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今昔(臺南作家作品集40)
為作者龔顯宗教授與臺南有關之著作選集,與沈光文相關者七篇、鄭成功一篇、鄭經三篇、媽祖二篇、哪吒一篇,楊逵一篇、善化三篇、新化一篇。有論述、有散文。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1-郭芝苑
郭芝苑生於日治時期,是臺灣重要的前輩音樂家,創作類型涵蓋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等範疇。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郭芝苑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2-戴洪軒
戴洪軒生於廣東,是臺灣二戰之後第一代作曲家,除了創作、教學之外,戴洪軒也以寫作對於社會大眾產生影響。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戴洪軒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3-游昌發
游昌發生於廣東,自幼聽京戲,參加合唱團,留學維也納習作曲,作品於技法、配器、音色與中、西思維之融合與運用,特別是聲樂作品,展現了游昌發的文化底蘊。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游昌發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4-林進祐
生於彰化縣埤頭鄉的作曲家林進祐,受環境熏陶自小便喜好傳統音樂,作品常以臺灣農家為創作題材,其作品涵蓋為兒童之鋼琴曲及學生音感訓練教材。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林進祐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5-蘇凡凌
蘇凡凌生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創作數量豐富,作品風格多元,涵蓋各種編制,尤擅長於大編制的創作,並致力於客家元素的運用。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蘇凡凌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6-黃燕忠
黃燕忠留學維也納,1985年返臺後致力於教學及創作,曾獲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類「最佳宗教音樂專輯」,入圍「最佳作曲人獎」。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黃燕忠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7-鍾耀光
鍾耀光1956出生於香港,是臺灣重要的前輩音樂家,創作類型多樣及豐富,作品常以西方作曲技法為基礎,融合中國哲學思想與人文情懷提供了頗富創意的方向,並成為他許多作品的創作手法。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鍾耀光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8-金希文
金希文作品類型繁多,在結構、題材、音響或形式上多方探索,反映了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在創作上不拘泥於西方技法,而是著力於創作出技法精良,並兼具情感表達、溝通與戲劇性的作品。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金希文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19-嚴福榮
嚴福榮1959年生於香港,在臺灣求學、任教,是兼顧其學術研究的作曲家。嚴福榮對視覺藝術的偏好與研究,也是其創作靈感來源與學術研究對象。 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嚴福榮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20-呂文慈
呂文慈師承潘皇龍,是受過國內外完整音樂教育的作曲家,活躍於國內外樂壇。身為客家子弟,呂文慈也從客家音樂汲取創作元素。本手冊以中英文簡略介紹呂文慈的生平與代表作品,並附大事紀與作品年表。
營造幸福閱讀空間(公共圖書館人才培訓教材14)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為全國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每年規劃不同研習主題課程,培養並增進圖書館員服務態度及專業知能,本書為研習授課講師將講授內容以更周延文字稿呈現,製作成專輯,出版主題為圖書館經營及推廣閱讀。
106年度知識性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主要以青少年、知識性、文化創意、多元文化等4大類別主題為建立原則,邀請上述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4個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在這些學有專精又熱心的愛書人共同努力下,這套集結眾人心力的圖書終於呈現在世人眼前。
106年度多元文化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主要以青少年、知識性、文化創意、多元文化等4大類別主題為建立原則,邀請上述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4個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在這些學有專精又熱心的愛書人共同努力下,這套集結眾人心力的圖書終於呈現在世人眼前。
106年度文化創意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主要以青少年、知識性、文化創意、多元文化等4大類別主題為建立原則,邀請上述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4個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在這些學有專精又熱心的愛書人共同努力下,這套集結眾人心力的圖書終於呈現在世人眼前。
106年度青少年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主要以青少年、知識性、文化創意、多元文化等4大類別主題為建立原則,邀請上述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4個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在這些學有專精又熱心的愛書人共同努力下,這套集結眾人心力的圖書終於呈現在世人眼前。
臺南市故事集(十七)
主要以和臺南市北區菱洲宮相關的傳說為主,講述者都是菱洲宮的執事們,包括副主委兼代理主委、桌頭、乩童、手轎轎手、大駕籤手(大駕為台南特有的一種神轎,扛大駕的人稱為籤手)。由於他們都是宮廟行事的核心人物,講述的內容主要以和宮廟信仰有關的靈異傳說為主,充分顯現臺南北區一帶宮廟信仰的內涵及特色。除此之外,資料也采錄了「吃鬼的人」等一類自古以來各地常見的人鬼爭衡的傳說故事,讓內容更加豐富。
臺南市故事集(十八)
主要以和臺南市北區菱洲宮相關的傳說為主,講述者都是菱洲宮的執事們,包括副主委兼代理主委、桌頭、乩童、手轎轎手、大駕籤手(大駕為台南特有的一種神轎,扛大駕的人稱為籤手)。由於他們都是宮廟行事的核心人物,講述的內容主要以和宮廟信仰有關的靈異傳說為主,充分顯現臺南北區一帶宮廟信仰的內涵及特色。除此之外,資料也采錄了「吃鬼的人」等一類自古以來各地常見的人鬼爭衡的傳說故事,讓內容更加豐富。
臺南市故事集(十九)
主要以和臺南市北區菱洲宮相關的傳說為主,講述者都是菱洲宮的執事們,包括副主委兼代理主委、桌頭、乩童、手轎轎手、大駕籤手(大駕為台南特有的一種神轎,扛大駕的人稱為籤手)。由於他們都是宮廟行事的核心人物,講述的內容主要以和宮廟信仰有關的靈異傳說為主,充分顯現臺南北區一帶宮廟信仰的內涵及特色。除此之外,資料也采錄了「吃鬼的人」等一類自古以來各地常見的人鬼爭衡的傳說故事,讓內容更加豐富。
2017說文蹈舞 多元VS.匯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定於2017年12月02日(六),舉辦 【2017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 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南方美學講座系列. I 美的生活實踐力
106年南方美學講堂規劃以「美的生活實踐力」為題,邀請藝術與設計界的藝術家,交流他們的藝術專業與生活態度實踐之經驗,讓大家對美的生活之實用性與價值獲得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想像;本專書將講堂精采的演講內容精華匯集成冊,並為前來分享的藝術家留下記錄。
山海一家親
這本【山海一家親】,除了延續上一本【孔魚摻包】,以雲林的農漁特產和在地名產為小說主題外,還特別加入了以雲林各鄉鎮的在地食材做成的料理為副主題,利用在地食材,烹煮出一篇篇在地的人情故事。 金黃的玉米可料理出排骨玉米湯、玉米濃湯和培根玉米炒飯、玉米蔥油餅;(分生)中,大埤鄉有名的酸菜,拿來煮一鍋酸菜鴨肉湯,飄散出的酸香味,是凝聚家庭情感的味道;(山海一家親)將台灣鯛和柳丁結合,猜猜能迸出哪一道美味的料理?(洄游)中的烏魚子,本身就是一道獨立美食;(翩躚蝶舞)中,紫斑蝶過境之處,會有哪一些令女主角難忘的家常料理?(瓜瓞綿綿)裡,開胃的西瓜綿仔,能做出哪些令人垂涎欲滴的料理? 雲林的在地食材,不勝枚舉,每一道用在地食材烹煮出的料理,相信都是遊子們念念不忘的家鄉味。 雲林有山有海,有豐富的農漁特產,更有一道道充滿人情味的在地家常料理。
2017國際彩墨花與城市藝術大展專輯(精裝)
第十六屆臺中彩墨藝術節以「花與城市」為主題,共邀請31國、149位藝術家舉辦2017國際彩墨花與城市藝術大展。
香妃(附光碟)
民國38年顧正秋老師率京劇團來台,新編演出《香妃》,之後顧老師親自指導復興劇校的學生演出,幾度傳承,《香妃》成了復興的招牌大戲。2016年眼看京劇學系大學部同學角色行當齊全,是再度接棒傳承《香妃》的好時機。2016年11月18-19兩天由台灣戲曲學院大學部應屆畢業生表演為主的對外售票公演京劇《香妃》,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從劇本改編、音樂編腔、服飾製作、動作編導、燈光布景設計一直到舞蹈編排,《香妃》劇能順利在舞台上展現魅力光芒,這是本校京劇學系、傳統音樂學系、劇場學系的師生們齊心協力,團隊分工合作的成果。有位觀眾觀戲後在臉書留言「要為傳承指導這齣戲的老師們按一百個讚」。 戲隔三十年,《香妃》再現風華,慶幸我們一起見證了第五代《香妃》接班人已經順利接棒了。戲是演完了,教學團隊的工作持續進行,各位現在看到的這本「香妃教材」,除了以文字詳細記錄《香妃》一劇的全貌外,還附上影音資料,以資後進。你看過這本彙集成冊的精彩圖文後,洵信「接棒」、「傳承」不是空話。
仰望的藝術:人間國寶許漢珍廟宇結網技藝(精裝/附光碟/附贈DIY杯墊)
許漢珍司阜為結網司阜,「廟宇大木」及「廟宇結網」之藝術性與特殊性登錄為臺南市傳統藝術,2014年受文化部指定為「大木作技術」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本書為紀錄結網技藝專輯。
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哲專刊49)
台港地區人文學科的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課程中,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書是最通行的教科書,具有經典的權威性。本書所收七篇論文對此三書有深入的分析。這些討論除了有助於三書得失的理解外,對於哲學史的性質與意義亦將有所啟發,是從事哲學與哲學史研究的工作者的極佳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