為基礎,展開中、下両卷,進入大域幾何研究的專業。這套書三卷分別是「Riemann幾何基礎」、「活動標架法」(moving frames)及「幾何變分學」,涵蓋九大篇,共三十章,並於上卷與下卷加入〈前篇〉及〈衍篇〉各三章,以作為微分幾何「基礎入門」與「延伸進階學習」之用。下卷「幾何變分學」圍繞著均曲率的幾何,討論二階變分、Plateau與Berstein問題、毛細曲面、穩定性與凸性問題、值譜分析、Jacobi場、……等幾何分析學關注的焦點;深入當代大域微分幾何一些關鍵性的研究。最後在〈衍篇〉的延伸閱讀中,加入了王藹農教授的〈CMC曲面及其應用〉、王慕道教授的〈從一個方程式談起〉與林俊吉教授〈曲線與幾何分析〉等三篇survey的文章,提供幾何領域正在發展的某些課題。◎本書特色1. 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藉由直觀,逐步引入艱深的幾何硏究。2. 問題中心論:內容的鋪陳,經常圍繞著自然的提問。3. 採二維計算方式呈現數學式子的推演,使學習者一目瞭然,容易掌握運算過程。4. 適合「微分幾何學」進階研究,及天文物理、生化、土木領域之延伸應用。
師說新語:T-Lab實踐社群共創協作教練實作之旅程
這本書記錄成立T-Lab實踐社群的一群跨校教師,經歷五年建構同儕互助互惠之道,持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探討合議式協作教練實作模式之建構軌跡,本書採用實踐社群、教練引導技能、專業資本、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及展化學習,貢獻性學習等概念,透過四位種子老師和兩位教練養成的歷程,揭示教師個體的專業學習、自我了解,和同儕教練的集體探究方法。T-Lab本於成己成人,朝向利己利人的自我實現,共創專業協作文化之實踐路徑與意義。
影像與歷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傳統的歷史敘事,是以文字為論述核心,影像也只是一種輔助文字的配角媒材,但隨著圖像時代的來臨,影像逐漸成為構成文本的主導性媒材。就傳統文科研究者而言,如同學會使用文字一般,學會使用影像是勢不可免的,而對教學者來說,亦是一項全新的教學領域之挑戰。本書從(一)影像的歧義性與意義溝通、(二)影像與歷史敘事性文本之間的關係、(三)影像的產製與教學實務,這三面向要求來發展論述。在理論之外,同時也是寫作實務的對話。在未來可見的科技變化中,在媒材以及表義方式上,還會有更加推陳出新的歷史敘事之可能,圖像是我們所面臨到的最新近的挑戰,希望能藉著回應此番挑戰,更加地挖深歷史敘事與媒材之間,可以被思考的各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