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產業學習之旅:讀書會紀實
此次邀請10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成功經驗,包含如何定位產品、加值產品特色、品牌與行銷等等,並把此次讀書會的演講內容整理成讀書會紀實,分享給更多人,盼望透過讀書會的交流,能洞察先機、吸取好的經驗,運用到我們的社區中,攜手與農村社區更往前邁進一步!
心靈符號:許世賢詩意設計展專輯
許世賢從事企業識別設計二十餘年,從文案編輯跨界設計領域,將文字語言捕捉於圖騰符號的象徵精神中,潛心關照圖像符號的詩性作用,以簡明的形像傳達設計的內涵與特徵,運用強烈的視覺語彙,運用強烈的視覺語彙,將心靈詩性散發於深具簡潔、精鍊的「心靈符號─許世賢詩意設計」當中。
見性雷龍:簡榮泰攝影集
《見性雷龍》的展出作品共計七十篇,在數位影像日益普及的時代,所有作品以直接寫時的方式呈現!以純紀實的角度來描繪不丹子民,即使處於淡泊的日子裡,依舊可以照見絢爛;這些生命的歷程都讓人情不自禁地喜歡、著迷和無法抗拒。鏡頭下捕捉的當地的生活點滴,在自然與傳統的融合中發現信仰與建築的符碼、以及諸多喜樂的容顏。在不丹,即使是天上突然出現的一道光,都令人感到無比的純淨與莫名的驚喜。
大地篆記:柳炎辰書印壺刻輯
書法藝術與篆刻方寸天地是相得益彰,柳炎辰以書入印,印中又涵蓋古典文學的精華。最初,他以雙鉤摹帖作為紮根學習的基礎,持續創作深入思考,堅持以用筆為核心探幽索微精益求精,其傳道授業,三十餘年書印教學,培育了諸多藝壇新秀。
玉振金聲.流澤無疆:2010臺南孔廟秋季釋奠禮全紀錄[DVD]
臺南地區文化資產蘊藏豐富、地域特性突出,不僅坐擁臺灣重要的考古文化寶藏,也盛行各類民俗宗教和藝術活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既位於古都臺南,又設置全台唯一以藝術文物之分析詮釋與保存應用能力為發展目標的藝術史學系,對於探求臺南本地的文化根源和特質,以及紀錄和傳續其有形、無形價值,自然具有深刻的使命。 臺南孔廟為全台首學,它既是臺灣的國定古蹟,也是在臺興建的第一座孔廟和第一次舉行祭孔典禮的地點,因此除了孔廟建築本身,臺南孔廟每年固定舉行的釋奠儀式及其相關禮樂祭器皆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2010至2011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師生接受臺南市政府和臺南孔廟的委託,執行臺南孔廟文物普查與研究工作,並且在教育部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經費的挹注之下,進行了〈臺南孔廟2010年秋祭儀式與禮樂文物拍攝計畫〉,針對2010年秋祭典禮前的備器、備饌以及秋祭當天的釋奠禮等過程進行攝影全面記錄。前述計畫由本校藝術史學系教授兼文博學院院長黃翠梅規劃主持,另委請通識中心張政緯老師率領音像紀錄研究所和藝術史學系學生以八機同步方式進行攝錄作業。
白滄沂天彫專輯:舞動生命的重現
白滄沂大師,認為與木頭相依為命、讓枯木恢復光彩是上天給予他的使命,從八歲就開始蒐藏木頭,33年來收集逾8,500件造型原木打造「天彫博物館」,吸引許多喜好藝術人士參觀。本專輯收錄「白滄沂天彫博物館」精選作品共100件。
雲水之夢:林海鐘臺北畫展特輯[軟精裝]
林海鐘以「雲水之夢」為題,於臺北市中山堂展出六十幅畫作;一幅畫一天地,六十幅畫,則天工造化,讓處在紅塵深處的中山堂,室外車水馬龍,室內卻變得山水清幽,雲煙淼漫起來,本書即為作品之集結。
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展覽專刊
王爺信仰是臺灣最普及的民間信仰之一,承載了常民心靈寄託,也體現臺灣各地多元豐富的文化。本書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展覽專刊,配合展覽主題「水:迎王祭典的舞臺」、「火:王醮與送王」、「天:代天巡狩千歲爺」、「人:合境平安‧認同參與」,以來自廟宇、博物館與典藏機構的文物圖像、照片搭配展示內容,除了提供觀看展覽的深度導讀,深入淺出地帶讀者了解臺灣王爺信仰。全書循展覽故事線開展,第一單元「水」以觀眾熟悉的王船印象入手,從王船形制、技藝、興造與準備,淺談臺灣海洋水文條件下發展出來的信仰活動內涵及祭典準備中展現的地方力量;「火」的單元敘述祭典中各地王府行儀、醮典科儀、遶境、送王的儀式與活動,讓讀者體驗祭典文化中傳統文化的延續、地方動員的活力;「天」則藉由文獻紀錄探討,從歷史觀點看王爺信仰的傳說故事、源流,及信仰文化在臺灣的演變;「人」藉由參與者現身說法,說明信仰活動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不僅是宗教、心靈生活慰藉、寄託,更是帶動地方社會凝聚與認同的重要的連結。
102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優勝作品專輯
102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分7大類55組,包含繪畫類、西畫類、平面設計類、水墨畫類、書法類、版畫類及漫畫類等,本專輯收錄347件特優、優等及甲等得獎作品。
愛你一生一世:動漫美學雙年展2013-14[附光碟]
通過美學的再現,動漫塑造了現實空間「之外」另一個充滿魔法的奇幻領域,讓大眾得以跳脫物理時空及經驗的束縛,心甘情願跨越真實與想像的界線,熱切地投注認同與愛。本展以「愛你一生一世:動漫美學雙年展2013-14」為名,聚焦於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多元創意,並與近年同樣擁有亮眼表現的亞洲城市:韓國大邱、上海、澳門、北京以及香港等地展開串聯,共同歡慶大眾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璀璨成就。本展預計呈現超過40位藝術家,近百件包含平面、立體、錄像、動畫等精彩作品。
緩慢與快速:暫存與永恆之間-洪明爵個展
從抽象繪畫的實踐中,藝術家洪明爵啟發了一種潛在式的「時間流」,透過潛意識與意識的交織,將瞬息萬變的景象表現於作品上,迫使觀者將快速變化中的時空停格下來,慢慢地凝視那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景象。這時創作者與觀者之間剛好形成了「速度」與「停格」之間的微妙變化,「快」與「慢」之間的拉鋸;在「緩慢」與「快速」之間,他的創作亦如同在探討「存在」與「無形存有」的議題。
中正紀念堂102展覽年鑑[光碟]
本電子書光碟收錄「中正紀念堂102年展覽年鑑」,包含中正藝廊6檔,介石廳5檔,瑞元廳8檔,志清廳20檔,美齡藝廊5檔,彩玉藝廊15黨籍中央通廊2檔,共計61檔展覽。
文化瑰寶-看見‧臺南市文化資產(中文版)
「文化瑰寶」一書以大臺南歷史發展為縱軸,介紹臺南市各類文化資產發展概況與特色,以作為認識臺南市文化資產之入門書。
南嶺高蹈:歐豪年書畫創作展
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教授以創作題材多元,書法、詩文兼善,且兼具東西文化特色,為藝術界所推崇景仰。 盛年時期,應邀來臺首展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驚動藝壇, 之後嶺南畫派宗風始得逐漸於臺灣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歐豪年教授的創作充分體現嶺南畫派立足東方,兼容西方學理的風格。除了在藝術創作上成就斐然,歐豪年教授在書畫教育上的貢獻,對於臺灣美術的發展更有深遠 的影響。 因其才華洋溢且誨人不倦,承繼嶺南畫派精神與筆意的同時,又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創新氣象,也間接影響臺灣書畫藝術的發展逐漸走向新世紀、新思維的道路。 & 有幸邀請歐豪年教授於本校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出「南嶺高蹈:歐豪年書畫創作展」,展覽作品共41件,呈現自1955年至2013年各時期的代表精華作。
蔓延:看見神話系列:王昱心陶藝創作個展作品集
王昱心以「蔓延」 (Spreading)為主題的創作個展,乃延續先前「再現」(Representation)、「重組」(Reconstruction)的兩次展出,完成「看見神話」三個階段的創作。在本系列的作品中,她不斷藉由文字論述的省思和創作展覽的呈現,表達她對族群文化的關懷、體會,開啟與讀/觀者的溝通媒介。
戰爭、戰略與軍事效能[軟精裝]
本書研究理史與戰爭間的互動,有助於軍事部屬,並以古鑑今,作者深信軍事與戰略的歷史研究有助於本世紀戰爭與和平諸多問題,歷史例證有期參考價值。
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精裝]
廖修平因其版畫藝術與教學推廣上的卓越貢獻,被譽為「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然而欲了解大師及其藝術,卻唯有俯視創作生命的全貌,才能深刻領會其動人之處。本展將展出廖修平自習藝以來多種創作媒材,除版畫外更包括油畫、素描等逾百件作品,為台灣首次全觀式整理廖修平藝術的回顧大展,將其創作與人生交響出的藝術之道完整呈現於觀眾面前。
在臺北的年輪裡[光碟]
本片記錄臺北十一家老商號的歷史沿革及特色,有林復振商行、老棉成燈籠、十字軒糕餅、北投瀧乃湯、瑞成棉被行、華夏糊紙店、三民書局、榮一旗袍、金宏服飾社、功學社、鬍鬚張魯肉飯等,期以留住各商號的時代風韻,並繼續傳遞其屬於臺北的溫度與人情。
漁父編年詩文集:臺南作家作品集17
本書作品不是刻意創作,而是作者心靈上的生活紀錄為主,除了部分受託於人的零篇散作外,幾乎都是作者歷經海外,旅遊日、法、英、美、越及大陸的生活雜感。
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主體建構:臺南作家作品集22
筆者在這本論文提出多元脈絡理論就是欲提供多元視角研究台灣文學的一個路徑,也是建構多元化台灣文學實踐方法論,凸顯弱勢文學在台灣文學史當中的位置。同時,這本論文也欲處理台語文學運動過程當中,非學術的草根體制建構主體性歷程,與學術、教育體制協力實踐的論述。
白馬、金團、黃大仙:高雄客庄故事[精裝/附光碟]
本書收集美濃、杉林、六龜、甲仙等地八篇客庄故事。這本圖書故事書特別以有聲書的方式編輯出版。請了配音員錄製客語版,讓讀者不僅可以閱讀圖畫書,也能閉上眼睛,用聽覺感受故事的趣味、學習客語、讓客家語言文化藉此代代永續相傳。
烈焰‧玫瑰-人權文學‧苦難見證 [軟精裝]
本書出版源起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規劃之臺灣文學人權講堂系列演講,為能擴大人權教育推廣之功效,將各講堂授課老師的講稿,結集成冊出版
MARC21書目紀錄中文手冊-圖書.連續性出版品 修訂版[精裝]
採MARC 21的結構,逐欄條理分明地解說,並精選適當範例以為輔助,也提及RDA編目規則與其相對欄位的使用, 以提供編目實務上的參考與助力。
永懷經典:歐陽錦華紀念展專輯
歐陽錦華先生為本縣資深優秀的書法家,成長於書香世家,又拜於明儒許逸漁、朱啟南兩先生門下從習書藝,奠定了良好國學基礎。其自身勤學上盡,晨昏臨池、日夕耕硯,漸漸的領略到書藝之堂奧。其作品筆勢雄勁、氣勢磅礡,其擅各類字體,尤以板橋體聞名。其飽讀詩書,於行氣間自然流露書韻,若靜心觀摩,即可見其作品之精妙絕倫處。
馬鞍藤的春天: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新吉回憶錄[軟精裝]
本書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新吉回憶錄,他因年輕時,參加好友的飯局,正值開創人生、事業起步的青年,被控涉入叛亂案件,判刑五年。五年期間,關押過三張犁、六張犁留置室、西寧南路保安處看守所、青島東路三號軍法處看守所,以及參與景美看守所草創時期的庭園規劃,每處都是白色恐怖時期重要關押處所。陳前輩透過敏銳的觀察、精準的記憶力,描繪這些已不復存在的歷史遺跡,更以樸質的文字,還原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氛圍。本書在情感表達上,真實傳達堅忍、信念以及勇敢面對生命無常的坦然,同時也補綴白色恐怖時期失落的歷史缺角。不僅是陳前輩的個人生命印記,更描繪禁錮時代下的歷史軌跡。
文學記遊南投文藝作家散策5-南投縣文學藝術旅遊書
本輯文學記遊一改以往書寫南投景點風光的型態,我們希望借重本書,帶大家去探訪這些居住在南投的藝文人士,讓大家更深入的認識南投。
第十五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軟精裝]
南投縣是台灣惟一一個沒有靠海的縣市,南投縣境內群山環繞、山明水秀,許多清新優美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觀,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參訪,玉山、濁水溪、日月潭等景點,更是遠近馳名,聞名於世界。本縣特選玉山座台灣第1高峰為名,規劃玉山文學獎,期許在我們的動下,玉山文學獎能像玉山一樣,有天能成為台灣文學界的最高峰。
臺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兩屋家族婦女生命史為例
本書所討論為美濃地區鍾屋與宋屋兩家族婦女三、四代人的生命史,其所牽涉的時間軸線橫跨清領、日據到1990年代約近一百二十年間歷史。鍾、宋兩屋屬於美濃傳統三合院(當地稱夥房或屋)之宗族家族,墾拓初期皆陸續從二大庄(龍肚、牛埔)移墾,鍾家往南三公里處,以開發荖濃溪沖積平原為主;宋屋離開美濃庄,西移三、四公里,開發了閩、客交界地。兩屋以家族成員、勞動組織與生產規模不同,因此對兩家族婦女生命史的觀照,有助於理解臺灣客家婦女因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活物質條件、信仰、組織、社會規訓等因素的差異,所表現出不同的豐富生命張力與特色。
2013年第四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國際袖珍雕塑展暨競賽專刊
本系的袖珍雕塑展,已進入第四屆,此展覽活動在學校與企業界的持續支持下,已成為系上重要的常態性展出活動之一。同學們所累積經驗與創作成果,皆呈現於展 覽之中。徵件的踴躍與參與的件數,著實讓評審的老師們傷透腦筋,在展場容量的件數考量下,足足令老師們猶豫再三,這是亮麗展出前的掙扎,若非親自參與,難 以想像取捨間的痛苦指數。
客家家族與臺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
本書所討論為從研究北埔姜氏家族中老姜與新姜的發展過程,及其於臺灣開發史上所扮演之角色、家族與歷史事件之關聯性等,以窺見臺灣客家家族史之縮影,並從家族的發跡、經營、應變、親族網絡的建構乃至於到現今的變遷與分析調查,來見證近代臺灣客家社會之變遷。另外,從不同類型地方社會的系統化深入探討客家家族對區域開發或聚落形成的影響,瞭解臺灣近代史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以建構臺灣家族史之一環。
迎神在臺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
將3項已登錄為臺北市的民俗─「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與「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有關其整個迎神祭典的由來,繞境路線,遶境的相關文物、民俗跟它們的特色及活動過程,進行完整之觀察、拍照、記載與說明,並編輯成出版品,俾廣為週知,以利推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