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高速公路年報
高速公路年報旨在介紹本局組織、員額配置、國道公路建設管理基金預算執行情形,以及本局當年度在拓建及新建工程、養護工程、路產管理、交通管理、收費業務、行旅服務、廉政工作等方面之重要工作紀錄、行政績效與施政成果。
公共運輸發展成果檢討及推動策略研析[108藍灰]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並徵詢相關交通主管機關看法,就前期公運計畫辦理成效進行檢討,並就國內外公共運輸市占率及載客量變化進行比較分析,接續就本期公運計畫經費運用進行檢討,再就我國公共運輸發展目標與執行策略及提升公共運輸載客量之措施進行研析,期能提供相關資訊與建議供中央與地方交通主管機關及相關客運業者推動公共運輸發展之參考。
機車危險感知學習工具開發與應用(1/2)[108綠]
人為因素為交通事故的主要肇因,尤其駕駛行為包含一連串複雜的任務與心智活動,從感知、意會、預測、決策到車輛操作等程序,皆受到內外在因素如工作負荷、駕駛經驗等影響,而可能發生失誤,進而造成事故之潛在風險,增加事故發生之可能性。教育訓練為改善駕駛行為的主要手段之一,然過去較少針對交通安全教育訓練教材之設計與實施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本計畫以102年計畫完成之機車事故影像案例為基礎,透過人為失誤因子分析方法,針對事故發生的過程進行演繹分析,以展開事故發生的各種可能原因,據以作為發展機車駕駛風險感知教育訓練教材的依據。本計畫同時蒐集與分析國外風險感知訓練系統之相關文獻與案例,了解國外機車駕駛教育訓練之設計理念與實施機制,同時參考國外風險感知訓練系統之設計概念,選定讓路權、號誌化路口左右轉與兩段式左轉等主題發展學習訓練重點內容,建立機車騎士風險學習系統架構,設計機車駕駛遊戲學習內容情境與錯誤回饋,最後開發機車駕駛遊戲,並針對高中生及大學生進行遊戲平台施測、問卷調查以及個人訪談,檢視所開發遊戲之學習成效。本計畫之研究成果,可作為未來發展用路人交通安全教育教材之依據,同時提供未來交通安全教育訓練及評估方式之參考
國際船舶安全管理章程之風險管理規範與實務研析[108綠]
臺灣四面環海,大部分進出口貨物皆依賴海運運輸。海運安全為整體運輸安全中的重要課題,亦為促進臺灣地區整體運輸發展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由於海難事故仍時有所聞,海運安全工作仍有待加強。運輸系統之重大運輸事故所造成有形與無形之社會成本往往非常鉅大,最高戰略目標仍為防患於未然之預防工作,而與國際接軌可吸收國際經驗,強化預防工作。本研究主要內容與成果為與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調和、彙整ISM風險評估作業準則,以及先進國家及我國ISM風險管理實務狀況、探討實務應用問題、比較分析我國與先進國家之執行差異,進而研擬ISM風險管理技術指南與相關範例樣本文件,以及我國執行ISM風險管理之強化方案,使我國與國際接軌,期能增進航行安全,提升臺灣航運競爭力及航安環境。本研究成果可提供交通部具前瞻性之政策參考建議,並供交通部航政司、航港局、臺灣港務公司、學界、業界參考及應用。
駕駛模擬儀應用在標誌與標線設施對駕駛者速度選擇的影響研究[108綠]
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各國政府所重視的課題之一,而速度更是交通事故最關鍵的因素。運用駕駛模擬儀探討道路交通安全,則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及重要的工具。因此,本計畫回顧國內外與速度管理有關之交通工程設施的設計觀念、想法或產品等相關文獻,並運用交通事故資料庫、標誌設置資料庫,以及駕駛行為問卷,確認標誌、標線、測速與減速設備對車速之影響研究需求,以提出利用駕駛模擬儀進行速度管理實驗之規劃。實驗運用本所的駕駛模擬儀進行評估實驗,本研究規劃建置模擬實驗環境,以及運用本所駕駛模擬系統,招募受測者進行實驗,完成實驗結果,分析比較並提出建議。結果發現:出現行人及測速照相的影響最大,測速照相標誌或行人會令駕駛者有減速的效果,而在直線路段上,駕駛者幾乎不會特別在意標線標誌的警告、禁制及指示,但在接近路口時,則會特別注意標線標誌的警告、禁制及指示,並且調整速度。 本研究結果助於提昇交通安全,並可供交通部修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之參考。
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之整合及推廣運用(108藍灰)
本所於民國101-102年辦理「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整合資料庫加值應用與示範計畫」,研發出「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整合資料庫加值應用系統」,另於民國102-103年辦理「國家區域公共運輸服務指標調查示範計畫」,研發出「公共運輸系統區域發展指標評估系統」,前者主要提供路線評估指標衡量公車服務缺口,後者主要提供區域評估指標衡量當地公共運輸發展程度,二者功能不相同但應用時具有相互輔助之效,且系統所需軟硬體設備及資料庫內容相近,因此本計畫將兩個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整合在共通平臺中,以增進系統使用之便利性、節省設備購置與系統維運經費。 本系統可協助公路主管機關以客觀評量方式快速暸解某個地區之公車服務缺口及運輸資源配置調整可能帶來的影響,克服過去因相關資訊不足只能仰賴經驗法則所導致的管理盲點,使公共運輸服務供給更符合民眾所需。本計畫同時成立輔導團隊,協助公路總局及14個縣市政府使用本系統進行實際案例分析,並蒐集使用者意見,調整系統功能或介面,落實研發成果之應用,藉以提升公路主管機關妥善配置運輸服務資源之行政作業能力。
大眾捷運系統獨立驗證與認證(IV&V)規範及其報告撰寫規範之研究(108綠)
我國自99年7月施行「大眾捷運系統履勘作業要點」(以下簡稱履勘要點),要求捷運系統在初、履勘時應提出整體系統之獨立驗證與認證報告。惟整體系統IV&V報告之內容、執行者要件、報告項目及驗證基準等並未明定於該要點中,本研究回顧國內外IV&V相關法規標準與類似專案,並訪談政府部門、民間機構以了解現況問題,透過專家學者座談會廣納各方意見,比較歸納後研擬適用我國的IV&V執行範疇,並提出IV&V應提交報告與相應內容供實務單位參考,前述成果也整理成履勘要點之增修草案及作業指引供辦理機關實務執行面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1) IV&V報告內容為營運安全之符合性評鑑成果,(2) IV&V執行資格要件為獨立(公正)性與專業性,(3) IV&V報告範疇應涵蓋鐵道整體系統與營運安全相關項目, (4) IV&V評估意見應有基準,得為法規、標準、需求,有必要持續發展。 本研究主要建議包括:(1) 「整體系統之獨立驗證與認證報告」可更名為「整體系統之獨立驗證報告」,較符合報告內容與目的,(2) 建議於綜合規劃階段規劃即應導入獨立驗證資格、範圍、期程與階段報告內容,(3) 短期方面,辦理機關應透過合約、管理機制確保IV&V專業機構之獨立(公正)性與專業性, (4) 中長期方面,可參考美國、歐盟或澳洲的類似IV&V機制,健全我國政府IV&V機制。
代客駕車服務制度之研究(108綠)
「代客駕車」服務是因應民眾飲酒後,無法自行駕駛車輛回家的需求,為降低酒駕肇事的選項之一。為確保民眾及代駕業者之間的權益,及生命財產安全,應建立完善的代駕管理制度。本研究比較各國實施「代客駕車」的案例,並赴日本及韓國實地考察「代客駕車」的管理制度、法制化過程、施作方式、相關配套措施與實施成效。為瞭解國內道路交通環境、現有之「代客駕車」的市場需求及運作機制與問題,本研究透過舉辦多次產、官、學與專家座談會,吸收各界意見,以提出不同強度之管理方案。包括代客駕車服務業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代客駕車服務業管理辦法」草案等,可提供主管機關做為法令修訂及道安政策推動之參據。
埡口之巔- 南橫青山在(臺灣地區主要公路編號路線圖+南部橫貫公路路線圖+光碟)
本書內容除訪談公路局工程前輩細說南橫開拓及災害修復艱辛外,並藉由本處與甲仙、關山工務段檔案徵集,工務段同仁冒著風雨深入山區拍攝及紀錄,另經由民間團體提供資料及影像,才能完整紀錄南橫公路的美麗與哀愁,最終是期望能使社會大眾更深入認識這條氣勢磅礡、變化萬千的高山公路。
審計部專案審計報告-桃園市陸光四村國宅社區外牆保固及修繕工程執情形
中華民國審計部獨立行使審計職權,監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預算之執行,並就其運用資源之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進行考核,本書揭露桃園市政府辦理陸光四村國宅社區外牆保固及修繕工程執行情形,尚有未完成保固事項,卻未盡應有之注意,喪失行使保固保證權利,復延宕行使瑕疵修補請求權,致民事求償敗訴;社區管理維護基金已移撥,未依規定將共用部分之修繕管理維護責任移由社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歷年持續編列經費進行維護,經促請桃園市政府檢討改善,已於外牆修繕工程完工後,移交社區管理委員會維護,並加強機關採購履約內部控制及監督機制。中華民國審計部獨立行使審計職權,監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預算之執行,並就其運用資源之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進行考核,本書揭露桃園市部分公所未有效經營管理公有零售市場,致市場長期閒置,經促請前桃園縣政府與桃園市、中壢市及大溪鎮公所檢討改善,已研擬改善措施,重新整建及活化市場,提升公產使用效能,截至105年底止增裕庫收1,200萬餘元。
路死誰守:高速公路護生指南
手冊前半部介紹道路生態、路殺課題與對策和高公局保育作為,說明道路對生態環境的各類影響,再針對其中的路殺課題分別介紹減輕改善以及棲地連結的可行作法,說明過去十年來高公局在國道生態保育和路殺減輕改善上的作為。
交通事故傷害資料蒐集體系建構及應用(2/2)(108綠)
為瞭解機車交通事故的嚴重度,規劃我國交通事故資料蒐集體系,本研究分為兩大部分進行說明:第一針對「機車交通事故傷害資料調查與分析」,本研究以第一年的初探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全國各區域及城鄉進行合理的樣本分配,透過郵寄問卷方式取得機車事故住院傷患的人口學、疾病史、藥物使用、行駛速度、護具使用、事故發生時行為及駕駛習慣等資料,連結醫院端的傷害嚴重度數據,利用統計分析,找出影響機車交通事故傷害嚴重度的危險因子,作為機車事故傷害防治工作之規劃依據。第二針對「填報交通事故傷害資料及分析影響」,本研究延續第一年計畫成果,透過行政決策、緊急醫療等專家學者不同角度進行討論,訂定可行方案,於計畫期間內試行,以實證方式決定我國使用的交通事故傷害嚴重度指標,完成全國交通事故傷害嚴重度推估流程。本研究並規劃交通事故傷害資料蒐集體系建議方案,提供權責單位及學術機構應用參考。
鐵公路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之研究 107灰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02-106年)」即將屆期,為能讓鐵公路管理機關於研提新一期調適行動計畫時能有所參據,爰執行本計畫。 本計畫以前期鐵公路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成果為基礎,檢視「維生基礎設施調適行動方案(102-106)年」中有關鐵公路設施相關計畫之執行成效,以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蒐集鐵公路管理機關近年修復、養護等之主要方向,據以盤點國內鐵公路調適能力缺口。最後以評估工具面、風險管理面、設施韌性面、災後復建面、跨域整合面等五大面向,歸納出31項調適策略建議。 此外,本計畫根據鐵公路主管機關需求,新增「鐵公路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功能,包括線上風險試算、圖層透明度修正等,並依據鐵公路設施最新資料,更新風險評估指標資料庫,產製新版鐵公路風險地圖。英文內容大要: “The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requires the central industry competent authorities to draft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submit adaptation results annually. In addition, “the Adaptation Action Plan to Climate Change in Taiwan (2013-2017)” will soon expire; this project is to provide recommended adaptation action plans as a reference for railway and highway administrations to draft the new adaptation action plan. In order to identify adaptation gaps and recommend corresponding adaptation action plan, this project gathered information on administration’s infrastructur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and reviewed outcomes of the Adaptation Action Plan. The project recommended 31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the following five directions: analysis tools, risk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and disaster recovery and cross-sector integration. This project also added new features requested by the railway and highway administrations to the adaptation platform, including online risk calculator and map layer transparency adjustment. The risk index database was updated with new information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and the risk map was renewed accordingly.
北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旅次特性調查與供需分析 107黃
北臺區域包含臺北都會區(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8個縣市,本年度工作重點為旅次特性調查與分析,透過旅次特性調查及屏柵線交通量調查,掌握區域內旅次行為之變化,並完成目標年社經預測及現況運輸系統供需分析,以及大數據資料與信令資料於模式應用與驗證構想研析等,以利後續年度進行北臺區域模式建構,完成北臺區域供需預測分析,並研擬北臺區域整體運輸發展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如下: 1. 未來年北臺區域社經發展趨勢 (1) 北臺人口占比預測未來仍持續上升,其中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縣市皆持續成長。 (2) 所得及汽機車數持有預期維持緩慢成長。 (3) 北臺觀光人口預期仍持續上升,於民國125年達到最高。 2. 北臺旅次特性觀察與分析 (1) 北臺區域運具使用仍以機車、汽車等私人運具為主。 (2) 各旅次目的家-工作(HBW)以私人運具為主;家-學校(HBE)以大眾運輸使用占比相對其他旅次目的高;非家(NHB)旅次之步行占比相較其他旅次目的高。 (3) 平均旅次長度以臺北都會區最高約為4.81公里/旅次。 (4) 北臺區域各縣市中,旅次率介於1.77~1.97次/人,整體旅次率以新竹1.97次/人為最高,基隆1.77次/人為最低。 3. 北臺區域信令資料分析 以旅次產生率、旅次長度,與旅次分布等因子,進行旅次特性調查資料驗證,經檢視信令資料與原始家訪調查結果特性相近,惟信令資料在應用上仍有諸多限制,後續應用仍待進一步觀察。英文內容大要: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includes eight counties and cities, which ar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s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Yilan County, Keelung City, Taoyuan Ci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ity. The focus of this year’s work will be on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rip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urvey of tri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creen-line traffic volume, we will be able to grasp the changes of trips within the area complete the forecast of the target year’s socioeconomics analyz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exist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big data and cellular signaling data are applied in the model and the verification conception is proposed to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rn Taiwan regional model in the follow-up years, to complete the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forecasts in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and to develop a strategy for the overall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The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are as follows: 1.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socioeconomics (1)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rise in the future for most of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including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Taoyuan City and Hsinchu City/County. (2) The revenues and the number of car/motor ownership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grow slowly (3) The tourism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is still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rise, reaching to the peak in year 2036. 2. Observe and analyze of trip characteristics (1) The private vehicle, such as cars and motors, are the main mode choice of the Northern Taiwan area. (2) The main mode choice of HBW trips is private car. HBE trips use higher propor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an other trips. NHB trips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walking among all trips. (3) The average trip length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s is 4.81 km per trip, which is the highest among all areas. (4) The average trip rate is around 1.77 to 1.97 trips per person. Hsinchu area has the highest (1.97 trips per person) and Keelung area has the lowest (1.77 trips per person). 3.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ip generation rate, trip length and trip distribution are applied to verify the survey data of trip characteristics. By examining the result, the cellular signaling data is similar to the home-interview survey results. However, follow-up applications of cellular signaling data are yet to be observed as it still has many limitations in application.
前瞻智慧運輸發展與安全評量技術研究發展計畫(2/4)
交通部為解決國內面臨的交通課題,自106年起提出為期四年的「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06-109年)」並獲行政院核定實施。該計畫包含「智慧交通安全」、「運輸走廊壅塞改善」、「偏鄉交通便捷」、「運輸資源整合共享」、「車聯網科技發展應用」、「智慧運輸基礎與科技研發」等六項執行主軸,正逐年推展各項研發與建置工作,期望能改善交通問題、建立人本與永續的智慧交通生活環境。 本計畫係屬該計畫中「智慧運輸基礎與科技研發計畫」項下之子計畫,主要工作內容包含:「智慧運輸系統中長期規劃」、「北宜廊道車流及旅行時間預測技術諮詢」與「先進智慧交通安全管理與分析技術研發與引進」等三項並可再細分為六大子計畫。考量各項計畫之工作具獨立性,各分項之概要內容請參閱本研究報告之執行成果摘要。
智慧車輛法規技術諮詢與管理計畫(2/4)
交通部為解決國內面臨的交通課題,自106年起提出為期四年的「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06-109年)」並獲行政院核定實施。該計畫包含「智慧交通安全」、「運輸走廊壅塞改善」、「偏鄉交通便捷」、「運輸資源整合共享」、「車聯網科技發展應用」、「智慧運輸基礎與科技研發」等六項執行主軸,期望能改善交通問題、建立人本與永續的智慧交通生活環境。 本計畫屬於交通部「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06-109年)」之子計畫「智慧運輸科技與基礎研發計畫」項下之次計畫。 為期運用自動駕駛以及智慧車輛等技術促進交通運輸領域的創新並確保相關交通技術規劃之研究成果持續推動,107年度持續探討國際間自駕車以及智慧先進車輛科技發展及國內自動駕駛車輛申請道路測試相關政策並據以推動相關研究計畫與建置計畫。
107年度「數位創新經濟基礎網路環境建構支援平台計畫(1/3)」研究報告
為協助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本計畫盤點ITU之ICT發展指標等國際寬頻網路環境相關指標,從中探討我國寬頻發展瓶頸,亦提出我國寬頻網路環境指標架構及調查機制。 從國際寬頻網路環境指標,本計畫盤點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10個標竿國家之寬頻政策與市場環境,作為我國高速寬頻網路推動與數位人權落實之寬頻政策發展之參考。另為改善我國寬頻互連環境並發展成為國際高速網路交換樞紐,亦透過標竿調研,研析日、韓、新加坡、香港之IX運作模式,以對我國IX發展提出建議。 本計畫亦盤點5G、IoT、PPDR、自駕車、無人機等技術與應用發展動向,及國際對於新興應用服務事業之監理沙盒機制,探討我國未來潛在推動機制。
107年度「規劃建構產業創新試驗場域」委託研究計劃
本計畫從國際上下世代通訊等創新通訊技術,包含5G、物聯網等在不同產業當中的應用,以及為因應未來大規模智慧應用服務擴散,及垂直領域應用而產生的新形態商業模式進行調研,同時探討下世代通訊技術的發展與各國的頻譜規劃。此外,各國為促進相關技術與應用發展,陸續展開各項試驗計畫與建置試驗場域供產、官、學研界進場測試,其中的規劃機制與營運模式也可作為我國試驗場域規劃之參考。我國政府近幾年亦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DIGI+方案以及亞洲‧矽谷等計畫積極推動相關創新應用服務的發展;同時交通部也公告產業創新實驗頻譜的機制以及試驗場域,期望透過事先公告可使用之頻段以及場域,簡化申請流程及放寬申請資格,以促進創新應用的技術及應用的研發。 本計畫於此背景之下,協助三個場域串接不同部會的資源,並尋找潛在參與試驗的業者,期望透過小規模POC通訊架構的試驗,釐清不同網路建設模式的成本以及技術可行性的問題,以作為未來其他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在推動服務擴散時的參考依據。
交通技術標準規範鐵路類鐵路工程部: 鐵路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
「鐵路鋼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係於民國99年12月頒布,且無「鐵路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為使各鐵路機構及捷運主管機關辦理鐵路或捷運橋梁檢測、評估、維修及補強作業時有所依循,考量工程技術、材料、設備、工法日新月異,交通部於104年5月1日函請高鐵局以橋梁全生命週期概念為主軸,就鐵路橋梁安全評估(如耐震、耐沖刷能力等)與補強作業之相關規範進行通盤檢討。於民國105年5月委託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辦理「鐵路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草案研訂,研訂過程參酌現行法令及相關規範規定進行通盤檢討、更新及修訂,並於民國106年12月提送交通部。交通部續委請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辦理複審作業,邀集鐵路及捷運橋梁檢測與評估補強領域之學者、專家及相關鐵路及捷運橋梁管理機關代表,組成審查委員會進行複審作業,經六次審查會議,詳細反覆討論琢磨後始告定稿。 本規範編訂原則如下: 1.本規範適用於鐵路及捷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及預力混凝土)結構及鋼結構一般性橋梁之檢測、評估、維修與補強作業;對於特殊性橋梁之檢測、評估、維修及補強作業規定,可由各鐵路機構及捷運主管機關另訂之。 2.本規範解說為輔助本規範使用者了解主文涵義,屬參考性質不具強制性;如解說所列之劣化類型、評等、損傷示意圖及附錄所提供資料等均僅供參考,各鐵路機構及捷運主管機關得於其養護手冊或橋梁檢測手冊中提供參考圖說,供檢測人員評等使用。 3.本規範以交通部頒布之「鐵路鋼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公路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及「公路橋梁檢測及補強規範」為參考藍本,並配合現行交通部之橋梁管理系統訂定之。 4.本規範檢測種類分為定期檢測、特別檢測及詳細檢測三類;定期檢測、特別檢測以目視為主;詳細檢測為橋梁於定期檢測或特別檢測後,認為有必要時,以儀器或相關設備進行局部破壞或非破壞檢測。 本規範全篇共7章如下: 1.第一章總則,說明本規範適用於鐵路及捷運一般性混凝土結構橋梁及鋼結構橋梁之檢測、評估、維修與補強作業。 2.第二章檢測一般規定,說明鐵路及捷運一般性橋梁之定期檢測、特別檢測與詳細檢測之檢測目的、檢測內容、相對應之檢測頻率及檢測準備作業等。 3.第三章定期檢測,說明本規範以DER&U評估系統為基本架構來判定構件劣化,使檢測人員易於操作及可具體明確了解所應檢查的項目與重點。 4.第四章特別檢測,說明當發生地震、土石流災害、水災、火災及其他重大事故後,各鐵路機構及捷運主管機關所管轄橋梁進行特別檢測作業,瞭解橋梁設施是否受損、決定是否進行緊急處置、維修補強處理方式等。 5.第五章詳細檢測,說明橋梁經定期檢測或特別檢測後,對於橋梁狀態仍有疑慮,可進一步進行詳細檢測,作為結構安全評估及是否需進行維修補強之依據。 6.第六章結構安全評估,說明橋梁結構安全評估原則。 7.第七章維修及補強,說明橋梁維修與補強原則。
交通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 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2版)
有鑒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橋梁結構震害情況,交通部於民國89 年4 月公布局部修正規範,對震區劃分與部份橋梁耐震設計規定有所修正與調整。另於民國91 年針對委託臺灣大學完成之『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修訂草案研究』進行複審,於民國92 年3 月完成『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草案)複審成果報告書』,惟因其內容有諸多疑義尚待釐清,而未頒布施行。為昭慎重,交通部遂於同年3月起由國道新建工程局辦理多次『橋梁耐震設計規範修訂草案先期研究座談會』,針對規範草案提出綜合結論與建議事項。民國98 年6 月頒布之規範係依據前述成果及參酌美、日等國家耐震性能設計之觀點編訂而成。 民國104 年12 月交通部為利部頒規範內容與時俱進,以符合技術發展現況及實務需求,函示各部屬機關針對頒定或編修在5 年以上之部頒規範辦理規範編修作業。因此國道新建工程局經考量專業能力及規範編訂理念之連貫與一致性,函請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針對現行『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進行檢討,並依檢討成果增修規範相關規定。該計畫於106 年11 月完成『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檢討編修工作工作成果』,同時提送『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修正草案』予交通部。交通部遂於107 年4 月委託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邀集對公路橋梁耐震設計工作具專長之學者與專家組成審查委員會,針對該規範修正草案開會審查。 本次修訂主要項目說明如下: 1.修正結構系統韌性容量R。壁式橋墩之結構系統韌性容量由2.0修訂為2.5;單柱橋墩之結構系統韌性容量由3.0修訂為4.0;多柱構架式實心斷面橋墩之結構系統韌性容量由4.2修訂為5.0。 2.工址放大係數級距改採漸變方式。 3.依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2012 年公告之第一類活動斷層分布與最新台灣地震危害度分析修正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4.配合縣市合併修正工址名稱。 5.將設計目標地震分成三個等級:等級I地震、等級II地震和等級III地震,分別對應九十八年版規範之中度地震、設計地震和最大考量地震。 6.等級I地震水平譜加速度係數檢討與修正。 7.靜力分析法設計總橫力之分布改為等加速度分布。 8.新增基礎與橋台模擬之內容於解說中。 9.詳述中空鋼筋混凝土橋柱之韌性要求與韌性容量。 本規範編訂原則敘明如下: 1.本規範適用於跨度150公尺以下之一般性新建橋梁。特殊性橋梁如吊橋、斜張橋及活動橋等或臨時便橋及跨度超過150公尺者,應依橋址地形、土層條件、橋梁之構造特性與規模、以往之震害經驗、橋梁之重要性及橋梁工址之實際情況等因素作適當之考量,本規範如有仍可適用的部分,亦可參考使用。 2.本規範係據本部於民國98年頒布之『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美國州公路及運輸官員協會之『公路橋梁設計規範(AASHTO,2002年版)』、社團法人日本道路協會之 『道路橋示方書.V耐震設計編(2012年版)』為藍本修訂,並考量九二一地震後國內相關研究成果,針對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加以檢討。 3.本規範係依臺灣地區地震危害度分析所得最新之研究成果,並參考活動斷層位置與過去大地震發生之記錄,加以合理討論後決定震區之劃分。 4.本規範除使用公制單位外,為配合國際單位之推廣,在公制單位之後附加國際單位,並採陰影區塊及括號處理之。 5.本規範條文採原則性之規定,工程師實際應用時仍需依其學理及工程實務經驗進行設計。
我國運輸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制之研擬﹝107綠﹞
實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新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標準ISO 39001,是能有效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可採取的策略之一。本所已於104年就該規範內容進行瞭解,並於105年賡續進行該規範之評估及推廣,爰本研究彙整104-105年之執行經驗,除持續推廣ISO 39001規範外,亦研提國內汽車運輸業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制,強化國內現有運輸業者之安全管理。 本研究除持續輔導統聯客運及中台灣客運導入外,同時培育易緯工程顧問及桃竹苗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2家輔導機構,追蹤首都客運的執行績效,並協助桃園客運通過驗證。另本研究彙整104-106年ISO 39001導入經驗,編撰參考使用手冊,包含規範之架構、條文解析、申請驗證程序、風險評估、績效評估、常見問答等。 此外,本研究彙整國內外對於汽車運輸業之安全管理方式,並以安全管理項目的難易度將ISO 39001架構解析,延伸本所105年研提之分類方式,提出國內汽車運輸業者交通安全之分級管理機制,並召開成果發表會向各界說明執行成果,以提供後續政府機關及汽車運輸業者推動及導入ISO 39001之參考。1010701816
建置高快速公路連絡道瓶頸 快篩系統-以北臺運輸走廊為例[107黃]
運輸需求多具方向性與尖離峰明顯特性,各運輸系統在尖峰時段面臨大量人流及車流移動之考驗。尤以連續假期國內返鄉、觀光旅遊及季節性與相關節慶活動之主要時段,大量匯入車流常導致國內瓶頸路段及重要運輸走廊壅塞。 本計畫運用巨量交通資料,透過資料採礦及數據分析技術,建立地區連絡道之交通資料庫及預報模式,並將預報結果發布於交通預報與壅塞查詢平臺,民眾可透過預即時路況資訊,彈性調整上路時間或更改旅遊地點,期能疏解道路系統的尖峰壅塞程度。本計畫主要成果包含: 1.針對本所104至105年已建立的高速公路交通預報模式,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加以改善及精進模式準確度。 2.模式變項除了納入假期特性、天氣狀況、交通事故/事件等變數外,本期計畫亦新增蒐集停車場滿場率、行動數據飽和度等資料。 3. 完成北臺運輸走廊及地區連絡道交通預報模式建置,包含行前預報及未來6小時預測兩部分,預報內容又可分為日流量、時空速率及旅行時間,可供高速公路局、公路總局、桃園市政府作為研擬交通管理策略之參據。 4. 交通預報與壅塞查詢平臺之維運及精進,包含使用者介面之改善及後臺大數據環境之管理。 5.建立北臺運輸走廊及地區連絡道之交通預報數據庫及儀表板,透過視覺化的呈現,讓使用者能更清楚理解預報資訊。
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階段管制委託服務專案﹝107土黃﹞
我國於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於2050年時排放量要回到2005年排放水準50%以下。為配合推動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及節約能源消費,本計畫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參酌國外綠色運輸政策方向及運具與能源利用技術之發展,考量國內運輸部門特性與現況,檢討「101年運輸政策白皮書-綠運輸」執行成果,以及提出新版綠運輸政策白皮書草案。 2.為落實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之運輸部門階段管制目標,分析未來5年之排放基線、各減碳措施之貢獻減碳量及減碳缺口,並據以協助交通部擬訂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草案。 3.為達成政府非核家園願景,積極促進能源轉型,配合研提運輸部門節能計畫,根據我國運輸部門目前能源消費情形、燃料消費結構和各車種的溫室氣體與空氣汙染排放狀況,提出公路公共運輸多元推升計畫、推動車輛汰舊換新、車輛能源效率標準提升、環島鐵路電氣化、海空港設施服務電力化等5項推動工作。
混合車流路口道路與交通工程設計範例(1/4)﹝107綠﹞
混合車流為我國主要之車流型態。為提升混合車流環境之道路安全,本研究針對現行混合車流環境之肇事型態提出改善建議與措施。首先回顧前期研究及相關文獻,包含肇事特性分析、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新型改善措施等。為了驗證前期計畫研究成果,本研究補充調查並分析前期研究路口事前事後之肇事及衝突變化。 由於本所已於105年的「混合車流情境路口交通工程設計範例」研究,針對「交叉路口機車左轉方式」,進行設計條件的探討與路口整體設計範例的建立。本期研究分析臺北市及新北市已開放機車直接左轉路口,進行肇事分析,探討現況設計不足之處,使本研究之機車直接左轉設置型式更加完善。 為改善目前國內既有之交通工程設計參考工具困境,如各路型設計範例對於道路交通安全與肇事型態的影響難以評估,以及針對既有路口發生特定型態交通事故難以對症下藥提出改善方案。本計畫致力發展各肇事型態的交通工程改善設計範例,可直接應用於路口特定肇事型態的改善,最後期編撰整合式路口交通工程設計範例。
以責任保險角度探討汽車運輸業 經營管理之研究﹝107﹞藍
為健全汽車運輸業營運及發展,對於現行各汽車運輸業者投保之內容(任意責任保險),是否符合法規或提供消費者足夠之保障,有必要瞭解及協助落實。爰此,本研究針對我國汽車運輸業責任保險相關管理機制之現況與未來策進作為及參考國內外文獻或先進國家制度規範(如美國、德國、日本等),是否可以責任保險證明做為申請籌設條件之一,或如何加強業者對客貨運輸之保障等議題進行研議,俾供公路主管機關未來研提相關政策或措施之參考。本研究針對我國現行公路運輸法制、責任保險制度,以及我國汽車運輸業經營責任保險相關法規,例如:公路法、保險法、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法、汽車運輸業行車事故損害賠償金額及醫藥補助費發給辦法等,進行盤點及彙整,為本研究計畫的逐步執行,奠定較具體之結論與建議,並在規劃以最低責任保險之投保證明與運輸業設立最低車輛數額等議題方面,回歸思考公路法要旨,以瞭解設立高車輛數額及資本額之門檻限制之立法意旨。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參考使用手冊﹝107綠﹞
本手冊為106年「我國運輸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制之研擬」計畫之附冊,係彙整104-106年輔導運輸業者導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之經驗,編撰本參考使用手冊,以提供運輸業者建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之參考。 手冊架構主要分為8個單元模組,包括條文解讀、組織條文與先期審查報告1010701815
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21
分立刑事政策、重大犯罪防治、婦幼保護、司法人權與司法科技發展五大議題專章,除期望發掘各類犯罪原因與因應之道,提供法務部作為妥擬預防對策之政策參考外,並祈逐步與國際研究舞台接軌。
106國道新建工程年刊
回顧106年各工程計畫辦理情形,國道1號五楊高架道路楊梅端緊急應變及災害防救動線改善計畫增設校前路匝道工程於10月20日通車、國道1號里程49k+120~49k+670南下鄰接道路工程於11月20日通車、代辦之國家射擊訓練基地-公西靶場工程於9月13日竣工;國道1號龜山蘆竹段箱涵拓寬工程、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工程、及代辦高雄港聯外高架道路計畫、金門大橋工程、臺灣桃園國際機場WC滑行道遷建及雙線化工程等工程,目前均積極施工中。國道1號甲線計畫、國道7號高雄路段計畫俟完成二階環評範疇界定程序,將繼續推動後續作業。 本局於107年2月與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高公局)完成整併,尚在推動之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國道7號高雄路段、國道1號甲線、金門大橋、高雄港聯外高架道路工程等計畫,將由新成立的「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承接,兩局同仁將攜手為高速公路新建、養護與管理全生命周期各項業務努力精進。
交通環境之PM2.5暴露探討[107灰]
本計畫目的係於透過蒐集國內外交通源產生之細懸浮微粒(PM2.5)與在不同PM2.5濃度、暴露時間下對人體影響等文獻資料,以及專家學者訪談,了解交通源PM2.5對人體之暴露影響;另依據實驗設計進行交通影響因子、PM2.5濃度實測。最後,將所蒐集之相關數據差異進行比較分析,藉此釐清交通影響因子與交通流量與PM2.5濃度之關係,以做為交通部相關主管機關進行交通管理之參據。 本計畫完成國內、外PM2.5實測及暴露影響相關文獻蒐集,以及訪談4位不同領域之專家學者,並將成果進行彙整,做為協助交通部相關單位執行政策評估之參據。另外完成106年7~10月份三重、大同兩組路口、路段,每組共8日,每日7小時之PM2.5及交通流量實測數據蒐集。PM2.5量測值總計8,258筆原始樣本數,以及每10分鐘車流量計數值,總計672組樣本數,量測結果發現,以大同案例點為例,於7月至8月上旬路口實測值普遍大於路段,路口測值約為路段1.2~2.7倍,自8月下旬至10月之量測值則較為接近,因受限於本計畫時程及樣本數不足,使路口路段濃度主要受到背景環境影響而較無明顯差異。由於污染濃度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故建議未來持續蒐集足夠樣本數,以利觀察比較。
友善建築應用參考手冊:歷年友善建築經典回顧
因應高齡社會已來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將歷年獲獎之友善建築特色彙整,出版應用參考手冊,可提供政府機關、建築師、室內裝修從業人員、民間管理單位參考,並作為相關科系學生修習友善環境課程之參考資料。
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整合資料庫加值應用系統維運及推廣計畫[107藍灰]
本所在民國101-102年之「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整合資料庫加值應用與示範計畫」中,利用公路總局及各縣市政府所建立的公車動態資訊系統資料庫,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人口分布資料及營運資料等進行加值應用,開發出具備公路主管機關決策支援功能之「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整合資料庫加值應用系統」,協助公路主管機關以客觀評量方式快速暸解地區之公車服務缺口及運輸資源配置調整可能帶來之影響,並經示範計畫實際案例應用確認系統之有效性。本期計畫除進行系統維運工作外,並已輔導公路總局及7個有使用意願之縣市政府應用本系統。此外,本期計畫進一步強化系統所應用資料之更新機制,同時探討納入電子票證運量等資料庫後,可新增之系統功能,以擴大加值應用層面。
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制度之研究[107藍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檢討汽車燃料使用費(以下簡稱「汽燃費」)徵收制度,對現行制度提出改革方案,並規劃長短期施行策略,做為交通部施政之參考。汽燃費徵收「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目的,屬於交通部所徵收的使用規費之一,應遵循「使用者付費原則」。本研究回顧並比較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國、德國之車輛與公路基礎建設的稅費制度,做為研擬我國方案之參照。為增進政策之社會溝通,本計畫架設網站、舉辦5場座談會與工作坊,以充分徵集政府單位、公民團體、運輸業者與相關專家對於調整制度的意見。 本研究研擬「隨車重徵收」、「隨燃料徵收」及「隨里程徵收」等徵收方案執行與配套措施,再進行比較與分析;同時也考量未來新型態動力車輛(例如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數量增加對於費收的影響,本研究建議以兼容考量車輛總重與車行里程因子之「隨里程徵收方案」做為長期目標,並研提兩種施行策略選項:(1)一步到位:短期內維持現有徵收制度與收費基準,但同時進行隨里程徵收制度準備,包括可行性分析、先期作業與測試計畫等,待完成後一次轉換至隨里程徵收;(2)兩階段改制:短期內先調整為「隨車重徵收方案」,修改收費基準為車輛總重,同時進行隨里程徵收制度準備,待制度準備完成後再轉換至隨里程徵收,共改制兩次。配合以上施行策略,後續應修改費收名稱以符合立法目的,並刪除既有費率上限。 依據以上施行策略選項,後續建議應建立車輛總重與里程資料庫,並續為研議隨里程徵收之可行性。另對於偏遠地區公共運輸較不普及地區之配套措施,建議於後續分析探討是否納入政策減免徵對象範圍。
旅運時空資訊分析與公共運輸服務應用發展計畫(107粉)
良好之服務水準是吸引民眾搭乘公共運輸服務的關鍵,研析如何利用資通訊科技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公共運輸管理,已是世界各國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水準的共同趨勢。本案透過公車動態資訊和電子票證資料的結合,發展推估客運路線乘載人數之方法,並透過信令資料和相關運具移動時空軌跡的的比對,分析人流起迄和所使用的運具,以這些資訊為基礎,本研究提出相關的分析模式,可以分析公共運輸供需的缺口。本研究以高雄市與花蓮縣為測試場域,透過所產製的資料,驗證確實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我國汽車貨運產業導入績效運籌模式之研究-以貨車租賃為例(107藍灰)
公路汽車貨運產業為關鍵物流服務業,承運國內內陸運輸95%以上之貨量,有必要隨著國際發展趨勢,發展多元創新及具彈性之營運模式。歐美國家大貨車租賃已行之有年,近年更採用績效運籌模式(Performance-based Logistics, PBL),將單純大貨車採購或租賃轉為以無形「大貨車運行績效」為交易主體,不僅提高車輛運行績效與行車安全性,且降低了車輛供應商與貨運業者雙方的整體營業成本,同時提高貨運業者的運具生產力及營運彈性。 本研究首先就國內外績效運籌模式應用現況,系統性蒐集相關文獻及案例進行回顧,尤其著重於貨運相關產業之應用,其次,透過深入訪談,實際了解貨車供應鏈業者經營現況與挑戰,以及對導入績效運籌模式的看法及意見,並針對我國汽車貨運產業引進績效運籌模式之策略可行性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國內貨運業者及利害關係人於導入績效運籌模式時可能帶來的永續效益及推動阻礙,包括貨車供應鏈產業、績效運籌營運模式、相關法規等面向之探討,並以重車為我國貨運產業導入績效運籌模式優先之對象,探討曳引車供應鏈導入績效運籌模式後可產生之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進行評估。 最後,全面檢討相關法制現況,並提出法制更新之修正方向建議,據此勾勒出理想藍圖架構,提出未來國家發展貨車績效運籌模式的理想產業及法制結構,期以更健全的法制環境為圭臬及指引,輔以整合的資訊、物流及金流平台為基礎建設,從車輛供應商到貨運關聯水平產業以至於收貨客戶,將車輛供應鏈有效串連起來,追求貨運車隊運行績效之改善,進而達成貨運永續績效指標之提升,以做為未來國家研擬推動績效運籌模式所需創新政策與執行方案之參考。
我國國家運輸物流競爭力指標系統之建立(107藍灰)
為能強化我國運輸物流關聯產業之國際競爭力,並提昇我國國際接軌能力與國際運輸服務品質,有必要瞭解國際運輸物流競爭力評比指標之調查內容及各國之應用機制等,進而規劃與國際接軌之運輸物流服務統計資料,以建立一套符合我國產業與國家經濟發展之國家運輸物流競爭力指標系統。爰此,本研究從三大主軸進行探討,首先,建構衡量我國整體運輸物流競爭力之台灣物流績效指標系統(Taiwan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TLPI);其次,為掌握國際物流趨勢與呼應國際競爭力指標內容,綜整現階段運輸物流發展與國內外重大之前瞻性議題;最後,透過知識管理系統之建置,導入本研究之成果以及前期計畫之內容,轉化經驗為知識,可提供產官學研各界進行知識分享。
交通技術標準規範鐵路類工務部:1067公厘軌距鐵路長焊鋼軌鋪設及養護規範
交通部為使本規範周全並期早日頒布實施,遂於106年12月委託社團法人中華軌道車輛工業發展協會辦理複審作業,邀集國內各學者、專家組成審查委員會,針對本規範修正草案逐條審查,歷經六次審查會議,逐條研商討論,獲致共識,始克定案。 藉由凝聚臺灣過去十餘年所累積之軌道養護實務經驗及國內產、官、學各界軌道專家意見,檢討並更新現有規範內容以及修訂不合時宜部份,使之與時俱進,本次修正條文涵蓋全規範包含「總則」、「舖設」、「養護」及「附則」等四章節,以符1067公厘軌距之國內鐵路營運機關(構)所需。
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輔導及研究發展計畫
本計畫聚焦於提升公共運輸可靠度及效率,及發展多元運具相互整合之規劃研究,並彙整分析花東地區旅運即時資訊服務需求,規劃花東基礎旅運資料共享交換平台、花東旅運行動服務平台等旅運資訊查詢系統。計畫主要成果包含:1. 針對提升公車準點到站機制,提出包含現有管理作法優化、增加控制站點、定期檢討修正固定時刻表等9項制度面及5項技術面之建議,並提出花東公車準點到站提升輔導需求規劃書。2. 辦理7場座談會及在地需求訪談調查,並經公車服務覆蓋率低或具明確服務缺口等3項條件評估,提出包含花蓮縣玉里鎮、卓溪鄉及臺東縣達仁鄉等6個鄉鎮作為在地共享運輸推動地區;並以花蓮縣豐濱鄉及臺東縣延平鄉作為規劃範例,提出相關實施作法規劃。
交通科技管理與發展計畫(3/3)
本計畫依循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所擬定之策略方向,積極協助交通部進行計畫管考,並輔導受補助之地方政府,以如期如質完成各階段工作為目標。為協助管考作業進行,本計畫建置一管考平台,並以電話、email或是公文進行輔導或通知。於次年度計畫核定前,辦理一場決策人員研習會,於會中布達次年度之需求申請原則並由各地方政府回饋106年度執行ITS建設計畫時所遭遇之瓶頸,作為次年度執行之改善依據。亦辦理一場成果發表會(2018智慧交通研習營),邀請106年度執行ITS建設計畫之單位進行分享,凝聚各界對於ITS未來之期勉。
國際航運網路模型功能擴充之研究[107銘黃]
本研究以前期所開發之航網模型為基礎,提升模型之海運網路完整度,由原亞太區域為主,提升至涵蓋全球之航線網路,並納入航線與船舶配置考量及其規模經濟效果。以節點與節線所構成之數學網路建構國際航網之港口與航線,並可呈現貨櫃在港口內於不同航線間之轉運行為。其後藉由模式分析不同情境,分析成果包括:巴拿馬運河再拓寬將促使東西向環球航線發展、新亞歐陸橋對國際貨櫃航運網路影響有限、當油價變動高雄港對國際經濟榮衰之敏感性較其他港口高、港埠費率優惠對增加高雄港吸引力幫助有限、東協各國成長對高雄港將產生重大影響,尤以東協各國提升其港口能力為然、北極航道對貨櫃航運吸引力不大、克拉運河將導致部分貨櫃捨麻六甲海峽而改道,以及尼加拉瓜運河並不具縮短航程之效果等。
構建空域模擬模式之研究:以臺北終端管制區域為例[107銘黃]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掌握民航空域容量分析之重要組成單元與關鍵參數,據以構建臺北終端管制區域之空域模擬模式雛型。研究分別整理我國空域以及桃園國際機場關鍵資料與參數,並整理航管與航務之實務資料,本研究以上述資料與參數為基礎,構建模擬模式,而該模式包含了終端管制、跑滑道、停機坪等各主要單元。模式以管制員以及停機位指派人員之決策思考為實際模擬對象,亦即模式將各席管制員與停機位指派人員視為實際模擬之對象,將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之移動,視為表現管制員與停機位指派人員意志之方法。依循不同席位管制員以及停機位指派人員所能掌握之資訊,以及其決策思考方式,模式開發不同之演算法予以模擬。所開發之軟體由數學演算模組、模擬模組、視覺呈現模組,以及統計模組所構成。經以真實資料測試結果發現可產生接近實況之模擬結果,所開發之演算法並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決策輔助系統之核心技術。
臺鐵南港調車場都市更新招商開發紀念專輯(精裝)
本局公開評選「臺北市南港調車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更新單元一、二)都市更新事業實施者暨商業設施委託經營案」自民國99年開始全力推動,並已於104年4月2日與最優申請人完成簽約,為台鐵局在推動資產活化業務上重要里程碑,具有代表性意義,故製作臺鐵南港調車場都市更新招商開發紀念專輯,將辦理歷程、經驗記錄下來,以作為其他都市更新案參考。
公路交通系統模擬模式調校與新版容量手冊研訂(2/3)[107黃]
由於「2011年臺灣公路容量手冊」仍有部分章節尚未修訂或須配合車流特性變化再作調整,民國105年起,本所展開為期3年之計畫,以近年容量研究成果為基礎,補充現場調查資料、調校HTSS(Highway Traffic Systems Simulation)模式,以修訂更新相關章節出版新版容量手冊。 本報告為第二年期之工作,包括:(1)分析現場蒐集之郊區多車道公路平直路段流量-速率關係及上坡路段不同車種自由速率變化特性,以調校 2017交通系統模擬模式(Highway Traffic Systems Simulation Model, 簡稱 HTSS模式);(2)編訂2017HTSS 模式使用者手冊;(3)修訂「2011年臺灣公路容量手冊」第十一章郊區多車道公路非阻斷性車流之部分;(4)校閱及編訂容量手冊新版第十章「市區地下道路」;以及(5)編輯「2011年臺灣公路容量手冊」中將納入新版手冊之章節。本報告除說明上述各項工作的細節及成果,並建議後續宜進行之工作。
氣候變遷運輸設施風險評估暨風險資訊進階服務計畫[107灰]
本(105)年度延續前期所建立評估機制,強化風險評估指標,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透過機關訪談、設施資訊檢視、風險地圖說明,蒐集使用需求,並據此調整評估指標,主要為新增設施型式(平面、高架或隧道)設施年期、未來年產值、預警應變作為,並特別針對淹水危害度部分,依實際情形考量不同鐵公路設施型式在不同淹水深度下之影響,調整危害度分級 ; (2)依據檢討後之評估指標產製新的鐵公路風險地圖,並以歷史災點比對,其中淹水80%、坡災76%符合危害度中以上路段,另彙整風險中高以上路段,提供設施機關參考,各系統氣候變遷200年情境下風險路段占整體路段比例,淹水(省道17.8%、快速道路27.0%、臺鐵15.4%、國道4.6%、高鐵2.1%)、坡災(省道27.4%、快速道路0.6%、臺鐵5.9%、國道3.0%、高鐵3.9%); (3)擴充鐵公路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新增指標自選權重、指標數值修改功能,及更新風險地圖資訊。