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臺灣批判寫實攝影藝術
伴隨著影像觀念上的鬆動與轉變,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寫實攝影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今日的攝影家擴展了「攝影藝術」的領域,他們關照的主題更加多樣化,形式表現更活潑開放;不但有個人長期多年的拍攝計劃,更有團隊合作的共同呈現。透過一連串社會觀察及發言位置的改變,當代寫實攝影深入時代脈動,提供觀者更開放的社會參與機會,創造多樣互動、對話的可能。本展由策展人張美陵所策劃,預計邀請27組藝術家/團隊,提出1990年代迄今重要的批判寫實攝影表現,為我們展開不同視野的台灣社會景況,一同思索藝術家如何以自身語彙進行社會文化的批判與反省。
許藝獻雕塑茶盤作品集
埔里山城出身的許藝獻,國中時期在美術老師梁坤明先生的指導下,扎下深厚的繪畫基礎,國中畢業後考上明道中學,就讀明道中學美工科,不斷加強雕塑與工藝技藝。創作初期以泥塑為主,但1999年的921大地震,毀壞了辛苦多年的作品,後來在老師及友人的鼓勵下選擇了石雕創作,依創作的主題表現最亮眼的生命之石,樸鑿包羅萬象的大地之美。藝獻老師以自我的生活經驗,獨自探索且融入深情,懷著一分尊敬,細細的雕琢。許老師的努力在2000年即有了成果,當年獲得南投縣樹石藝術大展茶盤組金牌獎,之後又於2002年獲得大墩美展工藝組優選獎,2005年、2006年獲得全省美展第59、60兩屆工藝組第一名,並於2006年獲得第二屆大墩工藝師榮銜。101年9月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行個展並出版專輯。
亞太之美-趙宗冠彩繪展
趙宗冠老師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展覽,配合展覽出版專輯。美的創造離不開藝術家的天才與靈感,更離不開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才能創造出美與藝術。引述潘天壽先生的精闢論述作為本文之開端,謂:「畫中之形色,孕育於自然之形色,然畫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特色,故畫之貴乎師造化,師自然者,不過假自然之形象耳。無此形象不足以語畫,然畫之至極則,終在心源」。
黑土大地-俄羅斯繪畫展
本展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展出俄羅斯油畫精選140件。具有現實主義和充滿人文情愫的俄羅斯美術,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的位置。俄羅斯藝術現實主義優秀作品中透露著人性的光輝,以及關注生活的日常詩意,其表現勞動者的形象與生命節奏,歌頌光明和真善美,值得細細品味。
2012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
2012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邀請日用、陳設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與工業陶瓷等五大類業者參與,並透過每屆不同主題的設計,引領觀眾欣賞陶瓷工藝之美。本屆之推廣精神,激發產業對青瓷工藝的再次提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類進步成長的動力,新品評鑑展作為一個開端,藉由此創意並充滿活力的場域,將富有創意又有趣的作品,推像市場,增加文創產業的豐富性,吸引更多民眾聚焦及更多的創意人才投入,與陶瓷工作者們不斷前進發展,開創臺灣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無限可能。
弦鼓唱千秋舌間畫人生-臺北市說唱藝術發展史
本書長達十萬字,在說唱藝術蓬勃發展的情形下,逐漸受到影音出版界、學術界、教育界的重視,因此,第四張分為「表演篇」、「推廣篇」、「學術篇」、「交流篇」與「薪傳篇」,共五萬七千餘字,約占全書最大篇幅,可看出這六十年來說唱藝術在臺北市的興衰起伏之大、發展層面之廣。
憑空想像的後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畢業專刊.101級
我們投入材質的選擇局 跳躍在形體的舞碼之中 凝結的意識再度啟動 封塵的步調一一被喚起 順時往返憑空的想像中 憑空想像不單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在重新記憶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後;經驗形象已經排序在腦海的生產線上。後果在字面上意指負面的轉變,但在此將視為「後端發想的成熟果實」。果實的飽滿取決於養分的堆積多寡,在最初的概念發想中是憑藉經驗的導引,而經由專業的雕塑手法灌溉之後,憑空的記憶被塑造;被堆壘排序,進而從虛幻而曖昧的多樣化元素演變至屬於三度空間的真實產物,其中的化學變化是十分驚人的。
台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專輯-201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1「台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八位入選藝術家簡歷、藝評及作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積極推動多項藝文政策,期望健全藝文創作環境,並為產業界注入創意活水;「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便是成功案例之一,每年選出的8位藝術家宛如閃亮的明日之星,不僅藝文界關注,後續邀約與展覽不斷,成效具體反應在作品成交率上,歷屆皆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績,促使這些啼聲初試的年輕創作者,更有信心地在創作之路上前進。
心唱豫曲:劇唱腔選段賞析經典與新選段光碟]
◆共82分鐘 戲曲音樂為傳達角色情感、事件衝突、環境變化…等戲劇要素而存在,就像聯繫演員與觀眾的橋樑,這橋不能太長也不好太短;唱段是音樂與文字合體,恰如「故事中的故事」。表演故事的是演員,唱出故事的也是演員,演與唱不宜直接了當,總是在熬過音樂設計老師們的磨鍊並且自我內化後,從心靈深處為觀眾演繹並吟唱一程又一程的生命風光。 這片光碟,收錄了小資女勇往直前的不悔、假富二代不欲人知的秘密、也有受難題困縛回不來和幸好回得來的犀利人妻們、還有政治家鐵腕下的心酸、宅男們心所嚮往的女神之孤寂心語…。同時賞析頁內可見演唱者如實坦白,用聲音、用文字交心;不妨在空白處留下聆聽後的回應,歡迎上網留言分享,按個讚就更謝謝了。也許你心中的小資女分明是「守護天使」的原型? 也可能是「愛情鬥士」? 豫劇過去百年你我來不及全程參與,幸運的是,當她邁向下一個百年之際,我們正逢其間。毫無意義的聲音將如風掠過,由心靈傳唱的聲音必留佇另一個心靈且與之共鳴;你知道的,這不只是一片音樂光碟。
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One To All Wang Huaiqing精裝]
本展歷經數月的策劃與協調,終於在各方協助下得以實現。此次展覽涵括藝術家早中晚期40餘件代表作品。從藝術家初始著力於探索物件中,橫樑立柱對比張力的作品;到中期吸納西方抽象結構美學的大開幅系列;乃至晚近其充滿自由因子與實驗性的突破與嘗試。此書為101年臺北市立美術館「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展覽專輯,內容包含2篇專文、藝術家王懷慶作品圖版以及藝術家生平年表與簡歷。
101年全國公教美展專輯
政府為賡續倡導公教員工正當休閒活動,展示各機關藝文活動成果,並鼓勵員工進修創作以砥礪身心,進而增進政府活力與效能,自66年開辦中央公務人員書、畫、攝影展覽,展出內容有書法、國畫、西畫及攝影4大類。直至83年,為留存紀念及收激勵之效用,特將得獎作品,編輯印製畫冊,復於84年敦請評審委員們各提供作品一幅,使專輯內容更為豐富。87年經專家學者建議,更名為「第一屆中央機關美展」,並將篆刻作品納入書法類,西畫類則改分為油畫及水彩畫2類;又自9 7年起將美展參加對象擴大至地方政府公教同仁,並再次更名為全國公教美展。另為慶祝建國1 0 0年,比賽項目增加漫畫1類,以吸引年輕族群參加,與原國畫、書法、油畫、水彩及攝影等合為6類。 美展自9 0年起,除首展開幕典禮及頒獎在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或中正紀念堂舉行外,另規劃於北、中、南、東等地區巡迴展出。近年來更結合終身學習政策,邀請專家學者專題講演,安排首長、仕紳剪綵、老師現場揮毫、樂團演奏及民俗表演等活動,使開幕儀式在氣氛輕鬆活潑下簡約隆重順利進行,甚受當地公教同仁、藝文界及民眾的肯定,爰公教美展顯已成為公教界年度藝文之盛事。
綠樹當戶-尋訪中興新村軟精裝]
綠樹當戶—尋訪中興新村作者李展平先生是報導文學作家,本書圖文並茂,詳述中興新村的發展及演變,文筆感人。中央政府自民國44年令臺灣省政府疏遷中興新村,擔憂冷戰時期及中台北被炸,挖掘兩處防空壕,規模之大猶如金門「擎天廳」座落中興醫院旁。從接收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陳儀,歷任省主席-省長-至凍省後派主席迄今,自官派-民選-回復官派,歷史有許多轉折、突變、赤裸的政爭,亦讓省府員工到處漂泊,喪失職業的成就感(幾成悲情城市)。
因為旅行在臺灣遇見美麗軟精裝]
因為旅行,在台灣遇見美麗作者潘祈賢先生是文史工作者也是藝術家,本書描寫小景點,每篇各具特色,是可讀性很高的旅遊小品。這是一本關於旅行的創作,書中總計有70篇文章,內容都是作者和家人或是朋友一同出遊的經過,而描述的景點包括高山、溪谷、瀑布、海島、漁村或是聚落,因此呈現出台灣多元而且精彩人文風貌。
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美術論叢87
本書收錄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日本新美術、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及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及台灣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及學者蔣伯欣、林志明有關文獻保存與再利用議題之相關論述,一個美術館的文獻紀錄,證明了這個機構的歷史與發展-它的研究、典藏、展覽與推廣活動,以及與這個美術館有關的個人或群體所作出的貢獻。
陶藝觀象-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作品圖錄。「臺灣陶藝雙年展」是臺灣是唯一大型的國際陶藝專業展覽,陶博館自2004年首次舉辦雙年展,藉此展覽讓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呈現於臺灣民眾面前,也讓更多國際陶藝人士來到臺灣接觸與瞭解臺灣陶藝文化特色。經過多年累積,「臺灣陶藝雙年展」已逐漸成為臺灣與國際陶藝家交流切磋的最佳平台。 2012雙年展採作品競賽方式選件,徵件期間為2011年1至4月,共有來自全球五大洲、54個國家、651位陶藝家參賽。經過7位評審於2011年7月初審、11月複審兩階段來臺討論及原件評審後,選出111件入選作品呈現於本次展覽中,其中包括首獎1名、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優選獎5名及評審推薦獎7名等19名獲獎者。 除了以競賽方式選出展覽作品,本次展覽也深入111位作者的作品意涵,從中梳理出清楚的脈絡,以更完整、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展覽全貌。藉由展覽的主軸概念──「陶藝觀象」,以及4個子題──「物象」、「意象」、「紀象」、「變象」的分類引導,使觀看者更容易體會與欣賞作品。
2012屏東美展專輯
藝術,就像永不停歇的滾石一般,會隨著時代更迭,不斷地前行、進步,並且隨著時間的累積與沉澱,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藝術,不僅只是內心世界的具現化,更是人類歷史的縮影,我們可以在不同年代的藝術作品中,品味出不一樣的風味,也能夠以藝術,刻劃出這個世紀的專屬樣貌。時光輾轉流逝,屏東美展也進入了第十四個年頭,過去,我們極力以展出的型態,將這個世代的藝術創作保存下來。另屏東美展為廣招全國優質之作品,向來徵件採全國性收件,冀望更多及質優之藝術創作者共襄盛舉、激發創作火花,藉以提供藝術家們良性的競爭舞台,也讓這些藝術作品中的動人故事與獨特記憶,能夠得到保護與流傳。
大破設計物件的現代生活-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2年7月至9月在本館三樓展出以「大破設計.物件的現代生活DESTROY DESIGN – Modern Living」為題,展出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FRAC Nord-Pas de Calais)的經典收藏。展出約54位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及設計團隊創作之66組件作品。藉由前衛設計與當代藝術作品的「遇合」,探討我們與日常物件或藝術物件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物件對我們週遭生活的影響。創作年代始自196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策展人為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主任海蒂.提爾林克 (Hilde Teerlinck) 。「大破設計」帶有毀壞、反抗既有價值觀、重新思考現存體制的意涵。策展人利用許多指標性的設計師與藝術家作品來探討許多觀念性議題,將展品分為十個章節。本書收錄法方提供的策展論述與臺灣學者以亞洲觀點所寫之評論文章,以及作品圖版與介紹。
北觀拾穗附光碟軟精裝
山海共證十載耕耘路,北海岸及觀音山地區因擁有山岳型及海域型自然地型景觀、多元生態資源、豐富的藝術人文資源及資源以及地方特產,早在四、五十年代已是大家熟知的風景區,但隨著旅遊形態的改變,遊客人數也逐漸減少,民國91年交通部觀光局為配合精省政策整合北海岸、野柳、觀音山三處省級
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
鼻煙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將上等煙葉磨成細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經發酵後密封陳化而成。不同於卷煙需點火燃燒,鼻煙是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略帶刺激具嗆鼻與特殊香氣,有通嚏之功效。 十六世紀,具有療效之珍貴鼻煙傳入歐洲,即為皇室、貴族、教會等統治階層接受;至十七世紀,除藥用功能外,吸聞鼻煙成為高尚的社交活動,法王路易十四時,形成一股時尚風潮,席捲整個歐洲。在此風潮下,用來儲存鼻煙的鼻煙盒,如同珠寶首飾,成為表徵身分地位及財富的奢侈裝飾,結合各種珍貴材質、技藝,具體呈現精緻奢華的歐洲時尚。 十七世紀後半葉,西方鼻煙潮流進入中國,「通嚏輕揚」的鼻煙及裝飾華麗的鼻煙盒作為外交禮品,藉由歐洲傳教士、使節及商賈進入清宮,受到清代皇帝喜愛。吸聞鼻煙成為新潮流,因氣候、習慣等因素,歐洲鼻煙盒在中國並不適用,僅成為收藏的珍玩。在康熙時,內府開始製作小口、廣腹附蓋匙之鼻煙壺,易攜帶且氣味不洩,成為清廷盛裝鼻煙的新容器。縱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將西方畫琺瑯、玻璃製造技術及各類紋飾巧妙融合,創製獨具特色的鼻煙壺。 乾隆朝之後,製作小巧精緻的鼻煙壺已蔚為風潮,將各類工藝展現於方寸之間,於材質、造型及技法皆極盡巧思。同時,鼻煙及鼻煙壺也成為清代社交活動不可少之物,無論家中陳設,或作為賞賜、饋贈,或裝飾佩帶,乃至如煙漏、煙碟等小器具,皆成為彰顯身分地位及品味的象徵。此外,融合中西的中國鼻煙盒,及專為迎合中國皇室品味而作的鼻煙壺,則在器物材質製作上各自回應了鼻煙潮流。 本書分為「西潮—歐洲鼻煙盒」、「新潮—清廷創製鼻煙壺」、「風潮—競相爭艷」、「迴瀾—品味交流」等四單元,展出院藏各類鼻煙盒、鼻煙壺及相關器具,呈現清代在歐洲鼻煙潮流下,所發展出特有的鼻煙壺文化,同時欣賞集中西工藝大成的鼻煙容器之美。
英語文教與學的對話/2012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本論文選集收錄8篇發表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主辦之「2012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選集。內容涵蓋文學與文化類及語言與英語教學類。
世遺18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向前行 [附光碟]
臺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具有顯著的普世價值,在推動保存維護等各項前置工作時,向社會大眾提出更詳細的資訊尤顯重要。本書的編撰目標,即是向社會大眾與國際社會提出更詳細的資訊,引領大小朋友一起來認識台灣世遺潛力點,由認同轉為支持,讓推動世界遺產成為一個全民共同參與和共同學習的社會運重,與國民溝通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觀念。
日據時期臺灣鄉土文學的當代紀事[附光碟]
回顧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是一段「用人民語言為土地書寫」的本土文化風潮,2011年10月從文學家趙天儀、廖咸浩、陳芳明、陳淑容、劉智濬等五為當代文學研究者之對談中,更加發現豐富的在地風情。
臺灣是寶島-黃光男水墨畫作品
黃光男博士與屏東的淵源極深,早年求學,即在屏東完成師範教育,之後繼續深造,取得碩、博士等相關學位,再回到屏東師範學院服務,曾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等教職,達十餘年之久。黃博士雖然學的是藝術,但他也同時具有文學博士的學位,深厚的中文底子,讓他在浸淫藝術領域時,更加如虎添翼,因而觀賞期作品時,常令人有「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詩意感受,也顯見其作品獨到之處。
2010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
本研討會欲藉文化、創意及在地特色三個面向來探討文化創意產業永續發展契機以及品牌營造的可能。在文化產品和一般商品最大的不同,在於該商品所含蘊的「文化」價值、「創意」和「在地特色」,這三個因素是文化產業不可缺少的因素。
行雲CD-TROMBONE FANTASY
瑞典BIS唱片公司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再次攜手推出的最新專輯!長號怪傑克里斯汀‧林伯格(Christian Lindberg)與臺北市立國樂團,攜手演出融合中西音樂風格的一系列樂曲,絕對讓您耳目一新!
青年行動100-2011文化資產青年論壇暨行動100計畫紀實(軟精裝)
2011文化資產青年論壇以「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行動」為主題,透過青年參與台灣文化資產的行動,醞釀其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的認同感。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2012年1月]
近幾年來,台灣傳統匠師及藝師凋零甚速,留存下來的資料亦如鳳毛麟趾。匠師們經年累月的實務經驗與深厚功力,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修護上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其生命歷程、師承流派與生活知識,皆值得人們學習。本書以15位業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列冊或指定之匠師為記錄對象,發掘並紀錄匠師的技術、藝能與人生經驗,保存並推廣無形文化資產概念。
玉簫聲和南管耆宿蔡添木生命史(軟精裝附光碟)
南管音樂是一門古老靜雅的藝術,也是臺灣早期仕紳階層的休閒娛樂。它原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傳統古老樂種,後來隨著移民傳播到了臺灣及南洋等地。清代時臺灣艋舺、鹿港、臺南等港口會館林立,故鄉的音樂是移民精神的重要寄託,代表鄉音的南北管音樂,逐漸在台灣落了腳,成了新的「家鄉」音樂。本書主要以南管藝師蔡添木先生精湛技藝為主軸,進行相關資料蒐集、訪談、錄音與生命史編撰。內容除生命史文字資料外,另精選135張詮釋照片,同時收錄蔡添木先生近年演出之南管經典曲目,完整保存南管前輩之風韻。
100年度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專輯
100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俊雄、賴碧霞、吳兆南、許坤仲、謝水能、陳萬能、施至輝、施鎮洋等8位保存者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陳錫煌、王保原等2位保存者之藝術成就介紹。
從Basay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軟精裝
本書係以北部濱海地區的原住民社群關係為研究核心,從「地域社群」概念出發,透過歷時性的觀察視角,檢視十七世紀至清代的北濱原住民─指涉的對象分別為十七世紀的Basay部落,與清代金包里、大雞籠、三貂三社,於經歷過西荷勢力進駐與納入清朝的帝國體制下,其社群內部結構、對外村際關係、與外來勢力的互動方面之現象及變遷。藉由文獻、契書、考古資料,剖析兩個時代的社群所呈現在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的延續性、相關性、抑或斷裂性,以及社群關係之結構內涵所發生的作用。北部濱海地區做為一個完整的地理區域,從Basay到金雞貂,係從原
跟著文化去旅行-平原地區文化旅遊書
文化部自提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就是期望能藉由政府施政的方針來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而社區全方位的營造工作,應逐步針對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個面向,進行長程的推動與發展。
生活課程教學案例:看見兒童的生活能力
本書將研討會案例編印成冊,以做為縣市輔導團向學校教師推展生活課程最具說服力的實踐成果。以新竹縣「美味的早餐」作為兒童一天生活的開始,進入校園後,一連串的「有趣的學校」、「看見-我們的學校」、「認識新環境」和「校園進行曲」,以不同的方式引導兒童認識自己的校園。再從校園中的動植物進行探索,包括「含羞草」、「奇妙的植物」、「賢北生活綠動」、「健康小偵探」、「炸猛」、「鳥兒,我的朋友」,引出「春天」的季節:「葉子與春天」、「美麗的春天」,再從「生活中的水」,探討「和水作朋友」,到生活用品「不紙這樣」、「我會打電話
新北ALL IN玩 : 旅遊全攻略
《新北 ALL IN 玩》以自由行、獨特、深刻與慢遊的角度串聯整書架構,營造出人文藝術自由舒適感,卻又不失深入故事背後,探索新北市歷史文化之美與怡人景緻,帶領民眾感受新北市的生命力,再藉由名人及在地推薦延伸介紹周邊景點及美食,並輔以正確的導覽地圖,讓閱讀者皆能輕易上手,感受最深刻的新北市探訪之旅,讓國內外遊客從身、心、靈去享受,去體驗更美好的新北市旅遊方式及品質。內容盡攬新北市吃喝玩樂、大城小鎮、風土人文及在地故(軼)事,人手一本、一次搞定,定位為新北市最完整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