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96輯:浮生旅者。曲未央:王仲桓創作展
本次完整呈現王仲桓水彩創作,作品裡有學生時代的記憶,還有悠悠歲月裡的渺渺佇足,以水彩顏料在畫作中表現對生命的祝福、對人生的感悟,寧靜畫筆中帶有禪意。
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
自康熙五十七年王世傑開墾竹塹埔迄今已300年,將新竹300年前後不同年代之相關歷史資料做蒐集整理並編輯印製為歷史概說手冊,增進市民及訪客了解新竹這座城市歷史的發展變遷。
以古為師:紀冠地書法展專輯(精裝)
本書為紀冠地書法個展專輯,從文字造型到隸、楷、草、篆各體,作品融合當代藝術的精神,創作理念是「以古為師」並勇於突破書法創作既有形式,形成繪畫性的畫面,獨具時代感。
漆色有無中:王佩雯漆藝創作展專輯
王佩雯老師,南投縣草屯鎮人,22年前偶然參與臺灣省手工業研究「1996年漆器藝人陳火慶傳習計畫?,從此踏入漆藝創作世界。2005年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木質組,結識心愛終身伴侶,更專攻傳統漆器工藝製作及漆器保存與修護事務。2014年成立「翠雨山房」,專職漆藝創作,接受國立臺灣博物館公私立博物館委託修復木質/漆器文物,擔任私人文物修復師。已成為同時跨界古物修復及漆藝創作之新世代之大師級人物。 王老師在創作之中融合陳火慶、王清霜、黃麗淑、鄭力為、吳川、施炯裕等大師漆器技藝豐美之道。在國際交流經驗上,2003年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保存文化財保存雕刻研室及東京博物館小西美術工藝社實習漆器修復之學。2005年更融入研究所時期施鎮洋木雕智慧,承接林春美、威墨林、魏理等文物修護薰陶素養, 2013年榮獲大墩美展工藝類首獎,2017榮獲南投縣玉山美術工藝類優選。王老師面對體質過敏及漆會咬人的困境磨練,仍不斷地在學習過程與創作過程之路精進無悔。 在主題發想上,以「水流天地外,漆色有無中」為命名,係源自其與夫婿,共讀到王維其中一段唯美感動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藉以詮釋臺灣扁柏之山水系列。老師謙稱其作品沒有深奧的思維,單純把生活周遭觀察覺得很舒服的花草與景象自然呈現出來,所以創作與欣賞是自由與幸福,希望觀眾欣賞角度是很快樂的,也祈望年輕藝術家有自己的風格並貼近臺灣這塊土地的元素與感覺。 本次以「漆色有無中-王佩雯漆藝創作展」,距離上次「漆彩臺灣花開不愁沒顏色」個展已有四年醞釀時期,「漆色有無中」分別以「漆彩臺灣、翠雨閒情、花開偶寄與華想容」四個系統主題作為創作構想與論述。期待本次的展覽,欣賞王老師運用現代藝術領域展現創新手法,巧妙結合漆藝媒材與現代女性議題,輔以漆藝多樣與多元的裝飾技法與工法,充分開展漆藝感性空靈絕美之想像世界,整體作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造就了臺灣漆藝界新氣象及新精神。
金門草綠服記憶(精裝)
曾經抽中金馬獎的「外島兵」,是本島準備服義務役者驚恐的惡夢。當身歷其境時,初時緊張、疲累、趕上團隊的要求,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攫獲著每個日子的所有感受,直到撐過菜鳥、中鳥,到老鳥熟悉,以致退伍的欣喜,是每個在外島服役者相同的心路歷程。 這本書,用畫筆描繪加上文字書寫的是,退伍後回憶起戒嚴年代裡,在金門服役的場景。笑與淚、辛苦艱難與歡樂同聚、孤獨的自己與諱莫如深的金門大地。 多年後,當年長官要求在金門的所有外島兵,要建立「同島一命」的團結意志,也成就了我們這群本島青年「青春永誌」的情誼;容納這一群人停留服役的金門,變成了外島兵們共同的故鄉。
新興計程車營運模式納管機制與消費者保護之研究(107藍灰)
近年來隨著行動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數位經濟的商業模式正衝擊傳統產業,面對去中心化的平台經濟,以車隊派遣為主的計程車營運模式,有逐漸轉為資訊平台直接媒合乘客與司機之趨勢。然而由於網際網路技術與共享經濟產業發展速度,遠快於法規修訂或政策調整的速度,許多創新服務在法規尚未釐定清楚前,常衍生糾紛或執法之空窗期,無法有效管理新興營運型態之交易模式。 計程車客運與計程車派遣或媒合服務,涉及消費者人身自由安全議題,宜特別強化要求業者投保旅客責任保險、強化管理車頂燈與車身標示規定、消費資訊揭露與個資保全等方面加以嚴格管制。整體而言,營運模式採取輕度管制可以鼓勵創新,有關消費權益則採嚴格管制立場。目前新興計程車營運模式的納管機制與消費者保護,可從保險制度之強化、因應新興營運模式之法規調整與宣導消費者乘車注意事項等三方面加以因應。在法規的盤點建議修正部分,主要集中以媒合平台應納入管理、放寬司機加入派遣家數限制、強制投保旅客責任保險、釐清派遣、媒合、司機責任及建立消費者保護機制等方面。除法規修正外,對於計程車派遣或媒合所衍生之消費爭議,本計畫已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規定,訂定「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除可對消費者提供宣導教育,亦可為消費者保護提供事前預防功能。透過相關法規草案盤點與建議,可對業者、從業人員與消費者保護產生正面影響,提供交通部後續施政之參考。
風險式與自主式鐵路安全管理制度之實務調查與分析(107綠)
先進國家之鐵路系統多著重於業者自我安全管理與內部稽核,並透過安全管理報告之提供,以達到政府監理機構對鐵路業者之安全要求。為改善我國鐵路安全管理制度,本研究首先回顧鐵路運輸業者推動風險式與自主式鐵路安全管理制度之經驗、作法與趨勢,並調查國內鐵路業者間實施的落實程度,擬定適用於鐵路系統之年度安全管理報告書格式,並以阿里山森林鐵路為範例,撰寫安全管理報告。最後針對國內法規及監理制度,建議推動風險式與自主式安全管理制度之對策及作法,及提出現有法規修正建議。本研究所回顧之文獻除可供鐵路業界參考外,研究成果亦可協助未來鐵道局提昇鐵路安全管理。
桃園市美術家薪傳展33:青卿畫世-陳俊卿作品集
107年桃園市美術家薪傳展呈現陳俊卿老師精采的藝術創作,藉由介紹藝術家個人經歷、創作理念等,收藝術傳承之效。
翰墨寄情:柯耀東八六書畫回顧展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107年度邀請展,邀請到中臺灣水墨巨擘,也是鄉土畫家柯耀東老師,7月7日至7月25日於大墩藝廊(一)舉行「翰墨寄情柯耀東八六書畫展」,精選書畫作品計七十餘件,給臺中雅好藝術的市民朋友一場精采的書畫藝術盛宴。
豐葦之原 福地心印—黃秋蓉篆刻展-藝術薪火相傳—第8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臺中豐原出生的篆刻家黃秋蓉以一般書畫用印、吉語文字和肖形印等創作,來表達對家鄉的依戀和童年的回憶。
生活自在—黃譓丞油畫集( 藝術薪火相傳—第8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黃譓丞老師融合東西方繪畫形式來傳達與大地共舞、和睦相處的理念,以及欲尋找一方祥和安定樂土的內心情感。
機車危險感知學習工具開發與應用(2/2)(107綠)
教育訓練為改善駕駛行為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計畫以104年期計畫歸納之18個高風險問題,繼續完成相關14個主題之失誤因子演繹分析,並利用焦點團體討論與問卷調查分析機車騎士風險感知重要學習內容,整理各個風險主題之重點學習訓練內容,發展出機車行駛於路段和路(巷)口的路權知識、正確行為及防禦駕駛等,以作為後續建構機車駕駛遊戲內容之基礎。本計畫以少車道數情境進行機車駕駛遊戲情境設計,擴增設計至五條路線,並新增防禦駕駛事件。研究過程針對政府、駕訓相關單位舉辦機車駕駛遊戲研發成果展示暨應用方式座談會,並探討機車駕駛遊戲學習系統應用於機車駕訓的可行性和可行方式。 本計畫同時針對年輕人設計機車安全認知知識問卷,以了解年輕人之機車安全認知知識能力,問卷題目包含標誌標線及號誌意義與設置功能、讓路權法規及正確駕駛行為,並依據問卷分析結果整理年輕機車騎士需加強之處,研擬由機車出發至停車過程中,10大機車駕駛應該學習的機車安全主題。本計畫最後針對大學生進行遊戲系統及紙本教材的施測,了解未考取駕照或剛考取駕照但駕駛經驗較少的學習者,在使用不同教學方法下,對於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成效差異,最後提出機車危險感知學習工具應用發展及推廣建議。
院頒「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之檢討與修正(107綠)
本研究自103年9月開始,即密集進行分工與執行,透過每星期的工作進度討論,及每月的工作會議,互相交換工作成果與問題研討,不論是國內外文獻或相關實務資料的蒐集分析,院頒方案與扎根計畫的實質規劃面與執行面所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走向,透過不斷地研討,獲致諸多具體成果。 首先是完成國內外,包括美、日、澳與歐盟等先進國家相關道安計畫之評析與比較,同時針對現行院頒方案與道安扎根計畫進行關聯分析,再進行相關實務單位訪視與人員訪談。此外,為凝聚共識並廣泛蒐集彙整意見,研究團隊規劃執行多場次的座談會,邀集中央與地方實際負責規劃、督考與執行的道安權責單位,舉行座談,分就:院頒方案工作成果之回顧與檢討、視導考評項目暨評分權重、評比機制及院頒方案與道安扎根計畫之整合規劃等討論,藉由意見交換與腦力激盪,對於院頒方案與扎根計畫工作的檢討與改進,帶來相當實質助益,有利於後續工作推動。 而為了解實際從事道安工作之各小組成員,對目前院頒方案之重點工作、推動計畫、管考機制、評比方式及經費應用等,現行實施方式之看法,配合本年度道安督導作業,研究人員亦實際參與視導工作進行,同時透過問卷調查,蒐集其意見,提供未來改善院頒方案之參考。 此外,為廣徵相關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意見,本研究亦接續舉辦二場次座談會,以「文明的交通」--「建立守法禮讓正義的交通環境」為願景,以「知法、守法、慢活、安全」為訴求重點,研提討論8項策略: 1.交通安全教育扎根、2.培植民間社團參與、3.鼓勵駕駛人能守法、4.使用科學儀器執法、5.改善道路路權配置、6.降低車輛行駛速度、7.促進安全駕駛能力、8.重點車輛安全管理。針對未來方案推動策略及方式,進行意見交換,提供擬訂第12期院頒方案參考。 透過上述工作的進行,完成各項相關計畫草案,將草案內容再次經由行政程序讓道安相關單位多方參與,進行討論與確認,最後產出具體成果「全國道安扎根強化行動計畫年終考評計畫」、我國「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長期計畫」、「第12期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院頒方案執行計畫補助作業要點」與「院頒方案工作績效管考與評比作業要點」等草案,提供交通部作為第12期院頒方案實施依據,而對於提昇整體道路交通安全績效,具有實質的效益。
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應用健保及學籍資料之研究(107藍灰)
本所先前已開發「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該系統具備多項評估指標自動運算與分析報表產製功能,可協助政府主管機關篩出搭乘公車不便之運輸節點做為改善重點對象,克服過去因資訊不足或仰賴經驗判斷所導致的管理盲點。為強化決策支援系統功能,瞭解服務縫隙是否存在實際運輸需求,本研究以基隆市為研究對象,應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之承保與就醫資料以及高中職學生學籍資料構建通勤、就醫及通學旅次之起迄分布資料,並配合分析地區之所得、汽機車持有等社經資料以及公共運輸路網資料,以發掘可能轉移使用公車之潛在乘客,規劃出具服務潛力之公車路線。此外,本研究透過3D地球之視覺化呈現方式,提升系統分析結果之可視性,並增加改善方案評估分析之知識庫模組,使「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之系統功能更符合使用者需求。
新寶蓮燈DVD
羅州州官劉彥昌因與三聖母相戀,生子沉香,三聖母被鎮於華山,劉與元配王氏另有一子秋兒。弟兄二人在塾中讀書,沉香因細故誤將太師秦燦之子秦官保打死。 劉彥昌得知大駭,請夫人王氏一同盤問,沉香直認不諱,秋兒亦挺身自承,皆願往秦府償命。然劉彥昌因沉香無母,格外護持,王夫人不忍,遂由劉彥昌將沉香自後門放逃,攜秋兒赴秦處自首償命。秦燦遂將秋兒亂棍擊斃。 沉香得霹靂大仙渡化得道,又得寶斧,遂至華山劈山救母。Liu Yan-chang, the magistrate of Luozhou, falls in love with a goddess, Third Holy Mother, who soon gives birth to a son, Chen-xiang. Third Holy Mother is then imprisoned in Huashan Mountain. Liu has another son, Qiuer, by his original wife, and the two brothers are sent off to school to study. One day, Chen-xiang accidentally kills Qin Guan-bao, the son of Grand Preceptor Qin Can, over some trivial matter.Liu Yan-chang is shocked upon learning of the incident and invites his wife, Wang, to question the boy about it. Chen-xiang confesses immediately, and Qiuer also confesses of being an accomplice and volunteers to go to face the grand preceptor with his brother. As Chen-xiang is motherless, his father has always been more protective of him, so Wang asks the boy to escape through the back door and go to see the grand preceptor with her son to pay with his life. Qin Can gives the order to beat Qiuer to death. Enlightened by Fairy Pi-li, Chen-xiang learns martial arts from him and is given a magic ax. He soon goes to Hua-shan Mountain to save his mother by splitting the mountain.
高雄市歷史建築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臺灣曾經是世界上鳳梨罐頭的重要產地之一,這一切的開始都奠基在115年前日人岡村庄太郎於鳳山設立的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廠,而原料的產地就在大樹一帶。在鳳梨罐頭產業盛行的年代,罐頭業者前進到大樹設廠,尤其是位於鐵路縱貫線上的九曲堂車站一帶,曾先後有11家鳳梨罐頭工廠設立。曾幾何時,曾經興盛全臺的鳳梨罐頭產業,只剩下位於九曲堂的泰芳商會鳳梨工場三棟建物。 九曲堂的泰芳商會鳳梨工場在戰後曾經成為國軍保修廠眷舍「九曲新村」,在眷戶搬離後,由於在地文史人士的爭取下,成為歷史建築。因產權為國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取得管理權後即爭取中央補助款進行修復,經歷18個月於106年完成。在修復過程中,保留了部分眷村時期的殘餘牆面,恢復了原有的日式黑瓦屋頂,也找到隱藏在牆柱內的陶燒排水管,並保留了原有的磨石子地坪與美麗的紅磚立面。更重要的是進行結構補強,希望三棟僅存的鳳梨罐頭產業建築能夠在未來的歲月裡面對臺灣多地震的威脅。 文化資產修復的特別之處在於每一棟建築都是獨一無二,會因應時代變遷而留下不同時期的建築生命記號,修復工程的工作報告書不只記錄施工的過程,也會記錄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前人生活痕跡。透過本次的工作報告書,我們不只看到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創建年代的建築語彙,也看到屬於它的建築生命史。
青山不老仙:姜一涵九秩晉三書畫展展覽專輯
姜教授的創作從傳統山水入手,其書畫自石濤、八大入。1954年入白雲堂習山水,奠定傳統繪畫基 礎。1958年入歐波館學人物、花鳥。1970年代負笈美國開始投入西方西方繪畫、雕塑、建築之研 究。其作品富哲學性及文化內涵,每件作品結合自己的心境與時代潮流的脈動,呈現多樣的風貌。 書法方面則從研究于右任、齊白石開其端。其借用書法的理論、技巧作畫,反過頭來再用畫裡書技 來畫字,可謂「以書為畫,借畫作書」。
戲遊形‧色-蔡正一作品集/ART.豐原2018藝術家邀請展(精裝)
蔡正一老師的創作歷程,由早期的視象寫生,到意象表現創作,一直到目前所發展的抽象表現主義創作。整個過程似戲、似夢,作品所呈現的是抽象的形式,但夢境與現實之間始終維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參照關係,畫中有意識的符號,只是解構後賦予新秩序之組合,輔以夢幻、浪漫的自我色彩,建立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獨特的技法於藝壇備受肯定。
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
近代以來,關於「山水詩」的研究,或多集中於探討其義界與起源,或解讀詩人與詩作在山水題材上的經營與構作,近而闡明其中所體現的特定表現手法與審美旨趣。我試圖追問的論題是:在六朝這個階段,當我們承認有一種詩歌的次類型叫做山水詩,並且是在晉、宋之際謝靈運的手中完成的,那麼,在謝靈運之前或者之後,有關山水的感受與認知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究竟反映了哪些問題?本書處理的方式,即在於透過感受經驗的視角以追索山水景物所以成為觀照對象的歷史脈絡,兼及這種觀照方式所牽涉到的心智想像活動。這種勾勒方式,對於古典文學與文化傳統之所以走向山水的感受歷程,或可提供一個比較明確的陳述。
蒔繪‧王清霜:漆藝大師的綺麗人生(精裝)
王清霜藝師出生於1922年(民國11年)臺中神岡鄉圳堵,16歲考試進入由山中公校長所主持的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在正統的學校教育中學習漆工藝,並深深著迷於漆工藝技術及美術藝術,從而決定赴往日本追求更深入的學習。 工藝學校畢業後,經過山中公校長的推薦,王清霜進入了現東京藝術大學內,由和田三造教授主持的體漆工坊藝術部門,跟隨人間國寶蒔繪大師河面冬山學習,並在東京圖案專門學校、大阪精華美圖案學校深入研修。同時,王清霜也在熊田耕風薰草社學習繪畫,跟隨黑岩淡哉學習雕塑。工藝學習的歷程上有學院派系統學習,更有工坊職能實作經歷。 1944年(民國33年),王清霜返回臺灣,於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擔任教師。1948年(民國37年),王清霜至新竹臺灣工礦公司(原理研工業株式會社)擔任副廠長,並於1949年(民國38年)28歲之時創辦美研工藝公司,開始自行經營漆器工廠。其工藝專業背景,加上美術藝術的底蘊,使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1952年(民國41年)南投縣政府辦理工藝講習會,乃至後來成立工藝研究班,王清霜藝師受邀擔任教務主任。1955年(民國44年)擔任省政府「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副教務長,隔年被選派赴日本考察工藝,1958年(民國47年)擔任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技術員,兼任南投工藝研究班教務主任及關廟竹細工訓練班,並到各縣市推廣班視察。1959年(民國48年)38歲辭退公職,於草屯重新建立美研工藝公司工廠。王清霜運用所學投身產業創業或教學,並且累積更多的工藝設計實務經驗。 1991 年(民國80 年)70 歲的王清霜藝師應邀參加臺灣省立美術館「台灣工藝展-從傳統到創新」,從而開啟王清霜藝師的蒔繪漆畫創作之路,至2017年(民國106年)長達26年期間,創作百餘件作品。每每寫生後圖案轉換,圖樣有其慎思精簡之美,如〈庭園孔雀〉,羽翼工整處又有極為細緻的變化。漆工藝多珍貴材料,自然創作要得其貴氣,但必須是珍貴而不低俗。王清霜藝師幼學私塾飽讀詩書,作品中又有文人雅士潔傲氣質,如「玉山」高聳,林蔭接雲,虛實相呼應。多才多藝,應當表現處極盡用料工筆能事;講究漆畫境界,工藝藝術融合,正是王清霜藝師樹立之典範。
第十六屆風城美展:展出作品專輯(精裝)
本年度於春節期間辦理第十六屆風城美展,以「城市美術館」為創作主題,邀請在地資深藝術家、歷屆新竹美展竹塹獎得主共計95位參展。
彰化縣107年兒童暨青少年詩畫創作比賽作品輯
為推展本縣兒童暨青少年文學與藝術創作風氣,鼓勵學生自由創作,促進文學藝術發展,將本次辦理「彰化縣107年兒童暨青少年詩畫創作比賽」參賽得?之詩作暨畫作加以集結出版,以供各級學暨社會人士參閱。
臺中市后里環保公園及相關場館設施使用管理情形
前臺中縣政府【民國(下同)99年12月25日與原臺中市政府合併升格為臺中市政府】提出「花田拼布公園」計畫,主要係以花田拼布概念將位於臺中市后里區於86年封場之前臺中縣豐原市、后里鄉及潭子鄉等三鄉市共用之垃圾掩埋場,規劃建設為后里環保公園,搭配推動兩馬文化及利用現有自然景觀資源,以滿足觀光遊憩之需求,於97及98年間陸續完成相關工程,結算金額合計3,783萬元;並於99年3月興建遊客服務中心、公共廁所及辦理相關景觀工程,結算金額合計3,255萬餘元。按國際最高審計機關組織於西元1977年利瑪宣言指出,政府審計為任何管理制度下不可或缺的一環,審計本身並非最終目的,而是為了及早發現違反法令規定,及財務管理未具經濟、效率、效果性等情事,俾利及時督促採取改正行動、促使相關人員負責、督促研謀預防措施,或至少降低發生的可能性。本案臺中市后里環保公園98年間完工後僅2年餘,園區即呈現荒蕪景象;園區內遊客服務中心於101年間竣工後閒置2年餘,亦未妥善規劃運用,經審計機關促請臺中市政府檢討改善,已獲該府具體回應,有效活化園區建築物及恢復園區景觀,提供民眾良好休憩場所。
走讀地理:東南亞篇(精裝)
雲林故事人協會延續2017年,辦理「106 年度雲林縣社區繪本創作培訓、推廣及出版計畫」,規劃「說書人行動計畫」,將社區繪本的故事結合音樂、戲劇、偶戲等元素,以故事說演、故事工作坊、故事旅行箱、故事劇場多元方式,呈現故事的內涵與核心價值,並邀約故事志工參與,將故事文化推廣至雲林社造及藝文資源不足的社區,並鼓勵參與的社區居民,進行故事延伸創作,創作一頁屬於自己的故事。
醉月觀花:白丰中彩墨藝術專輯
白丰中老師,彰化市人,民國48年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出生。白老師自小居彰化美和鎮鄉下,家中有花園、果園與大池塘,性喜種花,高中就讀國立員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園藝科,畢業後,在彰化縣農會從事花卉推廣,又到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擔任巡山員工作。老師堅持三年一變採用創新手法,講求自我反省轉化。目前是兩岸炙手可熱的彩墨與陶瓷之專業創作家。 他師承許多國內重量級藝術家,如李仲生、楚戈、江兆申、劉良佑、郭怡孮等大師級人物,文化大學美術系時期以故宮博物院作為教室,直接鑑賞與臨摹,讓白老師有融會貫通之學習。大學畢業後,走創作的路,2000就讀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實地學習了解國畫教育之路,澈悟書畫理論,從「知道到明白」與「從明白到做得到」,有不同人文精神之層次思考,明白在當代藝術發展蓬勃場域之中,展現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創作,如何將生命中喜怒哀樂,認同或反對,投射到作品當中,達成創意性、時代性、現代感、辨識度及民族性。 老師擅長運用花卉、植物於作品當中,大膽運用對比色、互補色之組合;筆墨線條鋪陳以營造鮮明、活潑及令人振奮的視覺效果;周延地經營構圖布局,並且透過對物象、空間的幾何化手法,使作品中複雜多變的藝術表現,能有紀律地被統合在一定的理性架構與本質化的藝術文法與語言當中,充分表現現代性藝術詩的意境之中。老師專研宋朝的技法研究到中台灣熱帶花卉與山水之大自然為詩境與心志。他從一名農校學生、巡山員、故宮學習生、中央警察大學駐校藝術家之身分,始終以「醉心」作為精神上的投入感,以「觀為得」作為「觀今宜鑒古」,尋找創作之機緣巧合靈感。 以「醉月觀花」主題,做為白老師回鄉之展的階段性論述,作品有山水與花卉表現之油畫作品、在宣紙上論述的彩墨作品、1996年埔里製作的2張漆畫、瓷畫及生活文創作品,總結多年生活美學創作心態,述說老師在近60歲的創作心態、心情、想法、論述;醉是一種投入狀態,觀是回歸當初擔任巡山員時,與大自然對話時的心得,「常,無欲,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花前月下,是人生機緣巧合,也須有收、放、繁、簡之感悟,歡迎民眾細細品味白老師多元的生活文創作品。
彩轉:2018莊連東創作展專輯
莊連東教授,彰化市溪湖鎮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目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最年輕的系主任。其父親是拿鋤頭種田的農夫,莊老師自小喜歡畫畫,高中就讀臺中師專美勞組,從此奠定創作基礎,鍾情水墨創作,善用零碎時間及擅長培養獨具慧眼之創作眼光,指導學生獲獎掄元無數。2010以《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獲得臺師大首屆美術創作理論博士,深具劃時代意義。 展覽正體現了跨域求新精神,透過地理空間和國族文化的不斷轉換,在斷裂式遷徙的生命情境中,強烈感受到文化差異對藝術觀的衝擊與影響,使用當代水墨的描繪性技法,既保留東方的筆墨趣味,又創造生活中感受的新意象。對於色彩在水墨表現上的運用,始終是莊連東樂於嘗試進行探索的元素。此源自於師承影響及身處亞熱帶色彩鮮明臺灣環境長期覺察,不論是對西方藝術的廣泛涉獵,從探討水墨創作之初,無論是試圖以彩顯墨,或墨彩相融,求取色彩在「隨類賦彩」的水墨表現意義;還是彰顯色彩的視覺強度,以提昇畫面的整體氣勢,甚至是讓色彩成為畫面主體的存在,他對於色彩表現的可能性開發,不但是使命,更是熱衷投入。 從創作歷程作階段性而言,2013年從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訪學ㄧ年回來之後,老師對於色彩在水墨畫面上的表現,有了更自主的釋放空間和大膽揮灑的作為。在往後的作品呈現,對色彩的詮釋,彩不會是附屬性,可以是獨立單元,將色彩當作一個很主體的意象在畫,賦予彩獨立特質,在依附形象時的狀態,鮮明度和飽合性表述了色彩的獨立自主,而更多面向的探討與詮釋,讓色彩的主體性成為畫面的核心,更不斷擴延色彩的想像和抽象意識。 本次回鄉回顧展,主題以「彩轉」,明確揭示老師在畫面上色彩轉換的關鍵析述,更是旅居美國伊利諾大學回國後六年的總結性展示,老師致力色彩在水墨表現可能的探討,以三個系列作品呈現,分別是荷花系列、山水系列及蜥蜴與佛系列,體現用彩主體觀點的部分作品作?脈絡,進行梳理與對照。期待本次的展覽,欣賞莊連東教授從純真鄉下小孩,轉變為執臺灣彩墨與學術牛耳的發展過程,充分以色彩展現鄉土味道與國際力道。
2018藝術新聲:十一校13系畢業生推薦展
「藝術新聲」由各校推薦,在大墩文化中心的7個展場藉由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繪畫、工藝、版畫、雕塑、陶藝、複合媒材到新媒體藝術等多面向展現了他們的新創意,將各校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除表現獨樹一幟的藝術語彙外,希望此展覽也能成為年輕藝術交流的平臺,激盪出最精彩絕倫的藝術新浪花,年年皆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風貌。
翻轉‧再造:產業文化智慧的活用與創新參考手冊(精裝)
本教材以國內外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之案例及趨勢為主題進行收錄編撰,希望借鏡國內外案例經驗,開啟產業文化資產活化的新視野、注入新能量,作為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與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執行人員之實務參考手冊。
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
以鳳梨科植物為喻的「空氣草」一展指涉自由活躍的藝術創作主體,試圖提呈一畝富孕育力的藝術實踐田野。空氣草,一如莖上根植物可攀生長成、因應環境調節生長機能;不同的是,空氣草甚至「離根」仍能存活;有根則長於土壤之上,無根則獨株長成;它是靠葉子吸收「養份」,即使環境貧瘠仍可生存,生命力十分頑強。一如「養份」之於空氣草,若存在一座允許藝術創作主體從中汲取養份的藝術實踐田野或文化礦脈,它不應受限於原生土壤,並非來自於傳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所固守的「文化同一性」,而是如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所主張,應源於文化與文化之間透過「間距」(l’ecart)所製造出的「文化孕育力」(la fecondite des cultures)。
臺灣考古發掘報告精選(2006-2016)
本書為臺灣考古優秀成果獎入選之四項發掘計畫研究報告之內容精選,分別為八仙洞考古遺址、花岡山考古遺址、淇武蘭考古遺址、左營舊城考古遺址。
好書指南:2017年少年讀物‧兒童讀物
好書大家讀評選活動評選每一本好書,標示適讀年級,並請評委對所推薦的好書撰寫評介。本書收錄2017年好書大家讀活動之優良少年兒童讀物書單及導讀,為家長、學校、圖書館提供值得信賴的好書資料,擴展好書推廣之效能。
魅影重量空間美學-2018林憲茂油畫創作展專輯
林憲茂1955年生於臺中大里,22歲初次登板臺中美國新聞處舉辦首次個展,逐步在畫壇嶄露頭角,其後獲得多次全省美展獎項,迄今舉行個展已達20餘次。更擔任臺灣國際藝術協會理事長、春秋美術會會長、創紀畫會會長。積極參與中興新村於2006年辦理駐村藝術家的文化進駐活動,大力推廣生活美學藝術體驗教育。遊歷國內外美術館,以拓展視野,增進實力。在藝術傳承上,曾任各大美展的籌備委員與評審,屬於無師承而能終身學習之藝術家。 成長於醫師世家,祖父為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高材生與其父親亦為知名醫生。從小藉由父親購買的醫學刊物,封面以世界名畫作為內容,深深吸引林憲茂的目光,自小萌生愛好是覺藝術種籽,高中時期,把握每週僅有一次之圖畫課,等待老師授課。充滿體現藝術家的研究與學習態度,嚴謹地面對繪畫。這樣虔誠求道之精神,延續到今,透過思考力與想像力一絲不茍的心態從事創作,數十年來如一日,表現勇氣與堅持、自我精進好學與求知若渴精神。嗣後突然遭逢家變,旋中斷學業,分擔家計而外出工作。雖身在企業界但心在藝術界,國際貿易之餘,走訪世界各國美術館,觀察各地的藝術發展,藉由自我學習多方鑑賞,不間斷充實知識內涵、專業素養與繪畫技術。 在22歲的年紀,初試啼聲舉行生平第一次個人展覽,奠定即使非科班出身也能自我成功,在關鍵的48歲,棄高薪投入專業畫家領域。「畫家是無敵的,但面對畫布,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擅長用畫刀作畫的畫面,從調色盤到畫布之間來來回回,彷彿是外科醫生執手術刀的堅定與自信」,這全然需要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而真正的專業藝術家就在勇敢打破形式上限制,一往情深無悔、不計得失地追尋理想,實現潛意識的解構與發展,因為堅持、執著於理想,藝術創作生命方能永續成長。 此次以「魅影重量空間美學」主題,係老師從1996年開始透過夢境、想像力、解構、建構與再建構之間不斷辯證與推演之成果,游行在具象、抽象、半抽象、現況與夢境之間,巧妙運用點、線、面,形成魅影重量空間美學,老師追求色塊與色塊之調和色,以刀筆迅速刮動與滑動,營造勇氣、大氣與地氣感受,展覽包括舞魅系列、鯉漾系列、風景系列與靜物系列等系列作品,展出五十多幅畫作,包括大型巨幅連作,民眾可以欣賞一幅幅充滿著生命力的線條與奇妙繽紛的色彩,蘊含著創作者獨一無二的美感心靈,引領民眾沉醉在藝術世界,既有療癒又感動人心,透過油畫藝術表現可以形構空間美感經驗,相當具有生活美學之氣息與氣度。
拼貼的繁華-美之外的省思—蔡維祥水彩創作集(藝術薪火相傳—第8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水彩家蔡維祥以繁複的生活題材,光影的微妙掌控,豐富的色彩筆觸,成就其獨特的創作風格,關懷及感念生長的土地,其作品傳達人文思維,充滿濃濃人情味。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會議實錄—21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附光碟)
文化部以「文化公民、審議思維、公共參與、多樣平權、協力治理」的核心精神,擬定「21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為主題,啟動全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主題論壇、預備會議與全國大會。藉由全國文化會議的召開,重新檢視文化政策並釐清政府的責任,透過所有會議近五千位參與者,共同擘劃臺灣文化發展的藍圖,提出了完整的總結報告。
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吳炫三回顧展
在吳炫三創作50年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策劃呈現「吳炫三回顧展」,以他橫跨半世紀以來包括油畫、木板畫、水墨、組合式立體作品以及量體浩大的巨木雕塑等作品,探討「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如何以三位一體的方式,構成吳炫三創作上的內在精神結構與生命動能。
106年臺灣閱讀風貌發布暨社區資訊站啟動記者會活動手冊
本手冊是106年閱讀風貌調查報告及愛閱達人閱讀心得彙整,教育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彙整全逾6,300萬筆借閱紀錄之大數據,加以統計分析,藉以了解國人每年的閱讀習慣及閱讀興趣,以提供圖書館規劃滾動式創新服務策略之參考。
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93輯-繡出班行-許陳春立體繡創作輯
此次完整且精采地呈現許陳春在「繡」與「纏」不同技法中展現十指春風繡乾坤的巧手技藝。看她突破傳統技藝,在編結和織造過程中加入人生智慧,展現立體刺繡的美好與獨特
2018歲月無言—林宣余創作展
藝術家林宣余擅長膠彩創作,1963年出生於臺中縣清水鎮,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目前專職創作及教學。林宣余的創作除了傳統花草、動物、風景外,「女性」也是她強烈關注的主題。她筆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各自獨立,又可開展出額外的議題,耐人尋味。本次的「歲月無言—林宣余創作展」,除展現創作者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也呈現其近年來累積淬煉的嶄新能量。
傅秉常日記 民國三十六年(1947)
傅秉常(1896-1965),廣東佛山人,香港聖士提反男子中學(St. Stephen’s College)畢業,香港大學工學士、榮譽法學博士。曾任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長、上海滬杭鐵路局職員、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秘書、瓊海關監督、廣東特派交涉員暨粵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部秘書、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長兼外交部顧問。北伐完成後,任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暨外交委員會委員,兼民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1932年1月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任第二屆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稿委員。1941年7月再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42年1月任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1949年4月卸任後取道香港,旅居法國。1956年5月蔣中正總統聘為國策顧問,旋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本書為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第五年之日記,主要內容包括蘇聯與中國東北的關係、國共戰事在東北和華北的擴大、柏林與東歐南歐問題,及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對抗。
世代語境-陳炳宏水墨人物創作展專輯
陳炳宏博士,台北萬華人,其外祖父李應彬人稱龍泉老人,為龍山寺門神彩繪競圖之民間藝師,是台灣第一位以水彩畫得獎的畫家,被前輩畫家藍蔭鼎稱為「台灣第一人」。其三舅李長俊研究西洋藝術,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父是炸天婦小販,在大二時因病早逝,家道中落,老師必須刻苦自食其力完成學業。 陳老師就讀復興商工、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畢業後至台中倪朝龍老師繪畫工作室長達4年,接觸兒童美術教學,學習教學技巧功夫。之後至美國芳邦大學藝術研究所進修MFA碩士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先在高雄東方設計學院美術工藝系任教15年後,目前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 老師在大學2年級即立定以水墨人物作為創作志向,同時參與許多競賽活動,榮獲第14屆南瀛獎國畫首獎、第15屆全國美展國畫第1名、第21屆高市美展高雄獎及第17屆吳三連獎藝術獎得主,不斷提升精進功力。老師身為藝術教育傳藝者,對於藝術創作抱持執著態度,思考對社會責任與職志,以開放多元的思考來面對創作取材,對應當前時代快速輪替時,期待藉由藝術的功能為社會帶來一些正向良性的影響力,老師以藝術創作者當有職責與使命,而非流於風潮或媚俗,覺察應以清醒的社會觀察角度,透過繪畫語言轉換成發人深省的人物畫作表現。 展出以「世代語境」作為主題,以藝術語言與夢境營造情境設定,展出係集結老師2000年以來生之慾、生之變易、人境三千之「時間橫軸」,輔以「世代特徵」取材表現,結合「語境形式」思維表達,作為開展「議題縱軸」,從深沈形而上「哲學意涵」隱喻表現,到當前形而下「寫實嘲諷」明諭反應,精確反饋臺灣社會的風尚習成與現象形成,寫意詠詩,反映社會,表現人生,真切深刻,錘鍊功深。 本次展出以水墨人物畫為主軸,老師並非以唯美賞心悅目作為主要訴求,而是透過畫面圖像、用色造型及構圖題詩,透過不同時代當中不同議題與題畫詩之引導,反映教育工作者對台灣世代現象的藝術論述,欣賞一張畫傳遞的訊息,藉以體察時代自覺精神、傳統價值意義與各行各業工作者平凡之職業身影,所以理解藝術並非高不可攀,以平常心體驗生活之美。
似巧拙中見自然:杜牧河泥塑技法影音專輯(書+DVD)
杜牧河(炎師)為臺南市登陸傳統工藝-泥塑的保存者,其師承多元,個人風格強烈,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本紀錄片除紀錄其成長、習藝與技藝外,亦帶出許多生活紀實,呈現藝師生命的溫厚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