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木雕藝術創作采風展-自刻像的思維挖礦者-木雕家黃明鍾1997-2017頭像空間創作展
為保存作者個人藝術風格,將展出之木雕藝術創作作品,編印成冊,以供大眾欣賞。
2016台北雙年展
「2016台北雙年展」已成為二年一度的國際藝壇盛事,本屆於9月10日正式開展,展出至隔年2月5日,歷時長達5個月。本屆「台北雙年展」特別邀請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共同合作,結合國內外近80組藝術家之力,齊力展演出品項豐富、涵跨各項領域的藝術創作,透過貫穿整個展期,交錯進行的展覽、表演藝術、放映會、論壇、朗讀、研討會、工作坊等藝術計畫,密切與在地文化和教育機構協力合作。協力夥伴橫跨歐亞美洲及相異的學術範疇,包含臺北國際藝術村、牯嶺街小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臺北試演場、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研創中心、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Vernacular Institute、Motto Books等。 『十』在華人社群,代表著完滿、階段、展向未來,「2016台北雙年展」適逢第十屆,邁向二十載,特別呼應了對於歷史、時間的處理。過去「台北雙年展」大部分是針對當下的議題,但是策展人狄瑟涵所提出的,卻是回顧歷史並重新檢視的方法論,她除了為本屆雙年展進行公開徵件(open call),也在籌備期間三次來台深度訪談台灣的藝術家、學者、藝術教育工作者、人類學家,希望在臺灣國際空間不足的情況下,透過雙年展平台更加支持臺灣的當代藝術。本屆參展的藝術家中,臺灣藝術家所占比例也是歷年來最高,策展人尤其大膽地邀請了許多年輕藝術家,以史學研究中的「隔代觀察」方式,回到觀察者的角色,帶出自由對話的可能性。In Chinese communities, the number “10” represents a milestone, a completion, with a view toward the future. The 2016 Taipei Biennial is the tenth session of the biennial as the event celebrates its 20th year, an occasion that especially calls for reflection on history, archives, and location. Wi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art history as case studies, curator Corinne Diserens proposed a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and a reinterpretation of methodology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xplorations centered on East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regions. With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s a base for interpretation, she opened up spaces we have forgotten and challenges habitual structures of museum exhibition. Aided by the open-call process, the curator also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ocal artists, academics, arts educators, and anthropologists during the planning period. A record number of Taiwanese artists participated in this biennial. The curator boldly invited a number of young artists in an “inter-generational observation” to bring out cross-generational fictional imaginings of historical fragmen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free dialogue. She hoped, on the one hand, to support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under Taiwan’s unique politic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the Biennial; on the other hand, to expand on global imag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mplations of discrepancies in geopolitics.
水墨曼陀羅
什麼是「當代」?又該如何定義「水墨」?言人人殊,《水墨曼陀羅》展覽選擇跳脫沉重的美術史包袱,捨棄作繁複的字面定義,卻用最大化的包容與開放去觀察、去呈現,反映水墨藝術的當下現象。曼陀羅是一個法轉的球體,球體圓融運行不息。展覽借用曼陀羅的概念,共分五個主題:從中心???(在地性)出發,以觀照高雄在地脈絡為核心,向四方發散出?形‧意‧空‧間?四項子題,亦即企圖透過?材質?、?精神性?、?虛/實?、?空間?等四個面向梳理當代水墨藝術在新世紀發展的脈絡。展覽邀請兩岸跨世代共38位藝術家、63件作品展出,展品不僅涵蓋水墨,也可以看到油畫、錄像、數位互動裝置、甚至聲音等多元媒材所展現的?當代水墨?,徹底翻轉你對水墨藝術的想像。
金火瞬間 新北市口述歷史-民俗類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光碟]
蹦火仔是金山百年傳統漁法,漁民利用磺石加水產生可燃性的乙炔氣體,瞬間點燃火炬產生強光伴隨巨大的蹦聲響,吸引青鱗魚躍出海面,顧得名為蹦火仔。
臺中繪葉書--日治時期影像與遊記﹝精裝﹞
清領時期,在巡撫劉銘傳的規劃下,臺中曾有過「臺灣府城」之夢。日治時期,隨著臺灣總督府推動市區改正計畫,踏著現代化腳步,將臺中塑造成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城市。1920年林獻堂在日本東京發起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臺灣在地賢達的力量,共同創辦了臺灣文化協會。積極進行各項公共議題的演講,藉以喚醒臺灣民眾的自覺意識。日治時期的臺中,有著「臺灣小京都」的美稱,編者為引發讀者走讀臺中的興趣,選譯了日人的遊記與日記,並搭配日治時期的風景明信片,使後人得以藉由影像與文字紀錄的方式,窺見日治時期人文風采。
攝影文物保存維護手冊
一、世界攝影史座標系中的臺灣攝影史概論 二、攝影文物類型介紹(單色/彩色)及特徵辨視 三、攝影文物劣化狀況檢測與分級、科學分析、典藏維護措施
劉耿一:一位藝術家的回顧﹝軟精裝﹞﹝附光碟﹞
展出劉耿一創作初期迄今作品約100組件,含繪畫、家具及建築設計等。展覽以6個單元建構:第1單元,探掘潛藏的個人特質,對美的想像與追尋;第2單元,敘事風格的建立:應對社會劇變進行情感的紀錄;第3單元,另一個家園的生命經驗-紐西蘭的人生旅程;第4單元,光與影-記憶與現實交錯;第5單元,以疑慮之眼面對未來情狀,跟時空進行對話;第6單元,與畫作共構心靈景緻的木作和建築。
臺灣音畫USB套譜(國樂版總譜、分譜)
為了以推廣國樂為目的,同時保存經典國樂作品,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別將鮑元愷先生作品「臺灣音畫」套譜,其中包含《玉山日出》等八個樂章的總分譜,並附贈其中兩個樂章的試聽音樂檔。冀望以接續前人的努力與成果,傳承及推廣經典作品,為臺灣的音樂文化教育盡一點心力。
臺灣石回聲─林添福2016工藝成就獎得獎者專輯獎者專輯
生於1926年的林老先生,一生經歷了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遷臺的戒嚴時期以及解嚴後的自由民主與經濟開放時代,從年僅十四歲的家族陶廠「小?手」、民國五○年代傳統窯場因塑膠製品興起而面臨停業危機,到七○年代「裝飾陶瓷」的外銷榮景,再到八○年代因景氣低靡而轉向藝術創作並受到多方肯定,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堪稱是臺灣近百年來陶藝產業的縮影;他對陶藝志業的堅持,為臺灣陶藝的發展寫下了精彩的篇章。本書的出版,便是本中心在表揚對工藝具有特殊貢獻者之外,所能盡的棉薄之力。
杜蘭朵DVD
公主杜蘭朵公布自畫像並設下嚴苛條件招親,求婚者—東方公子、南國少主先後失敗,隱居海外孤島的無名氏為畫像之美所動,進京求婚。 丫頭柳兒勸阻不成,追隨而至,卻成了無名氏與公主打賭的勝敗關鍵。柳兒為信守承諾,自殺身亡。 無名氏大慟,領悟自己所愛乃杜蘭朵容顏之美,並非其人;柳兒則內外皆美,遠勝杜蘭朵。沈痛之餘,欲離京遠隱。 杜蘭朵大悔,醒悟自己的幼稚無知以及對愛情的怯懦,決定豁出去勇敢追愛,欲追隨無名氏而去。 兩人將相依?相違?或是若即若離?尚在未定之天。While Princess Turandot may act high-and-mighty, deep down she just wants to be loved. Although adored by all in the palace, she rarely has a chance to encounter an eligible bachelor. While she gives others the impression that she isn't interested in marriage, even going as far as to require anyone who wants her hand to pass three difficult trials, she secretly pines for the right man who she hopes will soon appear in her life. Contradictory? Yes, but aren't all young girls like that? No Name, a good-looking dandy from a downfallen family who is skilled at both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 and who lives a recluse life on an island, sees a portrait of Princess Turandot and falls in love with her at first sight. Unable to forget her intoxicating looks, he is determined to head to the palace to seek out the beauty. Even Liu Er, a girl who admires him, can't stop him. Liu Er follows the footsteps of No Name to the palace city. However, her love remains unrequited, and beyond those city walls is an abyss impossible for her to cross. In the end, Liu Er decides to take her life, instead of giving in to her fate. The gushing crimson blood is the last and only witness to her conviction of keeping her ""promise"" for No Name. Turandot, feeling remorseful upon learning of Liu Er's death, wishes to atone by going with No Name, and loving him as deeply as Liu Er did. Yet, No Name, broken-hearted by Liu Er's death, makes his way home alone, unwilling to take Turandot as his mate. Liu Er, who sacrifices herself for love, dies an epic but sad death, tear-jerking and also inspiring.
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
魚夫以文化導遊的角色,帶領讀者展開屏東老建築、古早味之旅。Follow Yufu's guide to tour Pingtung for its old buildings and traditional foods.
戲曲風華六十載: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慶專輯(一套三冊不分售)
今年適逢建校一甲子,為歡度六十周年校慶,編纂專書回顧六十載之校史文物,探求本校歷史發展之根源,取名《壓箱瑰寶,亮相!─戲曲文物多寶格》,取意自古時皇帝將頭等寶物收於「多寶格」中,故而納編者俱為本校精選60周年具代表性之校史文物。章節分為「典章制度 鑑古知今」、「案前文牘 擘劃嘉謀」、「交流互訪 乃校之光」、「初次粉墨 青蘋滋味」、「追本溯源 梨園之始」五部,每部所屬文物按年依月排序,利於爾後索驥、查閱檢徵。此部校史叢書蘊藏了許多「戲曲人」的共同回憶,希能藉由書中戲曲前輩的口述帶領、或瀏覽舊日文物品項,回 顧六十年校務點滴,更激發起你我他的「戲曲使命感」,攜手「薪火相傳六十載,羅故納新展未來」!值此本校六十歲的生日,透過此《校慶專刊》, 我們一起回眸校園的點滴,藉由瞻望過往,可以感受 「典型在夙昔」的精神,藉由俯瞰今日,能夠闊步昂首, 期許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走出一條更輝煌的道路。 為戲曲繼絕學,為文化開太平是我們的夢!
臺灣濱海水石之美: 江村雄攝影展專輯
踏查臺灣南北水石凝視自然無窮 洞察攝癮東西塊壘捕捉人文有趣 江村雄老師連續二十多年榮獲國際攝影十傑,在2012年榮獲世界排名「雙料第一」。曾榮獲國內攝影界許多崇高獎項:如第二屆中華藝術攝影家終身成就獎、第六屆全國美展攝影類第一名、第三十二屆中國文藝獎章藝術攝影獎、第十二屆中興文藝獎章等,執掌國內外攝影界牛耳,名不虛傳。 江老師自小對「美」充滿高度敏感,有感於攝影較具有強大的時間效率與紀實真實,震撼之餘,開始對攝影情有獨鍾,於是如海綿般吸收尋找攝影相關書籍涉獵閱讀。運用攝影之專業知識與展現技巧攝影之間,可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在社會教育上,江老師開始於員林社區大學開班授課,2006年以臺灣員林社區大學攝影研究社(YCCP Taiwan)名義參賽國際比賽;在2010全球攝影界規模最盛大的奧地利巡迴賽,於105個國家,近4萬件參賽作品中,員林社大勇奪團體組冠軍,藉此擴大國際視野,讓臺灣聲名大噪,江老師投身生活美學社教基層工作令人佩服。同時,他也持續在學界作育英才,擔任中州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客座副教授;建國科技大學PHOTOSHOP應用創作班講師。從2005年承舉辦員林國際攝影比賽,還有多次舉辦國內與國際的攝影個展,企圖臺灣的攝影水平提昇到國際第一流的水準。 攝影是生命流動的記憶,江村雄老師認為有「瞬間紀實畫面」及「美學寫意意象」兩個方向,藝術攝影是主觀的,表達個人內心感覺看法的,必須要有創作的情境與自我的想法,可謂是「攝影轉化攝癮」。好的攝影作品是能夠洞察事物表面,把握創造人文奧秘;以有限的照片空間美學,創造無限的生命意義,所以藝術攝影是美的再現與想像,更是詩意的創造與勃發。 本次展出以「臺灣濱海水石之美」為主題,展覽內容是江老師十幾年來走遍臺灣濱海地區的攝影作品,踏查範圍北至東北角、南到墾丁,臺東小野柳一帶,將濱海自然之岩石與水文風景,注入詩意人文情懷,展現繁華盡線條之美學。觀賞江老師的攝影作品,透過構圖或色彩,呈現濱海水之飄渺靈動及石之雄偉沉穩,一舒胸中塊壘,呈現出整體動靜和諧的自然意境與人文奧秘。臺灣海岸線湍急的水、划船的舟子、佈滿青苔的石頭,述說言有盡而趣無窮,呢喃間訴說臺灣的生命故事,值得觀眾凝觀與欣賞。
ㄞˋ畫話 一ˋ起來~ 2017身心障礙美學主題展專輯
「身心障礙美學」為本館今(106)年度主題展主軸,希望提供給身心障礙者分享作品的機會,讓更多民眾看見他們的創作成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身心障礙創作者熱愛藝術與熱愛世界的表現,色彩往往是鮮豔繽紛,充滿生命力,也看到來自身心障礙創作者對生命最豐富的詮釋成果。
從天上掉下來的三張神奇紙
故事內容為乞丐阿木認為自己不該一直當個乞丐,因此他不斷找尋工作,想要跳脫乞丐的行列。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阿木拾獲三張從天上掉下來的神奇紙。這三張神奇紙不但帶來一連串的驚喜,也改變了阿木的人生。
失落的文明:從舊香蘭考古遺址看臺灣史前文化發展軌跡(軟精裝)
舊香蘭遺址經過搶救發掘及標本整理,歷時10餘年,為讓大眾更親近舊香蘭遺址,辦理出版,希冀藉由出版,使社會大眾從遺址保存的觀點深刻認知舊香蘭遺址精彩的價值,落實推廣教育效益,為本縣文化資產推廣奠定更厚實的基礎。
原野 高山 探險 與 你的美麗相遇
凌晨,跟著登山社出發,經過了高山、原野、叢林、小徑,也走入深山古道。發現讓人駐足流連忘返的美景,看到平常少見的動物,巧遇珍奇鳥類,以及觀察時常被忽略的植物。大自然教室裡,充滿蟲鳴鳥叫聲,似乎,也在等著你一起來探險!
產地餐桌綠遊趣-海岸篇
推出的產地餐桌綠遊趣-海岸線專刊,介紹台東縣境內長濱鄉、成功鎮、東河鄉、卑南鄉四個鄉鎮的食材產地與特色餐桌,專刊以人物專訪的方式,充分傳達他們在經營、耕種方面的理念,期望能獲得消費者支持。
頂真燦爛:葉經義木雕之旅
從傳統宮廟鑿花木雕的學習入門,我國重要傳統木雕藝術保存者,葉經義藝師逾一甲子的木雕路,讓我們看到了臺灣木雕發展的縮影,也看到了一個從基層「學工夫」的學徒,憑藉著頂真的態度,不停追求良善和追求美感的習慣,走出了自己超越一甲子璀璨的木雕路!
關公在劇場(DVD)
《關公在劇場》是新編實驗劇。保留了傳統關公戲波瀾壯闊的表演精華,但整個是全新的構思。 從劇場的台前幕後各層面,整體呈現「演員如何演關公、群眾如何看關公戲」,除了演出關公一生重要行動和死後成神捉妖之外,還會通過「說書人」(黃毅勇、朱勝麗)以相聲的方式參與演出。《關公在劇場》是「後設」呈現,有關公戲的精彩絕活,有關公的自我反省,也有說書人對關公和演員的旁觀及涉入。就劇情而言,從關公過關斬將的忠義行徑開始,藉「過五關」進行「驅除五方(各方)邪祟不祥」的淨台儀式。接著劇情並不避諱關公性格的弱點,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功業到達顛峰後,關老爺居功自大、傲視天下,因而走向敗亡。但死後靈魂得到玉泉山老師父開示,體悟到戰爭殺戮之無情,頓生悲天憫人情懷,因而得到救贖而成神。從此斬妖除魔,掃除不祥,保天下平安。本劇演出以儀式性貫穿其間,更藉演出劇場之銜接串連,自淡水雲門劇場,香港文化中心,而後到新開幕的台灣戲曲中心,完成關公巡遊各劇場,保闔境平安之儀式。
存續-傳承記憶歷史再現(精)
第四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評選出保存維護類-臺南地方法院、保存貢獻類-木村勉、陳仲玉、大二結文化基金會、保存傳承類-王保原,為彰顯對國家文化資產保存者之尊崇,以本書紀錄獲獎者對國家文化資產保存之維護、傳承與貢獻。
彩墨新人賞專輯. 第十六屆
「彩墨新人賞」係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財團法人臺中市文教基金會、國際彩墨畫家聯盟協辦,欣中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贊助獎金,從91年起舉辦迄今邁入第十五屆,在畫幅無限制、媒材多樣化和創意無止境的比賽規則下,獲得了年輕世代的認同,並源源不絕的提出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參賽,16年來已培養出210多位彩墨新秀,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徵件美展 本活動得獎作品歷經初審及複審兩階段評選出,今年第16屆彩墨新人賞,共有59位學生提出118件作品參賽,經初審和複審後,評出特優獎1人,新人獎5人,佳作獎6人,入選16人,本專輯收錄40件得獎作品,以繁複的技法多元的媒材和絕對個人化的面貌,為彩墨新人賞架起不可忽視旳新風潮,也引領風華的開闢新的走向。
澎湖研究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登錄數百處世界遺產地,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但對於世界遺產保護與維護仍同步與世界接軌。臺灣現有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中,本縣的石滬群及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名列於其中。為將本縣所列之世界遺產潛力點推上國際舞台,相關基礎調查研究、論文彙集與建檔、教育宣導活動等便更顯重要。為前述各因,本研討會將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共同辦理,希冀藉此盛會,提升研討會之專業性與學術性,鼓勵後進投入澎湖地方研究,讓澎湖研究人才與能量源源不斷,同時整合研究成果,促進地方主動參與世遺潛力點相關推廣活動,擴大澎湖世遺潛力點之行銷效益,為登錄世界遺產之工作而努力。
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軟精裝﹞
2009年2月,藝術家侯淑姿因投入高雄左營的眷村調查研究而進入了高雄眷村,也走入了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八年多來,她以天職般的使命感介入眷村文化保存的工作,產生了與眷村居民休戚與共的患難情感。在高雄眷村,侯淑姿與地方空間相遇,與不同生命的歷程交織,開創了一種跨越紀實攝影、田野敘事、社會性實踐的多重界限的藝術。自2013年的《我們在此相遇》、2015年《長日將盡》,到新近完成的《鄉關何處》系列,此三部曲系列作品映照出眷村的不同命運—人物全非的、房舍依舊但人回不去的、仍奮力存活的家園。藝術家透過攝影記錄、訪談調查、行動介入,在社會性空間裡生產藝術;於田野間、於藝術家以身為度之際、於居民向公共歷史說話中生產作品。
Lerlertan/Lirong-正興陶甕村
本書為「2017臺東工藝主題陶藝展-正興陶甕村」之紀錄與作品集。自1995年起,臺東縣金峰鄉正興村當地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動學習傳統技藝,從長輩的記憶中挖掘、復興了傳統的古甕,也透過幾次的教學、建立陶藝教室,使當地有了「陶甕的故鄉」名號。老一輩的村民們透過學習製作,傳承了以往的文化記憶,但隨著時間流逝,許多陶藝創作者逐漸凋零,現已少有年輕人具備這項製作技藝了。經由此展,透過策展團隊深入當地長輩及創作者家中,從床底下、櫥櫃裡、及少為人知的私密空間挖掘出滿是灰塵且幾乎快被遺忘的寶物,讓它們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