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精裝]
本書以跨地域和跨學科領域途徑研究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不只是大家熟悉的「抗疫鬥士」和「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被忽略的公共知識分子、外交家、社會活動家、人文主義者、遊記作者和文史學者。作者討論的問題包括伍連德為何引進一群南洋知識人才?如何鋪墊現代中國的醫療和衛生體系?又如何將中國的醫學、歷史、社會和文明介紹給西方世界?伍連德可說是世界防疫醫療史、南洋華人史,及現代中國知識生產和交流史三者互動的樞紐人物。本書從伍連德個人的身分和事業、到他引領南洋知識群體建構中國現代醫衛平臺,再到他的跨領域活動和人文關懷,以更寬廣的視野和多維角度切入,重新理解這位跨域南洋知識分子在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定位和意義。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
本書以泰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為切入點,探討台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之動態過程,一方面關心其文化觀念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如何展現各自的內涵與實踐方式,另一方面探究地方社會文化在殖民統治、國家、資本主義、世界宗教等影響下,不同秩序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此辯證過程涉及社會性人觀、文化意象、交換、族群與認同、情緒與情感、生產模式、轉宗等議題,具有人類學理論的意涵和南島區域研究的關懷;其中各種結構原則、文化觀念之間交織、競爭與再創造,更與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化資產」及「傳統領域」的論辯息息相關。作者從歷史與文化脈絡反思當代概念、提出不同視野來面對爭議,除了讓讀者了解台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過程,也提供學術工作者結合理論關懷和社會實踐的可能方式。
現代文學精選集:詩(平裝)(三版)
《現代文學》雜誌於一九六○年由臺大外文系南北社同學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其後臺大中文系新潮社同學加入,合衷共濟、共同努力,成為影響臺灣文壇最重要的雜誌,也為當時尚為新銳的作者們,披露了許多甚具實驗精神與風格創新的好作品,互相激盪,蔚為風潮……白先勇教授在遠離母校多年之後,於二○○八年應邀返回臺大擔任文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柯慶明教授則自加入《現代文學》始,一直留校服務迄今。二人決定編一套選集,並希望由臺灣大學來永久發揚、推廣,當時勇於創發與互相激盪的文壇盛況,遂決定交由臺大出版中心編輯出版。目前編成的《現代文學精選集》共五冊,分別為小說三冊、散文與詩各一冊。本書為《現代文學精選集》中之詩,共收錄一百二十首,分別出於五十四位詩人之手,詩人為:余光中、夏菁、戴天、向明、阮囊、敻虹、方莘、荊棘、葉珊(王靖獻)、覃子豪、愁予、桓夫、杜國清、黃用、辛鬱、葉維廉、周夢蝶、錦連、曠中玉、洛夫、白萩、杜若洲、施善繼、非馬、王憲陽、潛石、黑野、鍾玲、淡瑩、藍菱、溫健騮、方艮、蓉子、羅門、商略、梅新、洪素麗、劉延湘、翱翱、蘇紹連、景翔、商禽、管管、張默、羊子喬、高大鵬、羅青、林梵、鴻鴻、鄭烱明、吳晟、渡也、蔣勳、張錯等。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6
本書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臺大教學傑出的教師們充滿熱情,他們熱愛所學、熱愛工作,基於自身的經驗,鼓勵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的身教、言教,直接感染學生的學習態度;師生間教學相長在浩瀚的學術領域中持續精進。
民國111年國防大學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究論文集
本次探討「大專校院全民國防教育實施現況成效與未來展望」、「借鏡俄烏戰爭探討我國如何落實全民國防社會教育」、「眷村文化保存營運活化再利用策略結合全民國防教育」、「從「烏俄戰爭」帶來之啟示析論我國全民國防在職教育」,就已針對全民國防教育政策進行研析。
Bunga rampai:kumpulan pilihan puisi 15 penyayir Taiwan(臺灣詩歌十五家)
本選集結合十五位數個不同世代且寫作風格與審美旨趣各異的詩人及其作品。如奚密所言:「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中文詩有些來自臺灣。臺灣現代漢詩的歷史也述說著一段由邊陲蛻化為前衛的故事。」(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2001,26)本書的翻譯與出版,是繼《夜行:臺馬小說選譯》的又一個嘗試。本次翻譯詩歌,而且是純粹、單向的臺灣詩歌翻譯,擺脫了本地華社談翻譯言必文化交流的刻板認知。本詩選得以翻譯與出版,獲得臺灣大學中文系高嘉謙教授主持的「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劃的支持。
SUPERB TAIWANESE PRIMER
本書以主題會話為軸線,隨句附上翻譯及單詞。會話詳細標註各音節聲調,由基礎發音開始,包括聲調、變調乃至台語文的特有的變調原則。不同於一般語言教材,本書將常用的功能詞、特殊句型作為獨立單元,同時就台語語法特點進行說明。書中導入線上辭典及輸入法工具等學習資源,蒐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俚俗用語,利於學習者自學及日常情境活用。This book features topic-based conversations. Each sentence is provided with translation and vocabulary. Every syllable is marked with music notes indicating the tone pattern. Here you learn not only vowels and consonants, tones and tone sandhi of words, but also tone sandhi rules applied to the whole sentence.What makes this book unique: treating commonly used function word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as independent units; explaining grammatical features; providing online resources, such as dictionaries and input methods. Slangs and idioms often used in daily life are also included.
文體、文化史與政治文化變動下的六朝上表書寫
本書以文學研究的角度,探討六朝上表如何以其自身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並以「書寫」與「閱讀」作為本文關注上表之關鍵詞,意在傳統「作者」與「讀者」一線兩端的認識外,彰顯六朝上表於寫、讀情境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所關注的重點是:六朝上表是如何被寫成、流傳以及閱讀?一位作家如何學習上表寫作?在「士族文學」的視野下,因應不同政治時局所作的不同類型上表,有何書寫之文體規範與時代考量,此又如何影響到《文選》於少數清英上表之選錄因素?在關注詩賦等純文學的同時,也務須正視上表等官文書寫作,方能跳脫出現代文學觀念的框架以及情、美傳統詮釋的束縛,進而還原一幅立體且複雜的六朝文學版圖。
借鏡西方與本來面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
本書在中國文化從傳統到現代轉變的視野中考察詩文評從傳統學問成為現代學術的歷程。現代學者以西方文化代表普遍的現代文化,認為現代的中國文學硏究應基於普遍統一的實即西方的文學觀念,傳統詩文評必以西方文學批評為標準與模式進行整理硏究始能成為現代學術。如何借西方文學批評的明鏡照見中國傳統詩文評之本來面目實為關鍵。現代學者對此問題的理解與實踐有別,所認識與呈現出的中國文學批評的面貌遂異。本書對現代學術史上代表性的學者與論著作了個案分析,探討其如何借鑒西方學術硏究中國傳統,彰顯其對於當下及未來硏究的啟發意義。
現象學與文化交互理解的實踐[精裝]
本書從現象學角度從事跨文化哲學的探索。現象學之父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沒有對任何東方哲學作過依於文本的內部討論,甚至曾說過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都並非真正意義下的哲學;但當胡塞爾從事各種具體現象學課題的研究之際,展示了一種開放的探討態度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在德國內外鼓舞了幾代的追隨者,把現象學發展成一個跨語言、跨文化,和跨學科的學術運動。本書就是一方面嘗試運用現象學運動中幾位重要哲學家──胡塞爾、法國的梅洛龐蒂(M. Merleau-Ponty, 1908-1961)和捷克的柏托什卡(J. Patočka, 1907-1977)──提供的一些理論資源,重新理解中國道家哲學、儒家哲學,以及印度佛家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學說和方法論議題;另一方面,透過當代中國哲學家勞思光(1927-2012)的重要概念創新──「引導性哲學」和「自我轉化」概念,釐清當代西方哲學中「倫理學轉向」這一新發展趨向。這一雙向的閱讀和思考,體現的是哲學上文化交互理解的實踐,透過培育一種新的「文化肌膚」,即一種精神狀態和肉身部署,提升我們的肌膚對其他文化的文化敏感度,分享其文化觸覺,從而進入其他文化的文化世界,感受其他文化裏人們的心靈跳動,具體地勾畫出一條朝向建立跨文化現象學的道路。
在時潮的浪頭上: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與臺灣詩學季刊社合作,策畫「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安排了座談和論文發表。論文共19篇,分成2天報告,有四大主題:新詩百年詩史議題探索、新詩類別特徵與社會思潮、新詩社群及傳播研究和新詩的跨域流動,分別由美國、馬來西亞、日本、香港和台灣的學者發表論文。本論文集收錄10篇論文,皆經二位匿名委員審查通過;另收2篇特稿,王潤華教授論文亦經匿名審查通過。
偵探少女事件簿:屁屁偷拍之謎[精裝]
天啊!班上的Line群組裡居然出現「奇怪的照片」,是誰偷拍還亂傳?讓偵探少女箱箱帶我們找出答案吧!身處數位科技包圍的時代,使用3C產品與網路通訊的年齡層愈來愈低,有許多學齡兒童因為未能妥善使用,使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然而,學校給的網路素養教育可能還不夠,藉由家庭教育來強化網路使用的媒體素養,已是現代父母的重要功課,本繪本可以作為親子溝通與培養媒體素養的一個開端,透過故事主人翁偵探少女箱箱敏銳的觀察力,抽絲剝繭地為同學們一解「屁屁之謎」,讓您也陪著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善用網路社群與尊重性別自主的正確心態。※特別推薦公共電視基金會胡元輝董事長※故事大綱熱血沸騰的運動會即將來臨!但一張匿名照片卻讓六年一班陷入集體恐慌。是誰傳光溜溜屁股照騷擾小顏?是誰在偷拍?會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善於觀察的偵探少女箱箱,能夠順利抓出偷拍狂嗎?※本書特色1.以網路安全、性別教育為故事主要元素的媒體識讀親子讀本。2.以學童熟悉的校園生活為場景,以有趣的偵探故事吸引閱讀注意力。3.提供網路交友小秘訣,並加入法律知識,提供更全面的網路安全認識。
挺進南北極[軟精裝]
2021年12月17日,研發處和人文研究中心聯合辦理了一場特別的「挺進南北極」演講座談活動,邀請地科系郭陳澔教授、波蘭籍張文和助理教授和太空系林映岑助理教授,以小型專題演講方式分享他們在南北極的體驗及心境;同時邀請畫家楊恩生、旅行家鄭有利和醫師朱建銘到場座談,分享他們多次探訪南北極的所見所聞,作家李欣倫則以南北極詩文探討極地旅行寫作及生態關懷,展開一場罕見而精彩的人文與科學的對話。
我想對你說。:2022中央大學優良導師圖文繪本+筆記本[精裝]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10學年度推行導師工作優良單位暨優良導師獎獲獎圖文繪本。圖文主角是一隻溫柔的獸跟小女孩,獸的意象代表每個人內在的另一個自己,在很多獨處的時刻獸會陪伴身邊,成為默默支持的力量。繪本除了表彰優良導師們,也用手繪圖文的方式,碰觸生命中的各項議題,希望可以帶給讀者溫暖的力量。
愛情必修學分:Z 世代的情感和性別關鍵字
6堂結合理論與實例的愛情必修課×30個教學範例大學愛情學分教學手冊本書針對臺灣Z世代大學生情感和性別教育,以及其感情觀的考察,開展出六堂課,梳理戀愛關係或親密實踐中的性別迷思、溝通互動和交換、媒體文化與科技、自我概念與身體形象、伴侶衝突與關係暴力、多元性/別等重要議題和概念。●為什麼我的親密關係總是不長久?為什麼感覺我愛對方總是多一些? ●對方要我分享手機定位,否則就覺得我有做對不起他/她的事!這合理嗎?●用交友軟體「暈船」,怎麼辦?●我只是愛美愛打扮,為什麼他們要說我是迎合男性、物化自己?●我不想拍親密影像,該怎麼與另一半溝通?●我想裝扮成與自己不同生理性別的樣子,就代表我是同性戀或跨性別嗎?每堂課都提供了完整的知識背景,彙整年輕世代容易感到徬徨的愛情/性別問題,並加上實用的教學範例與教學叮嚀,提供大學生的陪伴者(包含教師、家長、輔導與諮商老師、助教、研究生等)一套可供自學或於教學現場操作的教材,以回應當代社會及校園生活中普遍的性別及情感挑戰。※本書特色1.作者群來自臺灣、韓國、新加坡、法國大專院校的性別研究和教學相關師資,從社會、文學、文化、歷史、傳播等領域發聲。2.搭配各個主題提供具體實用的教學範例,方便第一線教學現場使用。3.收錄教學相關網路資源及中文延伸閱讀書目,可作為讀者進一步研習參考。
我想對你說。:2022中央大學優良導師圖文繪本+著色明信片[精裝]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10學年度推行導師工作優良單位暨優良導師獎獲獎圖文繪本。圖文主角是一隻溫柔的獸跟小女孩,獸的意象代表每個人內在的另一個自己,在很多獨處的時刻獸會陪伴身邊,成為默默支持的力量。繪本除了表彰優良導師們,也用手繪圖文的方式,碰觸生命中的各項議題,希望可以帶給讀者溫暖的力量。
留學生華語:Mandarin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留學生華語》一書,集結海大學位生華語教師的教學經驗,針對混程度、大班課、低時數、低密度等不利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課程特性,編制此輔助工具。作者們以基礎華語常用句型為綱,融合國際留學生們在校園生活中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輔以情境中的高頻生詞,提供可以直接應用的語言材料。除了內容編排外,更透過豐富的圖片以及校景示意,加上盡可能詳盡的英語輔助說明,盼能有效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生活情境。
工業4.1:零缺陷的智慧製造[精裝]
《工業4.1:零缺陷的智慧製造》透過智慧工廠自動化(Intelligent Factory Automation, iFA)系統平台,深入探索智慧製造的功能及其應用和實現。享譽盛名的主編於本書中為讀者提供了可教育和啟發各種智慧製造相關主題,如物聯網、邊緣運算、雲端運算、和虛實整合系統等之廣袤素材。您可以在本書中學到全自動虛擬量測(Automatic Virtual Metrology, AVM)、智慧型良率管理(Intelligent Yield Management, IYM)、和智慧型預測保養(Intelligent Predictive Maintenance, IPM)等三項先進預測科技。而且,多個高科技和傳統製造產業中之智慧製造應用實例的詳細介紹,亦為本書特點。除拓展智慧製造的視角並廣泛涵蓋了如感測器、通訊標準、和容器化技術等基礎科技外,本書亦經由IEEE Data Port提供讀者相關之實驗資料。最終,書中也將如何建立所謂先進製造物聯雲(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oud of Things, AMCoT)之智慧製造平台呈現給讀者。讀者能從本書中學到:●自動化演進和智慧製造發展策略之介紹●感測器、通訊標準、和容器化技術等之基礎概念的通盤討論●物聯網、邊緣運算、雲端運算等之應用探索●智慧工廠自動化(iFA)平台及其應用與導入之介紹●各行各業之智慧製造的實際案例,包含面板、半導體、太陽能、汽車、航太、化工、和吹瓶機等產業的應用例本書非常適合對當前工業4.0及更進一步的工業4.1技術之持續演進有興趣的研究者、工程師、科學家、專業人士、和學生等使用。同時,對智慧製造之應用和概念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工業4.1:零缺陷的智慧製造》亦是必讀的一本書。本書獨一無二地向讀者展示如何應用工業4.0的技術來實現所有產品接近零缺陷之目標。
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
本書探討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以及台灣文學邁向世界文學之路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無論「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有多少不盡人意之處,它依然是世界各地文學交流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場域。歌德提出「世界文學」願景,乃期待文學的「世界化」,可促進人類思想交流,因認識不同文化而開展眼界,逐漸理解彼此而得以共處,其目的並非世界文化同質化。目前世界文學裡各國文學不對等,認可機制也多由西方主流文學主導,然而參與這個所謂的「世界文字共和國」,不僅可讓臺灣文學在國際交流平台裡展現台灣軟實力,也從而認真面對新媒介和表現形式所帶來的挑戰,尋求如何在新世紀的新空間裡創造臺灣文學的再生與來世。「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的命題,也因此關乎人文學在二十一世紀初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回應之道的探尋。
國防大學第三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攸關國家民族未來之興盛與發展至深且鉅!而「全人教育」更是我國大學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國防大學乃將「建構哲學、科學、兵學一體之全人教育環境」作為本校師生共同努力實踐的終極教育願景。
從茅寮細孲仔到臺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
臺灣創投聞人,曾被媒體譽為「創投四大天王」,與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國際知名導演楊德昌等人齊名的交大傑出校友,娓娓道來從茅寮細孲仔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從小蝸居廢棄茅寮,以挑豬糞澆菜為每天日常;在冰天雪地中,為臺灣半導體業取回聖火,無私投身國家計畫,推進臺灣經濟直上青雲。從事創投逾三十年,投資近四百家企業,最多同時身兼五十八席董事、八位董事長;更在腦瘤手術第十九天,就趕著上班和出國,憂心今日不投資,就沒有臺灣明日產業!1997年獲選為交大傑出校友,並於2008年獲頒交大在臺創校50年「影響臺灣50位傑出校友之一」的邱羅火,如何由貧無立錐之地,到辛苦求學、就業,成為第一批赴美受訓並引進IC技術的團隊成員,親身見證臺灣科技產業崛起的發展史,而後以理工背景投入創投界,不僅成績斐然,更曾被媒體並列為臺灣創投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其一生奮而不懈的創業歷程與人生智慧,都將在本書據實呈現、娓娓道來!・精采章節■ 原點:回顧微苦回甘的成長求學歷程,側面映照勤懇拚搏的臺灣民間生活。■ 蓄勢:親身參與國家級大型計畫,見證臺灣科技產業步上軌道。■ 遠颺:孤身創業投入創投冒險,躋身創投四大天王。■ 思源:無愧母校栽培,致力回饋交大,給予最真誠的建議與期許。■ 初心:無私分享人生體悟,提點創業後進回歸初心。・本書特色1. 臺灣創投界聞人邱羅火親自口述生平,傾囊相授創業心路歷程與投資成敗經驗。2. 從第一線奮鬥者的角度,看見臺灣社會快速變遷與產業發展的縮影。3. 秉持「愛之深、責之切」的自我要求,提供母校諸多前瞻性的見解與建議。
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經歷1949江與海的離散與創傷,從記憶與書寫探尋外省移民的在地群體認同感。1949年前後,蔣介石政權遷移至臺灣,百萬人流離失所、飄洋過海,引發被迫流亡的「外省人」與被迫接納的「本省人」,雙方各自歧異卻又彼此相連的衝突與動盪。本書運用三大理論支柱──創傷、記憶與離散,闡述近代最龐大卻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段東亞人口大遷徙,但並非深究國共內戰的勝敗,而是藉由書寫平民百姓逃難的苦難回憶,說明他們如何受到影響。作者透過口述訪談及文獻檔案,探討這段歷史軌跡所衍生的四種社會創傷──逃離中國的社會創傷、希望消散的社會創傷、中國返鄉的社會創傷、返回臺灣的社會創傷,以及事件四十年後,他們的後代如何以家族親身經驗為中心,利用共享記憶復原且創造出懷舊文化產物,進而建構一套與離散完全相反的臺灣外省群體在地化與認同感。最終希望讀者由此體會「同理、和解與正義」。
克麗歐的轉世投胎:影視史學與大眾史學
本文集含影視史學、大眾史學及歷史文化評論三大單元。全書的主題在反思及超越學院派的專業史學,進而主張歷史的意義在於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不斷錘煉昇揚。同時,本著有意擺脫文字中心論,探討影像視覺和數位媒體對歷史表述的影響。
銀光—師大美術館典藏圖卡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領域歷來培育優秀藝術教育師資無數,更是臺灣戰後藝術家和藝術相關專業者育成的重要推手。臺師大美術系自創系以來即樹立作品留校交流的傳統,歷年師長與學生留校作品、教授捐贈作品,含水墨、油畫、版畫、水彩、書法、設計、素描、複合媒材、雕塑等,風格多元,極具代表性。於建校百年之際,臺師大創建「師大美術館」,將所有留校作品納入美術館典藏,不僅成為臺師大的重要文化資產,也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重要史料。師大美術館將致力於這批重要藝術資產的保存、研究、策展等核心任務,並透過教育彰顯藝術品的力量,回應社會發展健康福祉之大學美術館的新使命。鑒於前述,基於疫情時代照護與關懷觀眾之目標,師大美術館由典藏作品中挑選可能引起觀賞者回憶之作品,與臺師大出版中心合作出版「銀光」圖卡,作為美術館推廣高齡藝術教育工作素材,期望能帶動參與活動的高齡者透過藝術活化大腦,在美感的氛圍中增加人際互動,進而帶領高齡者以回應性質的藝術創作表現生命故事,達到美術館關照觀眾心理之功能。「銀光」圖卡除了應用在美術館教育活動,將應用藝術教育學者Lowenfeld提出之藝術教育治療(art education therapy)概念,培訓相關專業人員進行高齡藝術教育工作。藝術教育治療作為藝術教育的方法之一,影響了後來興起的藝術治療之創作取向方法。於藝術教育領域應用時,能在鑑賞過程連結觀眾個人生命經驗,創作層面啟發鑑賞者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創作內容,作品建構意義時更能增進參觀者之間的人際連結。為達前述目標,師大美術館邀請五位資深藝術治療師、五位相關領域醫師、一位資深職能治療師,進行典藏作品圖卡的挑選。最後選出29件作品,以及臺師大美術系前輩大師林玉山教授課堂授課之習作17件,期望能透過圖卡的複製品形式,提供參與者近距離欣賞並探討鑑賞之想法,引出更多創作思維。典藏作品之複製品形式能突破美術館典藏作品展出於實體場館之限制,由專業工作者攜帶至館外觸及更多高齡觀眾,讓藝術走入社區群眾的生活,拉近高齡者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並藉由藝術連結個人生命經驗。
北藝學.1:創造的凝視
「北藝學」不是過去完成式的研究成果,而是現在進行式的研究與書寫的構想,鼓勵碩博士生在指導教授的協助之下,針對北藝大的藝術創作、展演、研究與社會實踐,進行事實描述與思想檢視,特別是反省批判,期許北藝大更為茁壯深刻,讓剛剛進入四十歲的這所藝術學府能夠在更多個四十年的未來繼續維持旺盛的創造力、反省力、批判力、前瞻力與實踐力。
教之有方:2022中央大學傑出與優良教師群像
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競爭力,讓他們未來能夠適應世界變化與職場挑戰。而面對不斷更迭的新世代,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要面對的教學挑戰更大。但是老師們在教學研究上不斷有傑出表現,投入教學實踐計畫的老師也越來越多,足以證明中央大學在教學方面的銳意求新。 教學場域的創意與用心,不像學術研究成果,能夠透過期刊論文的形式眾所周知,但是這些優秀投入教學的老師應該被看見。老師們那些用心安排的情境設計教學方法;帶著學生上天下海接觸場域、觀察反思議題;帶領學生開拓思考深度、關懷廣度的努力,都是真實存在,並且深深影響著學生。本校特以成書來記錄表揚,同時為更多有志追求教學創新的老師提供參考路徑。身為國立中央大學大家長,我以同仁們在教學領域上的付出與努力為榮。------周景揚(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下冊)
最新、最詳細、最完整的半導體元件參考書籍《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這本經典著作,一直為主修應用物理、電機與電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學的大學研究生主要教科書之一。由於本書包括許多在材料參數及元件物理上的有用資訊,因此也適合研究與發展半導體元件的工程師及科學家們當作主要參考資料。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三版在2007 年出版後(中譯本上、下冊分別在2008 年及2009 年發行),已有超過1,000,000 篇與半導體元件的相關論文被發表,並且在元件概念及性能上有許多突破,顯然需要推出更新版以繼續達到本書的功能。在第四版,有超過50% 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並將這些材料資訊全部重新整理。全書共有「半導體物理」、「元件建構區塊」、「電晶體」、「負電阻與功率元件」與「光子元件與感測器」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半導體物理」包括第一章,總覽半導體的基本特性,作為理解以及計算元件特性的基礎;第二部分「元件建構區塊」包含第二章到第四章,論述基本的元件建構區段,這些基本的區段可以構成所有的半導體元件;第三部分「電晶體」以第五章到第八章來討論電晶體家族;第四部分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探討「負電阻與功率元件」;第五部分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介紹「光子元件與感測器」。(中文版上冊收錄一至七章、下冊收錄八至十四章)▍第四版特色1.超過50%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完整呈現和修訂最新發展元件的觀念、性能和應用。2.保留了基本的元件物理,加上許多當代感興趣的元件,例如負電容、穿隧場效電晶體、多層單元與三維的快閃記憶體、氮化鎵調變摻雜場效電晶體、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發射極關閉晶閘管、晶格—溫度方程式等。3.提供實務範例、表格、圖形和插圖,幫助整合主題的發展,每章附有大量問題集,可作為課堂教學範例。4.每章皆有關鍵性的論文作為參考,以提供進一步的閱讀。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50):台灣文學與「寫實主義」小說專輯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Taiwan’s New Literature was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realism.The year 2022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fiction writing in Taiwan, and also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For the former, this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Chui Feng’s “Where Will She Go?” For the latter, it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James Joyce’s (1882–1941) novel Ulysses, and Anglo-American writer T. S. Eliot’s (1888–1965) poem The Waste Land. When the Alphabet Lab was first established, it also paid tribut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moder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Taiwan literature. In this special fiftieth issue on “Taiwan Fiction and ‘Realism,’” we once again identify and trace out the pathways and objectives of Taiwan’s writer apostles over the past one-hundred years.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以追風的〈她要往何處去〉為濫觴,發表於1922年,至今剛好一百年。台灣新文學發軔時,歐美現代主義發展已達到高峰,台灣必然受到影響,可見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台灣的演變是與時並進的。在這一專輯的〈導言〉中,張教授將九篇小説平均分成三個階段:日治時期(1922–1945)、戰後(1945–1991)和當代(1992–),且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選錄的考量,一一加以説明。要而言之,所選譯的九篇「寫實主義」小説,題材涵蓋面廣,各以不同的歷史背景,寫實地反映出社會現實。
111年國土防衛與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依國防部發行《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所揭示的國防戰略、軍事戰略與政策目標,同時盱衡中共武統嚴峻威脅,研析中華民國國土安全與防衛具體作為。主要就「區域情勢」、「全民國防」、「島嶼防衛作戰」與「軍人武德」之觀點,重新檢視區域主權爭議、國防事務推展、作戰經驗教訓與對國際世局之影響,據以納入國軍防衛作戰指導與戰訓精進之參考。
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
井上圓了(1858-1919)活躍於明治中期到大正前期,是「東洋哲學」學術領域的主要創始者或推動者之一。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學界開始重視圓了對於東亞思想、學術及社會活動的巨大影響。本書以井上圓了的思想活動及其著述內容和意義進行探析,試圖闡明當今被稱為「中國哲學」或「東洋哲學」的學術領域如何誕生、如何形成之條件和過程。有鑑於此,作者群基於此領域相關最新研究成果,並在整個東亞的視野下,思考東亞近代國家、社會與思想近代化的問題,同時釐清圓了影響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形成之規模、深度及多樣性。
來到漁玩:漁村的尋趣 精裝
本書主軸圍繞在漁村所能見到的事務,如漁村文物、食魚教育、漁村彩繪、漁事體驗等,主角阿弟及從都市回來的表妹在漁村遊憩時碰到的各種景象與活動,帶領讀者瞭解臺灣的漁村環境、漁民生活及漁村文化等,作品以輕鬆方式呈現且富有教育意義。
亞際南方:馬華文學與文化論集
本論文集以「亞際南方」為出發點,一來是藉此思考馬華文學的「南方」意義,無論是從文化、語系或文學地理想像,有意在全球南方思維下辨識所謂屬於「南方的聲音」。另則帶著期待一種亞際間的互相看見與理解,重新思考馬華文學與亞際(之間)文學的參照,尤其是比較不同的亞際地域如何通過文學進行現實的探索,各自的文學爭論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學史框架等問題。
傭船契約專論
傭船契約(C/P)係指當事人之一方(海上運送人),約定租傭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予對方從事貨物運送,對方(傭船人)則約定支付運費(或傭船費)作為報酬之契約。有關傭船契約之締結形態,殊不論係散裝或貨櫃航運市場,蓋有論程傭船(V/C)、論時傭船(T/C)、光船租賃(B/C)契約之外,亦涉及船舶轉租或轉傭與貨物轉傭之範疇。然在不同傭船之形態下,契約當事人間之權義關係有所不同。此類書籍雖有外文,考量國內未有中文專書;同時為因應時代需求,本書結合海商理論與實務深入論述作成。全書內容包含「傭船契約法概說、傭船契約之當事人、傭船契約中之表示、傭船契約中默示之保證、裝船與堆積、論時傭船契約、預備航海、裝載港與卸載港、運費、裝卸期間、延滯費、責任之免除與限制、海上財產之留置、傭船契約之消滅」等核心課題,又蒐集傭船契約之範本,如論程傭船Gencon、論時傭船NYPE & Baltime等通用格式,根據海商理論、引證國內外知名案例等進行系統性分析,使本書更臻完善。
動力學:從電影到工程力學
幸運的牛頓,在探索科學中度過快樂的童年。……大自然對他無所隱藏……他在我們前方,堅強、肯定且獨一無二。──愛因斯坦(A. Einstein)動力學是一門包含運動學和運動力學之基礎工程力學。廣泛應用在土木、機械、機電、航空、太空、生醫、輪機、營建、海洋、船舶、水利、運動科技等工程領域,並為當代先進技術,如機器人、電動車、無人機、綠色能源等相關產業發展必備的能力。本書是第一本銜接108課綱「工業類動力機械群」的專業大學用書,並將「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專業工程技術知識之中,可引導讀者成為「快樂的動力學專家」!本書特色:◆ 電影題材應用:融入生活化的電影題材,快樂學習。◆ 無須背誦公式:有效的向量分析建模法(VAMP),立即破題。◆ 邏輯思考解題:連貫性的解題方式G2C2K2,讓問題迎刃而解。◆ 掌握學習重點:清楚的解題流程圖、觀察與思考,建構正確思考模式。◆ 考試必勝寶典:歷年臺大機械所「看電影學動力」考題詳解。
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
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用一輩子付出,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這不只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面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我們要恢復臺灣的文化,要把路邊藝人當作文化人第一章「幕起」, 細數臺灣傳統布袋戲從中國傳來後的在地化歷程、受國家政策和新興媒體影響而經歷的興衰起落,以及西田社在風雨飄搖之時毅然創立的時代意義。第二章「起鼓」和第三章「開演」,讓曾參與西田社發展的成員和布袋戲藝師現身說法,道出那些被掩蓋在宏大的傳承使命下,眾人彼此關顧與扶持的溫暖情誼。第四章「換場」,回顧西田社創社以來曾面對的危機時刻、諸多善心人士在社團遭逢困境時的無償襄助,並從當代觀點針對布袋戲的藝術傳承提出可行的實踐方案。書末更特別收錄西田社的演出代表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和大事年表,使人得以從「表演」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深入了解此團體。▍回首與展望「那時候其實沒什麼錢,可是那些文物(布袋戲偶)在你面前,你如果不把它留下來,它不知道會到哪裡去︒」——陳金次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每每作文課,要學生寫未來志願時,吳仙堯雖然總是乖乖地寫上醫生、老師,「但我心裡想的是以後一定要演布袋戲!」——吳仙堯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當時什麼工都做過,小時候真的是吃了很多苦,布袋戲是唯一能帶給我安慰的東西。」——李鴻禧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早期那些談『忠孝仁愛』的戲碼,開始時一定要酬神扮仙,同時會教導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非常著迷,也會特別崇拜裡面幾個英雄。」——陳榮祥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董事長「我們掌中戲的功夫非常深奧,比如說,口白聲情表現要有觀眾緣,口白本身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陳錫煌 | 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現為「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本書特色1.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2.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3.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表,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自發的腦:從心‧身到世界‧腦問題
西方哲學之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心靈和身體的關係,也就是心-腦問題或心-身問題。當討論到心靈和身體關係、即心-身問題時,哲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在「心靈的存在」和「實在問題」上思索與論證。作者質疑這樣傳統的心-身問題提問法。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心靈特質提出更合理的問題?本書深入探索腦神經科學實證、歷程哲學、現象學、科學哲學、心靈哲學,乃至中國哲學等各種跨領域研究,提出超越既有視角觀點的世界-腦問題。作者以世界-腦關係的角度切入,試圖在神經科學與哲學界掀起一場哥白尼式革命。除了闡述作者自身的論證之外,本書更重要的特色是:書中邀請國內多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針對作者的重要論點撰寫「序」及「問題與挑戰」,並由作者予以詳實地「延伸討論與回應」。透過這種學術論辯,期盼能讓讀者一窺「原來自己的大腦不只是在腦袋內,而是一直和宇宙有著連成一氣」的最深刻奧祕!
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異托邦共同體生命之所在
●一如傅柯所強調,烏托邦跟異托邦不只是「不一樣」,而是特別在這一點形成對比:烏托邦是想像的果實,它沒有真正的、可抵達的地點;相反地,異托邦真實存在,它是一個能被命名、被造訪、被居住其中的空間或是地點。(布洛薩)●布洛薩在本書中追尋異托邦而開啟的批判旅程,確實有著鮮明立場,具現於:芒通墓園;盧梭《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在被逐離人類共同體後,萌生的「與自我的共同體」(落腳於聖皮耶島);二戰太平洋戰役電影中以敘事想像力創造的小島異托邦;針對臺灣(又一座島嶼)宜居性災難的反思,以及串接異托邦、共同體和生命之所在的可能出路。(王志弘)
金門學概論(增修版)
金門隱藏著許多波瀾壯闊、悲歡離合、深刻動人的故事,值得眾人細細品味,也相信大家越深入了解這座小島,越容易觸動珍愛這座美麗島嶼的心緒與動力。現在的金門島已從過去島嶼四周被地雷及軌條砦所禁錮之地,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富含人文資產、自然生態、戰地遺跡的國家公園。在一批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倡議下,興起了金門學研究的新浪潮,金門特殊的歷史、人文、民俗、戰爭、生態、高粱酒等特色構築了小島獨特的風貌。同時,金門長期與南洋互動的關聯,形塑僑鄉文化的脈絡遺跡,先民落番到南洋發展的生命奮鬥史,以及歸鄉奉獻的感恩情懷,深深值得後人學習及感念。金門豐富的閩南、僑鄉與戰地史蹟,已被列為臺灣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吾等更該藉由推動世遺登錄過程中整合各方力量,喚起各界對金門珍貴遺產的保護與關注,共同為先聖先賢遺留給這塊寶地的無價珍寶善盡維護、保存與推廣之責。
華語文課程:基礎文言文
本書是專為文言入門學習者編寫的語言與文化教材,共計三十二課,每一課都包含課文、課前練習、詞語表、語法點、課後練習、文化引導單元。本書備有文言語法概說,針對語法點提供深入淺出的講解;由於語法點有限,課文出現而未列入語法點的語法現象,也可以從語法概說找到相關的講解。此外考慮到學習需求不同,依據語文難易度、文化主題關聯性提供兩種目次。本書的目標是讓學習者熟悉文言常見的詞組和句式,體察不同時期的文言文樣貌,透過選文主題探索古代中國文化。詞語表對照文言和現代詞語,以利認識古今詞彙的關聯性。文化引導使用正式的語體文撰寫,以利提升語體文閱讀能力並學習如何以語體文表達文化意涵。總之是希望讀者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更強化整體語文能力。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情感、性、非人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本書特色1.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2.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3.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跨界美學:曾貴海詩畫集
《跨界美學:曾貴海詩畫集》共收錄曾貴海醫師28首現代詩作品,以及37件詩畫作品,包含水墨、油畫、版畫等不同風格。本詩畫集嘗試透過詩畫作品之多元風格去跨界閱讀曾貴海醫師不同時期的不同詩歌,藉以豐富之藝術手法呈現詩人作品中的美學意象。
客語家庭親子共學遊戲活動設計
近年來客語急速的流失,雖然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各種客語保存作法,客語流失的趨勢仍然存在。家庭是客語保存的核心場域,唯有強化客語在家庭場域的實踐才能有效地保存客語。本書收錄了19個客語親子共學團的活動設計範例,活動多元有趣,提供有心推動客語親子共學的人士參考。期望有更多人士投入本土語保存的行列,發起更多的本土語親子共學團體,提升家庭的本土語保存意識及實際行動,一起為本土語保存努力。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作戰
1943年秋,駐印軍反攻緬甸,在叢山峻嶺地區與敵激戰,逐段開拓中印公路,沿途攻克緬北門戶孟關、瓦魯班及孟拱各要點。1944年8月與英、美盟軍之一部攻奪緬北重鎮密支那,達成第一期作戰目標。其間,滇西遠征軍強渡怒江,在高黎貢山區與日軍進行艱苦戰鬥,以策應駐印軍作戰。1945年1月攻克騰衝、龍陵,沿公路進擊畹町,再向緬甸境內追擊。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占領八莫、卡薩東西一線,控領緬北,達成第二期作戰目標。繼以一部向東與滇西遠征軍會師芒友,主力乘勝南下,奪取南坎、臘戍,與右翼英軍第36師在喬梅會師。此役打通中國西南的國際通道,揭開盟軍反攻亞洲的序幕,減輕美軍太平洋戰線側翼壓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重大貢獻。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了。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表演形態,表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表演的工作——他們的表演,是一系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表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本書回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出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專文推薦「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出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出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台灣)、差事劇團(台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台灣)、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台班(上海)、柳春春劇社(台北)、家劇場(莫三比克)▍推薦人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陳界仁/藝術家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系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本書特色1.跨出台灣、東亞的地域限制,結合亞際社會與第三世界社會的脈絡,領略與民俗文化和社群傳統交織而生的劇場工作方法,針對民眾劇場實踐推進工作。2.聚焦於描繪特定歷史時期的網絡關係,探討這些異質地區的劇團的合作和交往是如何發生?這些互動如何影響了不同政治體轉型中民眾劇場組織的特質和形式?3.在回望劇團們的延續與發展之外,也包含新劇團與老劇團之間的突變或隔閡。
Where are the people?People``s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Where Are the People?How Could the People’s Bodies Voice Themselves in the Form ofTheatrical Aesthetics?At That Time, the Audience Really Stood Up.In this evening, theater practitioners initiated the conversation with physical action. They engage with contemporary issues through their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s. From a discursive context, they enter the scene of resistance and undertake the labor of performance. Their performance is not just the preface to a series of dialogues, but also a witness to thirty years of People’s Theater.“People’s theater” belongs to the people.It is the theater created by the people and speaks for the people as it has appeared in history in diverse forms.People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began to grow in a cross-region, which included Jakarta, Manila, Bangkok, Kuala Lumpur, Hong Kong, Tokyo, Busan, Maputo, Beijing, Shanghai, Hualien, Taichung, and Taipei. Through the writings and images written down by theatrical artists from these spaces, we can figure out the body aesthetics that carry historical conflicts and the experience to find the form and channel of expression, and continue for work of thinking and creation.“People Theater” is nothing but a rehearsal for a revolution. This book has reviewed and reflected on the half-century development of people’s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demonstrates how the theatrical practitioners and artist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strived to open various spaces, dealt with the censorship from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o the neoliberal societies, and experimented with diverse aesthetics and local objects to address political issues.▍Preface“It is a collection with the premise that can motivate our critical thinking with bodily energy. It reflects how we realize the statement—‘Viewing as participating; audience as actors.’It is also a book where some keywords constantly appear, like resistance, politics, the oppressed, and conversation. With its humming buzz and murmur again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a collection of words refusing to remain silent.”— Lin Hsin I(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People’s Theater PractitionersAsian People’s Theatre Festival Society (Hong Kong)/Assignment Theatre (Taiwan)/Centre for Applied Theatre, Taiwan (Taipei)/Grass Stage (Shanghai)/Langasan Theatre (Hualien)/Makhampom Theatre Group (Ching Dao/Bangkok)/Oz Theatre Company (Taipei)/Philippine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 (Manila)/Shigang Mama Theater (Taichung Shigang)/Teater Kubur (Jakarta)/Teatro em Casa (Mozambique)/Theater Playground SHIIM (Busan)/Trans-Asia Sisters Theater (Taiwan)/WANG Mo-lin (Taiwan)/Wiji Thukul (Solo)/Yasen no Tsuki (Tokyo)▍RecommendersLai Shu-Ya /Director, Centre for Applied Theatre, TaiwanChen Chieh-Jen/ArtistChen Hsin-Hsing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Studies, SHUChou Hui-Ling/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NCUHsu Jen-hao/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heater Arts, NSYSUKuo Li-Hsin/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adio & Television, NCCUShih Wan-Shun/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aiwan Literature, NTHUYao Lee-Chun/A Director of Body Phase Studio–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 (GLT)▍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ok1.Beyond the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of Taiwan and East Asia, combined the context of Inter-Asian societies and Third-World society, appreciate the theater work methods that are intertwined with folk culture and community tradition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public theater.2. This book focuses on depicting network relationship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and explores how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roupes in these heterogeneous regions occurred. And how do these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popular theater organizations in the transition of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