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影閃熠:現此時星光烏陰日頭金熠熠
詩與圖像是文字視覺對於人文風景與環境的感受與觀察最直接表現,自古以來,詩與樂相伴,茶與詩對話,詩與攝影結合…文人相濡以沫,以各自擅長載體交融對談,或競相逐鹿或溫情婉順體現了天地之吉光片羽、時代縮影或生活刻痕。《詩影閃熠—現此時星光烏陰日頭金熠熠》台語詩攝影合集即是集結兩樣風情展現美麗新視界。
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附光碟]
澎湖郵便局位於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75之1號,臨馬公港。日治大正13年(1924)8月27日動工,大正14年(1925)1月22日竣工,作為澎湖郵電局使用。其見證日治到戰後澎湖郵電業務的發展,是台灣現存少數見證郵電發展歷程之重要空間場域。所在位置並見證了澎湖二十世紀初推動之港口海埔地填地造陸,以及拆除媽宮古城,進行市街改正的歷史。本研究以歷史研究、建築研究、結構安全評估、損壞調查及修復建議、再利用建議為題進行研究,並進行現況圖、損壞圖、復原圖測繪,以完整建構其史料,並作為未來修復、保存及再利用之參考依據。
馳騁飛揚:馬電飛百年紀念專輯[精裝]
2015年時值馬電飛百歲冥誕,本次展覽試圖紀念馬電飛之藝術成就,藉由其豐富多樣的作品,呈現其精彩的一生。觀眾從其筆下的臺南風光、絢麗壯闊的風景,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樣貌,可以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氛圍與藝術發展。
臺灣豫劇團 豫莎劇三部曲《天問》《量度》《約束》
《天問》改編自莎劇《李爾王》,豫劇皇后王海玲擔綱「女李爾」,演繹身陷權勢親情盲點的女王如何走向悲劇終局。此劇討論親情與家國、私欲與公義、人倫與天命,以出眾詩文及獨特諷刺風格刻畫悲歡離合與善惡果報,探究愛欲、寬恕、人性本質與存在的終極意義等永恆命題。《量‧度》: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劇《量‧度》彭鏡禧譯注本,《約╱束》原班人馬精心打造,與春之聲管弦樂團聯演。 「食、色,性也」,莎士比亞關懷人性、法理、倫理、情慾的絕妙好戲!《約/束》,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本劇既忠於莎士比亞原著之精義,保留故事原形,又在表演藝術上,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戲曲之美。為一部東西方跨文化的傳統戲劇精品。
呂思清小提琴CD專輯《梁祝》
&TCO與BIS合作錄製的《梁祝》呂思清小提琴專輯,2015年5月世界發行。 繼陳薩《琴懷》鋼琴專輯之後,瑞典BIS唱片公司再度與TCO合作錄製第六張唱片「《梁祝》呂思清小提琴專輯」。這張專輯除收錄《梁祝》外,還包括《思鄉曲》、《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中國花鼓》、《傳奇》、《流浪者之歌》、《旋律》等中西名曲。TCO也以樂團編制改革後的新樂隊編制參與專輯錄製,淳厚音色與完整的樂器音域,讓整張專輯有更完美的表現。2015年,隨著《梁祝》小提琴專輯的問世,勢必成為國際樂壇焦點,也將成為《梁祝》問世以來最佳的詮釋版本。
第十三屆風城美展:展出作品專輯
本年度於春節期間辦理第十三屆風城美展,以「幸福宜居」為創作主題,邀請在地資深藝術家、歷屆新竹美展竹塹獎得主共計105位參展。
親子音樂會-無限狂想[DVD]
為推廣兒童藝術欣賞人口,強化親子關係,使多元藝術向下深根。錄製「親子音樂會-無限狂想」,製作影音光碟出版品,以擴大國內古典音樂美學視野。
技高藝卓: 指定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特展 ‧2015[軟精裝]
為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圖錄。103年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剪紙」李煥章先生、「傳統木雕」葉經義先生,及指定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大木作技術」許漢珍先生與廖枝德先生4位國寶大師之作品展覽圖錄。
臺灣豫劇團「弄鬼」套裝DVD《阿彌陀埤》《一樹紅梅》《王魁負桂英》
臺灣豫劇團「弄鬼」??《阿彌陀埤》《一樹紅梅》《王魁負桂英》三齣鬼戲,將於春寒料峭的時節,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登場,為高雄春天藝術節增添幾許神祕色彩。 鬼戲總是讓人特別著迷,劇作家喜歡用鬼魅說明難於入耳的世間道理,或借用鬼魂超限的力量,突破理教藩籬,為愛情、為承諾找出另一個延伸的答案。 為了塑造鬼魅形象及氛圍,戲曲演員運用鬼步、水袖展現飄然之姿,冥界小鬼、判官以豐富身段呈現炫奇印象,音樂上使用塤、鋸琴等少見、可發出嗚咽詭譎聲音的樂器,鋪陳靈異之氣;相對的,被鬼驚嚇的人,也有吊毛、僵屍、甩髮等令人拍手叫好的炫技表演。 《阿彌陀埤》依據高雄鄉野傳說改編,由劉慧芬教授編劇,劇情描述紈?子因沉迷酒樓風月、敗光家產,萬念俱灰下,索性捨身為活祭品,以鎮懾冤魂。本劇為豫劇團難得的小生戲,主角陳阿舍原為風流倜儻的富家公子,因揮霍墮落淪為捨身羅漢,人氣小生??豫劇王子劉建華演來絲絲入扣,風采迷人。演出採兩線交織,演員展演故事情節,說書人以竹板快書,穿插敘述時空背景及醒世箴言。劇中亦以臺語民謠、勸世歌喚起熟悉的記憶,群鬼變臉及民俗祭典也熱鬧上陣,精采可期! 新編豫劇《一樹紅梅》移植自川劇《紅梅記》,由徐棻編劇,延請國光劇團王冠強導演;敘述絕世美女李慧娘與仗義執言的書生裴舜卿,憑著一面之緣的邂逅為引子,作鬼也要尋愛的浪漫生死戀情。主演為扮相清麗的豫劇小天后蕭揚玲與豫劇王子劉建華,金童玉女三次相遇,從初解釵環、湖畔重逢、化鬼救裴,各有電光石火的心醉橋段;豫劇牛魔王殷青群演繹奸臣賈似道多變性格,從霸氣到情深款款、從撒潑哭鬧到巧言令色,值得品味。本劇揉合川劇的掛壁、栓眼線、藏刀等特技,文中帶武,更添可看性。 《王魁負桂英》是流傳數百年的愛情悲劇文本,由孟華編劇,以具有大喜、大悲特色的豫劇呈現,更顯飽滿張力。故事描寫王魁得中狀元,另娶相府之女為妻,桂英悲憤被休離、自縊身亡,死後魂飛千里,尋覓郎君。本劇由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海玲與豫劇第一小生朱海珊主演,在處理人性殘酷選擇題:「恩義倫理或富貴榮華?」的心情轉折與合理性時,以悠長唱段表現,跌宕迂迴,令人百感交集;率鬼索命的壓軸場,兩大台柱完美對戲,演繹癡情女真心換絕情、薄情郎負心驚心的糾葛衝突,絕對值回票價!
雲林縣表演藝術團體名錄
雲林縣表演藝術團體名錄內容包含了雲林縣立案團體之資料,包含了戲劇類,音樂類,舞蹈類,綜藝類,特技類,民俗類等六大類,另有未立案之資深表演團體等
榮盛鼎陞-[陳榮盛生命史暨道教科儀藝術 ][陳榮盛生命史暨道教科演文物集 ][附光碟][精裝]2冊不分
《陳榮盛生命史暨道教科儀藝術》、《陳榮盛生命史暨道教科演文物集》呈現陳道長畢生道教科儀藝術的歷程,紀錄與分析法術演法與音樂詮釋,予以妥善記錄保存,當能提供人們認識道教科儀的內涵。
萬泉齊聚:王友俊水墨畫集
王友俊教授,1944年生於台中,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專職水墨畫的研究,創作、教學已屆五十年。 作品風格立足於傳統,更超越了傳統創作者的語彙,真實地表現出水墨山水畫,加上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神,曾前後登臨黃山13次,畫盡黃山各個角度的美景。以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鄭曼青的「厚重拙大」並自擬「圓融溫潤」、「豪邁磅礡」為創作的指針。提出「題材不重要、技法不重要,只要能在畫面上表現出『溫、潤、厚、實』四個字,其畫必有可觀。」認為繪畫「求新」固然重要、「求好」更是最終的使命。 此次展覽以「萬全齊聚」為題,展出近年來以瀑布及黃山為題材的作品,配合展覽出版專輯,以饗觀者。
花漾春明-黃紗榮木雕創作展
黃紗榮為彰化鹿港在地木雕工藝家,2011年進駐桂花巷藝術村,曾榮獲第一屆磺溪獎,承製磺溪獎第十二屆獎盃,於1998和2002年獲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與全國美展工藝類第十六屆首獎的殊榮。
老城舊日子-臺南舊城裡的溪畔記憶
以城緣區為核心,在地生活脈絡做連結,將「城牆與生活」做為觀察與書寫主題,從舊城延伸兩條城中舊溪河道,深入生活。特別的是,集結城市作家王浩一、台南一中科學班主任何興中等作家群、插畫家及南一中、南二中、台南女中、家齊女中4所同學擔任說故事寫手,提供「青春」視野,觀看舊城樣貌。 書中也做了城市今昔對照,標誌溪流位置如何決定府城的位置,王浩一說,溪流與城牆作為台南的發端,從小型商業活動形成群聚,進而延伸出城市的形成,成為台南老城牆邊的城市紋理與文化特色。 本書透過昔時臺南兩大溪流:德慶溪與福安坑串聯流域路線,爬梳臺南老城牆邊的都是紋理與文化特色。觀察受信仰牽引的傳統民俗,範圍觸及糕餅業、老工藝與飲食口味,食衣住行間,深化的祭拜禮俗與習慣描繪了臺南舊城的常民生活樣態,透過產業與人情味的互動,看見更多臺南的人文特點。
思慕微微-走尋裡臺南
臺南市新故鄉社區營造點範圍擴及山、海、城、鄉,議題廣涉社區美學、社區產業、社區影像、社區劇場、地方文史、自然生態等多個面向,為記錄年度社造精彩故事,宣傳社造成果,喚醒居民對在地的認識與認同,邀請作家葉怡君以社區特色為題,撰寫12篇社造故事
龍符脈動:李秀緞水墨創作集
本局葫蘆墩文化中心(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自民國百年起辦理「藝術薪火相傳-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迄今已邁入第5年。第197至201棒次,涵蓋水墨、油畫、雕塑、書法、膠彩等類別,分別由李秀緞、江秋霞、江石德、張家馨、張秀燕、李素月等6位藝術家接棒展出。第197棒由水墨畫家李秀緞揭開序幕,迥異於傳統水墨畫主靜的表現方式,展現在大量白色的使用,直接當作水墨間留白效果,將雲氣的流動再現於幻象空間,觀者彷彿可以走進畫中的山水,去共同感受自然的氣息、濕度與溫度,以屏風式的視野結構,描繪山水各角度面貌。這就是藝術最強烈
乙未之役打狗史料‧中文編 [精裝]
改變臺灣歷史進程的「乙未之役」,國內學界在史料的徵集與專題的研究上,都已累積一定程度的成果,惟以打狗(高雄)、臺南為範疇的史料彙整,則以本書為首見。全書共分十七個單元,從中文史料到英國外交檔案,從當事人的口述、公牘函稿、書信電文,到媒體報導、文人筆記等,全面收錄,對於以高雄為核心來觀照與研究此一主題,頗有裨益。
客家丑.張有財的戲曲人生
馬那邦,乃泰雅族語Manapan的音譯,是山容雄偉壯麗之意。馬那邦山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大湖鄉與卓蘭鎮交界處,海拔1406公尺,昔日是泰雅族澤敖列亞族(Tseole)的北勢群狩獵、活動必經之處,故族人以此命名。客家採茶戲丑角張有財的故鄉,他童年所居苗栗縣大湖鄉東興村,昔時即為泰雅族稱為馬那邦之地。張有財家族乃道地的客家人,先祖從中國來臺後,落腳於苗栗,歷代擔任佃農、腦丁,從事開墾、製腦等工作,從遊走四方到落地生根,於父親一代定居於馬那邦,張有財的童年就在這片廣闊的山野裏度過。馬那邦的青蔥蓊鬱的山野,和血淚斑斑的歷史經驗,形成反差與對比。然而務農為生、靠天吃飯的張氏家族,一直以質樸、強韌的生命態度,與這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張有財、張阿來兩兄弟,離開馬那邦後,走入客家戲曲表演。在往後的歲月,仍不斷地回望這片孕育他們成長的福地,就如同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溫暖的母親之手仍為他們張開,等著他們返家。
高雄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高雄林園鳳芸宮,主祀天上聖母,長期以來與台南安平地區的廟宇,以海上巡香的遶境方式,前往會香。沿岸友好的宮廟燃放煙火迎接,為國內最大規模的海上巡香民俗活動,具有典範價值。
無 關於藝術或李斯特與 _/
周育正透過美學與社會的兩面操作,讓藝術成為資源交換、生產的平台,並積極思索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生態中的位置。本展由獨立策展人徐建宇策劃,嘗試自周育正歷年作品中彙整出一條「自我圖解」的軸線,諸如《東亞照明》揭露展覽背後的產業機制,到《工作史》中轉換「工作/職業」(work)與「作品」(work)的表裡關係,最終通過本次發表之新作《李斯特》,將拆解、流動的對象重新轉回藝術家自身,提喻人們心中對於專業藝術家/周育正個人的想像。
藝綻城林:土城、樹林
本書介紹新北市土城區、樹林區之藝術家及其創作,並介紹本地區之藝文空間,勾勒出在地藝術版圖,使民眾能按圖索驥,探訪本區藝術家、藝文空間,引領大眾更深入了解新北市藝術文化現況與內涵。
藝韻茗鄉:深坑、石碇、坪林
本書介紹新北市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之藝術家及其創作,並介紹本地區之藝文空間,勾勒出在地藝術版圖,使民眾能按圖索驥,探訪本區藝術家、藝文空間,引領大眾更深入了解新北市藝術文化現況與內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12 [軟精裝]
《文化資產法》歷經2005年修正公布後,逐步將全國文化資產業務趨於專責化,隨著中央行政機構的改組,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正式成立,成為中央文化資產業務的執行機關,也肩負起全國文化資產業務推動的重責大任,依據文資法推動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教育、推廣及研究等工作。 在這個值得標誌的時間點,文資局不僅是文化資產的中央主機關,也是推動全國文化資產發展的火車頭。在眾人引頸期盼下,第一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即將出版,以文化資產保存整體發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暨修復技術研發等四大面向,將2012年文資局推動文化資產的具體成果,做了一次整體性的報告;年報不僅可視為文資局年度工作的具體回顧,同時亦反映出全國文化資產在各個面向發展的亮點與火花。 保持文化資產的生命力需要不間斷的投注與支持,2012年報是一個開端,未來將透過每一年的紀錄與回顧,以長期、持續的方式,構築出文化資產發展的宏觀面向,呈現出全國文化資產發展的趨勢;也期許年報不僅能作為社會大眾瞭解每年度文資局業務的媒介,也能成為長期觀察文化資產趨勢變化的研究素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13 [軟精裝]
2013年適逢文資局成立週年及文資法施行屆滿30年,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因應時代潮流,不斷地與時俱進,也意識到保存與活化再利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並逐漸重視管理維護工作,以面對各項挑戰與回應。 第二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即將出版,延續前一本的編輯架構,以文化資產保存整體發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暨修復技術研發等四大面向,將2013年文資局推動文化資產的具體成果,做整體性的報告;以呈現文化資產在中央推動上之進程與政策落實的情形。透過年報的出版,也將持續為文化資產保存的每個腳步,寫下歷史的一刻。
藝起築墨-程雪亞水墨畫 陳桂美竹漆藝聯展專集
程雪亞水墨畫 以山水系列為主軸,是平日遊走名川所激發出來內心思維的累積成果,也有部分是最近台北展出過的作品,同時呈現出來。 陳桂美竹漆藝 1.以實用為主:在創作初期的作品常因『需要』而製作,例如說幫女兒製作菜籃、糖果籃。 2.為解決問題:進入成熟階段後,就會思考用竹編來解決個人的問題。例如因睡眠不佳而設計的枕頭。因肩脥酸痛而製作自己專屬的滑鼠墊,減輕手臂的負擔。 3.為表達情緒或對社會環境的關懷:有時透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等。例如作品「休息一下」,就是表達工作壓力大;「未來的小蜜蜂」,就是因為環境遭到汙染! 4.邏輯技術的自我討戰:遇到竹編的新技術,就會想要解開它的編織邏輯,例如印尼進口的藤球,能用竹編把它編織出來嘛?斗笠,可以改造成馬甲嗎?再延伸就變成了六角星星。 5.嘗試新技法:看到像cartier的三環戒,拿著竹戒指思考著也許可以試試,然後由點線面至立體,所以由單一竹戒指與金屬結合、竹戒指串成項鍊,再發展到圍裙及披肩;最後變成梨子及橘子。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蔣經國手札(民國三十九年—五十二年)
本書收錄蔣經國在民國39至49年以及52年的手札,內容包括手條、手函、讀訓心得及家書四大類。手條是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兼救國團及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退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對部屬下達工作指令的手寫條子;手函是在這段期間寫給上司、部屬、師長、學生、友人、親人的信函或電文;讀訓心得是閱讀總統蔣中正關於政治和軍事方面訓詞後的長篇心得報告;家書則是寫給家人的信函或電文。這批手札以較為感性的文筆,生動地呈現蔣經國在這段期間處理公私事務的情形,頗能反映蔣經國的
霧峰林家文書:棟軍相關收支單
本書主要收錄霧峰林家與林朝棟所率棟字各營的收支記賬相關文書,包括四柱清冊、各營餉米收支單、購物清單等。藉此得以深入瞭解棟軍餉項的撥付運作方式;另外各人間錢項的墊付、薪費、電報、應酬等開支內容,以及林家與臺灣中部各府縣之間的金錢挪墊情況,亦可由文書中略窺一二。文書中出現不少霧峰林家和棟軍關係人士所消費的商品,其商號、品項與價格等紀錄,亦有助於臺灣在清治末期的日常生活史之研究。
白滄沂天彫藝術展:臺灣原木自然之美 作品集[精裝]
朽木枯枝,它們都曾是在路邊山中人家不要的孩子,被丟棄被當柴燒,然而白老師心生憐憫之心一一留下,還蓋房子小心翼翼保護下來,至今已累積8,500件有餘;那些不曾被發現的美麗與原始性,透過了藝術家的心思,才能對大眾傳達其美感。希望藉由「天彫」藝術創作的巧思,傳達給更多人欣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