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計畫
詹姆士.克爾(James Kerr)博士所撰寫的第一版 《維護計畫》在1982年出版,也就是在克爾(Kerr)博士協助撰寫的初版澳洲《ICOMOS布拉憲章》(Australia ICOMOS Burra Charter)的三年之後。雖然這兩份文件都改變了澳洲遺產維護的實踐工作,但兩者相較,因為克爾(Kerr)博士以有趣及精確的語言來書寫《維護計畫》,所以更顯親切,可說是更具影響力的。《維護計畫》最大的價值,就像克爾(Kerr)博士自己為澳洲一些最重要的場所所擬的特定場域維護計畫一樣,在於使實務者與一般大眾,包含發展的社區,都能輕易理解。這一直是他自己評量任何文件能否成功的標準。Dr James Kerr’s first edi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was published in 1982, three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Australia ICOMOS Burra Charter which he had also helped to write. Both of these publications transformed the way in which heritage conservation was practised in Australia; but it was The Conservation Plan, written in Dr Kerr’s colourful and precise language, that was the more approachable of the two, and arguably the more influential. The great merit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like Jim Kerr’s own site-specific conservation plans for some of Australia’s most important places, was that it was able to be understood easily by both practition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This was always his own measure of the success of any document.
如唔初心-張英彬油畫創作集
油畫家張英彬雖未受正統美術教育,憑藉對藝術的熱忱和理工的空間邏輯概念,透過富韻律的色彩,配合形與線的組合,將具象轉變成半抽象的色與形,讓畫面的空間裡發揮了色彩的魅力與詩情的效果。
美瓶精湛-黃文彬拼木藝術(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 第88輯)
本次「精瓶美」系列作品是藝術家以設計繪圖拼木工車床技法、大木、細木等工藝技術相互融合,添加複合媒材所製作一系列美輪美奐的藝術品,黃文彬老師運用專業技術,透過巧手傳達另類意象與美感,創造出一件件充滿情感的作品。
愛河夜遊想當年(臺南作家作品集38)
收錄臺語散文30篇,每一篇作者都能優雅駕馭臺語書寫,行文精準流暢,敘寫生動有味,內容充滿臺灣鄉土情懷,是一部頗值得品味的作品。
黑盒本事(臺南作家作品集37)
本劇本集結合〈本事〉、〈如徐礦坑〉、〈先寫完劇本2-總統夫人要上臺〉、〈十六歲劇場〉、〈吳園隨想曲-戲說臺南導演文本〉、〈向土方巽致敬〉等6部劇本。
台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臺南作家作品集39)
以臺語論述臺灣母語文學史,所收5篇論文主要探討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等臺灣文學史書寫的議題,對於當代研究臺灣母語文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06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專輯
臺中市自民國94年開始,至今連續十三年持續為本市女性藝術家開闢「女性藝術家聯展」平台,除了關注與鼓勵女性投入藝術創作之外,更重視與推崇其在藝術範疇的無限潛能及亮眼光芒。並藉由一年一度的女性藝術家聯展,讓民眾了解本市女性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卓越表現。
遇芋DO南的美好印象-美印臺南紀念特刊
為了發掘這座古都的多元面貌,編輯群用文化及創意的角度出發,五年來透過一期期的採訪及踏查,深入發掘臺南街巷中為人所忽略的文化記憶,舉凡工藝、空間、產業、人物、社區、農業與藝文盛事,一應俱全盡收眼底,使其名為雙月刊、實則為臺南人文誌;《美印臺南》發行以來,累積了許多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讀者可以從老匠師的洗練技術中,看見職人的堅持,如何敲打搓揉出他們的理想;透過市井的日常,喚醒關於身體的記憶與奇想;經由採訪者的視角,體驗人物的熱情及城市的豐沛涵養。專書《遇見臺南的美好印象》透過五位引路人的述說,帶領讀者一起回顧五年來的美好時光。
迷戀時光----時尚與藝術
藝術的源流或可溯及遠古,人類在實用的物品之上打造出獨特、具美感的特性,這美感與獨特由一人起及至眾人興,「時尚」於焉誕生。本書將從藝術與時尚的關係開始談起,援引東西方的視覺藝術、工藝、文學、文化觀察等領域之實例,敘說從古典到現代時尚風潮的變遷、藝術經典錘煉的過程,以及在時尚與藝術面貌的光影折射下,如何捕捉人與自我、社會的關係。
澎湖履痕(澎湖縣作家作品集40)
本書為作者生於民國69年7月於澎湖踏勘十個島之所見所聞所感。全書以敘述手法為主,除了旅行的感受之外,敘述之題材不少,如歷史建築、風景、人物、故事、氣候、人情等,三十六年前的澎湖風貌保留在此書中,令人回味。
澎湖冬天有花賞(澎湖縣作家作品集39)
本書收集150首的七字仔,每首七字仔之後還有作者的抒發。寫日記,雖然是紀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情,不過都有主題性,包括有澎湖風情、時候年節、三事五事等。每一日的生活,就是一部三事五事經。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化行政篇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化傳播篇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學篇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表演藝術篇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視覺藝術篇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畫說季康-畫作修復紀錄片[DVD]
描述中山樓建樓經過與見證半世紀憲政發展重大史跡,歷經公告為市定古蹟,蛻變為兼具教育文化、建築美學、觀光休閒等多元價值場域之盎然新貌。
工藝‧經典‧美學-盡看臺灣百年工藝 導覽手冊
精選中心典藏的「六藝」:木作、竹籐、織繡、漆藝、陶瓷和金屬等六大項類工藝,以製作、使用或流傳於臺灣的文物為主體,兼及大陸閩粵原鄉,並與部分亞太地區的民族文物作為映照參看;更結合拍攝記錄臺灣當代的工藝家影像,勾勒匠師們頂真堅持的職人精神,期望透過「物」的脈絡展陳,看見作者「人」的情感手路,以及與「土地」相呼應的地方產業、時代脈動,盡看臺灣「人」、「物」與「土地」間美的牽繫。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化行政篇[精裝]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化傳播篇[精裝]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文學篇[精裝]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表演藝術篇[精裝]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文化志 視覺藝術篇[精裝]
本志將重心擺放在民國71年(1982)以後臺北市的文化發展,並依不同的文化領域而區分成不同的篇章,分別是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五篇。
青春謝幕(DVD)
編‧導 王友輝演員:朱勝麗 彭俊綱 劉祐昌 劉嘉玉這輩子…還會有幾次這樣的謝幕?想不想留住青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關於《青春謝幕》2013年本團策劃第一屆「小劇場‧大夢想」,邀請策展人王友輝親自編導《青春謝幕》,由花旦朱勝麗、淨行演員彭俊綱主演,劇情從一名年輕貌美、前途無可限量的京劇女演員出發,面對陌生男子向她兜售「青春」,因而展開一段離奇的心理掙扎歷程。 《青春謝幕》的開場和結尾都以崑劇《牡丹亭》〈遊園〉串聯,突顯全劇青春、傷逝的內在主題,加上《貴妃醉酒》的摘花、聞花、撕花、「臥魚」,和《霸王別姬》的虞姬舞劍等表演,展現京劇唱作兼具的藝術內涵,女主角的換裝過程,也在舞台上呈現給觀眾。加上淨角演員以獨特的誇張表演轉化出類似魔術師的手勢,兩位「檢場人」以水袖、彩帶等京劇身段延展,讓戲曲程式與寫實表演之間轉化自如。京劇演員的裝扮與表演特質,可以讓一位高齡演員仍舊在舞台上扮演青春活潑的少女!以京劇演員呈現這個交易青春的題材,無疑是最洽當、也最耐人尋味的作法。---------------------------------------------------《青春謝幕》所述故事單純且集中,故能步步推進,層層深挖;至於舞臺上演員的表現,則靈活多元,展現戲曲根柢在小劇場的無限可能。 ----文 張啟豐(摘錄自表演藝術評論台)《青春謝幕》從台北搬到北京、上海再到桃園演出,再再展現出戲曲小劇場的機動性及生命力,也因為如此,才能讓更多的觀眾共同觀賞和參與這場美麗的演出。 ----文 洪菁 (摘錄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十八羅漢圖(DVD)
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劉海苑、凌嘉臨 主演※ 榮獲第14屆台新藝術獎殘筆居士偶過紫靈禪堂,作十八羅漢圖。五百年後,紫靈殘破,只餘淨禾女尼一人(魏海敏飾)。淨禾曾從山澗救起一孩童,取名宇青(溫宇航飾),隨淨禾參禪習畫。宇青長大,淨禾命他離去,而宇青要求將十八羅漢圖修復之後才下山。師徒二人輪流作畫,同在一處,絕不見面,一晝一夜,彩霞相隔。一年後修復完成,淨禾卻發覺心事盡在筆鋒,因而不敢面對此圖,將畫送給宇青。宇青下山,入墨哲城古董店凝碧軒工作,軒主(唐文華飾,年輕妻子由凌嘉臨飾演)發現宇青秘密,設計向赤惹夫人(劉海苑飾)告密陷害。宇青遭監禁十五年,出獄造假畫報復,同時軒主少妻收藏十五年的真跡也完璧歸趙。老年的淨禾被請下山,辨畫之真假。面對真跡,淨禾驚覺二人幽情密意早已流露筆端。是殘筆?還是你我?人間哪有真跡?面對仿作,雖明知為假,卻從中探知宇青十五年困頓心境。畫雖假、情為真,淨禾將此畫帶回紫靈,因為其中有個她不認識的宇青。此劇藉虛構之情節與時空,論藝術真諦。「每個贗品都藏有真實的一面,贗品造假的再怎麼擬真,最終還是會透露出臨摹者的自我想法。」──義大利金像獎最佳電影《寂寞拍賣師》
味在酸鹹之外-臺灣飲食踏查
本書集結《料理‧台灣》雜誌專欄,林明德老師五年來共訪談了二十多個店家,除了揚名海外的名店之外,更有許多道地小吃,都是認識多年,甚至長達四十多年的店家,對於這些臺灣味道的獨特造詣,知之甚詳,並有若干論述。為了深入報導進行多次的拜會、訪談,配合專業攝影,捕捉臨場鏡頭,以展現情境氛圍。並以民俗學、報導文學的觀點,逐一建構店家的故事、記錄食材工序、歸納飲食譜系、解讀獨特味道、登錄重要食譜、分析經營策略,為飲食文化留下珍貴的資產。
臺北地圖(DVD)
臺北,一個謎樣多元的城市,你真的瞭解它嗎?即使生活在這個繁忙豐富的都會中,你都看清楚它的面貌了嗎? 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了12 位作曲家和12 位導演以「臺北地圖」的構想概念,運用音樂創作+微電影將臺北市12 行政區塊的文化特色、人文氣息及市民生活做了一個完整呈現。 臺北市立國樂團精彩詮釋12位作曲家+12位導演的異想世界Taipei is a vibrant metropolis. Who can claim to truly know her? Even those who have lived here all their lives can make new and exciting discoveries every day. TCO has commissioned twelve composers and twelve directors, for their unique take on the culture, creativity, spirit and humanity that make up the twelve districts of Taipei City – an artistic “Taipei Map” We invite you to come along on this journey.
遶境音樂會實況影音專輯(精選單曲CD+音樂會實況DVD)
每年農曆三月是媽祖生日,全臺迎媽祖,瘋遶境,已是國際三大宗教文化盛事。音樂會搭配「遶境」主題,音樂會特別選了作曲家朱雲嵩的《遶境隨想》,描寫了遶境時的意象:薰香、官將首、神轎、回鑾。作曲家顧冠仁的《媽祖香讚》,是四部混聲合唱團與國樂團的清唱劇,以音樂詮釋媽祖的生平事蹟及其慈悲為懷、聞聲救苦的願力。同時還邀請青年作曲家王乙聿,為這場音樂會創作交響曲《演化》這首作品。 為了保存難得且深具意義的節目內容,將收錄音樂會影音實況。This concert vividly depicts the holy pilgrimage,a tradition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The Idle Thoughts of Pilgrimage by Zhu Yun-Song presents the images during holy pilgrimage, including incense smoke, march of divine guards, divine palanquin, and the tour back. The Mazu incense praise by Gu Guanren is a cantata for a four sections choir and a Chinese orchestra, to portray the life stories of Matsu and her compassion. TCO also commissioned Wang I-Yu to compose the new work Symphony Evolution particularly for this concert.
史實紀錄片:臺北硫金歲月(DVD)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之中,人類不斷的找尋與開發有用的資源,早在十六、七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船隻遊弋於東亞海域之中,開啟中西貿易之路,也留下了臺灣歷史的線索。硫磺的開採起初因製造戰爭武器所需,成為具價值的資源,它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繁華,影響著四百年前世界強權的興衰,連結了臺灣與東亞海上貿易的網路。陽明山上的裊裊白煙,喚醒沈睡的記憶,讓我們重新用另一種視野去認識,臺灣與硫磺間交織出的「硫」金歲月。
【聽芋DO灣的聲音-新樂星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6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集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6年青年音樂創作競賽】 2016年,國臺交廣徵國內45歲以下青年作曲家以管弦樂團作品參與競技,經初審、複審等階段選定四位作曲家之作品,8月19日以音樂會演出形式首度公開,決賽音樂會由本團助理指揮范楷西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經評審委員審慎遴選選定第一名劉博健、第二名張菁珊、第三名陳以軒並獲團員票選獎、佳作李豐旭並獲觀眾票選獎。四位作曲家雖各有著不同的學習背景與創作理念,然而這些都是屬於臺灣的聲音,更是珍貴的藝術資產。
卅年看山:林章湖書畫展
林章湖教授出自書香門第,曾祖父及祖父皆為前清秀才,其父親承習祖上之德在傳統文化上也有紮實的功夫,自小就訓練建立文人精神風骨,尤其應精善於書法及繪畫,不如此則不能立足於社會。緣此,高中畢業後進入師大美術系,接受黃君壁、林玉山、鄭善禧、張光賓等前輩指導,尤以林玉山對他的影響最深,林玉山循序漸進的指導如何利用觀察動植物生態、季節變化融入個人情感與美感經驗,變成一幅幅畫作。而鄭善禧老師對他的書法尤有提點「三天寫帖,一天亂寫」,因此林教授用了近10年的時間沈潛寫字。書法大家杜忠誥教授甚為讚賞「草書章法奇突最為勝場,寓揫斂於奔放之中,才調非凡。」 習書作畫是一條漫漫長路,境界的超越是林章湖教授持續往前走的力量。作畫時內心境界超越了技巧,形成他的畫風筆墨簡潔,渾然天成,別有清絕之趣。也因他具備深厚的歷史人文素養,畫品畫格更顯高致。 「三十年看山」是本次展覽主題,到底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抑或「見山還是山」呢?在其《問道無心》自序中說「千帆過盡,取捨進退之間,心中總呼喚還原「真我」,才能貼近「真實」。那山兀自仍在;然而是風動或是幡動,還是得透過這位仁者的畫作向我們解說。
華采雅韻-廖大昇膠彩畫創作集 臺中市前輩藝術家邀請展(精裝)
對廖大昇來說,膠彩雖然是一種以寫生為主軸的藝術創作,但創作不等同於寫生,是包含內涵、想法在內的一種提升,膠彩畫的色彩優雅之美,顏料技巧之妙,創作理論之廣,工筆變化之精,廖大昇更希望賦予融合現代美學,將傳統工筆寫生重新詮釋,創作出具臺灣本土意境的膠彩藝術。
北溪綠色飛魚[精裝]
虎尾鎮北溪社區以社區主要農產之玉米為主題,創作出了「綠色飛魚」故事繪本,藉由主角阿諒與和宏二兄弟與阿媽之間的感情,引申出北溪社區農產特色與青年參與的傳承精神。
職人之器:臺灣細木作手工具概覽
長期以來本中心希望能夠透過出版的專業的書籍來回應這些人對台灣工藝的熱情,期待透過人物、技藝、工具、歷史區域特色等不同面向演繹台灣工藝的發展歷程與紀錄,發掘更多美好的動人的故事。
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第一屆: 去相合-藝術與暢活從何而來?
雙年展主題為「去相合──藝術與暢活從何而來?」,旨在借助藝術實踐「去相合」的目標,「唯有期待中的合宜銜接被拆解了,意料之外的某物才能含蓄地湧現」。策展人 François Jullien 亦強調,展覽以作品為「照面」 (vis-à-vis),突顯意義並促使「對話」 (Dialogue)。
島風絮語-澎湖人文故事館
本書經作者郭筱葳老師實地訪談本縣人文故事館,利用文字及照片,展現其對於澎湖文化之創新、保存及個人生活態度。人文故事館係為本縣一群對於在地文化默默耕耘的老師,將澎湖文化運用各種方式做出獨特展現。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為臺南市直轄市定古蹟,日治時期為軍官宿舍,戰後一度為成功大學教授住所,現做為「321巷藝術聚落」提供藝術家進駐創作。為充實其文獻資源,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特編印本專書。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為臺南市市定民俗活動,包括「送神」與「迎神」,為「鹿耳門媽祖年」的系列活動之一,相關儀式源自臺灣民間與北汕尾舊俗,深具新舊文化底蘊,孕育出地方民俗生命,形成鹿耳門重要文化價值與紀念意義。為充實其文獻資源,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特編印本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