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修鍊‧重現-臺灣宗教遺產保存修復特展(附光碟/精裝)
宗教性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登錄指定的重要項目,除了物質類的宗教文化紀念物與文物之外,還包括宗教場所與路徑、傳說與文學、儀軌,以及音樂等非物質類文化遺產,豐富而多元;更因為宗教具有傳播與跨國界的特性,必須跨越單一國家的思考來進行保存與推廣。宗教遺產保存期望先從「遇見」的角度帶領觀眾從物質類宗教遺產認識到蘊含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進而藉由好的方案與「修鍊」的專業技術讓文化遺產得以被保存,才能透過各種方式被「重現」獲得傳承及弘揚。
徛舞台的人:百變小咪[DVD]
人稱百變精靈的歌仔戲藝師小咪,本名陳鳳桂,曾是藝霞歌舞劇團的巨星,最後回到了歌仔戲的世界。她不凡的藝術成就,為她贏得了第27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的殊榮。Known for her multiple roles, the Taiwanese Opera artist Hsiao Mi, born Chen Feng Kui, and once a huge star of E. Sha Singing And Dancing Group, at the end she went back to play in Taiwanese Opera. H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won her the award of “Best Actor of the Year” in 27th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Traditional Arts and Music.
點紙成金-鄭成功文物館 典藏古文書專輯
介紹鄭成功文物館之館藏古文書,類型包括土地、房屋買賣契約、典契契約、借單或胎借契、合約或分管契約、丈單、完單執照、護照、佾生執照、誥命、科舉試卷、種痘濟證、土地臺帳謄本、平埔番印模、全羅馬字番契、名人書札、告示、墾照、業戶執照、鬮書、磚雕墓誌等文物,同時介紹2017年鄭成功文物館舉辦「契紙非凡-南瀛古文書特展」與「點紙成金-古文書與臺灣貨幣特展」展覽文物。
豁然山行-楊炘彪金工漆藝創作專輯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2018年1月特別規劃「豁然山行–楊炘彪金工漆藝創作個展」,內容展出工藝家楊炘彪以擅長金工技藝集結琺瑯燒製、天然漆藝與竹藤編織等不同相屬的媒材結合產生對比而激起的火花,創作出綺麗金屬色彩的杯盤茶具組與首飾物件,作出具時尚美感的臺灣工藝作品,本專輯為此次個展作品集結成冊的成果。
107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專輯
臺中市自民國94年開始,至今連續十四年持續為本市女性藝術家開闢「女性藝術家聯展」平台,除了關注與鼓勵女性投入藝術創作之外,更重視與推崇其在藝術範疇的無限潛能及亮眼光芒。並藉由一年一度的女性藝術家聯展,讓民眾了解本市女性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卓越表現。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國際當代藝術節
蕭?園區為彰顯傳統信仰文化美學,搭配三年一科「蕭?香科年」,推出本次藝術節,以東方與西方當代藝術為媒介,邀請38組國內外攝影、錄像、繪畫、裝置類藝術家,透過各自創作或對場對作的方法,重新詮釋寺廟遶境交陪的內在精神。
漫光快影‧心靈捕手:周孟德個展專輯(精裝)
藝術家周孟德雖然沒有接受學院派訓練,卻始終堅持創作,賴以維生的計程車司機工作,造就了他的作品獨特的氣質,很多藝術家為了藝術什麼都不顧,但是他選擇了興趣、家計二者可兼顧的計程車業,穿梭在大街小巷裡。最苦的時候,一天開16個小時的車子,也不忘抽10到20分鐘,畫上一點也好,那一年雖然只完成了一幅畫,卻也看到他的執著。三十餘年來,從後視鏡看遍人生百態,養成對周遭事物銳利的觀察眼力,將生命閱歷一一呈現在作品裡。周孟德創作手法與創作工具相當廣泛,從隨手可得的原子筆速寫、以竹筆沾咖啡、粉蠟筆到美柔汀版畫、油畫,並透過自學研究版畫技巧、研發版畫工具,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創作,他的筆觸寫實細膩,深深打動人心。
新世紀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
國民健康署(前國民健康局)於本世紀之初,與專家學者共同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具全國代表性且長期追蹤的出生世代研究,並規劃依據每波訪查蒐集的資料,出版臺灣不同年齡層兒童健康圖像系列,呈現當前臺灣兒童健康的整體樣貌、找出實際政策關切的議題,以逐步回應未來可能遭逢的兒童健康挑戰。 本冊圖像運用出生世代兒童36個月大及66個月大所蒐集的資料,呈現臺灣兒童於學齡前兒童成長與健康狀況、社會心理發展、兒童照顧與托育服務、過敏性疾病,及異國聯姻家庭等面向,並專章探討兒童成長過程的家庭結構變遷、社區環境及特殊學齡前兒童發展與健康。
臺灣與麻六甲的荷蘭港埠規劃溯源
在大航海時代裡,為了與漢人貿易,荷蘭人進駐大員,這啟迪了臺灣的開發歷史。基於貿易與墾拓的需要,荷蘭人營建港埠,以利船隻停泊、人員住宿與貨物進出,並吸引漢人來臺。為了找尋本土聚落的空間原型,本書以荷蘭海事地圖為基礎,並追溯回荷蘭古老的港埠開發與土地規劃傳統,然後搭配以荷蘭殖民統治下麻六甲市的空間分析,以為比較論述的依據,最後再分別針對臺南與鹿港在17世紀時的聚落內涵進行深入探討,以找出它們的規劃過往與空間印記。這些印記潛藏在市區深處,既不具備建築形體,又長期被遺忘,鮮為人們所知曉,但它們卻是我們的共同文化資產。
深夜離騷考-第7屆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舞臺劇本組.新北漫遊書寫組
用文字記錄生命,以創作成就夢想第7屆新北市文學獎投稿件數達2865件,再創歷年新高,更有不少來自歐美、東南亞及兩岸三地的參賽稿件,已然國際化成為具指標意義的華文創作文學獎項。因應多元類組,特別邀請到廖玉蕙、李瑞騰、向陽、鍾喬、劉克襄、陳義芝、阿盛等國內72位著名文學大師組成超強評審團,歷經初審、決審激烈的討論與嚴格篩選,選出12類組前三名及佳作共69件精選作品。《深夜離騷考》收錄黃金組、舞臺劇本組、新北漫遊書寫組各文類共15件作品,透過黃金組熟年豐富的回憶、舞臺劇本組結合在地的表述、新北漫遊書寫組旅行踏查的關注及感觸,期待讀者得見這些真摯動人的創作,用文學描摹屬於新北市美好的文化景致。
黃昏外野手-第7屆新北市文學獎:成人組.青春組.兒童文學組
用文字記錄生命,以創作成就夢想第7屆新北市文學獎投稿件數達2865件,再創歷年新高,更有不少來自歐美、東南亞及兩岸三地的參賽稿件,已然國際化成為具指標意義的華文創作文學獎項。因應多元類組,特別邀請到廖玉蕙、李瑞騰、向陽、鍾喬、劉克襄、陳義芝、阿盛等國內72位著名文學大師組成超強評審團,歷經初審、決審激烈的討論與嚴格篩選,選出12類組前三名及佳作共69件精選作品。《黃昏外野手》收錄成人組、青春組、兒童文學組各文類共54件作品,透過成人組純熟精鍊的筆觸、青春組青澀純真的豐富想像,期待讀者得見這些真摯動人的創作,用文學描摹屬於新北市美好的文化景致。
曾子雲書印集
曾子雲博士,新竹縣竹東鎮,他在書藝創作之路起步較晚,大學時期因為室友寫書法,於是參加書法社而開始研習書法,啟蒙於陳炫明老師入門後,樂趣奠定了興趣,在學長兼老師林隆達老師建立的書法社制度與高度下,因為興趣使然加快對書法藝術之實力與進步。 長達九年時間在台中,五年的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自由學風,之後畢業、當兵後,順利任職於著名的德國外商藥廠,四年的工作掙扎後,決定辭去待遇好、福利佳的藥師工作,鑽研書藝世界,1996年到2000年間陸續獲得全省美展、大墩美展等多項榮譽,並且成為永久免審藝術家,結識了陳坤一老師。同時,就讀臺灣第一個成立傳統書畫研究所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他在經歷漫長的自學過程後,終於能進入學院獲得有系統的書畫教育,受王北岳老師及林進忠老師之提攜,提升創作生涯與教學格局,果然是如同曾博士說,「人走什麼路都是注定,但創作在收放之間要做自己,雖不是很有名,卻會很努力。」 專精於書法與篆刻,尤其陶瓷印篆刻之機緣,來自導師蘇峰男的一句話「念碩士班要有一個目標。」嘗試以陶瓷印具有「變數期待」及「樸拙感受」作為獨特風格,編印兩岸第一本陶瓷印集,也透過陶瓷印之「刻、燒、期待、蓋」過程與巧力作為一輩子創作方向。更因為生命體悟,嘗試將手抄經文翻刻在大型陶瓷器皿上,也成為與生活美學結合之創作,他的作品雖然種類繁多,但書法仍是創作的主軸。從小對書法線條之敏感,在書法創作與互動上,透過線裝筆記本作筆記習慣,累積書法語言、心得與體驗,淬煉出極為獨特的書法美學觀。 此次「曾子雲書印展」,展覽內容書法80幅,以行草為主,篆隸參雜,大小字皆有;篆刻陶瓷印章200餘方為主,特別展出創作泉源之書法筆記若干本;老師認為書法不同於音樂,以終身學習角度來看,從什麼時候學習,就從那時候開始累積,重要是有興趣與動力,有感覺才去創作,偶爾塗鴉寫寫書法筆記,可以抒發胸中之氣,要把成敗置之度外,只管往前走;觀眾欣賞角度,是自由地透過作品對話,觀賞各種書體之用筆及線條藝術,皆值得民眾細細體察與品味東方書法篆刻藝術之真善美。 談自己的創作過程容易,若論自己作品就難了。靈光乍現、偶然欲書的創作,化為長篇大論就如歹戲拖棚。再者作品的標準難定,說得太高自己難為情,說低了也不甘心,與其鼓吹自己不如自知與自省,因為不會有人更了解自己,更能冷靜分析自己。有人把自己的作品說得出類拔萃、爐火純青,其自信讓人佩服。但是旁觀者清,包世臣曾有「自擬右軍後一人」的說法,隨即遭楊守敬洩底,類似包世臣樂觀自信的藝術家其實不少,是信心使人偉大,也是因為審美總是寬以待己。作品展示於人,優劣臧否應由觀者評斷,那是觀者的審美權利,有識之士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左右,外行人便容易受引導。黃庭堅曾說:「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依黃庭堅的說法,如果願意對“中下之士們”下工夫,具備好口才也許很有用。畫家高一峰自畫像題款說:「今日之我信筆塗抹,明天像誰任君去說。」這句話我一直當成是學習的座右銘,”信手塗抹”是筆墨的修持,”任人去說”是自省自知的修持,若遇褒貶則雲淡風輕,若遇誘惑但願不隨波逐流。
GREEN TOUCH 亞洲綠色工藝設計展
《Green Touch 亞洲綠色工藝設計展》旨在探討當代工藝的綠色設計哲學與實踐,從傳統工藝發展的脈絡中萃取「就地取材」及「手工製作」的精神,著眼於當代工藝從材料的研究、製作的技術、多元用途的開發乃至產品生命週期最終的處置等的綠色概念,最終以最合乎時宜的美學形式和使用功能來呈現,更進一步地去探討工藝設計與傳統文化、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 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由於所處地理位置與氣候的關係,造就了工藝材料的多樣性以及豐厚、多元的工藝美學,於2014年前進到亞洲的「M&O ASIA亞洲家具家飾展」,也讓我們從中觀察到亞洲不容小覷的市場力與設計力,因此在這次的展出中,除了推介臺灣的綠色工藝設計表現,亦擷取、蒐羅了包含泰國、菲律賓、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在工藝設計的創意能量,《Green Touch》所展現的將是一場臺灣與東南亞諸多國家的工藝設計綠色對話。 我們期待以綠色關懷的展覽主題引發全民關注地球環境的思考,製造端與消費端能分別以綠色策略為設計方針以及如何聰明消費、愛物惜物的使用原則為最終目的,共同朝向重視生命、環境、健康之永續發展邁進。
墨彩驚豔:江明賢創作選集(精裝)
江明賢教授融合中西方美術概念和技法,突破傳統水墨限制,開創現代水墨新紀元,他以文化資產記錄者自許,寫生各地自然風光和古蹟建築等,融入其審美感知並寄寓生命理想,作品充盈著人文、歷史與美學。
大家來寫村史第40輯 半線番社口 :香山里的前世今生
以番社口舊地名作為研究發想,由人文方向著手,闡述自然景點與人文古蹟,並訪談當地耆老,記錄彰化市香山里的歷史沿革與傳承。
大家來寫村史第42輯 文風德教:花壇鄉文德村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花壇鄉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大家來寫村史第43輯 竹塘九塊厝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竹塘鄉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大家來寫村史第44輯 二林鎮廣興里風華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二林鎮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大家來寫村史第45輯 芳苑永興村煙華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芳苑鄉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我的初書時代:臺中作家的第一本書 第二輯
認識作家的第一步,從第一本書開始; 作家寫作的第一哩路,從第一本書出發。 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王志誠策畫,挑選日治時代至近現代、橫跨日治、老中青四代之四十位臺中在地作家,或邀請作家回顧、尋覓隱於心中的悸動,或延請專人撰稿,譜寫出不為人知的創作心事及出版歷程,構成一篇篇珍貴且獨一無二的「第一本書史」。 透過作家本人或長期研究者,針對出書動機、書名發想、選文考量、裝幀設計、出書後的回應等層面,透過自身或旁觀者的角度撰文暢談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輔以搭配作家手稿、書房等圖片來豐富本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皆附上了作家初書首次問世的「原始樣貌」及出版資訊,讓讀者得以看見時代的演進下出版及創作的流變。本書內容除了環繞每位創作者當年書寫時的動機之外,也觸及背後鮮為人知的初衷。 透過閱讀這些珍貴的「出版背後」故事,體會他們創作時的掙扎與喜悅,感受他們寫作的初衷,也希望藉此鼓勵所有有志創作的人,走在創作的路途上,你從不孤獨。 作家名單(依出生年排序): 呂赫若、琦君、張秀亞、詹冰、楚卿、丁潁、秦嶽、邱家洪、非馬、杜國清、古月、白慈飄、洪中周、陳明台、廖輝英、王溢嘉、簡政珍、李勤岸、陳幸蕙、汪詠黛、陳明克、詹宏志、柯翠芬、方耀乾、鐘麗琴、瓦歷斯.諾幹、江文瑜、楊翠、林金郎、王金選、張芳慈、葉國居、蔡淇華、利格拉樂.阿女烏、楊焜顯、江心靜、解昆樺、賴鈺婷、然靈、劉梓潔
我的生活美學-翁金珠鋼筆畫
翁金珠女士,傳奇的跨界人物,從國中小音樂、體操老師-民意代表-彰化縣長-咖啡館店小二-文建會主委,遇到二個人生意外,其一「走上政治路」,其二「音樂老師到鋼筆創作」;有二個不放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翁老師」及「不放棄任何一座古蹟的翁縣長」。 「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有一個神聖的目標與任務,不然會很痛苦。」她認為,學校基礎教育是知識傳授、道德培養及藝術熏陶,多多讓孩子參觀美術館,帶學生聽音樂會,培養欣賞藝術的能力。其實「藝術文化是國家軟實力,能培養出很好的藝術家、音樂家,對國家的外交、國際形象都是增值加分。」翁金珠特別強調兒童藝術教育,藝術是天賦能力與天生潛能,等待自己去開發,一支鋼筆,一支彩筆,隨心所欲地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善用零碎時間,給自己一些單純的快樂。 在生活美學的實踐者上,一開始是解壓休閒療癒效果,在擔任縣長任內,有一天坐在縣長公館內沈思,突然看見花園的花草隨風飄動,一時興起就拿起筆開始畫,畫著畫著,發現原本起伏不定的心情已經平靜下來,整個人也輕鬆不少。用批改公文的鋼筆,轉變為畫起窗前花草的畫。繪畫創作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透過觀察、重新設計構圖、畫面取捨、處理線條質感,憑著與生俱有的美感經驗,簡明的輪廓有如建築繪圖那般精準,柔和的色彩散發和諧之美。 在推廣美學生活與終身學習上,從2012年邀請到本館個展,她秉持推廣「生活美學」理念,以「浪漫隨筆」連續進行第七次個展,善用零碎時間變成「天天天筆」讓美學在生活之中隨時隨處學習,讓生活有精彩與讓生命有意義。她蝸居員林小畫室中創作,可說是全台最小創作空間,卻因生活樸實簡單,讓生存更有目標,生命深具意義;從終身學習上,自鋼筆畫過程獲取學習和領悟,其一,一筆一筆畫,養成耐心和定力,其二不能塗改重來,提高自信心,其三調整修正畫面,維持平衡感與立體化,不慌不忙訓練危機處理能力。 本次以「我的美學生活-翁金珠鋼筆畫展」為展出主題,展覽87件作品,主要有花草與建築兩種主題,在花草創作方面,她看重的是小花小草生命力。「將身邊不起眼的野花野草放大後,就變成很偉大。」另一主題是彰化的古蹟建築,每一棟古蹟,都是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與感人故事。透過鋼筆層次分明畫出,透過彩筆逐步拾級立體化,觀賞作品有滋養氣質及淡雅之療育效果,真是「一筆天下看世界,一朵花草見偉大」。展場特規劃文創作品區,展出翁金珠之版畫、陶藝、藍染等系列作品。翁前主委如此忙碌尚能提筆創作,大家也要有信心提筆畫出心中的夢想。 在擔任縣長任內,一日坐在縣長公館內沈思,突然看見後花園的花草隨風飄動,一時興起就拿起筆開始畫,發現原本起伏不定的心情平靜,整個人也輕鬆不少。從此,繪畫創作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養成勤作創作筆記。在2012年最後一次立委公職卸任後,更多時間繪畫創作,4月在本館劉玄詠前館長邀約下,舉辦生平第1次個展,之後陸續進行6次均以「浪漫隨筆」展出系列作品。 遇到3個意外人生,將潛能開發為能力與素養,化不可能為可能,其一「與深具唐吉訶德精神之劉峰松結為連理」,其二「走上政治路」,其三「從音樂老師到鋼筆創作」。甜蜜的意外人生,此呼應唐吉訶德的3次冒險歷程與哲學精神,渾身傻勁地向夢想前進,堅守信念,善用零碎時間,化零為整,終身學習精神。 成立拓展文教基金會實踐勇於挑戰,夢想才可能實現,每星期到家樂福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指導心智障礙學員繪畫,推動「簡單生活,簡單畫」的理念。 她說畫圖是天賦能力,但需要情意開發,因為傳統教育過程「老師會說如果畫不像您就是胡亂畫」,造成失去信心而浪費天賦。所以藝術是人類生活縮影,並沒有高深難解之處,開發人們各項基本潛能,觀察力、想像力、表達力、欣賞力以因應未來,可以透過經歷、操作與遊戲學習(張源舜,2017)。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附光碟]
我國自 2003 年起每年進行《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之編撰與出版工作迄今已進入第14年,藉由年報的出版,記錄分析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況。
泉翁大全集(四冊不分售)
本書為明代湛若水(1466-1560)七十五至九十歲的單篇著作彙集,湛若水為甘泉學派創始人,本書利用國家圖書館善本點校,對明代思想、教育、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原為國科會計畫「泉翁大全集點校與研究」(NSC86-2411-H-001-032)成果,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完成並加入本院漢籍墊子文獻。去冬得游騰達學弟之助,以北京各種藏本加以校補,以達出版紙本的要求。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上下冊不分售)
本書為明代湛若水(1466-1560)七十五至九十歲的單篇著作彙集,湛若水為甘泉學派創始人,本書利用國家圖書館善本點校,對明代思想、教育、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原為國科會計畫「甘泉先生續編大全點校與研究」(NSC87-2441-H-001-003)成果,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完成並加入本院漢籍墊子文獻。去冬得游騰達學弟之助,以北京各種藏本加以校補,以達出版紙本的要求。
黯黑的放浪者:楊茂林
楊茂林(1953–)崛起於狂飆的1980年代,創作初期他就展現強烈的批判態度,以聳動的視覺意象,回應台灣解嚴前後政治、社會轉型的實態。1990年代,他更以「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史詩般的系列創作,揭櫫形塑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性。2000年起,他透過卡漫的創作風格,嘗試以新的文化立足點,詮釋本地與外來異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融。 2016年初,本館舉辦了「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是楊茂林創作生涯首度大型的回顧展。該展以編年的軸線開展,鋪陳其創作三十餘年的軌跡。一篇與回顧展相應的感言撰寫,觸發了楊茂林深沉細膩的思索,去剖析自身三十多年藝術創作的演變。他以近兩年時間的醞釀,五萬餘字終於成書,藝術家家本人特別以「黯黑的放浪者」為題,為自身的生命與創作歷程下一個註腳。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7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得獎作品合輯【聽芋DO灣的聲音:新樂星躍】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7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國臺交廣徵國內歲以下青年作曲家以管弦樂團作品參與競技,經初審、複審等階段選定五位作曲家之作品,2017年8月18日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首度公開。決賽音樂會由國臺交助理指揮范楷西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經評審委員審慎遴選選定第一名翁鈺庭、第二名陳立立、第三名高愷怡、佳作王之筠,翁鈺庭作品並獲觀眾票選獎、王之筠作品並獲團員票選獎。
大家來寫村史第46輯 永靖陳厝厝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永靖鄉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大家來寫村史第47輯 伸港全興村
由人文歷史方向著手,撰寫彰化縣伸港鄉從古至今史地政經面貌轉變,加上在地考察與耆老訪談穿插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
臺灣前輩攝影家黃則修回顧專輯(精裝)
黃則修(1930-2014)是臺灣前輩攝影家,也是報紙彩色印刷的推手。本書集結了許多黃則修的回憶書寫、田野調查研究以及周遭親友的描述。本書內容從黃則修先生的生命歷程,連結臺灣歷史文化舊記憶,廣泛呈現其對於在地文化的熱情,探索藝術家的不同面向。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當代儒學研究叢刊36
本書乃「近代東亞與西方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主題研究計畫下的第二次研討會論文集,以「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作為探討的主軸,近代的思想文化交流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過程,實際的進行則透過無數個人扮演起串連東方、西方的譯介角色,使近化思想的跨文化交流成為可能。這些譯介者深受自身所成長的文化背景所薰陶,並具有各自對時代的關注和使命,凡此皆影響到了他們對西方文化的引進和翻譯。唯有對作為中介平台的傳教士、知識分子做更深入、縝密的研究,我們才能更貼近異文化交流的種種困難,也才能真正突顯出東西思想交流的意義與重要。
福德靈威寫傳奇-紫南宮求金與吃丁酒民俗
土地公為臺灣民間信仰最基層、最普遍,也最廣受民眾崇祀的神明,除了守護土地,也看顧著臺灣人日常生活各項事務。聞名全臺的社寮紫南宮,早年提供民眾借金服務,日後發展成臺灣特殊的發財金習俗,帶動臺灣土地財神信仰,與社寮當地傳承數百年、慶賀社區新男丁誕生的吃丁酒民俗,形成竹山鎮的重要文化特色,為此,南投縣政府於2009年將此兩項民俗登錄為第一波縣定民俗文化資產。為有效推廣社會大眾對求金與吃丁酒文化之認識,特此出版《福德靈威寫傳奇--紫南宮求金與吃丁酒民俗》一書。
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東亞文哲研究叢刊4)
本論文集乃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組主題計畫相關會議論文編輯而成。論文集中文章探討了中國哲學與東亞哲學中關於終極真理的論述,對於探討東亞真理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收錄關於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重要的真理觀,並且旁及道教的真理觀。除此之外,論文也比較東亞哲學真理觀之間的異同。
十份里的十分禮(附光碟/精裝)
《十份里的十分禮》是建功國小師生所共同完成的第一本家鄉故事繪本,九位學童歷時四個多月時間,在師長指導下共同創作而成。這群小小創作者在繪本中仔細勾勒黑面琵鷺來七股渡冬情景、七股十份漁鄉風華、地景文化及本校舞蹈隊辛勤團練、克服困難,以「黑面舞者」躍上全國舞臺的故事。
河流(蘭陽文學叢書七十八)
作者去來台灣多地,現落腳宜蘭;書中所寫除地理行跡,亦多心跡。全書以河流為名,隱喻蹤跡,說明水體為一生所繫,從家人到土地,莫不與水相關。是水孕育了這名孩子,呼應著體內百分之七十的汩動,過濾、沉積體內各種故事。
夜空恬靜一流星 台語文學評論(臺南作家作品集47)
這本評論集分做兩卷,上卷以評論為主,收入對台語文學作家作品的評論文字。下卷收四篇學術論文,焦點在「Siraya書寫」、「大河小說」、「旅行散文」、「政治小說」這四個關鍵詞面上。
築劇(臺南作家作品集46)
本劇本集共組合五個舞臺劇本,《離開曼特寧的幸福》以極短篇方式呈現都會男女的愛情面貌;《遠方的燈塔》是單一場景、雙人演出的溫馨小品;《灣生》由臺灣出生的日本人鈴木爺爺回臺南尋根而衍發動人故事;《田川氏》從鄭芝龍與田川松的愛情,延伸到鄭成功對臺海的影響,從歷史洪流看大航海時代,感受母性寬廣的溫柔;《燈暗‧燈亮》帶有歌舞劇色彩,以「追尋夢想」為主軸,在活潑輕鬆的氛圍中反應青少年遇到的問題。
顏色(臺南作家作品集45)
一本寫有關「司法」的小說,本文為八萬餘字,探討親情、司法及死刑存廢的中篇小說,由數個真實司法案例貫穿並交融而成,書名為《顏色》,取自兩層涵義:「顏」代表臉,借意一個父親的臉,主人翁辭世母親的臉,及孩子的臉;「色」乃借用佛教用語之色身,亦指眾生之身,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